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

时间:2022-11-29 08:36:40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毕业设计论文

  现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毕业设计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1

  一、 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组成、填写与装订

  1.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组成及装订按如下标准:封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表→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记录表→摘要→目录→正文→结束语→谢辞→参考文献。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核表一式两份不装订,答辩结束评分后由指导教师上交办学单位或学习中心,由办学单位或学习中心统一上交总校。

  2.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资料应按要求认真填写或打印,手工填写的内容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一律用蓝黑墨水或黑墨水填写。

  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题目

  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通过题目使读者大致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科学的范畴。标题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

  字。

  2.论文摘要

  摘要又称内容提要,分为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一般以300-500字为宜。它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能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摘要后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关键词。

  3.目录

  目录一般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标题应与正文中标题一致。4.正文

  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摸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结果的讨论等。学生要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情况下,正文可以仅包含上述的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5. 结束语

  结束语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还应包括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本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6.谢辞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

  (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已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限于毕业生亲自阅读、毕业论文中明确引用、公开发表者(如必须引用未公开发表者可在正文中以文字说明)。参考文献全部列于文后,按正文中先后引用的顺序编号,并在正文引用处右上角注明参考文献序号。

  三、论文层次结构及体例:

  论文层次结构及体例见下表:

  四、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要求

  1.纸张:A4,双面打印。

  2.封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考核表均按总校统一格式打印。

  3.页面设置及页眉、页脚格式: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页眉1.5cm,页脚1.75cm。

  4.摘要:摘要统一用微软WORD软件排版,行距20磅。“摘要”’二字用三号黑体,居中;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个字用小四号黑体。摘要与正文之间空一行,正文与关键词之间空两行。

  5.正文:论文统一用微软WORD软件排版,行距20磅。一、二层标题居中排列;三、四层次标题靠左顶格排列。标题与标题之间不空行、标题与上段正文之间空一行;图、表和正文之间空一行,图、表名称用五号黑体,图表内容用五号宋体。

  6.目录、结束语、谢辞、参考文献标题均采用三号黑体居中,标题与正文空一行,正文行距10磅。

毕业设计论文2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桂林师专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桂林师专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志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黄老师寻求帮助,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这几个月以来,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韦芳、谭冬柳等同学的热情帮助。

  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桂林师专给了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桂林师专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志敏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黄老师寻求帮助,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这几个月以来,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韦芳、谭冬柳等同学的热情帮助。

  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毕业设计论文3

  摘 要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仍然存在争议。文章从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的相关学科分类、学科定义及研究对象、安全管理内涵与法学分析、与安全法学的关系等问题出发,试图辨析与审视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学科现状。指出校园安全法的创制与实施,既是法学理论对高校安全管理实践的具体指导与运用,更能够明确学校安全管理各方的权力、权利与责任,根本性地表现高校安全管理学的学科重要性和范围、地位。

  关键词 安全管理学 保卫学 高校安全管理学 安全法学

  针对我国高校 安全管理学科的研究有其独特的价值起点——高校这一特殊社区区域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安全需求。厘清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科的有关问题,更利于审视和促进本学科建设,更利于指导高校安全管理具体实践。

  一、相关学科分类及地位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科,从字面上看,它是安全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学科,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体系较为完备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门类。而从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科发展历史看,它一度被称为安全保卫学,是法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学科。那么它究竟隶属于哪个学科门类?

  根据20xx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xx),“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安全学”下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为620.20xx,高校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一个区域内容。在这一标准中,法学门类下没有显示直接关联高校安全管理的学科,与高校安全管理关系较为紧密的,只有“安全法学”。“安全法学”是“法学”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部门法学”下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为820.3080。

  根据国家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xx年)》,“公安学”为“法学”门类的一级科目,代码为0306,而在公安学学科体系中,“保卫学”为“公安学”(一级科目)下“治安学”(二级科目)的三级科目。

  二、相关学科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一)法学门类

  1.法学。法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是研究与法相关问题的专门学问,是关于法律问题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2.安全法学。安全法学是关于通过法律的控制手段,保障人的身心健康免遭外界因素危害的科学活动及认识成果的总称。其调整对象是实现安全过程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总和。安全法学是安全科学与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法学运用于安全领域后产生的一门新学科。

  3.保卫学。郭太生是这样定义的:保卫学是研究单位内部、特定场所和目标、特定的社会群体与个人的安全需求,以及满足这些安全需求的方法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运用以及现实需要,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除了传统上特定主体公安机关外,保卫主体还扩展到了高校等社会组织机构。章春明就此这样定义:保卫学是研究满足人类、社会、国家安全需要,揭示保卫对象、保卫行为、侵害因素矛盾运动规律,探索保卫实施的方法、策略的知识体系。 保卫学不再局限于传统内容,研究对象得到客观的充实与表述。

  4.高校保卫学。笔者认为,高校保卫学是保卫学在高校这一特定社区以及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是研究满足高校区域内所有人员、高校自身、社会、国家的安全需要,揭示高校保卫对象、保卫行为、侵害因素矛盾运动规律,探索高校安全保卫实施方法、策略的知识体系,它是保卫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安全科学技术门类

  1.安全科学。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以人们在生活、生产、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具有复杂的巨系统特点的安全系统结构,研究其如何由安全态通过突变、势垒跃迁转化为另一个安全态,研究消除或控制危害因素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如何控制和回避风险,研究安全观念和思维知识体系的一门交叉学科。

  2.安全管理学。安全管理学是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原理和方法,探讨、揭示安全管理活动规律,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安全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建立提供指导和帮助,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益、防止生产事故,实施安全生产的目的。它是研究安全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高校安全管理学。笔者认为,高校安全管理学是研究高校这一特定区域以及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内安全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安全管理学的组成部分。

  三、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实质内涵与法学分析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是针对高校的有关安全的所有管理活动的总称。我国高校因其人员在固定区域密集居住聚合,具有高度同质性社区特点,同时,它是国家重要科研基地与培养国家建设者的人才基地,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育科研领域,所以高校安全管理有别于一般内部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除了防意外防责任事故防灾害等常规性保护人身、财产的安全管理外,还特别强调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区域性安全稳定等方面的安全保卫。

  (一)实质内涵

  尽管我国普通高校有多种校园安全管理组织体制,有的是由进驻校园的公安部门派出机构与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相互配合开展安全管理,部分院校由学校内部保卫组织或者安全办负责,个别民办高校仅由某个个人负责安全方面事务……但是,我国高校的安全管理主体及内容是相对确定的。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的实质内涵,按管理主体分,包括两方面:一是指高校通过内部组织与人员对自身进行的安全管理活动,这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主要方面。二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机构,对高校内部及周边区域进行的安全管理活动。按管理内容分,我国高校安全管理也包括两个方面内涵:一是特指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它主要是保卫学的研究范围,具体指高校治安、消防、交通、政治保卫、公共安全、特定目标的专项保卫等安全保卫工作,是更具行政性、社会性的安全管理活动。二是指微观的高校安全管理活动。主要是以高校安全为目的的技术标准与管理。安全管理实践,是更具技术性、标准化的安全管理活动。由此可见,目前高校保卫学界对“高校安全管理”这一称谓所涵盖的内容,是上述几方面的总和。 (二)法学分析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的上述主体,既涉及教育主管部门,也涉及到高校自身,还涉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与个人。这种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权力权利的多样性,形成了我国高校复杂的安全法律关系。由此,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活动必然受到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多样法律的规范与调整,其法律关系同时涉及公法与私法两个领域。

  四、高校安全管理学与安全法学的关系

  (一)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定位

  学科门类随着社会与科技发展而变化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地出现,学科并不一成不变,高校安全管理学也是这样,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要推动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的发展,就必须明确方向,逐步构建学科的研究价值、对象、内容、范围、方法等高校安全管理知识体系,给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进行定位。

