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绩效管理论文

时间:2022-11-19 12:54:19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绩效管理论文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绩效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绩效管理论文15篇

绩效管理论文1

  一、研究目的

  随着市场竞争越加激励,造成了产品利润越来越微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移到通过提高售后服务来提高企业的综合业绩。本文旨在通过对售后服务绩效管理机制相关内容研究,完成基于顾客期望的售后服务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综合考察各种影响售后服务绩效的因素,为企业售后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二、卡诺模型及原理介绍

  1、卡诺模型的基本原理

  卡诺(N.KANO)教授和其他研究者开发了一种用于探查顾客需求的非常有用的模型,被后人称为卡诺模型。卡诺模型根据顾客的需求特征,将需求分为三种。一是必备需求:是指这些需求必须要有。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顾客需求)时,无所谓满意不满意,顾客充其量是满意。二是单向需求:该需求的有无与顾客满意度成线性比例关系。三是吸引需求:当没有这类需求时,顾客满意度不会降低,而满足了顾客此需求,顾客的满意度将以指数型的速度大大提升。

  2、卡诺模型对绩效指标体系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卡诺模型就是一种专门用于研究顾客需求的模型,其研究的对象就是顾客。可以通过构建卡诺模型分析顾客对售后服务的需求。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模型最大优势是可以用来对售后服务指标进行分类,通过该模型进行分析,能了解顾客最需要的服务,筛选出能让顾客最满意的至关重要指标。由此可见,对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进行改进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公司现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一,基本能力(月度考核):包括技术支持;技术掌握;改进服务。

  第二,硬件环境(月度考核):包括服务环境;设备的水平;零部件基本质量。

  第三,员工素质(月度考核):包括技术服务人员形象;技术服务人员服务态度;对故障的诊断速度。

  第四,组织管理(季度考核):包括制度规范性;业务培训;顾客管理。

  第五,可信度(季度考核):包括公司的声誉;服务费用;客户投诉。

  四、现行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

  该公司售后服务绩效考核还没有完全进入正轨,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1、指标设置不完善

  在公司指标考核设置中,盲目的追求服务数量,而没有在质量提升方面下功夫,导致有些服务是不必要的。比如维修网点的覆盖范围,重复设立维修网点而造成成本增加,也增加了企业负担。

  2、考评主体不合理

  在考核体系中,考核主体只有上级、同事和本人,同事之间在打分中受人情因素影响,互相打高分,所得到的结果不能充分反映员工的表现。

  3、考评结果应用不当

  绩效考评的结果并没有被应用到公司的绩效管理环节,并且与其他管理环节衔接不够。

  五、售后服务绩效指标体系的改进设计

  1、卡诺模型应用

  一是卡诺问卷的设计与评价表的设计。卡诺问卷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提出正方面与反方面的问题。最后将这些改进因素的正面和负面问题的答案制成卡诺评价表。二是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利用电邮、电话、面谈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三是分析调查结果。需求分类的方式是计算改进因素出现的频率。四是筛选改进因素。在分析改进因素时需要对顾客的满意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来进一步筛选指标。改进因素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分析,即:服务接待响应时间、备件基本质量要求、技服人员基本素质、跟踪调查、技术支持、定期上门服务检修(质保期外)、提供个性化服务、客服流程有序性、客服费用的合理性。努力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确保解决顾客存在的疑虑,尽量为顾客提供方便。

  2、售后服务KPI指标体系设计

  结合改进因素满意敏感性分析表的调查结果,通过卡诺模型然后建立售后服务考核KPI指标体系。

  (1)必备需求(维度)。第一,服务接待响应时间:服务接待的的回应时间要求及时、有效,是影响顾客期望的重要因子。第二,备件基本质量要求: 零部件均为通过国家质量检测的正规产品,并能满足最基本要求。第三,技术支持: 在产品保修期内提供的技术服务。

  (2)单向需求(维度)。第一,技服人员基本素质: 一定的专业技能,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这是一个员工应有的素质要求。第二,客服标准有效执行率: 既定的客服标准执行的情况是影响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第三,服务信息传递及时性: 及时将产品最新资料和政策及顾客介绍清楚,增强顾客的认知。

  (3)吸引需求(维度)。第一,跟踪调查: 在质保期外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定期与顾客保持联系,听取顾客对所提供服务的看法,最终形成反馈,然后做出改进与调整。第二,定期上门服务检修: 在质保期外售后服务人员定期上门对客户所购买的产品进行检修。第三,提供个性化服务: 服务人员能够根据顾客的特殊要求提供特别化的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就更加倒逼企业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打造更完美的体验。

  六、改进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绩效考核理论培训,创造良好绩效管理环境

  在进行正式考核之前,管理层和员工都需要得到相关方面的培训。管理者需要深刻熟悉掌握有关绩效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只有充分熟悉工作流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进程和任务的高效完成。

  2、明确人力资源部门职责,提高绩效管理效率

  绩效管理中 “人”是首先值得被注意的,要加强公司员工的个人能力和创造性地发挥,只有尽可能调动个体的主动性,才能为整体绩效的发挥打下基础,进而提高绩效管理效率。

  3、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高层管理者应关心员工,不断发掘员工内在潜力,提高员工对公司绩效考核的认同感,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对内形成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实现目标的动力源,对外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进来。

绩效管理论文2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促使员工的工作绩效得以显著提升,本文从薪酬管理公平性角度着手,通过对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的概念进行分析,进而着重分析了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薪酬管理;工作绩效;管理标准;核心员工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管理不仅关系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对于企业关于员工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加强对薪酬管理公平性概念的了解和掌握,并加强对其关于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进而促使企业制定科学、标准且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体系,提高员工绩效,已成为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概述

  薪酬管理公平性即薪酬管理的结果、过程和交往的公平性,其中,结果公平即针对当前薪酬水平和薪酬的增幅情况,员工对其公平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过程公平即企业员工对薪酬管理工作方式以及工作过程的公平性进行评价的情况,包括薪酬管理工作前后一致性、准确性和相关管理人员的道德性。交往公平即薪酬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的关于薪酬管理程序的真诚沟通,在这一交往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给予员工充分的关注,并针对员工提出的薪酬问题与企业领导者和经营者进行协商,同时,将相关政策方针传达给员工,做到薪酬信息的公平管理。

  二、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管理的影响

  1、薪酬管理公平性是员工工作绩效管理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满意度与信任度。员工是创造企业价值和推动企业发展的主体,企业薪酬管理的公平与否直接关系着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进而对企业工作绩效管理产生影响。一方面,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和方法会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管理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性,并了解自身薪酬与其他员工薪酬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使其忠于职守,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另一方面,若薪酬管理缺乏公平性,对同一阶层和相同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员工进行薪酬的区别对待,则势必会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和对企业的信任度,从而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工作绩效,甚至会导致员工产生抱怨和离职心理,使得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管理变为空谈。因此,薪酬管理公平性是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2、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管理标准的影响

  薪酬管理工作与员工绩效管理工作密不可分,一方面,具有较高绩效的员工势必会获得较高的薪酬,而绩效较低的员工所获薪酬则相对较低。员工因绩效所获薪酬的高低取决于薪酬管理的标准,而薪酬管理标准则是衡量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提高薪酬管理的公平性,无疑会使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所获得的工作绩效薪酬,从而形成对绩效管理标准制定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薪酬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公平性能够使员工正确认识到工作绩效管理的实际意义及其自身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在获取员工理解与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工作绩效管理标准,并以其进一步反映出出企业薪酬管理的公平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3、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管理效率的影响

  薪酬分配是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其必须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岗位价值以及工作绩效。对于企业管理者与核心员工而言,肩负着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诸多责任,是为企业带来直接与潜在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领导者和经营者应认识到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而非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关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予以提高,从根本上调动此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对基层员工形成机理,从而促使其提高自身工作绩效,为全面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管理效率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通过对企业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检验阐述,并分别从员工工作绩效管理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员工工作绩效管理标准和员工工作绩效管理效率等方面探究了薪酬管理公平性对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管理的相关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确保薪酬管理的公平性,有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并促使工作绩效管理标准得以规范,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管理效率,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小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9(12):58—59

  [2]褚立峰.试分析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9(5):81—82

  [3]孙量.刍议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J]。管理观察,20xx,5(13):66

绩效管理论文3

  近年来,公立医院绩效改革已成为新医改和xx单位改革的重中之重。20xx年出台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38号)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公立医院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自主进行收入分配,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不同于临床科室人员,医院管理人员工作难以量化且临时性的团体合作较多,医疗卫生行业没有统一的考核办法和标准。武汉市某医院是一所部属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职工人数众多,其中管理人员近400名。为更好地激发管理人员积极性,不断探索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该医院从20xx年起,开始对全院所有行政后勤管理人员每季度实行360度测评,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绩效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考核背景

  一直以来,医院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和价值都未能得到充分认识和肯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普遍被认为缺乏技术含量,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这种认知也造成管理人员在院内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收入相对较低,且没有专项考核办法,工资结构多为平均奖金,既没有奖勤,也没有罚懒。同时,由于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职称可以晋升,导致其无法享受医院基于专业职称的相关绩效政策。这些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1-3]。360度测评也称为全方位测评或多渠道测评,是指通过收集与被评价者有密切工作关系的不同层面人员的评价来全方位地测评和反馈被评价者的工作行为与表现的过程。测评来源一般包括被测评者的上级、同事、下属、顾客甚至自己等不同主体。通过定期的反馈与沟通,使管理人员清楚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最终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与把上级领导评价作为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成绩唯一来源的做法相比,360度测评更加透明、公正、科学,加强了行政、后勤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利于组织管理,同时还可以激励管理人员全方位地提高自身能力[4]。该院在360度测评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医疗行业特色和岗位职责进行了创新。

  2主要做法

  2.1测评指标的设定

  为使测评指标的设定更加有效、更具针对性,医院首先全面梳理了全院行政后勤部门所有岗位的职责,撰写了岗位说明书,并由专门审核小组审核通过,为量化指标提供了依据。随后,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将每个岗位职责细分为10项量化指标,其中,基础量化指标5项,每项分别赋0-4分;关键量化指标5项,每项分别赋0-16分。

  2.2测评人员与评分权重的确立

  要选择与被测评人有密切工作接触的人来进行评价,一般包括上级、同事和下属。在具体实践中,每位管理人员测评的最终得分均由主管领导测评(分值为A)、部门测评(分值为B)、群众测评(分值为C)3部分组成,对应权重分别为50%、30%和20%,满分为100分。其中,主管领导测评包括部门负责人、分管院领导评分,部门测评为部门其他人员评分,群众测评为与本部门工作联系紧密的相关部门(原则上以支部划分)人员评分。最终,测评结果的加权平均值即为综合测评分,即测评结果G=A×0.5+B×0.3+C×0.2。如对医务处处长的考核,其评分者就包括分管院领导(A类)、医务处全体人员(B类)及其所在支部的其他科室全体人员(C类)。

