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2-11-12 11:26:06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行政管理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行政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1

  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以及对学生教育能力的提升。虽然出发点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也同样重要。据目前众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其中存在着众多严重的问题,如: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观念相对落后、课程体系不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以及师资力量缺乏等。因此,本文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对的改革注释,旨在为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自应用于教学体系以来,确实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但为国家培养大量的行政管理人才,也对学生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幫助。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整体来看,教学改革的过程仍处于粗放式状态,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开展对应的教学改革,从而达到完善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以及解决国家社会的需求问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观念建设落后、目的相对不明确

  不可置否,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并不能进行有效且快速的改革。而最主要的因素,便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受这种模式的影响,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已经形成类似固定的状态。相对建设观念的落后,不能有效的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初衷无非为国家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以及提升学生自身的管理能力两个方面。但是就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表现的现状来看,虽然仍旧是基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教育,但是从教育的最终目标上却出现的相对的偏差。此外,在这种背景下对培养出来的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在服务、公众、责任等意识也相对缺乏,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对行政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模式上来看,在课程方面存在着相对的不完善,无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甚至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意义以及目的都存在着不明确。而这种情况下的行政管理教育,自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在课程体系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上,由于行政管理教育模式正处于改革阶段,既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没有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导致课程体系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

  3、师资力量缺乏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上,师资的力量绝对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行政管理专业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师资的力量更是不可或缺。根据对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从数量上来看,高校的整个行政管理专业平均只有5-6个教师,而且还需要同时兼授其他课程。因此对于行政管理的教学课程就会出现不专业的情况,教师无法将主要精力用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上。况且从学生的教育进行分析,学生在高校中需要同时学习多个学习,而学生的主要精力也不会全部用于行政管理的学习中,所以由于师资力量的不专业以及不集中,在加上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从而导致教育水平、效果、质量难以进行提升,形成教学弊端。

  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改革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专业观念提升明确定位

  受时代发展的转变,自然不可避免的要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个改革,但是基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便是国家以及社会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程度。因此,在对行政专业进行改革时,基于时代的变化,行政管理改革的观念要进行明确。准确的来说,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并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才培养,行政管理人才在进行培养时,需要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因此才更需要明确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的目标,从而对行政管理教学产生良性的帮助。根据国家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明令指出,行政管理展业需要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法学分相关专业的知识,以便用于管理单位、科研工作以及党政机关等部门的工作。但是这种定义的目标并不具备准确性,无法在教师进行教授的过程中为提供明确的培养方向,从而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分析,在不断地转变过程中明确专业的定位。

  2、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在面对行政管理观念进行改革时,为了有效的满足国家以及社会的需求,应对主观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对应的改革方案。首先在课程体系上,针对不同的需求合理的开展对应的课程,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等方向进行对应的提升,同时针对行政管理的实际应用程度展开对应的实践课堂,从而有效的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体系。在专业的时间课堂中,可以参照社会的实例进行分析,并设计对应的场景模拟,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行政上的管理,从而实现学生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

  3、创新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

  根据现在众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来看,目前正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可同时也是改革的重要阶段。既不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没有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及时开展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时代的需求将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提升,从而摆脱当前尴尬的局面。在具体创新工作中,学校可以请专业的或者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相对完善的教师来根据当前的现状成立创新小组,通过对高校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对应的创新方案,并进行深入的探究,形成一套标准且完善的教学体系以用于改变当前的现状。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我国众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但是也在完善的工作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仍旧有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注意,行政管理人才无论对国家还是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对应的实践教学培养,在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以及检测,避免学生在踏入社会踏入工作中出现一定的短板,从而对自身的前途发展造成影响。

行政管理论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商行政管理对于其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终分析,工商行政管理对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经济发展;作用;研究。

  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合法性,政府部门针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一定的行政监管。在此现状下,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并且推动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以及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课题。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当前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1.工商行政管理特点。

  1.1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工商行政部门针对企业进行一定的行政管理监督。此类行政管理监督在实施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强制性。此类强制性,主要为法律方面的规定。通过法律规定,赋予工商行政部门的监管权力。通过此类措施,强制性的进行企业发展的监管。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此类强制性适应于任何性质的企业。以此体现,法律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1.2具有行政处罚的权利。

  工商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除去行政监管权力外,还具备一定的行政处罚权力。此类处罚权力,主要包括缴纳滞纳金、罚款,性质严重可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因此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权力,也为主要的作业特点之一。此类权力在应用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的实际落实效果。

  2.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实际发展中存在的策略性问题,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并且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平衡经济的发展、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引导提升企业的发展方向、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加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针对此类作用,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2.1平衡经济的发展。

  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区域环境现状,经济基础现状等。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的差异度较大。在此现状下,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现状,并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工商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针对企业开办的优惠政策,进行有效的改善。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的,保障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改善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2.2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收益现状以及经营现状,对于后期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部分企业在为了保障自身收益,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违规作业现象。针对此类现象,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有效地确保企业经营的合法性。通过针对企业运行现状的监管,以及相关的年审计划。有效的监管企业的经营合法性,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以及法治社会的稳定推进,保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

  2.3引导提升企业的发展方向。

  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除去因市场自身需求变化产生的影响。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政策类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也较多。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决策等方面的影响。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度较差。无法有效地跟进市场的发展,最终造成了企业发展缓慢,甚至面临市场淘汰的现状。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政府部门在此现状下,通过有效的行政引导监管。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发展现状,并针对企业的改革升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稳定性。

  2.4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经济的发展由若干企业的发展组成,因此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可以体现经济的发展现状。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通过企业的稳定发展,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使得企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决策现状具备较强的准确性。

  2.5加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我国在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由于法律监管落实的问题,部分企业还存在违规作业,违规经营的现状。最终造成了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合理性,存在较大的问题。针对此类现状,工商行政管理通过宏观监管调控,有效地保障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理。以此发乎监管法律的权威性,促进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2.6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的经营目的为盈利,盈利的主要对象则为广泛的消费者。在此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在监管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市场运行现状的监管。企业如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出现消费欺诈现象。消费者可通过工商举报的方式,进行欺诈或其他不良消费现象的举报。工商行政部门,则针对举报现象进行处理,最终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稳定收益意义重大。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具体分析,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主要为经济平衡发展、经营合法性、市场良性发展、经济发展稳定性,以及保障消费者权益的作用。宏观分析,工商行政管理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市场化的合理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春伟。浅谈新时期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消费导刊,20xx(06):122.

  [2]张夏斌。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02):31.

行政管理论文3

  伴随着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内的改革,我国的工商系统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加强了收支两条线以及其他的财务管理工作,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及支持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总结了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指出了要从财务管理、管理制度、体质及人员素质上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我国工商行政管理的财务管理能力。

  一、新形势下的工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特点

  1。财务管理要求更高

  在新的形势下,工商行政单位改革对于单位中的领导、财务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综合素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资金角度上,为满足财务管理要求,保证会计信息实时性、统一性、共享性,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工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

  2。财务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随着财务管理改革的深入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措施的推行和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会计核算中的财务软件使用频率及会计信息共享程度会得到极大的提升,银行网络同工商行政单位间的信息更透明。这些都使得工商行政单位内部能够同银行通讯效率更高,所有的过程要求财务管理给出的财务情况更清晰,财务信息中出现误差的概率更低。

  二、工商行政管理内财务管理的不足

  1。预算中的工作缺陷

  预算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预算工作最重要的是编制和执行。某些部门的行政管理中存在对预算认识的不足,误以为内部财务管理就是向国家申请钱,然后单位再花这些钱,进而只注重单位的钱在花费方面上,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存在忽视。某些单位虽然对预算进行了编制,但由于缺乏监管机制,导致单位内的经济活动不能按照预算制定的内容来实行。