  从前述学科分类与地位、各学科定义与研究对象、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实质内涵等分析可以粗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既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门类安全学下安全管理学的一个部分,也是法学学科门类公安学下(治安学)的保卫学研究范围。高校安全管理学分属于安全管理学与保卫学两个学科门类,包含了这两个学科的研究内容,这是比较明确的。

  而如何对安全管理学与保卫学这两个学科科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高校安全管理学学科体系或者高校安全保卫学学科体系?还是继续分成保卫学与安全管理学两支同时发展?或者等待学科门类的进一步发展与定位?这些仍然是众说纷纭、存在争议的地方。

  (二)安全法学与校园安全法

  保卫学界一直不懈地推动我国校园安全法的立法,校园安全法是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学研究的当然内容。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定纷止争”,校园安全法看似只是一部法律的问题,但它一旦立法,将对校园安全管理进行全面调整,能够明确规定学校安全管理各方的权力、权利与责任,根本性地表现高校安全管理学的学科范围与地位。

  校园安全法是一部具体法律,理应归入“安全法”这一部门法之下,是安全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要明晰哪些法学理论能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极端繁杂与艰巨,但是,校园安全法的创制与实施,恰恰是法学理论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全面应用的体现。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法理学的引领。法理学是形而上的法学基础理论,对各部门法学及其具体法律具有普遍性的阐释能力与引领作用。如它的权力权利理论、法律价值理论、法的功能与作用理论、法的现象与本质理论、法律创制理论等等,对安全法学研究与发展、以及校园安全法的创制与完善等,都有着基础性的指导意义。

  2.安全法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安全法学是法学在安全领域的应用,是设计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环境的最基本的社会调控手段和根本保障。 作为安全法这一部门法门下的校园安全法的创制,它必然受到安全法学理论的具体指导与应用,必将得到具体运用。

  当然,高校安全管理的法学研究是高校安全管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当从我国普通高校安全管理实践以及所触及的多样法律规范与公私法理论等丰富具体的材料出发,抽象概括出有关高校安全法现象与安全法学理论,充实安全法学,甚至法理学。

  总之,安全法学与安全管理学是并行的两门学科,两个学科从不同的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校园安全法能根本性地表现高校安全管理学的学科范围与地位。法理学及其安全法学理论对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有现实指导作用,对校园安全法的创制与实施有特别的指导意义。而高校安全管理及其学科研究又为安全法学及法理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

  注释:

  本文所有“我国高校”,仅指我国普通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程小白、曾隆满.关于公安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思考.公安教育.20xx(10).46.

  闵剑.《保卫学》课程实训教学初探.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xx(2).186.

  于群.论安全法学理论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及主要框架内容.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xx(5).93.

  郭太生.保卫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xx.1.

  章春明.保卫学研究对象探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xx(2).10.

  张景林、王晶禹、黄浩.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xx(17).16-21.

  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于群.论安全法学理论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及主要框架内容.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xx(5).92.

毕业设计论文4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诸多现实问题,使得当下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不够,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

  科研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知识串联和综合技能应用能力欠缺。多数软件功能不完善,论文写作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格式不规范。

  2.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项目不能在充裕的时间内完成,加之学生外出找工作、考研、实习与毕业设计

  时间部分重叠,毕业生关注重心转移,学生普遍忽视了毕业设计,真正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大大缩水。项目进度偏慢,难以实现预期的毕业设计效果。

  3.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思想上不重视

  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要能合格就行,从而忽视毕业设计环节,甚至有的同学认为从网上下载代码和论文就可以过关或者直接把上一届同学的毕业成果拿来上交,加之毕业设计过程中监管不力,使得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4.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局限性,选题不合理,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目前,绝大多数设计(论文)题目由指导教师给定,并非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特点来选定,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指导查阅部分资料,然后根据教师的设计或方法完成后续工作,因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缺乏学生本人的创新性思考。

  5.指导老师倾向放宽要求,毕业答辩流于形式

  因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重,造成教师在毕业设计的投入上力不从心。另外教师不希望看到学生因毕业设计(论文)不合格而影响就业,所以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检查就相对放松,没有严格要求,几乎没有学生因毕业设计质量不合格而推迟毕业,这无形中致使学生对此项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加之学校在制度上对答辩的监督不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了答辩过程流于形式,未达到真正的检验目的。

  二、构建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毕业设计模式

  为了解决毕业设计环节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缩小企业用人要求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实现工程教育改革目标,以CDIO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进行计算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保证毕业设计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结合工程需求,明确设计任务,构思实施方案

  改变目前的“导师命题-学生选题”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强调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一方面题目应反映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体现出计算机专业的工程背景的特点,结合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主要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他们在企业实习中发现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根据企业工程师或校内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进行研究。选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选题源于生产实际现场,其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毕业论文选题过程采取项目申报、立项的形式进行,学生打算参加哪个项目,小组成员要共同协作写出项目申请书。确定具有应用价值和明确工程背景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胜任未来相关技术岗位工作。学生在明确设计任务后,构思实施方案,同时指导教师要对方案进行审核,让学生修改完善。方案确定后要进行任务分解,制订相应的工作进度。

  2.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倡导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而分析和设计是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因此,该阶段的任务是集中完成具体的设计,即描述实现设计的计划、需求、流程以及算法。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不仅仅是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基本过程,还需要确定系统中功能模块的范围、定义和功能设计等细节。由于课题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不同,需要团队成员经常沟通、讨论。遇到困难问题,团队成员应该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遵从CDIO工程理念,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知识。设计阶段应完成系统的体系架构、功能模块的划分、接口的规范设计、开发工具的使用说明等任务,并提交相关设计说明书等资料。

  3.加强过程监控,利用校企联合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项目的实现、运作实现阶段

  即把设计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软、硬件系统,包括编码、调试、测试等过程。在编码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好的开发习惯,保证代码的结构化、可读性和可移植性;及时进行模块测试,写出测试计划,提交测试分析报告。此外,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做好毕业设计评估工作中对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报告。除了阐述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外,教师还要参照任务书检查已完成的任务、尚需完成的任务、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同时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度给予评价。教师通过中期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按任务书中的要求和时间进度完成工作。中国的工科高校大多是关门办学,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沟通互动,这样的工程教育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实践和生产。为了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校要考虑学生就业实际,促进校企合作,探索“走出去”(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和“请进来”(聘请岗位一线人员为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新路子。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的机会,学生在实习阶段可一边学习,一边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采用“3+1”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进行3年的理论学习加1年的实践学习。学生在第七学期就到实习企业,熟悉工作环境,适应岗位需求,尽快胜任工作。另外,通过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的副导师,对学生进行工程实战的培训,从工程师的宝贵经验中得到启示。通过对企业的管理程序、生产流程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业务技术和社交能力。

  4.制定科学的的评价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评价标准是实施CDIO的关键,根据CDIO工程理念对学生的要求,对毕业设计教学的评价应从专业技术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个方面进行,通过制订多元化、多层次、可供组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与指标,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模式,只集中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应该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多个方面,贯穿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突出阶段性的特点。引人CDIO模型后,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成绩“优差”转向侧重包括品德、兴趣、特长、能力等学生的个性特点,力求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突出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完善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和必要条件。首先,学校通过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在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学生中形成工作规范和约束机制。这些规章制度要包括毕业设计基本要求、过程管理和监控等具体内容,明确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论文的格式。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合理的开题、毕业设计质量评分标准、答辩程序及考核工作条例等,并依据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建立网络化管理、实时跟踪过程管理,使整个毕业环节的过程管理有章可循。其次,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工作委员会并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教授成立学院毕业设计督导组,通过抽查措施形成监督机制,对毕业过程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阶段检查的主要内容如下:前期检查学生的选题是否合理,审查任务书填写是否规范,落实学生的开题工作情况,了解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中期主要检查学生执行情况、毕业设计的记录情况、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及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后期主要检查毕业设计任务完成的情况,审查各阶段提交的文档是否完整规范,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否合理。通过毕业设计督导组评价、学生对设计毕业工作的反馈等机制,将毕业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落到实处。通过各种教学奖励、学生综合测评等措施形成激励机制。按照不同阶段不同权重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对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分别进行表扬、奖励,这样可激励广大师生更为重视毕业设计。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训练,本文在面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CDIO工程理念为导向,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进行计算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同时加大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力度,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5