  2.3测评信息系统的建立与测评的实施

  依托医院信息化平台,开发了360度网上测评系统。系统分为季度总结界面与季度评分界面,每位管理人员既是被测评人也是测评人,分配独立的账号和密码开展考核。考核分为两步:季度总结阶段,由被测评人上传个人总结,对本季度工作成果进行展示;季度评分阶段,每人根据权限对被测评人员进行评分。评分界面可见被测评人季度总结以及该人员基础、关键量化指标及评分标准,为准确评分提供依据。评分结束后,由系统后台按照评分权重计算最终得分并导出。

  2.4结果反馈与运用

  考核结果的反馈是360度考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要及时,反馈内容要明确。分别以季度和年度为单位,每季度利用OA系统,将考试分数与排名情况通过短信方式告知被测评人;每年年底,将全年4个季度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并排名,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反馈。医院领导和组织部门高度重视考核结果,定期进行数据分析,特别对考核不及格、履职不得力的干部,还责成组织部和纪委进行约谈,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并根据结果进行适当的工作调整。对于考核结果,医院一方面作为管理人员个人绩效奖金发放的依据,实现奖惩并重,拉开管理人员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作为组织部干部任免和考察的相关依据,对考核优秀的干部进行表扬奖励,对连续多年考核成绩较差的干部实行轮岗。基于考核的奖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医院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效率,也让更多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考核中来,评分更为慎重。

  3考核结果

  医院连续3年多对全体管理人员实行了360度测评。就考核成绩而言,考核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医院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从测评指标来看,相比关键量化指标,基础量化指标得分相对较高,说明管理人员在出勤率、参加会议、开展学习等常规工作方面普遍表现良好,得到一致认可;而在基于岗位特色的创新性工作方面则略显不足。考核成绩分布总体来说较为合理,以20xx年为例,总成绩90分以上的“优秀”人员占总数的12.2%,60分以上的“称职”人员占85.1%,60分以下的“不称职”人员占2.7%。

  4考核体系的特点

  4.1测评方式信息化

  在测评方式上,国内现有大部分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时间耗费多,且考核成本较高,甚至由于成本上升,可能会导致考核成本超过考核所带来的价值。该院360度测评全部采用“背靠背”式的信息系统打分模式,大大降低了测评成本,使评估过程快捷方便。此外,也避免了手工录入的低效和可能出现的错误,而“背靠背”匿名打分使各位评分人在评分过程中更加客观、真实,保证了测评结果的科学性。

  4.2测评指标定量化

  传统的360度测评多侧重综合评价,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评价不够全面客观。该院在实行360度考核前,不仅对全院所有岗位的职责进行了系统梳理,还基于岗位特色,确定了各岗位的基础考核指标和关键量化指标各5个,使考评指标定量化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测评系统的设计上,要求被测评人员每季度上传个人总结,使评分人全方位了解其工作情况,打分更客观、更科学。

  4.3考核管理全程化

  一般来说,绩效考核周期越短,考核频率越高,考核的整体质量也越高,从而使通过绩效考核获得的管理效益得到提升。然而,因测评成本较高,且医疗行业工作繁忙,所以大部分采取360度测评的医院多以年度为单位进行。该院实行季度考核的方式,不仅对每位管理职员实现了过程管理,而且将每季度的成绩及时反馈给本人,也推动了医院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5建议

  5.1注重氛围引导和考核培训,确保人员参与度

  实施360度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构建初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因此,考核开展前期难免有少数人会产生质疑,而采取信息系统网上操作,也会导致部分系统操作不熟悉的人员参与度不高。考核管理部门要充分做好动员工作,确保培训到位。一方面要获得相关领导和考核对象的支持,提升其对考核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操作不熟悉的人员,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培训工作,提高参与度,确保季度考核顺利进行[5-6]。

  5.2及时干预不合理评分行为,做好质量控制

  实行360度考核的初期,由于认识不够等问题,出现了少数被考核人员考核分数与工作实绩明显不符的情况;也有极少数科室因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科室内人员相互“抬桩”的情况等。该院考核部门及时对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利用周会强调和个人约谈的方式,重申了考核纪律,对部分评分明显不客观的人员或科室的行为予以及时纠正。此外,在考核过程中,考核部门还要实时关注季度间、年度间的考核分数变化,做到及时发现、反馈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考核的质量控制。

  5.3探索引入外部评价机制,提升评价客观性

  目前推行的360度测评,尽管评分维度较多、参与考核对象覆盖较广,但考核还仅限于行政后勤的部门之间,可以说是管理部门的内部测评。而管理部门的服务宗旨是要“以临床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因此,下一步医院还将探索逐步将临床科室部分人员或患者纳入考评系统,对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评分,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也真正实现通过绩效考核推动工作持续改进的最终目的[7]。

  参考文献

  [1]谢世堂,尹金淑,张梦平,等.北京市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分配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xx,35(4):12-15.

  [2]尹放,黄莉.大型公立医院行政人员绩效考核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xx,29(2):50-53.

  [3]朱晓芸,何姗,郁建兴,等.公立医院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重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xx(4):32-38.

  [4]裴益,姚强,张研,等.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描述性系统综述[J].中国医院管理,20xx,33(1):64-66.

  [5]朱军宁.克服360度考核在国内实施的“水土不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15(5):256-257.

  [6]胡雪芝,孙丽,柳丽娜.绩效辅导在护理绩效考核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xx,31(23):44-45.

  [7]陈晓红,王吉善,李绍刚,等.医院全面质量管理360度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xx,22(4):22-24.

绩效管理论文4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

  绩效考核是单位管理者为了发掘人才、培养人力资源、调动人员积极性、推动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一项管理措施。绩效管理是为了提高人员归属感、加大人员的参与度,提高人员工作效率。具体表现在,提高决策的规划性和合理性,目标明确人员才能够高效率的创造业绩。其次,完善与绩效考核有关的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整体的工作效益,还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建立和谐的文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不断地提高。

  二、绩效考核在机关事业单位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现今,许多机关事业单位对于绩效考核体没有一个合理的清楚的了解,对于推进绩效考核工作,也没有有效的贯彻落实,没有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方法,而是仅仅将绩效考核作为一种薪酬考核的方式,这对于绩效考核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利用,有些机关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其考核人员不能够全面的、客观的了解到人员在工作中的状况,人员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没有明确的工作计划,不能够很好的发挥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

  (二)绩效考核范围有限

  绩效考核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进行,这样才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到员工的状况。但是目前,在机关事业单位中的绩效考核,其涉及到的范围较小,仅仅从个人的实际业绩角度进行考核,没有考虑人员的整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效率。不能够使绩效考核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没有得到人员的重视,在许多人员看来,机关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只是一个过场,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人员也没有充分重视绩效考核,更不会将其真正的运用在日常的工作中,无法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

  (三)缺乏相关的体系配合

  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绩效考核只是存在于管理制度中,缺少完整的体系进行有效的支撑,其考核结果没有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在考核结果中,即使发现管理中的缺陷或是漏洞,管理阶层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或是没有进行改进,其问题会反复地出现于每一次的绩效考核中,绩效考核难以得到真正的运用。

  三、绩效考核问题解决措施

  (一)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加强在机关事业单位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机制进行开发,对于人才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大力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确保改革不断向制度化方向、科学化方向以及规范化方向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的,就是能够有计划的将人才的作用最大化,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应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内有关的人事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出多种层次的人力资源环境,使员工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还有,需要加大对于高级的管理的人才的开发强度。对相关的职位具体要求进行制定,保证管理人才有相应的资格,然后根据实际的组织以及职务的需要,制定相关的说明书。合理地确定职务的具体范围,其中需要明确的适当的表现出高级以及中级管理员工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对于管理人员,其应该拥有的管理技能以及职业生涯具体的发展规划,应该提供适当的建议,需要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进行确定,对于人员安置图进行合理的分配。需要进行相关的人才储蓄工作,对于可以供给的备选人员以及现在任职的人员进行确认。再根据相关的标准,对于备选人员进行相关的评价,对那些业绩突出或者是表现优秀的人进行挑选。在制定管理人员的方案时,需要采用脱岗开发和在职开发相互结合的方式,对于高中级的管理人员,在相关的活动上,应该让其进行较大的工作活动,在上下级和不同的职能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需要不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有效提高在机关事业单位内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人的行动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思想或者是观念,人的思想以及观念倘若发生了变化,人的行动也会跟着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应该了解社会不断变化以及发展的趋势,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在机关事业单位内,在相关的发展改革工作的进程中,面对有限的资源,只有充分地运用人力这项资源,才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够和实际的市场进行相互结合,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其次,变更人才工作观念。现今是经济知识不断快速发展的时代,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以往的人力资源体系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对于发展的需要,机关事业单位需要从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变成新型的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建立起科学的、法制化的、民主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其次,需要树立人力资源观念,对于每个人才进行有效的认识和任用,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调动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需要树立人民服务的理念,对人员进行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人员有后顾之忧。

  (三)建立开放式的人才选拔机制

  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应该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形成较为良好的人才选拔有关机制。充分地使人才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做到人尽其能,并且遵循不同人才不同的成长规律,充分地体公平公开竞争的有关原则。加大民主的范围,提高机制的透明程度和公开程度。竞争机制属于具有取向的相关的机制,能够适应现今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符合现今机关事业单位较为复杂化的自身特点,属于一项新型的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此外,还需要大力地改革以往的存在一定缺陷的人事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属于对生产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中,能够起到决定性的因素,是促进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在现今社会,属于经济知识竞争的社会,知识经济慢慢成为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行社会竞争的核心,慢慢转变为人力资源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因此,需要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将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和因素,人力资本已经慢慢成为了社会不断发展的资本核心。

  四、结束语

  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积极地完善自身结构形式,充分地发挥人才的作用。需要持续地加强和改进单位的绩效考核机制,顺利达成组织的目标,采取必要的举措,面对在未来发展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绩效管理论文5

  绩效管理是“圣杯”还是“鸡肋”,业界至今仍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然而,绩效管理似乎不可替代的工具意义在我们身边总是挥之不去。在这方面,西汉名著《淮南子》“人间训”所作的分析颇为透彻,有助于我们在绩效管理中克服单纯绩效主义的模糊认识。

  绩效考核有例外绩效管理虽然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具,但是绩效问题古已有之,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强调“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就是以我们现在所说的绩效为根据。汉代以来,把这种做法归之于阀阅制度。阀阅之“阀”,指的就是功绩,作为一种考核制度非常严格,而且日益完备。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著成于西汉的《淮南子》一书对此提出了质疑。

  《淮南子》在“人间训”一卷中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在论功行赏中被例外安排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即没有功劳却优先得到荐举,有功劳者在赏赐上却靠后。第二种情况是“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即有罪过却得到嘉奖,有功绩却引来责罚。第三种情况是“或说听计当,而身疏;或言不用、计不行而益亲”,即追求绩效的意见被采纳,而且计谋恰当,但策划者反而被疏远;提出的建议与绩效无关,而且当下行不通,但建言者照样可以被君王敬为上宾。在每一种情况中,都有一些著名的案例。