  2。资金运用中的缺陷

  某些地区工商行政管理中的财务部门,对于经费的管理方式为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资金预测作用,关于经费收支考核多为表面上的平衡,并未实现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甚至一些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注重拨款、忽视管理,不具备经济效益理财观念,造成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出现过低的情况。

  3。关于票据的管理

  工商事业单位中,票据管理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不使用有关部门指定的统一收费票据;还有在外购中借单位名义实行公费报销;在票据领用内不设定等级,核销不够及时,责任含糊不清,甚至出现了没有经过批准就对各种票据存根联以及记账联实施销毁。

  4。监督机制上

  工商行政单位存在自然垄断和非盈利的性质,对此很多单位将自身的工作重心放在资金的计算和支付等简单工作上,根本没有实行成本考核,对财产物资的核算及管理不够重视,监督机制也并不健全,严重缺少内部审核,导致事业单位内的资金管理出现混乱,对于成本的控制不够规范,预算的执行也不够到位。

  5。财务人员素质低

  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新形势下管理意识的更新,内控意识薄弱,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价值的认识,导致会计人员仍旧扮演着付款人角色,单位内部的责、权、利划分不明,财务人员无法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行有效控制,财务监督和控制变成了一种形式。此外,一些单位会计人员个人素质能力差,无法熟练掌握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及核算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仍旧沿用自身多年的经验,思想过于落后,缺乏对市场风险意识的认识,缺乏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严格执行我国的会计准则以及财务对账制度,个人职业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工商行政管理内的财务管理工作强化策略

  1。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

  首先要实行财产的清查制度。要对单位的固定资产定期盘点,至少每年一次,发现问题且查明原因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处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完善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国有资产登记制度,如进一步对资产的购置、转让、使用等多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实行完善。还要建立固定资产损坏赔偿制,主要表现为单位或是个人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坏和浪费后要追求责任,同时监督其按照具体额度来赔偿。完善政府采购和国库的支付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监督力度,规范资产的处置行为。

  2。实施严格的外部审计

  主要借助独立性财务审计单位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进行审计,该形式是保证财务管理顺利开展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国家实行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资上,各单位要紧密联系自身的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依靠项目领导小组来负责,确保项目责任明确。此外项目工程需要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制度,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来审计,得出审计报告后再施工。

  3。完善财务控制制度

  制度是行为约束的准绳,只有对财务控制制度实行完善,才能够促使财务管理实现制度化及规范化,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中要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详细的内容为:收支审批和审核、业务流程、现金管理、会计核算、票据管理等。制定规范化的内部财务管理,如此才能够减少人力财力消耗。其次,严格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要求,同时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纳入本单位综合管理系统内。

  4。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人员要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认真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政策水平及政治素养。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及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能够贯彻执行。财务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会计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及技能,精通业务,保证做到人人持证上岗。有效发挥全系统对工商财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持续提升全系统财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及账务规范处理能力,提升办事效率。

  四、小结

  总之,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内的财务管理对于我国该事业单位的功能发挥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我国目前的行政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相信只要工商部门重视起来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管理,对财政制度实行完善,并且创立全新的工作模式,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将会极大的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我国工商行政部门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迟玉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xx,30:168—169。

  [2]许杨青。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化路径及意义分析[J]。企业导报,20xx,22:38+29。

  [3]刘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08:79—80。

行政管理论文4

  我国高校和有关部门对行政管理方面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各单位共同努力,紧密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试论高校行政管理中计算机信息。

  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和运用能力薄弱,因此我们在了解高校中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的意义和现状的同时,进行网络建设的优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行政管理的传统形式及弊端

  高校的行政管理主要是高校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校各种事务的安排和处理,不仅为学校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服务,同时也是为高校的文化活动和科研服务的。但在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需要解决,主要体现在投资大而效率低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及学校的重视不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欠缺规范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

  我国高校管理面临着管理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漏洞频繁出现,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措施。同时管理者管理理念不能随着教学的开展而不断变革,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学校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其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的质量,所以进化信息化网络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行政广利人员设置不合理,出现怠慢工作行为。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人员设置存在很大问题,缺乏科学性,机构和人员臃肿并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虽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工作越分越细,职位也相应增加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但是机构重复导致作业重复而且存在各部门互相协作能力不够的现象,协作程度不高可能导致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还要面对的问题是相对缺乏激励措施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人浮于事,怠慢工作,耽误工作的开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重视不够。高校对行政管理不重视体现在行政管理人员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措施上,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能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对行政管理老师录用把关不严出现了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这些都是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的体现。

  所以,无论从管理理念、人员设置和学校态度任何方面看,加快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步伐都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弊端都决定了进行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刻不容缓。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试论高校行政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管理论文5

  一、优势展现

  1.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信息技术可以共享资源,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但它也是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工作带来了方便,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会给信息的安全性带来隐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不法分子,他们通过一些不正当方式窃取个人信息和保密信息,破坏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因此,规范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工作,提高安全保密意识,养成保密安全工作的习惯;加强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确保电脑等设备正常高效运行;加强病毒防范,及时堵塞漏洞是信息管理的重要工作,也给我们信息技术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现阶段机关企事业单位为更方便地对业务进行管理,对大多数主要业务都开发出了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软件。一般都是通过外请软件公司开发并签订几年的升级维护合同完成,而合同期满后的维护升级势必将产生更多的费用。而如果有了单位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将降低软件后期升级和维护的费用,对信息的安全也将更有保障。软件公司技术人员跳槽的比比皆是,有跳到其他公司的,甚至跳出整个行业的,对工作人员没有办法约束,这对系统的安全产生了许多不安全因素。而本单位工作人员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都有一个严格的管理机制,其行为有很大的约束,将信息系统的维护升级等管理交予单位正式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信息的安全性会更高。

  2.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现阶段的各项业务都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规范了办事环节,保存、查询更方便。而很多的业务项目都是随时在进行改进,如果不分大小,所有软件的开发都通过招标请公司完成,既浪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又对业务及时高效地开展产生很大影响。机关企事业单位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通过自主研发行之有效的系统软件,对本单位业务信息化的管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部门的业务需要开发出业务软件,保证了业务部门业务扩展能够随时改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工作需要制作一些软件,如电话记录、工作日志、备忘录、文件摘录、通讯录、文件分类管理等系统,使自己的日常工作更加准确、高效、轻松、快乐。

  二、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显现;另一方面由于近些年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人才过热,导致信息技术人员泛滥、不断贬值,信息技术原本在普通人眼里是一个神奇的高科技,但现在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人员就是电脑的简单修理、软件系统安装、拉一下网线,普通人一学就会。每一行要求我们不但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懂得通过所学的知识来努力展示才华,在熟练掌握自己的业务知识同时,应该考虑怎样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业务中,使自己的业务开展得更加高效快捷,也就是学以致用。信息技术人员有着专业的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以及系统开发能力,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将更能彰显自身价值、提升业务创新的活力。只要用心,就能写出结构清晰、数据准确、事实充分的好报告,办事思路更清晰、更认真细致,开发出好的系统,做出准确高效的事;只要在岗位上发挥好自身的专业才能,并加以升华,就能在行政管理岗位上发挥更大的正能量。学中文的只会写材料、学计算机只能打字的历史将不会再现,信息技术人员在行政管理中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行政管理论文6

