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中语文论文

时间:2023-03-12 08:35:0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1

  【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探究教学

  【论文摘要】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符合当今教育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教学理念、适用于新课改的现代教学理论之一。本文主要简要地介绍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及其重要性,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该理论,以及在运用该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加快,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以此同时,更多的理论和思考也在不断涌现。其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一种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要。

  一、何谓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张熊飞教授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并用五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使他们能够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完善,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诱思探究教学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兼容性的显著特点,它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致和之道”,科学地论述了教学中师生的辩证关系。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本应引导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和向善,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和个性的健康,使他们情感的动力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并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激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利用情境教学,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创设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授课开始时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重要的或关键的知识处设疑,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疑,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得到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2通过示范授学生以法,使学生获得体验

  学生往往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学习的历程。要想达到使学生善疑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示范。教师的示范要从正确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全身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灵体验,如鼓励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诱导学生在全身的各种体验中去勇于发现、敢于质疑和学会否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

  2.3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好探索的作用

  学生的生疑、质疑和善疑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使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转化为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生疑和质疑,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诱导他们开口,并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进行思索。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单个的问题到提出系列化的问题、从开始提出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到能够提出复杂的深刻的问题。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好探索的作用。在教学心理上观察是探索的表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于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经过充分准备的观察对象,诱导学生以此为中心去进行探索——观察,从而开始他们的认识过程。

  2.4充分备课,做好反馈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备课要充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设计最优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在选择体验形式时注意其形象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懂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既是一种探索实践,也是一种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新,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注意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

  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如果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内容一定要重点突出,方向也要做到不偏不倚。

  3.2注意“诱思点”的选取

  在教学中教师“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努力做到巧妙、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不能将诱思简单地等同于提问。

  3.3注意情境的设计和呈现

  情境的创设有许多方法,但并非所有的都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既要遵循其客观的规律性,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发挥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

  [2]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导论[M].

  [3]李兴莲.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4]《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谈诱思探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论文2

  摘要:随着时代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愈发彰显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尤其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国家政策做出在文化上的偏移,所以,在高中基础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便势在必行。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99-01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岁月的沉淀和积累发展至今,不仅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起着指引作用,还成为整个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也极为重要的部分。将传统文化放在教育教学中是十分有必要的,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将扮演文化载体的角色,而作为中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将这个作用发挥到极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新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是有极大帮助的,此外,不仅能够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意识,还能让他们具有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

  1高中语文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政策对文化的偏移,传统文化的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传统文化的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完善。

  1.1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高中课业相对繁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情感文化上的熏陶。教师在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教学当中,并不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背诵和进行白话翻译,而是要在熟读并能理解含义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理解,并将作者的情感带入到文章内容中,让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达到文化底蕴的提升和积淀,从根本上进行思想的提升。而现在相当多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侧重的只是对古文或者古诗词的背诵情况,以及古今使用不同字眼的记忆,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让学生只有繁重的背诵压力,无法从文中得到感悟和提升,更无从谈及去从思想上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1.2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开学伊始,很多高中学生在教材没有发到手上的时候,已经人手一本《高中文言文解析精析》或者《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全》等等,明显体现了学生对工具书的依赖。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学习,教师很注重课前的预习,这是一个进行自己我提升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在初次接受时,在晦涩难懂中加深理解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然而一味的参考工具书,通过现成的白话注解,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学习古文的初衷和本质。古文学习过程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心理上对文言学习的忽视,以至于学习过程中的古文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难以提升。

  2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的建议

  因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在基础教学阶段的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然后再达到一定的积累之后,得到道德品质的提升,完成质的飞跃。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加强民族荣誉感和归属感,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认知民族大义的基础上,会对学生的自我休养也有一定的提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2.1教师提升自我能力,力求文章最优化讲解: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都是通过精心的选择和严密筛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作。因此,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授课进度,还要把证授课质量,将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完整和鲜明的展现出来,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吸收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质,让他们能够去借鉴和接受,借古喻今,最终得以运用和发扬。比如《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适用于从古至今的所有教学,让学生像用心的蚯蚓,而不要像虽有先天优势,却用心浮躁的螃蟹,在学习上静心用心,厚积薄发。

  2.2了解作者生平及人生中转折性的事件:文章是作者心态和思想最直接的表现,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性格,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作者的思维去认知,会在提高理解效率和降低偏差。苏轼《答张文潜书》中说“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文章是作者心态的明面化表达,比如柳宗元被贬柳州之后所作的《小石潭记》和《捕蛇者说》,更接近于普通民众的生活疾苦,而不同于前期的朝廷政治以及党派关系,又比如李白奉诏入京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风发,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点。

  2.3着重汉语思维方式的理解:汉语作为中华民族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思维方式的全面展现。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要用传统思维方式去理解,以此来抓住文章精髓。比如古文中常用的首尾呼应,接触到时可以联想到现当代议论文写作时“总-分-总”的方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频繁使用的对偶句式,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字里行间展现了对偶的.应用,还引出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此外也可以从文章中建筑的描述,提现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2.4以点及面,拓展学生知识面:高中的语文教材涉及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不少,但学生受学习压力的影响并不能太多的去接触,况且因为教学范围的影响,很多的知识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和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室可以拓展性的讲解,拓阔学生视野和思维。比如在司马迁《鸿门宴》的讲解中,教师在对项羽进行人物性格分析时,可以引入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以及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可以从各方面多角度的对项羽这个悲情英雄,进行主客观方面的分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的,在最基础的阶段,让学生培养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并进行文化素养的积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指引和向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完善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59-60.

