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时间:2023-02-23 10:03:03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1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格式。

  1.摘要与关键词:文章要提供200字以内的摘要,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提供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

  2.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邮政编码、职称。

  3.体例要求:正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形如1,2,3,排序;二级标题形如1.1,1.2,1.3,排序;三级标题形如1.1.1,1.1.2,1.1.3,排序;引言不排序。

  4.单位:文中有关量与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用单个斜体外文字母表示(国家标准中专门规定的有关特征值除外;如要表示量的状态、序位、条件等,可对该单个字母加上下角标、阿拉伯数字以及^等),避免用中文表示。

  5.图表:表格:将表名置于表上方居中;图:将图名置于图下方居中。表、图内文字统一用楷体。文中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图中文字、符号、坐标中的标值和标值线必须写清,所有出现的数值都应标有明确的量与单位。

  6.参考文献的格式:

  [1]参考专著:[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参考报纸、期刊:[序号]作者.文题.报刊名,出版年,卷(期、版次),起止页码〈具体情况可参照国家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投稿说明:

  1、稿件须采用word格式,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2、来稿最后请注明作者联系电话(最好同时留手机及办公电话)及电子信箱,以便联系。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2

  一、研究兴趣分散,科研能力缺乏整合

  从所调查的数据来看,具备副教授(包括高级讲师及副研究员)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29.11%,具备教授(包括研究员)职称的仅占2.62%。如此有限的高级职称群体其研究兴趣与方向却十分分散,其中涉及教育学、法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企业管理、行政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方向。一般而言,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是各个学校的科研带头人,在教学与科研中需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但分散的兴趣与研究方向大大弱化了其科研引领能力,既不利于建成科研团队,又不利于形成科研合力,无法发挥电大自身的系统优势。分散的科研兴趣还直接导致学科研究能力整体较弱。被调查教师所参与以及主持的课题只有极少数为行政学领域的课题,课题级别也多以校级为主。这一局面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科研能力的塑造与提升。尽管很多教师结合远程教育开展教学科研研究,有关远程教育的论文成果相对丰富,但其中与行政管理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学术研究成果仍然很少,多数为远程教育领域的公共问题与普遍问题的研究。

  二、区域内部缺乏交流,未形成系统合力

  所谓的区域内部主要是指各省内部,即省级电大与地市级电大、县级教学点的专职任课教师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为了充分利用系统办学的优势,此次调查除了在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业主页和电大系统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群发布调查通知之外,主要通过各省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负责人向省内各教学点发布信息并进行统计与汇总。从实际的反馈来看,只有15所省级电大汇总有地市级电大及教学点的信息,占总数的42.9%。通过电话及网络回访调查发现,没有汇总地市级电大及教学点教师信息的省级电大绝大多数是因为无法与其取得有效联络或日常缺乏联络,进而无法获取确切的师资信息。如前文所述,在同一级电大不同的专职任课教师管理不同的课程,因此教师们很难在同事间寻求教学科研兴趣相同的合作伙伴,这就要求各位教师到系统中寻找志同道合者。但内部交流的缺乏使得原本应发挥巨大积极作用的系统优势大打折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专职教师形成对行政管理专业甚至是整个电大乃至国家开放大学的疏离感,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行政管理专业专职任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此次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对于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师资整体状况的改善与提升以及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现实依据。据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学历提升

  针对电大系统师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各级学校应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教育。一方面要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制度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引导。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调动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要让其明确现实的工作需求,又要让其意识到未来可能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从而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二)注重继续教育,加强系统教师的学科专业培训

  在提升学历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注重非学历的继续教育。这一方面是由电大系统行政管理专业专职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多元、行政学学科基础较差的现状所决定的,同时还与行政管理学科本身发展迅猛、知识更新较快的特点紧密相关。目前,部分省级电大已经或正在借助电大系统内部和普通高校的资源针对省内尤其是基层教学点的专职教师开展专业培训,获得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笔者认为,对于专职任课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偿性教育或培训可以借助系统内部的师资及资源完成,而对于专业发展所形成的知识更新诉求则可由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牵头借助普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师资及资源完成,在补充与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身的力量。此外,进行学历的`继续教育也是由教育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所决定的。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新型大学,因此仅就教育技术而言,就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并实时更新才有可能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认为,目前中央电大举办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希望可以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三)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合理分配课程

  对于师资数量不足的电大及教学点必须加大师资引进的力度,尤其是那些具备一定招生规模的学校必须配备合理数量的专职任课教师,以保证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的引进过程中,要将应届毕业生与具备高级职称的人才相结合引入,满足任课教师梯队建设的需要,进而促进行政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对专职任课教师所管理的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梳理与划分。首先,必须满足专业核心课程全覆盖的要求;其次,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研究兴趣与方向分配其它课程,争取建立以课程群组为单位的管课模式。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则应制订相应的标准,还要加强对师生比、课程资源方面的监督检查,切实督促各分部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要的地位。

  (四)组建科研团队,强化科研引领

  要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并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国开行政管理专业及课程教学科研团队,逐步提升国开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与能力。在实践中可以考虑打破地域界限,以中心教研组为依托建立实体及虚拟的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构成以具备一定学术威望的系统内部教师为带头人、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及行业的资深专家为顾问、系统内部青年教师为骨干。借助面对面的实地交流以及网上的远程互动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创新与改革,进而实现“以老带新、以外促内”的教学科研发展格局。

  (五)建立系统内部交流机制,提升系统合力

  广播电视大学自设立之初就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多级办学系统,国开也借助电大系统建立总部—分部制的基本架构,因此要积极探索并构建行政管理专业专职教师系统内部的交流机制,发挥系统优势,形成系统合力。要切实发挥行政管理专职教师QQ群的作用,实现国开总部与分部、分部与分部、分部内部的及时沟通与交流;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的专业主页,及时发布并更新专业发展与变化的动态;要认真把握每一次专业及课程的网上教研会议,与各地教师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把握师资队伍的整体动态。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3

  在我国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要想使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得到促进,不仅仅需要国家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而且还需要法律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为此,针对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就必须要学会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以不断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1工商管理的促进作用

  1.1建立良好的信誉制度,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

  法律制度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维护社会经济正常运作的保证,所以如果一个国家,一个部门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就会导致任何经济都不能顺利运作下去,相反,只要双方的交易者都自觉遵守相应的法律规范,这样才能在正常的情况下形成良好的市场信誉,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良性的运作。在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中,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工作。由此得出,工商管理部门在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引导来帮助他们自觉维护好自身的经营信誉和形象,并且通过一定法律手段来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使得不同的行业都可以在公平、公正、诚信的市场环境下有序的健康发展。

