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公共管理论文

时间:2023-02-16 08:35:02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共管理论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篇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显得尤为突出,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在宏观调控和国家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政府行为和政府活动的边界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有着明显的影响,建立责任政府和有效的.政府的前提就是解决好公共管理的边界,不能政府管理的边界过宽或者过窄,过宽或过窄都会出现问题。而且政府的管理职能不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要发挥其作用。

  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首先是其基本的职能,这也是政府职能的基本性任务性职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而且这种职能还体现在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并且在发挥着政府对国家的整体作用。

  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其次就是政府公共管理运行职能,政府的管理职能必须在各个环节的合理运用下才能实现,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又包括很大一部分的运行职能。比如协调、控制、人事、组织、指挥、决策等方面的,不管是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还是运行的职能,这都与政府公共管理的服务水平和制度是相关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能会对国家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想促进我国市场机制的大力发展,就要促进政府公共职能的发展。这样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才能发挥其较大的作用。

  公共管理论文 篇2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基础建设的需要,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得到了广泛建设,而发展城市地铁已经成为很多大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的重点。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某某地铁换乘站的施工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地下连续墙、地基加固、基坑开挖等。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地铁;轨道交通

  1 工程概况

  某某地铁换乘站左右线设计里程均为YK14+528.4-YK15+400,长871.6m,其中人防段设计里程为YK15+337.1-+347,紧靠北土城东路站北端。左右线线间距14.8m,均为直线,坡度为+3‰、-3‰,变坡点里程K14+720。区间均为单线隧道,在区间中部左线K15+060处设一座施工竖井。区间隧道采用暗挖法施工,以小导管(大管棚)超前支护、注浆、挂钢筋网、喷射砼及钢架等作为主要施工支护手段,以模筑钢筋砼为二次衬砌。可以实现单方向同台换乘,这是全新尝试,也是一大难点。由于这两条线路在该站的位置摆放都是纵向的,因此需要在一个纵断面上施工,其中前后距离的掌握、岩土、降水等施工都需精密组织。

  2 主要施工技术管理

  地下连续墙因其具有良好的挡土、止水和承压功能,广泛应用于江河堤防、水库防渗、城市高层和地铁隧道建设等工程中,现已成为深基坑支护中最受欢迎的优选方案之一。合理采用设备和工艺是施工质量和工期的保证,本工程的难点包括以下2点:一是对黏土层及薄沙层透镜体槽壁进行稳定控制,二是对强、中风化岩层嵌入进行合理控制,以减少对槽壁的扰动。从地质勘探资料来看,本工程黏土层的标贯击数保持在3~20之间,土体承载力特征值为80~160 kPa,属于软土系列,若从地表入土层到强风化岩层以上采用液压连续墙抓斗直接抓取,则可保证施工简单、高效。风化岩层中强风化段标的贯击数大于50,承 载力在350 kPa以上,抗压强度10~15 MPa左右,基岩中风化层硬度更高达20 MPa以上,采用普通方法难于攻进,如用抓斗和GPS-15型钻机配牙轮钻头,则对岩层掘进相对容易,中间留下的“岩墙”及“梅花墙”,则可采用GC- 1200型冲击钻机配以特制方锤头进行修整、破碎成槽。同时应对每批制作新浆及槽段被置换后的.泥浆进行测试,一般为严重水泥浸污及大比重泥浆即作废浆处理。废浆处理方法:采用全封闭式的车辆将废浆外运到指定地点,保证城市环境的清洁。测试完毕10日将提供深度-时间、深度-波速数据、深度-波速曲线以及质量判别情况。

  2.2 地基加固

  本地区地质条件比较差,而且非常复杂,比如在附近就发现了溶洞,还出现了独特的泥炭土。为避免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施工方设置了专业的监测地面和周边建筑情况的装置,这些装置在可能出现危险时就会报警。在一些老房子周边施工时会建地下联系墙,它能起到隔断、防水又挡土的作用,试验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即便是与建筑只离几米也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对于一些较软的泥土,首先要加固,这样还能保证一旦遇到地震,地铁营运区间的安全。 同时本工程区间难度也非常大,主要是该区域上层滞水较严重,施工时不断有渗水现象,施工只能带水作业,因此进度稍微慢一些。同时本工程实施了地铁工程关键部位施工远程数据监控系统,遇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特别是对盾构机检修、取异物、换刀盘等危险动作,试行安装“黑匣子”进行监控。

  2.3 基坑开挖

  目前,本地区地下工程的相互交汇越来越多,尤其是隧道的出洞、进洞,旁通道建设,地下管线的交汇等,工程施工风险很大。下一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外环线以内大型基坑的一次性开挖,要作重新研究。对于地下深基坑的开挖,要坚决杜绝不可预料的事故发生。我们认为,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要求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深基坑工程的挖土方案,主要有放坡挖土、中心岛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后三种皆有支护结构。土方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防止深基坑挖土后土体回弹变形过大;防止边坡失稳;防止桩位移和倾斜。比如传统的地铁施工程序,是从挖掘后的地下最深处开始施工,从底层到中层、上层,逐级向上。而某某地铁站则是先施工地铁上层顶板,待铺设临时路面板、恢复地面交 通后,再在路面掩盖下对中层、上层进行施工。‘盖挖顺作法’施工,能比传统作业方法提前半年还道于民。同时该段区间地层较为复杂,需下穿多处建筑物、交通要道,我们多次优化施工技术方案,通过增大监控量测频率,及时调整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确保构筑物安全,并采用双式闸门、盾壳紧急注浆孔等对盾构机进行越江适应性改良。

  总之,在某某换乘站土建工程施工中,我们根据其施工特点,采取了一定的技术补救措施和改进措施,在有限的空间里,将车站主体和各类管线较科学地布置完善,当前已经安全运行了1年半的时间,表明了上述施工技术管理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杨秋玲,马可栓.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三维有限元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2):261-263

  [2] 谭维组.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J].混凝土,2001(3):70-71.

  [3] 李德荣.砌体结构的温度裂缝特征[J].建筑结构,2002.40-41.

  [4] 张相宝.混凝土构筑物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J].混凝土,2000(2):46-47.

  [5] 刘宝琛.急待深入研究的地铁建设中的岩土力学课题[J].铁道建筑技术,2000,(3):1-3

  [6] 吴波,高波.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对近邻管线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2):2451-2456.

  公共管理论文 篇3

  1目前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资源紧缺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近些年,随着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在校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割不科学等问题。第一对研究生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院系领导认为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归属于研究生院管辖,所以在资源配置上,由主动调配转变为被动等待,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开发、挖掘中来,没有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在学校总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大型工程,需要各方面硬件与软件的投入与配合。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科研培养经费却没有呈现相应的增加趋势,因此,大大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发展。第三,本硕资源未实现共享。当前高校管理体制的落后造成本硕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离,是大部分教育资源出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由于本、硕的教学安培不同步等问题,造成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造成任课老师的时间无法合理安排,从而大大浪费了人力资源。

  1.2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教学以“教师讲授”为典型模式。教师在讲学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起着传到授业解惑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位置。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讲教材、分析教材这些单一的授课方式,在狭小的课堂这唯一的舞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卷面成绩成了教学成果的直接反映,而广大教师与学生早已习惯了这些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采取任何措施将此类传统打破。其实,这种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教师安于现状,不突破创新新型授课模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此类教学模式导致“重教而轻学”;第三,学生只会花心思在记忆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学习探索过程的重要性;第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第五,考试选拔取代了综合评价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培养机制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削弱,直至被忽视。

  1.3协同创新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形成

  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活动应当始终坚持的原则和理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教育理念未能及时转变。首先,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认为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因此研究生的培养便独立于社会、政府、企业而被局促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另外,当前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研究生教育多元主体尚未形成。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是一个大型系统工程,其培养主体是多元化的,而每个主体在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扮演者不同角色,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而当前的教育模式仅仅是大学这一单一主体在进行,协同创新的教育理念与培养过程尚未形成。

  2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2.1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以管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为基础研究对象。其培养目标的是为政府、企业等公共组织或机构提供优化公共政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质量的全方位人才。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必须掌握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素质。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高校在对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进行培养时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必须注重学生能力水平的挖掘与开发。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仍以学术型、科研性为主导培养模式。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建立,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状态对于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要求。为解决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必须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从校所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方面,建立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导师研究团队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2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意义