  [2]刘俊.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课外语文,2015,12:73.

  [3]闻波.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12:58.

  [4]秦志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高考(综合版),2015,11:220.

高中语文论文3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纵观近年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一直存在着过于看重知识的积累,而轻视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讲解,而轻视学生的分析的情况。在新课改的呼声下,很多语文老师也做出过大量的探索,例如尝试改进传统的以课内阅读为主的教学方法,强调课外阅读积累的重要性;把阅读教学列为一个单独的母题,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等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做法

  阅读是一个通过识认文本,来搜集、整理信息,最终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体验、欣赏文本,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有效的信息,能够捕捉文本的深意,形成整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的去理解文本,最终形成高效阅读的能力,是一个需要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思考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做法,可供大家参考。

  1.运用精练、生动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美味的饭菜,也要有食客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再好的教学,也要有倾听者才能完成它的任务。一节好的阅读课,语文教师首先做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对文本的审美阅读。一篇阅读材料,学生刚刚接触,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也懒得去读,这时,语文教师就需要用生动的、有感召力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例如,阅读《杜甫传》时,因为内容量大,学生有可能一翻书页就望而却步了,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去导读这篇文本,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一千年前,有一位平凡的父亲,他甚至不能让儿女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却留下了千百篇不朽的诗章;一千年前,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虽然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可做一个诗人却不是他的梦想;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经历,这个诗人又是谁呢?”我想,有了这番煽情并引人思考的导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大大的提高的。

  2.围绕文本,整体把握,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阅读是教学的基础。在这个根基打稳之后,老师才能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这时,围绕文本展开的提问,就成为第二个教学重点。对于提问,有的老师事先没有深入的准备,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是断断不可取的。还有一些老师,按照一个套路去提问,不论什么文本,都是同样的几个问题,了无新意,更别提针对性了,学生听着也是味同嚼蜡。切实有效的做法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意识,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能体现出文本的重难点内容,用高效能的“主问题”来代替那些低效能的“碎问题”。

  3.品词嚼句,深入研读,挖掘作品内涵。好的阅读,离不开“咬文嚼字”。好的高中语文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学会正确的咬文嚼字。一篇优秀的作品,一定会有多处语言优美、哲思深刻的句子出现。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句子,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品评这样的句子。为了使这个过程变得更有趣、更有效,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就是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篇文本中那些有吸引人并引人思考的句子,并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这样的过程势必引发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思潮。

  4.拓展延伸,善于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中国画的技巧讲究“留白”。高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指导也需要适当的“留白”。阅读教学的留白不是教师不讲到位,也不是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做题。而是建立在挖掘已有文本内涵基础上的启发学生后续阅读的一种拓展。这种方法能够告别已有目标窄化的阅读缺陷,能够创设阅读的外延性。

  三、结语

  一节好的高效的高中语文阅读课,成功于教师创设的良好阅读环境,得益于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问题。只有灵活、多元、丰富的阅读课,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并真正实现有效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领域,还有很广泛的探索空间。它需要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本真“求真、务实、探究”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柴树梅.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xx(9).

  [2]吴嗣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华少年,20xx(1).

高中语文论文4

  一、创建阅读情境,诱发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x从整体对阅读文本有个初步的认知,总结作者写作的思路,即:阅读文本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什么?是怎么写作的?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做记号。其次,播放阅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构建一定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进行细致的阅读,品位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感悟作者为什么以“前方”为标题,体验文本中作者的理想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这样为学生创造平台来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了解和掌握的深度。

  二、开展阅读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新标准下的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阅读实践活动内容。一般这些阅读时间内容都是和前面教材内容相对应出现的。同时,新课改不断强调阅读的活动体验,即:通过开展一定的阅读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阅读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素养、欣赏、阅读等内容,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形成和提升提供后盾力量。如:在学习《相信未来》阅读内容之后,笔者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阅读讲述、阅读欣赏、诗歌改写、诗歌朗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征和爱好来自由的选择参加内容。大多数学生为了参加好这次活动都翻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欣赏和阅读能力,同时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阅读、朗诵以及写作,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阅读不再是恐惧,而是融入自我的情感,将自我与阅读文本相融合,升华了阅读课堂教学。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拓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范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现今是创新时代的社会,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元素。个性化阅读则是鼓励学生在参与阅读对话时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或者感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催化剂。同时,个性化阅读不同程度的拓宽和延伸了课堂教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性,推动了阅读文本内涵、韵味等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深化了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如:在学习阅读文本的最后一个课时,笔者结合阅读文本的写作形式,适当的延伸阅读,即,让学生尝试探究式的`阅读。进而,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而这时候的感悟和体验即是个性化的阅读。此外,笔者还开展一些和阅读相关的阅读表演活动来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最佳途径。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来创新教学手段,以多元化的方式来推动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高中语文论文5

  摘要: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应试性特征决定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高考作文的相应规范来展开的。高考试卷中,作文一项的分数占比很高,是广大师生都比较关注的地方。作文虽然在语文教学和高考应试中分值比例上都是重头戏,但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也不科学。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向,把高中写作教学着力点放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而不是为了单纯迎接高考应试,不要把写作文体限制在几个框框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当的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多种文体的写作活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课时量,创新高中写作教学方法,以读促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培养个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为例,其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谈些看法,以博共鸣。

