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

时间:2022-08-09 20:04:37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育教师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15篇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1

  一、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体育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创造使人心理健康的条件。

  (1)学校压力因素。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体育教师往往不仅要上体育课,还要兼顾几门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学体育教师的负担。

  (2)中学体育教师自身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总的来看,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与学校等外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等,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但是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要注意、发现、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另外,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自身因素属于内部因素,离不开教师自己的调节。

  二、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

  (1)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困难,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人人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常,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偶尔出现的心理失常是正常现象,连续的心理失常才是心理疾病。就像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它们就像感冒一样并不是特别的可怕,只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就能进行自我调节,并且逐渐恢复。

  (2)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与咨询中心。学校在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成立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中心,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的疏导,真正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在校教师心理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3)教师要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在加强对教师心理监管的外部条件的同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自己的利益、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担心、害怕,以至于出现心理问题,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维护心理健康。体育教师要善于建立能够自我疏导的心理优势,面对工作、人际、家庭等所引起的紧张和疲劳,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相信一切会重新好起来而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其生命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既关系到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要正视所出现的问题,也要想办法进行解决。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2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身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比如家庭矛盾、同事之间的矛盾、工作中的冲突、师生间的矛盾、身心疾病等。上述这些因素将产生不良的心理刺激,从而造成内心不愉快,引起情绪反应。实践表明,若长期处在紧张状态和强烈的情绪波动,不仅会造成生活规律失调,机体某些功能紊乱,给身体带来众多疾患。如果教师将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带入课堂,还将影响教学效果和融洽的教学环境,最终导致教学失败。

  体育教师不良情绪迁移到教学课堂所引起的不良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脑子里总想着不愉快的事情,无心上课,组织教学马虎,示范动作随便,语言缺乏生动、形象;

  (2)由于人的情绪具有“传染性”,教师的不良心境带到课堂,并传染学生,从而使得本应生机勃勃的体育教学变得机械单调,死气沉沉。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气氛变得压抑,抑制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求知欲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3)教师带着不良心情上课,一旦出现学生调皮、不守纪律等现象,教师会误认为学生向自己挑战,从而对他们不是冷落相对,就是讽刺挖苦,甚至体罚,造成师生之间的冲突。

  体育教师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其教育教学需要自己理智的对待,需要和学生在融洽的群体氛围中进行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交流,来自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喜、怒、哀虽然会暂时受到干扰,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创造良好的教学心境,决不能将不良情绪带进课堂迁移到教学中,更不能在学生身上发泄。尤其在处理体育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更应头脑清醒,办事慎重,注意分寸,体育教师对不良情绪的调控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释放调节法

  切忌把自己关闭起来,应正视现实,把积压在心头的不满、意见和痛苦坦率地向领导、朋友、亲人、同事讲述,通过他人的启发、忠告、劝解、批评、咨询帮助来获得良好的情绪矫正,达到疏通思想、解决矛盾、减轻心理负担,与人友好相处为目的。

  二、转移刺激法

  这是一种积极接受另一种刺激而息怒的方法,如果发怒或情绪不佳时,应进行一些有意识的活动,如:唱歌、听音乐、跳舞,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有意识的活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暂时忘却不愉快的事,从而使自己的怒气尽快消除,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三、运动调节法

  实践证明,大量吸氧的身体练习可增强自信心,调节情感情绪,尤其对体育教育来说,轻松自如,优美正确地完成动作技术,有助于心理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四、环境调节法

  当遇到不良情绪刺激时,可采用改变环境的方法以调整心境。如到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的地方去欣赏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大自然之美,以开拓心理容量来调节和消除精神上的不快和压抑情绪,保持自已良好的心境。

  五、强烈意识法

  在上课之前,要不断暗示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强迫自己面带笑容,并努力保持良好的神情、姿态,以乐观的态度,微笑的目光来看待一切,摆脱心理上的失衡状态。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3

  摘要: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创造性、指导性和专业性等特点。体育道德、专业水平、心理素质和情感是影响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应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教师的创新行为。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策

  分类号:G807. 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 (20xx)02-0327—00

  一、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一)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概念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行动,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情绪和仪表等。其中,语言教学行为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基本教学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分为讲解、口令、指示、纠正、评价等。体态语言主要表现为技术示范动作和身体各部位动作,主要包括技术示范动作、手势、足势、眼神等。

  (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点

  第一,具有创造性。创造意识,即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造思想和欲望,是一种总想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师不仅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还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师生互补,彼此自主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行为能够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各项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