  1.2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树立良好的管理意识

  通过对社会市场上经济主体的管理研究,我们发现,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就是对社会市场上经济主体的管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大众,并且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在我国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工商管理的管理观念还需要不断更新,并且可以树立良好的与时俱进的管理意识,社会市场上经济主体的管理要求坚持在工作中实事求是,全心全意的服务理念。此外,就是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法水平,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采取管理。我们可以发现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是经济基础。为此,在工商管理的工作中,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学会树立正确地服务理念,并可以将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整合在一起,进而才能不断地拓宽工商管理的服务范围,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改进工商管理作风,促进经济发展

  工商管理执法公示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并且有利于全面改进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作风,为促进其严格执法和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做出贡献。所以,对于我国针对企业发展提出的相关政策法规,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向社会上公布宣传政策法规,并要求能做到不断细化,从而进行深刻详细的解读,用以帮助社会企业充分了解国家政策中以及其所包含的所有各项新的要求。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各个企业都应该自觉地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做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要想为企业搞好管理和服务,只有充分的融入到企业中去。例如,在我国开展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所有的工商管理部门都可以实行分区服务的管理理念,并且针对不同区域中的不同种类,实行不同的服务对策,而且对于一些大企业实行定点联络,对于一些小企业可以实行分片管理的方式,时刻保持着重点难问题当场解决,面对一些大型的项目,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做到及时跟进工作和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并且不断提高企业的满意程度,让所有的社会公众都可以信服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

  2工商管理对于经济的作用

  2.1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正确处理管理与引导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与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中,从宏观上来讲,他们的利益具有一致性,但是这些利益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冲突,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的所有经济主体都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经济制度,这对于工商管理来说,也必须严格依照相应的法律规范,并且对经济主体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虽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每一个工商管理部门都经常会遇到个别企业因为自身利益而不顾及国家和集体利益,只看到个人利益的情况和违法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对于这种情况,工商管理部门应该注意采取管理措施,并且利用有效结合的方式对其行为和观念进行纠正[1]。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一些设备的滞后、产品销售不好以及污染严重的产业,工商管理部门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以促使这类产业向其他产业转行。与此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在政府和工商部门的共同合作的情况下,才能促使企业向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变革[2]。其次,对于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类型,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责就是应该积极对其进行引导,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但是,如果当地的该类产业较多,以至于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在扩大此类产业中,只会造成当地经济的恶性竞争。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工商管理相关的部门就应该大力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并且促使该类企业向外地发展,政府或者工商管理部门给以经济和技术上的帮助。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我国限制发展的行业,工商管理部门的责任就是应该做好自身的把关工作,正确引导这些行业转变经济观念,并且充分考虑国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用来促进各个产业的共同发展。

  2.2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企业改革也处于不断深化之中,之前传统落后的经济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需要和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国的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就是及时地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自己的职责的同时也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2.2.1促进企业发展为工作原则切实为企业着想,工商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应该做好企业与国家共同发展的协调工作,并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详细的解释。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企业着想。

  2.2.2依法办事原则工商管理部门应该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以确保各个企业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范。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以及保护企业和个人的正当权利,时刻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对于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也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解决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法。

  3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要想使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得到促进,不仅仅需要国家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而且还需要法律必须能够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3]。工商管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工商管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4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与实践相脱节

  狭义的行政管理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共利益、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而广义的行政管理则指一切社会组织,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在职能范围内所进行的一切组织活动。目前从学科角度而言,将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具有普遍的共识,即将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机关的管理行为。但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即公务员的选拔制度却与此专业定位有着严重的滞差。无论是2005年的《公务员法》还是2007年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都明确了进入公务员系统只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制度。以目前的考录比例,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从事专业以外的工作。因此,许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因找不到努力方向而迷茫。由于不能深刻领会专业的学科内涵及涉及领域,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亦不高,甚至认为专业理论只是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学校品牌对生源及就业的影响较大

  行政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在中国高校恢复设立的,其学科体系相对而言并不成熟。而各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近十几年从地方政府所属的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其知名度及社会认可度均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又多为新设专业。这些因素导致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对考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考生报考不积极。以笔者所在的金陵科技学院而言,其行政管理专业的多数生源来自于校内调剂。而在就业时,多数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还是倾向于录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毕业生。严峻的招生及就业形势,使得这些院校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缺乏足够的实践环境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单纯来自教师的讲授。实践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实践的地位及形式不明确。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十分强调实践性,但从课程的设置而言,理论类课程所占比例较高,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比例则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形式亦比较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体现为案例分析,虽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案例,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课内实践。而所谓课外实践,由于受到实习基地等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真正得到锻炼,社会调查也不能充分展开,只停留于利用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完成实践报告的阶段。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该专业绝大多数均为教学型或研究型的教师,并未有行政机关的实践经验。对于不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而言,似乎问题并不是太大。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存在着不少的困难。由于专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的经验和能力,不能了解行政管理的现实,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方面捉襟见肘,从而导致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实习制度不健全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合理设计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目标,而评价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则为就业率。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如果仅从学术角度对行政管理作狭义的理解,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将以考公务员为主,这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现实中的情况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在行政机关工作,而大多数却在企业中工作。根据这一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既能胜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中公共行政管理的工作,又能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行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企业行政管理属私人部门,政府行政管理属于公共领域,因此企业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则是充分协调企业与公共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在专业定位中,除了重视专业基础理论的夯实,还要突出公文写作、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政策分析等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

  2.重视专业的品牌建设

  专业品牌的提升在于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及对外开放的程度。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起点较低,绝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学术活动的参与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因此,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学科的人才建设,大力引进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及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努力增加专业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逐渐积累专业教师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3.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一方面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力求课内教学实践的成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判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具有时效性、积极意义的案例,如以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组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中国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以美国政府的“停摆”事件组织学生讨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行政管理专业的特征与功用,使学生认识到行政管理并不空洞,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一门学问,从而重拾对专业的兴趣与热爱。但案例毕竟还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酌情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更加逼真的手段,增加学生对行政实践的感性认识。这有赖于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完善,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及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等,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进行模拟实践,模拟政府机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熟悉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落到实处。课外实践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保障课外实践的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时间是必须的。不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将实践安排在大四,并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实习方式,这造成了学生的就业、考研与实践相冲突,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接纳程度。因此,课外实践的安排应该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为宜,且应由学校组织正规的专业实践,多联系实习单位,由实践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并进一步明确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教师要积极与实践单位沟通,鼓励引导学生去独立解决和处理问题。包括批发文件、操办会议,甚至独当一面地协调部门关系等。对学生而言,从这样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既提高了行政管理机能,又了解了当前社会的用人趋势,发现自己与实践所需能力的差距,提早认清就业形势,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还要将课外实践常态化,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利用假期做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总之,这些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体验是校内学习不能得到的,学生要通过一切实践机会使自己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4.不断优化实践型师资结构