  一、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高考为目的,虽然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限制文体,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鼓励学生在写作时以议论文为主。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应试性特征决定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高考作文的相应规范来展开的。高考试卷中,作文一项的分数占比很高,是广大师生都比较关注的地方。高考作文题目中虽然明确规定了“文体不限”,但因为多年来形成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定势影响,以及高中生认知特点和为了迎合阅卷人,降低作文失分的风险性,大多数考生还是选择了议论文文体。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加之高中语文教师为了业绩的'需要,也会很保守的推进自己的作文教学工作,平时在作文课上,作文训练中,还是以议论文为主。这样就不免造成作文教学的单一性,僵化等问题。教师和学生在高中作文教学的活动中,彼此都放不开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循规蹈矩,学生亦步亦趋。在这样的形势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活动如果想别开生面是难上加难。

  2.作文虽然在语文教学和高考应试中分值比例上都是重头戏,但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也不科学。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苑囿,高中语文教学还是依据老的套路,课堂上围绕课本开展讲读练,偶尔“创新”一下,搞几个事先精心编排好的花样翻新的公开课。所以,大量的语文教学课时花费在围绕文本展开的吃透吃深式的教学上,而对写作教学则乏于关注,偶尔讲些方法性的东西,多数是靠学生“自悟”“自由发挥”,大有放任自流的态势。这样的现象发生,充分的说明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不重视,教学的方法也不科学。

  二、解决策略分析

  1.矫正教学方向,把高中写作教学着力点放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而不是为了单纯迎接高考应试,不要把写作文体限制在几个框框里。高中时代,我们广大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昂扬,奋发向上的时期。他们充满个性,对未来充满各种各样的期待,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初步形成,对世界、对人生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加上他们所受的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教育,以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人生经验等,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多样性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尊重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给于他们充分的自我展示的空间。既要有约束,又要放松。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就是考验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地方了。因此,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向,把高中写作教学着力点放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而不是为了单纯迎接高考应试,不要把写作文体限制在几个框框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当的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多种文体的写作活动,发现适合自己的文体,发现自己的文学天赋。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自觉把写作活动变成一种快乐享受,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2.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课时量,创新高中写作教学方法,以读促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培养个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知识、阅历、文化底蕴的积累,若想写出好的文章来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培养起自觉积累、丰富写作知识的好习惯。除了生活阅历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自己完成写作素材积累的方式。在高中阶段要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课时量,创新高中写作教学方法,以读促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培养个性。总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工作是一个需要下苦功夫,科学规划,长期坚持的一项教学活动,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在写作方面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创造力,使高中写作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孟凡军.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的重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0(08).

  [2]炊居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师,2009(S1).

  [3]王本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韩发年.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谈作文教学的策略[J].甘肃教育,2008(02).

  [5]邓雪强.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穿插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张永泉.中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7]谢筱萍.试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J].考试周刊,2009(07).

高中语文论文6

  摘要: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以其晦涩深奥的文字给学生学习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学习中倍感吃力。有效改善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师重点创新的工作内容。本文从当前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情况出发,提出部分教学策略,旨在促进高中文言文学习水平提高。

  关键词: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合作探究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对其学习可以丰富学生古典知识,体会古代语言对于人、事、物的描写方法,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自身情操。但是从目前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来看,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仍旧是教学中的难点,已然成为影响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因素之一。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农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究文言文学习,热爱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农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情况

  (一)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我国大部分高中语文课堂中,对于讲授文言文板块本身存在的难点较多,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为了赶进度,对文言文的教学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讲解文言文时,忽视学生对文章的体会和看法,只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将课文带领学生翻译一遍,重点部分分析完,课后让学生将重点注释和名言死记硬背。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学生自我消化和自我探究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无法提升。

  (二)刻意追求分数,学生感悟能力无法锻炼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由于要面临高考,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在高考中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安排的诵读文言文的时间较少,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学习考试要求的文言文知识,平时没有课外空余时间品读文言文。我国许多文言文中的经典文学学生都没有时间接触,感悟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三)教学方向存在偏差,“文”“言”侧重失衡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语文中学习和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为了迎合考试中的考点,学习古汉语知识在教学中是任务之一,包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关于“言”的方面。但是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在“文”的品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体会古人的深刻思想,从中获得全新的文章体验。恰恰在这一点上是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较为欠缺的.方面。

  二、农村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在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教师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发现乐趣,燃起对其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一)提高预习能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文言文中存在的古今异义和通假字较多,学生如果不经过充分的预习就直接跟着教师在课堂学习,会在学习中遇到许多困难,影响听课质量。教师在让学生分组预习,让学生组间划分各自任务。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强调通读文章,将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学生要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课文,将理解不通的地方标注出。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要指定一个组长,由组长在课前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要让学生在课前理解有关《左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故事背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大致叙述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成员要共同制订学习计划,对于组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组间可以先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在课堂中占大部分,教师起到引导答疑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合作分析重难点问题,加强培养感悟能力

  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后,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不要为了结果而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进行重难点知识的分析时要让学生在组间探究,让学生讨论烛之武究竟是何许人也。分析烛之武的个性特点,感悟其身上满腔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出烛之武的人物特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的描写中感悟不同的描写方法的精妙之处,让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和“夜缒而出。”让学生在深刻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和机智善辩,对于国家深处危难能够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为国家百姓争取和平。学生在合作探究难点知识时,自身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让学生增强爱国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文”“言”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文章中加强思考,对文章有所延伸。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真正让“文”“言”达成统一。在本文中根据烛之武的劝谏,让学生体会烛之武的说话艺术。让学生学会在说话中分析说话对象的心理特点,表达自己看法时注意方式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例如邹忌与齐威王、触龙与赵太后、魏征与唐太宗、管仲与齐桓公。让学生们懂得在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需要具备说话的“艺术”,对于被劝说者要使用委婉合适的表达方式,同时自身也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经常反思自身的不足,才能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未来的学习向着合作探究的方向迈进。在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之处,秉承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合作探究文言文中的知识,感悟古代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古文中的精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李云美.浅谈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J].课外语文(下),2016,(9):106.

