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指标体系论文

时间:2022-11-14 17:12:41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指标体系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指标体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指标体系论文

指标体系论文1

  摘要:低碳城市是伴随着低碳经济提出的发展目标。构建全面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准确认识和量化评价低碳城市,推动其建设和发展。因此,文章在分析低碳城市的内涵及特点基础上,试图从经济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制度完善度和生态环境优良六个方面构建一个比较全面有效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推动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低碳城市的内涵及特点

  1.1低碳城市的内涵

  要界定低碳城市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20xx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在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一词。随后,各国学者对低碳经济理念进行了大量研究。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

  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也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夏堃堡,20xx)金石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金石,20xx)还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综合各位学者的理论,我们认为低碳城市应是低碳经济的空间载体,而非低碳经济的简单延伸。系统来说,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实现低碳生活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2低碳城市的特征

  根据低碳城市的内涵,低碳城市应具有以下特征。

  (1)经济低碳化。经济低碳化是指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也就是经济的高效化和集约化。要实现低碳城市的经济高效化和集约化目标,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和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xx)(2)基础设施低碳化。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基础。基础设施低碳化是指城市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应以低碳为主题,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追求城市的紧凑、舒适和宜居。

  (3)生活方式低碳化。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对城市的能源需求有重要影响。人类消费理念和行为向低碳转变将有助实现CO2减排。生活方式低碳化是指城市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彻底改变人们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积极消费低碳产品,形成低碳消费习惯,追求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实现低碳化生活,最终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

  (4)低碳技术全面。低碳技术是指那些有利于改善公众生活质量,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先进技术。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例如经济低碳化、低碳建筑建设、绿色交通规划、低碳产品生产及环境保护方面都离不开低碳技术。因此,建立节能和提高能效、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领域的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5)低碳政策制度完善。低碳城市建设并非仅是政府或企业的事情,而是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合理完善的相关政策制度,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向社会公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通过把政策目标转换为明确的经济信号,引导企业和个人都积极投入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蓝图中。

  (6)生态环境优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和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增加自然碳汇,实现草地、森林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78统计与决策20xx年第7期(总第331期)作用,减缓气候变化,保证居民的优质生活质量。因此,作为低碳经济的空间载体———低碳城市,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追求的目标。

  2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低碳城市的内涵、特点,按照指标体系构建时遵循的系统性、实用性、简明性、独立性等各项原则,我们构建如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高层次指标是低层次指标的综合,低层次指标是高层次指标的具体体现。

  2.1经济低碳化指标

  由于经济低碳化体现在经济高效集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二个方面,因此经济低碳化准则层从以上二个层面选取指标进行评价。

  (1)经济高效集约化水平。经济高效集约化水平主要选取单位GDP能耗、人均GDP能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单位、GDP水资源消耗和单位GDP建设用地占地5个指标予以评价。其中,前3个指标反映能源的利用效率,后2个指标分别反映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产业结构合理度。产业结构合理度选取非农产值比重、第三产业比重、高技术产业比重和产业结构高度化4个指标予以评价。其中,前3个指标分别反映非农产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结构高度化反映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和方向。

  2.2基础设施低碳化指标

  基础设施低碳化主要表现为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和开发节能的绿色环保建筑,因此基础设施低碳化准则层从交通低碳化水平和建筑低碳化水平两个层面选取指标进行评价。

  (1)交通低碳化水平。本文首先选取到达BRT(快速公交系统)站点的平均步行距离和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两个指标反映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水平,体现交通低碳化的保障力度。此外,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可以减少交通需求量,实现交通低碳化。故本文另选取城市高密度开发水平这一指标评价城市空间规划的紧凑程度,间接评价交通低碳化水平。

  (2)建筑低碳化水平。本文选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比重和节能建筑开发比重两个指标共同体现城市建筑低碳化水平。其中,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比重指标反映城市对以往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节能建筑开发比重指标反映城市开发节能低碳建筑的力度。

  2.3生活方式低碳化指标

  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前提是居民具有低碳消费理念,核心是居民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低碳化。本文将从以上四个层面选取指标予以反映。

  (1)低碳消费观。低碳消费观层面选取低碳生活了解度、节约消费赞同度和低碳生活知识普及度3个指标予以评价。

  其中,低碳生活了解度指标主要评价居民对低碳生活的意义、理念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节约消费赞同度主要反映居民对低碳消费生活的主要理念———节约消费的肯定程度,低碳生活知识普及度主要反映居民是否具备如何低碳生活的相应知识及掌握低碳生活知识的程度高低。

  (2)低碳消费水平。本文选取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家庭生活用水、人均生活燃气用量和人均生活用电量4个指标反映居民在居住、用水、用气和用电四个方面的低碳消费水平。

  (3)低碳消费习惯。低碳消费习惯将选取节能住宅购买率、绿色出行方式使用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节能家用电器普及率、一次性物品使用率和初级食品消费比重6个指标予以评价。其中,节能住宅购买率主要评价居民在居住方面的低碳消费习惯情况,绿色出行方式使用率主要评价居民在出行方面的低碳消费习惯情况,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节能家用电器普及率和一次性物品使用率3个指标主要评价居民在日常家居生活使用方面的低碳消费习惯情况,初级食品消费比重主要评价居民在饮食方面的低碳消费习惯情况。

  (4)低碳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低碳度将选取教育支出比重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2个指标反映居民在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比重,体现居民的生活质量高低。

  2.4低碳技术发展指标

  本文首先选取R&D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和万人科技人员数量2个指标反映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保障力度和人员保障水平,其次选取万人低碳专利授权量和千名科技人员低碳论文发表数反映低碳技术研究水平,最后选取新能源比例、热电联产比例和资源回收利用率3个指标反映低碳技术运用水平。

  2.5低碳制度完善度

  由于城市的自然条件不同,实现低碳城市的路径选择和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相应制定的低碳政策制度也不尽相同。

  本文选取最基本的碳税政策完善度和低碳激励监督机制健全度2个指标对其进行评价。

  2.6生态环境优良指标

  本文首先选取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个指标反映城市环境的美化水平,衡量城市的碳汇能力;然后选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废水达标率3个指标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3低碳城市评价指标权重及指标分值的确定

  (1)低碳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低碳城市的各个评价指标,其相对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为了准确评价低碳城市,必须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确定权重有很多方法,最常用的为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考虑到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难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而德尔菲法决策参考79目标层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准则层经济低碳化指标基础设施低碳化指标生活方式低碳化指标低碳技术发展指标低碳政策完善度指标生态环境优良指标指标层经济高效集约化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度交通低碳化水平建筑低碳化指标低碳消费观低碳消费水平低碳消费习惯低碳消费结构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指标低碳技术研发人员指标低碳技术研究水平低碳技术运用水平低碳政策完善度环境美化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具体指标单位GDP能耗人均GDP能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单位GDP水资源消耗和单位GDP建设用地占地非农产值比重第三产业比重高技术产业比重产业结构高度化到达BRT(快速公交系统)站点的平均步行距离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比重节能建筑开发比重低碳生活了解度节约消费赞同度低碳生活知识普及度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家庭生活用水人均生活燃气用量人均生活用电量节能住宅购买率绿色出行方式使用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节能家用电器普及率一次性物品使用率初级食品消费比重教育支出比重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R&D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万人科技人员数量千名科技人员低碳论文发表数万人低碳专利授权量新能源比例热电联产比例资源回收利用率碳税政策完善度低碳激励监督机制健全度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达标率表1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观性较强,因此建议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低碳城市评价指标的权重。

  本文以居民低碳消费水平为例,确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家庭生活用水、人均生活燃气用量和人均生活用电量4个指标在评价低碳消费水平中的作用大小。首先,我们聘请有关专家两两比较决定同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下面矩阵(2)是有关专家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家庭生活用水、人均生活燃气用量和人均生活用电量4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按照次序排列起来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进而计算得到上述4个指标相应权重为W=(38381818)T。其他各层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参照此过程进行,本文不再详述。

  A=1 1 3 31 1 3 313131 113131 1矩阵(1)(2)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分值的确定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分值的确定,我们采用以下方法。将单项指标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正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如新能源比例、资源回收利用率等各项指标;第二类是逆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如单位GDP能耗、人均GDP能耗等各项指标。在实际评价中,根据这两类指标属性的差异,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

  正指标:若xixix0;若xi≥x0,则yi=1逆指标:若xi>x0,则yi=xix0;若xi≤x0,则yi=1式中,yi表示指标分值,xi表示评价指标的量化数值,x0表示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其中,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可聘请专家参考国外制订的相应标准通过专家评估获得。此外,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低碳生活了解度、节约消费赞同度、低碳生活知识普及度、绿色出行方式使用率、一次性物品使用率、碳税政策完善度和低碳激励监督机制健全度7个指标很难量化,建议对这7个指标进行抽样调查,进行民意测验得到相应量化结果。

  最终测算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综合分值若等于或高于1,则该城市可视为低碳城市。

  4总结

  本文根据低碳城市的内涵及特点,从经济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制度完善度和生态环境优良六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各地区各城市实现低碳城市的路径选择和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对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可结合评价城市的具体情况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后进行评价更为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xx,(7A).

  [2]金石.WWF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xx,(2A).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xx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指标体系论文2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综述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不同国家使用的清洁生产指标各不相同,既包括定量的指标同时也包括定性的指标,评价方法通常比较单一,定性评价较多。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各个行业均承认的清洁生产指标参照标准,对清洁生产的指标评价不能统一,比较起来不够明晰,且各国各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有的较多的评价指标来总结,从指标性质上可以分为宏观评价指标、微观评价指标以及环境设计指标三大类。一些发达国家经常使用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主要有废弃物排放率、环境负荷程度、环境绩效、气候变化率、生态系统平衡率等等,而这些指标的应用范围都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并不能完全引进、沿用。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构建各行业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均需参照“针对行业特性简历清洁生产指标”这一原则,构建中国适用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参考这一原则极其重要

  中国许多学者已经在清洁生产相关研究上取得了许多探索性的成果,包括研究相关指标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等方面,但是中国的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为止仍没有学者能够定义出完整、科学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从总体来看,中国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中国经济主要大力依靠农业,工业生产较少,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对清洁生产的指标构建重点集中在垃圾的回收、利用、能源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到了70年代初期,工业生产开始大力发展,随之而来对环境的污染有了更多认识,此时,清洁生产指标的构建开始包含了一部分简单的环境监测指标,如水资源质量、空气质量等;到了8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对工业企业的废弃物的排放进行管理和限制,重点进行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工作,一些指标的设立也多数为了解决排污问题,多数是限制排污以及评价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9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提升,中国也开始关注从源头治理污染,以预防性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注重传统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开始使用综合性的手段来控制各个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效效率问题,也就是大力宣传和推广清洁生产。从产品的原材料控制开始,在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使用直至作废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均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努力减少每一个环节的污染。在这一阶段,清洁生产的指标设计不仅仅包括原有的对环境的检测指标部分,还开始考虑整个产品从研发设计、原料的选择、生产能力的衡量、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污染物的生成、回收等综合情况,最近几年,又增加了管理与销售等方面与环境有间接关系的指标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中国,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1)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两种定性指标:原材料、产品,以及两种定量指标:资源、污染物。(2)根据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品工艺、资源利用率、产品相关、污染物的产生、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环境管理制度等六种指标。20xx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100号)要求,制定了印染行业、铬盐行业、烧碱/聚氯乙烯行业、制浆造纸行业、铝行业、电池行业、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用来评价企业清洁生产水平。20xx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先后公布了包装、火电、磷肥、轮胎、铅锌、陶瓷、涂料、水泥、发酵、纯碱、机械、硫酸、制革及电解金属锰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宣布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从发布之日起施行。虽然现阶段世界上各个国家所使用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各不相同,但是国际组织通常使用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主要有6种,见表4