  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1.1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其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是必然影响因素。任何部门管理者都离不开监督管理,这样才能够保障制度有效实施,使其执行效果更加明显。内部监督管理实质是指高校管理执行人员在对学校体系制定管理制度时,应有监督管理机构来监督行政管理执行人员执行制度时的行为能力,目的是为了规范高校各项运行工作能够正常进行,进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管理综合能力。而当今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大多都缺乏对行政管理人员监督管理机制,导致管理制度出现很多弊端,例如高校大学生因思想教育缺乏,走上了违法犯罪不归之路,这其中有一部分也缘由于大学教育制度的缺失,部分归咎也在于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对此本文在以下应对措施中会展开分析此问题的出现与内部监督之间的必然关系,此外可见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2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行政人员专业能力的强弱更会影响行政管理执行力的作用效果,如果一个行政人员具备较强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专业能力,那么他的行政管理执行力也肯定是较优秀的,因此学校的管理体系也将会被合理运用,所以要想使高校管理部门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发展,就需要提升行政人员专业能力。1.3内部人员思想文化环境氛围。当今高职院校行政部门内部人员思维还是偏向于传统观念,可能由于受传统制度影响的原因,再加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水平等都发展飞速,不能及时跟随时代潮流,所以在制度上难以创新,导致学校教育制度死板,枯燥,乏味,大学生们不能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因此内部人员思想文化一定要与时俱进,文化环境氛围应在新经济体制发展下不断熏陶,创建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2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措施

  2.1加强对内部行政人员监督,采用规范管理制度。对于上述影响因素中第一点提出的大学生因缺乏思想教育而导致犯罪这一问题,我认为虽然大学生犯罪不能单独归因于学校教育部门的失误,其中肯定包含多种因素才会导致大学生思想走到消极极点,但是学校教育也会起到相关作用。可能由于监督机制对执行管理人员在教育管理制度下约束力度不够,才会导致学校教育方面缺失,不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水平。对此应加强对内部行政人员的监督,采用规范管理制度。例如促使内部行政人员多开展教育活动,让学校组织大学生观看教育方面的影片或视频等,这些体现应在内部行政人员执行力上监督他们是否制定管理制度是对大学生活动有效的,若发现内部工作人员有违反制度规定外的行为就进行惩罚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加强对工作完成度的控制,此外高校更应开拓监督方式,实现法律监督作用,把法律融入到监督管理体系中,时刻调整制度,规范运用。2.2设立专业培训课程,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能力。对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人员专业能力如何提高这一问题,高校应对现有的执行人员组织专业培训课程,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管理素质能力,才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高校管理体制,从而促进高效教育稳健快速发展。另外对要应聘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提高应聘门槛,要求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能力等综合能力都要达到高水准,才能够有机会被聘请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人员。二者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达到高的执行能力。2.3加强创新管理理念,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氛围。对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内部人员思想文化环境也是影响执行力因素原因之一。关于思想文化环境,应加强对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思维上向创新领域范围内的引导,并且与高校自身实质特点相结合,可以建立小组,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交流当今社会潮流文化,引进吸收管理理念,加以创新,促进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法规主动能力,从而使管理效果有效提升。此外,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氛围,需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不断进行学习,提升自我价值,学习创新理念,促进高职院校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也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能力,并有所提升。

  3小结

  在当今经济发展快速的趋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更应跟随时代进步的步伐,加大管理行政管理制度,提高行政人员的执行能力。本文针对当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中出现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水平不符和管理基本要求、内部思想文化氛围不强烈等这些存在性问题,针对这些现有问题,一一对应做出了应对措施。对于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应采取加强对内部行政人员监督,并实施规范管理制度;对于行政人员专业素养不够标准,学校应加强组织培训机构,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对于内部人员思想文化环境氛围,应加强内部执行管理的创新理念,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氛围。以上的针对性应对措施希望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方面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够推动高职院校行政人员职业工作得到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杕.政府职能转变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16(20):238-239.

  [2]赵晶晶.浅谈高校行政人员服务意识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8).

  [3]沙靖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市场,20xx(23):182-183.

  [4]高文涛,许维胜,张志飞.基于文本分类的高校行政服务质量提升[J].系统仿真技术,20xx(3):258-261.

行政管理论文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壮大,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国各级院校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行政管理作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种方式,其以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作为依据,以行政组织为依托,以发展学校为最终目的,其在当代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简要探讨学生管理中的行政管理。

  关键词: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工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F40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xx)09-0136-0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日趋全球化,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国之间的竞争逐渐成为人才的竞争,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培养基地,需要加强学校内部对于学生的综合管理,旨在规范学生的整体行为,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下面就简要介绍下学生管理中的行政管理,分析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一、学生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学生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对学生在校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旨在净化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学生管理是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教学管理共同构建起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就目前我国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现状而言,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往往都是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层次上的,即学生管理机构提供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的具体管理措施。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需要学生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行政管理模式为其提供规章制度组织、规定和限定学生在校的各种行为,与普通的管理工作不同,学生管理工作需要考虑到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其实施理念必须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进行要求,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发展的差异,对其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进行合理的辅导,保证学生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行政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行政管理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和管理手段,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主要表现在“政治”以及“管理”两个方面。从政治角度讲,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体现,是国家进行管理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国家活动的主要内容;从管理角度讲,行政管理是各部门、各人员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实现同一目标的集体活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工作旨在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在现代化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管理工作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工作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目的,借助学校的各项教学资源,采用规章制度、行政命令等措施,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管理。学生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管理是一种以行政组织为依托的管理方式。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行政管理是需要学校中的行政组织来安排并监督实行的,同时还需要在教育行政组织的领导下加强行政管理水平。与建国之初相比,我国现代高等院校的学校规模和办学特色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管理的主要实施对象也逐渐发展构成了学生管理机构,形成了科层式行政组织,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管理。第二,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执行国家意志。现代高校办学必须是紧密围绕在国家教育方针周围,借助自身发展优势和教学资源,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处,依法管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依据,体现教育方针是学生管理的结果。只有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才能建立正确的学生管理制度,将各行政组织在管理工作中的内部矛盾、师生矛盾等问题处理好,保障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学校管理成效。

  三、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1.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势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在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广大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约束,并按照在校学生管理条例严格实施,有助于在处理学生工作和问题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净化校园环境。行政管理的实施者是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想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各部门之间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不仅有利于工作关系的调整,而且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清晰化、具体化,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其他管理方式不同,行政管理往往都是采用行政手段实施管理,与此同时,学生管理机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对于学生违法违纪行为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并在国家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很好地限制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2.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是广大学生,而行政管理模式又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借助学校权威机构进行管理的方式,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很有可能会失去学生管理的特质性,使学生管理工作趋于机械化、教条化,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利于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行政管理机构的层级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机构较多、社会关系较为复杂,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分配上难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不利于建立纪律性较强的管理团队。

  四、结语

  在现代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行政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与灵活的辅导员管理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水平,而且有助于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保证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生活,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促进广大学生的良性发展。

行政管理论文8

  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日益重视,我国高校规模一再扩大,教育培养人才也成为了我国教育兴国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让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新时期新目标,只有不断地适应国内外高校改革的现状,积极改革创新,转变管理理念,才能不断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保障。本文根据我国当前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解决对策,促进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

  1我国当前高校行政管理现状

  1.1制度现状与问题

  首先,高校行政管理理念滞后,服务意识淡薄。随着高校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行政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高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仍然存有官本位思想,更喜欢用权力来管理全校师生,但是权力的过多使用,不仅不能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而且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务必摒弃原有的官本位思想,将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只有真正将服务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上,才能切实了解全校师生的真实需求。提倡服务精神,不仅能够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还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工作,使得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获得一致好评。其次,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方面没有较好地体现出其工作职能,管理部门人员工作内容不明确,在管理手段方面,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不能很好地与教学、科研等多部门进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差致使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层出不穷。最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近些年来,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在专业人士的积极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些许不足,例如管理体系不完整、缺少以服务为本的意识、缺乏科学性。