  论文题目: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与研究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对于自主学习课堂建构的研究,国内外都非常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国外对学生的体育“自主学练”已有研究,但大多均是与各自国情相符的特色体育实践研究。如:日本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与实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另外,一些发达国家均把学校体育作为一个公民在未来社会健康文明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练”习惯,提倡终身体育。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练”强调学生要以学校课内学习为主,同时强化学生在课余的选择性学习,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性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首先面临的是生源参差不齐,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如对锻炼的意识仅仅是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即自由“玩”的基础上,对学习体育基本技术与知识常常表现为被动应付甚至是抵触情绪,对单调、强度较大的项目难以坚持,并普遍缺乏勇气与毅力;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体育行为习惯、自制力与自律能力较差的现象;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秩序较差及教学效率较低的现象,因此,根据我校目前学生的现状与特点,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利用融合教育理论,最大程度地挖掘与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教学方法观、学生观。

  (2)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将教学融入活动中,寓教于乐,以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坚持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3)在体育教学中,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多配合,融合别人之所长,探索并形成一套适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2、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得出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2. 调查法 : 通过与学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3. 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总结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根据研究相应对策的过程中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

  三、论文大纲

  四、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制定计划(20xx年06月1日—07月20日),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加强学习与积累,以座谈法为主要方法,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的通道。

  2、实施阶段:(20xx年08月21日-20xx年12月底),以行动和实验研究方法为主,上好每一堂实验课,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安排教材内容。

  3、总结阶段:(20xx年01月日-04月底),整理加工,加强反思,对研究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总结。对各方面有价值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整合、提炼,总结教学经验,为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论文6

  1、该论文选题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分析方法先进,写作进度安排合理,结论和建议具有区域现实意义,建议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毕业论文评语。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3、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毕业论文评语。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4、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5、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政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6、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7、本文符合专业要求,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该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全文首先—————的问题,然后分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出相关的————。全文结构恰当,思路清晰,观点基本正确。

  8、该文以——————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个大部分。首先对—————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9、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0、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1、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论文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12、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13、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14、该论文选题合理。区域经济问题是经济界研究的热点,而农业经济增长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论述,在xx也有专家学者对xx区域经济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xx农业区域经济及其增长问题的结合研究,尚未发现有专门的论述。如何认识xx农业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及未来的走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是经济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该论文选题意义所在。

  15、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政—————,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 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6、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7

  信息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于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改变教育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己经成为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历层次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将总结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的学习成果,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是计算机软件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等有机地结合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毕业设计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学者提出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结构,按照新的人才观标准,实施“职业思想道德一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一职业知识与能力一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的新课程组合。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软件相关专业组织毕业设计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通过毕业设计能够锻炼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1.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渴望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等问题。大多数学生虽然在学校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但对程序和软件的理解不够,动手能力差。学校教育和IT行业对软件开发人员要求之间的差距,只有通过实际的大型训练才能弥补。毕业设计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平时课堂学习中碰不到的困难和挑战,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就是软件技术和心理素质逐步提高的过程。

  2.团结协作的能力。今天IT行业早己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能否具备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己成为IT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平时的课程教学和作业中难有训练这种能力的机会,毕业设计一般是分小组进行的,小组成员之间代码、文档的交流以及相互之间讨论和协商都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锻炼。

  3.实践软件工程的相关原则。具备软件工程思想是软件开发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缺乏软件开发的实践训练,学生们往往感觉软件工程这门课非常抽象,对其中提到的软件开发和测试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理解不够。毕业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课题小组从接到开发任务到提交产品和文档的过程,其中涉及到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程序打包安装、编写文档等软件工程的方方面面。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们对软件工程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必定会大大加深。

  二、关于毕业设计的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师选题一般需要注意题目的新颖性、现实意义和可行性。这样的选题对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提高能力大有帮助。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范围一般包括。数据库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程序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信息可视化与应用等方面。毕业设计的地点可以在学校内,科研单位,企业等,只要有研究开发的环境即可,时间一般12周左右。

  一般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题目偏小单一,得不到综合性训练;题目重复,多人同题;指导教师要求不严,走形式;题目年年相同没有新意,使毕业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主要学习的课程包括:软件开发语言和工具(如C语言、C#、ASP、Java)等、数据库管理软件如(Access,SQLServer)、计算机网络原理和软件工程等,这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IT行业对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分为四大类:程序设计类、数据库应用类、网络通信类和网站开发类。选题的基本原则主要是题目的综合性和新颖性两方面。

  (一)程序设计类

  程序的设计和开发是软件行业的基本内容,也是软件行业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近年来我国软件行业提出了“蓝领”工人的说法,各地陆续出现了以培养编码人员为目的的软件学院。这些程序员学历不高,但对某些开发工具的掌握非常熟练,能够很好的完成分配的任务。可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适应软件行业发展需要的。《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内容丰富,实践性强。虽然在课程的教学中都安排有相关的上机实验,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毕业设计程序设计类的选题围绕数据结构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软件的理解和认识都大有益处。

  数据结构算法演示程序可以做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可视化的方式解释程序运行的中间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法。国内外很多著名的高校都开发有类似的演示系统做为教学辅助课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以下一些题目可以做为毕业设计选题的参考。

  1.汉诺塔问题的演示。这个题目是围绕递归方法进行的,要求通过动画的方式演示盘子的每一个移动过程,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递归思想很有帮助。

  2.表达式运算及转换的演示。堆栈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数据结构,在程序设计的实践中有广泛应用。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后缀表达式求值的过程不是太好理解,如果演示程序能够动态显示每一步堆栈的变化以及程序的动作,那么理解表达式运算及其转换的过程就比较容易了。

  3.排序算法的演示。排序算法在数据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排序方法看似简单,却是许多计算机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开发排序算法的演示程序,利用柱状图形表示待排序的数据,详细显示排序过程中不同算法的每一步处理过程,统计数据比较和移动的次数;随机生产大量数据,利用多线程技术实现多个排序算法的效率比较。实现这些功能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排序的原理很有帮助。

  (二)数据库应用类

  社会各个行业信息化的进步促进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普及,类似图书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小型软件都是一般毕业设计的常用选题范围。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数据库应用类题目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联系,例如为汽车专卖店开发实用的汽车销售管理系统,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行业终端用户的需求,在完成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避免闭门造车。

  (三)网络通信类

  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使计算机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网络通信类程序的设计开发己成为软件开发的重要分支,也是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来源,很多题目能够兼顾理论和实践,对学生而言即十分有意义又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1.Client/server模式的通信程序。利用TCP或UDP网络协议开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通信程序很简单,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的扩展,可以开发聊天工具、局域网网络监控工具等软件。

  2.网络聊天及文件传输类程序。QQ、MSN等聊天工具十分普及,设计题目选择一个点对点的局域网聊天工具完全可行,功能的实现可参考QQ或MSN的基本功能,包括收发信息、传输文件等,其他如语音视频聊天等高级功能可以忽略。高职学生系统学习过的开发工具如VisualBasic、Java等都提供完备的网络控件,但一般的基础教材中介绍不多,学生在实际的设计训练中通过查询联机帮助、网上学习等途径学习这些控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很有帮助。