  第二,具有指导性。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自然的。它不仅作用于学生的大脑意识层面,也作用于其心理意识层面。学生往往喜欢专业水平能力强、教法新颖、为人风趣幽默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往往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模范和偶像,学生会在自己的言行中加以模仿,体育教师的仪表、动作、姿态、说话的语气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就使体育教师的行为发挥了导向作用。同时,体育教师良好的课堂行为,还能使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行事。教师的要求能积极地指导他们的行为。

  第三,具有专业性。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不一样,必须具有突出的专项运动水平和全面的体育技能。课堂教学中专业性强的教师能直接、有效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往往都喜欢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因为他们能带给学生体形美和艺术美的享受。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技术技能领域,体育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长,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成为技术技能型体育教师。

  二、影响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体育道德因素。体育道德决定着体育教师行为影响力的方向。体育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学生产生由衷的敬意,能吸引或诱导学生去仿效。贯彻素质教育,重视德育工作,就是要通过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育教师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敬意。体育教师以其高尚的思想品德展示为人师表的新形象。

  专业水平因素。专业水平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知识的体现。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由体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课堂教学行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体育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因为体育教师只有专业运动技能过硬,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课堂行为产生积极作用,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素质因素。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体育教师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课堂教学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总是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塑造教师形象。心理素质高的教师能从容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比如体育教学中学生摔伤、扭伤或其他较为严重的伤害,能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了学生,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同时使学生遇事不惊,处事豁达,形成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使行为影响力得到增强。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情感因素。情感因素是体育教师行为影响力的催化剂。良好、健康的情感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黏合剂与润滑油,它不仅具有激励与愉悦的功能,而且还有催化作用。情感因素对教学行为起着核心作用。一个教师如果情感丰富、平易近人又热爱学生,学生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同时唤起相应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就会给学生以亲切感和吸引力,引起师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反之,就会导致学生烦躁紧张、冷漠压抑,既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又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同时造成课堂教学行为失控。

  三、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

  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知识是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影响力的源泉。在新形势下,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本领,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生信赖有能力的教师,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体育教师还应掌握丰富的社会、人文及自然科学知识,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技能。在博学的基础上力求精通专业技能,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课堂道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解和处理各种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体育教师要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把爱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向。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牵涉到教育系统的诸多方面,创新教育的摸索和实践将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开展创新教育,对教师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理论的培训,转变其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的精神来指导教学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本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成,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条件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xx(2).

  [2]薛俊.试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改革创新[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xx(3).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4

  1教什么

  教什么?有时候会困扰我们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首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特别是新课程推出后,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放宽对教学内容的限定后,给体育教师带来的疑问是——教什么?体育课的制订需要根据不同年段的水平特点、教材特点、气候特点以及不同教材搭配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其次,在确定教材后,要明确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要坚持实践性、灵活性、综合性的原则。再次,需要明确每个教材的教学计划。例如,蹲踞式跳远这一教材,应该划分为几个教学课时,每个课时应安排什么教学内容,不同内容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些都应该明确。最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一些内容也会占据体育课的课时,如何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例如,20xx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有较大的调整,除身高、体重、肺活量、50m跑、坐位体前屈为各年级学生的共性指标外,高中各年级组还有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1min仰卧起坐(女生)、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我校将该内容作为体育课成绩的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较好的时间保证,符合教材选择要符合本地区的特点。这是我们要知道教什么的问题。

  2怎么教

  怎么教?这是教学策略问题,当我们定好教学内容,就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教会学生所要学的内容。教师在处理一个教材时,更多的是关注教材本身的重点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手段和方法。怎么教,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掌握,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技巧的领悟,理论指导实践的倾向更浓。在教授女生行进间双人传接球第一次课时,一般都会把学生的脚步动作作为重点,把脚步节奏和手脚协调配合作为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教学手段,一般都会考虑由易到难,由徒手到持球,由走到跑,由慢到快。练习方法依次有:

  (1)2人走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2)2人跑动中徒手传接球练习;

  (3)2人走动中传接球练习;

  (4)2人慢跑中传接球练习。但是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单个练习时,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最后完整练习时,女生的带球走现象很明显,前面设计的徒手、慢跑等练习形同虚设,练习中还是要反反复复强调,教师教得烦累,学生学得茫然。这对于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就会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常考虑,在不多的教学课时里,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呢?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笔者对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改变。练习方法。

  (1)原地正面提膝传接球练习;

  (2)原地小跑正面传接球练习;

  (3)左右侧向原地小跑传接球练习;

  (4)行进间传接球练习(由慢到快)。这个练习手段的变化,使女生带球走的现象大有改观,因为这个练习从头到尾都在用节奏的方式,来刺激学生传接球时跨步接球,上步传球的脚步节奏,当学生适应了这个节奏,在行进间练习时就较少出现带球走的现象了。在强化了脚步动作和节奏的练习后,让学生进行慢跑中传接球练习,这个练习当中也会出现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因传球路线的不稳定而出现停顿或走步现象,但是在前面脚步动作和节奏练习的基础下,学生对脚步节奏熟悉,对运动中的传接球有了适应,教师在讲解和对比原地与行进间传球路线的不同后,学生一般都能够较快地调整传球线路,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更明显地体现教学效果。