  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形成了校所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等多种培养形式。通过在政府、企业、高校之间架构合作桥梁,实现社会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从而实现提高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综合实力的目的。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相互配合,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可以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在奠定学生理论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的共同发展。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与研究生教育模式变革的.新途径与新趋势。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发展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政策、生产、科研的结合,不仅能够发挥公共管理类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良好结合,更有利于书本理论与实操技能到达辩证的统一,更好地促进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路径建设

  3.1提高公共管理类研究生招生标准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研究生都在扩招,但是招生标准却不能降低。公共管理类是国家重点学科,在保证招生名额的基础上,选拔模式必须科学合理,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扩大面试比例,同时要注重学生选拔模式的多样性,确保将理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且富有探索精神与热情的学生选拔进入联合培养体制。

  3.2注重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研究生导师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高低,研究生的培养既依赖于导师的指导能力,更依赖于导师的学术及科研水平。完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实行导师问责制,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僧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唤起研究生对科研项目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根据研究生个人能力及研究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培养方案,注重在培养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并加以引导,从而有效的促进研究生的个人发展。

  3.3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机制

  为更好地构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机制,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通过制定完善的鼓励政策,支持相关企业参与到联合培养机制中来。同时,相关的法律体系也必须加以完善,保障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企业与高校之间要严格遵守联合培养机制,实现良好合作。

  3.4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有利于推进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科研创新。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多团队协同运作的大型平台。政府提供相关的经费支持,企业提供最前线的锻炼机会,高校提供教学、科研资源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协同机制的指导下,各个参与主体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实现深化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高校鼓励研究生导师展现和交流学术成果,开拓学生科研视野。同时,政府和企业的相关专家可以到高校中去,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对研究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实现教学优势。

  4结语

  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联合培养是新时期提高我国高校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通过建设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互补,加强协同创新联合培养能够把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和满足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公共管理论文 篇4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利益主体、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社会矛盾日渐激化。随之,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与目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重心落实在如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而这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政府机构、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此过程中,农村成为公共服务的重点以及难点所在,它在现代化政治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作者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参与这一课题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公共事业管理;非政府组织;参与

  引言

  在新时代下,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日渐显现,有利于我国顺利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三农”问题不断显现,逐渐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焦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社会都需要集中大量的政策资源,投入到农村中,而基层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在农村公共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理念,以社会市场为导向,通过不同途径吸纳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力量,使其参与到农村改革发展、公共事务管理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1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必要性

  就非政府组织而言,其概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不同国家文化,其适用的对象范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美国,它被叫做“非赢利组织”“第三部门”;在英国,被叫做“志愿组织”;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也有新的意义。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至关重要,体现在以下不同方面。

  1。1可以有效解决当下农村公共事业服务短缺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公共服务“均衡化”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通过不同途径,进一步缩小城乡、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其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出现很多喜人景象,比如,文化下乡、村村通公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公共事业产品、服务缺失的问题,很多方面供给不足现象普遍化,比如,文化、教育、社会保障。面对这种情况,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物品,满足农民的超常需求、特殊化需求,而这些是政府乃至社会市场都无法满足的,有利于解决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健康发展。

  1。2有利于减轻是政府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压力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比如,“两减免、三补贴”支农政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对这方面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等。但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方政府已有的财政收入无法承担该地区发展的所有费用,上级政府在这方面的拨款也无法解决地方政府的根本问题,加上社会市场筹资资金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导致地方政府无法为该地区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面临着巨大多财政压力。面对这种情况,非政府组织可以根据地区发展情况,投资建设一些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的知识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市场意识不断强化,可以自行组织相关人员,筹集资金修建相关的设施,共同使用,构建一种极具特色的农村产品供给形式,满足所需的公共产品。

  1。3有效解决公共事业建设存在的“政府失灵”问题就公共选择理论而言,政府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政府失灵”问题时有发生,无法为农村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就其非长期行为来说,极易出现这些问题,比如,效率低下、弄虚作假,加上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方面模糊化等问题,农村公共物品短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非政府组织作用下,“政府失灵”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率。具体来说,体现在不同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是非政府组织记忆接近被服务的对象,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完善经营管理方法,在减少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运营效率,成为政府的好帮手,在和政府共同作用下,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有利的保障。

  1。4倡导草根民主,有利于构建社会民主平等网络。就非政府组织而言,极具优势,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有效贯彻党一系列方针政策,维护好新时期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加快基层民主化管理步伐做好铺垫。在治理乡村过程中,作为最广大、最有力的农村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自治组织具有的其它功能也进一步优化完善,比如,参与农村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的协调功能。此外,在非政府组织作用下,能够动态监督政府啊、官员等,进行多样化的评议,有效防止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确保政府行为更加合法、合理。

  2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对策

  2。1转变政府施政理念,优化完善非政府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政府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转变已有的`观念,已有的施政理念,为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优化“全能政府”传统模式,确保政府有清晰的行为边界,明确侧重点,把重心放在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对应的农村公共管理中,构建全新的公共管理新体制,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点,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的客观需求。

  2。2优化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管理形式

  在新时代下,行业协会、群众团体等的社会资源动员组织能力都比较强,扮演着全新的角色——“准政府组织”。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市场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要让相关的组织和政府机构保持独立状态,成为一种重要的中介组织,优化公共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还要积极引导城市非政府组织,优化配置公共管理资源,提高其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管理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政府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为非政府组织出谋划策,制定可行的发展方案,科学布局,防止盲目发展,要根据地区发展特点,适当增加一些公益性质的非政府组织,随时动态关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有效解决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3政府要坚持培育发展、监督管理同步进行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逐渐步入崭新的阶段,农村非政府组织日渐增多,规模日渐扩大。随之,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巧妙地引入社会评估机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监督管理社会化的关键所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比如,以定期、不定期形式有效开展绩效评估报告,定期组织群众类型的评议,促使非政府组织更加健康、高效。在服务方面,要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性质,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使其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从根源上解决存在的缺陷,有效抵制各类非法行为。

  2。4培育急需要的非政府组织

  在新形势下,规模小、人才缺乏等都非政府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地区。面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培育更多新型的非政府组织,满足农村多元化发展客观要求,促使非政府组织走上均衡发展的长远道路。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让社会更好地了解非政府组织,筹集更多的民间资本,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还要动员农民,构建不同形式的互动组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政府要统筹兼顾,要有所侧重点,加大这些非政府组织投入力度,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对象,比如,公益性民间组织、科技教育民间组织。

  2。5为非政府组织提供所需的资金、组织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多角度、多层次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服务力。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大支持力度,适时注入适量的资金,确保非政府组织运营有足够的资金,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还要采用构建专项资金的形式,促进农村非政府组织持续发展,要全方位分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有效完成本应该政府提供的服务。还要优化完善相关条例,提高个人、企业事业慈善资助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非政府组织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可以发挥信贷政策等作用,给以非政府组织一定的优惠,为使其拥有足够的发展资金。此外,政府要以定期、不定期形式全面而系统地培训农村非政府组织骨干力量,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备必要的国家法律法规理论知识,具备专业化的技能,能够为非政府组织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有效帮扶普通成员,共同进步,提高自身综合技能。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而非政府组织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缓解中央、地方政府压力,解决存在的“政府失灵”问题,公共事业服务短缺问题等,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要通过不同途径,促使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其中,比如,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在农村构建城市相关组织分机构,为农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比如,中介、医疗,促使非政府组织在这些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文化建设、科技事业、卫生事业。以此,改变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现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作者:蒋华俊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开云。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20xx,04:28—31。

  公共管理论文 篇5

  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是伴随着新公共管理思潮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即新公共管理的传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虽在内容、形式及实践上取得一定成就,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就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展开研究,以期在完善中对构建服务型政府和绩效型政府起到推动作用。

  近年来,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公众对政府问责的开始呈现常态化的状态,人们对公共部门的要求更加严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延伸,政府服务功能有所扩大。受公共部门性质影响,公共部门的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均来自于公民的纳税,由民众支付成本,而在政府内部的现有的官僚体系结构中,由于传统上的工作条件相对安逸,较少存在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以及竞争压力,缺乏自我约束的机制和激励机制,难免会在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方面存在种种缺陷与不足。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是公共部门优化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到来,催生出诸多有关公共管理的新理论、新思潮与新主题,皆对公共部门的管理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改革势在必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制度的完善,而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制度犹如一剂良药,为我国众多公共部门所借鉴采用,用于改善并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水平,提高公共部门行政的效率和效能。目前,中央和地方许多部门都开始推行部门的绩效管理制度改革,从绩效考评指标的体系化、常态化、可操作性加强,到公务人员的绩效考评开始逐步与领导责任挂钩等规定的完善与补充,都体现了公共部门试图强调坐实政府部门人员绩效管理,完善绩效管理的制度。但是目前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仍存在诸多难题,仍需要在深入研究基础上予以完善和创新。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相关含义及理论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涉及到诸多含义及理论,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及把握,能够为有效落实绩效管理提供助推动力。