  搜集资料是任何研究工作的基础,选题结束后学生按小组搜集资料,可以是图书期刊等资料,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学会在网络上搜集信息,浏览高水平的开发论坛对开阔思路很有益处。搜集资料需要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并进行讨论。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指导和监督,参与讨论软件的整体设计,不涉及程序开发的具体细节,一般可以每周检查开发小组的进展情况。

  (四)网站开发类

  网络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网站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网站开发己成为高职类学生就业的热点方向之一。一个小型网站的开发涉及到总体的规划、数据库的设计和数据的组织、代码的编写和调试、后期运行管理、安全机制等多方面工作,而且对于学生接触市场需求很有帮助。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们通过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的网站,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毕业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很容易上手。

  三、进一步的探讨

  高职的学生普遍具有兴趣爱好广泛、思维灵敏活跃、乐于接受信息等优点,毕业设计给了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提高的机会。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改革在方式上要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题目上要选择那些综合性、先进性、适度性、实用性的设计题目;在指导上要采用专兼结合的“师工型”指导方式等等。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指到公司、企业这些工程实际场合进行毕业设计,也指要在生产实际中选择那些真刀真枪的设计题目。只有这样,毕业设计才能更好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毕业设计论文8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变电站作为输配电系统的信息源和执行终端,要求提供的信息量和实现的集成控制越来越多,因此,目前的变电站迫切需要一个简约的、智能的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以减少投资,提高运行、维护效率。这些运行和管理的需求使智能变电站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新方向。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变电站离我们越来越近。

  建设智能变电站(即数字化变电站)的必要性

  1.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变电站作为输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改革对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变电站外部看,更加强调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整体信息化程度,和与电力系统整体的协调操作能力;从变电站内部看,体现在集成应用的能力上,

  也不同于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装置的智能。

  2.现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的不足

  1)装置功能独立,且部分内容重复,缺乏高级应用。虽然独立的装置实现了智能,但是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变电站系统智能,由于功能独立,装置间缺乏整体协调、集成应用和功能优化;高级应用功能,如状态估计、故障分析、决策支持等尚未完全实现。

  2)二次接线复杂、CT/VT负载过重由于测量数据和控制机构不能共享,自动化装置之间缺乏通信等原因,变电站内二次接线十分复杂,且系统内使用的通讯规约不统一,不同的厂家使用不同的通讯规约,在系统联调的时候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规约转换,加大了调试的复杂性,也增加了运行、维护的难度,给设计、调试和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存在大量硬接线,造成CT/VT负载过重。

  3)装置的智能化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站内各套独立的自动化装置间缺乏集成应用,使得智能装置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从而降低了自动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投资价值。

  4)缺乏统一的信息模型。相互独立的自动化装置间缺乏互操作性,一方面局限了其在站内的应用,另一方面也给集控中心对信息的集成和维护带来困难。

  数字化变电站是基于IEC61850标准体系上,采用了非常规互感器、智能化的一次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能够实现智能设备之间的互操作和信息的共享。因为IEC61850技术的先进性,它将推动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变革,为我国电力系统稳健、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产生巨大的效益。数字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的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担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研究、实施示范智能变电站。国内各网省公司纷纷开始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的建设。

  目前,智能变电站技术很多,有些已成熟,有些还在研究阶段,有的还处于概念阶段。如:

  1)一次设备智能化的实践:目前已有应用,如淮北桓潭110kV智能变电站。

  2)二次功能网络化的实践:目前已有工程应用,如洛阳金谷园110kV数字化变电站。

  3)设备状态检修的实践:智能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实践,继电保护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实践,目前正在开展研究。

  4)站内智能高级应用方案研究: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经济运行与优化控制等,

  正在研究阶段。

  5)分布协同智能控制与智能保护研究:目前正在研究阶段。

  6)主变压器应用新型光栅式温度在线监控系统:目前正在研究阶段。

  7)GIS组合电气应用SF6压力、微水在线监测系统。

  智能变电站研究、建设工作尚处于赴阶段,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智能化开关设备

  的研究开发,尚不具备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基本条件。主要问题表现在:

  1)智能变电站没有相应的设计规范、验收规范、装置检验规程、计量检定规程、运行规范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摸索并制定。

  2)智能变电站技术尚不成熟,在智能设备检测装置、一体化信息、平台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3)智能变电站的投产,使得原有的检验手段已不能满足现场检验的需要,亟待研究新的检测方法,配置相应的检测仪器。

  4)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导致在维护界限、人员分工等方面需要重新划分。

  国外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国外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例,该公司于1985年投运了第一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LSA-678,此后陆续在德国及欧洲投运的该型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达300多套,LSA-678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1995年在中国正式投运。LSA-678系统结构有两类:一类是全分布式系统;另一类是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系统。这两类系统均由64MB测控系统、7S/7U保护系统和8TK开关闭锁系统三部分构成。

  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多座高压变电站采用了以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基础的运行系统,其主要特点是继电保护装置下放至开关站,并设置微机控制终端,采集测量值和断路器触点信息,通过光缆传输到主控制室的后台计算机系统中,断路器及隔离开关的操作命令也由主控制室通过光缆下达至终端执行。

  总体上来看,国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同国内的发展趋势基本上一致,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逐步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

  三、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1)分析智能变电站和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2)分析智能变电站需求和功能

  3)了解数字化变电站三层网络的含义,在变电站内,三层网络内各智能设备的

  类型和特点是什么。

  4)了解GOOSE、MMS、SV的组网特性。

  5)以浙江110KV云林变为例,对站内的二次设备产品、网络、监控后台进行设

  计和配置。其中包括:

  Ⅰ.完成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包括变压器的选择:变压器型号及台数的确定;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变压器容量的选择等;电气主接线设计:主接线设计的原则、常见的主接线方式、主接线的经济技术方案比较、主接线的确定;短路电流计算的相关要求和规定、短路点的选取、短路电流的计算;电气设备选择的原则、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等。

  Ⅱ.完成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包括通信方式设置,通讯系统协议等。

  本文将以浙江云林110KV变电站为契机,设计出技术先进、稳定、典型的新型智能变电站。

  四、工作进度安排

  1、 3月25日——4月5日熟悉课题,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可

  行性分析

  2、 4月5日——5月15日学习数字化前沿技术和数字化产品测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IEC61850理论基础,完成课题的主题设计,其中包括智能变电站的一次和二次系统的设计,分别分3周时间共计6周进行了解和设计。

  3、 5月15日——5月25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分初步完成和最后修改两步完成。

  五、参考文献

  [1]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2]高翔,继电保护状态检修应用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3]庞红梅,李淮海,张志鑫,周海雁110kV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状况电力系统与保护控制,20xx.3 [4]易永辉智能变电站信息采集及相关应用研究许继集团有限公司20xx [5] GB 14285-20xx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6] 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229-20xx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5月1日

  [7] 《110(66)千伏~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国家电网公司,20xx [8] DL/T 587-20xx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

  [9]姚春球,发电厂电气部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10]许继Q/XJS 11.050-20xx电力系统保护与监控装置通信规约[S] [11]殷志良数字化变电站中采样值同步技术研究[J].华东电力,20xx [12]林宇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20xx

  六、指导教师意见

  该同学查阅了大量智能变电站相关参考文献,对论文题目认识清楚,有初步的研究思路,研究计划合理,完成了开题报告的要求。

  指导教师签名:xxxxx

  20xx年4月6日

毕业设计论文9

  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刘文华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刘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我国汽车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这个题目是因为近几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汽车出口贸易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中国汽车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世界对中国汽车业的关注。中国的自主品牌已成为国际汽车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的时代,中国现已成为具备完整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的生产大国,汽车产品出口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呈现出自主品牌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新特点。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缺乏规模经济、产品科技含量低、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制定中国汽车出口的长远发展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中国目前汽车出口的现状,根据汽车出口贸易的总额和特点,研究分析当前中国汽车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有利于中国汽车出口贸易向一个良性的趋势发展,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塑造我国对外的一个更好的形象。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海关总署汽车出口贸易总额的数据,分析近几年来汽车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其出口优势。近几年来,我国汽车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汽车产品及整车出口加速;自主品牌汽车成为出口主力;出口市场多元化态势;出口规模加大、向发达国家延伸;我国汽车出口贸易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后发优势、低成本优势、企业产品出口意识不不断的增强。