  优化的途径就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走出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公共部门的联系。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有计划地聘请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资深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实现行政理论与行政实践的对接;教师应有意识地参与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过程。目前,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而民主化的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各级政府亦应积极为此创造条件,重视决策过程中专家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让行政管理的专业教师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如此,既为社会服务,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此外还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积极承担公共部门的横向课题。因为这些研究项目最直观地反映了我国行政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通过研究,为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学校还应有计划地派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去行政部门挂职锻炼,或联系相关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将实践成绩纳入教师的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定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5

  摘要: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应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素质

  一、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思维日益凸显,这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1]。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推动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向实务型转变[2]。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但是应该有其一致性——目的性与方法性相结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人才素质熏陶和锤炼。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行政管理人才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文字组合能力(能写)、科研及教学能力,能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质修养与工作态度。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教育奠定学生的职业素养。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要通过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取向设置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主要有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科研及教学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服务公众意识、政策研判能力、信息反馈与整理能力、决策能力,善于集思广益,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有一定的效率观念和经营理念,掌握企业管理与运作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市场感悟能力、综合研判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商务运作模式解读能力等。科研及教学单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质疑;具有科学追求精神,不畏辛苦,面对利益不浮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勇于探究。根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高校应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知识性课程与研讨性课程体系贯通理论学习,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强化体验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强化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近年来,只有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了特色专业课程,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政治学色彩浓厚,面向公共管理部门培养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倾向明显。事实上,这些部门人才的需求数量有限,且招聘人才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报考,故很多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在企业行政管理等岗位就业。可见,上述课程体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只有重视“懂经济、会管理、通晓法律法规”人才的培养,方能与时代变化合拍。西北政法大学就课程设置比重问题对行政管理专业在校生做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19门主干课中只有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演讲与口才、行政公文与秘书学、数学建模6门课程与时代最贴切。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既受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影响,又受时代需求与革新之推动,是从政治学科分离出来的新兴学科,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教材建设角度看,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度不够,即使一些教科书被冠以“新论”“新编”“实务”等雅称,但其实质内容缺乏时代气息,鲜有创新点。行政管理工作经常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芜的事物变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性。然而,大学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是教案式授课或课件式授课,师生之间完全处于“我讲你听”的“填鸭式”状态,讲什么和如何讲全凭主讲教师,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顶多是记一些随堂笔记。如此课堂教学,老师缺乏激情——扮演着“传话筒”角色,学生缺乏兴趣——扮演着“留声机”角色,长此以往,教师就会产生惰性而禁锢思维,学生很容易放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追求。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失衡。前些年,高校扩招日甚,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具备“低成本、低投入”特征的行政管理专业,仓促组建的师资队伍难免不尽人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多数是从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等研究方向转行而来,其管理学、法学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底蕴较为浅薄,较难在教学、科研上良好地起到学科带头人作用。近年来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或硕士生,虽然专业积淀厚重,充满青春活力,可塑性强,但教学经验匮乏,且“从高校到高校”的人生轨迹决定着他们存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其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许多高校为了缓解行政管理专业师资紧张局面,从校内行政管理部门聘任了部分“双肩挑”教师,但其结果往往是“双肩挑”教师因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第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历练。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或社团担纲行政管理职位,日常工作中自然面临“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总结、决断”等实务程序,还要善于与人沟通交往,这单凭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以致用尤为重要。据此,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课堂讲授内容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为辅。例如,杨爱平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仅占课时总量的3.5%左右[4]。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滞后,不能及时吸收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能细致深入地分析现实的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5]。

  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

  我国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多为最近几年新增设的专业,其课程设置等建设都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欧洲是行政管理学的发祥地。西方著名学者、行政管理学创始人威尔逊在19世纪末针对德国、法国等欧洲诸多国家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轨迹及其治学经验,建议美国可就德、法等国已有的成熟经验,经过“本土化过滤、提炼”,在坚持自身特色前提下,走出一条有选择性的“拿来主义”发展道路。事实上,欧美国家在行政管理学方面,一直是在彼此欣赏、取长补短的博弈中共同成长的。在当代知识经济环境下,诸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可有效地解决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国内学者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例如,杨述厚和李百齐认为:“课堂教学可适量增加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配套建立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打造深入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挂职’实习式的实习基地。”[6]

  (二)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客观上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必备的专业素养,以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的科技素养,以社会伦理与社会行为知识为基础的人格素养,以“法”之思考力与领悟力处置人和事的法律政策素养,以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的管理素养,敢于担当、极具社会责任感的道德素养,等等。基于此,强化研讨性课程、实验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建“扎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提升素质”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是顺理成章之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公共基础课程,讲授中应紧扣时代脉搏,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大前提下,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对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将其“本土化”,重点提高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专业核心课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并淡化政治学取向一统天下的观念,注重务实性。此外,还应开设以素质拓展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包括电子政务、市政学、政府关系学、自然科学导论、制度经济学、演讲学、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实务等课程,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总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应努力构建综合性与应用性兼顾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成长规律表明,在某一特定个体的素质提升过程中,虽然存在着无师自通的现象,但更多层面上映射出的是引领、点拨、指导、传授之痕迹,“名师出高徒”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建设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应做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后备人选的挖掘、遴选、培养、任免工作,对于功底扎实、学养深厚、进取心强、富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高校应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在科研经费、待遇、办公条件、实验室设备等方面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并积极为其出国考察、访问学者、国内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创造条件。第二,应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中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技巧;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有专业优势的科研机构、名牌院校深造,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第三,要做好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具有众多行政管理的行家里手,他们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高校可邀请他们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师生座谈会,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行政管理实务类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更新教师的角色观念也至关重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步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怪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穿插案例式、研讨式、综合式、实践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教师在发挥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多地发挥组织、管理、指导、总结、评析的引领作用。教师也可选取实际案例,借助影像等多媒体技术,深入探究经济建设前沿及社区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让他们积累行政管理经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就业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能力

  国内高等院校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应用型三大类,鉴于在区域位置、办学特色、师资力量、专业重心等方面的差异,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结合学生的就业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路径,从区域分布视角看,可分为城市行政管理、社区行政管理、农业行政管理、民族行政管理等;从行业视角看,可分为教学科研单位、企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等;从岗位视角看,可分为办公室行政岗位、人事管理岗位、后勤管理岗位等。在案例式、实践式等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职业性向有针对性地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中悟”“干中学”“学中用”的良性循环中,渐渐丰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成就胜任职业岗位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诚.对行政管理专业问题与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xx(1).

