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幼儿科研论文

时间:2022-12-16 12:53:18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幼儿科研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科研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科研论文

幼儿科研论文1

  论文摘要:幼儿园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提高培养目标的针对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课程评价的多样性,以培养适应幼儿园需要的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科研素质

  对幼儿教师科研素质的再度重视,源于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广泛开展。园本教研深入开展的直接动因并非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而是幼儿园自身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内在诉求,是对“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到主张学前教育走向生态新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同,也是教研理念从传统学术性研究到现代实践性研究的转变。

  一、幼儿教师职前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高职高专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最主要的来源地,有责任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打造他们的科研素质,以适应幼儿园的要求。幼儿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正面临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这些新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共同的方面,即指向了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一)走向生态的学前教育观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教育理论也被大家从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理论也从“对科学教育的崇拜到学前教育走向生态”。不再是没有批判的将一些源自于西方文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都当做“先进理念”顶礼膜拜,而是要去研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怎样更多的去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本土文化,研究适应本幼儿园和本班幼儿的课程。而这些必须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有能力去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与同事的对话和反思,去发展和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而不是让幼儿教师按同样的标准和要求去统一理念和规范行为。

  (二)新的学前教育质量观

  从后现代视角,早期教育机构的优劣已从质量话语——客观统一的质量标准到意义生成话语——教师的教学儿童的学习是否有意义。通过观察、纪录、对话、解释、反思等研究手段,深入地把握每个儿童,选择适宜于每个儿童的个别化的活动方案,并鼓励和支持幼儿生成自己的活动,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意义。嘲没有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幼儿教师是无法实现教学有意义的。

  (三)园本教研的新要求

  园本研究是基于本园的实际,基于具体的幼儿园教学情境,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情境中所存在和遇到的问题,并与研究共同体一起构建一种多样性、平等性、批评性和境遇性的对话文化。它更多关注的是实践研究,意在通过教师的反思来挖掘教师的缄默知识,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有意义。它面向的是全体幼儿教师,而不是个别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教研不是幼儿教师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每个想提高教育质量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教育科研素养是现代幼儿教师必备素养之一。

  二、幼儿教师职前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途径

  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或幼儿师范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没有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模式借鉴。他们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特别是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学前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据对在职幼儿教师的调查显示,只有11%的幼儿教师系统地学习过学前教育科研方。目前开设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院校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种种问题。譬如,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内容多量化研究、少质的研究,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讲授法、满堂灌,课程评价上多采用笔试考查学生对科研方法的识记程度,等等。这些影响了教学的效益,成为制约幼儿教师职前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学前教育事业要向纵深发展,必然依赖于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而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幼儿教师具备教育科研素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机构,不仅要把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列为教育计划的必修课程,落实在课表上、课堂中,而且要改革该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专业培养目标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也是评价培养成效的标准。确定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制定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把培养早期教育机构和幼儿园所需要的合格教师作为培养目标,本无可厚非。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既应区别于中专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一线幼儿教师,也应区别干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一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因此,建议高职高专把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培养早教机构和幼儿园需要的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初步研究能力”定语的加入,既高于中幼的培养目标,又低于本科的培养目标,切合高职学前教育的实际,有利于制订教学计划,把科研素质列为学前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结构中,把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列为教育计划的必修课程,落实在课表上,落实在教学中。

  (二)课程内容的适切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前教育科研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依据幼儿园园本研究的需要、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成果,而不是本科院校前教育科研方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和教学要求的降低。

  幼儿园园本研究最迫切的需要是幼儿教师会观察、纪录、参与、解释、对话、反思、叙事,能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开展行动研究,积累实践性知识,形成实践性智慧,成为研究性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家”。

  因此,“在未来,质的研究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可能会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在研究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各种问题时不可能脱离背景,任何问题都跟该问题有关联的各种生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质的研究方法具有的自然主义的探究方式、描述性的叙述方式、解释性的研究理念和人性化的研究过程特征与学前儿童发展的整体性、敏感性、动态性和独特性有着内在的适应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和重视。嘲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也适合做质的研究。她们大多有高中文科的学习背景、女性形象具体的思维特点,她们“天生就是和行动、应用型研究联系在一起。她们拒绝接受现状,旨在导向社会乃至个人的改变。 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应成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但在目前出版的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中,适合的较少。以科学出版社20xx年2月出版的杨世诚主编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为例,只有4节内容介绍了观察法、教育叙事法、访谈法、头脑风暴法,仅仅用了27页的篇幅,占总篇幅的十分之一。此教材还是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高职学前教育的配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8月出版的刘晶波主编的前教育研究方法用了7章(共14章)的篇幅专门介绍了质的研究,罗列了常用的质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作为教材。但仅仅依赖于此还不够,还需要参考大量的书籍资料。譬如,在学习纪录法时,可以参考己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己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这两本书。

  任课教师还应经常深入到幼儿园,参加幼儿园的园本研究,在给幼儿教师做专业引领的同时,收集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案例,充实到教育教学中,以丰富课程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会做科研,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科研理论。因此,应打破求完整、求系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观念,建构一种做中学、求实效的行动体系的教学观念,以某种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任务的完成为驱动,带动学生的做和教师的教。

  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任务。譬如,如何确立研究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做调查研究等,如何运用观察法、实物分析法、访谈法、资料分析法等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这类任务是独立的、是具体的,可以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逐步学习掌握的。另一类是系统任务。即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去完成一项质的或是量的研究。这类任务的完成需要在学习了多种方法之后,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一个研究小组协作共同完成。

  在具体任务的教学中,可采用展示案例——共同探讨——仿做研究——典型解剖——再做研究——形成作品——上交存档这样的教学流程。譬如,在学习访谈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完整的访谈录音做示范,然后结合范例与学生一起探讨访谈的程序和技巧,再由学生自己确定一个有关幼儿教育的话题、选择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并录音。老师从学生上交的访谈材料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解剖,并让学生交流访谈经验、学习教材中有关的内容,然后,学生再次进行访谈,并把录音材料作为平时作业上交。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亲自动手“做”研究的目的,培养了她们从事实际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并带动了相关科研理论的学习。

  在系统任务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能力强弱搭配的原则,确立以3~4人为一个小组的“研究共同体”,开展合作研究。这既是系统任务完成难度大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幼儿园“研究共同体”组织形式的需要,是培养他们协作精神和开放的研究心态的需要。虽然系统任务的完成往往在学期末,但研究小组要早建立、研究任务要早安排、研究活动要早开展。系统任务的选择既可以做质的研究、也可以做量的研究;既可以做幼儿教育方面的课题,也可以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成果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行动研究的其他成果,但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譬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确定一个较为中长期的研究课题,按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工作进程,定期开展小组学习、讨论,既可以改变她们的行为,给她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变化,也养成了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品尝到研究的乐趣。