  第二部分找出了汽车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综合各种贸易总额数据和各种文献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中国汽车出口贸易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缺乏规模经济;缺乏自主品牌;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三部分是基于问题提出的对策分析,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

  政府方面的对策主要有:加快国内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实现规模经济;整顿出口秩序,规范出口行为;引导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强物流业发展。企业方面需要主要是:提升自主的研发能力;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重视产品的售后服务。

  我的论文结论是:我国汽车出口贸易存在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我们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解决好汽车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一步提高我国汽车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毕业设计论文10

  一、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它是在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面向职业为生产、建设、职业、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校企合作应运而生。但当前我国校企合作的突出问题是:学校积极性很高,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薄弱、动力不足,政府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不够深入,许多企业在与谁合作、怎样合作等方面感到比较困惑。对于当前在校企合作中如何协调院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提出的“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不失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二、新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由国际创新三螺旋理论的思想,高校、产业界和政府应该互相协调发展,推动知识的转换、运用和发展。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延伸, 针对高职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出“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相融合的三螺旋模型。实践活动是现代高职教育强调的主体活动,也特别强调学生在实践环节的主体地位,逐步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

  20xx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确立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基于职业岗位的、真实的、参与工作过程的实践,以真实工作环境为基础的工与学结合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从现有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以及职前训练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前人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及如何开展顶岗实习与就业等方面作了分析、探讨和研究,但对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以及职前训练的意义及某些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新三螺旋理论认为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综合实践的专业性、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职前训练的职业性是三个同等重要的环节。这三个环节既互为因果、互相联系,又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独特的三螺旋结构。新三螺旋的模式强调过程性和发展性。过程性指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效果、过程的任务分配和考核要明确明晰。发展性是指高职的教育直接为企业输送技能性人才。因此,在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企业,直接与职业需求挂钩,进行有效和有用的实践活动。新三螺旋理论也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贯穿始终并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和依据。这种交流包括实践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教师主动组织的征求反馈意见,要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总结,促进这一过程实施的完整性。

  三、“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模式的特点

  (一)学校是开展新三螺旋模式的核心主线

  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知识生产的主要园地,学校无疑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学校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政府和产业应作为支撑机构积极参与,最终形成“大学—产业—政府”的动态三螺旋。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性,那么高职院校在这个三螺旋的创新模型中,当然也起了核心主线的作用。

  首先,学校给予了知识积累和就业实践的基础。任何的一项实践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知识积累,谈什么实践?在新三螺旋模型提到的三种活动中, 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脱离的学校的基础教育, 同时还需要在具备了知识和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培养自己一定的社会素养, 增强自己对知识的转化能力、社交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适应职场或者自主创业, 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 涉及许多领域的知识, 比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经济管理等等,这些知识的获取必然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

  其次,学校也要改革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其长远发展提供积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既然是高等职业教育, 就要与大学本科教育相区别,在课程的设置中, 应加大综合实践的比重,增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训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企业是推动新三螺旋模式的重要基地

  在“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的新三螺旋模型中, 企业或者说产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机构。首先,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共建实践基地, 这是校企合作中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教企业的专家;企业的工程师也可以参与到学校相关课程教学计划、实践安排等的指定中, 帮助学生完成实践。同时, 学校与企业也可以通过共建科研项目的方法,进行知识成果的转化,这样的科研项目不仅带动的学校教师, 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有了企业的参与后,学校又可以再次进行教学的改革, 比如根据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和研究,修订课程教材,让学生掌握更新更实际的知识。

  另外, 企业为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学校应当定期邀请企业中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高校作报告、开设学术讲座,或开展专题研究,或兼任教师,参与并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创业实践、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 企业也应该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 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将毕业设计放在企业来完成,企业给予支持和指导,让学生进行职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三)政府是推进新三螺旋模式的重要支撑

  在亨利·埃茨科威兹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中,政府的独特身份是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确保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所以,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制定利好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

  在“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的新三螺旋模型中,政府需要进行推动,比如如何协调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如何规避校企合作中的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均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校企合作中,政府作为一个第三方机构,要能够提升合作中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帮助落实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相关优惠政策,要对校企合作过程进行质量的监控和质量验收,要帮助处理校企合作中会出现的损害双方利益的消极行为,同时要降低学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风险,这样才能给学校与企业更多的合作空间。

  四、“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一)加强实践活动的层次性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的思想,人类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是什么”,一种是“怎么做”。那么,我们这里研究的就是“怎么做”的知识活动。“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的三螺旋模式,倡导的是一种相互融合、循序渐进的实践行为。这里,主要是着眼于加强实践活动层次性。

  首先,实践可以划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类型。那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即可将综合实践的实施放在课堂进行。比如,在课堂中进行案例分析、实验室模拟以及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针对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等,教师负责答疑解惑;而毕业设计和职前训练,我们一般放在课外进行。可以有社会调查、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实践,我们都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层次来实施:第一层次是“听知”,即教师负责将实践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等传达给学生,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第二层次是“认知”,即实践的过程演示,教师做学生观摩;第三层次是“实战”, 即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案例的设计、实验的实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新的行为和意识;第四层次是交流碰撞。学生已经有了实践的经验后,和教师以及互相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第五层次是点评。不管是哪种实践,最终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总结,教师点评。

  (二)重视实践活动考核的全程性

  实践活动的考核不应该是一纸的考核,更强调过程性和全程性。比如,我们以高职一门《web应用程序开发》课程为例,来讨论如何具体开展“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的考核。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包括提问、小测验、课后作业等,突出考核对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践教学中的考核,一是考核同学在案例的实施中完成的情况,二是要考核学生的互动讨论情况, 学生不仅要能完成案例设计,还要能够具有分享设计心得,与他人交流的基本技能,二者可以有个加权平均;三是期末考试,可以以大作业的形式或者试卷形式进行考核。对于这门课程,考核即可如此。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很多运用了这门课程的方法和设计,不妨在课程的考核中,将期末考试部分放到毕业设计中来考核,这样课程考核与毕业设计就很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如果毕业设计完成良好,这门课程的期末考核部分也就相应得分。这样的全程考核方法,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会更高,对课程的掌握也会更深透。如果在职前训练中,也有相应的模块实践,那更是锦上添花,学生在将来应对这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就得心应手了。

  (三)解决了实践与职位脱节、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的实际问题

  “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的三螺旋模式, 首先解决了实践与职位脱节的问题。在学校支持、企业参与、政府支撑的大环境下,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与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综合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的规划设计,与职业需求对接,企业人员的全程参与,也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消除紧张和不适感,更快融入职场。

  其次,解决了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的问题。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的要求是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学生没有合适的实验环境、遇到问题缺乏指导等等。“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 这样的三螺旋式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设计环境,有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双重指导, 毕业设计的效果大大提高。

  再者,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全程性的考核方案,也使得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平时的实践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多创新。在每个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创新点,改变以往课程教学的死记硬背模式,学习的主动性更高,学得灵活而有效。

  因此,在高职的实践教育环节,构建“综合实践-毕业设计-职前训练”的新三螺旋模型,是“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理论的一个具体延伸。高职院校在校企政合作的道路上,应积极探索,逐步实现高职教育的远大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11

  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着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毕业设计论文12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考查学生对4年所学知识综合应用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工程基本能力和科研设计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对于此类学科的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要达到如下要求。