  比如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治理邺县时,按照当时官方的考核指标来看,业绩就相当差:官仓里没有积蓄的粮食,兵库里没有兵械存放,财政收入不仅没有什么增长,甚至账本都不好看。这在有关部门的考核中就排不上名次,难免有人会在魏文侯面前议论西门豹的过失。魏文侯就决定到邺县考察。他看到的现象果然和人们议论的相一致,于是要求西门豹当面述职。西门豹解释说:只有亡国之君才会不顾老百姓的疾苦,只顾府库充足;我认为你魏文侯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就将粮食、兵器、钱财都积贮在民间,召之即来。为了验证这一说法,西门豹登上城楼击鼓,第一阵鼓声结束,百姓纷纷披挂铠甲,手持兵器从家里出来;第二阵鼓声结束,又有许多百姓人背车载,将粮食纷纷运到。按照《淮南子》的观点,这种“罪过”反而应当嘉奖才是。

  反过来说,《淮南子》认为,那些不注意生息规律、杀鸡取卵、拼凑数字,在绩效指标上很突出的地方不仅不应当鼓励,还应当追究那里管理者的责任。同样是在魏文侯统治下,有个叫做解扁的人担任魏东部边境官员后,年终上报账目,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三倍,主管财政的官员提请魏文侯予以嘉奖。魏文侯问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主管官员解释道:“解扁下令百姓冬天砍伐树木,积存到来年春天,再从河道运出去卖掉,积聚了不少钱财。”魏文侯斥责道:“老百姓春天辛勤耕种,夏天更不得空闲,秋天又忙着收割敛藏,冬天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是不能扰民的。你解扁却在冬天增加劳役,伐木积贮树木,春天不顾耕种繁忙而抽人去运木头,让老百姓一年到头疲惫不堪。官府里的收入增加了三倍,可老百姓靠什么过日子?”

  须防当期苟合其实,在掌控了一定资源的情况下,如果不择手段,在一定的时间段拼凑一定的绩效并不困难。即使管理者获得绩效的愿望是好的,而良好的愿望与绩效数字之间也存在着内涵与形式的差异,有可能难以两全。况且下级所处的立场与上级有所不同,获得绩效的动机容易出现差异,有可能与管理者的初衷相背离,需要管理者在绩效数据面前弄清楚数字背后的实际效用,切忌轻信。

  《淮南子》中列举出这么多例外的背后有什么普遍意义呢?“要略”卷指出了其中的要旨:这是为了“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也”,即为了帮助人们观察祸福的变化,考察利害的正反演变;通过事物的脉络研究得失踪迹,进一步认识事物开始与终结的更替关系。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对于当期绩效的把握也是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期的绩效不重要,而是说管理者应当防止有人投机取巧,以免被投己所好者所利用。即使绩效数据是真实的,也不可忘乎所以,以为从此就可以弹冠相庆,因为利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淮南子》看来,信义也是一种资源,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软实力。《淮南子》举了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赏有功者”的例子,说明“一时之权”与“万世之利”之间的轻重关系,指出后者更为重要。这里涉及到子犯与雍季两个谋臣的故事。子犯主张在争战中可以“不厌诈伪”,但雍季并不认同,他认为: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走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不可诈伪。晋文公评判道:“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所以他先奖励的是雍季,把对健康价值导向的激励看得比具体绩效的论功行赏更重。

  健康价值导向虽然“虚”,但意义更大;具体绩效虽然实惠,毕竟是暂时的、局部的,和全局的长久的利益比起来,意义小了许多,且获得的过程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管理者绝不可因小失大,以免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导致更严重问题的发生。既然价值导向与具体绩效有区别,那么在论功行赏时就应当注意在强调一方时对另一方的伤害,尤其是不能以具体绩效伤害健康的价值导向,否则就是一种苟合。苟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管理者对绩效特别偏好,就会出现被管理者投其所好的苟合;另一方面是管理者为了安抚被管理者,迎合贪功获利的诉求,放弃原则的苟合。两方面的结合,就是相互利用。这往往是有利则合无利则分,不具有可持续性。

  风物长宜放眼量《淮南子》在提出“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的主张后,举了一个“忠臣不苟利”的例子:秦国偷袭郑国,郑国有个商人叫弦高的,设计吓退了秦兵。郑国的国君奖赏弦高,弦高却推辞了,理由是:“如果我因欺诈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原本的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坏。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说给有“荀得”之念的管理者们听的,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种启发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获得绩效的途径上要遵循创新规律,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淮南子》写作的年代是农业社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所以那时候的劳动是遵从天道,效法自然;但自然界也有灾变,这时候就不能以一时的挫折论英雄。同样,在社会生活中也会有人祸。商鞅遭到肢解,李斯遭到车裂,他们创造的业绩、个人结局、历史评价在时间点上就是错位的。由此可以看出,一时一地的评价显然有局限性。在知识经济的生产中,也有通过“寻租”与“创新”获得业绩的区别。经理人对资源的调配既可用于勾结官僚政客以寻租,又可用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如何选择一般取决于哪一类活动回报率更高,因此在绩效的获得上并非可以直接看到实际的努力,由于创新往往会出现较长的周期,难免会出现失败,所以对于负责任的企业家来说,既然鼓励创新,就切记不应当短视。

  其次,获得绩效固然需要激励,但也要将用人与奖人区分开来,尊重用人规律。绩效管理当然需要奖惩,但是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把它和选拔人结合在一起,把职位提升当成了一种激励方式,有时甚至成了最终的方式。其实,绩效的获得固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主要靠的是体制的力量;只要动用体制内的资源,必然有其结果,只是结果是否理想的问题。如果仅仅凭借绩效来用人、选拔人,就可能会把体制外更为优秀的人才排斥在外。汉代以来的阀阅制度就暴露出了这种弊端,祖先立下的功业成了后人当官的资本;平民的后代即使再优秀,也难有用武之地。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虽然不至于直接导致“官二代”、“富二代”,但在用人时也应当敢于启用过去没有机会获得绩效的员工,给体制外的人们提供取得绩效的机会。

  再次,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在绩效管理中坚持以正治企,防止被业绩伪相俘获。以正治企是道家以正治国的理念在企业里的运用,即坚持正道,不用歪门邪道去获取眼前的绩效。管理者若不能坚持以正治企,将有可能被业绩伪相迷惑。有些绩效即使是真金白银,也会因为获得的途径不正当将得而复失。《淮南子》把正道叫做“崇君之德”,把伪相叫做“广君之地”。所谓“忠臣者务崇君之德,馅臣者务广君之地”,忠诚的下级竭力促成上级的品德和企业的品牌,而谄佞的下级总是致力于眼前的攻城略地,关键在于管理者能否将高瞻远瞩与明察秋毫结合起来;否则难免有人会利用管理者的好大喜功以售其奸,将管理者引向不归路,反受绩效管理所害。

  综上所述,对于绩效管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唯绩效马首是瞻,要综合考量一个行为对当期绩效及长远绩效的影响,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在用人中也要敢于启用过去没有机会获得绩效的员工,并坚持用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来引导和激励员工,惟其如此,才有望获得真正的、可持续的绩效提升。

  “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虽然不至于直接导致”官二代“、”富二代“,但在用人时也应当敢于启用过去没有机会获得绩效的员工,给体制外的人们提供取得绩效的机会。”

绩效管理论文6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绩效管理,而绩效管理的关键是绩效考核(或绩效考评、绩效评价)。当我们希望绩效管理能够带来更好的绩效时,不难发现绩效管理的实施并不像期待的那样,绩效评价的结果已经远远悖于我们的初衷。因而本文谈谈对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一些看法与思路。

  一、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商业银行的实践表明,绩效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绩效评价而引发的争执、纠纷、抱怨愈来愈多。绩效考核的方式、绩效考核的过程、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存在很多不规范、不科学、不严谨之处,但是绩效评价的结果却很重要,晋升、奖金等的机会,都与它联系到一起,这就使得绩效考核往往成为商业银行内部激化矛盾的导火索。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对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认知不够。绩效评价不同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它侧重于信息的沟通与绩效提高,并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事先的沟通与承诺。而绩效评价是管理过程中的局部环节和手段,它侧重于判断和评价,并且只出现在特定的时期,是事后的评价。不能把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混为一谈,也不能片面地将绩效评价与完整的绩效管理割裂开来,造成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目标相脱离。很多无效的绩效管理都在于他们要么用绩效评价取代绩效管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乏对绩效标准的沟通和承诺,导致评价结果失真。要么没有按照组织的目标设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重点。在设定具体的业务单元的绩效指标时,没有将其放在整个组织的目标之中。成功的绩效评价不仅取决于评价本身,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评价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的过程。

  2.对绩效管理的定位不准。绩效管理的定位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评价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评价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对绩效管理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对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结果是流于形式;有的没能很好地利用考核结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结果不了了之。有的是为了分配工资而考核,片面地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对考核的目的定位过于狭窄。

  3.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不规范。首先,绩效管理的系统应该是从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计划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对绩效信息的收集的整个过程的设计。但在现实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单方面强调绩效评价或者绩效评价的权重过大,而忽视或没有充分重视评估前的准备工作的现象。由于不能将绩效评价置于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加以考虑,因此在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如对绩效评价的定位和价值的曲解、评估者的偏见、被评价者的抵触情绪等。这些矛盾冲突往往是由评价之前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引发的,而在评价之后表现出来的。其次,对该系统使用者的需求考虑不周。在绩效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期望是不同的,对绩效管理的操作要求也不同。管理者希望绩效管理在操作上简单方便,管理过程与自己对员工的管理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评价员工的绩效和提高员工的绩效。而被管理者则希望得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了解管理者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绩效的建议。再次,缺乏较为科学的绩效标准设定方法。一是不能从工作分析中得出绩效的衡量指标;二是对评价标准的设定缺乏较为科学的依据,主观性程度过高。三是评价方法难以覆盖所有业务,很难统一。[1]另外,对结果的应用考虑不充分。如果为了评价而评价,其评价后的结果对员工没有任何影响,谁也不会重视。如果评价的结果用于员工的晋升、绩效工资的发放,其结果就会使评价成了激化矛盾的工具(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如果评价仅限于绩效工资的发放,这是对评价结果的片面应用,人们会将评价和利益分配联系起来,容易造成矛盾冲突,同时由于把注意力放在了利益分配上,而忽视了绩效的改进和提高,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也达不到。

  4.绩效管理过程中缺乏沟通和承诺。主要体现在被评价者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标准,或者对工作标准有不同看法。绩效标准不是在任职者开始工作前预先制定,而是在评价时才确定,由于在绩效评价之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缺乏对绩效标准的沟通和承诺,导致任职者在工作过程中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该做到什么程度。