  [2]刘晓梅.如何使高中文言文教学化难为易[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5,(2):52-53.

  [3]曹鹏飞.高中文言文“四步走”学习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4,(55):39-39.

高中语文论文7

  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一直很被关注,比如文言文、古诗等有大量选段。由于传统文化中会涉及到道德、人生哲理,这对高中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数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传统文化内涵教授比较形式化、表层化,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接受,甚至还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使传统文化的学习出现应付。因此,为了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之间的契合,必须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重点研究。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根据文化发展的需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其内容具有现代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双重内涵。只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有效结合,才能在根本上使高中生形成文化内容的有效衔接,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既不浮夸,也不死板。目前,通过有关调查表明,高中语文课本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发生了断层现象,在新课改之后,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应试的压力之下,有些学校始终是急功近利的,例如:在《先秦诸子选读》中,会涉及很多的传统文化,但是,有的学校没有选择这样的文章,甚者有些学校删掉了必选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只保留了高考要求的内容,一些非考点统统被删掉。因此,在学生眼中,语文就是做题考试,对传统文化几乎没有留意,这就形成高中语文教学短板。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策略

  (一)立足课本,合理设计。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语文教师要立足于课本,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首先,在语文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全面分析课本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从而制定出全面的、整体的教学目标。当教学目标明确之后,通过教学设计的合理化,保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能够符合学生的能力,且促进学生学习到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种困难。例如,讲解《师说》时,文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句子,通过教师的详细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尊重老师,且做到尊重知识。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中,通过对尊师重道的`倡导,使学生明白求学精神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对于教师职业有个新的认识,做到古人的尊师重道,也在学习中,做到求学好问。

  (二)多样方式,培养兴趣。不管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想要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是关键。如果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学习效率就会比较低,也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可见,为了使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效的契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高度重视,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先进的设备,如:多媒体教学,通过音乐、灯光等,会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条理要清晰。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文章结构有个大概了解之后,可以播放中国古典乐风兰亭集序的朗诵MV,用山水景色为背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兰亭集序讲述的意境,通过用多媒体教学,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加深语文知识的记忆。同时,利用一些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引导,积极地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也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三)借助名著,拓展教学。经典名著包含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重要。但是,学生还未做到对经典名著充分的学习,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也就提不起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先要培养其兴趣。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实际,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并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例如,《论语》《老子》这样的作品,应该作为高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在引导学生主动的阅读基础上,进而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改善,并且让学生在内心中自愿学习,主动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领悟相应的人生道理。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要用长远的眼光开展语文教学,以理性角度对传统文化的意义进行判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道德修养。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用合理的教学节奏,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进行巧妙地讲解,与时代更好地融合,进而实现二者的有效契合,实现学生的素质以及人格的双重完善。

高中语文论文8

  【提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着眼于让学生逐步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确立明确的目标、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能够促使学生提高认识的自我能力、对未来进行良好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生在步入高中学校后迅速面临选科走班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而普通高中更多的进行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这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尤其是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受到忽视。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普遍不能根据自身及专业情况做出正确选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刻不容缓。新课改实施初期,在高中阶段实施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面临课时紧张,师资缺乏等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xx年修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等文件都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实施既具有现实需求和又有政策依据。另外,相比其他科目,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强、涵盖面广、课时量大、利于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等心理教育的独特优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也提供了可在教学中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素材。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对从语文教学中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有一定诉求。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高中生正好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此时兴趣和能力培养的研究及具体实施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大部分高中生在入学之初,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对自己做出明确的规划,学习的动力不足。作为高中教师有必要透过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兴趣与学习动力的切入点。鉴于我国生涯发展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此兴趣并不是一时的爱好,而是能够长时间地坚持的,并能跟自身性格特点相结合的;第三,就是要有丰富的职业知识,通过真实体验与自身结合,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第四,要有侧重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二、职业生涯规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分析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生涯规划的基础。被誉为“中国中学生职业规划第一人”的吴志兰老师曾说,如果孩子能在中小学期间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以后希望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和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日后在择业时就不会盲目。相反,如果对自己认识模糊,那么以后的职业人生可能就是痛苦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自我认知教育是必要的。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时,教师可就作者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具体诗文了解并分析陶渊明的性格,让学生意识到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人生之路选择的重要性。另外,在学生课外延伸阅读《史记》后可集中探究“鸿门宴”部分,渗透分析刘邦与项羽的性格,以及二人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可结合文本具体内容重点分析项羽的骄矜自负、寡谋轻信等性格特点,与之对应的是刘邦的坚韧克己、能屈能伸的个性。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在激烈的帝王争夺战中,项羽的性格注定他不能与刘邦抗衡。虽然刘邦的一些作为,被国人所诟病,但不可否认,他的性格特点为他在胜败角逐中赢得一次次先机,并最终助他成为一代君主。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必要的,分析哪些性格可以促进自己学业上的乃至以后事业上的成功又是对社会有利的?哪些性格特点会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去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乃至职业。再如,在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红楼梦》和《史记》、《儒林外史》等名著,通过著作中人物形象的投射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发现自己性格中已有的和不具备的特质,更加全面地认知、完善自我。