  (1)巩固掌握所学知识,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2)培养设计计算、工程绘图、实验方法、数据处理、文件编辑、文字表达、文献检索查阅、计算机应用、工具书使用等基本工作实践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培养独立思考、严肃认真和求实的工作作风,树立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善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要达到上述要求,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过程控制研究非常重要[1].为此,本文主要从管理的角度,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机械工程类学生毕业设计存在问题,通过对选题、开题、指导、评审以及答辩等毕业设计过程重要环节的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的办法。

  1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结构比例的失调,以及毕业实习和设计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明显下降,抄袭现象屡见不鲜。目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就业、考研的影响。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个学期,而大四的第一学期期末已有很多学生开始找工作,甚至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参加了考研大军,在最后一个学期多数学生要到单位上岗或参加考研复试,这两种情况占全部学生的50%以上,真正安心做毕业设计的不多,除非已“保研”和“直博”的学生。

  1.2 学生重视不足。

  不少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为做毕业设计很麻烦,而很多用人单位又不看重毕业设计的成绩,所以,对毕业设计抱着过关就行的态度,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做毕业设计主要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不理解、不领情,投机取巧或怨声载道,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此项工作中,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1.3 学校管理和教师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例较小,一名教师往往指导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一些学校规定每名教师最多带10名学生,要求一人一题。其实,若一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除正常上课外,在3~4个月时间内,对10个课题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要想较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是有很大难度的。再者,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督导等都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也不排除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放任自流,无法使学生的能力通过做毕业设计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2].

  1.4 工作程序及成绩分配问题。

  程序不合理,选题不实行双向选择,答辩时指导教师代替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分配不合理等。

  2 毕业设计重要环节的把握。

  毕业设计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选题、开题、指导、评审、答辩、成绩评定以及督导检查等环节。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现结合实际予以阐述。

  2.1 选题。

  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所以要在最初的选题阶段引导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工作,处理好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工作的关系,切实选好适合自己的题目。

  机械工程类毕业设计常见的题目类型有:一是工程设计类,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和工艺类、机电结合类等;二是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类;三是软件开发类;四是综述类;五是综合类。要使学生做好选题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 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首先,选题应属于本专业的知识范围,尽可能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其实对于机械工程类的本科专业,选题的范围相当宽泛,如机床设计、矿山机械设计、食品与轻工机械设计、汽车拖拉机设计实验、发动机设计实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等。其次,所选题目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适中,本科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相反把“二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及校核”这种类似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工作拿来作为选题就过于简单。再次,选题要考虑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资料保障。

  (2)课题设计要合理。课题设计要尽可能结合实际,设计性选题应结合生产实际,研究型选题应有实际的科研背景,软件类选题应有工程实用价值。鼓励指导教师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为学生创造“实战”锻炼机会。一般应慎用综述类题目,如“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等。对于软件开发类题目,诸如“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设计”“基于VC++车队综合调度管理系统”等,应防治剽窃或结果不能实战应用,而且要避免题目相似度太大,达不到“一人一题”的效果。

  (3)选题工作要尽早开展。在大三阶段,专业课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并通过开放实验和讲座等形式,调动学生对某方面问题的兴趣,吸引其长期追踪思考、研究,为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另外,选题要实行双向选择[3].双向选择的选题方式使师生双方都有自主权,可避免学生选到不感兴趣的课题方向,或某些教师发挥不了研究特长的作用,也或者某些教师分到多数差生的情况。同时对过去疏于指导的教师,应限制所带学生的数量。

  2.2 开题。

  应坚持本科毕业设计开题答辩,其目的是:通过开题环节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涵盖所学专业的知识等基本问题;通过落实开题环节,强化学生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开题的具体要求是:学生在开题答辩之前,要按规范书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在开题的时候,学生要汇报调研资料准备情况,设计的目的、要求、技术路线与成果形式,工作任务分解等。然后,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述、开题报告书及其他文本内容,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在实际答辩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机械工程类学生写不好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出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文章。笔者认为,在文献综述中,要较全面地反映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也要指出该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3 指导。

  毕业设计的成功与否,指导工作非常重要。要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1)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质量,应挑选优秀的教师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一般来讲,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不仅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且责任心强。对于缺少工程实践的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应鼓励其挂职或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对其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4],使其达到指导毕业设计的要求。

  ( 2 ) 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要按计划、按要求认真细致地完成指导环节,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在内容安排上,要结合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实验手段、器材和技术资料等,要使学生会使用《机械设计手册》《实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协调引导学生到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实地考察。在指导方法上,要因材施教,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既不能包办替作,又要杜绝“放羊”、走过场的现象。对于毕业设计的格式,诸如排版、图表、工程图样(包括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图)也要指导符合规范和有关国家标准,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

  (3)严格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对过去疏于指导的教师,限制所带学生的数量。

  2.4 评审与答辩。

  指导教师最了解所指导学生的情况,有权决定所指导的学生能否进入答辩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要认真审查设计说明书、图纸、论文,填写“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意见书”.毕业设计答辩前必须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盲审,要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2名成员认真审查评阅,填写“毕业设计评审表”,并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另外提出3~5个答辩问题交答辩委员会。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使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参加答辩的学生要准备好课件,把毕业论文的结构、主要完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等内容展现出来,软件类课题要准备好程序运行环境。答辩时,要求每名学生有一定的自述时间和回答问题时间,两部分各占10~15分钟比较好。机械工程类的毕业论文中往往有大量的图样、表格、公式和数据等,软件查重鉴别有难度,这就需要答辩教师在答辩时深究细挖。

  答辩完成后,由答辩小组的所有成员对每名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决议,给出答辩成绩。

  2.5 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成绩一般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构成。关于这三部分的比例,目前各校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答辩小组评分的比例应为40:20:40.另外,为保证答辩的公正性,答辩时可邀请外单位的相关专家组成答辩小组。

  2.6 督导检查。

  督导检查贯穿整个毕业设计全过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毕业设计历时较长,要想保证其质量,必须重视过程管理[5].教务处、院系、教研室应负责组织分阶段进行检查,即分成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其中中期检查是检查环节中的重点,应采取院系全面检查与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对于工作态度差、未完成进度要求、论文内容有重大问题的学生给予警告,责令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整改措施,并作为毕业设计答辩的重点考察对象。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独立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训练。要想搞好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从学校层面上讲,要加强管理,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根据机械工程类专业特点,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设施、设备等条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及结果管理。从指导教师层面上讲,要认真负责,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及学生实际,针对毕业设计中的选题、开题、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加强引导和指导,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工作,切实巩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要高度重视,自觉处理好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工作的关系,广泛收集材料,虚心接受教师指导,强化独立思考和实践,以出色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只有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保障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xx(2):51-53.

  [2] 杨新乐,郭仁宁,于静梅。本科毕业设计问题分析及质量提高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7):140-142.

  [3] 冯凭,丁海娟。提高工科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xx(10):67-68.

  [4] 颜宏亮,钟杰,颜锦秀。提高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xx(12):143-144.

  [5] 刘震,邓苏,黄容斌。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与方法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xx(3):89-91.

  [6] 景志红,于晓红。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xx(4):32-33,77.

毕业设计论文13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大批量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房屋建筑总建设量不断飙升的同时,中国建筑能耗总量也屡创新高。我国现阶段在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方面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1].一方面,现阶段我国虽然推出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但是国家在绿色节能建筑方面与其相对应的规范和要求仍不完善; 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方面的研究甚少,造成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因此目前市场上的建筑只有极少部分符合绿色节能建筑的要求[2].因此,如何快速地推广建筑工程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是中国建筑业的当务之急。

  1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

  1. 1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房屋建筑需求量大,若能在房屋建筑上实现绿色节能施工,这势必将大幅度降低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因此,推行建筑工程的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这有利于缓解国家资源使用紧张的局面,也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能源节约型国家的理念; 另一方面,这一举措的实施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房屋建筑的使用成本,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1.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相比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1) 现阶段我国虽然推出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但是国家在绿色节能建筑方面与其相对应的规范和要求仍不完善,同时在监督管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严 重 阻 碍 了 绿 色 节 能 建 筑 施 工 技 术 的 推广[3 - 4].