  [4]:自1993年以来,中国清洁生产工作进入到试点阶段,开始示范性工作以及相关的研究,且陆续的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能够使清洁生产获得持续推广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各个行业的生产特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业清洁生产规范,对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初步形成了规模。但是,相关研究的指标中,大多数都是定性指标,能够对某一清洁生产工作进行定量考评的指标的构建还比较匮乏,整个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研究不成系统,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缺乏行业通用的合理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各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评价指标不够客观、规范;(2)评价工具简单、不够标准;(3)评价结果主观性强;(4)定性描述大量存在、定量评价缺乏。这就需要国内的学者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索,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构建具备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清洁生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的清洁生产的评价工作提供标准的可度量依据,为中国的清洁生产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依据,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提供战略选择标准[5]。

  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以建龙钢铁为例

  目前对于钢铁联合企业国家在20xx年发布了征求意见稿,对钢铁联合企业清洁生产标准尚未发布正式稿。作者通过对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的实际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根据对发布的相关标准及同行业企业的大量调查,提出了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的清洁生产的建议指标体系。

  1确立评价指标原则与思路

  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至关重要的,对评价对象来说,是制定下一步战略规划的依据,是对过去工作绩效的肯定,是对生产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制定科学、合理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能够为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进行准确的度量,能够为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带来正确的指导方向,这标志着清洁生产工作水平的进步。由于清洁生产包含产品从设计到市场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其工作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而能够对清洁生产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也必然是结构负责、层次众多的,其系统包含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包括协同、竞争作用,还包括互相之间的资源、信息等的输入、输出步骤。由此,能够作为评价指标的指标一定要具备敏感性、可度量性、意义丰富性、主导性等特点[6]。综上,通过对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工作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深入分析,在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要制定出能够精准、正确地反应建龙钢铁公司清洁生产工作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生命周期全流程原则。由于清洁生产包含产品生产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那么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就要全面考虑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了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选择、产品的生产、成品的储运、市场流通以及产品的消费和使用等过程中涉及到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和对环境有污染的全部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产生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考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与外界进行的所有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这样才能准确地展示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绩效,清洁生产的水平[7]。

  “治本”预防原则。清洁生产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从源头解决生产污染问题而构建的,治标也治本的治理过程必不可少,指标构建的范围应当客观正确地反应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使用的资源与能源的数量,产生的有害于人体健康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废弃物的数量,而不必考虑到体系外的环境、社会及经济等所有方面的指标,这样,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效率才可以有便利性、准确性。通过对主要指标的评价,从预防的目的出发,更准确地评价生产项目的资源使用效率,废弃物回收效率等指标,才能够使用合适的应对手段提高清洁生产的绩效,最终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数据的可采集性实用性。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是以评价企业清洁生产绩效为目的,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制定,是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体系,是应用性极强的体系,所以在设计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时,务必要考虑指标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结合实际生产过程,设计合理、实用的指标,且这些指标数据的获取一定要真实、可靠,数据获取的手段,务必可以实现,符合实际生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要具备可比性。清洁生产技术在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会在评价结果的影响下不断地获得改进和创新,那么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讲,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应有共性,具备可比性,且要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段和不同空间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指标的设计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合理地考虑,要涵义明了,范围与统计标准要统一化,通俗易懂,要能够为行业技术人员接受与认可。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思想。清洁生产涉及到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相对也要涵盖到每一个环节,有很多的清洁生产水平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描述。要保证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运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所设计的指标应当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综合构建一个既能够反应生产过程主要情况,又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计算的指标体系。定性的指标能够全面地反应清洁生产的主要进度及情况,定量的指标则能够精确地评价清洁生产水平。这其中,要包含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等多种形式,避免单独使用定性指标的不适用性,也避免单独使用定量指标的难把握性,力求构建一个合理、实用性强、全面的综合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8]。由于行业的不同,清洁生产的实际实施环节也各不相同,对清洁生产进行评价指标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领域及范围均不相同,但是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国际通用的标准。对于钢铁行业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行业生产的特殊性,针对产品工艺、清洁生产技术、原材料等的指标均要求符合钢铁行业的标准。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清洁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评价指标体系也要不断地根据技术要求随时调整[9]。

  2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构建评价清洁生产水平的指标体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设计和选取需要的指标。中国常用的设计方法有分层法,首先,将需要评价的清洁生产项目划分层次,确定项目的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再细化每一个指标层次,构建合适的微层次指标体系,通过量化具体指标,对具体的指标进行数据的搜集与计算,并综合起来,通过整个指标体系的各个结构,来完成指标体系的应用。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10]。目标层中包含企业清洁生产整体水平的度量指标,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企业清洁生产的整体水平,为整体发展方向提供宏观目标;准则层的指标是从生产的中观层面来考量清洁生产水平的指标,是目标层下的一级指标,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清洁生产各部门的技术水平,是概括性指标,指标之间相互独立;指标层包括清洁生产每一环节的具体技术测度,是量化的指标,能够精确地反映清洁生产具体流程的绩效水平,易于评价和比较。整个指标体系分为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两类,定性指标是用文字来表现清洁生产绩效水平的,定量指标则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数值来具体考量清洁生产绩效。

  3评价指标的筛选

  建立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要紧密结合该行业的特点,提高可操作性。本文在选择指标时,是在充分了解钢铁行业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资料调研,同时借鉴国内外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指标设置情况,首先按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筛选出些相关的指标,然后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频度统计法进行指标的确立。其中,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有关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或其他行业的清洁生产研究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中国钢铁生产企业的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情况、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选择那些重要的、针对性较强的、能反映钢铁生产企业清洁生产先进性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通过前两者分析方法初步确定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咨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综合调整[11]。此外,在确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时,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其中,主成分分析是为了选取那些和较多指标有相关关系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来保证指标体系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能够有效表征系统的特性;而独立性分析是为了保证各指标之间不具有重复性,防止由于重复计算了某些方面的信息而给清洁生产先进性分析与描述带来干扰。筛选主成分指标的方法为:在得到具体指标体系的数据后,首先计算各一级指标内部二级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得相关系数矩阵;然后分别计算这些指标的平均相关系数,并求出平均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即总体平均相关系数);最后选出相关系数有一半以上大于该值的指标,即为主成分指标。然后在主成分指标中确定具有独立性的指标。具体方法为:(1)辨别真假相关。对于同类型指标(指同为效益型或同为成本型),相关系数为正则是真相关,相关系数为负则是假相关;对于不同类型指标,相关系数为正则是假相关,相关系数为负是真相关。(2)合并相关系数在0.9以上的正相关指标。合并时高层次指标和综合指标优先保留;同一层次的指标比较其平均相关系数,平均相关系数大者优先保留。通过以上方法筛选得到的指标在各自一级指标体系中是独立的,但是和其他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不一定是独立的。因此还要继续建立相关系数矩阵,继续进行独立性分析,最后得到满足要求的指标体系[12]。但由于本文相关企业的统计数据并不完全,各指标不同年份的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无法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独立性分析,只能定性地分析指标的独立性和相关性,最终确定清洁生产指标。

  4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构成

  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类型。(1)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生产工艺与装备指标主要体现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的指导思想,规范企业选择清洁的生产工艺与装备,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产生废物的种类、数量和对环境影响的大小。炼钢、焦化生产工艺指标包括:炼钢工艺流程、生产设备、污染防治措施[13]。(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资源能源消耗方面选择钢铁行业中最常用,并能代表炼钢系统的生产现状和行业发展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能源资源的消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过程的状况,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及技术工艺。同时,由于资源能源消耗量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正比,资源能源指标的高低也反映了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资源指标可以由吨钢处理费、锅炉效率、炼钢设备运行效率、万吨钢清水用量等表示[14]。(3)污染物产生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属于定量性的指标,它直接与环境有关。污染物产生指标较高,说明工艺相应地比较落后或管理水平较低。建龙钢铁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土壤、水,其污染物包括气体、粉尘、液体和固体,这些污染物为重金属、有机物和热量[15]。具体可将建龙钢铁的污染物划分为:原材料损耗率、万吨钢COD排放量、万吨钢废料排放量、万吨钢SO2排放量、万吨钢NOx排放量、噪声排放。(4)废物回收利用指标。要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废物的回收利用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指标。将炼钢系统在炼钢过程中的可回收利用的相关原辅料及废物进行充分的再利用,是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措施。集输系统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包括:可回收废钢利用率、含钢污水回注率、新鲜水循环使用率[16]。(5)环境管理指标。除了上述具体指标外,还应考虑环境管理指标这一定性指标,以确定炼钢厂的生产过程或其他相关方面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17]。建龙钢铁是否设有专门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建龙钢铁是否按照ISO14001(或相应的HSE)建立并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即作业文件是否齐备,其实现途径主要为进行相关的文件记录考核和现场考核。即环境管理指标由环境法律、规定、标准指标、组织机构、环境审核指标组成。

  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框架。通过上述对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类型的分析可构建建龙钢铁清洁生产指标体系框架见图1。

  5建龙钢铁清洁生产评价标准的确定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建龙钢铁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在建立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及充分考虑清洁生产要求和建龙钢铁清洁生产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参考《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18],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实地调研,确定了建龙钢铁清洁生产评价标准见表2。

指标体系论文3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渐建立,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当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健全,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在实际运用中也有很多不足,加之各个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依据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导致审计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文章主要分析了几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构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路径,以期能促进企业绩效审计的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活动

  绩效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主要审计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评价和监督企业在资源利用上的效率、效果等。现如今,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绩效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还能为企业的运营发挥导向作用。但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着纷繁复杂的构建方法,加强对这一体系的构建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一、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介绍

  (一)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

  关键绩效指标是一种矢量化的评价指标,它通过对企业的主要投入、产出参数进行设计、抽样、计算、分析等来衡量企业的绩效。这种评价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把企业战略转化为一种内部活动及过程,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企业绩效。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的优点:一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能对企业目标进行层层分析,将整体化为具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当企业目标要求和员工绩效行为不相符时,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和控制关键绩效指标的方式,来促进两者的执行,有效保障实现企业目标;二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提出将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这有利于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关注客户,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能平衡好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它通过对公司战略进行层层分解,能够妥善处理好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关系,进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赢的局面。但如果只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具有定量地考核的倾向,如果缺乏专业指导和判断工具就不能准确了解它对公司的作用;另外,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的考核方式过于机械,并不适用于所有岗位。