  5.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确定不够合理。在大多数企业中,评价者并不是对被评价者绩效信息的最有效的观察者。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被指定为评价者的人对被评价者来说并不是最有力的评价者。如上级往往充当下属的评价者,当被评价者对其他部门提供工作产出时,作为他的上级并不能最有效地评价他在这方面的工作绩效,因此,被评价者这方面绩效应该由接受他的工作产出的对象来评价。此外,评价者对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缺乏了解,对如何与下属沟通绩效目标和如何改进绩效反馈面谈也缺乏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进行关于绩效的沟通,对员工绩效方面的问题,不能进行有效处理。评价时容易带有一些偏见和错误,如光环效应、趋中效应、过于宽容或苛刻、首因或近因效应、推理错误等。

  6.对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重视不够。体现在没有将绩效管理作为组织中一项重要管理职能。绩效管理应该是每个管理者,甚至是每个人的职责。管理者有责任去管理自己下属的绩效,每个人也有权利和义务去评价为自己提供工作产出的对象。如果一个组织重视对绩效进行管理,那么它就会认真组织实施管理,强化它的执行力,鼓励绩效执行者的管理行为。对坚持原则、稳步推进绩效管理的部门或人员予以奖励。实践证明,组织的失败之处恰恰在于没有对实施管理的行为加以强化。

  二、建立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知,并迅速地运用到各单位的实际工作中。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前应解决那些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明确绩效管理的目的。一方面,绩效考核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工作结果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考察、分析、评估与传递的过程。它的本质就是考核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或者对组织成员的价值进行评价,它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为提高员工能力与绩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沟通活动。另一方面,绩效考核是对绩效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它是手段,不是目的。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绩效的提升和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2.绩效考核随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变化。传统的绩效考核只停留在获取员工的工作绩效的相关信息上,只注重个人评价和绩效的分配过程,是“立足于现在看过去”的一种考核方法。现代绩效考核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是“立足于现在看未来”的一种考核方法。它在注重数量的同时更注重工作的质量,在注重个人成就的同时更注重团队合作,在注重工作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工作的过程。绩效考核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从组织经营目标出发进行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事待遇管理有助于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二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运用一套系统一贯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价;三是对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所显示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绩效管理论文7

  摘要:教育支出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校内的经济业务也逐渐繁杂。自20xx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政府会计制度”)以来,各个高校纷纷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对本校当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严肃的自查自纠。高校要想落实好新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要求,就必须深入剖析目前在预算管理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针对这些问题寻找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逐步改进和优化预算管理措施。本文以新会计制度下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如何寻求突破这一命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措施

  引言

  近几年,教育部针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作出在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指示。所谓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指为了对国家财政资源进行高效配置,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合理进行预算管理的规划工作。目前,各个高校正在不断探索实现“双基础”“双功能”“双报告”新体制的发展路径。通过对高校财务会计各个要素的重新梳理与整理,可以清晰得出各个方面的数据,为核算成本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反映出高校预算绩效的执行状况。这不仅明显提升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并且能够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完善了预算管理的框架体系。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将对原有的高校管理体系产生极大的影响。预算管理体系作为高校经济活动的前端体系,也势必发生变革。在将新政府会计制度作为重要依据的前提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必须尽快调整和改进,严格落实“双体系”的管理框架。所谓“双体系”框架指的是,在同一会计核算机制内同时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职能,通过双体系之间的对应衔接从而实现平行记账的目的。“双体系”框架的有效落实意味着要通过对高校的收支预算进行管理,只能安排资金的流入与流出账户。这样的方式可以倒逼高校主动将其他收支预算纳入体系中,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了资金配置与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各种资金问题。这一变革从根本上转变了高校原有的预算管理框架体系,预算编制的工作内容更加详细,也为后续的执行与考核工作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依据。

  (二)构建了高校预算项目库。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的预算管理模式是先资金、后项目的配置顺序。这一管理模式与新会计制度所要求的预算数据准确真实这一原则相违背。而努力推进新政府会计制度,有利于构建完善的高校预算项目库。在进行高校预算管理改革时,应当努力构筑互动式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同政府会计的核算系统的信息对接。高校构建预算项目库后,可以将其同步到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当中。财务部门实时对预算项目进行全程动态监管、有效追踪,便于进行预算管理的监督管理,把控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执行进度。

  (三)提升预算绩效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法来对经济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这一方法将各类经济项目进行了严格合理的区分,便于后期进行核算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管理费用、活动费用、工资福利、商品服务支出、各项补贴等。财务部门通过对预算项目的全程动态监控,实时追踪经济业务的资金使用进度。通过对预算项目的管理和监控,可以保证资金数据的准确性,为后续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保障绩效考核结果的真实有效。

  (四)推进高校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很有助益。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部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而相对落后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无法满足新政府会计制度环境下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改革要求。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也明确要求,高校紧跟时代发展进程,在信息化时代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助力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及时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调整和升级。因此,在推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过程中,也同时推进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校内全体教职工的深入了解与参与。要提升教职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主要改革内容和重点工作,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其应用到日常的预算管理工作当中去。只有全体教职工都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的'管理工作,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职工缺乏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正确认识,并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与自身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一现实情况导致教职工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积极的配合。再加上高校的财务部门本身还没有充分完成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工作,导致在日常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教职工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改革工作的落实推进。

  (二)缺乏科学的预算编制。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落实,不能仅仅依靠高校财务部门的力量。高校还必须充分调动起其他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围绕预算管理工作进行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共同发挥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作用。但就目前的预算编制情况而言,高校各个部门的配合工作仍存在很大漏洞,在财务部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很容易出现纰漏,并且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资料和方法,并不能充分掌握高校实时的资金运用状况。这样就会造成最终的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缺乏科学、高效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利于发挥高校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这一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执行力。新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如何得到有效落实是极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只有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来开展工作,才能够最大化地实现预算管理工作改革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很多高校都缺乏较强的管理力度,在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过程中态度松懈,执行力较弱。在一些高校内部,由于预算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当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存在差异时,工作人员无法进行严格的管控,从而导致预算的编制非常不稳定,同时也失去了对执行环节的约束力。

  (四)预算绩效管理的监督体系上尚不完善。若要保证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不仅需要较强的执行力来强化落实,还需要完善的监督体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只有在坚实的监督体系指导下,才能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发挥作用。但是,由于部分高校的执行部门缺乏针对预算管理项目的工作调配能力,导致部门之间缺乏有力约束,在工作运转过程中无法构建起完善的监督体系。同时,在持续推进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工作中,缺乏明确的管理要求和规定,也没有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建设不完善,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逐渐削弱,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快速推进。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优化预算绩效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的任务目标就是要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指导下,改革校内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形成完备的预算管理流程。其中,主要以预算的申报、编制、拨款、执行、分析、考核等几大项内容为主。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可以在互联网中实现各类预算业务的申报和调整功能,并依据不同业务的性质和管理需求设置好具有规范性的标准模板。其次,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要明确各个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互通,共同协作完成预算绩效的管理工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切实保证各个项目的信息能够实现实时共享,便于进行跨时间、跨维度的追踪考察,最大化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信息系统各自独立、缺乏实时数据沟通、流程复杂等问题,在细化预算编制的基础上,实现了会计核算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融合。

  (二)构建全新的预算管理框架体系。各个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立足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来进行差异化的处理,努力构建具备“双维度”的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体系。比如,业务部门要以业务活动的实际需求作为基础进行业务预算的申报。财务部门也要综合考虑高校的筹资规模、投资计划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与此同时,高校将全部收支纳入到预算的范畴中,并对其内容进行细化分类,再将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资金项目进行严格区分,预留一定比例的资金来应对突发事件。通过构建合理的预算细化机制,将会计核算和预算绩效考核的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内容丰富化,资金指标细节化,从多个维度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体系的构建。

  (三)搭建预算项目库。对于高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言,搭建预算项目库势在必行。项目库主要承担的职能,就是将高校的资金、业务、单位和社会相互联系起来。高校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预算项目库。首先,高校要进行论证筛选,生成备选的预算项目库,用以指导未来的资金支出方向。其次,高校要仔细评估资金项目绩效,合理规划预算项目,避免出现风险较大或效益过低的预算项目,以此来优化收支预算的结构。最后,财务部门在进行年度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在预算项目库的帮助下,避免预算项目的重复填报,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搭建预算项目库,不仅可以实现预算管理的规划化,还能实现对预算项目的全程监管。

  (四)充分发挥预算绩效考核的作用。为改善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支出、轻管理”的状况,高校有必要建立预算绩效考核体系。财务部门在设置考核指标时可以重点考虑资金收入、财政拨款、自筹资金的增长率,以及收支预算、政府采购的执行率等重点内容,结合多个维度的因素,并采用平衡计分来进行绩效考核。通过对预算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可以充分实现对预算项目的综合把控,为年度预算编制提供重要、精确的数据参考,帮助高校建立更加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切实将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落实到位。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指导下,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对其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抓住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强化教职工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搭建管理框架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基础搭建预算项目库,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完善,通过预算绩效考核强化监督问责管理机制。通过采取以上有力措施,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控制收支,更便于对其资源和项目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荣妹.新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商讯,20xx,(35):46-48

  [2]周文婕.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影响探究[J].当代会计,20xx,(12):90-92

  [3]刘运佳.基于新会计制度的高校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探索[J].质量与市场,20xx,(12):131-133+137

绩效管理论文8

  摘要:在现代化金融机构管理制度下,如何进行绩效管理,提高银行整体管理水平,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主人翁精神,成为银行管理中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就目前银行网点绩效考核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提高银行管理水平、打造优秀的银行团队的几点策略,为银行提高工作效率,开拓市场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银行网点;绩效考核;管理理念;制度改革

  1、目前我国经济大发展前提下银行网点绩效考核存在的一些问题

  1.1传统的管理理念仍占居主导。传统的管理理念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员工主动性差、积极性不足,做事与否都能得到报酬。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银行管理不依靠绩效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员工做事按部就班,银行办事效率低,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后,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使得人们的思维定式难以打破。此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其可持续性难以实现。主要是因为银行管理层看待银行发展问题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目光不够长远,对员工的激励也不够重视。使得银行绩效管理多止步于阶段性的成果,无从实现银行战略发展的长远目标。

  1.2绩效考核指标不科学,重心偏离战略发展目标。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目标,它的核心为银行整体价值的提升,从而促进银行各员工个体和团队形成了不同的工作目标。但在实际运作时,绩效考核目的过重的依赖于财务性指标,如阶段性有哪些存贷变量,贷款回扰率及利润变化等。这些目标单以财务性指标为考核评定的依据,将团队及个人的努力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内部矛盾,对银行整体发展而言是不利的。例如,指标定位银行客户经理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拓展银行客户市场上,当客户经理将个人理财业务、扩大客户量、提高存贷量等业务进行综合安排,业绩得到提升后,由于受到考核指标的限制,其它努力都被忽略。