  (2) 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不重视,企业中的专业施工技术人才对采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认识不足,所完成的建筑工程项目难以符合绿色节能建筑的要求。

  (3) 由于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比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更加复杂,施工企业采用该技术势必会带来建设工期延长,建设投入增加等一系列的问题[5].近几年国家虽已陆续发布一系列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法规政策、标准和激励政策,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设计、施工的开展,但仍有一些施工企业顾及工期及投入的问题,采用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积极性并不高。

  (4) 对于一些采用了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企业,由于缺少具备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专业施工技术人才,完成的工程项目绿色节能效果不尽如人意。

  2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应用

  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一座完整的绿色节能建筑需要涉及从建筑规划设计到后期使用的方方面面。图1为绿色节能施工的相互关联图,如图所示,后期的绿色施工需要根据前期的建筑规划设计来进行,因此从建筑的前期选址规划开始就需要考虑建筑的绿色节能。而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包括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选择、施工过程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选择以及施工废弃料的处置等,绿色节能施工也影响着后期运营维修的节能效益。因此,绿色节能技术贯穿于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建筑工程的绿色节能。本文注重讨论建筑工程的绿色节能施工,主要从墙体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面节能技术以及地面节能技术4个方面对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进行分析和探讨。

  2. 1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作为空气和热量流通的主要通道,提高门窗的节能技术,对提升建筑物整体的绿色节能效益尤为重要。对于门窗的节能技术主要是考虑如何减少房屋能量的消耗问题。

  2. 1. 1采用新型节能门窗材料

  建筑物内部门窗玻璃宜采用中空的玻璃。相比于传统的实心玻璃,中空的玻璃的 导 热 性 可 降 低25% ~ 35% .冬天时可以减少房屋内部热量的消耗散失,减少室内暖气的使用率,从而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效益。在夏天时则可以减少室外高温传递至室内,起到一定的隔离外界热量作用,减少了室内空调的使用率。

  对于北方寒冷地区,可采用低辐射玻璃,其特点在于透光率高、反射率低,同样的阳光辐射下,通过玻璃反射的能量少,获取太阳能辐射的热量多,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

  2. 1. 2提高连接处的封闭性

  传统的施工在门窗等连接处易出现气密性差的问题,使得建筑物能量透过连接处白白消耗。因此,对于提高建筑物门窗框与墙体、窗框和玻璃、窗扇与窗扇之间的连接处缝隙的封闭性,减少能量的消耗。通常可以采用密封条、橡胶封闭、弹性压条等进行封闭处理,施工员须对完工后的连接处封闭性检验。

  2. 2屋面节能技术

  炎炎夏日之时,太阳直射房屋屋顶,通过屋顶将热量传递至室内,使得屋内的温度上升; 在冬天时外墙在寒风作用下温度较低,由于内外墙存在温度差,使得室内温度通过墙体散失。因此节能技术对于屋面尤为重要。

  2. 2. 1采用屋面节能材料

  对于屋面材料,施工时须要选择导热能力和吸水能力弱的保温材料。如建筑工程屋顶施工时,施工员可在混凝土面板和排水层之间加入加气混凝土砌块、水泥聚苯板、水泥蛭石板、轻骨料混凝土板等导热能力和吸水能力弱的保温材料。屋面节能材料在选材阶段应着重检查材料的导热能力和吸水能力,施工工程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操作。

  2. 2. 2开展屋面绿化

  屋顶种植绿色植物,使得阳光无法直接照射至屋顶表面,保证了建筑物内部的冬暖夏凉,减少了空调和暖气的使用率。根据文献[6]可知,采用屋面绿化的建筑物比普通建筑物的室内温度低2. 6℃,表面温度低3℃ ~ 6℃。图2为建筑绿化屋面结构,如图所示,绿色屋顶的结构图从上表面至下为: 隔离层、排水层、防水层、找平层。通过屋顶绿化的构造不仅可以抑制由于太阳直射引起的室内温度增加,还可有效吸收建筑物排出的温室气体,实现建筑物的绿色节能,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能源节约型国家的理念。

  2. 3墙体节能技术

  墙体节能技术主要是指墙体的保温技术,保持室内温度的舒适。墙体的节能技术可分为内墙保温技术和外墙保温技术。内墙保温技术相对而言,保温节能效果不佳,并且占用室内的建筑面积。而外墙保温技术不仅保温效果好,而且不占用室内的建筑面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外墙保温技术又分为外墙内保温、外墙自保温和外墙外保温3种技术。由于外墙受到风吹日晒,其保温层的耐久性是墙体节能技术的最大挑战。

  2. 3. 1外墙体自保温

  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建筑构造,采用节能型墙体材料及配套砂浆,使墙体的热工性能等物理性标准的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体系,其系统性能及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须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该技术体系具有工序简单、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便于维修改造和可与建筑物同寿命等特点。工程实践证明,应用该技术体系不仅可降低建筑节能增量成本,而且对提高建筑节能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墙体自保温系统是通过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墙体材料本身提高隔热性能,其原理就像发面包一样,里面有一个个小孔,这些材料分量较轻,保温性能也比较好,适合应用在框架结构建筑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保温材料强度比较弱,且对应用环节要求较高,可能会出现墙体开裂的现象。

  2. 3. 2开展墙体绿化

  墙体绿化是指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在建筑物外墙上种植绿色植物( 攀缘类植物居多) ,从而达到降低噪音,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新型绿化方式。墙体绿化如图3所示,也称之为垂直绿化,不但可以提高城市的外观,而且具有良好的绿色节能效益。

  夏日高温天气,绿色植物通过其茂盛的枝叶对太阳光和紫外线的遮挡,大幅度减少室内温度的上升。据文献[7]记录可知,绿色植物的覆盖使得建筑物墙面温度低于环境温度2. 9℃ ~ 12 ℃,大部分时间段温差超过9. 3 ℃; 绿化墙面室内环境温度较室外气温低约3℃ ~ 9 ℃,同时可减少室内温度的变化,缓解墙壁外表面昼夜温度剧变。

  外墙绿化使得阳光无法直接照射至墙体表面,冷气也无法到达墙体外侧,保证了建筑物内部的冬暖夏凉,减少了空调和暖气的使用率。外墙绿化不仅可以抑制由于太阳直射引起的室内温度增加,还可有效吸收建筑物排出的温室气体,实现建筑物的绿色节能。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开展对外墙绿化技术的相关研究,新的垂直绿化技术也不断涌现并且在建筑市场上广泛推广应用。

  2. 4地面节能技术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迅速飙升,为了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建造师通常在建筑底层楼地面的混凝土下方设置保温层。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开展对地面技术的相关研究。

  传统的地面保温材料如复合硅酸盐板、聚苯颗粒浆料等存在易吸水膨胀、耐久性差等问题,可能造成楼地面开裂等问题,大大影响地面的保温节能效果。泡沫玻璃是新型的地面保温材料,以碎玻璃、废旧玻璃为原料,掺加发泡剂和改性剂,高温焙烧而成,具有面密度小、强度高、导热系数低、、抗冻融性能好、热稳定性能好、吸水率低、吸声、耐腐蚀、环保等特点[8].泡沫玻璃作为保温材料,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地面保温效果,而且解决了传统保温材料存在易吸水膨胀、耐久性差等问题。