  3怎么学

  于素梅《体育学法论》一书中定义:体育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等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学法有听讲法、观察法、模仿法、练习法、提问法、讨论法和展示法等。在日常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探讨得较多、较深,因为涉及教师层面较多,教师比较关注;但是怎么学涉及学生层面较多,模糊性更强。怎么学的问题总觉得是一个“黑箱”,我们教学中知道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但是不太容易解决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因为,人的大脑不象一张光盘,刻录什么内容就能输出什么资料,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当我们将一个动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经过自己的视觉表象,输出所学的动作各异,在学生头脑中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我们为之困惑的“黑箱”。但是,这个学习的“黑箱”肯定有迹可寻,可以从外显的行为方式来判断学生内隐的认知策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这是我们教师必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学法的探讨开始在部分教师中热衷起来。怎么学是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的关键。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纽带——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最有力的环节。学法指导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较好掌握动作技术。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知道学生学习的策略,了解动作表象的加工过程,是进行有效学法指导的关键。学法指导可以多种多样,其来源可能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借鉴的方法,也或者是经过讨论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学生练习过程中,他们的动作反应了其在学习中对动作的理解和技能习得的反馈,根据这个经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听讲,如运用不同的语气,提高学生听讲前的注意力;如观察教师动作前,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哪一部位;如模仿动作的时候增加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等。要让学生互相学习,学会互相评价来提高对动作的认识。以情景教学为例,在学习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时,如果教师先预设比赛场景动作,模拟比赛画面,那么抢篮板球的卡位动作也就很自然地体现了,这比简单的设计起跳时机,练习跳抢篮板球的动作对学生运动表象的刺激来得更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做动作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把握。一开始学生可能对卡位动作不熟悉,教师根据前面的情景教学,再讲解动作要领,就便于学生对动作的顺序和结构的关注了。然而动作要领讲解即冗长又不利于学生记忆,教师就应该在学法指导上下一番功夫,让学生简便记忆动作。如编顺口溜:取位准、下盘稳、身贴紧、合理顶,用“准、稳、紧、顶”4个字形象地将卡位的整个要学的动作归纳其中,学生从视觉表象转化为运动表象就更加容易,学习就更加简便,效果就更加明显。教法是学法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智慧表现,而连接教与学的学法指导,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提高教学效果的法宝,值得很好地挖掘与开发。

  4学得如何

  学得如何是教与学结合的成果,是检验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学法指导成功与否的最直接的显现,教与学所围绕的最终结果是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学得好坏,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首先,要看教师对整节课的预设,从教学目标来判断教师是否了解学情,是否能正确定位该教材的难易程度。例如,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初步掌握某个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低;如果是较好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对学生学会技能动作的要求就较高;如果是熟练掌握某一动作,那么学会该动作的程度就更高了。其次,要看学生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最后所学动作是否完成了学生自己所要求达到的程度,他们对课的体验是轻松愉快的,还是沉重有负担的。再次,要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学法指导是否合适,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是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没有亮点和创新之处等。经常听课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某个教师的课上得很好,很成功。在反思、探讨的时候发现,课上得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某一动作时,很有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很快理解和有效模仿,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风格,这是很让人羡慕和敬仰的。笔者身边就有这样优秀的教师,经常对这些教师感慨地说:“一直在模仿,却从未能超越。”所以,学法指导是应该值得重视和开发的,未知的东西多,却有无限的“风光”在其中。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5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偶然失误”会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干扰。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偶然失误”出现后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进行调控,是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威信和保证教学效果所应具备的能力。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体育教师,不管你的教学经验有多么的丰富、基本技能如何出色都不能保证在你在教学过程中万无一失。而面对“偶然失误”,我们要巧妙运用各种应对的策略来合理解决问题,而这种策略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和运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根据“偶然失误”所产生的原因,我设计了一些应对的策略。

  一、因动作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失误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作示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向学生演示标准的动作过程,能建立一个完整、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从而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但是,教师由于课前的准备不充分,有些体育教师对示范动作的轻视,或者动作的生疏,这些都可能导致示范动作的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失败。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包括思想准备,自身身体能力与技术准备),对于自己的水平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视自己能力而做,并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薄弱环节。但如果由于上述原因,发生了示范失误或是失误正在发生时,就应采取怎样的应变措施呢?