  (二)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例如,在学习完《屈原列传》和《报任安书》两篇课文之后,可举行一个以“择死或择生”为辩题的辩论赛,分析为何屈原选择死,司马迁选择生,二者都能受到后世的景仰,通过辩论分析其原因,剖析其价值,既可以对屈原与司马迁的选择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又塑造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好地认识了自我,对自我有了新定位;老师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可加以引导,同时以伯乐的眼光发现有辩才的学生,对学生的发展选择给予一定的建议。同时,有选择地开展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其他兴趣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经典阅读活动、记者采访活动、播音主持活动、演讲活动、表演活动等。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又能让学生展示与发现自己的个性,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适时介绍与语文相关的职业,如媒体编辑、采访记者、节目主持与管理、教师、文秘、电视编导、自媒体作家等职业,让学生树立起职业发展的观念,增强生涯规划意识。同时,应该借此良机向学生介绍相关行业的特点及从业能力要求,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阅读名人名著,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目标

  生涯规划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对自我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有了充分认知后,应该引导其根据自身特点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比如,在学习到王安石或杜甫等古人的作品时,可拓展古人青年立志报国的高远志向让学生切身体会与学习;另外,可以拓展联系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中学生,也需要树立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若能在此类文章的教学及拓展中,抓住教学的契机,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生涯规划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着力提升的学生能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不断地认识自我、明确目标,然而“现实我”与“目标我”是有一定距离的,要缩小这个距离,教学中可侧重提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表达能力的提升

  当今社会,表达能力日显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辩论赛能够有效提高这一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很多课文的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表达能力,如,可在《六国论》一文的学习中渗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时让学生掌握劝谏技巧,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提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上自主讨论,课后自主复习,在此期间对学生适当点拨,争取让学生每节课都发挥其自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发现、创新”列入课程目标的最高等级。《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维始于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会产生本能的探究动机。”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老师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去分析问题。同时尽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试题,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重视对变通性和独特性训练,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练习和题目。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视野更加开阔,勇于选择非常规的职业,提升未来就业能力,在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综上,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职业生涯规划渗透,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将会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思考所学科目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联系;语文科目的渗透也必将带动和促进其他学科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促进语文学习的同时,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参考文献

  杨婷20xx《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张健20xx《浅谈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聂玉华20xx《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第3期。[美]杜威、王承绪1990《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1933《创造的教育》(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盛华萍20xx《鸿门宴:刘邦、项羽性格之对比分析)《教材研讨》第5期。

高中语文论文9

  【摘要】辩证思维是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中要极力培养和提升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设置思辨性问题、挖掘文本情感冲突、开展课堂辩论并融入作文训练,来引导、激发、促进和强化学生辩证思维,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辩证思维;培养策略

  一、设置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辩证思维

  质疑是辩证思维的起始。通常,在教学的过程中质疑带来的往往是否定,在否定中超越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运用辩证思维对客观事物或主观看法进行分析、判定、归纳、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认知。这种认知既来源于思维发起者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来源于客观事物存在的具体形态,两者都对辩证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思辨性问题为思维引线,营造辩证思维的氛围,引发学生辩证性思考所学内容,在相互的思维碰撞和交流中,逐层深入地解读文本,领会文本要旨与精妙,并让学生从中体会思维的乐趣。例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对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教材理解和各式的教学参考书都是把他定位为“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告密者”,他胆小懦弱又反动,令人可笑又可恨,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坏人。他最后死了,很多人认为很解恨。但是不是可以试着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他真的那么可恶吗?我们不妨设置这样的思辨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的思维:别里科夫为什么要躲在各式的套子里?如果说这些有形的套子,只是他外在的“套子”,那么禁锢他思想的无形“套子”又是什么呢?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由禁锢主人公身体的有形“套子”深入探究禁锢其思想的内在的无形“套子”,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就能认识到他终日躲在套子里生活,可能是因为他曾经被现实重重地伤害过,只好以这种另类的方式来躲避现实,未必是真的想辖制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这个层面上看,他一个人终日躲在套子里生活,也是值得“同情”的。况且他对“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总是闷闷不乐,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他总是担心闹出乱子来会给参与者惹来什么麻烦甚至迫害,哪怕是漫画事件让他陷身困境,但他依然对科瓦连科怀有善意,这些都表现他的善良和爱心的一面。站在对生命悲悯的立场上来看别里科夫,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可怜的老好人,而不是一个沙皇专制的助纣为虐者,他的胆小和行为客观上为专制统治张本,但是他的死却不该让人拍手称好。当然,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思想陈腐的人,对他迂腐不堪的行为要予以唾弃,但倘若对别里科夫的死感到痛快,只能说明同属被压迫中的俄国民众和看客们的冷漠和残忍。这样的思辨性问题导向教学,不但加深了文本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训练了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辩证性思维,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挖掘文本情感冲突,激发学生辩证思维