  1.2人员现状与问题

  首先,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不稳定,高校行政管理结构不合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管理高校的人、财、物等,归根到底,进行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但是相较于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关注度,高校更加关注科研人员的素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升职空间等都较为短缺,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经常出现转岗、离职等情况,人员的不稳定性自然导致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不稳定,没有形成良好的行政管理人才梯队,未来在行政管理方面这一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只有及早发现、尽快解决,才能使得行政管理人员稳定。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结构方面,我国目前结构不合理现象越来越明显,年龄上出现断层现象,年龄大的员工占比过高,年轻人员较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结构应该重用优秀的年轻人员,不仅能够提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还能更好地进行任务过渡,避免出现老员工退休后无人接手工作的现象。其次,管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不佳。因为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层制特点明显,加上组织结构为金字塔模式,造成行政管理人员冗杂,行政管理规模庞大,过多的人员进一步造成了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问题,各个行政部门之间不能良好地沟通与合作,造成了资源浪费、管理效率等问题,只有精简高校管理机构的人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合理利用资源,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行政人员的专业技术和基本素养有待提升。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一线教学人员中选拔出来的,或是应届毕业生竞聘上岗,这使得行政管理人员在专业技术方面不足,没有经过专业行政知识培训等环节,进而制约了高校行政管理发展的步伐。

  1.3高校行政管理任务与责任现状与问题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臃肿、层次多、人员多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多的特点使得这种现象的负向作用更加明显,人职严重不匹配,造成了管事的人虽多,但实际做事的人少,不仅工作效率低下,专项工作没有专人负责,造成了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其原因主要为没有形成成熟的工作流程规范、没有将专项任务与专人匹配清楚,没有把服务理念放在重要位置上。

  1.4高校行政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时间一般仅为年终一次考核,这样并不能够对行政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进行良好的监督与考核,对每日、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度的工作质量、进度情况不能很好地了解与把握,因此也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行政人员日常工作进行反馈与监督,缺乏自律性是当前工作人员的普遍现象,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可能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需要完善的监督考核体制。除了需要完善监督考核体制,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只有监督没有奖惩,达不到监督管理的目的,只有监督与奖惩力度都完善,才能切实激励管理人员高效工作。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的对策

  2.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

  首先,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理念转变,强化行政人员服务意识。提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前提就是转变高校行政管理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地服务高校师生,这不仅符合高校长远发展的理念,更能够提升师生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满意度。人性化的高校行政管理会使得全校师生对学习、工作都更加充满热情,关心高校师生的内心需求,积极组织这方面的活动,让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都可以积极向上,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氛围。其次,需要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管理手段进行完善创新。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应该紧跟步伐,结合高校自身情况进行创新改革,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建立符合高校自身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在落实过程中减少不适应性。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管理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当前很多高校有校内办公系统,随着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办公系统也需要不断更新与维护。除了信息化软件的使用,行政管理人员更需要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在相关政策的范围之内,打破原有陈旧思想,勇于创新与改革,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最后,需要完善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应该以服务为本,通过建立民主化、全球化、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体系,不断挖掘我国高校教职工的潜质,实现每个高校任职人员的自身价值。

  2.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方面的改革创新

  建立稳定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改善高校行政管理结构。改善高校行政管理结构需要从招聘新的教职人员入手,吸纳年轻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对新入职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得他们可以尽早掌握分内工作,防止工作断层的出现,随着招聘人员的年轻化、高素质化,可以形成稳定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新鲜血液的加入也可以使行政管理人员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改革动力。精简行政管理人员,提高办事效率。精简行政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部门职责,撤销多余部门,合并职能相似部门;二是制定严格合理的行政人员定岗制度;三是采用行政管理干部任用期、轮岗制度和退休制度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将臃肿的行政管理部门变得合理,还可以明确人员职责,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基本素质。除了专业技能需要不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也需要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会应对突发状况,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使命感,营造良好积极的工作氛围。

  2.3明确工作流程规范,任务与责任相匹配

  每个部门需要有各自的工作流程规范,将工作任务过于杂乱的部门进行任务精简,工作任务过于简单的部门进行任务扩充,在整合部门与划分责任后,应在部门内明确每个行政人员的责任,并且不要轻易地进行人员变动,除非换岗、退休、离职等特殊情况出现,这样能够很好地维持工作的连续性,行政人员也可以有充足的经验,顺利地开展相关工作。

  2.4完善高校行政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完善高校行政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可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校应该制定合理的竞聘上岗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在选聘行政管理人员之时就采用严格选拔的方式,提高人员质量,在任用之后需要对日常工作进行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工作考核,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之后及时进行技术考核,对积极进取、尽职尽责的员工和专业技术培训考核成绩优秀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激励,不仅可以提高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知识水平,也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小结

  通过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研究,发现了我国目前高校行政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与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为高校的良好发展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丁良喜.行政管理工作探析[J].管理纵横,20xx(12).

  [2]蔡红研.浅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现状及改革策略[J].管理研究,20xx(3).

  [3]赵鹏.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xx(5).

行政管理论文9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基本要求

  (一)有法可依是基本前提

  只有健全了各种国家行政工作的法律和法规,将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给予明确规定,才能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中有足够的依据,从而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产生、组成并进行活动,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法律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法律制定要及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在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法律的制定必须不断地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及时地、适时地根据这种变化,制定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避免行政管理滞后,各个领域、各种活动都无章可循,造成社会混乱。其次,法律制定要具体。各种行政法律规范须内容正确、措施具体、语义明确,而不能含糊其辞或弹性较大,以免造成形式上有法可依,实际上无法可依。再次,法律制定要全面。即要有中央制定的、全国各地、各部门都必须执行的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又需要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在宪法和法律的原则指导下,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制定不同效力、不同适应对象、不同适应范围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行政管理的需要。

  (二)有法必依是基本环节

  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有法不依,不如无法。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一经公布,就应坚决执行,引导所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三)执法必严是重要条件

  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是行政管理法制化不可缺少的因素,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一旦公布,就应严格实施。近年来,行政执法中出现的执法不严问题,与部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高有必然联系。所以要端正党政领导干部、司法行政执法人员对执法必严的重要性、必要性的思想认识。要求各级执法部门和人员要秉公办事、执法如山,不得根据个人或本部门、本地区的利害关系随意曲解、变通法律法规。即使有些法律法规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和完善,也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新的法律法规未正式公布前,仍必须严格按原有法律、法规办事。

  (四)违法必究是有力保障

  遵循违法必究的要求,最根本是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要让任何违法的部门和个人(不论单位大小、地位高低)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二、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行政执法上。因此,法制上的问题应当用法治化路径来解决。从世界发达国家经验看,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都依靠高度的法治化。因此,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一)加强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所有有权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活动。它是为行政管理提供依据的,是规范抽象行政行为的,是解决有法可依问题的。行政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从全局出发,克服过去立法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倾向,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法律、法规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相互矛盾,否则就不会有权威。行政机关往往借“法”扩权,以“法”争利,不得通过行政立法擅自设定行政审批、许可、收费、处罚和强制措施等内容;不得通过行政立法相互否定,行政立法与高层次立法以及行政立法之间不能相互抵触、冲突,行政立法不能成为驾空人民代表机关的立法。否则,行政立法不仅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航标,反而会成为深化改革的障碍。

  2.行政立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的基本问题,是政府一切活动的逻辑与现实起点。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政府职能转变要坚持“职能法定”原则,依法界定和科学规范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职能改革中的随意性。在履行政府职能时,必须把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和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结合起来。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立法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适时立法。遵循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立法中规定行政机关的职权时,必须权利和义务对等。