  1.3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银行对各网点进行绩效考核,目的就是将整个银行体系进行价值提升,从而为银行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生命力。通过优秀员工的带动,将其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从而形成一个优秀的作战团队。但是,目前银行绩效考核层层控制,直属性差,员工的激励过多的被一级又一级的考核指标所限制,使得员工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1.4团队建设与绩效考核制度的关联性不够。银行网点考核时,往往注重个人考核,依据量化指标进行定量考核,使得网点整体协作能力不足,业绩平平。虽然有个别员工的业绩突出,但难以拉高整个团队的业绩。因此,网点绩效考核成绩一般,没有创新性,业务质量和拓展都得不到提升。这种忽略团队协作能力而注重个人英雄式的考核机制是片面的,无法形成团队向心力。

  2、提高银行管理水平、打造优秀的银行团队的几点策略

  2.1创新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首先需要从管理理念的提升上着手。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无外乎银行网点乃至银行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要转变思维,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十分重要。例如平衡计分卡管理体系的应用,这种管理系统在众多企业应用收到了很好的绩效管理效果。银行对各网点进行绩效管理时,完全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管理技术的运用,将陈旧的思维定式破除,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员工个人业绩、网点整体业绩、银行战略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充分利用绩效考核来提高银行网点及个人的实力,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2规范绩效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考评的有效性。绩效管理制度要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内容,量化目标的设计,考核方法多样化等作为技术支撑,来指导银行各网点的绩效管理。因此,在考核标准上,要从财务指标、实际业绩、平常阶段性总结进行综合评定。考核内容引入创新性评定。考核方法上将业绩考核、员工评语。团队协作效果等进行分级评定,综合考虑。将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并引入人事管理制度中去,从而在人事晋升上、物资奖励上和精神层面鼓励上给团队或个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3注重薪酬的对外竞争性和对内公平性。有竞争才有创新,才有进步。竞争是银行战略发展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竞争有内外之分,内部竞争主是指银行网点内个人之间的业绩竞争及网点之间的业绩竞争,此时设立科学的薪酬竞争机制,使得绩效与薪酬挂勾,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有利,因此,绩效考核机制中充分利用竞争是良策。外部竞争是指行业竞争,即各银行之间的竞争。

  2.4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紧密结合,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要积极克服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结合不够紧密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绩效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馈到团队建设之中。在绩效管理中,上级银行及网点管理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全面贯彻绩效管理与团队建设的统一,找出团队建设中影响绩效实现的短板,分析每个员工个人存在的弱点或缺陷,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以形成合力。要促进网点员工的个人发展,通过绩效管理来提升员工竞争力,加强对员工的培养与管理,如此才能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为银行整体业绩实现长久的人才保障。综上所述,银行绩效考核管理是提升银行整体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有力工具。充分利用绩效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转变观念,将中长期目标和员工、网点团队目标进行整合,才能保证银行不断创新,朝向战略目标方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玲.银行网点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J].金融经济,20xx(08)

  [2]尹海峰.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04)

  [3]李阳.平衡记分卡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广西金融研究,20xx(11)

绩效管理论文9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院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医院财务的绩效管理也成了医院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新形势下的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医院应当加强财务绩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医院财务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绩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绩效;医院财务;应用效果0 引言绩效是一个对行业工作者业务、资源、组织和行动的能力评定的标准,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医疗事业的需求也逐渐加深,医院为了巩固其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社会形象就必须通过自身改革进行优化[1]。因此,只有不断深化医院财务绩效管理体系,逐渐摸索适应实际情况的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1 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医院财务管理的先进性。但传统的绩效考核存在模式落后、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绩效管理在财务管理的作用。

  2 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意义

  首先,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院自身管理进程的完善。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只有通过不断分析,并在实际中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财务绩效制度进行改革和优化。逐步加深医院绩效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发展。其次,在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制度完善的进程中,避免过去将单一性的财务指标作为评定标准。完善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制度,丰富绩效考核科目,综合性地去改革财务绩效评定。最后,为了医院有更好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只有不断地加深财务绩效管理才能使医院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3 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完善的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制度目前,很多医院已经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成本核算,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还未形成完善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因此,医院正常运行和财务管理核算之间就存在一定的间隙。具体表现就是科室计算和财务计算分离,也就无法准确地进行成本的核算和审核,仅仅只能依靠内部管理者制定的简单的激励分配方式。

  3.2 缺乏科学的医院财务绩效分析制度医院在自身财务核算的过程中,分配均衡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私立医院过分依赖于传统财务指标,往往忽略了员工的满意程度;公立医院虽然十分重视患者和员工的满意度,却忽略了财务指标在利益分配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3.3 缺乏健全的医院财务绩效监督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在自身运营的过程中也存在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在自身管理的过程中,未能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导致很多内部员工不能正确认识财务绩效管理的重要性,造成了很多违法乱纪的行为。

  4 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应用

  4.1 完善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制度医院作为一个编制性机构,没有一个合理统一的管理制度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进行预算的审核。在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内部成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医院预算进行审核、调整、平衡和更改,指导医院预算草案的编写。并且在整个医院内部施行统一的预算流程,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严格性的监督,在部门内部进行财会人员和经济责任人的岗前培训。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改革中,应当对医院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进行纠正,加强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法制意识,对整个财务情况进行综合性、科学性的监督和管理。针对医院每一个环节的收入支出进行明确和强化,逐渐形成财务绩效管理的氛围。

  4.2 科学医院财务绩效分析制度医院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医院作为社会医疗支柱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医院财务绩效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制定和明确评价指标与分析制度,不仅可以简化实际操作,还能获取更多的数据资料。由此可见,明确的指标在实际医院绩效管理优化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2]。该指标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潜在的财务绩效。二是已表现的财务绩效。其中,用于表现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收入成本率、业务收入结余率、净资产结余率等;偿还债务的能力指标主要以资产的负债率来体现;资产的运营指标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还建议将发展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之一。结合医院现有资金的收入与支出情况来看,要合理地对医院资金结构进行优化,科学有效地使用资金,制定合理的资金运用计划,控制不合理的支出,让医院的资金流通逐步走上正确的轨道。

  4.3 健全医院财务绩效监督制度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监督制度的需求是迫在眉睫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医院财务全面管理与预算工作,应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制度。因此,将监督制度作为财务绩效管理的首要任务,积极成立预算管理和监督部门,并且确立其中的首要负责人对部门职能进行监管和负责。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医院财务绩效监督制度,落实各项实际工作。对于医院实际的收入预算控制进行监督,就要综合性地去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进而依据相关的收费项目和规定,做好对预算的监督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合理地管理和控制医院财务绩效。

  5 结论

  绩效管理作为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很多医院在绩效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但医疗工作者能够通过努力寻找到适合实际情况的财务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对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医院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应用[3]。顺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医院财务人员在积极构建和完善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医院的社会职责,最大程度上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终不断促进医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益斐 . 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J]. 财经界 : 学术 ,20xx,28(6):143.

  [2] 罗颖 , 秦婧 . 运用绩效管理系统加强财务人员绩效管理 [J]. 南方论刊 ,20xx,20(11):91.

  [3] 姚 景 宏 . 医 院 财 务 绩 效 管 理 优 化 策 略 分 析 [J]. 医 药 前沿 ,20xx,5(10):357-358.

绩效管理论文10

  就拿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为例来说,近几年关于绩效的讨论非常多,对绩效管理的看法也似乎趋向两级发展:

  1、无用派。

  绩效管理都把索尼、三星给害惨了,有去KPI化,甚或是人力资源部门也都不要了。

  2、神化派。

  绩效管理是一门神器,想要什么就考核什么,绩效考核就成了管理者手中无所不能的神器,将绩效管理抬到无以伦比的高度,管理者对此热情也是不同一般,更是视企业的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没有绩效管理就是没有管理的观点,也时时浮现在世人的面前。

  真正的绩效管理从来都是将战略落地的一个过程、更是推动价值观从理念到行为的一个过程。所以,也会对绩效管理提出四个维度(成本、有效性、真实性、区分度)的要求,而我们所见的绩效管理,往往都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强调绩效考核,忽视绩效管理

  强调关键绩效,忽视非关键绩效

  强调考核结果,忽视绩效面谈

  强调技术手段,忽视教练辅导

  强调人力部门,忽视其他部门

  ……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绩效管理浪费时间、浪费成本、员工反对、管理者不满意。

  那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绩效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管理。

  这一点需要从最高决策者到基层管理者形成高度一致的认知,是要把绩效管理定位到每一层级管理者责任和使命的高度,真正的绩效管理是由直线主管完成的,而且这是管理者的基本功之一,通过绩效管理最终促成业绩目标的达成;所以第一个平衡就是要在绩效管理工作上,平衡人力部门与非人力部门以及最高领导层的关系,做好各自的定位,履行各自的职责。

  第二、工资是员工付出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报酬、奖金是员工取得工作成果后而获得的回报。

  第一个平衡就是要平衡工资与奖金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管理者习惯给员工定一个较高的薪酬,然后从中拿出一块做绩效奖金,这往往导致俄直接后果是,“绩效考核就是为了扣钱”,员工只要没有拿到100%的绩效工资,就是认为企业扣了他多少多少钱,而不会认为,这一年,这个月除了拿到工资以外,还拿到了多少多少的奖金。

  第二个要平衡的是绩效考核与奖金计算之间的关系。

  不可否认绩效考核之后是要有“奖优罚劣”,但不能让绩效考核替代了绩效管理、让奖金核算替代了绩效考核的所有应用,在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核算奖金的同时,绩效的改善、员工的成长、目标的修正等等也不可忽视。

  第三个要平衡的就是绩效管理(或者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财务、客户、学习成长、流程)与绩效考核指标、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人理解:

  1、在设定评价指标时能用财务数据、客观说明的,不用主观评价(这也符合SMART原则中要可量化的要求);

  2、指标设定、考核要求的提出要由客户来定(不是本人、本岗来定,也不一定就是被考核人的上司来定);

  3、在确定目标高与低的时候,讲究顺序渐进,遵循学习成长的规律;

  4、判断客户关系时,依照业务发生的流程,从前往后推到客户关系,不是人为定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

  第四个要平衡的就是结果与过程之间的关系。

  不要一味的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也不要一味的强调过程,而不对最终结果负责,或者就是过程和结果管理齐上阵,弄得被考核者是手足无措。这就需要对不同的被管理者、不同的工作事项或行为表现,采取差别对待,这也就前些年《情景领导》比较火的原因。

  第五个要平衡的是员工的表现和管理者对他的期望,二者间的关系。

  往往管理在者的要求会比较高(我所说的这个高,是高过普遍、大多数现实状况),如此一来,管理者就会觉得无人可用,如果是“矮子里面挑将军”,就会发现没有不可用之人的另一番境况。

  第六个要平衡的是,关键绩效与非关键绩效的平衡。

  忽略这一点,会发现虽然达到了“考核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效果,但往往也会是考核的就有人做,不考核的就没有人做,最后是每个岗位要考核的指标越来越多。关键绩效成果不仅要“进档案”,非关键绩效的成果,尤其是日常行为表现,也更要“进档案”,我们要做的就是,针对非关键绩效,开辟“进档案”的渠道和方法,避免绩效管理实际中的“顾此失彼”。