  如果说运用辩证思维挖掘教学中存在的思辨性问题,是学生辩证思维的起点,那么将教材文本中存在的情感冲突展现在学生面前,就是对其的一种升华,这是思辨性问题导向教学的具体化,也是其中的关键部分。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其中的基础知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科目,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些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关键要帮助学生抓取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文内涵,特别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情感冲突,通过辩证思维来转换视角,体会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的反应,进而引发出不同的情感体验。辩证思维能够最大限度解决历史局限及个人局限的思维方式。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充分体会文中角色身处的环境及对应的情感反映,借助教学辅助工具,实现对人物情感的真切体会,梳理出其中的情感脉络,把握文本主旨;即便学生与作者或作者营造的角色并不是身处同一历史阶段,依然能够最大程度地转换为文中的角色,在文本的环境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总之,运用辩证思维处理文本中的`情感冲突,是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例如,《陈情表》一文,从题目可以看出,本文的基调是“情”。文章写得情深意重,感人至深。祖母病危需尽孝是事实,却也是他不出仕的借口。因为李密深知晋武帝的残暴与狡诈,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方面残酷镇压政敌,一方面笼络前朝旧臣,收买人心。那么,李密作为前朝旧臣,且不说他对蜀汉依然有很深的怀旧情愫,单就当时的形势看,他“辞不赴命”,也在情理之中,但他又不能明说,所以他只能打感情牌。文章中,他不谈公事,只诉说自己的艰难处境,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情,一番“花言巧语”,即使违背圣命,却获得晋武帝的同情。文章展现的是尽孝的“情”与拒绝为当朝者效力的“理”,“情”与“理”的内心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李密所陈之情的“由衷”与“不由衷”之处,所陈之事“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体会李密所叙述的内容在情和理上的悖论统一,如此一来,在把握文本情感冲突、深刻领会文本内涵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性思维。

  三、开展课堂辩论,促进学生辩证思维

  思维的交换是收益递增的一种交换模式,不会因为你的思维分享给了别人,你就会丢掉自己的思维。相反,在你与他人思维的交流中,实现的是思维的递增。因此,科学有效的课堂辩论是学生辩证思维的重要抓手。以课堂辩论形式存在的口语表达,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即时表达,而且能强化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对文本重点、难点、疑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教材文本中挖掘适宜开展课堂辩论的主题或者话题,给予学生思维锤炼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话题),在快速的思考中,通过口语的表达实现对思维的修正和强化,在激烈的交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和融合,提升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雷雨》一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展开辩论;在教学《鸿门宴》一课中,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项羽是不是英雄”展开辩论,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又能有效地激发、训练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同时,可利用一些课余辅导时间,抓住当前适合于高中生辩论的热点话题,比如,共享单车给我们带来了交通上的环保和便利外,也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那么政府对于共享单车是该扶持,还是要禁止?“佛系青年”到底是淡然随性还是不思进取?“闯红灯救人”可不可取该不该罚?等等的问题,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组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据的收集与整理,并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语言,展开辩论。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四、融入作文训练,强化学生辩证思维

  如果说,初中作文侧重于感性的表达,那么高中的作文更侧重于理性的思维。从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无论是传统的材料性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强调以立德树人为主旋律的同时,命题者在题干的设置上所包含的思维空间往往尽可能的广阔,立意尽可能的多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素养,特别是辩证性的思维素养。例如,在做关于“碎片化阅读”的作文时,学生必须懂得运用辩证思维来思考:“碎片化阅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利弊各是什么?怎样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待“碎片化阅读”?面临碎片化时代,我们该何去何从?理性态度应该是什么?如此逐层深入分析,才能透彻阐述“碎片化阅读”。但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因为每年从高考考生写作存在的问题来看,许多学生并不缺乏优美的词汇、精巧的构思,而往往是不懂的运用辩证的观点,去揣摩命题者蕴含在其中的信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导致文章的文意肤浅化、偏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得思维者得作文”。那么该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渗透辩证思维的训练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运用辩证性思维去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具备初步的辩证思维,在审读作文题干时,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角度地有深度、有广度地挖掘其内涵。第二,进行辩证性界定概念的片段练习。即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语言来界定、陈述某一具体的概念,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思辨性,比如何谓“好”?何谓“坏”?如何看待“义”与“义气”?这一类的概念性片段都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写出具有思辨色彩的内容。第三,运用反弹琵琶,来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即要求学生善于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进而挖掘其对立统一的属性。比如,抓住生活中似乎已是“真理”的成语、典故、谚语以及约定俗成的对某一类问题的定性“陈见”,来引导学生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挖掘新意。比如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越来越多民众相信广告宣传的当下,酒香真的就不怕巷子深吗?针对“杞人忧天”这一典故,设问:在当今剧烈变荡的国际环境中,“杞人忧天”,真的没有必要吗?这样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分析,若能长期坚持下来,对于提升的学生辩证思维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进行辩证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若学生无法打开思维,教师有时不妨通过反面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观点的片面性,进而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遇到学生无法清晰地富有条理性、逻辑性表达意思的问题时,不妨给予一些正面范例加以引导、启迪,让学生从中习得语言的建构之法。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从设置思辨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引导辩证思维在新课教学中落地生根;通过挖掘文本情感冲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角色体验,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促进学生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掌握辩证思维的途径;借助课堂辩论和作文思辨性的训练,来进一步激发、强化和检验学生的辩证思维,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孙春燕.让“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植于阅读教学[J].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xx(2A).

  [3]吴长青.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变式”教学策略[J].湖北:中学语文,20xx(4).

  [4]高家胜.例说“思维发展与提升”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安徽:学语文,20xx(5).