  3.行政立法要科学、合理、可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行政立法不能从本本、概念出发,既不能搞土教条,也不能搞洋教条。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既要符合全局的需要,又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既要符合长远的发展方向,又要切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在立法时要注重调查研究,不仅要有法律依据,还要有实践依据,这样制定出来的法规、规章,才能行得通,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国家刑事、民事问题,可以说行政权力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这就要求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主要是依靠广大公务人员来推动的。因此,广大公务人员培养强烈的法律意识,自觉地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贯穿于我国整个法律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主要锋芒,就是反对任何超越法律之外或者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它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他们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又切实履行他们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应有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也就是要求行政立法及法律适用对于任何人一视同仁,其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逾越于法律之上,也不能超出法律之外。唯有如此,行政活动才是对法律的正确执行,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系才能在行政管理领域得到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现,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树立国家主人翁责任感。

  2.服务意识。现代行政的发展趋势是,行政的重点日益向服务功能倾斜,控制和管理功能越来越多地为服务功能所取代或掩盖。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个高效便民的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现代化的服务型政府本质上也是法治政府,其基本要求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依法行政。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建设法治政府并不相悖。建设服务型政府不能忽略法治政府建设。或许从法治政府建设入手,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条有效途径。

  3.积极行政的意识。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国家行政职能不断地扩张,行政的目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积极行政的观念和意识,正是伴随着国家行政的重点日益向服务功能倾斜这一历史的、国际的潮流演化而形成的。依法行政和积极行政两者既互相联结,又各有特点,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又是积极行政的前提。积极行政是依法行政的提升和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和积极行政的统一,是解决当前市场执法过程中法律的滞后性、局限性问题及政府部门职能转换需要,以实现执法监管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目的,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建立和完善。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加强监督,防止行政执法权的滥用是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维护法律权威的有效措施。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是行政机关监督的重点,要做好层级监督,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的手段和措施。通过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责权一致,目标明确,行为规范,奖惩分明的责任制度,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保证工作合法、有据、高效运行。对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行政执法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2.要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制度和法定渠道。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提出的复议申请,疏通进口,敞开大门,积极主动地受理行政复议案件,不断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便捷、高效解决问题的优势,切实解决行政复议“告状难”的问题。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坚持公开、公平,做到依法审查、公正裁决,努力使每一件案件都经得起检查。

  3.要对行政执法的日常监督进行检查。行政执法检查可以采取现场检查、重点抽查和普遍检查等多种形式。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两种。定期检查每年一次,不定期检查作为日常工作,根据工作随时进行。行政复议这种监督是被动式的,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行政执法的主动监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发展很快,取得可喜成果。面对未来,我们要继续锐意改革、着力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新的形势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必须重视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能够完善并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行政管理法制化的道路,应该始终牢记行政管理法制化是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行政管理论文10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xx年6月—20xx年5月,我院共有护理实习人员326人,均为女性。本科生34人,占10.43%,大专生232人,占71.17%,中专生60人,占18.40%。实习时间8~12个月,平均实习实践(8.2±1.2)月。

  1.2管理方法

  将上述实习人员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研究组250人,对照组76人;两组人员在学历分布比例上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实习人员按照医院实习人员一般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研究组人员按照护理行政管理制度严格管理。研究组人员从各科室实习人员中选定两名实习组长,一名负责实习护理人员纪律管理,一名负责常用技术学习管理。并在研究组组成由病区护士长病区集中管理,护理实习教研主任总体监督,各科小组长协助管理的一个护理行政逐层管理制度。护理实习教研主任需根据各个科室的临床特点将各科室实习人员实习内容转达给各科护士长,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实习人员实习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科的护士长对实习人员学习计划做统一安排,并根据各科室实际护理工作状况对实习生进行弹性调控;各科实习组长需要协助护士长对实习人员从组织纪律到技能操作实践等进行专项管理。每天对实习人员工作进行总结,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指正。每月对护理实习人员进行技能考核,对比两组实习人员成绩差别,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别。

  1.3统计方法

  将所有统计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计数资料进行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护理技能成绩对比

  采用护理行政管理的研究组在铺备用床、无菌技术操作、肌肉注射、女患者导尿及鼻导管吸氧等常规技术操作成绩上同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P<0.05)。

  2.2实习效果

  采用护理行政管理的研究组实习人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护理事故及护患纠纷少,患者满意度高。

  三、讨论

  ①对于护理卫生专业来说,医院实习阶段同临床工作结合最紧密。因为护理教材更新周期问题,很多先进实用的护理技术不能及时纳入教材编制中,所以临床实习阶段是实习人员对各种技能的一个掌握阶段,但是对于很多实习人员来说,学习态度不端正,实习纪律散漫,临床操作技能不规范,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质量。特别对护理要求严格的妇科、儿科及急诊科室来说,因为实习人员护理失误,常导致护患纠纷及护理事故出现,影响了患者护理满意度[3-4]。实习人员这种不负责、散漫态度也成了医院各个科室中最重要的一个护理不安全因素[5]。因此要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必须从改善实习教学管理入手,使护理实习人员能够态度端正地进行学习工作,提高护理实习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

  ②医院护理行政管理是对于医院护理人员采取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是在护理人员中设定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理督导几个职位,规定每个职位的任务,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逐级管理[6]。通过这样的管理以使各个护理人员在自身岗位上能够认真工作,各个阶层人员责任分明,特别是小组组长,更是要拥有严格的责任心。在实习管理中,不仅要将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全面,能够指出组员操作中的错误,同时还要有极强的管理能力,能够协调组员间的关系,让组员间能够协同进步,增强职业道德及责任感,让全部护理实习人员都能够以真正护理人员的身份进入工作状态,严肃认真,踏实肯干。并且在这样逐层管理制度下,能够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促进实习任务的完成。

  ③此次研究中,采用医院护理行政管理的研究组与一般管理的对照组相比,不论是在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成绩上,还是护理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护理事故及护患纠纷大大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从这点看,医院护理行政管理是完全适合护理实习管理的。

  总之,将医院护理行政管理应用于护理实习的管理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实习教学成绩,改善了护理质量,适合实习教学的需要,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实践。

行政管理论文11

  摘要:

  在新时期发展下,要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不仅要在高校中建立相关机制,还要遵循学校的党风建设有效管理。以下根据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要遵循的相关原则进行分析,并在以下五方面对其解决,以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执行期间,能够按照这几个方面严格执行,促进其管理工作的规范运行。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

  党十八大报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因为高等学校能为国家、社会提供各种高素质人才,无论是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还是自身发展都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就要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并使高校工作在执行期间能够更标准,以获得高校的长期发展。

  1高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

  1.1科学性。科学性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按照高校的管理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实施的;两一方面是将先进的理论作为主要依据,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并且,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不仅要建立在管理统计上,还要保证教师、学生的承受能力符合思想政治水平。

  1.2激励性。高校中制定的相关制度都不能在根本上制约教师与学生,所以,要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并能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就要利用合理的方式对其积极引导。

  1.3民主性。在高等学校中,民主管理是一项根本性的管理制。要实现行政管理规范化,一般要实现分级管理方式,并利用民主的方式来确定、来执行。而且,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还要建立、修正相关学生会议等,保证在分级管理工作中能够让所有人遵守行政管理格局[1]。

  1.4超前性。超前性是高校管理工作规范化执行的主要特点,因为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着自身的规律。并且,管理工作又是一项科学、技术的生产过程。所以,高校管理工作要促进创新发展,不仅要使其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要努力创造自己的管理优势。

  2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的实施

  2.1加强高校制度管理。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能够制约学校的积极建设,并在期间发挥其一定的指导作用。制度的建立是高校中的最高规定,不仅包括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还包括人力资源、大学实践、财务、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完整的高校制度的制定从而为学校各个活动发展提供稳定、长期的执行条件。其中,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发挥首要地位,它是根据高校各个部门领导的基本要求制定的,并具有相关的准则与制度[2]。在制度建设的同时,不仅要对其积极完善,还要保证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要求,从而保证制度的使用改进高校管理发展、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维护教师与学生的自身利益。