  [2]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xx(10).

  [3]程建新,何力平,赵书山.论素质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审视[J].办公自动化,20xx(12).

  [4]杨爱平.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广州X大学为例的经验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xx(7).

  [5]房波,张辉.另类解读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兼析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尴尬存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xx(3).

  [6]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xx(6).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6

  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以及对学生教育能力的提升。虽然出发点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也同样重要。据目前众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其中存在着众多严重的问题,如: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观念相对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以及师资力量缺乏等。因此,本文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对的改革注释,旨在为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自应用于教学体系以来,确实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但为国家培养大量的行政管理人才,也对学生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幫助。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整体来看,教学改革的过程仍处于粗放式状态,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开展对应的教学改革,从而达到完善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以及解决国家社会的需求问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观念建设落后、目的相对不明确

  不可置否,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并不能进行有效且快速的改革。而最主要的.因素,便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受这种模式的影响,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已经形成类似固定的状态。相对建设观念的落后,不能有效的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初衷无非为国家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以及提升学生自身的管理能力两个方面。但是就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表现的现状来看,虽然仍旧是基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教育,但是从教育的最终目标上却出现的相对的偏差。此外,在这种背景下对培养出来的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在服务、公众、责任等意识也相对缺乏,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对行政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模式上来看,在课程方面存在着相对的不完善,无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甚至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意义以及目的都存在着不明确。而这种情况下的行政管理教育,自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在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上,由于行政管理教育模式正处于改革阶段,既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没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导致课程体系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

  3、师资力量缺乏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上,师资的力量绝对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行政管理专业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师资的力量更是不可或缺。根据对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从数量上来看,高校的整个行政管理专业平均只有5-6个教师,而且还需要同时兼授其他课程。因此对于行政管理的教学课程就会出现不专业的情况,教师无法将主要精力用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上。况且从学生的教育进行分析,学生在高校中需要同时学习多个学习,而学生的主要精力也不会全部用于行政管理的学习中,所以由于师资力量的不专业以及不集中,在加上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从而导致教育水平、效果、质量难以进行提升,形成教学弊端。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改革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专业观念提升明确定位

  受时代发展的转变,自然不可避免的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个改革,但是基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便是国家以及社会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程度。因此,在对行政专业进行改革时,基于时代的变化,行政管理改革的观念要进行明确。准确的来说,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并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才培养,行政管理人才在进行培养时,需要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因此才更需要明确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的目标,从而对行政管理教学产生良性的帮助。根据国家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明令指出,行政管理展业需要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法学分相关专业的知识,以便用于管理单位、科研工作以及党政机关等部门的工作。但是这种定义的目标并不具备准确性,无法在教师进行教授的过程中为提供明确的培养方向,从而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分析,在不断地转变过程中明确专业的定位。

  2、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在面对行政管理观念进行改革时,为了有效的满足国家以及社会的需求,应对主观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对应的改革方案。首先在课程体系上,针对不同的需求合理的开展对应的课程,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等方向进行对应的提升,同时针对行政管理的实际应用程度展开对应的实践课堂,从而有效的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体系。在专业的时间课堂中,可以参照社会的实例进行分析,并设计对应的场景模拟,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行政上的管理,从而实现学生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

  3、创新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

  根据现在众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可同时也是改革的重要阶段。既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没有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及时开展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时代的需求将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提升,从而摆脱当前尴尬的局面。在具体创新工作中,学校可以请专业的或者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相对完善的教师来根据当前的现状成立创新小组,通过对高校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对应的创新方案,并进行深入的探究,形成一套标准且完善的教学体系以用于改变当前的现状。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我国众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但是也在完善的工作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仍旧有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注意,行政管理人才无论对国家还是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对应的实践教学培养,在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以及检测,避免学生在踏入社会踏入工作中出现一定的短板,从而对自身的前途发展造成影响。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7

  摘 要: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使政府在新一轮改革进程中必须重新审视其改革理念和思路。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区别,从组织职能和形式等多角度可对两者的关系和公共管理的学科属性提出新的认识。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 关系; 属性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使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本国政府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制定可行的战略规划。政府本身想具有效率和效果,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自己对行使的公共行政和当前发展的公共管理进行分析和选择,并对两者的属性进行归类。

  一、中西方学者对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关系的分析

  1西方学者对两者关系的分析

  西方学者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这是那些坚持传统范式的学者们即公共行政学派所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罗森布卢姆。其二是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即专门研究行政管理方法、技术和技巧的这一部分。主要是以奥特、海德和沙夫利兹为代表。更有甚者,如格雷姆和海斯,他们将公共管理视为公共行政下的一个较低层次的技术性领域。其三是将公共管理视为与公共行政相竞争的新范式和新途径。主要是以波兹曼和斯特劳斯曼、雷尼、休斯为重要代表人物。

  2中国学者对两者关系的分析

  公共管理的各种内涵和观念是近些年才引进中国的,它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改革思路和理念相比较于中国传统的公共行政来说,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引用几位学者的观点来分析。

  学者张成福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1]显然,他将公共管理的目标定位于治理能力、绩效和服务品质以及公共利益之上,而这些目标是包含在传统的公共行政的目标体系之内的。公共管理被视为公共行政中的一部分。

  学者王乐夫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呈现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他认为,从广义上看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两者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在狭义上可被用来指公共部门管理的两种模式。但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发展来看,该学者认为,这种发展不是概念游戏,“它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原则或意义。首先,由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其次,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体现了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变革。公共管理推崇多元互动的治理机制,把社会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它追求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力求动员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力量,建立起一套以政府管理为核心的,以多元互动为特征的,以公民社会为背景和基础的管理体系。”[2]

  尽管该学者没有明确声明公共管理实际上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一种超越,但他反复强调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认为“公共性”和“管理性”是全面解释公共管理概念或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对概念,表明了公共管理是对传统公共行政一般意义的超越。

  学者陈振明特别强调“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的对象由政府行政机关扩大到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机构;公共管理学实现了由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这使得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机制等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3]