  (四)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课程评价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挥棒”。课程评价的标准又是以课程目标是否达成为依据的。因此,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来评判学生是否会“做科研”,是否学会了多种科研的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多样化的科研成果。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学生的平时成绩就以学生个人的平时作业为依据。在平时教学中,把学生学习各种研究方法后进行练习的作品收集起来,建立她们个人的作业袋。教师借鉴实物分析的方法,发动学生自评,梳理自己的成长轨迹;发动学生互评,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最后由老师综合评定出出时成绩。

  学生的期末成绩以小组系统任务完成的成果为依据。研究小组在全体同学和学前教育研究室全体教师面前展示研究成果,并对师生提出的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答辩。由全体教师按照研究成果的价值、答辩效果给小组以总的评价。再由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针对小组成员在成果和答辩中的贡献做出个人的评价,以此作为学生个人的期末成绩。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幼儿园所需要的有初步研究能力的幼儿教师。

幼儿科研论文2

  生命教育提倡从生命中学习,是一个终生受用的人生哲学,生命语境下的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进行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做好准备,迎接教学与挑战。艺术一起较强的感染力与神奇的效应成为生命世界的共同主题,如果没有艺术学科对生命教育的体现,生命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所以对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进行重点探究十分有必要。

  一、我国艺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从我国的生命教育具体情况来看,生命教育隶属于德育,研究德育往往围绕着生命的主题开展,不少研究者都从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等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研究。20xx年,生命教育理念正是进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以生命的角度对待教育,以生命统领教育,以生命健全为宗旨的教学理念正是步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领域。21世纪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重视教育回归生命,而我国的学前术教育领域研究生命教育仍然处于空白阶段,不少学前教育者试图通过学前艺术教育,对儿童采用生命教育模式。我国的学前艺术教育主要起源于近代,以古代艺术教育萌芽、近现代学校艺术教育与师范教育为基础,慢慢发展而来的。学前艺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而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儿童利用感性的方式去了解世界,而是通过艺术使儿童更好的展现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其审美观念和意识。但是,技术理性与工具主义是影响人类思维的主要因素,并且已经渗透到儿童艺术教育领域,使儿童艺术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另外,儿童艺术本身也受异化影响,逐渐被商业化与庸俗化,儿童艺术的独特性被产业化与标准化。

  二、提升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需树立正确的学前艺术教育理念

  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儿童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各个学科就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那些涉及到儿童情感与精神等的艺术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特别是艺术思维模式日益不受重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以后的健康发展也较为不利,所以,在生命语境下,学前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开展学前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价值。

  (二)生命语境下充分利用其哲学根基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深厚的哲学根基,根据人的生命特征,从儿童的生命出发,采用恰当的系统性教育,激发其生命意识,拓展精神世界,挖掘生命的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关注儿童生命的整体性,健全人格,不仅关注自身的生命,还尊重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以追求生命为本体,尊重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为前提,以人的整体性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生命的存在。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死亡进行解读,对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确立依据,对教育过程中忽视生命的误区进行纠正,从而构建生命教育的理念。

  (三)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多层次意义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多层次认识的教育,包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等。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真爱生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主动的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局限于儿童关注自身的命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热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的价值所在,要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活和尊重生命等,包括珍惜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活动中,生命是教育的追求与价值,应该对其多层次方面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价值。

  三、重视德育教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

  目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属于德育研究范围,德育的研究而往往以生命为主题,所以在生命语境下的学前艺术教育中,需要重视德育范围中的生命教育。在学前艺术教育过程中,各级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提升生命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特别是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总之,在学前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重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科学合理的在生命语境下开展学前艺术教育。根据生命教育的本质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热爱生命和尊重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幼儿科研论文3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幼儿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了社会以及家庭的广泛关注。幼儿艺术教育不单单起到了培养幼儿一技之长和爱好兴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文化优势,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加入中国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也拓宽了幼儿艺术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使幼儿的艺术教育得到更加广阔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二、民间艺术资源运用丰富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幼儿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影响,通常以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等为主要形式。而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运用民间艺术资源,无疑大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家长和社会在幼儿艺术教育上有了更多的选择[1]。

  三、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是传承民族艺术文化的有效途径

  民间艺术是艺术的母体,更是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而一个民族的民族艺术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的民间艺术资源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将民间艺术资源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可以从幼儿教育起调节缺乏对民族民间艺术尊重的心理,更是将我国民间艺术瑰宝发扬光大,经久不衰的重要方式[2]。

  四、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加强幼儿艺术教师队伍的培训

  幼儿教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扮演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从浩瀚的艺术海洋中去选择合适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者和引导者,二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实践者,这就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所以有必要加强幼儿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这直接对民间艺术资源运用到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效果有很明显的影响,是幼儿艺术教育运用民间艺术资源高效的关键[3]。对幼儿艺术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手段,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园本培训和园外培训。对于园本培训,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幼儿教育专家来园进行工作方面的指导,再组织人员参加民间艺术创作观摩或鉴赏,也可以定期的开展关于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应用的交流活动;对于园外培训,应该组织教师立足于本土,对本土的艺术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参加一些民间艺术专家的交流活动或讲座,在深刻认识本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将有用的东西运用到幼儿艺术教育中去。

  (二)合理的选择民间艺术教育素材

  教师努力的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资源都适合幼儿艺术教育,所有对民间艺术教育素材的挖掘、收集、整理、选择对于幼儿艺术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对教育素材的选择,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喜好、身心等进行择取,并要对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使教育素材不仅能够满足幼儿艺术教育的需求,而且对幼儿的成长、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有一个良好的引导,素材的选择上尽量要贴近生活,不仅可以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去学习东西,还能让他们学以致用,健康积极的成长。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从传统教育经验来看,教学方式和手段太过于单一,不仅不能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使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无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效率也极为低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模式更加多元化是教育领域必然发展的趋势,幼儿艺术教育也不例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幼儿艺术教育中高效运用民间艺术资源的前提和保证[4]。如陶冶渗透式教学,该教学模式指的是除了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融入民间艺术,在园中的其他活动也融入民间艺术,也就是说,无论幼儿在不在课堂上都能够接触到民间艺术内容,将民间艺术渗透到幼儿的方方面面,让民间艺术生活化,比如渗透在幼儿学习上、生活上、游戏上、交往上,甚至是吃饭睡觉上。