  (二)经济增加值法

  经济增加值法出现在美国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收益比资本成本高出的部分,即经济增加值法=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经济增加值法主要优点:一是经济增加值法能协调好财务管理体系与评价过程,与传统绩效评价相比较,经济增加值法贯穿企业活动的始终,具有综合性,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同时存在多种指标而引起的管理混乱情况;二是经济增加值法支持企业分权化,能同时评价经理人员和各个部门经理,这对不同部门作评价非常有利,也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济增加值;三是经济增加值法能有效引导企业将重点放在长期经济利益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着眼点,促使企业决策者做出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决策。经济增加值法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经济增加值法的数据由财务报表来计算,而财务报表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导致计算出来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经济增加值法是站在股东角度对企业业绩做评价的,不可避免地忽略了某些利益相关者,使得绩效评价不够全面综合;再次,经济增加值法为了消除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而对会计信息做了调整,这也加大了这种评价方法的计算难度,降低了其应用性和实效性。

  (三)平衡计分卡法

  平衡计分卡法由代维诺顿和罗伯特卡普蓝提出,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视角来衡量企业绩效,这四个视角融合了企业的具体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方案。同时,它还引入非财务指标,这有效了平衡了指标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法这种评价方法应用非常广泛,主要优点:一是平衡计分卡法把企业战略分解为四方面,并对每个方面都设置了评价指标;二是平衡计分卡将财务评价和非财务评价融为一体,兼顾了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三是平衡计分卡以业绩驱动因素为入手处,有利于找出企业的短板,继而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四是平衡计分卡同时关注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顾客和竞争者,能为企业做出比较全面的绩效评估。平衡计分卡法也有其缺点:首先,平衡计分卡法只有一个大致框架,如果每位员工都参与进来,那么每位员工都要有自己的平衡计分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其次,平衡计分卡需要强有力的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支持,企业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代价。综上所述,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经济增加值法和平衡计分卡法三种评价方法各有利弊,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将三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取长补短、优化整合。具体说来,先用平衡计分卡法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框架,再用经济增加值法以股东利益的视角制定企业最高目标,最后,再通过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将企业目标逐次分解为各个具体指标,并对其实施效果做衡量。

  二、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绩效评价方法的借鉴

  首先,通过平衡计分卡法和经济增加值法的分析结果可知,经济增加值法比较单一,并缺乏时效性,仅注重考察经济效益;而平衡计分卡法则具有更好的前瞻性,能够有效结合财务性和非财务性因素,为企业长期利益考虑,但却没有重视股东的财富问题,而经济增加值法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股东财富。其次,平衡计分卡法和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都从整体考虑,从最高目标出发,但平衡计分卡法从四个维度来划分企业总目标,每个维度和其下的指标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更注重寻找实现企业总目标的关键因素,各关键因素间并没有逻辑关系,在此方面将两者整合能更好发挥各自优势。

  (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并重

  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用最低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成果,或耗费一定的劳动而获得的期望成功,即投资成本与回报的比较;社会效益是企业要承担社会义务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影响;环境效益则是企业在经过过程中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的来说,环境效益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基础,反过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环境效益的后果,三者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整体。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从上述分析可知,以经济增加值法为核心,以平衡计分卡法为纽带,把平衡计分卡法的四个维度作为主控因素,并纳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建立起多层次、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妥善解决当前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可见,在一个新型、全面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增加值法应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在社会效益方面,以下情况可以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一是协调和稳定社会经济程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二是帮助企业认清自身,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提高行业影响力;三是提高企业就业贡献率,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节约国家财政支出;四是社会捐助,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既能树立企业形象,又能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在环境效益方面,则可以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分析,经济效益可以看作是企业因改善环境而获得的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环境风险下降、员工工作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企业声誉提高等间接效益。

  三、结语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从系统全面性、结果相关性、科学实用性、核算统一性、评价的成本效益五方面入手,基于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计分卡法三种评价方法整合的视角,并考虑企业经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完善,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志勇.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审计月刊,20xx(05).

  [2]黄万晴.浅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J].经济视角,20xx(11).

  [3]李兆银.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xx(16).

  [4]张毅飞,任杰.杨华领.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xx(03).

指标体系论文4

  浅析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规范要求的论文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文献利用的效果研讨20xx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范文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兰州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模板法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提纲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写作模板

  难以管理、质量较低、且不易控制。因此,规范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形成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学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来实现。在这一阶段,学生要获取论文撰写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术研究报告,最后通过论文答辩完成学业。毕业论文写作目的是总结和检验学生学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综合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护理研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2.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成人教育本科护理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生来自全省多个医院,有的甚至于来自全国各地,使得本科生毕业论文难以管理、质量不易控制。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方面不尽如人意,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

  2.1 选题 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面窄,不新颖,深度不够,而且讨论对象相对集中,缺乏新颖性。多数学生以毕业过关为最终目的,对相关文题也没有深入思考,仅把一些国内医院早已开展的护理技术或已经形成常规的项目进行总结,不了解护理专业发展动态,不能把握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部分考生论文内容与题目相差较远,出现偏题甚至跑题现象。

  2.2 格式 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等部分不全者较常见,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书写摘要和关键词,参考文献引文量且书写欠规范。正文部分题文不符、层次不清,各级符号混用,写作思路混乱。

  2.3 内容 大部分学生时间投入较少,提交毕业论文前临阵磨枪,勉强成文;有的考生对

  网络论文

  相关信息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论推动网络环境浅议利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究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分析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财务问题研究1:1数字学习及其网络教育应用探索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网络模式浅析试析监所检察网络化管理与监督试析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研究简论网络犯罪与防范策略

  进行复制、粘贴或大段照抄教科书或某专著。

  2.4 答辩 学生在论文答辩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不熟悉自己的论文内容,答非所问;学生心理素质差,过于紧张;论文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实习内容关系不大。此外,评审专家等级标准掌握程度有差异,或者个人观点有差异,也会导致学生成绩有差异。

  3.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

  目前,成人教育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呈下滑趋势,因此,规范论文撰写,对论文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审视的角度不同,其评价体系应有所不同。应针对成人教育本科

  护理学毕业论文

  相关信息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关于PBL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关于《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实践与创新专科护理学毕业就业指导论文(共2篇)浅谈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20xx护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格式护理学护士长竞争上岗的做法与体会浅谈《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护理学基础》毕业统考复习总结

  的目的和特点,分别设计了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使用的成人教育本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自的权重及分值,以其能客观、准确、简捷地对护理学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价。

  3.1 指导教师评价重点评价内容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查阅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开究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毕业论文写作反映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态度。

  3.2 评审教师评价重点评价内容 学生对论文设计书的执行情况;选题是否有新意;论文的论点、论述的正确性;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图表的规范性;吾言、图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化程度;论文的难度及工作量;开究方法和手段、论证能力、成果价值。

  3.3 答辩教师评价内容 答辩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总体评价,包括选题的难易程度和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文的总体水平及创新性;口头表达能力和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答辩中反映出的思维、知识面与综合能力。

  4.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客观而准确地评价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合理地运用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评定由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定的分值按一定的比例折算后组成。然而,由于指导教师在整个毕业论文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也最深,其评分在综合评定中所占比例应最大。评审教师可对毕业论文质量做出较仔细的审查,而答辩教师则对学生答辩情况的判断,因此两者的评分在综合评定中所占比例可同等对待。综合考虑,指导教师评价结果占40%,评审教师和答辩教师的评价结果各占30%,3部分之和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成绩。

  毕业论文阶段包括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3个环节。由于指导教师、评审教师与答辩教师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所以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建立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于成人教育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阶段的全过程,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论文各阶段的特点,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还可以较全面地对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作出较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该评价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指标体系论文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劳务、技术、资本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等无形的软实力竞争,竞争的方式由单一战术的竞争转向全方位的战略竞争。虽然现行铁路运输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虑了安全责任、服务质量等战略因素,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铁路运输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实施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就是一种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能够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创新 4 个维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展现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揭示企业绩效管理的不足,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思路,促进企业绩效的持续改进以实现战略目标。

  1 铁路运输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平衡计分卡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将价值创造的结果与动因联系在一起,使企业的战略目标位于管理活动的中心。在构建铁路运输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首先应明确企业 4 个维度的战略目标,然后用战略地图将企业独特的战略描述出来,最后在此基础上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衡量、可分解、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绩效考核指标,从而形成一整套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1 战略目标的确定

  平衡计分卡通过分析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变化,制定铁路运输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创新 4 个维度对铁路运输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进行分析,4 个维度分别从不同的层面来实现战略目标,同时每个维度之间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1.2 战略地图的确定

  战略地图是以平衡计分卡的 4 个维度目标为核心,通过分析 4 个维度目标的相互关系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其核心内容包括企业通过运用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等无形资产 (学习与创新),创新和建立战略优势和效率 (内部流程),进而使公司把特定价值带给市场 (顾客),从而实现股东价值 (财务)。战略地图的构建流程如下:①明确战略地图的 4 个维度;②构建每个维度的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这也是制作战略地图的关键,一级主题是这个维度的小目标,而二级主题则为实现目标的核心举措;③将战略与战略地图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的检讨,确保战略地图能有效和完整地体现战略的各项内容和思想 。

  2 铁路运输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分析

  2.1 考核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计算出目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的优点是把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政策经验导入模型,并加以量化 。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具体步骤如下:①将确定的考核指标进行指标递阶层次结构体系的建立;②将每一个层次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确定重要程度的比较值 ;③建立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指标的相对权重;④计算各层指标的组合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铁路运输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权重步骤如下。

  (1)确定准则层并进行打分。在平衡计分卡的铁路运输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确定准则层的内容同时对同一准则层的指标进行打分。20xx 年底在 S 铁路运输企业办公室、总工室、计统处、财务处、审计处、人事处、劳资处、职教处、机务处、运输处,以及基层站段的计财科、收入科、技术科等管理科室和运转车间、行包车间等生产车间进行问卷发放,共发出问卷 200份。同时,也将问卷发放至由其他铁路运输企业管理层和高校教授共 15 人组成的专家组。

  (2)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打分结果进行处理。利用 yaahpV10.2 软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测。由于每个部门的考核关注点不同,涉及到的维度和指标的重要程度也不同。因此,分别从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 2 个层面进行问卷处理和权重计算。

  (3)确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将处理并计算后的结果与所调研的铁路运输企业的领导与专家进行座谈,并将初步生成的权重结果反馈到各个部门,经鉴定确定了 S 铁路运输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

  S 铁路运输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对于 4 个维度的重视程度基本相同,这与传统的只关注财务绩效的思想相比,更加关注企业的总体全面发展。同时,将关键考核指标细化并赋予具体的权重,使考核有理有据,并且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对企业及员工都有很强的激励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铁路运输企业在运用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体系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确定的指标权重需要适时地调整,以实现企业的绩效动态管理,达到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效果。