  作者:魏雨芳 单位: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

高中语文论文1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时期,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也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所在。本文将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出发,探究信息化语文教学的创新方式,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现状与问题

  语文阅读是学习汉语言必备素养之一,也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能力,不仅仅是应对高考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个人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要求。信息化作为现如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各行各业中都离不开信息化的身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的培养,但是在高考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影响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材料不丰富、学生定向思维难以扭转等方面。

  1.1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喜欢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课本中的文章为载体,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分析,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最后再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进行总结归纳,这是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被许多老师所青睐,但是如果每节阅读课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也很难引起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

  1.2语文阅读材料局限性强阅读教学功利化:在现如今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算高,或者说是仅仅在课堂上留出一小部分时间进行语文阅读的讲解,亦或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培训”,据笔者所了解,很多老教师习惯于给学生总结出各种不同题材文章的答题模板,并让学生进行背诵,在答题时直接套用模板,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往往也仅仅局限于课本、试卷练习题。这种方式虽然从短期来看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信息化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式探究

  面对当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信息化潮流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想要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阅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说是信息化课堂最普遍的一种方式。现如今很多任课老师都会把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幻灯片呈现出来,然后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丰富。语文阅读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将阅读篇目通过ppt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对其中一些需要重点理解的语句进行不同颜色的标注,并借助不同的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进行教学,让课堂更加的生动丰富。

  2.2搭建课后学习网络平台推广高中语文阅读微课堂:微课堂也是现如今比较流行的信息化教学方式。通过微课堂,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复习,也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因此,学校可以搭建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考试中的一些语文阅读的重点内容录制成15分钟左右的简短视频,附带相关的幻灯片、讲义等一起上传到平台,学生在课后便可以实现自主的学习、复习,强化巩固阅读重点,提高学习的效果。

  2.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阅读资源共享: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平台,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及时的获取各种教育相关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及时关注互联网中有关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资源,通过互联网教学论坛与其他地区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语文阅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丰富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内容。

  2.4实现家长与老师的在线互动及时反应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也是学生家长的事情。家长在学生的成长、学习过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想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仅仅依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与学生家长的及时交流沟通,通过QQ、微信群聊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对一些课后作业布置等信息通过网络及时的.告知家长,实现老师和家长的合作互动,共同督促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2.5借助网络时事热点进行分析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网络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及时的获取相关的时事热点信息,语文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些信息其实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老师可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搜集一些当下的社会热点时事,让学生对某一热点社会事件进行阅读、分析、评价,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也能够提高自身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辨、评析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总结和建议: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持的重要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情况,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高中语文论文11

  1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思维培养的特点

  1.1渗透性特点

  当学生学完一节语文课后,这节课中所讲的语文知识会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进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再加上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优秀文章逐渐形成的,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性能,运用语文知识可以发散学生思维,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思维的渗透性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文学上的再创造,让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语文教学的魅力,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1.2广泛性特点

  由于思维空间具有无限性特点,所以就导致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思维层面。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本身这一学科广泛性的特点,不断引导高中学生通过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来挖掘语文知识本身的深层价值。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1.3交流性特点

  语文思维教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交流性是非常强的,语文这门学科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因此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点。语文这门学科的交流方式主要有语言和文字交流两种形式,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思维交流性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2高中语文思维培养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改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掉其中不合理的及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内容,通过不断完善而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从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一些高中教师无法有效适应,很多只是被动地执行教学方案,这也是导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低的主要因素。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不统一。高中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教师将语文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相对欠缺。第二,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教学形式非常多样,不管是采用哪种教学形式,其目的都是希望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刻意改变07教学形式,虽然有时课堂形式的改变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所讲解的知识点很多都是与教材内容相脱离的。教师要明确一点,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保证二者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第三,没有将学生的独立思考放在重要位置。从我国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往往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为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只是在单纯地大声说话,而且大部分讨论的内容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相关性。如果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会逐渐丧失,试想学生都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那么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是天方夜谭。

  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3.1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我们都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死板,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枯燥,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使其无法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中设计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由于语文思维的无限性特点,语文教师不能全盘否认学生的回答,要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思维,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主要途径。

  3.2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课业负担最重的阶段,身处这一阶段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肯定是非常大的,这一压力的产生也会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受到限制,因此也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方面的培养。注重语文思维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可以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思维的深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深度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对语文思维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及分析语文知识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断指导学生全面理解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充分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准确发现事物本质。此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同时,由于语文思维的广度性特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只有多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沉淀语文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4结语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科研中,不断尝试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为主,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还要不断深入语文学习的知识层面,只有做好全方位的语文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亮.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C]//语文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20xx.

  [2]陈秀玲.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C]//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xx.

  [3]漆仲权.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20xx.

  [4]高永义.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C]//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20xx.

  [5]孙和平.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xx.

  [6]水卫国.逆向、侧向、多向———论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xx年年会论文集.20xx.

  [7]孙德寿.浅谈创新思维与快乐体育[C]//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xx.

  [8]斯琴格日勒.边远民族地区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浅析[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20xx.

  [9]陈胜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20xx.

  [10]车春慧.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xx年年会论文集.20xx.