  总而言之,这种方法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在幼儿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幼儿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含了教室、活动室、活动材料、活动设置等,这些都会使幼儿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所以可以在这些区域渗透民间艺术,如设计有本土特色的海报、班级活动、文字写作等;第二在幼儿每天生活中渗透民间艺术,比如在幼儿入园时可以提前播放广播、音乐等,让幼儿去欣赏音乐,在做早操期间播放一些欢快、活泼的舞蹈音乐,让幼儿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产生一个积极的心态,在吃饭期间可以播放一些民间故事或者节约粮食的短片,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改正以前的不良习惯;第三,在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所以在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通过游戏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还能丰富幼儿的情感,发散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例如可以组织他们去参与当地的舞蹈、戏曲等特色活动,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类活动过程可以让他们潜移默化的受到当地民间艺术的影响。

  五、结束语

  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运用,既有利于拓宽教学内容丰富艺术内涵以及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观念和民族情怀,更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科学合理的将民间艺术资源应用到幼儿艺术教育中去,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都起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幼儿科研论文4

  摘要

  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因此幼儿园作为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开展幼儿园责任感教育、促进幼儿责任感发展的任务。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班幼儿在动手操作时,依赖性强,存在"有人帮我做"的想法;面对错误时,不敢负责,总以"不是我的错"为借口;意见相左时,互相争吵,总以"我才是对的"为理由;参加活动时,随意性强,抱着"和我没关系"的心态等责任感发展方面的问题。同时发现,教师观念上较为重视幼儿责任感培养,但教育教学中却缺乏落实;幼儿园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落实责任感培养,方式单一;教师为"快速省时"剥夺了生活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机会等问题。本研究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提出在"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树立"我的事情我来做"的理念,强化自我责任感;在"我是小主人"活动中履行"我是班级值日生"的职责,深化他人责任感;在"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激发"我为班级添光彩"的情感,萌发集体责任感等教师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教育策略。通过研究,幼儿责任感显著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关键词】"我是小主人"活动幼儿自我责任感幼儿他人责任感幼儿集体责任感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家庭教育中,现今4+2+1的家庭模式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超负荷"的包揽和娇惯,让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总是认为孩子还很小,做不了,做不好当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许多父母心甘情愿、尽其所有、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责任担到自己肩上,导致孩子们缺乏应具备的责任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来园随意迟到;同伴发生争执时,总是将责任推卸给同伴;收集的物品和调查表等总有孩子忘了拿来,甚至还有个别幼儿会说:"奶奶没有给我拿。"……种种现象表明幼儿缺乏责任意识,怎样来提高幼儿的责任感需要作为我们学前教育者眼前亟待改善的一项工作。

  责任感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它可以促使人去努力完善自我,可以促使人奋发上进。责任感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经常给幼儿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幼儿作为社会载体的一部分,良好的责任感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幼儿良好的责任感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今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而庞丽娟、姜勇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除过失责任感外,在责任感的其他方面,4——5岁是幼儿责任感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本研究主要调查中班幼儿责任感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和梳理策略,提升中班幼儿的责任感。

  二、研究的概况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1.研究目的

  通过本班幼儿责任感发展现状的基情调查、多维度宣传动员、科学设计活动方案等系列研究与实践,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探索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培养的策略,全面和谐的提高中班幼儿的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

  2.研究内容

  (1)中班幼儿责任感发展现状调查

  (2)幼儿园在中班幼儿责任感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以"我是小主人"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中三班37位幼儿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幼儿现有责任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调查,概括出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依据;对幼儿参与"我是小主人"后的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幼儿的进步及有效措施。

  (2)行动研究法:开展"我是小主人"实践研究活动,以幼儿行为与表现为研究素材,寻找对策,归纳与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经验并积累资料。

  (3)案例分析法:收集幼儿在参与"我是小主人"活动中产生责任感和付诸责任行为时的案例,概括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4)经验总结法:在开展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梳理总结研究成果。

  (三)研究时间与步骤

  1.研究时间:20xx.6-----20xx.5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有关幼儿责任感养成和提升的理论,调查我班幼儿现有责任感的现状,制订合理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活动,实施方案,及时调整。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并撰写课题总结。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我是小主人"活动:它是一种载体,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与学习中,是幼儿以"我是小主人"的角色参与各项提升责任感的活动。

  2.幼儿自我责任感:是指幼儿作为个体的人对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负责的一种情感。在幼儿园期间体现为:能够基本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了解自己在幼儿园的物品情况;自己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具有自我管理意识,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3.幼儿他人责任感:幼儿个体作为同伴关系组成部分,对他人行为和现状预期负责的一种情感。在幼儿园期间具体体现为:关心爱护班级同伴;做事眼中有他人;不打扰他人;学会包容和尊重别人的想法。

  4.幼儿集体责任感:幼儿对所在集体中应做之事负责并尽力完成的一种情感。在幼儿园具体表现为:了解班级是一个集体;爱护集体的物品;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合作;为集体争光。

  三、研究结果

  (一)中班幼儿责任感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责任感方面的现状,了解中班幼儿责任感发展情况,分析哪方面的责任感表现是现阶段薄弱的?带着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一张《幼儿责任感调查表》,选取本园16位中班教师了解中班幼儿责任感现状。调查后发现中班幼儿责任感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如下:

  1.动手操作时,依赖性强,存在"有人帮我做"的想法。在调查"幼儿是否能保管与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只有39%的幼儿能够做到自己整理物品。如在来园活动中,当孩子走进教室,脱外套的幼儿总会将外套随意放置或者直接给老师,想让生活老师帮助挂衣服、整理衣服,只有极少数幼儿会主动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挂好。由此可见,虽然到了中班但是幼儿的自我责任感不强。

  2.面对错误时,不敢负责,总以"不是我的错"为借口。调查中"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勇于承认错误。"一栏显示,能做到的幼儿只有29%,不到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在平日的观察中也发现班级物品有损坏时,不少幼儿会跑来告诉老师哪个玩具坏了,可是在问到"是谁弄坏的?""怎么弄坏的?"后,即使有的只是无意之失,也很少有幼儿会主动承担是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幼儿自我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3.意见相左时,互相争吵,总以"我才是对的"为理由。调查表中可见,有49%的幼儿有时能做到"学会包容与尊重别人的行为与想法。"更有30%的幼儿不能做到"学会包容与尊重别人的行为与想法。"的确,班级中时常会听到有幼儿争吵的声音,"听我的""听我的""老师他不愿意和我玩",不少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还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他人责任感。