  2.2 考核指标体系的保障措施

  (1)结合预算,分解落实绩效考核指标。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应与预算相结合,从经营效益、顾客服务、运营管理、学习与创新 4 个维度分解总体目标、选择关键指标,建立目标及指标间的因果关系、确定目标值。同时将每个具体的考核指标由企业下达到部门,再由部门下达给每一位员工,确保员工的工作方向同企业的整体目标协调一致。

  (2)建立支持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绩效动态管理。铁路运输企业有效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构建支持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一个全覆盖、高效运行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数据采集,实时跟踪考核对象的工作完成情况,及时进行绩效的分析、反馈,适时完善和修正考核指标及其权重,实现绩效动态管理。在匹配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才能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促进企业有效实施战略绩效管理。

  (3)加强领导和员工对平衡计分卡的学习与沟通。实施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管理变革过程,它牵涉到企业每个层级和每一位员工。因此,各层管理者的参与和支持、员工的正确认识是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顺利实施的保障。铁路运输企业应加强领导和员工对平衡计分卡的学习,定期培训,积极宣传,同时建立学习沟通与反馈机制,实现全员了解、全员参与。

  3 结束语

  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企业战略和绩效管理工具,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绩效考核与战略脱节的矛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铁路运输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灵活运用。以S铁路运输企业为例,通过分析企业战略目标,绘制企业战略地图,在此基础上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为 S 铁路运输企业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体系,强调绩效管理和企业战略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 S 铁路运输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更加明确、规范、完善,为铁路运输企业构建更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提供了依据。但是,由于给出的结果宏观性较强,对部门和个人的针对性还不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单个部门甚至个人的平衡计分卡,进而将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理念更好地传递到企业的各个层面。

指标体系论文6

  摘要:职业院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投入与产出的内在逻辑关系去探究,既要考虑国家财政对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要兼顾职业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目标绩效的产出。通过立体式、全方位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客观地对其绩效评价提供标尺。

  关键词:投入产出;职能目标;指标

  体系预算绩效的评价一般是指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投入、使用与效果做出的评价,而其中职业院校预算绩效的评价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其总体共性是国家财政对单位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但具体对其结构的要求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相比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个性是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所决定,产出主要表现为职业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职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在构建职业院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除兼顾共性外,更要凸显其个性。

  一、绩效评价的投入指标体系

  职业院校预算投入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其投入的自然本质属性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三部分,再以此为依据按照流入的功能属性进一步细分。

  (一)人力投入绩效评价指标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直接是由其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结构合理、素质高超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基础前提。在一个学校的全部预算经费投入中人员经费一般要占60%左右,故该类绩效评价指标不但要从量上反映,更要从质上得以体现。其细分的指标如下:1.教职工数量与岗位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教职工总数,其中教师数、行政人员数、专任教师数、教辅人员数、专职科研人员数;教职工数与学生数之比;教师数与学生数之比;专任教师数与学生数之比;专任教师与全体教职工之比。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教职工队伍构成的总体情况。2.教职工的质量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学历结构,其中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各占的比重;职称级别结构,其中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各占的比重;职称类别结构,其中教师系列、研究系列、政工系列、其他系列各占的比重;专业结构,即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所学专业与现所教专业的匹配度;专业带头人层级结构,即专业带头人总人数,其中院级、省级、国家级专业带头人各占的比重。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校职工队伍的总体素质情况。

  (二)物力投入绩效评价指标

  职业院校的物力是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数量与质量,它是学校实现职能目标必不可少的物化条件,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办学环境与教科研工作质量。物力投入绩效评价其细分的指标如下:1.硬件设施的数量与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校园面积、校园建筑面积、教学用房面积、行政用房面积、学生宿舍面积;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室面积、生均信息化教学面积、生均图书馆面积、生均实训场所面积、生均宿舍面积;教师科研人员人均办公用房面积、行政人员人均办公用房面积、教职工宿舍人均面积。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校的设施配置结构是否合理。2.硬件设备的数量与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学校设备总值,其中教学科研设备价值、教师办公设备价值、行政人员办公设备价值;生均教科研设备价值、教师人均办公设备价值、行政人员人均办公设备价值、生均图书册数、信息化覆盖率。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院的设备配置是否体现了以教师与教学为中心,设备能否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三)财力投入绩效评价指标

  财力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与硬件物化条件的好坏,其绩效评价指标可细分如下:1.国家预算投入。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本级财政投入的职业教育事业费总额、上级财政投入的职业教育事业费总额、一般预算拨款总额、专项预算拨款总额、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总额、生均预算拨款标准、纵向课题科研经费到账总额。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财政预算拨款对职业院校的满足度。2.事业服务收入。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学费收入、生均收费标准、横向项目教师人均到账经费。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的强弱。

  二、绩效评价的产出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的投入与产出指标两大体系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投入是产出的前提,产出是投入的目的与结果。职业院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能间接地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教学产出绩效评价指标

  职业院校的最基本职能教师人才培养,它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训,更包括职业人格的塑造。教学产出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可作如下细分:1.不同层级的学生人数与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当年应毕业学生人数、当年实际毕业学生的人数、毕业率;本科、大专、中专、中技毕业生各占的比重;在校学生总人数,本科、大专、中专、中技在校生各占的比重。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院的教学“产品”产出规模及层级。2.不同层级的专业与课程与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学校的精品专业群、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国家示范特色专业群;学校的精品专业、省级精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示范特色专业;省级“双一流”专业群、国家级“双一流”专业群;学校、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省级、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总体情况,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单位的专业办学水平。3.不同层级的教学成果奖数量与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省级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项数与等级;省级与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奖项数与等级;职业技能抽考与毕业设计抽查的合格率与优秀率。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

  (二)科学科研产出绩效评价指标

  科学研究是职业院校的第二大基本职能,它与教学有着内在的辩证关系。科研产出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可作如下细分:1.论文与著作数量与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年公开发表论文的总量,其中C刊、C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专业论文、教改论文数量;年出版的专著总量,其中专业专著、教学专著数量;年编写的教材总量,其中公开出版、列为国家规划教材的数量。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与写作水平。2.课题与专利数量与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年立项的课题总量,其中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总量与到账经费金额,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数量,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量;年取得的专利授权总数,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获授权数量。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校教师科研能力与研究的类型及主要研究方向。3.科研成果奖数量与结构。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获社科成果奖总量,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获奖数;获自科成果奖总量,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获奖数;获教科成果奖总量,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获奖数。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校科研成果的档次与社会的认可度。

  (三)社会服务产出绩效评价指标

  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的第三大基本职能,既包括教师的社会服务,也包括学生的社会服务。科研产出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可作如下细分:1.教师提供的社会服务。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技术服务收入、技术咨询收入、技术开发收入、技术转让收入、横向项目教师人均到账经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数量与转让数量,专利的转让收入。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学校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2.学生提供的社会服务。该指标主要评价的要点为: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创业率、对口创业率;毕业后以5年为一个区间,每个区间毕业生的职称、职务的提升率。从上述的评价要点就可大致观测出毕业生社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梅.当前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会计之友,20xx(5)

  [2]王俊.我国高校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J].决策参考,20xx(12)

  [3]周艳娥.应用型本科院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xx(9)

指标体系论文7

  摘要:开展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需要,确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估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前提条件。目前还没有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所以应从国家财政管理粗放,会计信息失真,审计技术手段落后等实际情况出发,在搞好财政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逐步探索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路子,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简捷规范的财政资金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财政资金;效益;审计

  一、建立财政资金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来源渠道多,范围广、内容杂,而审计力量也不足。因此建立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必须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是不切合实际的。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为例,资金来源有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支出使用上既有基本支出,又有项目支出,还有专项补助。因此目前应将那些占财政支出比重大的,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作为建立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来考虑。主要有财政基本建设支出、行政事业管理支出和财政结余资金。

  (二)相关完整适当原则

  评价指标应与审计目标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只有从审计目标出发,围绕审计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审计标准,才能准确地对项目效益作出客观评价。由于项目效益包含项目管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全面地认识评价对象,必须选择多指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必须能反映整体特征的多信息。但是,指标的设置在反映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不宜太多,数量要适当,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关性,避免指标相互重叠和重复评价,避免指标评价结果相互抵消。

  (三)可行性原则

  指标不仅要科学客观,能够得到社会、专家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而且要简明扼要、实用、可操作,要易于判断、理解和接受,表达要清楚,不存在分歧。对于审计署各驻部局来讲,多年的审计实践从财政收支和预算执行审计角度来讲,基本上有章可循,逐步规范。新闻审计局这些年,就查处了项目支出不该安排和过度安排,专项资金不专款专用,基本支出高估冒领等问题。建立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得到提高等,进而使财政资金使用符合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宜少不宜多,便于操作和考核,宜简不宜繁,具有可操作性。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效益审计要求对审计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评价。因此,必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仅仅靠几个评价指标,远远满足不了效益审计的需要,要充分运用统计、数学模型及财政预算管理等专业知识,辅之以计算机审计,对审计对象做出符合实际的经济效益评价。从定性上,看政府职能是否符合真正转变,组织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职责权限是否明确,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二、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财政资金效益评价必须根据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依据财政资金的不同性质,在不同的领域存在的形态,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政基本建设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对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平稳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属于对非赢利领域的投资,使用项目按期竣工率指标评价比较稳妥。

  我们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大部分都是工期拖后,投资额大多超概预算,对此要结合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节约建设资金,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需要说明的是,项目按期竣工率一般应低于或等于100%,否则说明建设资金使用率不高,一部分建设资金滞留在建设期间。

  (二)行政事业支出

  行政事业管理支出的经济效益,是指财政年度内国家安排的行政事业管理费用支出与预期所取得的业绩之比,是衡量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行政事业管理费所得收益,是不能用直接的经济成果指标体现出来的。

  以广播电影电视部门为例,人均电视台数,人均看电影次数等,受到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不是广播电影电视部门一家努力能左右的,因此,行政事业管理费所得收益,应根据各个行政事业部门和单位的不同特点不同性质,有所区别。教育部门行政事业管理费支出经济效益指标的所得,应包括受教育程度,适龄儿童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率等;外交部门行政事业管理费支出经济效益指标的所得,应包括外国代表团到访次数,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等。总之,行政事业管理费支出经济效益指标的所得,要根据各个行政事业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加以变动,保持比较指标的口径和可比性,结合定性分析进行。

  (三)财政结余资金

  财政结余资金的经济效益,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结余资金与财政年度部门预算收入之比。

  财政结余资金经济效益指标,一方面反映资金拨付的科学合理性,财政资金只有按计划科学实用拨付,才能使财政资金高效运转,发挥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预算执行过程中财政资金的测算管理水平,准确把握财政资金年度内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资金运行变化规律,提高财政资金调度的可预见性和主动性,尽量减少或避免财政资金无效结余。

  三、应用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需注意的问题

  (一)循序渐进

  由于财政资金效益审计在我国刚刚起步,国外审计机关也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全面映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审计人员要边摸索边实践,难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可以在行政事业单位选择一些会计基础资料真实靠,效益指标评价先在看得见摸得找的项目或二级单位经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再全面铺开,最终建立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渐进式,适应财政预算管理体系发展的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离不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审计机关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也是一种包含效益审计内容的审计方式。如对外投资效益低下,虚报冒领财政资金等等。只有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真实、准确。否则,无论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多么完善,其结果仍然是空中楼阁,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三)方式灵活多样