  第七个要平衡的是,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的关系。

  在此,我们很少有人将绩效考核结果长期保存的很少,大多是当月绩效成绩一出来,拿来算完工资就放一边了,最多是年终评优评先啊、发年终奖金啊,会再看看全年12个月的绩效考核结果,但很少说一个被考核人,今年怎样、去年怎样、前年怎样,这个员工要是在公司工作了20年,更不会看这20年里每年的绩效、这20年累计的绩效如何,没有这样的一个平衡,归属感、主人翁精神,可想而知不会怎么样。

  只有这样去平衡,绩效管理才能效果最大化。

绩效管理论文11

  摘要:目前的建筑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科学、客观和规范的考核方法和工具。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作为对员工的控制手段存在的,有很重的维护领导权威。大多数采用的绩效管理方法是个人年终工作小结或是小组评议等主观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的建筑企业形式及员工素质能力的提高。文章主要探讨了建筑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体系建设。

  关键词:建筑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目前,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的建筑企业管理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建筑企业的绩效评价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将企业与员工的发展相结合,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相结合,满足员工个人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而不只是简单的关注到员工的薪资、福利及晋升等这些基本问题。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能够适应、配合企业的发展要求。

  一、建筑企业绩效管理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的形势下,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的挑战。建筑企业的经营状况、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都跟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悉悉相关。在建筑行业,我国应用计算机是从人力无法完成的复杂结构计算分析开始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扩展到区域规划、建筑CAD设计、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台账管理、工程计划网络制定等经营管理方面,20世纪90年代又扩展到工程量计算、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深基坑支护、建筑物垂直度测量、现场的CAD等施工技术方面的应用。因此,研究我国建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问题,有利于建筑施工建筑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目前,在我国企业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项目管理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而建筑企业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都要依赖于建筑企业中的处于各种岗位的员工来实现。在社会制度的背景下,在社会关系空间中,建筑企业员工个人追求自我认同,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之间势必会产生矛盾,这是导致建筑企业员工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源所在。

  二、建筑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在建筑建没工程项目都在搞项目绩效评价,但多数建筑企业管理绩效评价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缺乏硬性指标约束,评价机制流于形式,缺失合理、公平公正、科学。在众多的诸如加薪,升迁等对策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近年来兴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给所有建筑企业指明了一条新出路,对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建筑企业员工自身特征发生了变化,因此当他们处在同样的环境中时,便会产生更大的困惑,而这些变化也更是会反应在行动上,进而产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员工的自我身份认同困境具体体现在他们的身份分类的矛盾、目前身份归属的矛盾以及未来身份归属的矛盾上。基层组织对建筑企业管理评价工作认识不足。

  (二)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由专门的评价小组来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开性,但同样也存在一些不利的方面。以庞大的数量与巨大的规模向城市流动,穿梭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建筑企业员工到后来的外出务工者,这样的词语逐渐被人们提起,建筑企业员工以及建筑企业员工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出现了,即制度以及政策的变化,建筑企业员工的自由流动,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建筑企业员工对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城市居民的排斥、建筑企业员工的城市适应、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成为了建筑企业员工流动衍生的社会问题。然而把焦点聚焦到建筑企业员工自身,在这些社会变化与变迁后,其身份也悄然声息的发生着变化。

  (三)绩效评价的“经验主义”

  组织往往利用这些资料来确认表现出色的“明星”员工,并对他们加以培植以便让他们承担更重大的责任。职业生涯管理就是将组织和员工的工作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共同目标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努力加以实现的过程。从个人的角度看,成功的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就是如何对个人的需求、理想、愿望与个人实际的能力、技术、动机等特征作出现实的、中肯的自我评价。因此,对员工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员工而言,必须能够将自己的能力、技术、价值观等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这其中还包括员工对于组织中存在的机会的评估过程。那前面所做的工作完全没有必要了。

  三、国内建筑企业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领导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不够

  绩效评价是项目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想要取得成功,那么领导就应当十分重视并支持绩效评价工作,并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工作才能有针对性的贯彻实施。如果领导意识到绩效评价是项目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就应当给绩效评价活动提供相应的人、财、物方面的支持,甚至亲自参与或监督,以便评价得以顺利进行,评价结果也必然受到重视。在实践评价中,领导很少意识到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绩效评价只不过是一种费时、费力、费钱的工作,只需要日常的观察、考核可以做出评价,所以绩效评价工作无法真正有效开展、发挥作用。

  (二)对绩效评价定位模糊

  我们从小就一直在探索: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目标,我们要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这样的理想和目标,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我们怎么才能提升生命的品质,让生命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看,职业生涯是我们认知、情感和社会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解决在认知、情感和社会观念方面面临的问题。从生理角度看,职业生涯是以生命周期的理念为基础,对我们自己的体力、体能、智力、智能等从发育、成熟到衰退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实践证明,目前我国很多建筑项目管理由于对绩效评价的目的认识不够造成的绩效评价定位的模糊。

  (三)绩效评价培训工作不到位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组织必须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以便使员工能够沿着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前进,并成功地驾驭其发展过程。众所周知,当组织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时,会给组织中的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然而也要认识到,即使组织是处于衰退或战略调整阶段,更应该设计各种开发计划为员工创造职业生涯机会。有时组织发展速度的放慢,会迫使各建筑企业在开发和管理职业生涯方面更具有创造性。

  (四)绩效评价方法选择不当

  很多国内建筑企业并不是在分析自身建筑企业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绩效评价方法,而是复制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机械的套用,而不根据实际情况和建筑企业自身特点做出相当调整,使绩效评价过程成为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一种博弈,也使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影响工作氛围,打击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绩效评价丧失本身应该具备的意义,非但没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反而影响工作情绪,甚至降低了原有的绩效水平,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应有的麻烦。

  综上所述,不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已经影响了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在该理论出现以前,企里是人适应机器,后来马斯洛提出,员工的潜能、价值实现应当得到重视,坚信人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即达到自我实现。

  四、加强建筑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建筑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文化,是指建筑企业成员所培养的共同规范、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心理激发力、精神感召力和能量释放力,并弥漫于建筑企业文化群体之间,把每个个体的行为整合起来,维系主导并昭示着建筑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斗。在企业中要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为员工规划好职业发展方向和晋升通道,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挖掘出员工的最大潜力。例如营销管理者除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外,还需要足够的营销管理知识和能力。基于营销人员的专业等级晋升而规划能有效摆脱业绩提成的诸多弊端。很多建筑企业的方法是营销人员业绩的好坏,在薪酬方面做出体现,业绩好坏同时也关系到营销人员在企业的发展,这种做法在中低级营销管理者中实行比较合理。但如果营销队伍的庞大,营销业务增大的情况下,把握营销合同、降低营销风险、扩大市场占有率、防止客户资源流失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熟悉各种法律知识的高级营销员、主任营销员。对这类员工的等级设置如果与营销副经理、经理同级,会极大地激励其在自己擅长的营销领域得到职业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调查显示员工最看重的是公正的业绩考核,愉快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的自主性,其次是稳定的薪酬福利待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采取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方法。岗位轮换是指在公共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或某些具有特殊工作性质职位(财务、人事、审计、计划、物资等)的公职人员,有计划地交流轮换岗位的制度安排;挂职锻炼是指为了使年轻的公职人员增长才干,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其到基层部门实地担任一定职务的内部交流活动。

  同时,管理人员还要根据组织的需要和发展要求,考虑是选择外补晋升制还是内升晋升制对组织更为有利。外补晋升制是指当组织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由本部门以外的公职人员进入补缺的方式。其优势在于,扩大了选择范围,可以吸收卓越人才;能够因事择人,促进组织创新,提高工作效率。问题是,新任人员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与原组织成员融合需要时间,外补过程对原部门公职人员的情绪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内升晋升制是指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由本部门内职务较低的公职人员晋升补缺的制度。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建筑企业横向流向建筑企业权力层应该加强。很多管理职位上的人员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创新意识减弱,不利于建筑企业绩效的改善和管理创新。但在横向交流时要因人而异,有些部门的工作性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当无法获取更佳的人选时,可以将这部分人员相对固定,但同时逐步提高其经营和管理要求,这样既有利于员工的成长,也有助于建筑企业绩效的上升。

  调整和优化多通道模式,无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都大大的拓宽了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通道,既实现了管理人员在三个通道同一等级的横向发展,也实现了管理人员在三个通道不同等级的纵向发展,形成了管理员工愿意承担更多责任和挑战性的工作,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职业领域,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的良性人才培养和成长模式。管理人员是建筑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掌舵人,多通道模式是培养和锻造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后备干部队伍的最有效途径。

  在营销过程中,建筑企业固定客户资源的维护和国内外主要客户的开发由营销部领导负责。伴随行业竞争的激烈,建筑企业对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建筑企业成立仅仅数年,全方位营销模式起步较晚,产品的竞争优势尚没有完全形成,经常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挤压。这就使得建筑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加大营销队伍的培训工作。个人职业生涯以组织为依存载体。

  参考文献:

  1.付亚如,许如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2.周文,虞涛.绩效管理[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3.李芝山.绩效管理:价值、问题及策略[J].中外企业家,20xx(2).

  4.孙宗虎.绩效目标与考核实务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

绩效管理论文12

  一、讨论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一种检查与评比的管理实践机制普遍被应用,应用这种机制的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领导在绩效管理方面相对重视。目前,经过一些初步的摸索阶段,绩效管理已经有了相对的经验与解决办法。但是在管理的认知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企业的公平目标与激励体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不能实现企业的导向作用。检查与评比的实践机制的特点如下:详细列出工作计划以及工作标准,需要考核的项目很多,但指标占用较小;加分机制少,但扣分机制多;考核的项目来源不确定,通常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企业组成项目考察组对下级部门进行调查和监督,但不能体现企业业绩的考核。通过检查与评比的实践管理机制采取不定时间的考察与监督可以促进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造就了一种压力感,使得企业员工按照企业的标准与制度尽全力去完成工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业务发展与管理。此种实践机制存在了两个弊端:首先是考核结果没有力度。结果好不代表贡献多,结果不好不代表贡献少。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公平与激励机制的进行;继而限制了企业管理的导向。随着考察项目的增多,不能体现考察重点,因此,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与不能很好的实现理想目标。

  二、国内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1、考察项目的增多,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与理想目标,指标相对较小,同时会使员工造成混淆,丧失追求更高指标的机会。

  2、通过抽查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考核。在抽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员工往往推卸自身责任,并没有自我深刻反省反而自认倒霉。通常有一种混淆观念:别人运气好,没有被发现问题所以考核成绩高,自己运气不好所以考核成绩低。造成了大部分考核者不认同此种考核方式。