  4.参加活动时,随意性强,抱着"和我没关系"的心态。调查表中呈现我们班只有43%的幼儿能做到"在竞赛性游戏中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多数幼儿参加比赛活动时抱着游戏的心态和对活动结果不在乎的态度。还未形成初步的集体责任感。

  (二)幼儿园在中班幼儿责任感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幼儿责任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来自于家庭和幼儿园,本研究主要关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责任感培养情况,故只对幼儿园教育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教师观念上较为重视幼儿责任感培养,但教育教学中却缺乏落实

  调查结果均显示教师100%认同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日常教育中却出现和观念不同的多种表现。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应渗透于在一日活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目前教师多关注幼儿的认知和技能发展,忽视了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学习活动中教师多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运动活动中则更关注幼儿运动技能的掌握,生活活动中关注生活能力的提升,游戏活动中关注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对幼儿责任感的培养较为忽视。

  2.幼儿园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落实责任感培养,方式单一

  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的教师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感,一般会选用故事熏陶、谈话活动、个案讨论等载体进行,这种方式多为口头教育,而幼儿的学习方式为"在行动中学习",所以,在集体教学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责任感,但并不是最适宜的教育方式。

  3.教师为"快速省时"剥夺了生活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机会

  如有的教师在开放问题中写道:"我们知道责任感的培养对孩子非常重要,但是一日环节非常紧凑,孩子的慢动作和我们紧凑的节奏形成的矛盾,我们有时候会妥协后者,在教育行动中忽视了".如在区角活动的整理环节中,到了活动结束的时间,部分幼儿的活动材料仍然没有整理好,教师为了能更快的进入下一个活动,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会代劳幼儿快速整理掉物品,或者由生活老师代为整理,这种行为直接剥脱了幼儿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机会。

  (三)以"我是小主人"活动为载体培养中班幼儿责任感的策略

  1."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树立"我的事情我来做"的理念,强化自我责任感。

  图1:整理小能手提示卡

  生活小主人。聚焦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自我服务的能力,开展生活小主人活动,鼓励幼儿从来园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得到进步的孩子就能得到生活小主人的称号。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班级中设置了"整理小能手"称号,通过鼓励让幼儿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整理,培养幼儿的个人责任感。如图1所示,在"整理小能手"提示卡中,图文并茂呈现"整理小能手"需要做的整理工作,提示幼儿及时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运动小主人。聚焦幼儿的健康体质和在运动中的意志品质,我们每天还会选出运动小达人,如坚持攀爬到最高峰的幼儿,摔倒了还能坚持运动的幼儿等。运动小达人们能在排队时做火车头,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而且可以做操时做小老师带领大家做操。

  游戏小主人。聚焦幼儿游戏中的规则践行、主动交往等行为,在游戏分享时选出今天的游戏小达人。今天你遵守班级的游戏规则了吗?今天你有没有对伙伴说说好听的话?和小伙伴分享玩具了吗?孩子的心里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游戏小达人。游戏小达人们能享受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借回家玩一个晚上的权利;可以在游戏前拥有选择场地和材料的优先权。

  学习小主人。聚焦幼儿在集体活动和个别化学习中的兴趣和行为习惯,鼓励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之后,由孩子们选出学习小达人。学习小达人们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午餐,或者首先使用最新的美工材料。

  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幼儿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树立成长观,强化行为养成,提高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2."我是小主人"活动中履行"我是班级值日生"的职责,深化他人责任感。

  图2:值日生公示栏

  "三五成群"来值日,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秉着人人有机会并且合理分配组合的原则。我们商定以小组为单位,每周都由八名幼儿参与值日生工作,并在值日生展板中公示值日生人员,并且每周轮换一次,这样就确保了人人参与,如图2所示。值日生们在周一来园后先要对全班幼儿进行上岗承诺再进行正常履职,这样原本对同伴、对班级关注极少的小朋友也热情了起来。"值日生"让每个孩子主动了起来,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做班级小主人的机会。

  "七嘴八舌"定方案,引导幼儿协助他人。为保证值日生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先制定一个完整的活动方案。由老师抛出问题:一是值日生要做些什么?二是怎样才是一名优秀的值日生?抛出问题后由孩子们"七嘴八舌"自由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讨论出值日生的产生方法、值日生的履职内容与要求等内容。如,经过幼儿讨论,产生了小小气象员、卫生管理员、植物照料员等岗位并对值日生的履职内容进行了图5:植物照料员

  画面的呈现,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4:卫生管理员

  图3:小小气象员

  "一本正经"来交接,引导幼儿延续责任。周五放学前就是每周的值日生述职与交接的时间。值日生们说说一周以来的心得,可以是高兴的,也可以是困惑的,让同伴知道他们的劳动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由本周值日生向下一周的值日生移交工作卡和任务卡,下周值日生需要在周末对任务卡的内容进行学习练习。

  3."我是小主人"活动中激发"我为班级添光彩"的情感,萌发集体责任感。

  研目标,分任务,感知个人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活动开展前应针对幼儿年龄特点为全班幼儿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目标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时,尽量给每个幼儿分派一个任务,这样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如:幼儿园开展的"小青蛙讲故事"比赛活动中,每位幼儿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只要讲故事本领够大都有机会代表班级去比赛。活动中,讲好故事就是我们大家努力完成的目标,每一位孩子都能为班级争得荣誉。在讲一讲、比一比的过程中,让孩子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

  图6:表彰展板

  明载体、巧激励,在合作中感受集体荣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选择适合的活动载体,并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和鼓励幼儿,帮助幼儿萌发集体责任感,达到集体责任感培养的效果。如,在幼儿园开展的"纸袋大变身"活动,请每位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用纸袋进行创作,最后和平行班级的伙伴比一比,看看哪个班级的宝贝参与人数多,作品呈现好。活动中"参与多,作品好"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目标,每一位孩子都制作纸袋并且制作精美才能胜利。通过活动前的激励,活动后的奖励,让幼儿在团结和谐、活泼有序的活动中萌发进一步集体责任感,并且教师及时在表彰栏中给共同目标努力的幼儿表扬,如图6所示。

  重体验,少介入,在实践中深化集体责任意识。体验是提升幼儿集体责任感的有效方式,可以让幼儿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如在即将举行"升旗仪式"活动前,我给幼儿观看了天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旗仪式,孩子们对解放军叔叔们神气又整齐的步伐佩服不已,产生了我们班级主持升旗仪式的时候也要这样神气的想法。那怎么踏步才能整齐和神气呢?教师抛出问题后,放手让幼儿自己讨论与探索,从踏步神气——统一姿势——喊出口令。孩子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但萌发了集体责任感,并且为我们班级的集体荣誉而努力着。