  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其经济效益不是通过直观的经济指标体现出来的,而是间接体现在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开展财政资金效益审计,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测评群众满意度等不同于传统财务收支的审计方式方法,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学的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便真实反映财政资金的效益。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虽然说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离不开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但二者又有较大区别。尽快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适应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要求,是当务之急。任何先进的财政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具体操作和实施。

  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效益审计意识,从哲学、法律、数学等多学科中吸取养分,成为复合型人才。在评价指标确定后,选取恰当的评价标准是使评价结果科学、公正的保证。评价标准值应以财政支出性质、类别为基础,按照不同地区、行业、项目模式,采用历史经验、政策标准、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取得,这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严峻的考验,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真实、标准。因此,审计人员要千方百计提高业务水平,以保证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顺利进行。

指标体系论文8

  1国内外研究概述

  总之,现有大多研究只能帮助企业从一个侧面或者某一部分来测度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而且测度方法和指标权重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电子商务对企业影响度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现有研究皆不尽全面,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进行不断地研究,提出相对完善的测度指标体系和科学实用的测度方法,进而推动企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2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

  2.1电子商务的概念

  随着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经济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那么,何为电子商务?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一般而言,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数据信息进行的商业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则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来实现企业化交易的数字化行为。笔者认为,只要经济主体通过网络开展了商务活动中的其中一个过程即视为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深度,就要看该商务活动中哪些环节是通过网络开展的,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2.2界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

  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务是整合产品创新、销售渠道、营销推广和后台服务的战略性系统。它通过提供交易平台、创新营销渠道和服务渠道、改变工作方式、创新经营模式、开展网络媒体的品牌宣传等方式,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营销成本的节约、业务效率的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提高、产品/服务的创新以及品牌形象有品牌价值的提升。由于企业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大多中小型企业只是在企业运营的一个或几个过程中应用电子商务。笔者认为,只要企业在运营中任意一环参与到电子商务应用,即将其视为研究对象主体。

  3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设计

  3.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理论依据

  3.1.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①准确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含义必须明确,用词准确,否则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使评价无法完成;另外,评价指标要相互独立,避免指标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或包含关系。

  ②简约性原则。测度指标的设计应简单、客观、准确、有代表性,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为全面的情况,指标体系层次的划分和指标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③系统全面性原则:不仅要覆盖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各个环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测。同时,也顾及到各项指标间的关系,以便于做出整体性评价。

  ④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便于指标的相关数据收集和计算,在体系构建中应注意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概念明确、避免指标涵义模糊。

  3.1.2指标体系设计理论依据

  ①在严格遵循以上指标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1999年OECD提出了“电子商务的准备、使用强度和影响”S曲线3阶段模型为依据,即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电子商务发展的生命周期,即电子商务的准备、使用强度和影响3个阶段。

  ②在Zhu及赵晶等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改进形成“战略-(资源-投资-应用-价值)”这5个维度变量的价值创造过程模型,并以此为依据。电子商务的价值创造过程模型是用来解释如何开展电子商务以创造商业价值的,笔者以此为依据更利于测度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高低所带来的价值及影响多少。

  3.2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3.2.1战略维度是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的起点,贯穿和指导电子商务实施的整个过程。它具体包括以下3个指标:

  ①规划方案。这个指标细目里设定有企业有无1~5年内的电子商务规划方案、有无企业电子商务长期发展愿景和是否制定有电子商务规章制度3个方面。

  ②组织准备。组织准备是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等是否为电子商务实施做好了相应准备,这里通过企业有无电子商务部门以及电子商务部门领导在企业管理层中的地位来反映。

  ③领导力。领导力(Leadership)是指在管辖范围内充分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来提高整个团队的办事效率。

  3.2.2资源维度是企业电子商务开展的基础

  主要指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它由以下几个指标构成:

  ①硬件设备。电话、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

  ②网络接入情况。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之间需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才能实现交互和协作,所以硬件设备是否联网,联网的机器数目、网络的传输效率等是又一系列重要指标。

  ③信息化系统。笔者根据系统的大小和功能将信息化系统分为消息系统、集成性系统和业务子系统3种。

  3.2.3投资维度,即电子商务投入情况

  它包括平台构建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的投入情况。平台构建即企业的网站创建成本和运营中维护成本,人力资源则是指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引入以及培训过程产生的费用。

  3.2.4应用维度,即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它是S曲线中使用强度的反映,包括企业站、企业搭载平台和其他网络平台应用情况3个方面,这一部分指标设计和数据获取创造性的采用前期研究项目中的赋值和网络观察的方法,并针对指标特点增加了网络普查和典型调查的区分。

  ①以陈文对企业站的战略中心的5次调整为理论基础,我们这里对企业站的测度包含了有无站和企业简介、产品宣传、在线订购、网上采购、在线支付、在线服务、多种语言支持、人才招聘等网站功能应用情况这些细化指标。

  ②企业搭载平台情况由搭载平台种类多少和平台功能应用情况这两个方面体现。

  ③网络平台应用即网络广告投放情况、支付平台、物流平台等其他网络平台的应用。

  3.2.5价值维度,即电子商务对企业的贡献

  它是影响度方面的指标。通过增加电子商务交易额、电子商务销售增长率、电子商务采购增长率、改善客户关系、促进产品类别增加及产品创新、提高供应链效率、提高市场响应能力等指标来体现。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电子商务销售额+电子商务采购额=网上订购+在线支付-网上订购同时在线支付的额度;加快生产与改善贸易两个定性指标的效果各从4个方面体现。

  4结束语

  中国官方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水平的统计调查开始引起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统计方面的研究能力暂时滞后,针对企业、家庭、个人等微观方面的应用水平调查更是捉襟见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发掘并完善,需要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给予更多的关注。

指标体系论文9

  摘要:构建由服务保障、服务执行和服务成效等组成的初中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并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并列、现状评价与增值评价并存、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的质量评价实施路径,为学校自评或第三方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考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017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颁布,指出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初中生成长规律,构建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学校对课后服务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家长或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的课后服务进行第三方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提取《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中的核心关键词,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初中课后服务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为服务保障、服务执行和服务成效,并确定权重。经过试评价拟定10项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并在实际评价检验后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见表1)。

  1.服务保障

  (1)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实施课后服务的首要保障,主要对宏观决策、中观统筹和微观操作三个层面的文本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①宏观决策。学校是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后服务领导小组,并负责课后服务的政策解读和顶层设计;学校是否将课后服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了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会台账,并单独制定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为做好课后服务提供坚强的决策保障。②中观统筹。学校是否组织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保卫处等部门和各级部成立了课后服务研究小组、协调小组等,统筹安排课后服务师资建设及培训、资源开发及应用、过程及效果考核评价、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等相关工作。各小组均应由分管的校级领导任组长,并明确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定期召开研讨会,统筹推进学校课后服务并做好会议记录。③微观操作。学校是否成立了由学校任课教师(含外聘教师)、有特长的志愿者和家长(家委会)等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工作小组成员须进行准入资格审查并备案,严把师资质量关。为确保课后服务过程运行及育人效果落实到位,学校还应设置巡查督导小组,通过简报等形式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汇总公示。

  (2)制度保障

  ①管理制度。学校是否形成了完善的课后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各项制度要涵盖课后服务的全程和全体,注重针对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等。除制定计划、过程考勤、总结评价等质量管控制度,学校还须制定经费管理制度(含学生活动所需物资的购置及服务教师的补贴费用分配等)、信息安全制度及各项制度运行中的督导监控制度等。②运行机制。学校是否立足家长接送需求及学生发展需要,建立家长提出申请服务需求,学生提出服务项目选择意愿、班级进行资格审核和意愿统计、学校统一统筹实施的高效运行机制;学校是否建立了沟通交流渠道,并对每一环节都向家长进行反馈。在精准统计并严格保密的数据支持下,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逐步实现课后服务的全覆盖。

  (3)安全保障

  ①校内安全。主要对各项安全制度是否明确了责任人员及职责、安全管理行为细化程度进行评价。如疫情期间门卫登记管理就包括体温检测及体温预警应急处理流程,学生持假条在服务期间外出须要联系班主任或批假人进行核实等。校内安全包含饮食安全,需要对中午在校就餐学生的饮食安全保障情况进行评价。②校外安全。对学校是否已经与综治、公安、卫生、食药监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联系人(带队人、责任人)制度,切实消除服务全程中的隐患,确保学生在校外活动全程的人身安全等情况进行评价。校外安全还对是否已经让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及校方购买学生意外险情况进行评价。

  2.服务执行

  (1)服务内容

  该指标主要对课后服务内容的规定动作———课业辅导的安排和选做、配套课程的研发进行评价,保证课后服务内容的品质。①课业辅导。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内容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如自主做作业或自由阅读。查阅课业辅导记录,主要看学校是否设置了自主学习的时段和地点,是否安排了教师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课业辅导(一对一辅导档案),是否建立了对集体补课零容忍的监控预警和熔断机制。②课程研发。课后服务的拓展内容是特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对学校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涵盖德、智、体、美、劳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主要考查课程的教育性(课程目标)、丰富度(课程门类)和可行度(课程方案的申报、评审和准入)。通过评价引导学校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课后服务全过程,研发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色课程库,满足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扬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服务时间

  ①服务时长。服务时长的评价主要查看学校是否对家长接送时间的需求进行调查,并根据课后服务时间表查看结束时间。“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2]学生家长职业性质不同,正常下班的时间也不一样,统一的结束时间也会加剧校园周边的交通拥挤,所以学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最迟结束时间(一般不晚于18:00)后,还要结合家长下班时间对结束时间进行分段延时的弹性设置。②时间分配。对课后服务时间的分配进行评价,引导学校把课后服务设置为2~3节课,采取长课和短课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与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3],其中必须有自主的学习和体育锻炼课节(一般设置为第1~2节),并根据实际延长走班的课间时长。中午的课后服务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午休时间。

  (3)服务地点

  该级指标主要对学校提供的校内外活动场地的丰富度及能否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进行评价,主要采取座谈、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①校内场地。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并查阅各地点建立的记录台账,评价学校是否开放班级教室、特种用室(学科教室、实验室等)和室外场地(体育场、气象站等)等作为校内服务的地点,能否满足参加课后活动人员容量需要,且配备了满足课后服务活动的设施设备。对设置午休空间的学校进行单独加分,引导学校加大对中午时段课后服务的投入。②校外场所。侧重评价学校是否积极开拓了校外服务场所,如各种场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等)和社区文化场所(企事业单位),缓解校内课后服务压力,给学生更多综合实践类活动的选择。校外的社区服务、参观研学等,要对活动全程进行评价,如是否严格执行了活动报备审批制度,是否提前设计好具体行程,并联合校外各方按照预定活动目标执行了课后服务,最终是否对参与的学生进行了评价等。