  1、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

  公共部门:是国家授予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负责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国际组织。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工作人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到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目标提升等持续环节中,从而实现个人、部门及组织水平的提升。

  2、概述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相关的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关于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包括“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与“复杂人”假设四个方面。

  激励理论:激励是指通过改善工作环境与外部奖酬形式,并借助信息沟通来引导、激发或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实现个人与组织目标的活动。激励理论被视为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基本功能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实施该项工作旨在提高绩效。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具备四项基本功能:一是评估功能,绩效评估是一个利用追踪和评估手段实现绩效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估主要有计划绩效、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三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尤为重视组织绩效评估;二是衡量功能,管理者通过设计严密的指标系统,并将其作为衡量组织绩效的标尺,从而实现对不同机关、不同时期的绩效衡量与评估;三是追踪功能,通过绩效管理,可实现对公共部门的持续检查、记录和考核,实现对公共部门整体工作情况的追踪,为绩效管理提供真实依据;四是约束功能,绩效管理需要在系统的约束机制推动下施行,绩效评估结果是奖优罚劣的有力依据,促使公共部门就社会及公民需求做出及时反应,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国内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现状

  如上文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具有多重功能,需要予以重视。近年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改变。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发生巨大转变,结构及职能得到优化,已然取得显着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绩效目标不明确

  公共部门的绩效目标较为复杂,受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质量的性质与提供对象的影响,难以进行效益与价值难以量化评价且经常具有争议性,对人们的影响不能完全确定,更不能就责任、公平、素质等因素做简单的定量分析,绩效目标不明确。

  2、难以测量产品形态

  从产品形态上讲,公共部门产品以服务性质居多,且大多为无形的,难于为人们感受到。

  3、评价标准不统一

  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不同产品及服务受不同标准约束。同一产品,融合了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评价主体的主观感受不同。

  公共部门完善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对我国政府管理改革有着重要影响,人们认识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同时,也认识到需要改进与调整之处,可采取如下策略予以完善。

  1、转变绩效管理观念

  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旨在提高政府办事效能,促使工作人员认真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及建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事。转变绩效管理观念,能够使看似较难的问题更为简单,主要有如下几个层面:一是摒除公共部门制定绝对量化绩效管理标准的做法,应该通过公共部门上下级协商、公职人员和民众协商两种协商方式来确定绩效指标,共同开展绩效评估工作;二是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宗旨,将公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意施行的公共项目置于优先次序,将群众满意视为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三是深入基层,消除动机障碍,激励并疏导绩效管理的顺利施行;四是善于利用先进的电子政务信息传播手段,实现高效、快捷、节约的绩效管理同时,也扩大民主参与的范围;五是加强有关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范围、管理方向及管理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培养专业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人才。

  2、公众担任评价主体

  公共部门为广大民众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众最为清楚自身需要何种产品与服务,也最为清楚是否对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满意。因此,评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水平,可以由公众来评价公共部门的工作绩效情况,将公众视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评价主体。正因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水平的终极标准是公众受益程度及满意度。让公众担任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评价主体,能够引入市场机制与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的竞争化与市场化,有益于提升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又能够显现公共部门服务与公众间要求的差距,保障政府行政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公众实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评价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一是可建立公众组织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情况予以评价;二是以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评价对象,通过灵活的绩效评估方式予以评价;三是对于最终的评价结果,公共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予以反馈。但应看到,并非所有公职人员的工作绩效都是由公众予以评价的,技术性公职人员与综合性公职人员既是如此。

  3、强化交流沟通作用

  绩效管理主要有绩效规划、绩效评价与结果反馈三个环节,绩效沟通贯穿于上述每个环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的整体效果。因此,需要强化绩效沟通作用:一是达成绩效目标共识,制定并落实绩效沟通制度,使工作人员体会到深入开展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激发公职人员工作热情;二是使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绩效目标及工作任务,注重绩效沟通的方法及技巧,实现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动态管理和有效管理;三是通过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工作人员可以获知自身的绩效管理反馈信息,更好地消除错误认识与抵触心理,寻找潜在问题进行修正,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规划组织绩效工作和个人职业生涯,形成良性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循环局面。总体而言,不同阶段所做的绩效沟通是不同的,在绩效管理前期,通过绩效沟通可最终形成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在绩效管理中期,通过绩效沟通可寻找工作偏差,及时消除绩效管理中的诸多障碍;在绩效管理后期,就绩效结果展开交流沟通,形成一致性意见,将绩效结果信息做及时准确的反馈,为开展后期工作提供指导性依据。

  4、合理发挥激励作用

  为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中最大化地挖掘工作人员的潜力,有必要合理地发挥激励的作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智和人尽其力。为此,应把握有关管理者人性特点的理论,认识到当公共部门管理者具备的是消极的观点时,往往认定工作人员追求工作条件、生理需要、外在奖励与安全需要,乐于从事轻松、安全、高薪金的工作,甚至是懒惰、呆笨而不负责任的,管理者对工作人员实施绩效管理,采用的多是强制性、程序化和服从性的'激励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与之相反,当公共部门管理者具备的是积极的观点时,往往认定工作人员是勤奋、机敏、善良而认真负责的,重视个人成长与发展,乐于从事丰富而有挑战性的工作,具有内心激励、成就需要和自我需要。管理者对工作人员实施绩效管理,更为讲究以人为本,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任用,重视内在激励作用,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强调凝聚团队力量,实现个人与部门的共同进步。

  但也应认识到,公共部门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时,所确定的目标必须是明确而可以达到的,使工作人员认识到绩效评估系统的有效性,能够为实现绩效管理目标而努力,并力争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将绩效与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对达到既定目标的工作人员实施资金、加薪或晋升等形式的奖励,并力争保障奖励的透明度,最大发挥奖励对工作人员的激励作用;二是认清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工作人员在个性、需要及态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性,管理者应在摸清工作人员爱好、品行、理想等因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不忽视金钱的激励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获取金钱,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加薪和物质奖励往往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工作人员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大量绩效管理实践表明,当工作人员面对中等水平的挑战目标、能够自主管理、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时,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日益为政府及社会民众所关注,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及政府信誉。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绩效管理是提高工作成效的有效举措。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部门引进并实施绩效管理的时间较晚,但在政府、公共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下,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片面追求提高绩效、绩效管理绝对量化、忽视或扭曲绩效管理价值取向等,这都不利于发挥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效能。因此,公共部门要在熟知绩效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展开研究活动,实施可行性策略,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实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新突破

  公共管理论文 篇6

  摘要: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已经被列入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数量逐年增加。但也存在课程内容设置单一、课程监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笔者对目前国内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进行深刻剖析,以促进国内高校公选课程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

  目前,高校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国内各高校均设置一定学时的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1公共选修课内容设置现状分析

  1.1公共选修课缺乏分类标准

  哈佛大学选修课的构成比例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占29%,社科类课程占31%,而人文类课程占40%。耶鲁大学将学生的非专业课程分成若干个学科领域,并规定学生在各领域内应该修习的课程门数或者最低学分[1]。国内高校多根据自身专业的不同要求理工类与文经类学生都要选修与自身专业互补的学科。由公共选修课内容设置来看均符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是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国内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都缺乏分类的标准,对于所开设的课程也只是进行了简单地划分。裴立震提出加强课程类型研究,明确课程分类的标准,既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强课程体系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的分类标准,很难在课程设置上达到科学的类属配置。