  2.2构建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度的建立是各个部门、各个政府的目标管理制度,它能对高校中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因为高校中的各个工作都掌握着自身的规律以及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根据工作性质、工作责任制度进行分类,能够形成不同的目标责任制。如: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合同责任制、后勤服务目标责任制等,各个部门都能根据目标责任制将工作进行分解,并根据工作的目标、工作内容等实施分解管理,以保证在各个阶层都有人员对其负责。

  2.3岗位责任制与学分制。对于岗位责任制,要将目标分为具体化。工作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任职的资格、工资、岗位规范、考核方式以及奖惩制度等,不仅是高校管理、实施的目标责任制,还能为各个任务的有效完成提供一定保证。并且,根据学校内部人员的组成情况,还可以将岗位进行划分,并在每个岗位上确立合适的岗位要求,再以考核作为管理中的主要依据[3]。对于学分制,它在高校改革发展后,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因为在目前发展道路上,大学生面临着专业定向问题,一些学生面对着专业不想选择、不想学习的现象,所以,学分制正解决了该问题。为了培养复合型大学生人才,为大学生的以后发展提供广阔前景,学分制的产生还能为高校教学目标的提出作为保证,根据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达到新时期的教育目的。

  2.4津贴制与奖学金制。对于校内的津贴制,是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以及高校内部的人员类型制定的一种工资制。校内津贴是工资的主要部分,津贴的执行能够体现职工的工作职责、工作能力以及实际完成的任务量[4]。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要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要在工资与津贴上有效改进。在高校中制定的津贴要与各个部门的管理目标相符合,并将每个职工的个人岗位与职责相互结合起来。对于一些表现优秀的单位、个人等,要给予一定奖励,可以在校内将科研工作、学术研究等方面作为奖励手段。而且,工作质量还要与劳动报酬联系起来,并对其严格考核,以保证能够对高校中的职工进行合理评定,促进其稳定、公平的发展。对于奖学金制,奖学金涉及到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利用奖学金能使一些学习优秀、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经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引导学生能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奖学金制也是一种奖励方式,在对分配制度以及相关方案进行设计期间,要遵循一定的导向原则,并将德育教育放在工作执行的首要地位,以保证德育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2.5学校的四风建设。高校的四风建设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以及作风四个方面。校风是教师、学生以及各个职工在管理、教学等一些实践活动中长期努力形成的,并具有高校自身的特色发展,也是高校的集中体现[5]。高校教师、学生的精神风采彰显了校园在各个方面的质量标准,也是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证。所以说,良好的党风建设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不仅能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还能维护高校的各项秩序,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风是大学生的主体,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主要体现。教风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期间,行为规范与自身的价值标准,因为教师影响着学生各个方面,只有良好的教风才能实现高尚的道德标准。作风是高校管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的行为,因为高校是大学生认识的主要场合,所以对于高校的管理干部来说,就要具备良好的作风,并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不仅要在高校中做到一定的表率作用,还要对基层情况进行积极调查,以促进服务的全面化。只有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行,才能使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适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总体的实施质量。因此,在管理工作执行期间,不仅要实现高质量服务,重视人才培养,还要将文化研究、文化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积极贯彻到工作中去,以保证高校管理能够更高效、更规范。

  参考文献

  [1]符瑾.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探讨[J].教育探索,20xx(12):94-95.

  [2]朱媛.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研究[J].企业文化(下旬刊),20xx(9):157.

  [3]吴铁坚.新时期高校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xx(11):146-147,152.

  [4]孙华乐.新时期环境下的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研究[J].华章,20xx(16):137.

  [5]廖雪.浅谈行政管理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xx(26):187.

行政管理论文12

  一、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分析

  我国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都是为实现学校的整体工作目标服务的,二者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混淆不清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

  (一)二者在管理中缺乏清晰的职责定位

  从当前我国各个高校设置的管理机构来看,其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缺乏清晰的职责定位,从而导致管理真空现象的出现。如当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中学术性管理机构只是作为行政管理机构的“附属”而存在的,一些高校内部的学术性管理机构并没有明确的章程,而相关委员会活动的举办时间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同时,在高校内部的各种学术性委员会中,大多数教授委员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职务,并且多是以院系领导或机关部处的身份来参加的。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校内部的学术性管理机构呈现出行政化的管理特点,从而导致缺位现象的出现。

  (二)二者的位置存在着“本末倒置”的现象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教育基地,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学校内部的学术管理应当是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但当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许多重大决策和问题仍依赖于行政管理机构来解决,而不是学术管理机构。从当前我国高校设立的管理机构来看,许多高校内部缺少相应的院、系级学术管理机构,且大多数学术管理机构所开展的活动也只是一些职称评审和学位评定的相关工作。而关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战略、学术规划制定等学术政策方面的重要问题则要依靠行政的方式来解决。此外,当前的许多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事情无论大小,都有行政管理部门来进行处理的现象。同时,一些院校为了突出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作用,对大多数无任何职务的教授和教师的意见并不重视,从而严重抑制了他们在学术领域进行钻研的积极性。

  (三)行政管理存在着越位的现象

  我国的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行政级别主要是由党政机关所赋予的,其从低到高主要划分为正处级高校、副厅级高校、正厅级高校和副部级高校,并且高等院校中的校级领导也都是由上级任命的。高校中采用的这种行政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术事务产生较多的干预,从而导致越位现象的产生。如许多高校里面的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学术委员会成员和领导人不是学者和教授,而是大多数由学校内部的行政负责人来充当,从而极容易导致学术组织行政化现象的出现。此外,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权力结构大都为行政权力模式,并在决策时缺乏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从而使得许多学术人员的相关意见受到忽视,不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协调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关系的有效措施

  我国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在工作运行上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具体职责和管理目标的差异性,使得二者在具体工作开展时经常会发生矛盾与冲突。因此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改革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的各项管理职能,就需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正确定位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

  我国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机构对高校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干预力量和影响力。从本质上来说,行政权力具有鲜明的隶属性和层次性特征,但由于高等院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高校中的行政权力具有较强的外在决定作用。高校中的行政管理权力具有一定的职责范围,其不能代替学术权力而行使职责,如果一个学校中的管理权力过分向行政管理方面偏移,就会导致学术权力的削弱,从而影响管理权力的平衡性。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高校管理机构要对行政权力进行正确的定位,既要认识到行政权力的实施对于学术权力的保障作用,又要减少对学术性事务的干预,从而保证各项管理事务的有效实施。

  (二)合理定位学术权力,促进学术权力的回归

  学术权力主要是指高等院校内部的高级知识群体在教学、科研等学术方面的影响力,其权力的扩张与收缩直接关系到高校内部的学术自由度。因此,在实际的高校内部事务管理中要确保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积极促进学术权力的回归。如高校中的教学和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应当由教授或者专家学者来进行组织和确定,且高校中的各层领导和各个群体都要尊重和重视学术力量的作用,并保证学术权力的充分发挥。但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也要通过约束机制的采用来保证学术权力的适度发挥,促使其权力执行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三)调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等院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管理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权力,因此,在实际的管理中要正确定位二者的具体位置与职责,调整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运用上具有错位和越位等的混淆情况,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在管理中将二者进行适当的分离,确保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各自的使用范围内正确发挥其作用,以形成二者权力协调与互补的良好运行机制。在实际的调整中,高校要积极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者并重的管理模式,改变一切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现状,切实保障学术权力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学生以及工作人员在内的多方力量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确保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与高效率,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的学术管理制度