  (4)服务形式

  ①服务类别。校内的课后服务应该根据面向的群体范围不同,设置全员参与类、社团类、研究小组类等类别,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对面向全体的基础类课后活动,主要评价其受众面是否照顾到所有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即使是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影视欣赏和科普报告等,也要评价其是否夯实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基础。对面向社团的拓展类课后活动,主要评价是否开阔了学生视野,评价其覆盖面及是否以轮换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得以体验;对面向研究小组的探究类课后活动,主要评价其是否让参与的学生验证或得到了知识和能力。②服务层次。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对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分层情况予以评价。分层是手段,成长是目的,同是学习辅导,各年级进行分层:初一逐步学习适应,进行小初的衔接;初二侧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初三关注学习动力,为中考冲刺助力。由于各学科作业分层,参与社团的学生水平也存在差异,各类服务活动也打破原班级年级的限定,分层设置普及班、进阶班和高级班等,探索基于学生水平层次的学分制及可晋级的走班制。

  3.服务成效

  (1)学生发展

  《指导意见》提到课后服务的目的时,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放在“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之前,学生是否在减负的同时健康成长是评价的重要方面[4]。①课业减负。课业减负不仅要减作业的数量和时间,更要增加适时恰当的课业辅导。课业减负主要评价学校是否设置了菜单式可选的课业辅导,满足全体及个性的需求,并抽查课后服务时间内作业完成的比例。学校应对个别特殊学生建档立卡,对过程性材料及特殊学生的增值性成长进行评价,确保课业减负落到实处。此外,将学生作息时间(睡眠时长)、身体素质(含视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等纳入该评价指标,引导设置相关课后服务内容。②素养提升。学校是否制定了学生培养方案,以可自主选择、自由调换的文艺、体育、科技社团等活动提升学生素养。对学生素养相关数据(原基础数据、现发展数据等)进行查证,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成果)进行评价,包含通过学生调查和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满意度。

  (2)社会支持

  ①家长满意。通过抽样调查学生家长(所有家长,含未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家长,排除因学校服务力有限不能满足家长需求)满意度,包含延时后的接送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的对应度,对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及成效的认可度,是否真正给家长减负。查看学校课后服务过程中对家长意见的回应、解释。家长满意度以85%为底线,低于此值须立即整改[5]。②社会认可。对参与课后服务的社区、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场所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对所提供的设施资源的应用及保护、学生的安全意识、行为及取得的学习成果、学校的组织保障等进行的评价,以社会的参与度和认可度,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赢。调查课后服务志愿者(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认可度,以及是否有学校的审查记录、上报备案、安全保障和质量监控等。

  (3)创新特色

  ①创新举措。学校是否有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如是否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给教师减负,弹性上下班是否满足教师的需要。学校能否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直播、录播加微课等形式扩大课后服务资源的供给,让不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和部分有需要的学生使用等。②特色成果。学校研发的课后服务课程、创新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是否具备可推广度,是否承办了区域课后服务现场会,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取得的学习成果参与各级评选中获得的成绩,均可作为课后服务评价的加分项。

  二、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1.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并行

  对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评价专家以及教师同行可以对学校的课后服务进行外部评价,直接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以及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可对课后服务进行内部评价,以适当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评价[6]。侧重点不同会让评价更全面: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员和评价专家、同行主要从学校管理角度进行评价,教师主要关注课后服务形式、时间安排及相关考核对师生的影响,学生则从减负的实效度和相关课程内容的丰富度等方面进行反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并行,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改进和激励作用。可适当引用内部评价的结果进行外部评价,如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评价就可以调用学校内部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然后采用座谈、访谈等形式进行抽查验证,这样既节约评价成本,还能让评价结果更真实全面。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并列

  定量评价可以根据质量评价体系设定的指标和权重逐项赋分,最大限度减少评价的随意性,但会忽略那些无法量化的课后服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定性评价根据典型事例和总体印象进行质性评价,可以让评价“有血有肉有温度”,但如果过于侧重定性评价,则导致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科学性和客观性降低。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并列,可以依据系统全面的数据和典型有效的信息进行精准画像,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如对“课后服务要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亟需服务群体”[7]的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查看“课业辅导”涉及相关学生的数量、“服务层次”的数量及是否涵盖相关学生、“课业减负”中相关学生的满意率等数据,加上定性评价关注的课业辅导和个别访谈记录,就会让评价结果更可靠。3.现状评价与增值评价并存现状评价主要指对照学校的工作方案和总结材料,依据评价指标评价课后服务的现实状况,是对开展评价工作时的即时评价,没有考虑到校情基础等的不同。增值评价关注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的初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截至评价时间)所产生的变化,即通过学校相关工作系列数据的纵向比较,评价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效果。现状评价与增值评价并存,可以公平地对不同基础的学校课后服务进行评价。如“课程研发”主要考查课后服务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现状评价关注特色课程的数量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度,增值评价比较课程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幅度,看“进步了多少”。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等都可以同时进行现状评价和增值评价,以综合评价反映学校是否依据校情通过课后服务促进了学校和师生的发展。

  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过程评价是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过程和学生发展的过程等进行动态评价,特别关注学生隐性素质的变化过程,过程是结果的前提。结果评价是对课后服务的效果和成果的静态评价,主要侧重可测量可量化的显性项目,结果是过程的体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形成对课后服务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画像。通过伴随全程的过程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便于及时改正提高,挖掘亮点,树立学习标杆并即时推广。结果评价是目标导向的评价,验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评价意见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后续改进提升。“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8]将课后服务评价纳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初中学校的评价,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通过常态化和规模化实际应用检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挖掘评价数据中的教育价值,借助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利用,以期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指标体系论文10

  摘要:现代远程网络教学是当前以及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相关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远程环境下网络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从教师、学员和网络平台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九项二级评价指标,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终生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人们对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此背景下,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秉持终生教育理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满足了越来越多人接受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需求,成为构建终生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师生之间教与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此外,网络教学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共享性方面都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有力支持。基于以上几点,网络教学中既需要考虑如何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又要探讨如何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远程教学评价体系对现代远程网络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远程教育在我国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远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现有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如尚未形成统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还不够合理,评价手段较为单一等。因此,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完善与应用仍任重而道远。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活动的核心和基础,而当前远程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能形成统一、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都会对课程评价和监控的有效性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全面,未能涵盖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许多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未能突出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特点;不同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有不同的差异,这在现有指标体系中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评价,从而使评价效果大打折扣。

  (二)评价方法不够合理

  当前,远程网络课程评价过分注重量化评价方式,忽视了课程教学中难以量化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评价,缺乏可以全面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各种特质的质性评价。评价的参照标准主要采用相对评价或绝对评价,忽视了课程评价的差异性,缺少能够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某一对象的各个侧面相互进行比较的个体差异评价。

  (三)课程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课程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标准的制定。在当前课程评价中,更多的是强调对学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而对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片面的评价标准与多样化的学生发展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课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课程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人员,而以往课程评价往往忽视了课程评价的主体多元性,忽视了用人单位等社会评价主体的参与[2],导致评价角度受限,无法对课程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这既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评价的全面性。

  二、构建现代远程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路

  (一)选择合理的评价标准

  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仅包含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接受和重视,所以,我们在远程网络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中也应对这三大目标(知识、能力、素质)有所体现,以建立更为合理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二)采用先进的评价技术手段

  在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远程网络教学的评价中来,可以充分发挥数据管理与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

  现代远程教学评价中应重视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不再像传统教学中只是单纯重视结果即考试成绩的评价理念,而是更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他们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表现为主要依据,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过程质量的提升。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员,对其自主学习的评价应从多视角进行,评价主体已不仅仅包含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更需要包含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成员间的互评以及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等,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与全面。

  (五)评价方法应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评价是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往往具有精确、简便、量化等优势,但对于难以量化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却无法得出相对准确与全面的结论。而定性评价则从学员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所以,在网络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应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两种方式取长补短,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三、现代远程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已逐渐从对学员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扩展到对学员全面、综合性的评价,既要评价学员掌握的知识、技能等量化因素,又要对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创造思维、团队合作等非量化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一套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对学员学习情况的评价、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对网络教学支撑体系的评价等四个指标,每个指标又包括若干评价子项。

  (一)学员学习评价指标

  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效果是网络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对学员学习的评价主要从网络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参与课程论坛讨论、网上互动、网上答疑、网上作业与测试等学习环节进行监控与反馈,及时评价并反馈给学员,以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1.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4]教学资源利用情况既包括课程本身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资源。对于学习者对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评价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网络在线学习时间、课程内容浏览次数、资源下载次数、查看和回复主题帖的次数等各项指标,从而了解他们对网络教学平台及其资源的使用情况。2.互动交流情况学员的相互交流情况即通过记录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各种交流工具进行交互的情况与程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论坛发帖回帖的次数与质量、向教师提问的次数、回答教师提问的次数与质量、回答同学疑问的次数与质量、小组讨论与活动参与情况等,这些评价指标反映了学员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及主动学习的情况,最终促进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与交流。3.学习成果评价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员的平时项目完成情况和考试情况两个部分。平时项目(作业、活动等)完成情况是对学员平时学习的检验,据此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价系统可以及时发出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曲线和项目完成情况的提示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和学员随时了解平时学习的情况。考试是对学员的阶段性考评,评价系统可以根据考试成绩生成知识点掌握程度及存在问题的报表,从而对学员的下一步学习提出促进意见。

  (二)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远程网络教学评价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对他们的督促和评价是网络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在对教师教学评价设置指标时应以充分体现网络教学教师职能为前提,以促进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为目的,在此基础上设置分级指标。1.课程资源的组织与设计科学的网络课程资源设计是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对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课程内容的选取是否合理和具有实用价值、教学目标表述是否清晰明确、理论与实践是否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是否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资源是否有难易之分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内容设计是否方便互动等方面来衡量,从而获得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把握与对学生需求的满足程度等相应信息。2.教学活动设计网络教学活动是为促进学员远程学习而设计的,良好的设计有利于学员根据自身特征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调整和把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活动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是否明确、针对的活动对象是否准确适当、活动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活动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化、活动组织过程中是否对学员做到有效引导等。3.答疑互动答疑互动是指教师与学员的交互程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与学员交流学习经验、对学员学习和活动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难和困惑、对学员提供及时恰当的反馈、对学员的平时作业及时批改并提出改进建议等。

  (三)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评价指标

  在现代远程网络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学的后台支持、技术支撑以及网络平台维护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教学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教学支持服务体系评价主要从教师、学员、网络教学平台等方面来进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网络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发展。在网络教学各项指标评价完成后,更为重要的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方案,以便能有效地依据方案对日后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等进行改进,这也是网络教学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定计,应一也.非学历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9):9-11.

  [2]杨亭亭,刘仁坤,王丽娜.基于远程教育学习活动的学习评价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xx(2):46-52.

  [3]王宇.现代远程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的策略建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3):1-4.

  [4]王凤琦,胡渊.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特征、模型及过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xx(2):30-33.