  相比较于其他研究者,该学者旗帜鲜明地认为:“公共管理途径或范式目前正在成长中,尚未成熟,人们对它有大量的批评……然而,作为一种超越传统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和新范式,公共管理被认为是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它更具生命力。”[4]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分析

  综观上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他们对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从两者互动角度来看,它们在公共部门管理的框架内,属于不同的管理模式,只不过公共管理是在新形势条件下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超越。

  (一)两者隶属于同一框架的分析

  1从定义和涵盖面来看,两者具有相通的地方,可以纳入同一个框架。

  我们可将公共行政定义为政府对国家、社会及其自身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于现代政府是公众权力的执行者,承担着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上的管理人角色,因而如何保持公众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以及公众利益最大化是政府管理或公共行政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管理中体现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就是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可将公共管理定义为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社会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职能,所以社会性是其管理的内涵。

  表面看,两个定义一个强调公共性,一个强调社会性,但公共管理立足于管理,本质上要体现公共性。公共性强调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众的利益、服务于最广大公众为宗旨,因而不可避免地把公平、正义和把社会伦理道德纳入自己的视野。作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它集中表现在公共管理主体、手段、价值观和目标这四个方面。所以,从公共性的角度去理解,两者是同一个框架内的两种不同模式。

  2从组织的职能和定义来看,两种模式可看作为不同组织形式的选择。

  首先,组织的存在是为了激励和协调其成员的活动。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罗是这样描述指挥控制组织的每个雇员必须每天接受明确而肯定的指令,告诉他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这些指令不管是对是错,必须准确无误地执行。这里,协调就是对雇员们的活动进行集中的详尽督导。这样的处理结果容易导致动力的丧失,因为为了保障工作完成而设立纪律和监控手段以及严密的程序只能使人们达到最低限度的要求。而要想取得最佳业绩,完成公共目标就要依靠充分发挥有才华的个人的潜力,使之达到以往的组织意想不到的、从未发掘出来的主动精神和技能水平。因此,激发和协调这一对挑战就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

  其次,从更广的意义上去看,市场和组织体一样,都是一种组织形式,两者都是激励和组织协调活动的手段。其差别在于两者对于激励和协调的着重点不同。组织的市场形式是以公平交易为特点的。从最纯正的意义上说,市场看重于激励而等级制看重于协调。任何组织形式都处于这两端之间,在个人主动性和强制性合作之间进行权衡。组织体的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分权都可以被理解为从强制性合作向个人主动性转移。它们都使一个等级组织变得更像市场。由于组织体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没有一种组织形式天生优越,当需要进行紧密控制时就用等级制,当活动可外包时,就用比较分权的形式。这种解释也比较类似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在科斯看来,市场形式和组织体内部形式都是有效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和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

  再次,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组织体是采纳一种折中的关系形式。在这个关系形式中,关系主体可定义为与组织体相关的各种利益团体或代表。这些主体之间的运作是建立在市场为基础的关系之上,同时又具备在同一个组织体内部相互协调的关系。它使一些业务严格控制在管理层内,另一些业务推向市场,还有一些业务则在有关形式的组织中进行。

  最后,我们可把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中的官僚制看作为强制性合作的等级形式,把公共管理模式中的市场取向看作为具有个人主动性的市场形式。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化实际上可以看作为基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组织形式的选择。对于这一点,奥斯特罗姆在上世纪70年代就指出,组织有官僚制和市场这两种对立的形式。官僚组织相对于市场选择是低效率和低成效的。官僚行政式缺乏竞争、消费者主权和低成本选择下的激励。而组织的关系形式,我们可将其与公共管理的社会性特别是其多元互动的治理机制结合起来理解。

  (二)公共管理是对传统公共行政超越的解释

  1传统公共行政产生和失效的原因分析

  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奠定了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个支柱,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则进一步使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管理制度。传统的公共行政官僚模式在历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以说它是在工业发展过程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发展起来的,它的制度和技术适用于更早的时期。如果政府工作人员被看做机器人,只需对简单的刺激作出反应,难以承担起作出决策的责任,而且在操作手册中都有了事无巨细的规定,那么传统的的行政管理模式可能是合适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与行政的二分在现实中的边界很难决然分开。而另一理论支柱的官僚制理论也不再被认为是组织的特别有效的形式。它的非人格化导致了人性中创新精神的丧失和墨守成规,导致了组织行为的平庸和低效率。

  2公共管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分析

  按照米诺古的分析,他认为有三项压力促进了公共管理的兴起:第一,政府规模的扩大和角色的膨胀导致维持政府运作的成本增加,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变大,预算赤字无法遏制;第二,随着福利待遇的不断满足,公民对政府服务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更多地面向公众和消费者,承担更多的责任;第三,新右派学说,特别是抨击社会福利国家和政府的观点占了上风。

  以上两点主要是从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公共管理模式存在的客观理由。

  3公共管理模式对传统公共行政理念提出了直接挑战并形成了超越

  主要表现在:首先,传统模式认为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但公共管理模式中灵活的分权形式和市场取向的绩效评估使得组织体内原本低效的维持机制重新走上了激励的轨道。其次,传统模式认为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个领域,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一方面政府通过自己严密的官僚制结构向公众提

  供产品和服务,但这些产品和服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需要永远无法解释和说明,原因在于这个市场是被政府垄断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比较对象或标准来衡量政府的产出行为和效果。而另一方面,公众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在与日俱增。对这个矛盾的解决,传统途径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而公共管理模式中引入的许多市场化竞争和评估方法却可以有效解决。再次,传统模式认为政府与行政能够相分离,但现实是两者很难截然分开。最后,传统模式需要一种终身制的职业官僚。但是,市场化的改革和灵活的用人及雇佣机制使得组织体的规模不再像以往那样庞大,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财政的巨大压力。

  (三)公共管理学属于管理学学科而非政治学学科的解释

  1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使它不可避免地在服务于广大公众的过程中要考虑民主、法治和公正等问题,但其“管理性”表明它存在的基础是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特别是企业管理中的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使效率、效益和效能和研究更为突出。

  2按照德鲁克的理解,不同的组织管理主体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两者间的差别主要在于管理的运用,而不是在于管理的原则。许多的数据也表明,不同组织体之间的差别只占管理工作的大约10%,而这10%的管理工作是由所管理的特定任务、特定文化、特定历史和特定词汇所决定的。管理工作的其余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互换的。

  不难发现,处于同一框架内的公共行政模式和公共管理模式是随着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都是某些具体的管理原则在不同时代背景条件下的灵活运用。传统的官僚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运转模式是当时时代的特定产物,而最近十几年发生在企业中的诸如分权、减少等级层次、重视质量和接近顾客等革命性的变革,其所产生的管理原则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被用于公共部门和组织之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与现代的公共管理学都该属于管理学。一方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在其诞生的时候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行政的民主性、合法性、公正性等政治学所关心的问题,尽管其开山鼻祖威尔逊将效率问题作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但这仍然不能割断公共行政与政治学之间的渊源和联系。另一方面,以组织内部取向、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传统公共行政,在“二战”后受到了政治学行为主义的批判,到七八十年代又受到政策科学和下午分析学派的挑战和冲击。而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产生了公共管理途径,充分说明传统的政治学学科不能完美解释最初的效率问题,它必须借助于或者说回归到管理学学科中,并辅以利用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来阐述。

  参考文献:

  [1]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新华文摘,200x.4.