高中语文论文12

  观点+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素材——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

  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注意:最好多用几个素材,每个素材都应有相应的分析。

  示例: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

  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20xx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事例)

  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评论)

  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小结引申分析)

  注意:素材必须有分析。

  反例: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弊端:

  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

  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高中语文论文13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理想信念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和信念梦想。以基本教材和大纲教学语文学科知识点为基础,有条件地、适当地为学生介绍与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点相关的阅读资料,一方面拓展延伸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历,将阅读内容与日常生活经验结合,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比较记忆和理解,同时也从课外阅读资料中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情,感受学习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从阅读资料中听闻关于英雄伟人、各领域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的生平事迹和逸闻趣事,引以为鉴或者寻找确立学生心中的偶像,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积极远大的理念信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美好的情操品质,多为学生讲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性伦理,监督学生的行为操守是否积极乐观健康,如果发现学生有消极悲观的内心情绪或心理状态,要及时采取鼓励、开导、安慰、调整等沟通谈话方式,或者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语文学习集体活动、语文项目社会调查和实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于他人接触并在帮助他人和接受帮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精神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学习方式结合适用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培养人文精神与教学方式手段结合适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知识内容与世界经济、文化、科技多领域资讯结合起来介绍给学生,安排学生主动自发去查阅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并重新组织语言和知识结构在课堂上做简单演讲或者以作文、作品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语文知识上的欠缺,并及时补漏提高,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听取、点评其他学生语文作品过程中,发现高效、优秀的语文学习方法,并借鉴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使用探究式教学和情境创设模式,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将学生按学习任务的不同分配成多个学习小组,并给每个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谊,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人生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出传统保守的灌输式教学课堂,多开展实践应用活动,多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将课堂知识和生活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人文精神培养贯穿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在充分理解和深刻透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多为学生讲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心境,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和信念梦想,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培养学生成长为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和民族、勇于实践梦想的新世纪主人公。

高中语文论文14

  1“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

  既然对话是个互动的过程,说明对话是高度的群体性行为。个体处在群体中,为个体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也为个人社会意识提高提供平台,这是传统课堂,在刻板压抑的氛围下很难做到的一点。传统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师生陌生,生生不熟现象比比皆是,但对话互动的课堂,情景则大为改观。轻松愉快的话题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严肃认真的话题拉开思想的交锋,言来语去的交流沟通必然内化为合作、互助。学生经过由外而内的转化,内心世界大都呈开放状态,今后走向社会,“合作”“互助”不仅是他们的内在素质,更是他们身上的符号。综合以上三点,我们认识到,对话教学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引领者进驻教学,教学的立足点始终确立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世界上,教学的功能始终落实在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上。所以,从宏观上看,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机制或教学形态,它是以一定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以及文化导向为具体内容的实体,而不仅仅是手段。

  2对话教学实施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一个新事物的确立,一种新形态的构建,都有一个从发展,成长到成熟的过程。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这这那那的问题,有待我们注意并加以改进的。其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2.1对话教学不注意情境的设置

  对话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课前的情境设置必不可少。高中语文教学,文本情境是作者的体验。相对于读者,须调动以往与文本情境相类似的体验,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生活体验也不足,这就要靠体验相对丰富的教师作“情境迁移”的引导。巧妙地设置情境是学习文本的前提。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课前准备不足,课中热热闹闹,课后稀里糊涂。看起来是一堂对话课,其实徒有虚名。在设置情境上,一般掇取某个片段,或选取某个切入点,采用直观的影像图片,亦可用文字解说,或读、或诵、或歌、或叹,调动一切可调动的感官直觉,唤起学生沉睡的.,朦胧的,零碎的生活记忆。可以说,一个巧妙的情境设置,在课堂上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2对话教学忽视提问的有效性

  对话教学中,设置提问是一个环节。巧妙预设问题,有利于推进学生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简单进入复杂,由浅显入及深奥。但现实中,有些对话教学确不尽人意,笔者也有相当多的失败纪录。现在反思后略加整理,有以下几条:

  (1)所提问题没有连贯性,缺乏内在联系;

  (2)所提问题深浅失当,学生无所是从,造成思维混乱;

  (3)所提问题不具实际意义,典型的“无效提问”。随之认识的到位,经验的积累,逐渐走出误区,步入正轨。现在总结起来,预设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设问题由易到难,逐渐推进,且思路要符合文本逻辑;

  (2)预设问题要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做到看人发问,心有定数;

  (3)预设题目,宁少而精,勿多或杂。只要教师做到熟悉文本,专研文本,熟透自己的学生,就不难预设符合实际且有效的课堂提问。

  2.3对话教学中不注意整体连贯性

  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某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或兴起,总是要么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成熟,盲目跟风;要么全盘否定现有,全盘接受新鲜。以至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使之失去整体连贯性。在教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发生。对话教学刚刚兴起,有的地方凭着一股热情,不分青红皂白立马照搬,结果造成“水土不服”。有些课堂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适应性,例如:专题讲座法,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讲读法等,还适应目前尚不发达、开放,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农村教学。但这些地方新方法一来,原来行之有效的就靠边站,而新的东西一时又难以吸收消化,造成教师教学被动,学生学习无所适从,教学质量下降。我以为:对话教学以整体机制引进为宜。初期,师生有个了解熟悉的过程。宜应新旧教法互用,互补长短。适应成熟后,逐步推广。但即使这样,其他教法也不可完全放弃,可作为辅助方法相机使用,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也有利于教学的整体连贯。

  3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大量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问题,仅仅凭着一股热情不够,还需要我们拿出政治智慧和理论能力。其中提到的“理论能力”就是我们当下要尽快把丰富的教学实践加以总结。成熟一点,总结一点,使之尽早自成体系,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注入动力。一切热心支持教育改革的同仁,携起手来,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为着我们教育事业这个千秋大业贡献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