  3工程实例

  某住宅小区位于福州市江边城区,该工程有4座15层和一座11层的普通住宅组成,地下室为单层地下室。该住宅小区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总建筑面积达5 000m2.小区建设通过技术整合、设计研究,确定了智能便捷、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的总体建设目标。

  福州市所属气候区域为夏热冬暖地区,该工程房屋朝向为正南北朝向,建筑物可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利于夏季降温,降低空调的能耗。该住宅着重从建筑单体结构进行节能设计,将节能元素渗透到施工部位和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房屋建筑总建设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建筑的能耗总量也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因此推行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施工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的绿色节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一座完整的绿色节能建筑需要涉及从建筑规划设计到后期使用的方方面面。因此,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宜从墙体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面节能技术以及地面节能技术4个方面出发,做好各个绿色节能施工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房屋的使用成本,实现多方共赢局面。

毕业设计论文14

  题 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一、课题来源、的目的和意义(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

  课题来源要与任务书一致。研究目的主要是要填写该要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以及研究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意义是指该选题的研究结果可能造成影响和作用,也是一种预测和设想。理论意义是指本研究对理论发展的价值,比如完善、发展或创新;实践意义是指研究结果在应用上的价值,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由于这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意义也可放在一起表述。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预计可能创新的方面

  填写说明本选题前人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对这些内容的把关,一方面是进一步判断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是考察是否对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把握,评价其研究基础是否坚实,研究能力是否具备。

  撰写“文献综述”时,注意要求学生用事实说话,就是概括典型的、权威的、有效的研究情况(评估中对参考文献的要求:要反映该选题的最新科研信息和研究成果);注意不要让学生罗列文献,综述不仅要有综合叙述,还要有整理、分析和评论。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填写说明要求学生填写细化的设计方案,即对设计基本内容的架构情况,主要回答研究什么问题,研究问题的哪些方面。也就是把选题所提出的研究观点和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填写说明说明课题研究拟采取的研究步骤(包括调研、实验等撰写前的工作程序)与研究方法(人文社科常用的主要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一般不超过三种方法)。

  五、研究进度安排

  填写说明参考任务书的进度安排及填写说明。

  六、指导教师意见:

  填写说明针对文献综述,评价学生对资料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的了解情况;针对报告中的研究内容、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等提出教师的看法;最后说明是否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七、院(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_____

  组长签字: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毕业设计论文15

  论信息化形势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 要】 本文在论述信息化形势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构建意义和应把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国家政策为基准、以市场为导向、以师生共享为目标、以模块化为策略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以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广西;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意义;原则;思路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民族地区的高校的教育日益呈现信息化的趋势。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政府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策略,它的出现对健全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培养具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人才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但它在给民族地区课程体系的构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些不足,例如:课程构建特色不足,更新不快、信息化程度不高。因此,在21世纪,抓好信息化形势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一、信息化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高校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信息化在带来教育范式转型的同时,不断的变换着教育的形式,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这也为高校课程体系构建理念的改变成为现实。

  1、有利于“通”与“专”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观的实现

  现代社会要求高校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出“通”和“专”现结合的人才,这种课程体系要求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很好地整合:加强文理渗透,在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性,并提高人文教育的科学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这种构建观念一直是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构建者不敢有的理念。信息化的出现,把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的海洋,课程构建者再也不用为资源不足而担心,不但为课程构建者实现这一观念提供了基础,也向课程构建者提出了这一要求。

  2、有利于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的实现

  在民族地区学生素质偏低的前提下,能不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是其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者是课程构建的起点,后者是课程构建的阶段性目标。而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分为知识能力方面和对学习的心理、态度、情感方面。目前,我国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未来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努力寻求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教学信息化的形成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给予学习者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应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3、有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践观的实现

  人才培养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而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是参与。信息化形势下,课程构建者可以利用各种工作和信息资源达到教育目标,信息化也有助于创建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助于交流协商、知识构建和知识写作的学习共同体,重视学习者的社会参与,强调真实的学习活动和情境化内容,创建实践共同体和实践场所。

  二、信息化形势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己的个性。因此,信息化形式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相应的原则,但信息化的形势下也有着新的内涵。

  1、科学性和人文性

  信息化为课程体系构建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相关的材料,通过连接可以取得各人感兴趣的知识,但并不意味着课程构建就可以不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亦如此。信息化形势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必须根据学科的性质、内涵及发展方向、现实需求及未来趋势来设置,并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切实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推进国家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人文素养当然也应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考虑的因素,缺乏人文素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和抽出神经的植物人没有区别。

  2、专业性与自主性

  信息化形式课程体系把通才教育和适度专才教育结合起来。但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课是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保证的部分,否则这个课程体系就是去了专业性,而在其他模块的构建过程中,运用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讲义多媒体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甚至可以把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揉合到课程当中,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样,既能能够突出专业课的重要地位,凸显本院系的专业特色,同时,也能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3、理论性与实践性

  民族地区的课程体系的建构不仅要重视基础科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渗透,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者在进行课程构建时,应考虑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师生、同学提供交流机会,增强教学互动,同时还应当考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尽量为同学提高实践技能提供虚拟实验场所,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为以后步人社会进修和深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从而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4、稳定性和动态性

  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体系无不体现着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任何学科的课程设置都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有利于师生较深对本学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课程体系构建都必须体现出很大的动态性,各个学科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对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增进课程实施的优化,这有利于师生把握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

  三、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信息化形势下,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要求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否则将会将会直接影响课程体系基本策略的实施。

  1、以国家政策为基准

  信息化形式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国家政策为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久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1995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 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了研究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吹响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号角。20xx年国家出台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做了进一步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围绕这一任务,民族地区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与“专”教育相结合的观念必须围绕“专”进行,成为专的支撑,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这还要求我们发挥信息化对促进民族地区课程体系的构建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方面努力。

  2、以市场为导向

  信息化形势下,课程设计应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并为这种导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民族地区的高校课程体系构建试图面向市场,但实践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课程构建只能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的传统逻辑思路设计的,结果发现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呈两张皮的状态。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各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面向市场提供力坚实的基础,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使宽口径的基础教育思想得以实现,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者很容易就能把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调查、预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能力的要求成了轻而易举的事,专业课程的设置能紧跟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确保了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实现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3、以师生共享为目标

  信息技术以实现资源共享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著称。在信息社会里,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者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把信息技术引进课程体系的构建,并以加强课程体系中课程资源的师生共享性为目标,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课程资源的共享赋予了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意味着学生可以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主义的构建者,媒体成了创设情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减少课程的重复性,降低教学过程中课程的交叉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课程资源的共享性,还可以构建教师知识分享平台,消除教师之间实践和空间上的障碍,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和吸收,实现了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知识的成功转移,引发对专业发展的思考。

  4、以模块化为策略

  在信息化的形势下,考虑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博学的专业人才,在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上,采取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全部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即理论课程模块、实践实验课程模块、综合素质课程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采取平台方式设置课程,一是基础平台课程。一般来说,公共基础课是比较成熟的学科,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也相对稳定。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重点是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把前沿的东西加进来,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二是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包含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平台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特点开设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的核心,是整个课程体系最重要的部分。为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每个专业都确定了几个方向的选修课模块,每个选修课模块开设一组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三是建好支撑平台课程。支撑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活动等。实验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鼓励各专业开设专题实践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 秦惠民.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M] .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xx.

  [2] 高等教育学. 教育部人事司[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高振强,段丽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J] . 宁波大学学报,20xx.08.

  [4] 赵东江.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 . 中国电力教育,20xx.11.

  [5] 张宏军. 21世纪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 .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xx.04.

  [6] 罗华毅.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 .

【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01-06

毕业设计论文的致谢11-22

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要求论文01-26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大全01-27

2017毕业设计论文评语02-26

毕业设计导师论文评语06-17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最新06-19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范文01-02

毕业设计论文致谢词01-07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