  [2] 王乐夫。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互动[J]。公共行政,200x.2.

  [3] 陈振明。 http://www。51lunwen。org/ 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与特征[J]。新华文摘,200x.4.

  [4]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x.2—3.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8

  摘要:只有具备过硬的素质、良好的基本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条不紊的推进办公室工作,切实将办公室打造成真正的“员工之家”

  关键词:秘书;行政管理

  一、办公室文秘应具备的素质

  (一)较强的大局意识

  不管是给领导拟写各类发言稿还是为单位写各类综合性材料,办公室秘书都要站在领导的高度上去审时度势。亦或是组织本单位开展活动,代表本单位对外联络,都要时刻树立大局意识,时时刻刻在大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吃透上级精神,维护集体利益,为领导当好参谋,为集体保驾护航。

  (二)坚决的服从意识

  人们都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其实办公室秘书在工作中也应该有强烈的服从意识。无论在工作安排上还是在任务分配上,尊重领导的决定。只要不是特别离谱的决定,只要符合大政方针,符合发展要求,要坚决服从领导决定。努力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促进集体的和谐发展。

  (三)较强的学习意识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理念不断更新。办公室秘书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树立自觉学习,不断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敢于突破老观念,老方法,创新工作方式,才能提升自身的素质,从容面对各种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二、办公室秘书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办公室秘书作为办公室工作的重要人员,其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办公室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有人说“能说会写,能吃会喝,能吹会侃”是办公室秘书必备的技能。虽然有戏说成分,但是,一定程度上注重培养办公室秘书基本技能,是办公室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办公室秘书应注重以下几种能力培养:

  (一)扎实的文字写作功底

  文字写作工作是办公室秘书综合能力的主要方面。无论是起草文书,修改文稿还是撰写各种综合性材料,都需要良好的驾驭文字能力,这就需要办公室秘书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只有功底扎实,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从而使办公室工作更加自然顺畅。

  (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办公室秘书同单位内部、个单位间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优秀的秘书要有好的口才,要能说会道,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还要富有幽默感,善于与人沟通交往。只有做到三言两语把复杂的问题讲透彻,才能激发调动单位成员情绪,使单位成员和谐相处。

  (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

  办公室是组织协调本单位工作的枢纽,所以协调组织能力是办公室秘书必备基本功。办公室秘书工作大部分是安排领导活动,组织召开会议,办理接待来信来访,对外联系以及购置、保管本单位日常办公用品等。这都要求办公室秘书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干事办事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把办公室琐碎工作系统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三、办公室秘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办公室秘书这一岗位尤其专门的职业要求和条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虽然要求各不相同,但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这一要求从未改变。新时期对办公室秘书的专业知识要求更高,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广度。在办公室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岗位业务专业知识

  办公室作为一个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职能几乎涉及了各个领域,其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办公室秘书应具备其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熟识理论知识,还应在工作中完备自身的专业实践知识,了解办公室秘书的一系列性质和职责等熟悉其常规做法和应急措施,做用理论武装头脑的专业办公室秘书。

  (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

  办公室工作面临情况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这就使得办公室秘书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尤其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专业知识,增强决绝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办公室瞬息万变的工作要求,做优秀的办公室工作者。结语办公室秘书工作性质重要,内容琐碎。只有具备过硬的素质、良好的基本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条不紊的推进办公室工作,切实将办公室打造成真正的“员工之家”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9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快速增长,行政成本之高,已经达到世界少有的地步,国家财政背负了越来越重的负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忽视经费预算监督,对其他收入的管理不到位;忽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职务消费随意性大等等。找出问题的症结,正确认识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合理行政经费管理的财政政策,改革、加强行政经费管理,减轻各级财政负担,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增加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巩固国家政权建设和深化财政支出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经费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行政事业管理费是各级党政机关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开支,建国以来,为了适应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制定了各种不同的经费管理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但是近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过快和管理过宽、随意性较大,导致腐败的滋生。如何管好用好各项行政事业经费,提高各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保障财政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一、加强综合预算管理,规范其他收入的管理

  近几年,财政部门加强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预算单位的各项收入(如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全部纳入经费预算管理。而除此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益、进修培训收人、房租、利息以及其他项目收入等,虽然也纳入了预算管理,列入了决算表中,但却“重收轻支”,对这部分收入应该如何进行使用和管理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预算管理偏松,预算约束软化,透明度不高,缺乏监督。其他收入是经费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其他收入没有直接纳入财政预算,导致大量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

  为规范其他收入的管理,应将其他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一是要加深对其他收入“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基本原则的认识。各部门和单位必须更新观念,摒弃老旧的“收入自家观”、“政府抢夺观”和“财政侵权观”等,真正放弃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

  理权。二是要认真做好其他收入票据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防止与杜绝其他收入的违纪和腐败。所有非经营性收费只能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对未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收取的收入,视同非法所得全额没收。三是要健全其他收入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完善收费公示、收费稽查、收费举报、违规处罚、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大对非税收入实行“三权”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收支两条线”工作的落实。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将非经营性收费擅自转作经营服务性收费,不得开设其他收入过渡性账户,否则视同“小金库”处理。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虽然各行政事业单位都建立了资产管理制度和责任制,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仍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钱轻物、产权不清等问题。“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上责任主体不明、责任划分不清、权利和义务不对称,使得以下问题比较明显:

  (一)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由于固定资产的购建掌握在各使用单位手中,造成资产实际占用权、处置权等全部落在各个使用单位,要进行跨部门、跨单位的资产配置基本上不可能,从而造成各单位之间资产的占有严重失衡。如办公用房,有的单位多余,闲置或出租,有的单位则全部靠租借。