指标体系论文11

  [摘要]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责与评价研究一直存在缺乏专业依据、指标体系不明确、重显绩轻潜质等诸多问题,已严重阻碍新世纪校长的专业发展。从校长的专业立场来看,校长应有六大专业定位,分别为:学校愿景规划者、学习文化营造者、教师发展促进者、创新人才激励者、内部组织管理者、外部环境协调者。明确校长领导职责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激励和促进校长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长;领导职责;专业定位;评价指标

  我国中小学校长已达到62.3万名,如果加上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其总数超过100万。虽说拥有百万校长,但领导职责界定与校长评价工作一直存有缺乏专业依据、指标体系不明确、重显绩轻潜质等诸多问题,迄今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其领导职责进行评价。为此,本文从校长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出发,探究我国中小学校长领导职责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校长专业评价体系,为新世纪校长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专业支持。

  一、校长的专业立场——教育领导

  校长专业立场是从事校长专业职责及其评价研究的根本问题,关涉到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方式、方法和视角。倘若专业立场不同,研究起点、思路和结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明确校长专业立场是深入研究其领导职责和评价的首要问题。

  校长专业立场是由学校的本质所决定的。知识生产和育人的特性决定了学校在本质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其他组织都可以依赖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来实现成员控制,但在学校中,就教师而言,再精细的规章制度都无法涵盖他们的一切行为。教育领导则是确定教育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愿景,对全体成员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其积极主动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与活动。在学习共同体中,教育领导及其影响分布于有结构的各种关系中,是以种种联合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在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来完成教与学的工作任务。因此,校长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需要确立教育领导的专业立场。教育领导是一种超越个体、角色和行为的概念,是一种交互影响的历程,是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者的集体行为,引领参与者能尽心尽力,导向学校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它主要包括价值领导、教学领导、组织领导三大专业范畴。

  (一)价值领导

  价值领导是由学校组织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学习共同体要求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组织学习文化和信任、真诚的人际氛围,能真正运用反思、探询、倾听、对话、讨论等技巧来共同学习和实现专业发展。因此,校长要构建共享的发展愿景、价值信念、理想目标,通过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来完成学校教育的最终使命。要求校长成为学习型领导,民主、开放、授权,具有凝聚力和人格魅力,注重变革创新和专业发展,能带来组织文化的改变及学校成员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转变。价值领导的特点是通过师生、学校社区、家长等对学校教育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参与意识,以共同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行为过程。

  (二)教学领导

  教学领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领域,也是教育领导的重要方面。教学领导具有深刻的内涵,不仅是对教的领导,还包括学的领导,不仅注重校长的教学领导,还包括教师和学校其他成员对改进学校效能的重要作用,涵盖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因此,校长要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机制,发挥教师和其他成员在改进学校效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组织领导

  教育领导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在共同文化之下、在合作工作中发生的集体行为,教育领导的厚度在增加,但校长仍承担终极责任。因此,校长必须通过在组织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来完成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内部管理包括事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工作,外部协调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合作为学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二、校长的专业角色——六大定位

  校长的基本专业立场是教育领导,包括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三大范畴,在各自的专业范畴中,校长具有不同的专业定位,扮演着不同的专业角色。

  (一)价值领导范畴:发展愿景的规划者和学习文化的营造者

  在价值领导的专业范畴领域,校长的专业定位为发展愿景的规划者与学习文化的营造者。发展愿景是为共同体所认可和分享的奋斗目标,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重要因素,旨在以此引领学校变革,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产生学校群体的凝聚力,确保办学目标的实现。规划发展愿景是校长实施价值领导的重要环节。

  校长成为终生学习者是履行学习文化营造者的首要条件。校长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能力以及不断完善的精神,理解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结合自身的专业工作,不断反思实践,更新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校长要以自身的专业魅力激励全体教师和学生,履行学习文化营造者的专业职责,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学习文化,打造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领导范畴:教师发展促进者和创新人才激励者

  教学领导是教育领导的核心,主要包括教的领导和学的领导两方面。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把教学和教育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在教的领导方面,校长要成为教师发展的促进者,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第一责任人,主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指导教师设计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平台,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最终实现教师个体和群体层面的专业提升和发展。

  在学的领导方面,校长应成为创新人才的激励者。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之关键。在学校教育层面,则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所具备的各种素质。只有自主创新的校长,才有自主创新的教师,也才能培养出自主创新人才。为此,校长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坚持自主创新的专业精神,对学校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凸显特色,打造差异性品牌,以实际行动激励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三)组织领导范畴:内部组织管理者和外部环境协调者

  组织领导是实施价值领导和教学领导的重要保障。校长要在组织机构和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实施适当的组织领导,以保障学校各项事务正常运转。组织领导包括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环境协调两大方面,因此校长专业角色也定位为内部组织管理者和外部环境协调者。

  美国领导学家科特(Kotter)认为,“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是管理压倒一切的任务,而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化和运动。”教育领导主要是做正确的事情……强调的是激励与创新……带来变革。因此,内部组织管理者的重点是在组织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建立领导者社群,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学校组织有效运行。

  在组织外部的关系协调方面,校长要成为外部环境协调者。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合作关系,获得社会的了解和支持,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建良好公共形象,打造为社会服务的特色品牌。

  三、校长的领导职责——专业要素

  职责是指职务上应尽的责任。笔者认为,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职责是指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职务与责任,主要包括校长工作的专业领域以及相应的信念品性、知识能力与行为表现,是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愿景、行动框架和评价依据。专业要素,意指分析校长专业职责的指标体系,包括:专业信念与品性、专业知能与智慧、专业运营与表率。笔者将按照这三个指标对校长的专业角色进行分析,具体阐述我国中小学校长应当履行的专业职责。

  (一)专业信念与品性

  专业信念与品性是指校长应具有的教育信念、专业精神与价值观。作为学校愿景规划者,校长应具备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能前瞻性地把握学校发展趋势。作为学习文化营造者,校长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继承者和发扬者,具备终生学习的理念和不断完善的精神,不墨守成规,能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吸纳外来文化。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校长要具备宽容民主、公正公平、尊重差异、鼓励竞争的精神。作为创新人才激励者,校长要具备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态度。作为内部组织管理者,校长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作为外部环境协调者,校长要坚持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以服务社会为使命与职责。

  (二)专业知能与智慧

  专业知能与智慧是指校长在履行专业职责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及所表现出的智慧。作为学校愿景规划者,校长要了解国内外学校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具备制订学校规划和进行管理决策的能力,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学习文化营造者,校长要理解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异同和基本特征,掌握终生学习的基本内涵,了解学校组织的本质特征,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学习的文化氛围。

  作为教师发展促进者,校长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构建学习共同体,创造性地开展教师专业评价工作。作为创新人才激励者,校长要掌握创新的深刻内涵,了解创新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营造自主创新的学习文化。

  作为内部组织管理者,校长要了解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有能力对学校人事、财务资源、公共关系进行管理,包括建立学校组织结构、选拔聘用教师、编制财政预算、合理分配学校资源以及制订校园危机的预案等。作为外部环境协调者,校长要了解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与上级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合理利用社区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树立学校良好的公共形象和教育品牌。

  (三)专业运营与表率

  专业运营与表率是指校长在教育领导过程中体现专家型管理经营的才能和引领表率的魅力。作为学校愿景规划者,校长要创设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认可与接受的目标愿景,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并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估与不断完善。作为学习文化营造者,校长最重要的专业行为就是把学校打造成为倡导终生学习理念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学习共同体,营造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作为教师发展促进者,校长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评价,创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作为创新人才激励者,校长要组建促进师生自主创新的专业团队,形成激励创新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

  作为内部组织管理者,校长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学校资源,落实全体教职工的工作职责,实现学校的高效运作。作为外部环境协调者,校长要与上级机关和相关机构保持良好关系,为学校发展争取资源和支持,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增进社会外部对学校的理解与支持,打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和学校品牌。

  四、校长的评估指标——基本框架

  针对目前校长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对国内外校长领导职责与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如下评估指标的基本框架,供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

  综上所述,新世纪评价校长应从六大专业定位出发,关注专业信念与品性、专业知能与智慧、专业运营与表率等校长评价指标。表1应列出的180项校长评价指标(表中实际上共列出54项,以起抛砖引玉之效果),涵盖了校长具体学校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可以按照这180项指标来对校长进行外部专业评价,以便最后经过分数换算来衡量校长的专业水平。现主要设定四种类型的校长:60-70分之间的为入门型校长,70-80分的为一般型校长,80-90分的为骨干型校长,90-100分则为最高级别的专家型校长。

  笔者认为:在校长评价工作中,首要的问题是厘清其领导职责的内涵和外延,这是评价的基础与框架,只有在专业职责的基础上建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激励校长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指标体系论文12

  一、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构建基础

  1.1.1科学性基础。科学性基础是判断环境评价结果质量的标准。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保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从科学的层面设计,从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相关的环境数据来源必须准确,其次评估方法要科学,环境指标必须达到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再次,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通过提高资源可利用率、节能减排、降低环境破坏程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在减排、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实行。

  1.1.2可操作性基础。可操作性可将评价指标运用于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指标含义的明确性和计算方式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和监督具体工作的实施。

  1.1.3动态与稳定相结合基础。发展低碳经济是动态过程,指标设置应随着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也随之调整和细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为了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各种数据并推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不能一直处于动态状态下,在一定时期内必须保证相对稳定。动态与稳定相结合的基础,既能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目前情况,又能推测其动态变化的走向。

  1.1.4政策性原则。要将国内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形势,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因此,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国家的相关政策,也要考虑相关国际公约。设计出与我国的产业发展及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以及与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评价指标。

  1.2环保指标评价的完善

  环境保护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开展的情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环保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人们生产生活是否达到低碳的要求,及是否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其内容涵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投入、治污力度和减排效果等。主要的环保评价指标有:工业废水达标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空气污染降低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其范围涵盖经济、科技、资源、社会、环境等多领域,使各种角度、各种层次都受到环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约束,使我国环境保护得到全方位的开展。

  二、结语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低碳经济统计评价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低碳型经济发展要得到保证,提高我国GDP指数;另一方面要保护环境,为了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就需要对环境保护程度进行实时的跟踪与实时评估,对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因此需要从低碳经济评价的特点和要求出发,根据以上的各种基础及原则,结合实际应用中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含义,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科技、社会和政策等多方面体现低碳型环境保护程度。

指标体系论文13

  摘 要:商业银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商业银行在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内控、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需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并不断加以完善,对于全面准确的评价被审计人和被审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配套制度;体系内容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一)评价指标选取存在主观性

  从现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模式看,审计评价内容中应用了一些评价指标,但由于管理人员聘期考核指标较多,且各年度不断发生变化,经济责任审计又是一个多目标、多角度的审计,审计人员难以把握选择哪些评价指标作为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只是凭借经验判断选取指标,对被审行和被审计人的全面评价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评价指标选取缺乏代表性

  在现行使用的指标中,有些指标已过时,有些指标出现交叉,尤其是可持续指标,评价指标数量多,选择指标时可能会存在避重就轻的情况;评价指标因区域、领导层级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不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在审计评价时多采用一般、较好等模糊的定性指标和评价词语,具体的量化指标较少,使得评价缺乏客观性,不能有效提高被审计对象对审计评价的可接受程度。