  "我为班级添光彩"特色活动采用阶段活动机制即定期与不定期交叉进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体现在班级长效活动中、年龄段相关活动中、幼儿园大型活动中。集体责任感是在班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萌发集体责任感。

  四、研究的成效

  1、幼儿责任感显著提高。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来园迟到的幼儿已经从部分减少到个别;班级中的吵闹声少了,孩子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着愉快的情绪;而且也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了解到幼儿在家里也开始自觉地整理玩具了。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最近一次的早操比赛,为了能得到流动红旗,那天,爱漂亮的几个妹妹小朋友放弃了每天穿得皮鞋选择了运动鞋,几个平时偷懒的小家伙最近做操时都比以前态度认真、动作到位多了,让我深深地被他们所拥有的集体荣誉感所感动。

  2、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通过对一些参考文献的研读,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带领幼儿开展各种社会获得,逐渐形成了大教育观的意识,日常更善于整合各方的教育资源用于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日常的指导也更凸显观察和支持,懂得使用各种方法记录幼儿的进步与成长,通过分析与思考,提出更有效地支持策略。

  五、后续思考

  1、以社会活动为拓展,争做社会小主人。整合我园为方松街道家庭型志愿者实践活动基地这一资源,宣传与动员孩子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如"环保小先锋"垃圾分类入户宣传、"阿奈特在行动"交通文明小指挥项目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真正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主动参与履行责任的实践中,形成相应的责任感。

  2、持续提升幼儿责任感,做好幼小衔接。考虑到孩子们即将升入大班,幼小衔接无疑是家长与教师必须帮助幼儿做好的一项工作。责任意识强的幼儿往往在行为习惯与学习常规上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入小学后在学习、完成任务、做作业等各方面都表现得比较积极。所以怎样在大班时期让幼儿继续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是我们马上需要面临的问题。

  六、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感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朱家雄。上海市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游戏活动(3-6岁)》[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杨希文。基于布卢姆情感目标分类学理论的幼儿责任感培养的研究[D]

幼儿科研论文5

  一、动漫和幼儿艺术教育的含义

  (一)动漫的含义

  动漫一词最早起源于日本,而在中国,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主要与动画片、漫画等等有着必然的联系。动画对于幼儿来讲,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娱乐形式,它通过动画和漫画以电视等多种媒体形式出现,对于幼儿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一门艺术。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载体,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幼儿艺术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含义

  艺术教育主要是指在学校通过传授者传授给幼儿的艺术教育活动。因此,有部分学者把幼儿艺术教育界定为“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艺术影响,学校是其主要的实施场所。这种教育的主要施教场所是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

  二、动漫对幼儿艺术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动漫作品是设计者根据生活的体验以及人物形象的感受,结合自己的艺术特点形成的一门具有夸张想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进行动漫创作的基础,这对于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通过观看动漫,能够从中看到夸张、虚幻以及奇特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能够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在虚拟的世界里感受不一样的东西,能够从在生活中得不到的体验从动漫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在视听方面,将动漫引入幼儿园的舞蹈等各种形式中,通过特殊的人物动画和感人的故事情节,配上优美的音乐旋律,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以此培养他们的个性,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学习效率

  动漫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能够以轻松的学习气氛带动幼儿的学习氛围,能够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学习的效果。动漫能够通过艺术的特点,集合舞蹈、音乐、美术和文学等各种信息元素,使幼儿能够获得大量的信息,充分起到教育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动漫视听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幼儿从感官上接受信息,在幼儿的心理发和学习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在娱乐形式下的学习方式能够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幼儿观察力极低的情况下,通过动漫的形式能够延长幼儿学习的时间,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陶冶道德情操

  动漫根据不同的场景和画面,能够使幼儿在故事情节中感受人物关系带来的各种情感,这种情感通过幼儿观察别人的情绪,能够使幼儿的心灵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积极的故事情节中,这种行为能够促进幼儿的行为方式,使幼儿产生更大的模仿力。动漫中体现的真、善、美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的成长,以美的感受带动幼儿的心灵。一些关于亲情的动画片都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这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幼儿关注亲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内心世界。

  三、动漫融入幼儿艺术教育的原则

  (一)遵循幼儿教育的认知原则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幼儿的认真原则。这主要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进行教育,从幼儿的心理活动范围和情感的表达出发,具体表现为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等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动漫艺术教育。“兴趣是一种基本情绪,它是与生俱来的,它具有很强的动机作用,处于动机的最深处,儿童早期的感知和注意活动都是由这种动机所驱使的,求知欲、探究欲望正是早期兴趣的具体表现。”[2]在幼儿的小班教育用尽可能使用新鲜的画面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这有利于幼儿的接受。而在大班的教育上故事情节可以进行复杂化或者使用具有挑战性的游戏,这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水平,培养学习兴趣。因此,遵循幼儿教育的认知原则尤为重要,这不仅仅关系到幼儿能够具有良好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寓教于乐的原则

  幼儿对于动态和明亮和的东西产生一定的兴趣,因此,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将动画和漫画相结合,化静态为动态,使幼儿通过声音、色彩和形状等各种形式进行感官,体会动漫带来的艺术效果,这有助学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吸收的能力。比如幼儿在画蓝天的过程中能够配上音乐、下雨的乌云等各种生动的画面,这既能使幼儿感受天气的变化,还能够使幼儿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在音乐中引入动漫的主要目是为了让幼儿在健康和谐的音乐中快乐的成长,传统的音乐忽视幼儿的发展特点,并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播放动漫故事,并配上音乐的讲解,能够加深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程度,更好的学习音乐。另外还可以通过“美术、律动、舞蹈、歌唱、表演,以及对文艺作品的欣赏等活动,以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进一步拓展儿童的心理潜力”。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的融入更能够发挥动漫的艺术效果,达到幼儿教育的功能。

  (三)内容贴近生活的原则

  每个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阶段幼儿的接受能力也有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年龄的心理特征要选择合适的题材,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才能够使幼儿在教学的内容中获得知识,体会到动漫带来的快乐。小班的幼儿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模仿力,因此选择的内容要偏于简单。中班的幼儿比较活动,能够运用自己的感官世界去独立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选择具有想象力的动漫内容,以此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智力。大班的幼儿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表达方式也逐渐增多。因此,在选择内容上,要倾向于图片等素材适应动漫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贴近幼儿的生活个,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表达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将有助于培养有的发展个性。