  1.2公共选修课设置形式日趋丰富

  目前,我国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和教师决定。流程是由教师提出申请,再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审批。也有些高校是根据各个学院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从专业培养计划中提取出部分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方便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因此,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包括讲授的内容,选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最终还是由校方和任课教师决定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设置高校应定期该邀请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探讨,赋予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这也是了解学生知识需求动态和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高校公共选修课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实践和实习环节,因此学生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公共学修课学校还应加大对公选课的资金投入,对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实验课和实习课要予以资金的支持,并给予学生评价好的公选课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国内一些高校除了教师提出开课申请外,还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的调配教师资源,动源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开设一些有前瞻性的公选课。20xx年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为1:17.42。严重失调的师生比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科目类型及其种类。为此高校还还可以邀请知名学者、行业领军人物以及社会精英做兼职教授或讲座教授,充实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视角高度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其本身的吸引力。慕课(MOOC)是最近新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来源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和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之,公选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本,坚持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内容上,注意知识的时效性、先进性、实用性,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学科视野。

  2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分析

  2.1公共选修课选课系统的有待完善

  孙芳据调查得出,华北某高校接近1/3的同学在选课之前对该门课程的内容并不了解;1/2的同学有一些了解;仅有少数的同学对所选课程有较深的了解。郭德侠对北京某高校调查中发现,有76.1%的学生认为学校公选课的选课模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即电脑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集中时段经常不能登录,而且预选、补退选比较麻烦。由此,学校应对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详细的课程介绍,并且在选修课之前要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选课,并且应减少和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学生逃课。

  2.2严格公选课的审批程序

  由于公共选修课开设的课程数目较少,学校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质量把关不严,大学公选课的审批在很大程度上是例行手续而已。一些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工作随意开设或取消课程,使得教师在其所开设的选修课内容方面没有做太多的研究,使选修课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高校选修课出现冷热失调的现象非常严重。冷热失调的现象也导致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上课热情不够的现象。此外,职称较低、就业时间较短的青年老师是目前公共选修课的主要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由于工作压力、科研压力,家庭压力较大以及教学经验不足,难免会降低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枝量。2.3改变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消极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核心,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公选课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少大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逃课、选而不上的现象严重。此外,部分学生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教师管理的严格性来选择课程而不再以自己的长远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主要标准,将公共选修课看成是专业学习的一种补充。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将成为公选课发展的羁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端正大学生学习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使之充分认识公共选修课对自身素质提高提高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促使大学生理解目前国内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环境,减少消极抱怨情绪,把握学习的机会,用真正有用的知识武装自己[2]。

  3结论

  我国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课程质设置、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大学公共选修课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国内的学者对于公共选修课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实施、管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裴立振.泰山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34-45

  [2]马锦云.简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选课建设[J].教育与考试,20xx(2):88-91.

  公共管理论文 篇7

  摘要: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能够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革新, 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要把握机遇和挑战, 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确保公共管理工作能够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公共管理; 创新思维; 发展机遇; 挑战;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对公共管理创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细化分析, 进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争取可以促进公共管理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为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正确认识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发展策略的制定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一)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机遇

  受到经济全球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以及我国国际化发展进程加快的影响, 在我国与国际交流合作日渐频繁的情况下, 要想保证公共管理工作能够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就应该探索思维的创新, 保证可以把握新时代的新机遇, 实现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对新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进行具体分析, 要想把握政务体制改革深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就必须认识到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 积极转变公共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核心思想, 在实际管理创新过程中整合多种要素, 进而借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助推公共管理改革发展, 进一步突出公共管理创新思维与和谐社会建设需求的契合度, 借助公共管理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支持, 切实夯实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基础。

  (二)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面临的挑战

  受到当前我国社会体制的影响,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细化分析,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政府在全面推动公共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新服务方式的引入, 但是由于我国公共管理工作长时间沿袭传统的模式, 导致所开展的管理服务无法与当前现实需求相适应, 所以要积极探索能够脱离政府服务模式的发展路径, 探索创新发展思维, 迎接城市化建设背景下需要面对的新挑战;政府要结合公共服务职能管理思维创新定位应对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提出的新挑战, 保证可以有效处理政府职能发展方面出现的弱化和泛化的问题, 争取可以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 促进政府公共管理方面信息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明显增强;要理性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探索对社会公共管理资源的综合利用, 并保障各项战略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 为公共管理工作的全面优化推进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二、新时期把握机遇有效应对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挑战的措施

  新时期在我国社会建设背景下要想确保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过程中可以把握机遇, 应对挑战, 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完善发展方案, 为公共管理改革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一) 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完成重构政府职能管理思维的创新

  在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 对政府职能的重构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社会建设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因此发展公共管理创新思维,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重视, 并从职能重构和职能转型等角度推动国家整体实例的进一步提高, 并科学合理的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 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措施, 保证能够从公共服务质量改善角度促进公共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管理服务, 借助公共管理创新思维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2]。

  (二) 对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范式进行创新

  公共管理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涉及到对公共管理服务范式的创新方面, 积极探索能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的管理服务模式, 突破传统管理服务的限制, 进而争取引入全新的管理服务思想, 确保各项管理服务工作能够得到贯彻落实。同时,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引入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 提供在线服务, 保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循序渐进的推动我国公共管理服务工作向着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前进, 实现管理体系创新发展的基本目标。唯有如此, 才能够在发展公共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以新的服务范式取代传统的服务范式, 突出管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确保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社会公共管理需求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

  (三) 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在推进公共管理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中, 不能固步自封, 而是要积极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学习, 并且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保证能够借助先进理论和经验的指导,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公共管理创新发展模式, 有效突出创新思维的科学性, 保证所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务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3]。具体而言, 在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形势下, 结合国内外在公共管理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应该注意加强政府部门和市场之间的有机协调, 共同助推公共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 推动我国公共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 确保借助公共管理模式的稳步运行, 能够形成相应的公共管理服务优势, 确保我国公共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可以实现创新发展。

  三、结语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深化发展态势的社会背景下, 我国公共管理工作受到影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在组织开展公共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创新发展思维, 争取能够保证公共管理工作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创造出更大的管理效能。

  公共管理论文 篇8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即公共管理过程中主导者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当中的行政生态问题与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对公共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概括和展望。

  关键词:公共管理;中国;前沿问题;行政生态

  人类具备鲜明的群体性特征,而群体的聚集最终产生凌驾于社会大众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无论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或是以代表广大人民执行权力的,都应该纳入到一定的群体性协调当中,这种协调就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包含了权力的施行模式、影响的范围、政策的拟定等。中国的公共权力产生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一直延伸到封建时代,中国的公共权力的归纳和政策施行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和调整,包括协调中央公共权力和地方公共权力之间的矛盾等。新中国建国之后,面对幅员辽阔、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实际状况,新中国的领导人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如苏联的公共管理理论的模式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公共管理的研究探讨,就面临更多新的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公共管理过程中主导者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是十分广泛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在公共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意义的研究以及实践。这些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对于具备特质性的公共管理探究上仍然不够。就一般状况上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社会公共权力集合者实施管理的过程,因此,公共管理在社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对象主要还是公共事务。面对不同性质的公共事务,则会产生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和方式。社会的公共事务的本质是逐渐产生变化的,具备了动态性,所以其呈现出的表现更为无限性。因此,社会公共事务的不断变化的状况对于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范畴等会产生更多的变化和影响,而这种共存关系当中,公共管理主体仍然还是整个公共管理理论和行为中的核心要素,也就是由谁来主导公共管理的各种行为,这方面存在三种研究情形。

  (一)公共管理者多元并存的问题

  如公共管理行为的实施者是政府,或者是公民其参与的层面的差异,或者是第三部门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导行为当中,非政府性公共管理以及公民参与容易出现忽视政府主导性的状况,虽然在公共管理理论中也有多中心治理的观点,但是这一种研究并不能够忽视或者淡化政府在公共管理的主导性。

  (二)公共管理者多元功能化

  第二种状况是针对多元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一种结合的研究方向,即政府、民众参与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组织这三者的结合,认为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应该是政府、民众参与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新颖的公共管理体系。这种研究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不能够和政府的管理划上等号,也不能够把多元主体作为整个公共管理行为的绝对主导。这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行为应该是民众、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组织以及政府三者形成三个公共管理行为的主体进行功能性分析,然后功能性分解之后,由其主导倾向划分出公共管理的模式类型。由政府进行主导的通常有中央集权的公共管理模式,也有民主化或者社会化的管理模式。而另外一种则是非政府公共组织进行平等合作,如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自主化的方式,产生多个管理中心。由此可见,政府主导的公共管理,无论是集权式的还是民主式的,都属于一种从上到下的管理,和被管理方相互之间就是一种“父子关系”。而公民参与以及非政府组织则是互相合作的关系。从这种方向上看,公共管理的整体面貌更加清晰,整个框架也更贴合公共管理实施过程当中彼此的关系,并且梳理了政府管理、社会治理以及公共管理之间的概念范畴,整合了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力量,整体脉络更为清晰。如果从客观的角度上看,这种研究模式主要还是希望走共同管理的模式,和实际的公共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公共管理的三元体系