  从高校内部的整体管理层面来讲,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各项权力的规范化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协调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相互关系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学术管理保障机制,明确学术管理的职责,以确保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权威与地位,促使学术权力的充分发挥。如在实际的学术权力实施中,高校可以通过成立校、院(系)等各级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教授会”等形式来充分发挥教授、专家等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确保他们的学术权威,提高他们在学术管理上的地位和优势作用。

  (五)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机制的优化,促使管理效率的提升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矛盾与冲突问题,高校管理者在提升教学管理地位的同时,还要积极优化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机制,消除“官本位”的不良思想,积极引入相关的竞争机制,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绩效成绩,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高校还要积极进行简政放权,通过适当扩大院(系)自主权的方式来激发基层寻求自我发展的动力,以促使行政管理人员形成教、科、产服务的良好管理观念。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行政管理的良好发展对于教学管理权力的发挥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促进行政管理的良好发展。因此,在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要正确处理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严化二者在权力实施中的具体定位与分工,并通过二者之间的良好合作来提升高校内部的管理效率,从而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行政管理论文13

  当前社会人们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励苕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多教育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有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素质以及知识水平。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规模有所扩大,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必须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栗针对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在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中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只有针对问题找到应对的措施才能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

  一、高校加强行政管理改革面临的`问题

  1、行政管理机构结构不合理:工作效率比较低

  我国很多高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科层制结构体系用了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这种行政机构比较臃肿,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行政人员过多,而且权责不明这种结构导致行政工作的效率比较低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由于工作职责划分不明在出现问题后工作人员相互推卸责任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甶于管理部门比较多而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在审批文件时,会经过较多的步骤与流程,存在决而不断的现象。很多高校缺乏激励机制在工作中缺乏必要的监0使得行政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2、内部管理水平不高,行政与学术缺乏合理的划分

  在高校行政部门,存在权责不清的现象,行政与学术没有进行合理的划分而且很多高校的行政权力都大于学术权力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万校的学术论文发表比较少?高校的教授以及学术专家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各项决策,这种管理方式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官僚化的问题科研入员的学术地位被大大的弱化了。

  3、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有限

  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极大的影响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很多高校的行政人员都是甶教师担任的其行政管理知识掌握不全?而且存在主观臆断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水平,有的行政人员身兼数职,无法花较多的时间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其不但要进行科学研究还需要对行政工作进行管理所以,行政管理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4、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惹识不高

  行政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服努意识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宗旨但是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存在以身份压制其他工作人员的情况在管理时态度比较傲慢而且缺乏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并不积极办事的效率也比较低,这出现问题后3卩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绐高校的师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E作的环境也极不和谐。

  二、解决高校行政管理改革问题的对策

  1、对行政机构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

  在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结构进行调整时,可以将权力中心适当下移要采用扁平化的模式进行行政管理在对行政管理机制进行健全时还要加强部门部件的联系要使工作人员更加团结这样有助于提高办事的效率。高效还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决定权高校的领导要做好行政人员的权责划分工作,行政人员需要各尽其职还要承担一定责任,这有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责任心,可以使其在工作中更加认H负责可以实现职能的转变还可以实现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2、加强内部管理,实现行政与学术权力的均衡

  高校的行政与学术具有相互依赖的特性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性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还要确定行政人员的职责以及业务范围避免出现越权现象。高校还要加强内部管理要对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要实现以学术管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模式要保证高校每年发表高质S的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

  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威望。学术权力要具有独立性这样才能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

  3、完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

  高校管理人员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专业化知识,大事要抓,小事要管,专长互补。高校发展应向管理要质量以质S促效益涯设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断加大管理队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职极推进向社会公开考试和招聘引入岗位竞争机制与奖励机制对专业化水平偏低的管理人员进行正规化的培训,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坚持走知识化、专业化的创新改革之路。

  4、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高校管理者要变管理"为服务〃朋确权责意识淡化权力意识,具有为教学、科研服务、为院、系及基层服努的S识。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源弃行政本位的旧观念树立教学为先、教学为优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的核心价值M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才能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而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三、结语

  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其可以提高高校的学术权力,可以使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工作中,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到应对的措施着理人员要对思想观念进行创新还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努惹识树立科学的管理目标要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M为前提不断的提高教育人员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才能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

行政管理论文14

  一、公共管理新模式下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公共管理由于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在行政管理工作上没有及时的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存在的问题之中主要以最突出的便是行政管理效率极低问题,其次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公共管理新模式下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极低。由于公共管理本身的特殊性,这使得其行政管理的模式仍然以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沟通管理模式为主。但是由于公共管理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行政机构的臃肿,这使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结构上极其的不合理,而且近年来由于公共管理的改革使得这下现象更为突出,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基本难以达到效果,在一些地区基本处于瘫痪。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公共管理作为我国管理系统中的独立系统,本身所涉及到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的环境多样,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极其的复杂而且繁琐,而这就很容易造成行政机构环节运转不灵、企业在传达信息是的失真,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中基本的考核奖惩难以进行,这严重的影响了新模式下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新模式下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对策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那么就可以从完善行政管理机制以及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强化行政职能等等方面入手分析:

  1。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对于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说,它是存在这很大的问题的而且也是极不健全的。因此,在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上应该联系地区公共事业的发展实际,从而去采取积极措施去建立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当地地区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如此,还应该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行政监督,这使得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管理的保障体系,加强了公共管理结构在行政管理上的执行力,使得公共管理机构的日常行政工作能够稳定的进行,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的行政管理效率。

  2。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说,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也是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简单而言,也就是应该从的办公职能,如办公室的办公,开会,文书等等方面进行提高,另外就是从公共服务管理的专业职能,也就是关于公共管理相关的基本专业知识的提高,这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对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公共事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3。强化行政管理职能。由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在我国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机构,它的发展不仅仅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管控以及制约,同时由于其公益性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使得我国的公共事业的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在实际的运用管理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这使得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与电力企业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之间常有冲突现象,因此,实行政事分开,强化公共服务管理中行政管理职能,创新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推进社会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这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

  4。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在新模式下的公共管理下,行政管理应该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也即是应该积极引入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以及引入经济市场下的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不过应该指的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在引入的同时应该对此做出严格限制,以免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中陷入市场崇拜的误区。这种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是能够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的效率的,也是能够对社会公共事物管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

  5。培育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组织。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下,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来达到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以及社会应该去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这些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从而能够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前景减轻压力,同时还能够起到剥离政府部分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使得公共管理更接近与社会,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的公共管理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的目的是解决公共组织以及政府相关组织管理的社会事务问题,是寻求解决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产生的实践矛盾,提供科学的综合性的治理手段与工具为目的的研究型实践性的改革方向,其本身涉及面广,属于跨部门、交叉性以及多样性改革,需要融合以及协调政府组织下的各个部门。因此,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的改革时,应该做到透明公开化,提升政府的服务职能和适度分权的同时,强化必要的政府管制职能,以及加强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使得行政管理的改革能够顺顺利利的进行,进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行政管理论文15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需求,现如今,人们的需求已经更多从物质层面转移到精神层面。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需要农村基层领导及时掌握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正确认识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以更好地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在农村基层管理中运用激励方法,从基层行政人员内心深处激发起他们干事创业和促发展的积极性,是农村基层单位改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主动性的有效方法。

  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单位的体制改革在不断进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而,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管理成本较高。从农村基层发展现状看,我国多数农村基层单位经济实力较弱,人员多而复杂,而且基层人员数量与基层业绩不成比例。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招待费超支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违规现象,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压缩招待费支出,但招待费超支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超标严重。我国农村基层单位债务也比较多,有些农村债务问题还比较严重,整体来说管理成本比较高。

  第二,农村基层单位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部分农村基层领导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机械,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的基层干部习惯于开会发文件,布置多落实少,缺乏检查督促机制。有的农村基层的管理办法过于简单,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差错,这都会影响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在基层人员和群众中的形象。①