  3、通常考核人员不能完全理解被考核人员的工作性质和核心,从而造成考核结果的不稳定性和误差。大部分情况考核人员并不是被考核者的上级关系,所以不必对被考核者的业务承担责任,从而造成考核结果的不真实与随意性,直接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并且会对考核的公平与公正性产生怀疑。

  三、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绩效管理的措施

  从公司绩效管理出现的问题来看,可以归纳为:工作勤奋者反而在绩效考核中名列末尾,以及未能考虑到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这样一来,必然在最后的规制制度执行上存在着“悖论”。同时,在具有着“中国特点”的考核项目上,如果出现不足之处,会大大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果完善一些相对考核指标包括品德、能力、成绩等方面,同时包括企业业绩和加大企业的考核比重,把重点放在品德、能力、成绩等方面延伸的考核指标中,并细化出多个不同方面的等级,并阐述每个等级的具体意义,考核时需要与被考核人员的实际行动相对应,就能对每个被考核者的成绩进行加分。所以,在各大企业实施自我管理的模式能够强化并提高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世界所推行的一种方法。此种自我管理模式的理念是一种基于对人类一种坚持理念,称为“Y”理念。“Y”理念可以解释为:员工工作的态度正确,工作状态如娱乐时轻松自在;一旦企业员工对工作进行了承诺,必将在自己的行为方面进行自我认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一切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努力;一般来说,每个员工都能自己承担责任并且用于寻求责任;不只是管理者,员工也具有重大决策的能力。自我管理的模式通过实质性的前进目标,企业员工具备主动追求并完成目标的能力;下级拥有上级给予的管理范围之内的责任权限,较少插手管理下级工作;较少进行阶段考核,比较注视最后结果;充分实施对员工的促进作用,体现能者多劳的思想。最终的考核结果关系到员工的薪资与岗位的升降问题。

绩效管理论文13

  摘 要:要想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就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或者说,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可行的、便于操作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而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建设则是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因为这是其他环节如聘任、培训、奖惩、职务任用与升降等正确实施的基础与依据。

  关键词:绩效考核; 薪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一、绩效考核

  1、绩效考核的目的:绩效考核是指应用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本职岗位上的工作行为与工作效果。绩效考核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一项管理沟通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员工的组织行为,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以求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2、绩效考核的原则:一般而言,绩效考核应坚持以下原则:

  (1)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实施绩效考核时,一定要注意考核标准要客观,组织评价要客观,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也要客观。同时要公开各个岗位和各项工作的考核标准,在实施考核中对所有的员工做到一视同仁。

  (2)科学评价原则:即指从考核标准的确定到考核结果的运用过程设计要符合客观规律,正确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准确地评价各级各类员工的行为表现。

  (3)简便、易操作原则:考核标准简便、易操作一是有利于员工明确标准,确定努力方向;二是便于管理人员实施考核;三是可以较少的精力投入,达到比较好的考核效果。

  (4)注重绩效的原则:绩效是指员工经过主观努力,为社会做出并得到承认的劳动成果,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与效益等。在实施考核中,只有以绩效为导向,才能引导员工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来,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3、绩效考核的意义:现代企业科学的绩效考核具有如下的重要意义:为企业各类职工晋升、降职、调职以及聘任与解聘提供依据;对员工的工作质量、数量、效率、效益等进行科学的评估,为薪酬分配提供依据;企业通过对员工绩效考核的反馈,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绩效考核的主要方法:

  (1)分级法:又称排序法,是指按被考核员工绩效相对的优劣程度,通过比较,确定每人的相对等级或名次。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鑫龙煤业近两年来进行的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就是一种分级法,即先确定考核对象、考核内部和考核标准,通过集体述职对照考核标准进行打分,最后根据每个考核对象的实际得分进行分类排序。

  (2)因素评定法:这种考核方法主要是指根据企业各类人员的专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将拟考核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项目指标,通过对各个项目完成情况考核来确定总的考核结果。比如公司每年与子分公司领导班子集体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书”,就是从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群众的信任度等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3)基准加减评分法: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公司近几年实行了“双基建设”(基础工作、基层管理)考核管理办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为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的要求,提出一系列说明句式的考评项目,然后对每一考评项目做出一些具体规定,指明达到什么目标加分,违犯什么规定或规范减分。事先指派一个相同的起点分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分或减分,最后通过得分多少来评定考核等级。

  二、企业的薪酬考核

  现代企业薪酬体系建设是企业对员工为组织所付出的劳动而支付的一种报酬。薪酬一般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部分,经济性薪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补贴工资、年度奖励、保险福利、利润分享、持股和带薪休假等;非经济性薪酬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学习培训、个人发展空间与机会、能力提高以及职业安全等。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指经济性薪酬。

  1、薪酬系统建设的目的:薪酬体系建设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薪酬形式、薪酬结构、薪酬标准、薪酬水平等内容以及调整条件进行规范性管理,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企业获得最佳的效益。薪酬体系建设的目的在于确保本企业的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以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同时通过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使企业与员工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

  2、薪酬系统建设的原则:在设计建立薪酬系统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确定薪酬支付结构和水平时,必须参照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

  (2)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大小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一并纳入分配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按岗定酬。

  (3)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充分体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薪酬分配思想。

  (4)在薪酬分配中要遵循成本补偿、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和效益增长相协调以及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相符等原则。

  也可以简单地说,企业的薪酬系统建设要体现竞争性、激励性、经济性和合法性。

  3、薪酬体系建设的程序:企业要想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还要有一套正规的程序,这样才能保证薪酬体系的可行性。一般而言,薪酬体系建设要遵循以下程序:

  (1)制定企业薪酬战略与政策 这一程序主要是编写关于企业文化及薪酬政策的文件,具体包括企业对员工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企业对薪酬作用的定位;实施薪酬分配的基本原则,薪酬成本投入标准;薪酬制度、薪酬结构及薪酬水平的选择标准等。

  (2)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 这一程序包括编写岗位说明书、制定岗位规范、对企业内各类岗位的劳动价值或重要性进行评价。这一程序相当关键,因为只有进行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才能公平而合理地决定企业内不同工作之间的报酬差别。常见的工作评价方法有经验排序法、因素综合分类法、因素比较法、因素评分法和市场定位法等。

  (3)薪酬结构设计 薪酬结构是指企业内各项工作的劳动价值或重要性与其所对应的应付工资之间的关系。

  结构设计就是把企业各项工作劳动价值或重要性的顺序、等级、分数或象征性的货币值转换成实际的工资值(通常用薪酬结构线来表示)。

  (4)市场薪酬调查 进行市场薪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参照本地区、本行业的薪酬状况,制定和调整本企业的薪酬水平与结构,使之具有市场竞争力。

  (5)确定薪酬水平 这一程序主要是把众多类型的薪酬归并组合成若干个等级,形成一个薪酬等级系列,进而确定企业内每一个职位具体的薪酬范围。

  (6)薪酬评估与控制 在薪酬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根据员工工作的行为和取得的实际效益,对薪酬制度进行评价,同时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及时的调整薪酬政策,使薪酬战略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趋于一致。

  4、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类型: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演变息息相关,纵观目前企业的薪酬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这主要是根据各种职务的重要性、技术复杂程度、承担的风险和责任等因素划分等级,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劳动报酬的制度。它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标准(比如职务晋升条件)、职务等级(初、中、高级)和职务工资标准三个部分。

  (2)岗位技能工资制:这主要是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加强工资的宏观调控为前提,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评价为依据,以岗位或职务工资和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根据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数量确定报酬的多元组合的薪酬制度。岗位工资是根据员工所在岗位或所任职务的工作强度、工作责任和承担的风险来确定工资标准,它以岗位测评的分值大小进行划分,分值大的岗位工资高,分值小的岗位工资低。技能工资是根据员工实际的业务水平、工作技能及工作成绩,经考核后确定的工资。技能工资可以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档,每档再分若干个等级。

  (3)绩效工资制:这主要是指以工作目标和岗位责任制为考核内容,以岗位职务序列、效益档次和贡献等级综合确定工资标准为表现形式,以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一种薪酬制度。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员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和科室工作业绩密切相关。

  (4)结构工资制:这主要是在分解等级工资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岗位、不同技能、不同绩效而确定劳动报酬的原理,重新组合成既有刚性、又有弹性的一种薪酬分配制度。实施它的目的是体现工资的保障与激励功能,激发员工的潜在能量,以创造最佳的效益。结构工资一般由基础工资、年功工资、补贴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绩效工资等组成。

  以上四种薪酬制度类型,各有优缺点,通过实践来看,结构工资制可以兼容不同工资制的优点,在实际操作中易于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也便于体现企业的管理战略和薪酬政策,但同时也必须付出一定的评估和控制成本。

  规范而科学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系统建设是企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保证。作为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对绩效考核和薪酬系统建设高度重视,并经常的修订和校正管理行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并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体系是每个企业必须面临的任务。而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薪酬管理体系已发展成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叶向峰著《员工考核与薪酬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2]余凯成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3]郑晓明著《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版.

绩效管理论文14

  1股权激励

  1)员工所持股份主要由原始股和投资股2部分组成。员工所持的原始股份额由员工所在的岗位决定,由于不同岗位对出矿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为各岗位配发的绩效基金原始股份额也不同。投资股由员工自行购买,允许员工在车间内部交易。员工所持投资股数不得超过个人原始股数的50%。

  2)每月月初员工质量绩效股价恒为1。在本月内,每周员工持股股价随着员工所在工区的出矿质量优劣而浮动。工区出矿质量每超、欠出矿计划品位0.01g/t,该工区员工的绩效股价上、下浮动0.5百分点。员工绩效股价按周浮动,月底结算。若车间的整体出矿品位完成出色,车间将视情况适当上调单股股权价格。

  3)工区出矿月平均品位超过计划品位0.5g/t时,车间将以增股的形式为工区参股者派发红利,增股数为个人原始股的2%,但累计不超过个人原始股的5%。股权增股当月兑现,且增股后的股权数自动滚入下月个人基金账户中。

  4)若员工日常工作中受到矿部的奖励或考核,则员工的绩效股价根据奖惩金额数而上下浮动,浮动大小由员工的奖惩金额数和员工所持股权数决定。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员工、地测采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若1年内出现3次违反矿部管理相关规定的情况,取消其投资股。

  2系统设计

  2.1系统技术方案

  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基于UCML企业级应用框架开发平台研发,利用SQLServer20xx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结构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充分利用焦家金矿采掘车间现有的网络资源,基于HTML5在客户端能够实时地生成车间人员绩效股价走势图,动态地体现出员工绩效股价的变化,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采掘车间生产质量的提高。系统采用的UCML开发平台[4]基于.NET体系,可以直接转换为c#源码,网页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均可在该平台上实现。业务开发流程包括:业务的开发和整合、网页报表、工作流、多维分析、门户管理、移动开发和协同管理套件等。SQLServer20xx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非常完备,为商业智能管理和企业数据管理提供了高效、安全和可靠的平台,是一个端到端的、集成的、全面的数据信息解决方案。基于.NET平台的B/S架构模式包括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3层结构。表示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输出;业务层负责处理用户提交的请求并向用户返回处理结果;数据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存储和检索。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HTML)在目前的网络中应用极为广泛,是网页文档的主要构成语言。基于HTML5在客户端生成图表具有实时更新、离线使用、跨平台使用等优点,绘制出的图表不仅动态美观,而且可以支持多种主流浏览器,实现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的应用。