  第三种状况是提出了三元的公共管理体系。第一种就是国家机关对于社会实施的政府主导型的公共管理行为;第二种是非公共性的管理和行政结合之下的公共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关,也就是公共的社会组织所实施的公共管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管理行为最终在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当中得到统一,整合之后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公共管理行为。不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管理实际上不能够完全划上等号,更不是一种三等分的结构,其管理领域的边界是十分清晰的。第一种类型的公共管理行为是政府以及国家机关所实施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影响是整个社会以及整个国家的,其具备多样性以及广泛性,在国家的范畴当中具备一定的权威性。第二种类型是从私人组织的公共管理当中放大而来,它本质上就是政府的组织以委托的形式,或者部分公共权力的让渡,让部分大型私人组织拥有部分的公共管理权力。最后一种类型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就是除了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之外的公共管理行为。这种管理有时是一种政府性的公共管理,有时是具备较为明显的私人性质,这两种不同性质互相之间交叠在这一种类型之中。值得指出的是,国家公共权力机关所实施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具备二元属性的,也就是政府所进行的公共管理是具备政治性和社会性两种特性。因为一个国家权力集合不可能不站在某一个利益立场上,其本身的政治性或者说阶级性代表了这个政府机关的公共管理,最终目的仍然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为了让政府的公共管理更加有序化,国家政府机关仍然要趋于理性,这种理性是会促进公共管理的科学性。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政府实际上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而政府就是从社会当中产生的,从表层上分析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和社会互相异化的.力量,是某种阶级所掌握的利益集团。因此,公共管理三元发展不可能是超越阶级性的。

  (四)中国当前的公共管理主导:政府本位

  当前中国仍然是以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本位主体,而且中国政府在各个公共管理领域当中还占有绝对的影响。而公民参与层面,或者是社会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行为,则还是一种应然的范畴,并且还要从很多方面去促进和提倡。中国要从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本位转移到社会和公民本位的公共管理模式这样的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还是要依靠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模式改革的主导,发挥出政府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公共管理模式的优化,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公共管理虽然强调多元化主体的参与性,但是这种多元主体互相之间的关系仍然不可以完全等量对待,公共管理并不是多元管理主体联合执政,更不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同步管理。政府实际上应该扮演当前以及接下来一个较长阶段当中的重要公共管理角色,不过要进一步开放其自身的监督平台,接受更多的批评以及建议,进行由上而下的改革。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够维持公共管理的健康运转。而中国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对于自身的改革建设也要参照共产主义的建设规律。

  二、公共管理当中的行政生态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公共管理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因素,其发展的健康程度是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实践层面所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果把政府这个公共管理的主体作为一个完备的系统来看,那么政府自身是具备一定的生态的,这种生态从政府的行政行为当中产生,因此也可以称为一种行政生态。政府的行政生态变化和政府本身系统的发展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是密切联系的。这种行政生态的更迭和自然环境的生态是完全不同的。这里的行政生态不是单纯处理环境问题,或者构造环境友好型政府等,而是关注政府自身的系统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关注行政生态,传统思想主要是关注政府的行政生态,但是实际上这种关注视角仍然是狭义的。对于公共管理过程当中的行政生态,不仅仅要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关注,还要从非政府性组织的角度去分析和关注,从公民的参与层面去分析。行政生态本身就包含了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行政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个是行政的社会生态环境。这两种生态环境都统一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行政生态环境之中。对于政府的行政生态的研究要关注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涉及到行政生态的社会因素众多,包括了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因素,包括战争和和平,各个大国之间的政治角力等。而政党的竞争、国家的组成模式、市场经济以及相关的企业等,甚至包括国民性格,对于政府的行政生态都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政府要改善自身的行政生态,不仅仅要参照自身所面对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要关注政府之前所经历的国家历史,以及民族的文化等。这些对于行政生态的转变是起到一种基数式的影响,对于政府的影响更加丰富。政府自身的生态环境当中,自身系统内部发生的调整,对于政府自身的公共管理行为能够发挥出非常大的能动性作用,这种能动性的作用对于政府自我系统化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在触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上,就是一种内在行政生态的平衡。行政机关自身是由不同的组织和结构构成的,因此,其行政效能受到了部门和部门之间关系协调效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平行的横向关系,也可能是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包括下级官员的晋升,以及基层干部的福利问题等,都对于行政生态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对于公共管理自身的健康可持续运转起到了强大的隐性作用。

  三、公共管理中公共政策的前沿问题

  (一)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观趋向

  公共管理必须会涉及到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抽象公共管理要素。公共管理中的政策都是在一个动态的环境当中,在其实施的过程里会不断自我完善或废除。公共政策本身会具备伦理性,也就是其所采用的价值观落脚点问题,其本身是参照何种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所以,不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本身是属于一种什么社会阶层,公共政策本身都应该具备伦理特征,包括对于目标的思考和行动的引导,能够朝着一种方向去引导公共政策的发展。公共政策在伦理价值范畴的界定应该属于其政策的制定者,但是政策的执行者对于公共政策的理解也尤为重要。公共政策在价值取向上能够和大部分的人民群众所尊重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契合的,这种价值观偏好决定了公共政策本身的评价也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的。从公共管理的实践上看,公共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了多个方面,其中,对于占社会人口数目较多的人民利益的维护以及促进,对于公共有害因素的排除或者降低,促进社会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应用,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弱势群体的维护等。这些表现了公共政策本身和美德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美德是透过公共政策这一个途径,转化成为一种可以进行执行的模式。

  (二)公共政策的工具选择

  公共政策需要通过一定的工具促进自身实现,这样的途径也称之为政策工具。政策工具如同一座桥梁一样,是嫁接在公共政策的拟定目标和公共政策的结果之间的途径。当前中国对于公共管理的政策工具研究和甄选方面还是处在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所以,对于常见的公共政策工具应该有所了解。市场化的工具是一种常见的政策工具。通过市场经济本身的自由竞争,能够更好地提升政府在颁行公共政策方面的效率。这种过程包括了权力的下放,以及市场内部的交易等。比如政府在进行企业的民营化政策施行的过程当中,就采用了市场的这个公共政策的工具,对一些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从奠定方向到最后让企业能够进入到竞争的自由市场当中,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政府在企业民营化过程当中的行政政策的成本。此外,管理类技术工具,通过管理类的软件和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公共政策的综合效率。政府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要适当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优势,改善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例如引入一些战略性的管理,或者是行为的流程化。中国的公共管理主体在管理类技术工具的应用方面还是相对落后,所以应该进一步的开展以及调整,加强对公共管理行为的绩效考核等。近代公共管理学说的兴起,最终结合各种新型的社会学说,如马克思主义等进入到中国。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在民国时代就有进行试点实施,而真正形成具备普遍社会实践的公共管理行为,应该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个改革的时期需要更多调整。公共管理作为公共权力施行过程当中的重要行为模式,能够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公共管理趋向于多元化过程当中,仍然要把握好主体的主导性作用。而政府的多元化管理下,对于公共政策的甄别,对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等,都能够促进政府在新时期过程中把握到公共管理的实质,最终促进本身公共管理行为的不断优化和发展。面对当前公共管理所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应该积极求索,构建更为完善的公共管理机制体系。

  参考文献:

  [1]郝加祥,崔敏,李飞。论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6):25-28.

  [2]孙勇,孙华斌。公共管理理论流派综述与研究启示[J]。商业时代,20xx,(1):82-83.

  [3]刘霞。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20xx,(2):38-43,94.

  [4]林尚立。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J]。公共管理学报,20xx,(2):1-6.

  [5]朱钢生。浅谈公共管理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6):89-90.