  二、完善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的制度

  (一)明确审计对象。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总分行制,不同机构层次的负责人权责不同,同一机构的负责人权责也不同,所以不能用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的负责人。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分支机构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

  (二)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任务、权利和方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金融规章制度办理,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从制度上保证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审计部门、人事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建立不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交流、通报各分(支)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对被审计人和被审行有关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从组织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三、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计算指标为主,定性分析指标为辅,既能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流程等无法用数字来表示的内容予以定性反映,又能对账务信息进行定量分析,避免了审计人员个人掌握尺度不一致造成的人为偏差。

  2.多维度评价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因此应从不同角度客观反映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管理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业绩。在评价体系中既关注被审行主营业务的增长和发展速度,又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既关注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矛盾,又要关注资源配置的协调发展。另外,还要全面、客观地考虑系统性、空间性特征,以便于依据时间、空间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实现科学的动态评价。

  (二)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了解被审行总体情况是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准备阶段要搜集被审行相关信息,实施阶段才能有选择的确定评价指标。具体需搜集的资料:一是经营性资料,包括基本情况(主要领导的基本情况、机构部门设置、人员编制及变动情况)、业务发展状况(存贷款规模、经营效益)、资产质量(不良额、不良率)等;二是决策性资料,包括被审行长期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总结和重大资本性支出等;三是管理性资料,包括办法细则、奖惩规定和事故案件及处理情况等。

  (三)定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可建立4个大类18个具体指标的指标体系,形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框架。具体如下:

  1.经济效益指标:账面利润、中间业务收入、贷款收益率、存贷比等指标。

  2.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新发放贷款质量、贷后管理等指标。

  3.发展与竞争指标:存款新增额(率)、一般性存款(相对)市场占比、中间业务收入(相对)市场占比、贷款新增额(率)等指标。

  4.可持续发展指标:单位结算账户新开户数、个人住(用)房贷款新增、国际结算业务量、贷记卡业务新增、个人VIP客户新增、以及各项存(贷)款在当地同业机构位次等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用于评价管理人员的目标完成情况;发展与竞争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评价被审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状况。

  (四)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选取

  内控评价应围绕审计对象的工作职责,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经营管理活动及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诚实报告情况,案件和责任事故发生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基层行内部控制评价的重点,包括现金重要单证管理、印章印鉴管理、对账管理、授权管理、关键交易控制、代客业务管理、自助设备管理、安全保卫管理、贷款押品管理和贷后资金管理等。

  (五)评价指标结果计算

  将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分析的结果与对应的参照标准指标进行比较,得出各个指标的具体分值,再根据各个指标在整体指标中的权重,通过公式,计算出综合得分,形成审计评价结果。定性指标采用等级评分的处理办法,先细化考核要点,根据不同等级,分别确定得分。对重大经济责任事故、以及管理人员任期期间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采用“直接扣除”指标的处理方法,即在综合得分中直接扣除的方式,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性质来确定扣分的多少,最后确定审计评价结果。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多、政策性强的审计,又是一个复杂敏感的审计。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围绕商业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构建,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陈树斌.浅议商业银行行长经济责任审计重点.管理科学文摘20xx.3.

  [2]张燕.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成都大学学报20xx.3.

  [3]代文娟.构建以经济责任履行报告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审计月刊20xx.6.

指标体系论文14

  20xx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为促进高校发展,预算安排资金1,3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巨额的教育经费首先要保证其使用的效率性。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制定科学评价政府、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在通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吴建南和李贵宁(20xx)以公平和效率为主线,将指标体系从教育财政支出的总体情况、目标达成情况、合规性情况、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五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吕炜、王伟同(20xx)依据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内涵以及教育支出本身的过程特性,构建了一套多层次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省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状况进行了经验检验。

  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主要有:刘国永等(20xx)在比较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与江苏省财政厅共同研制了《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了指标体系的填报说明。严全治(20xx)选取省级政府的高等教育投入水平、增量水平、高等教育事业费投入的稳定性、省区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程度四个一级指标,选取我国31个省区市1999~20xx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省级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责任履行状况考评指标体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方向越来越精细化,但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教育领域内进行的探索,教育指标体系的研究与社会环境衔接略有不足。另外,在编制指标体系时,部分非财政投入指标有时也被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来,投入与支出指标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匹配现象。

  二、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教育投入产出分析法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教育支出的配置、运行过程及其成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一种方法。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投入。因而,财政高等教育支出是整个教育系统投入-产出分析的起点,也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开端。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载体,有权管理和使用财政教育资金,同时也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因而其资金的使用配置过程也是指标体系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高等教育产出与高校职能的履行紧密相连。高校的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围绕高校的这三大职能设计指标体系,可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完整性。最后,进行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围绕高校的发展设计指标体系可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另外,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为纳税人上缴的税款,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有权管理和使用财政经费,但同时也要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为了确保指标体系的系统性,本文从行政管理角度对政府、财政高等教育支出行为构建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的理论基础。20世纪六十年代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为财政高等教育支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该理论中舒尔茨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并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表现为受教育程度的积累。高等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xx年崔玉平用教育综合指数法计量出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48%。因而,高等教育投资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委托代理理论是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委托代理关系。所谓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活动中,政府作为纳税人的受托人,有权管理和使用财政高等教育资金,但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政府作为受托方要接受纳税人的监督,进行绩效评价。

  (二)项目评价指标设计

  1、投入类指标。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法,任何产出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投入类指标是整个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分析的基础,本文从总量指标、水平指标以及增长状况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总量指标主要包括财政高等教育投入总额、高校事业收入及社会服务收入三部分;水平指标主要包括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高校生均财政教育经费两个方面;增长指标则主要包括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两个方面。

  2、支出类指标。高校如同高等教育领域的生产车间,只有对各个方面的投入达到平衡才能促进教育“生产”的有序进行。支出类指标就是从资源配置角度对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的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将从高校教育事业费支出、科研和社会服务支出、教育基建支出、偿还债务本息四个方面来设计支出的总量指标。从指标的相对性方面,我们主要从高校教育事业费和高校基建经费各自占总教育经费比例、高校公用经费和高校人员经费各自占教育事业经费比例来设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主要从生师比、专任教师教职工比、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设备台数以及教学用房屋场地和教学设备利用率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3、产出类指标。产出是高校办学活动的直接成果。根据投入-产出的逻辑思想,教育资源投入之后,经过高校这一“生产车间”,必然会有一定的产出。产出类指标和效果类指标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高校的产出成果主要是毕业生和科研成果两类。对于毕业生的培养我们主要从毕业率、学位获得率、首次就业率、考研率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对于科研成果,我们主要从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成果发表刊物等级及获奖情况三个方面来考察。

  4、效果类指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就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效果类指标是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果,也即社会服务。本文将该类指标划分为人才培养绩效和社会绩效两个方面。教育的发展、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本文就从学生学习成绩状况、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奖情况、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及社会实践情况三个方面来研究高等教育对于人的培养绩效。高等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提高人的技能,促进就业率的提升,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绩效,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能提高毕业生本身及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这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绩效。

  四、结束语

  尽管我们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原则,但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部门,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很大,很多因素难以定量化,因而对于能够评价财政教育支出绩效的相关指标,应建立相应的数据搜集机制,而对于不能具体量化的指标则要用问卷调查法等进行考察。另外,绩效评价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整体制度的优化和进步。

指标体系论文15

  论文摘要: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评级发展历程短、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设不够完备等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小企业在获取银行授信方面一直存在普遍性难题。本文以中小型零售企业为例编制了一整套切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既具面向中小零售企业的针对性,又具有向所有行业中小企业一般性推广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零售行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小企业在科技进步、促进就业、改善产业结构以及增加对外贸易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58.5%,尤为重要的是新增就业的75%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当前,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保持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多数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主体;深化社会生产专业分工,促进大企业发展;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对我国国民经济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中小企业却普遍性地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鉴于我国直接融资渠道不发达(IPO上市融资和发行公司债券),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成了中小企业比较现实的融资路径。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评级发展历程短、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建设不够完备等问题,中小企业在获取银行授信方面一直不够顺畅。

  基于上述事实,本文在研读国内外企业信用评级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信用评级标准、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和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制定的《20xx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等,以中小型零售企业为例编制了一整套切合我国中小企业国情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经营环境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偿债能力要素、营运能力要素、盈利能力要素、成长性要素、担保状况要素共7个方面入手,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本文的指标体系既包括专门适用于我国中小零售企业的特色指标,又包括适用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通用指标,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下面就以我国中小零售企业指标体系为例,具体阐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构建过程。

  1经营环境要素B1

  (1)经营区域因素C1

  该指标主要考量企业所处地域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例如,企业处于东部发达区域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当地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因素;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对行业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2)上游供应商因素C2

  该指标主要考量企业对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这种议价能力直接反映出公司是否具备较强的经营壁垒。

  2经营管理要素B2

  (1)管理层专业素质C3

  该指标主要考量企业管理层的行业背景和经营能力。例如,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个人或家族式企业,企业经营者的行业背景和经营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文化、发展方向以及信用状况。

  (2)合法合规经营因素C4

  该指标主要考量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严格遵守食品用品安全卫生等法律法规。

  3偿债能力要素B3

  (1)资产负债率C5

  该指标是指公司年末的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该指标计算公式为:权益负债率=(负债÷总资产)×100%

  (2)流动比率C6

  该指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该指标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4营运能力要素B4

  (1)应收账款周转率C7

  该指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变现的速度快慢和管理效率的高低。该指标计算公式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年初数+应收账款年末数)÷2

  (2)存货周转率C8

  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不仅反映出企业采购、储存、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管理工作状况的好坏,而且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该指标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100%;平均存货余额=(存货余额年初数+存货余额年末数)÷2

  5盈利能力要素B5

  (1)主营业务利润率C9

  该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带来多少主营业务利润。该指标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2)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C10

  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该指标计算公式为: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100%

  6成长性要素B6

  (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C11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可以用来判断公司发展所处的阶段,衡量企业的成长性。该指标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净利润增长率C12

  该指标衡量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该指标计算公式为:净利润增长率=(当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3)长期经营规划C13

  该指标反映零售企业的发展潜力。该指标信息可以参考企业制定的门店扩张计划、经营品类扩充计划、配套的物流资源和人力资源扩张规划。

  综上所述,该指标体系既包括专门适用于我国中小零售企业的特色指标,又包括适用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通用指标,所以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北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评级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20xx(4)

  [2]邵兴忠.中小企业融资难与银行信贷体制比较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xx(5)

  [3]黄伟宏.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信贷配给【J】.上海金融.20xx(9)

  [4]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20xx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指标体系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初探论文11-20

我国高校校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策建议研究论文12-04

浅谈流域梯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论文04-03

创业企业如何构建数据指标体系?12-29

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解析03-18

2015青岛市积分落户办法:指标体系表06-17

中国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排名指标体系调查报告12-29

关于环保论文:LED论文11-22

论文素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