  四、结语

  在信息化日益迅速变化的背景下,幼儿艺术教育如何运用动漫艺术提高幼儿的教育,是现代社会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向。因此,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运用动漫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健康发展。动漫相对于传统的而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它能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精彩的视听感觉,集中表现了动漫带给幼儿的艺术魅力。动漫作为现代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涉及到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方面,这也是幼儿成长时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漫的生动形象和灵活的表达形式能够适应幼儿的成长,是动漫艺术的一大进步。

幼儿科研论文6

  前苏联学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教师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群众性教育科研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科研素养已是现代教师,包括幼儿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本文中的幼儿教师指在幼儿园担任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包括园长和教师,不包括保育员。教育科研素养指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在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笔者随机抽取湖南省10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回收调查问卷27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56份,占总数的94。8%。同时,针对性地对部分幼儿教师、园长进行了访谈。

  一、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科研意识浅薄

  教育科研意识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调查发现,在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认识上,有25.7%的幼儿教师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还有31.9%的只是觉得比较必要”。访谈得知,部分幼儿教师觉得教育科研离自己很远,不是自己要做的事,他们只要管好孩子,按部就班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在对科研的主要目的”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48.2%的人选择得考核、评职称或完成工作任务”,而且有幼儿教师反映,评职称要发表论文也是最近几年的事,以前评定职称不用发表论文,有获奖的就行了。可见,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动机、兴趣、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也很少有机会体验教育科研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二)教育科研知识比较缺乏

  教育科研知识是指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据调查,只有占总数的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迪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方面课程,占总数32.2%的幼儿教师参加过教育科研方面培训或研讨活动,仅仅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一般规范,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以为做科研就是写文章,根本不懂得教育科研是一个从选题、论证、立项、制定计划、调查研究或实验观察,到结论形成、报告撰写、论文发表,不断探索和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幼儿教师撰写的论文也非常不规范,基本上没有注释、参考文献。同时也了解到,几乎没有幼儿教师会主动学习教育理论书籍,专门的教育科研书籍就更不用说了。

  (三)教育科研能力普遍较弱

  教育科研能力指幼儿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对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某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揭示其普遍规律的一种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核心。

  首先,从幼儿教师对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育科研的难度认可来看,幼儿教师普遍觉得做教育科研难度非常大占到总数的(71.8%),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弱(占到总数的75.2%),只有极少数的觉得没有难度:仅1.7%或认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非常好仅(2.5%)。其次,从幼儿教师通常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效果看,很多幼儿教师查阅资料的手段单一,尤其是通过目前使用最为广泛、比较先进的互联网获取资料的还很少(仅18.2%),只有24.6%的通常能查到自己所要找的资料。再有,从幼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熟练程度来看,即使是学前教育科研中应用最多的“观察法,”非常熟练的也只有27.3%,其他比较常用的方法掌握的情况也不理想,非常熟练文献法”的只有14.1%,熟悉行动研究法”的只有8.7%,熟悉调查法”的只有9.7%。此外,从幼儿教师主持、参与教育科研课题以及撰写论文的实践经历和效果来看,有过主持科研课题”经历的仅5%,有过“参与”经历的也只有26%,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课题的为69%;经常撰写论文的只有18%,从未写过的有31%,论文既获奖又被发表的仅1.6%。

  二、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主要因素

  (一)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摇篮一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初中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比较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幼儿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更是得不到保障,招收的尽是那些高中升学没有希望的学生,而且为保证生源数量幼儿师范学校也迫不得已取消了入学面试关、降低了文化成绩要求,把一些本应拒之门外的生源招了进来。这种生源决定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相关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的课题研究经历、论文撰写习惯、科研能力和其学历都呈显着正相关(r=0。434、r=0。538、r=0。332),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以下层次(20xx年占95.11%,普遍比较低,决定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会太高。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资历反映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素养的整体要求,依据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认证方面的政策法规,对幼儿教师的认证起点只要求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相对偏低,加之很多地方操作不规范,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幼儿教师大有人在。此外,幼儿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不但难以吸引高素养的从业人员,而且导致了许多优秀幼儿教师的流失。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现有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作为一种更高的自觉追求的教育科研不可能成为他们关心的重心。

  (二)幼儿教师教育不重视教育科研训练

  我国在1990年以前实练三级师范”,直接培养一线幼儿教师的任务主要落在幼儿师范学校身上,这些中等幼儿师范不太注重学生理论学科的学习,对学生也没有科研训练方面的要求。现在,国家将三级师范”转练二级师范”,原来的幼儿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为大专,或合并到师范大学,或与其他中等教育层次的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高专,由于没有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可以借鉴,学前教师教育很大程度上仍旧套用原来的做法。从教育部三次调整的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看,幼儿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课程的设置上都没有把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如初中起点三年制中专根本就没有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幼儿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也没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和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虽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但不够严格和规范。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湖南省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湖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办法》等文件也没有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提出具体实施办法。这导致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幼儿师资培训机构也不重视对在职幼儿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

  (三)幼儿教师教育科研实践机会少

  1983年以后,我国才把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科研,从“六五”到“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国家级立项课题一共只有15个,其中十五”立项课题13个,其他4个五年计划中只有2个。在立项的课题中,单位资助和自筹经费课题占多数,表明国家对幼儿教育科研一直不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省级科研课题计划、立项、结题、审批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以幼儿园为立项单位的也不多,以湖南省为例,十五”期间以幼儿园为单位的规划立项课题仅3个,且都是自筹经费课题。

  同时,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群团组织起步较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自1979年11月成立以来,只在十五”期间先后立项了两批课题。省级幼儿教育研究会也起步晚,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幼儿教育研究会1979年成立后,组织举行或参与的论文评选活动只有3次,20xx年才开始独立立项课题。总之可见,我国比较系统的幼儿教育科研网络建设是距今不到20年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所以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提出相应的要求比较晚,幼儿教师得到的教育科研锻炼机会很少,其科研水平和能力整体偏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提高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建议

  (一)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要加强对其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

  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若不注重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准幼儿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知识缺乏、科研能力偏低。为此,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应确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对教育科研有正确认识的准幼儿教师;设置结构合理的课程,立足于培养掌握一定教育科研专门知识的准幼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立足于培养具有初步教育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的准幼儿教师。

  (二)幼儿园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努力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

  从幼儿园来说,要在园长的带领下,树立以科研为龙头的科研兴园”意识,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条件,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与交流,积极开展以园为本的教育科研活动等。