  公共管理论文 篇9

  一、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开发建设的概念、动因和背景

  国内一些高校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试验构建了交叉复合培养平台。其中信电分学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融入创意和创业教育元素,探索跨专业、跨院系复合交叉培养方式。其外语分学院试行英法双语人才培养,成功培养出兼备英法双语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人才[1]。华中师范大学致力培育具备多学科专业优势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设了“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美术”、“化学—物理学”“、日语—国际贸易”等多个交叉培养实验班[2]。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试验都涉及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置改革,跨学科交叉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正好应运而生。下面将探讨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满足对海洋经济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开发建设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实行交叉复合培养人才的问题。

  二、海洋与公共管理跨学科交叉课程群设置的必要性

  (一)海洋经济发展急需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我国海洋经济战略地位提升加大了对海洋与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0xx年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事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面对海洋经济和各项海洋事业飞速发展的新形势,高等院校也将迎来对海洋方面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对既精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又掌握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二)海洋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要求国家教育部20xx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规定在海洋科学专业里设置一些有关海洋管理的课程,基本思路还是属于理工科专业知识配备一些海洋管理知识的传统套路,其人才培养基本定位在:行业技术+行业管理知识=本行业管理人才(技术官僚)[3]。但是,现代经济社会经常需要一些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政府机关需要既掌握海洋管理知识,又熟悉政府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知识的多面手的工作人员。他们视野开阔,可以兼顾多方面管理业务,还具有通盘思考、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更适合在政府机构压缩、人员编制精简的新形势下担任工作。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本行业专门知识,还要了解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要能够理解国家对本行业管理政策及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全局中的作用。从工作性质来看,海洋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其中一部分管理职能属于政府管理或者行政管理,其他部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所以,在原来开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跨海洋事业与公共管理的交叉课程群,可以为较快地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提供一条便捷途径,还可以省去正规设置新专业的程序上的麻烦,并且具有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要,灵活调整培养方案的方便性。

  三、海洋与公共管理交叉课程群设置的构想

  (一)海洋与行政管理交叉课程群设置的构想1。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和政治学一级学科。国家教育部规定,其培养目标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达此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则规定为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概论(宪法与行政法)、公共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4]。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海洋管理机构、涉海行政管理部门、海洋监测监管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涉海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则可以立足行政管理专业开发海洋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交叉课程群。2。可以把原行政管理专业规定的核心课程做出调整,形成海洋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交叉课程群为: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行政法、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海洋法学、海洋行政管理、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海洋法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海洋与公共事业管理交叉课程群设置的构想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国家教育部规定,其培养目标为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达此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则规定为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法学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等[5]。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海洋经济与规划管理部门、涉海行政管理部门、海洋环保部门、涉海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则可以立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发海洋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交叉课程群。2。可以把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规定的核心课程做出调整,形成如下海洋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交叉课程群: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海洋法学概论、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海洋管理概论、海岸带管理、海域使用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等。以上两种海洋与公共管理交叉课程群都属于核心课程,可以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模块里开设,或者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的基础课程子模块中开设,一般应设为考试课程。(三)构建海洋学与海洋经济交叉课程群的设想为了给海洋与公共管理交叉课程群的开设提供前期的知识基础,也为了给海洋与公共事业管理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中增加一定的海洋学知识、经济学理论和海洋经济知识,可以配备海洋学与海洋经济交叉课程群,具体实施可以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中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海洋学概论,一般设为考试课程;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的限选课程子模块中设置海洋经济概论课程,一般设为考查课程。

  公共管理论文 篇10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相应对策

  1.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考核理念

  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中依然存在很多漏洞,如企业领导不重视对员工的考核;企业对员工考核的目的不明确;考核方式不人性化;绩效考核指标过于单一,没有切实考虑到员工的感受;没有认识到个人目标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目标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应该彻底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绩效观念,建立合理、高效、公正的公共部门,加强考核的公平合理性,切实为员工提供更加有效的考核方式,并将这一考核理念合理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的'每一个环节中,推进绩效考核的发展。

  2.制定量化的、可操作性的合理的考核标准

  公共部门应当制定量化的、可操作性的合理的考核标准,更好的实现绩效考核的目的。首先企业需要聘请一些专业人士为企业量身制定出一些适合企业的考核标准,有效提升考核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应当明确制定考核标准的重要理论依据,基本依据就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具体工作中的一些权利和义务,主要依据则是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考核的基本内容,如德、能、勤、绩等;而直接依据则是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制以及工作目标责任制。只有把公共部门中所有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任务进行细分、量化,并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核标准体系。

  3.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

  公共部门在实际的员工考核中应当把定性和定量有效结合,并适当增添考核的等级。还应该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考核,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考核工作的效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进行考核,每一个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才得以更加客观、公正、准确的体现出来。企业还应该特别注重通过量化进行考核,可以通过量化方式进行考核要进行量化考核,同时要强化考核指标的可比性和可度量性,最大程度的降低考核中的主观因素。因此应当把考核的主要内容,德、能、勤、绩等四方面的内容分解成更多的要素,用不同的考核指标进行区别,并给所有的考核指标附上恰当的分值。所有参与考核的工作人员应该依据被考核员工的实际完成工作量,参照所有的考核指标,在考核等级上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得出更加科学的考核结果。

  二、结语

  总之,我们应当结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找寻更加有效的对策,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提升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推动绩效考核的发展。

  公共管理论文 篇11

  摘 要:政府管理经济职能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职能如何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准确定位并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介绍玉环企业产权重构实践,展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政策选择,以期对各地破解民营企业产权重构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管理;产权重构;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迫切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通过政策的导向,将政府管理经济的意念传递到所有企业。而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产权重构是近年来玉环县重点探索和实践的途径,在迅速改变企业低、小、散的现状,培育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行业龙头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玉环民营企业基本概况

  玉环现有各类民营企业14800多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99。8%。民营经济之中,工业占据主体地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56%,已形成汽车零部件、阀门水暖、机床、金属制品、家具、眼镜配件、以及包括无菌医疗器械在内的医药器械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玉环民营企业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点:一是企业数量多,单体规模小。按照企业规模分类,规模上工业企业1079家,上亿元企业66家。按照行业属性分类,企业数量最多的汽摩配行业达2301家,其次是水暖阀门行业20xx家。

  20xx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每家企业平均产值近千万元(包括个体加工户),其中规模上工业产值634。67亿元,每家规模上企业平均产值5114万元。另外,汽摩配行业总产值363。26亿元,每家企业平均产值1579万元,水暖阀门行业总产值243。03亿元,每家企业平均产值1170万元。二是产品品种齐全,产业配套紧密。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产品包罗重、中、轻、微、专用等车型,有37大系列6000多种,在全国汽车维修市场上形成“有市场必有玉环汽车零部件”的格局,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称号。阀门水暖产业产品有100多个品种1000多种规格,产品占到全国同类产品的.50%以上市场份额,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等授予中国阀门之都、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中国水暖阀门精品生产(采购)基地称号。三是外向程度高。20xx年,全县实现自营出口总额27。39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市场萎缩,虽然增幅不是很高,但是前几年自营出口增幅均在40%以上,外贸依存度基本上保持70%左右。四是家族式管理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的企业家大多是来自“上岸”的渔民或“洗脚”的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企业管理上大多传承着家族管理模式,“父子兵、兄弟连”齐上阵,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就目前专门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的企业比例不到5%。

  二、玉环民营企业产权重构的实践

  近年来,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考虑,玉环县民营企业采用多种模式,进行产权重构实践,其中取得显著成效的有以下案例:案例1:浙江环洲供应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拟上市的物流企业。该企业前身是由7家钢材经营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组建而成的浙江环洲钢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这家企业产权重构过程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且均取得成功。第一阶段是战略联盟,这是最关键一步。为进一步整合市场,20xx年7家钢材经营企业共同出资3000万元重组浙江环洲钢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重组后的新公司优势明显,企业规模迅速壮大,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是并购重组,这是企业提升的转折点。20xx年12月,由于公司遇到经营障碍,中捷集团通过公开竞价拍卖的形式,兼并重组了浙江环洲钢业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中捷环洲钢业股份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后,公司不断引入中捷集团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引进职业经理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同时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和运行决策机制,公司生产经营效益明显增强,连续三年被中国工商联合会评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流通企业、浙江省现代物流业示范单位。第三阶段是资产剥离,这是企业腾飞的新起点。前年开始,为使企业更加规范运作,通过资源的高效配置增强经营效率,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发展潜力,该公司又进行资产剥离,变更为浙江环洲供应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做准备。