  2.2系统结构设计

  焦家金矿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主要由5个模块组成,包括:基础信息维护、股价/股权变动、生产数据录入、股价实时动态和每月分红结算。模块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基础信息维护。主要用于存储和维护车间工区、工种信息和车间全体员工的实时持股信息。系统管理员通过该模块可以直接、综合地查看和管理车间全体员工的持股信息。

  2)股价/股权变动。该模块记录和存储了车间员工的所有奖惩信息和投资股买卖信息,同时完成了奖惩/买卖记录的存储和个人股权股价信息实时更改。在车间员工受到矿部奖励或考核的情况下,实现了奖惩信息的存储和责任人绩效股价的实时更新。

  3)生产数据录入。用于记录和管理车间各工区的月计划采矿量和月计划出矿品位,以及每月每周各工区的周实际采矿量和周实际出矿品位,实现了月实际采矿量、出矿品位随着周实际数据的录入而自动更新的功能。该模块生成的车间出矿数据汇总表包含了车间和各工区的所有出矿信息,并能实现自动统计分析功能。

  4)股价实时动态。主要用于生成车间全体员工的每周股价信息和每日股价信息,同时在客户端自动更新生成近10日的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图,间接反映了各工区每周的出矿质量和工作绩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5)每月分红结算。在月末整体绩效考核时,该模块可自动生成车间全体员工的持股信息表,根据每个员工所拥有的股权价值来结算分红,实现了出矿质量股权制的绩效考核。

  3系统应用及效果

  焦家金矿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从20xx年6月项目实施至20xx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至今应用效果良好。车间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对车间生产信息和员工的绩效考核进行综合地管理,生产信息等基础数据输入系统后,可以自动生成车间各工区员工的每日股价走势。股价走势图通过LED电子屏在车间内部每日更新展示,员工通过浏览LED屏上的股价走势变化即可了解本人所在工区及车间的生产质量波动。系统投入运行后,采掘车间的月平均出矿品位提升了1.8%,月平均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系统的实施促进了采掘车间生产质量的提高,减少了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近3个月来,采掘车间事故发生率为零,车间员工提高了生产质量意识,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采掘车间出矿质量绩效管理系统自运行以来,动态地体现了员工绩效股价的变化,对车间全体员工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达到了信息化管理、综合提高车间出矿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

  1)健全和完善了采掘车间的激励-约束管理机制:采掘车间目前绩效考核制度按月实行,员工对生产质量与工作绩效的联系意识较淡薄,每月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工作的激励作用也不是很明显。出矿质量股权激励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帮助采掘车间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利于车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长期稳固的发展。

  2)生产数据的自动统计分析:以采集的车间每月计划生产数据和实际生产数据为前提,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汇总表。汇总表按时间和所在单位(包括车间、工区、其他人员)进行划分,包括基础数据汇总表,工区月平均品位分析表,车间每周股价信息表,车间每日股价信息表等。系统综合的数据统计分析,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全方位地掌握车间的生产动态,极大地节省了数据分析的时间,为车间管理人员提供了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

  3)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的自动更新:以系统采集的实时生产数据和员工奖惩记录为基础,系统能够在客户端自动精确地生成和更新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图。根据车间全体员工的持股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财务人员快速地完成每月的绩效考核和分红结算。员工通过浏览和对比车间/工区每日股价走势图,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车间各工区的出矿质量和生产绩效,从而激励员工从生产质量出发,为车间、矿部创造更多的效益。

绩效管理论文15

  摘要:本文从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合理使用项目资金、科学规范项目实施、强化技术支撑环节、完善后续管理措施5个方面阐述了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绩效管理的应对措施,着重指出应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解决重视不够问题、坚决克服和纠正项目实施中的不端问题、认真解决个别项目主持人经验不足问题。

  关键词:科技推广;绩效管理;措施

  中央财政推广项目不是一般性的科研项目,不是锻炼新手、培养人才的地方,必须具有与百万项目相应的技术资格和工作阅历。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但也应兼顾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求,即使是让年轻人来干,也应考虑好相关专家配置问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同一项目,共同搞好项目实施。所聘专家,一定专业对口,能亲自深入现场指导,切实发挥作用,切不可弄成遥控指挥,以免形同虚设。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管理,是强化财政资金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启动实施之后,多数项目承担单位和保证单位高度重视,制定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措施,科学推进实施,规范过程管理,完成阶段性任务,取得中期效果。但也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有必要明确规范,科学引导,警示不规操作,落实各方责任,规范项目实施,提高建设质量,努力把“该管的事管好”“该干的活干好”“该花的钱花好”。

  1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的核心是解决“事怎么管”的问题。众所周知,组织管理工作对项目健康有序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事关项目实施的成败。加强项目组织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保证单位坚守职责至关重要。

  1.1承担单位职责

  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对项目具体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放松管理、缺乏约束,对主持人的工作及其行为不管不问,不仅贻误推广事业,影响项目优质高效实施,也从一定程度上给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变相害了主持人,后果严重。项目单位应了解掌握项目实施及资金规范使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整改,将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在萌芽之中。对没有保证单位的项目,承担单位领导及主管科室负责人应承担起项目监管责任,如果出现问题,同样难辞其咎。

  1.2保证单位职责

  项目保证单位应切实负起项目监督检查等管理职责。认真履行保证单位职责,代表项目委托单位行使管理职权,协助项目委托单位做好项目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发挥部门管理职能作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合理。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掌握项目总体进展,及时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合理使用项目资金

  合理使用项目资金的核心是解决“钱怎么花”的问题。必须看到,项目资金是绩效评价、项目验收、资金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合理使用项目资金,是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措施。

  2.1消除资金拨付隐患

  中央财政项目资金应实行报账式使用,决不允许项目单位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给项目参与单位,决不允许工作未干先付项目资金,所有项目都应履行严格的工作量验收程序,实际工作量发生并经检查验收后,依照实地任务量完成情况支付相应费用。直接拨付项目资金系违规行为,应对项目主持人、单位领导以及保证单位责任人等进行追责处理。

  2.2减少资金过度使用

  技术推广项目资金应主要用在推广项目上,用在技术示范上。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项目资金多、建设规模小以及单位建设成本高等问题,应努力降低成本、压缩开支,削减不必要建设内容和实施环节,把更多资金用在扩大示范规模上,不要浪费在不必要事情上,最大限度地增加项目的可示范性和可复制性,利于未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2.3引导资金合理使用

  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多分布在山区林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通常选择当地林农作为项目用工,实施中势必带来工酬支付上的诸多不便。工作中应有效避免将临时用工变为工资支付、将短时工期变为长期用工以及将单项建设环节开支列为人员工资、将工程款列入工资表等明显资金支付不合理现象,努力消除既买苗木造林、又买种子育苗等重复使用资金问题。决不允许项目费用支出在买卖双方或卖方与项目组成员、技术支撑单位之间进行。项目单位及主管部门应严格项目资金管理,规范使用项目资金,坚决杜绝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3科学规范项目实施

  科学规范项目实施的核心是解决“活怎么干”的问题。应严格按照合同和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要求,完成合同约定的建设任务和经济技术指标。

  3.1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解决重视不够问题

  中央财政推广项目都是百万元以上资金量。对这样体量资金项目的起码要求是,实施后应该具有较强推广示范作用,收获明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无论是项目承担单位还是保证、支撑、协作等单位,都应对项目的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有足够认识,绝不能把中央财政项目当成一般性科研项目、产业化项目来干。应从骨子里看重项目建设工作,以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来对待项目实施工作,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肃认真,科学严谨,一步一印,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对已经发生的不符合合同要求问题,应研究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调整到与合同规定相吻合。有关技术支撑人员应深入项目实地,全面具体了解情况,直接指导现场作业,确保技术跟进到位。对技术措施选择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必须进行严格规范,选择适宜季节,采取适宜措施,必要时外请专家给予现场指导。对因苗木质量等原因可能导致造林质量问题的,应做好优质壮苗储备工作,确保造林季节来临时有足够苗木补植,进而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应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保证项目的示范性。

  3.2坚决克服和纠正项目实施中的不端问题

  检查中发现个别项目合同指标在项目实施期内无法考核,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必须坚决消除不健康心理,端正要项目目的,决不能把承担推广项目作为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一个途径来认识和对待。对合同期内无法直接考核具体指标的问题,有关项目承担单位和保证单位必须拿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利用项目资金购买的苗木,必须用于扩大示范规模上。对个别技术措施过于简单的,应尽快制定先进技术方案,完善提升技术操作水平,让人看到真正具有科技含量的先进技术措施,决不能应付了事。

  3.3认真解决个别项目主持人经验不足问题

  中央财政推广项目不是一般性的科研项目,不是锻炼新手、培养人才的地方,必须具有与百万项目相应的技术资格和工作阅历。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但也应兼顾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求,即使是让年轻人来干,也应考虑好相关专家配置问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同一项目,共同搞好项目实施。所聘专家,一定专业对口,能亲自深入现场指导,切实发挥作用,切不可弄成遥控指挥,以免形同虚设。

  4强化技术支撑环节

  加强技术支撑的核心是解决“跟进到位”的问题。应当指出,技术支撑是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项目实施质量的好与坏,技术支撑是否及时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没有技术支撑单位的具体指导,没有项目实施整体设计,项目单位怎么干,又如何保证干好?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项目地点示范性不强、高效培育如同普通造林、良种造林说不清种子来源等情况,更多的是技术支撑跟进不及时、辅导不到位造成的。各技术支撑单位,特别是多个项目的技术支撑单位,一定把项目建设纳入自身工作,安排充足时间,研究项目方案,细化操作措施,并保证与项目实施同步跟进,亲临现场,确保服务及时、指导到位,坚决杜绝电话遥控指挥。这应作为项目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因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项目实施出现问题的,也应对有关技术人员实行问责。

  5完善后续管理措施

  研究后续管理的核心是解决“持续示范”的问题。中央财政每年拿出亿元资金扶持林业技术推广,目的就是让科技成果在林业行业“生根、开花、结果”,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贡献。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考虑不周、处理不好,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国家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各项目单位一定本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科学规范做好项目期内实施工作的同时,认真研究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持续管理问题,以使科技推广项目的示范作用得到持续有效发挥。必须保证财政资金项目建设成果留在国有单位,坚决不允许流向非国有单位,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绩效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绩效管理论文11-19

医院绩效管理的综合应用论文12-24

绩效管理论文开题报告12-31

绩效管理论文参考文献05-22

浅析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创新的论文01-17

卓越绩效管理对船厂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论文04-19

关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论文11-05

绩效管理的意义06-17

绩效管理的体系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