  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要努力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让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进行教育科研,如在科研经费保障、各级科研课题立项、科研培训与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投入的力度,更好地保障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三)幼儿教师要注重通过自我教育提升教育科研素养

  首先要不断进取,加强理论学习,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现实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其次是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看法;此外,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自身开展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

  当然,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也不是单靠某个人或某方面的努力能实现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发展,必须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上下功夫,为幼儿教师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兴趣,发展其教育科研能力。

幼儿科研论文7

  【摘要】

  提问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关键词】

  教学活动;提问

  【关键词定义】

  1、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就是指教学活动这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

  2、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从狭义上讲是指教师提问,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教学的一方为促进学习而向教学的另一方抛出问题解决的任务并期望学生积极反应并作答的一类教学行为。

  【组内现状】

  1、封闭性提问多,开放性提问少。

  2、随意性提问多,科学性、针对性提问少。

  3、齐答个答多,引发幼儿讨论交流少。

  4、急于让幼儿回答多,给予幼儿思考时间少。

  5、问题数量多,高质量提问少。

  6、重复提问多,有效追问少。

  【研究阶段】

  1、20xx年9月:调查组员需求、分析组员现状,制定专题研究工作计划;收集相关理论基本知识,进行个别和集体学习。

  2、20xx年10月: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层次水平进行学习和梳理。

  3、20xx年11月:继续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和梳理。

  4、20xx年12月:继续借助案例和实践活动,对提问的实施要点进行学习和梳理。

  【研究背景】

  l提高组内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和能力

  l提高教师教学活动中提问能力

  【研究目标】

  以大班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为载体,研究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设计与组织,逐渐提高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能力。

  【研究手段】

  (1)理论学习,扎实基础

  (2)预设活动,加强实践

  (3)论证思路,验证策略

  【研究成果】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一、关注提问的不同层次水平,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灵活、适切地使用。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他提出:提问可依据学习目标分为六个层次水平,分别是:知识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提问。

  案例一:空隙的秘密

  环节一:

  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知识水平)

  环节二:

  提问1:谁来说说你怎么装的?你们都装完了吗?(知识水平)

  提问2:为什么有人成功了,有人没有成功?(分析水平)

  讨论:这些大石头之间有什么?(知识水平)这些空隙还可以装东西吗?(应用水平)怎样才能把这些空隙装满?(综合水平)

  环节三:

  这个东西谁家用过?谁来说一说?(理解水平)

  案例一共运用到了其中的五种提问层次水平,但这五种层次水平的难易度也是层层递进的,曹老师也是根据实际进行恰当预设和运用的。知识水平的提问最简单,但在一次活动中也要控制好使用次数,不能滥用,尤其是大班幼儿。理解水平的提问,是通过回答问题反映幼儿的理解水平,在本次活动中的最后一个提问,也是在幼儿对本次活动目标中说到的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空隙的现象,体验合理安排和利用空间给生活带来便利的理解,从活动中的瓶子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应用水平的提问,是通过回答问题及操作活动反映幼儿对知识、概念的应用情况。活动中的分析水平和综合水平的两种层次虽然数量不多,但对大班幼儿是有挑战的,对目标的达成也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二、关注提问的各种组织形式,根据活动的需要和幼儿特点有的放矢地使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反之则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促使幼儿想象和思考,因此,问题的设计和组织形式对幼儿理解活动内容和要求、有效参与活动过程均有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对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研究,能让活动中的关键提问都成为"关键之处的点拨,问题之间的衔接、重点之处的强调、阻塞之处的疏通".

  案例一:蔬菜馆

  故事一:

  教师:说说你选了什么菜?为什么选这种菜?

  幼儿1:胡萝卜,吃了眼睛会亮亮的。

  幼儿2:我选了西红柿,因为西红柿蛋炒饭很好吃

  教师:可以搭配其他菜吃。

  幼儿3:青椒,青椒可以抗癌。

  教师:这个菜有保健的作用。

  故事一中,教师针对孩子们对蔬菜的选择及原因面向群体抛出问题,以个别

  邀请的形式请幼儿进行回答。孩子们在一个个陈述理由时,回顾了已有的知识经验,熟悉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蔬菜种类,也对炒菜这一环节有了一个情景性的导入,一举多得。教师在邀请个别孩子回答后,还对每个孩子的回答做了合理有效的回应,提升了孩子们的经验。同样的问题如果以开火车的方式请幼儿回答,可能就会因为少了分析讨论而使一个关键提问的价值被埋没。

  三、关注提问的实施要点,确保每个提问做到有效。

  巧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启迪幼儿智慧、引发幼儿思考是提问的关键。教师提问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以达到思维和语言的有机整合。

  案例一:空隙的秘密

  故事一:

  师: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幼:有沙子、大石头和小石子。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幼1:它们有的大有的小。

  幼2:它们的重量是不一样的、颜色也不一样。

  师:还有呢?

  幼:它们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

  师:你们的小眼睛都很亮,发现了这三样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轻重都不同。

  在故事一中,原本的提问是: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看看我们桌上的实验材料是什么?比较一下这三样材料,有什么主要的的不同之处?在这个提问中,不难发现只是两个简单的提问,然而却显得有些啰嗦,而修改后的提问:今天,我们要做个有趣的实验,这些材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抓住关键提问,一是说出材料,二是说出它们的不同点。

  总之,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提问艺术,能使幼儿思维、想象、创造力充分发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除了上述所列的提问实施要点,还有很多其他要点,如:难易适度、符合年龄特点,指向明确、紧扣目标,简洁清晰、语言精准等。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科研论文8

  摘要: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幼儿通过游戏体验成功与失败,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当把握适当的时机介入幼儿游戏。只有在孩子需要教师的介入时,教师的介入才是最有效的,在更好的指导游戏的基础上,促进游戏向更高一级水平发展。

  关键词: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方法

  介入,即“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在介入这一行为中,动作的发起者是主动的,具体到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介入,即只有教师主动发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介入行为。那么为什么教师要介入幼儿的游戏?原因在于教师适当的介入有益于幼儿的游戏,能使逐渐降低的游戏兴趣再度恢复,使得游戏活动得以持续,而且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如何把握这关键的瞬间,在孩子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总的来说,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1、当幼儿遇到困难、将游戏情节延续下去有困难时当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如果老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并且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那就是必要的和适宜的。

  2、当幼儿在互动中产生冲突时冲突是普遍存在于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通过解决冲突事件学会相互协调各自的需要,学会谦让、协商、合作等解决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教师适当地介入幼儿的冲突,引导幼儿解决冲突,有利于冲突正向价值的实现。