  案例2:浙江艾迪西流体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阀门管件制造的全港资企业。该公司已经于20xx年成功上市。公司前身是由香港中加企业有限公司子公司与玉环当地企业联姻成立的玉环艾迪讯铜业有限公司。这个案例与第1个案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非常明显不同的特点。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联盟。基于上下游产业链完善和产销合作考虑,香港中加企业有限公司子公司与玉环当地多家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形式,合资成立包括玉环艾迪讯铜业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新公司。第二阶段,股权转让。香港中加企业有限公司受让玉环艾迪讯铜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变更为全港资公司玉环艾迪西铜业有限公司。第三阶段,并购重组和股权置换。玉环艾迪西铜业有限公司继续吸收合并另1家玉环当地企业,同时通过股权置换方式重组香港中加企业有限公司子公司的另外2家合资企业,迅速扩大规模。第四阶段,资产剥离。

  以玉环艾迪西铜业有限公司为母体,整合香港中加企业有限公司的同类资产,形成浙江艾迪西流体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整体上市。

  案例3:浙江陆通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现代物流企业。该企业的前身是由县内若干公路货物托运企业组成的原玉环县远东联运有限公司。该企业在产权重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联盟。39家托运企业各投资5万元,组建“业务统一经营、财务独立核算”的玉环县远东联运有限公司。第二阶段,股权转让。24家托运企业退出县远东联运有限公司并将股权转让给剩余15家托运企业。第三阶段,增资扩股。玉环县远东联运有限公司再吸收合并3家托运企业,组建“业务统一经营、财务统一核算”的浙江陆通物流有限公司。产权重构前,39家托运企业的总营业额约在6000万左右。

  产权重构后,18家托运企业组成的浙江陆通物流有限公司20xx年营业额达到3。7亿元,今年预计可达6亿元。

  此外,我县民营企业产权重构的例子还有: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通过对浙江洛克啤酒有限公司的并购与品牌融合,迅速占领了温台市场,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并购效果;法国SEB集团通过购买股票收购苏泊尔炊具股份公司股权,使并购后的苏泊尔炊具股份公司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好的发展,等等。

  三、从玉环民营企业产权重构中得出的几点思考

  (一)必须要充分认识民营企业产权重构的重要性。产权重构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做大做强、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推进产权重构是适应宏观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对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县市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金融市场动荡、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难。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其中一项就是对产权进行重构,以重构求生存,以重构谋发展。通过推进产权重构继续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彻底改变规模小、分散的家族式企业现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意识到这点,产权重构才能真正摆上政府和企业的议事日程,企业也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行业才能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必须要合理选择产权重构模式。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发现,不管哪种产权重构模式,都有其优势和特点。战略联盟可以在保持经营独立及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实力,营造与联盟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协同的市场发展战略环境,共同扩大市场份额,并有利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降低经营风险。并购重组可以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甚至取得一体化整合效应,通过并购重组方式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比自我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能缩短发展周期,促进组织创新。资产剥离可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更为突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满足市场环境变化或企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更好地规避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所以在产权重构过程中,模式要合理选择,结合各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分步推进。

  (三)必须要发挥政府在产权重构中的应有作用。民营企业产权重构的主体虽然是企业,但政府作用不可缺失,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一是要当好产业重构引导者。产权重构的过程,实际就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博弈。在这一博弈的过程中,在保障企业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政府要严格把握产业布局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如果放任某一产业不紧不慢自然演进,其实质就是放任落后粗放发展模式长期存在。因此,政府要根据产业导向和转型升级要求,在产权重构中扮演好引导和推动的角色,上述陆通物流产权重构案例就是政府引导和推动的结果。二是要当好政策扶持者。近年来玉环县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联合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企业上市若干意见》等政策,从土地、资金、配套等方面入手,扶持企业产权重构,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如设立企业上市专项资金,对企业在产权重构过程中产生的额外负担进行补助;在当前工业用地极其紧张的前提下,专门划出企业上市发展用地设置条件进行挂牌出让,优先保障企业上市募集资金项目的用地。在政府的扶持下,目前我县企业实现股权变更企业有60家,除苏泊尔、中捷、艾迪西、双环传动4家企业上市外,另有近10家企业拟上市企业。三是要当好平台搭建者。企业在产权重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有条件和有意愿的企业难以在产权重构初期形成有效对接,只能通过民间渠道一对一等有限形式交流,因此也迫切需要政府牵头,搭建产权重构交易平台,既满足信息获取需要,也有利于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利益。

  (四)必须要有领军型企业来主动实施产权重构。领军型企业具有技术、资金、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其在产权重构中具有主导作用。如案例2的香港中加企业有限公司,就是利用其资金和市场的优势,与玉环多家本土制造企业联姻,实现功能上的互补,规模上的扩张。如果不是领军型企业,其实力就不够雄厚,一方面其没有能力实施产权重构,另一方面其他企业也不愿意与其战略联盟或被兼并重组。

  因此,只有领军型企业才能进行股权结构的外延式改造,吸引优秀人才以技术和管理入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产权的多元性和开发性;才能利用其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与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才能并购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企业股权结构,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

  公共管理论文 篇12

  一、公共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

  (一)公共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公共关系危机有的是一般性危机,也可以称作公共关系纠纷,常见的像员工行为与组织管理制度的冲突、组织服务态度不好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等;但是,如果是产品或组织的信誉危机、重大生产失误、突发性的商业危机等,则是组织所面临的必须及时妥善处理的真正公共关系危机。

  有些公共关系危机是发生在组织内部,波及的范围不太广,直接破坏组织的凝聚力;相对而言,有些公共关系危机则发生在组织外部,涉及公众广泛,不可控因素较多,处理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

  也有一些公共关系危机是由于组织主体的某种行为引起的危机称为人为公共关系危机, 具有可预见和可控两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平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损失也是可以避免的或者可以降低的;而那些不是由组织的行为直接引起的危机则属于非人为公关危机,最典型的诱因当属自然灾难,这种危机容易得到组织内外部公众的同情、理解与支持。

  此外,公共关系危机还有显在危机和内隐危机之分。如果矛盾冲突已经十分明显,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或组织公共关系状态已经异常,声誉已经遭到破坏,甚至这种状态还有进一步蔓延恶化的趋势,则为显在危机;内隐危机指潜伏性危机,这种危机与显在危机相比,不仅不太容易被觉察,而且对组织形象的损伤也更加严重。

  (二)公共关系危机的特征

  1.突发性。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的发生总是让人感觉始料未及,危机什么时候发生,会带来多少损失,影响程度有多大以及具体态势往往都是组织意想不到的。

  2.聚焦性。公共关系危机往往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有关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辐射面相当广,使组织危机情境迅速公开化,导致发生危机事件的组织瞬间就会赤*裸地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成为家喻户晓的评论对象,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

  3.破坏性。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所以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对组织产生极大冲击力,不仅会造成组织经济上的损失,更主要的是对组织形象和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候甚至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使组织公共关系状态陷入十分困难的局面。

  4.必然性。表面上看公关危机具有偶然性,但是客观地说,任何看似偶然发生的危机,其实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深入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危机往往都有其必然性。“组织发生危机如同死亡和税收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任何组织都有可能陷入公关危机。

  5.紧迫性。危机是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对组织来说,危机一旦爆发,犹如星星之火,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迅速释放,没有缓冲的余地,转眼成燎原之势,所以说公共关系危机具有紧迫性。

  因此,面对危机如果组织能够准确识别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公共关系危机事件采取得当的`措施,使组织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形成新的发展机遇也不是不可能的。

  二、公关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公关危机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预警管理机制

  越来越多的组织在日益成长壮大的同时,也在关注组织形象建设和维护,但在危机管理方面仍然没有正确的公共关系理念,对社会利益、社会责任的认识仍停留在口头上,在组织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维护组织自身利益,居安思危的管理意识薄弱, 这成为组织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制约组织的管理水平,一旦出现危机,这块短板就有可能成为组织发展的致命因素,甚至导致更大的危机蔓延。

  同时存在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即便有些组织内部设立了应对公关危机的专门机构,但是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和规范管理,导致公关危机爆发以后,只能临时抱佛脚,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来化解危机的不利影响;只有健全预警管理机制,果断采取既有序又有效的处理措施,才是有效化解公关危机的关键,否则稍有不慎便会加剧公关危机的危害。