  第三,社会发展现状导致了农村基层管理出现更多问题。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地区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管理的缺陷造成很多农村地区发展日益滞后,两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造成了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导致恶性循环持续发生,需要社会给予农村基层更多关注和支持。

  基层管理体制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基层管理体制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领导者自身因素。导致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管理者自身因素极为重要,农村基层领导长期生活在基层,普遍缺乏管理中应具备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艺术,缺乏必要的法律和管理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部分领导不注重工作方式变化,一味强迫命令,引起基层人员的抵触情绪。

  第二,历史和社会的因素。随着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城乡两极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交通、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上,城市地区都要好于农村地区,在管理方面同样如此,城市有优秀的管理者,有高比例、高素质的城市人群,而农村基层管理者水平及农民群体素质和城市相比差距甚远。

  第三,管理体制本身的问题。虽然目前在农村基层领导岗位选拔中采取了民主选举方式,但现行体制中的一些弊端仍阻碍了基层政府形象和领导素质的提升。现行基层行政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竞争上岗机制,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位和人际关系比较稳定,容易造成干部拉帮结派和一家亲的现象,虽然有民主选举,但论资排辈、拉帮结派、贿选等现象仍随处可见,阻碍了优秀人群进入到领导岗位,导致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主要是指根据行政人员的心理需要,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式,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激励等措施来激发、疏导行政人员思想行为,以有效地实现成员管理的目标活动。对于农村基层单位而言,激励机制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激励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层人员的各种需要;第二,激励的形式是奖罚并存,形式多种多样,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第三,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的长远发展,同时达到个人、单位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且从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等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即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和熟悉的环境中;第三个层次需要是社交需要,即人要求与社会人群建立情感联系,并享有社会地位的需要;第四个层次需要是尊重需要,即人希望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认可和他人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指每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量,不断去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简单明了并且清晰地说明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②

  动机是由于人内在的需求及外部事物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动机产生于人自身的需要并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③。因此,由于人内在需要产生的动机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对生活和工作的认识。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而言,满足基层行政人员对自身需要的渴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想调动大家工作热情,更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就应当从基层人员心理需求出发,想方设法去满足农村基层人员的内在需求。

  激励机制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当前社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是促进农村基层单位及我国行政领导管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励机制对于适应我国行政管理干部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也有助于深化农村基层单位改革。

  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机制是依据员工的全方面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将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使其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点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在现实工作中,基层员工的素质和才能并未充分展示出来,通过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响基层人员才能发挥的诸多因素,然后充分运用合适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励和鼓舞基层人员继续奋发努力和积极工作。激励是持续不断地激发个人积极性的心理过程,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需要促使动机产生,动机又不断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和创新。由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当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对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的不满而产生厌倦情绪,对于工作只是简单应付。农村基层领导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去满足基层工作人员的需要,引导他们的动机,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促使他们为目标不断前进和奋斗。

  激励机制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机制包含合理的竞争理念和思想,它的良性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合理的和有效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良性、积极的竞争。竞争机制是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积极性的一大法宝,建立严格的行政人员竞争机制,能给行政人员以动力和压力,有利于调动行政人员积极性,使基层单位更富有朝气和活力。适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能够提升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行政内部产生一种竞争的氛围,这样在促进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选拔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良性竞争,也提升了基层单位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竞争主要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两种形式,正当的竞争就是运用合理的手段正向对比,不正当竞争主要是指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限制和挤压竞争对手。在农村基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基层人员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杜绝不正当竞争的产生,还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正当竞争。农村基层领导还要有完善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要以工作业绩和能力去考核工作人员,而不是根据领导的喜欢和人际关系来评价基层工作人员,从而使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更加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

  激励机制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深化改革。激励机制是采用现代化的合理措施方法,对于和物力要素相结合的人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调配等,使人力要素和物力要素时常处在合理的分配比例,同时通过对激励对象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和监控,做到人尽其才和事竞功成,从而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各构成要素效能的发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想发挥效能最大,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激励原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但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注重基层单位人员的激励有助于合理配置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思想、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正面的改观,可以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形象,也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继续深化改革,促使他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改善民生,转变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

  农村基层管理中激励方法和途径

  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以个人为基点来调动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致力于本地区的共同发展。现如今,农村基层领导仍要重视建立和利用激励机制,并要在激励过程中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方式,并且要注重把握激励的程度,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基层工作人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

  首先,要注重建立创新管理机制。激励工作同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一样,也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农村基层管理中要有规范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更有效调动农村基层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数量庞大这一现状,农村基层领导可以学习“全民创业”的发展理念,积极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在岗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形成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发展体系,营造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大家齐心共同致力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创造一切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管理机制创设中还应该包括考核机制,基层考核机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考核结果要做到奖惩分明,突出贡献的要予以适当表彰,还可以起到明显的表率作用,对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员工也要及时处罚。④管理机制还要结合基层行政工作的重点,注重民生和民权的落实,不流于形式,积极鼓励基层一线员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到群众中去,不断引导基层人员积极为地区谋发展多做贡献。基层单位还可以建立基层激励情况评估制度,通过及时有效分析基层单位的激励水平和激励效果,及时对激励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过程做出调整。

  其次,要注重对基层人员的全方面激励。在对农村基层人员激励过程中,除了传统经常采用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还可以采用情感激励、期望激励和公平激励等等。情感激励具有两极性,积极的合理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情绪,消极的情感则会减弱和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和情绪,基层领导要善于使基层员工保持积极情感,消除和抑制消极情感。⑤期望激励指是通过调节对所追求目标或结果的期望心理来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的措施,如果认识到某个目标的定位过高,而且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很难实现,那么运用这一目标来激励则会导致失败,因此激励机制中确定目标也非常重要。公平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公平感他们会努力工作,而如果存在不公平感他们则会消极应对。农村基层单位管理者要遵循客观、公正和民主的原则,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公平感,从而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要少些物质奖励,多注重精神激励,农村基层领导要善于发现基层人员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彰;⑥要利用身边的先进案例教育单位工作人员,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基层领导自身也要注重提高素质和修养,在工作上要和基层人员共进退;要转变领导工作方式,积极走进群众中,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彻底改变办公室命令的管理方式,共同致力于基层队伍的建设。

  再次,要合理掌握对农村基层人员的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激励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激励程度和激励效果有着紧密的关系。农村基层管理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和掌握激励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基层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激励过度和激励不够都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还会对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如果激励程度过低就会导致激励对象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但如果激励程度过高则会使被激励者感到容易而不珍惜,也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因此激励程度一定要恰到好处。总体来看,由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长期与群众接触,工作压力较大,各种物质津贴补助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给予基层人员一定补贴。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补贴政策,采用绩效考评的方法鼓励基层人员提升工作热情,努力搞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激励频率在激励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频率,才能充分发挥基层人员激励的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激励频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内容、激励目标、工作环境等,在具体的激励机制管理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和个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恰当和合理的激励频率。

  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涉及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农村基层这一复杂的大环境,科学界定基层领导干部职能,适当使用激励机制,能够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及群众的满意度,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构建都有积极影响。

  【注释】

  ①王宏伟:“浅析基层乡镇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提高”,《经济师》,20xx年第9期。

  ②③[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

  ④王欣东:“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年第1期。

  ⑤陈娜:“行政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中国集体经济》,20xx年第25期。

  ⑥张松业:“浅论行政管理中的激励”,《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第10期。

【行政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1-01

高校行政管理研究论文01-05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6-18

农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1-18

行政管理论文提纲12-25

行政管理专业自考论文试题06-18

行政管理大专毕业论文06-21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02-04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01-20

行政管理论文提纲精选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