  3、当教师直接参与幼儿游戏时当幼儿有需要教师参与时或教师认为有必要指导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在游戏中,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则扮演配角,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反应。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幼儿游戏加以直接指导,则可以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幼儿去思考。

  二、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1、提出问题,激发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提出问题,是介入幼儿游戏常见的一种方式。为了使幼儿在活动中可尽情发挥想象,教师通常是少干预,以免使幼儿的思维受到他人的暗示。教师要多问幼儿开放式的问题,代替直接给予信息;鼓励幼儿多作尝试,而不是要急于得到答案,从而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2、隐性指导方式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而不与之交谈。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这样幼儿也可能注意到教师如何游戏,而学到不同的游戏方法。

  在当前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教师认为游戏是儿童完全自主的活动,根本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另一种倾向是教师把游戏看做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契机,于是频繁地介入幼儿游戏。

  事实上,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一方面,我们不能完全摒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作用,因为幼儿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可能会出现情节停滞不前等诸多突发因素,导致游戏难以进行下去。另一方面,教师如果频繁地介入幼儿游戏,会使得游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忽略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适宜介入,既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又促进了幼儿游戏质量与技能的提高。

  三、影响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因素

  1、教师的观察能力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观察是教师理解幼儿游戏,对游戏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条件。大部分教师无法适宜介入幼儿游戏的原因在于不知道为什么要观察、不知道要观察什么,不知道怎么观察,或者对幼儿游戏不作深入观察,仅仅“一扫而过”,只要确认幼儿没有发生违纪行为或者不安全隐患就行。

  如在区域游戏中,许多教师不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判断是否需要介入、以哪种方式介入,不会通过观察去分析思考如何深挖幼儿区域游戏的价值,让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观察的不到位、不深入、不全面,直接导致教师进行评价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能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做出准确的评价,无法帮助幼儿认识到此次区域游戏的收获和不足,无法使幼儿得到长远的发展。

  具体来说,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应该做到:

  (1)观察幼儿在玩什么,怎么玩;

  (2)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3)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了解通过本次游戏幼儿可能的发展是什么,幼儿可能建构的新经验是什么;

  (4)判断教师需要何时介入,也即在本次游戏中教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5)反思自身观察的有效性与介入的适宜性,结合介入效果思考本次介入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原有经验

  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每个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经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为何介入游戏和怎样介入游戏的认识。例如:在处理突发事件时,90%的新手教師第一反应往往是直接进行介入和指导,容易忽略专业知识,在专业与实际结合过程中会措手不及。而在幼儿园任职五年以上,特别是具有十年以上的教育经验的教师,他们会认为虽然幼儿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但是根据年龄特点和游戏目标的不同,游戏中会出现的问题也是具有规律的。所以,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对游戏中会出现的问题比较熟悉,对应该何时介入,怎样介入比较了解。

  3、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游戏发展的支持者,当幼儿在游戏发展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时,教师都要提供帮助并且对幼儿进行指导,保证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完整的解决。幼儿如果没有发现隐藏的问题,教师作为游戏的引导者需要将问题提出来并抛给幼儿,鼓励幼儿不断地探索,尝试自己进行解决。幼儿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想法得到碰撞,从而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介入时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游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干预的时机。其次是教师要学会等待,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出现后,都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当问题出现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等待,并观察游戏的对象和同伴的思想及所采取的行为,给幼儿自我协调解决留有空间。但如果停顿的时间将影响到游戏的进一步深入或孩子将要失去信心而放弃时,教师则应及时予以指导解决。总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和理解,只有适时、适宜、适度、适法地介入游戏,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幼儿科研论文9

  当前,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力度的加大,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艺术是实施美育活动的总和,它能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人的一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它在开发幼儿的智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早期的绘画和舞蹈,培养孩子对美的表现力和营造力。

  一、学前教育教学内容应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在学前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幼儿艺术培养的引领者和启蒙者,幼儿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由他们为幼儿展开艺术的画卷、引领幼儿走向艺术的殿堂。因此幼儿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极强,要求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通过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引领孩子积极地参加各项艺术活动。

  学前教育中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师资力量外,教学内容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有成熟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对幼儿某一方面的艺术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全面均衡地发展。

  二、学前教育中对幼儿舞蹈能力的培养1加强幼儿对舞蹈的理解能力

  在幼儿阶段,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幼儿对舞蹈的理解能力,帮助幼儿掌握舞蹈的基本韵律、节奏和情感。教师应启发幼儿学会用舞蹈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同时,教师还要对幼儿的舞蹈天赋进行挖掘,并对这些有天赋的幼儿进行较强专业性的舞蹈训练。

  2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审美能力

  培养幼儿舞蹈能力的出发点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对幼儿的动作进行协调、对幼儿的生活予以丰富,将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舞蹈的感染下,以激发美为目的,启迪智慧、增强体质、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对幼儿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幼儿的韵律、神态、动作认真揣摩,引导幼儿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培养自身对幼儿舞蹈的编创能力,能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了解,对幼儿的生活密切观察,创编的舞蹈反映幼儿的情趣,这样孩子们才能更乐意接受创作出来的舞蹈。

  三、学前教育中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1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能唤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幼儿能在美的环境中更好地接受感染和熏陶,可以运用鲜艳的色彩对教室进行布置,以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激发出来。抑或将一些名人作品挂在墙壁上,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世界、观察世界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应尽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幼儿如果有愉快轻松的心理、无拘无束的行为和言语,自然就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2引导幼儿绘画的想象力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孩子的生活如果失去想象,就一定不会生动离奇、丰富多彩了。幼儿想象水平较低,占主导地位的是再造想象,它密切联系着幼儿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想象力往往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所以,有的幼儿只是对周遭一些简单的事物比较关注,而另外一些幼儿,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听过和看过的新鲜事物充满想象,而这种大胆的想象往往不受周围现实环境的约束。在绘画中,我们可以将儿童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某一主题为出发点,诱导和启迪他们打破思维定势,在艺术的天地里,打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幼儿美术教育的宗旨不仅是训练幼儿美术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所以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美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化艺术底蕴非常丰厚的国家,所以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艺术可以提供无穷无尽的养分。而在学前教育阶段,重视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会为孩子终身健康的成长夯实基础。

【幼儿科研论文】相关文章:

科研论文致谢01-04

科研论文写作格式01-20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01-25

医学科研论文写作要点12-30

科研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指导06-08

教科研方法论文写作01-26

如何写科研论文开题报告06-21

科研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方法12-30

医学科研立项论文格式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