  (二)会计核算存在漏洞

  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存在漏洞。现行会计核算上预算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磨损、实际价值逐渐递减但尚未报废之前,账面净值一直保持原始价值,导致账实严重不符,有的资产已报废,但清理前账面一直未调整,使“家底”不清;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同增同减,在基建项目完工后,由于资金来源尚未全部落实,资产长期无法入账,造成有物无账。

  (三)资产的使用效益低

  各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账实不符现象严重,不少单位随意处置国有资产,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存在资产低效使用的问题,在资产购置上存在随意性乃至盲目性,赶超消费浪潮,追求“高精尖”、“功能全”,一方面不断向财政要钱,投资兴建或购置资产,提前更新,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不及时地对设备进行保养、检修、

  维护,致使许多设备无法继续使用或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果和寿命。这大大的影响资产管理效能,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效率。

  三、加强经费的内部审计和财政审计监督,规范职务消费

  目前相当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的`虽然设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力量薄弱,甚至是个摆设;有的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办案上,不能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的单位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对下级审计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对本级财务的监督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公职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须的消费是合理的职务消费,是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存在是必要的。问题是由于对职务消费的含义、分类、范围、标准等基本问题研究不够,管理监督不健全,使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的制度性约束,也无法进行内部审计,往往造成职务消费恶性膨胀。缺乏内部审计的职务消费在一些方面变成职务享受和假公济私的手段,极易出现以职务消费为名,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贪污侵吞等消极腐败问题。如一些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会议、出国考察,违反规定购配小汽车等等,造成行政经费的不断膨胀。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和单位的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或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行政事业单位要从编制上解决人员问题,把内审机构设置列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定方案”中,配备素质高、业务强的内部审计人员,招聘具有审计专业技能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加强审计力量。参照国家审计的有些做法,如审计程序、方法、对问题的定性及处理处罚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财政监督作为经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财政政策、规范财经秩序的重要保证。在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政策、制度上,逐步实现监督管理的规范化。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为中心,做到收入监督与支出监督并举,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并重,开展定期的监督检查。在监督环节上,重点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建立起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审计部门相互制约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发挥监督工作对财政运行的预警保障作用。

  (三)强化对职务消费的控制管理

  各单位要始终坚持适度从紧、量入为出的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科学方法管好 “人、车、会、话”等重点支出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精简和分离相结合,人为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开支。如:制定科学的小汽车管理办法,节减汽车燃修费用开支;完善会议管理办法,减少会议经费开支;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不断节约财政资金等。同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对职务消费的控制管理。将职务消费划定范围,结合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具体到项目和人,不准超越。消费额度定量化、货币化,将职务消费定量、定额化,包干到人,公开透明。既可以节约政府行政支出费用,提高职务消费的合规性,又有利于防腐倡廉。今后应结合公务员gong资、福利制度的改革,逐步将个人职务消费部分(用车、通讯和与个人福利相关的消费)纳入公务员薪酬中去,减少职务消费的公款支出比重,在此基础上规范职务消费。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10

  经过不断努力,行政管理教育颇丰,并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然而,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大力构建服务型证据,凸显公共服务。为让行政管理专业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应结合新公共管理范式重新审视行政管理教学。因此,本文对于行政管理教学模式问题的研究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新公共管理最早出现在英国,将市场竞争体系融入政府,让公共管理依照市场规律稳步运行,旨在改变政府传统、低下、官僚色彩浓厚的运作模式,构建理想、清廉型政府。新公共管理将公众看作珍贵客户,将优化政府工作放在核心位置。这一理念打破了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之间的相对关系,这两者地位平等,在某一层面上政府好比服务提供者,有些卑躬屈膝,而公众恰恰高高至上。政府应依照顾客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项目,同时,提供优质产品与良好服务,将赢得公众满意看作最终评价。

  新公共管理提倡将行政权力应用到公众服务中,在这一过程,除会让公众获利,还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利益。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政府执政工作提出新标准,若政府不调整自身,则执政工作也将不久矣。将其和传统公共管理进行比较发现,在主体层面,新公共管理主要为经纪人;在获利层面,除政府外,还包含社会团体组织、个人企业与社会公众;在目标层面,强调改善服务质量;在结果层面,一般通过公众进行评价。简而言之,新公共管理好比政府执政市场化。

  二、行政管理教学模式

  行政管理专业担负重大责任,任课教师肩负重要使命,务必要结合新公共管理范式,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为政府改革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综合发展型模式

  综合发展型模式主要指代依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在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就业目标的引导下,编制综合性的教学计划,统一整合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专业技能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构建稳固的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应用此种模式时需从多元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定多元培养目标,面向不同学生选择适宜的培养方式,切实提升基本素质。

  2.案例型模式

  案例教学在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提升人才质量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该教学和原有的概念教学具有相同的目的,然而,案例教学更加强调思维调动,当学生处于同一思维状态时,借助个案的丰富信息内容,利用特定性理论讲解来感染学生的思维,使其从感性思维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应用案例性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内容:其一,案例选择应合理。案例选择决定着行政管理教学最终的开展情况,不仅要保证案例包含已学原理,促进案例分析,而且要强调新的原理,加深学生的记忆;其二,任课教师应全面准备。在案例教学过程,任课教师饰演导演的角色,不建议使用直接讲授法,尽量选用互动式教学法,实现知识的双向传递,而这要求教师一定要掌握背景知识,全面备课,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心理学等其余学科内容;其三,案例总结具有启发性。教学实践表明,只有采用启发性总结,方可深化、巩固案例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找到答案的同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实现及一反三,培养触类旁通能力。

  3.研究型模式

  研究性教学具体是指为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任课教师对科研活动进行模拟,以此来开展课堂教学,通常包含教、学这两项内容,其中教师应积极创设适宜的研究环境,合理指导,及时帮助。而学生则应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旨在通过研究性教学,将学生打造成创造性人才。采用此种教学模式时一般可选择的不同的方法,主要包含下述几种:其一,讲授式。它区别于满堂灌,强调讲授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要求教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讲授课堂知识,将个人观点只是看作个人意见,并非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一步探究;其二,咨询式。当学生提出心中疑问后,任课教师应合理、及时解答,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其三,研究式。当学生熟悉理论内容后,经由教师指导围绕某一题目开展研究活动,得到最终结论。

  4.实践型模式

  对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综合实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占据较大比重,借助实习与实践,有利于实现融会贯通,利用书本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经由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管理经验。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行政管理教学应采用实践性模式,具体可从下述几点着手:

  (1)双循环教学

  有机整合走出去与请进来,当学生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便了解专业目的,毕业时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任课教师为此应开展专题调研,补充教材,增加活教案,优化课堂教学。学校还可邀请政府工作人员或者社会服务人员深入学校开展座谈会,并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给出宝贵意见;

  (2)实践调查

  依照课程内容,联系公共部门当前热议问题,通过节假日,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实践调查,独立撰写调查报告;

  (3)基地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 确保每一个学生均明确公共事业部门基本运营情况,而基地实习是达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当学生步入校园后,鼓励学生多多和实习单位沟通,并带领学生开展相关实习活动。

  结语:

  新公共管理范式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凸显学生、重视实践、强调个性发展、达到创造性培养,不断优化专业教学模式。上述模式的综合应用,既能有效衔接新公共管理内容,还可增强行政实践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为社会就业奠定稳固基础,推动政府改革。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11

  摘要:我们要全面地服务与领导的工作,首先,应当以相关工作与中心任务为核心对文件进行高效处理;其次应当主动收集企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问题进行走访调查,并适当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企业行政管理体行政管理制改革

  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依靠企业行政组织,通过行政渠道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的综合。狭义上的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依靠企业行政组织,然后按照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行政流程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当前一些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执行不到位,导致企业行政效率低下,下面介绍几点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1.1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

  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渠道都是企业行政管理开展的依据,因此,建立与企业行政管理需求相一致的组织机构是完成行政命令与指示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机构庞杂、人浮于事、沟通不畅等问题是企业行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企业相关信息更新不及时和行政效率低下等负面影响。因此,建立与企业行政管理需求相一致的组织机构对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影响巨大。建立健全的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简洁合理的机构组织、明确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以及掌握相关事项办理的表格、图表规范填写等,进而实现行政部门行政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1.2优化企业行政决策职能的程序

  首先,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其次,拟订方案,寻求达到企业决策目标的途径。研究和拟定实现企业决策目标的各种途径和办法,就是准备行动方案。现代企业行政决策一般要求有多个备选方案。现代企业行政现象复杂多变,更不允许只准备一个行政方案,也不是科学的决策。再次,决策方案的评选审批。当前企业的行政决策问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并且行政管理目标多,涉及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在实现目标的方式上各不相同,单单靠决策者的经验进行决策过于片面,会有很多考虑不到的问题。所以,在决策时必须将专家建议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选出最优的方案。

  1.3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手段创新

  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管理手段创新,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指尖外勤为例,指尖外勤对于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来说,是一个有效的填补,填补了行政管理对于外勤人员管理的空白和诸多漏洞,打破了以往行政管理对于外勤人员爱莫能助的被动局势,同时指尖外勤的有效沟通和链接作用,不但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而且还为企业与外勤人员之间搭建了一个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平台,外勤人员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行政管理部门打开手机就可以轻松掌控,发布指令。通过指尖的一键触碰,一切行政管理难题将迎刃而解。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唾手可得的智能手机终端就可以将指尖外勤的移动设备巧妙链接,外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将被企业尽收眼底,企业管理层随时与外勤工作人员实现互动,即使商机瞬息万变,指尖外勤也会先人一步,赶超时间,给你第一时间洞察时机的机会,外勤人员的及时上报,企业高层的最新决策就会一气呵成,紧抓财富脉搏。企业行政管理的效能被指尖外勤一再细化,一再提升,经过层层改造,目前指尖外勤在企业会议、培训等工作中发挥着更为便携的效能提升作用,通过指尖外勤发布各类公司活动组织的通知,可以知道有多少人看过通知、参加人数和不参加理由,提高组织效率。在国内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做好秘书工作的措施

  2.1注重协调,当好助手

  综合协调职能是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好领导得力助手的关键。优秀的秘书人员不仅仅善于与领导沟通,并且善于与同事沟通。优秀的秘书不仅能够起草高质量的工作文件,而且能够料理好各项事务。第一,要做好会议协调工作。在会议开展之前,秘书要提前做好会前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撰写领导讲话的材料,做好外来参会人员的接待及会议场所的选择与布置,最后由领导进行验收,这样可以为领导节约出时间来进行其他重大工作。第二,要做好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通常,秘书认为文件的上传下达工作比较简单,容易忽视这一问题,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展这一项工作,因而使得一些文件在传达过程中,误悟领导意图或者使员工不能很好的理解文件精神与要求。因此,秘书在撰写好文件后,对于文件的精神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传达,使企业员工能够全面的接收到文件精神与领导指示。

  2.2撰写优秀的公文、稿件起草文稿,是秘书工作的主要部分

  文稿的起草过程,常常是由领导和秘书合作进行的。在起草文稿的时候,秘书不但可以在酝酿和讨论文稿的时候提出自己的意见供领导参考,而且可以在起草时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写上去,形成初稿,让领导人去决断,这样形成的文稿才能真实、全面、生动地反映传达领导的决策、方针、意图等,并使之成为群众性的行动。在形成材料后要注意把好行文关,主要审查是否需要行文,防止行文过多过滥,助长文牍主义;要把好政策关,主要核查文件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令,防止在政治上出错;要把好文字关,主要查看文件观点是否正确,语言文字有无错漏,维护文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把好体式关,主要审核文件、格式是否正确,发送范围、密级是否恰当等。这就要求在撰写、审核文稿时,必须反复思考,仔细推敲,字斟句酌,使文件真正体现机关的制文意图。

  2.3兢兢业业做好服务工作

  我们要全面地服务与领导的工作,首先,应当以相关工作与中心任务为核心对文件进行高效处理;其次应当主动收集企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问题进行走访调查,并适当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领导决策参考。再次,要善于行使领导赋予的职权去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如对企业相关业务进行检查督促、做好各方综合协调工作等,使领导的指示能够高效的执行。当然,对于领导服务要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如果秘书对领导服务不到位就会影响领导的工作效率。如果服务过头,或者“仗势欺人”,就会对领导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秘书服务领导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按规定办事,不可以自己的意愿或者经验来办事。

  ②多作请示汇报。当遇到规定不明确问题时,不要自作主张应及时向领导汇报,由领导决策。

  ③严格要求自己。也就是上边谈到了不要“仗势欺人”,秘书工作接近权利渠道,但不可权谋私,给企业与领导带来不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丁煌;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xx-12-30185

  2、警察权的配置原则及其控制——基于治安行政管理和刑事诉讼的视角陈卫东,石献智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xx-10-2592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相关文章: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07-21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01-20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提纲范例01-21

行政管理专业自考论文试题06-18

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致谢01-21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提纲02-26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例02-28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本02-12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答辩自述稿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