  (二)渠道不畅,媒体关系处理不到位

  公共关系主客体信息的双向交流沟通是由通畅的传播渠道实现的,而组织在利用媒体传播方面恰恰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普遍存在缺少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意识,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合作。公关危机一旦爆发,组织会成为社会舆论和公众议论的焦点,有时组织还比较消极地应对媒体的报道,更有甚者**消息,这样一来,公众就没有办法及时得知自己所关心的信息,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就等于失去了联系,在信息传播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公众就会通过想像和猜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和关切,媒体也会被迫从其他非正式渠道来获得有关的信息,所以,切断或阻塞传播渠道的后果往往就是为公关危机的成功处理设置更加巨大的阻碍,大大降低了有效化解公关危机的比率。

  (三)漠视公众的反应,缺乏责任心

  公关危机发生以后,组织在处理公关危机的时候,往往是先考虑自身利益,把自身利益放在危机处理的第一位,而漠视公众的利益,不愿主动向公众进行解释说明、也不能真诚求得公众谅解,来缓和对立情绪,这必然会使公众产生受到岐视的感觉,这种极度缺乏责任心,采取逃避缄默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的做法,是公众所不愿意看到的,从而激化了矛盾,使组织成为公众的对立目标,陷入更大的公关危机中,不仅遭受到主要公众的谴责,还受到媒体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抵制和抨击。

  因此,只有树立危机意识,完善公共关系预警,疏通公共关系传播渠道,真诚对待公众,勇于承担责任,才是应对公关危机的根本所在。

  三、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原则和对策

  (一)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原则

  1.预见性原则

  预见性原则是指组织在危机没有发生之前就对各个领域和环节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提早发现危机可能发生的苗头,并制定全面、可行的危机预案和计划,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遵循危机预测原则还体现为危机事件发展前期管理者准确判断危机发展态势、影响程度和社会公众的反应,很好地把握潜在危机的态势,能够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2.及时性原则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过程中首要原则就应该是及时性原则。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所以组织面对任何危机都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快速反应,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危机反应非常淡漠,不能诚恳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只会错过危机公关处理中最重要的黄金时机,拖延时间的后果只会让公众对组织失去信任,所以说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工作中赢得了时间就等于赢得了形象。

  3.真诚性原则

  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公共关系危机的聚焦性特点决定了危机事件发生时组织的一言一行备受公众关注,回避隐瞒封锁危机的鸵鸟政策是公共关系管理的大忌。只有如实说明情况,深刻认识组织的不足,真诚向公众道歉,愿意接收舆论的监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真诚打动公众,才能缓解矛盾,赢得公众理解,才能成功矫正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不良形象。

  (二)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策略

  1.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组织不仅应当树立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的意识,还应该建立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第一,信息预警。信息预警是危机防范的前提。在环境变化、危机酝酿过程中,往往会有征兆,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反馈到信息,才能提前进行预防,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二,组织预警,即设立一个应付危机的专门的常设机构,以便及时处理危机或是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只有专门的拥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部门,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最有效的方案来解决危机。第三,制度预警,即制定一系列防范危机的规章制度,做到有备无患。

  2.尊重公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公共关系危机的后果必然是会殃及公众利益,公众有不满情绪也是正常的,组织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和理解。组织一方面要正视面对公众指责和媒体质疑同时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真诚地向公众致以歉意,尊重顾客的意愿,平息公众的怨怒情绪,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以示组织的诚意,从而取得公众的谅解,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其次,可以开展喜闻乐见的、亲和力强的、沟通直接有效的联谊会、座谈会、参观展览等社会型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了解内外公众的需求和愿望,尽力解决,也让公众更加深入了解组织,从而认同组织;此外,还可以通过为社区服务、环保、赞助等公益活动,展现组织的社会责任感,转变公众对组织的不良看法,在公众心目中重塑形象,赢得舆论的广泛理解和支持,提升组织的美誉度。

  3.畅通传播渠道,确保实现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良性传播

  公共关系传播的突出特点是双向对称沟通,充分运用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反馈沟通的方式,赢取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过程中相互间需要交换的信息量非常巨大,此时只有把组织的真实情况、组织“以公众利益为第一”的诚意输出给公众,同时搜集反馈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才能获取公众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才能理顺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才能降低危机对组织的形象损失。因此,公关危机管理应该畅通各种传播渠道,尤其应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公众的有效传播。

  众所周知,新闻媒介总是传播危机消息的先锋,新闻媒体传播具有高效性、权威性,在危机面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认真对待新闻媒体公众,积极向新闻媒体公众提供真实信息,真诚与新闻媒体公众合作,取得新闻媒体公众的信任,通过确定专门的危机发言人、成立危机信息报道小组向媒体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材料、必要的时候召开新闻发布会形式郑重对待危机,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才是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取得良好成效的最佳选择。

  公共关系危机的实质就是形象危机和声誉危机,这将直接影响组织的发展,甚至会危及组织的生存,所以不遗余力,通过强化组织责任感,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畅通传播渠道等对策,有效处理公共关系危机,恢复组织形象,或使形象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塑造比危机前更美好的形象,是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核心。

  公共管理论文 篇13

  1公共关系对于医院管理的作用

  1.1公共关系有利于提升医院的良好形象

  首先,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与大众媒体传播来进行对外的医院形象宣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舒适的医院环境,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医院的信誉与形象进行宣传,增强社会群众对于医院良好的医疗水平的认知,通过对公共关系的维护来有效推进医院的和谐发展。其次,通过对潜力较大的公关的挖掘,来提升医院的形象。当前,我国医院的核心内容是以病人的需求为中心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社会的人文精神,在进入医院进行治疗时,不仅仅希望得到较好的医疗救治,与此同时,也需要医院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因此,医院可以通过对能力较强的公关的挖掘,通过电话回访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社会群众的人文需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与认可。最后,通过为医院搭建公关的纽带来树立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医院所服务的`对象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具有多元性。因此,医院应当运用其较高水平的医疗手段,搭建与群众之间连接的纽带。积极开展多项活动,向社会的群众普及医疗的基本常识与常见疾病的风险,从而建立良好的公关基础,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院形象。

  1.2公共关系有利于增强医院的知名度

  通过对医院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历程、服务宗旨与医院制度进行一定的宣传,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具体的宣传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报纸与电视媒体进行对医院各项内容(包括医院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新建立的人性化医疗建筑以及救死扶伤的具体事例等)的报道,使得社会群众能够对医院有更深的了解,形成良好的印象。其次,通过公共关系中的传递职能,来对医院进行详细地说明与介绍,可以有效吸引社会群众对医院的观众度,激发公众的热情,从而引起公众效应。通过具体的公关活动对医院的特色进行宣传,加强特色宣传对于群众的影响,加深对医院的印象,从而有效提高医院的经济利润。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医院应当经常参加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尽可能地多次组织社会救助活动、开展学术型的论坛与讲座,对常见型疾病进行防治手段的宣传,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境界,从而有效提升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有利于促进增强社会群众与医院的彼此信任。

  1.3公共关系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全面协调性

  首先,在具体的医院管理过程中,运用公共关系可以有效处理突发性的医疗事件。当前,医院中的医疗事故屡屡发生,使得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家属在医院打闹的事件频频出现,可以说,有效处理突发性的医疗事故迫在眉睫。医院可以通过具有人性化与科学化的服务来进行对患者的治疗,使得患者在医院的救治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其次,在医院内部环境中,良好的同事关系是进行医院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在公共关系的维护方面,需要医院的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因此,医院应当运用多重手段并用的方式,来进行具有民主意识的管理与监督,从而营造出公平的、和谐的、具有人性化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利于使工作人员形成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和谐的工作环境。最后,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力于创建和谐的外部关系。大众媒体的传播功能之于医院具有双重的意义。因此,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应注重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主动与大众媒体进行及时的交流,从而构建促进良好合作关系的桥梁。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生突发性的医疗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出现此类事件时,医院应当及时与当地的大众媒体进行沟通,以求媒体能够给予该事件一个最为公正、中肯、实事求是的评价,还原事实真相,避免产生过多的消极影响。在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及时寻求解决办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根据具体的事宜制定具体的计划,有效解决突发性事件。

  2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关系对于医院的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应当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给予工作关系足够的重视,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工作计划,来有效管理医院的外在形象,提升医院品牌的知名度与信任度。与此同时,医院应当增强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树立危机意识,并且,建立和谐的医院内部关系,有效推进医院的发展。通过对公共关系的有效运用,来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更好为患者服务,以人为本。

【公共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提纲12-26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12-23

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01-02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致谢词范文12-23

公共关系论文07-30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问题论文12-25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分析论文04-02

公共管理硕士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1-30

公共意识议论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