  应对策略1:拐弯抹角,借机提醒

  如:在篮球课投篮的教学中,你自己认为能够投进,但是球就是不进去,这时学生们就会发出阵阵“嘘”声,这时你千万别怵,应沉着机智地发问:“谁能告诉我刚才投篮球为什么不进吗?”这一问,下面学生又开始讨论,不等他们回笞你就发话:“因为我做的是错误示范,而且这种错误在我们同学中普遍存在,我请一位同学回答,错误在哪里……”然后复述动作要领,再试投一个,但是这一次你可一定要投进,这时你就会发现下面一阵“啧啧”赞叹声。这样既消除了因为第一次示范失误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提高了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

  应对策略2:说明原因,重做示范

  不要碍于面子,隐瞒事实,可能学生并不知道动作是否错误,应对学生坦率说明动作已经错误,并重新试做一次。如:你要教一套新操,但是你事先也是刚刚学会没多久,在教的过程中方向拎不清,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就要纠正。你可以对学生说明情况:“我也是刚学,只是早学了几天,有些操不熟练,所以在教的过程中难免失误请大家体谅,大家一起学嘛。”如果你这样说了学生反而不怪。对这类示范,自身失误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引起的,重做一次就能纠正。如果自己课前认真备了课也就很少会出现此类错误,因此关键还是要备好课。

  应对策略3:坦率说明,代做示范

  由于教师体能素质的下降,做不出一些难度较高的示范,可以坦率说明情况,找学生(体育骨干,积极分子)按照你的要求做示范,并指出不足,但自己能做尽量自己做。因此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要不断提高,要有“打铁先要自身硬”的思想意识,平时多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来充实自己,丰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讲解不当引起的失误

  教师在上课时难免出现口误,这时脑子反应可得要快,最好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自我解嘲,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活跃气氛,挽回影响,及时纠正。

  应对策略1:将错就错,巧妙拨正

  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失误,学生不知道还好,一旦知道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议论,使课堂乱成一团,少数学生故意私下高谈阔论,严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如:在小学游戏——十字接力时,主要是发展学生左转弯跑的能力,是逆时针跑。但由于教师在下口令时说成了顺时针跑,当发现早已来不及,学生已开始跑,马上喊停不是好办法,会使课堂一团糟。有经验的教师,将错就错就让学生跑着,等到一轮结束后马上换口令:“我们换一种方法体会一下逆时针跑”这样就很有效地把刚才说错的话转变过来,而且不影响上课秩序,乘机讲明为什么我们要逆时针跑的原因,使学生以为这是老师故意安排的,学生也很乐意接受。

  应对策略2:口令失误,连贯的快

  和上述有一些区别的是,刚刚我们讲的是单个口令,这里指的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连贯叫拍的口令,特别是做操时用的最多。例如在教学新操时,由于不熟练,边示范还得边叫口令,正好做到了你不太熟悉的这节操,你正想怎么做?可口令叫到哪里了?“五二三四?‘?’二三四?”没时间想,你不能停下来,一停就穿邦,后面一帮学生正跟你做呢。这时你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就喊“‘空格’二三四五六七八”。空格就跳过不喊,这时学生也没反应过来,操也已经做完。

  体育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教学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不测风云”,这就需要教师机智、灵活、不失时机地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控,变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

  参考文献:

  [1]董玉泉.刘学军.体育教学安案例[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10

  [2]戴维.课堂管理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5

  [3]张金臣.张玉荣.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8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6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科目之一,逐渐为社会所重视,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介绍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对目前好笑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简要概括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加快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高校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水平。

  一、教学能力基本内涵

  教学能力,即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专业能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衡量,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学能力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显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专业技巧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当中[1]。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培养,还要求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新课改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我国的体育事业进步保驾护航。

  三、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求

  (一)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质量,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技能会快速提高,这样一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将最规范的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动作要领,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时,基本以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体育常识[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也有了很大变化,教学过程中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处理信息能力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来临,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在社会中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教育行业中很多科目的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这样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教师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融合学科能力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不断将各门学科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融合学科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程度,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友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为培养自身的融合学科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努力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体育与其他知识融为一体,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高校体育教师还要经常做出教学反思,总结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寻改正的方向,如果是由于教师对某项学科知识掌握不足,便加强学习该学科;如果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从而快速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一来,体育教师就能完美的将学科知识与体育融合在一起,不但培养学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4]。

  (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诸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等等,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身体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教材驾驭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为绕教材进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编写,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大学体育教材全面掌握,同时,教师在熟悉和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体育动作和技巧进行演练,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仿和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身份定位,作为引导者和掌控者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和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5]。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融合学科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加快高效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邱蓁蓁.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赤子,20xx(11):67.

  [2]王林毅,于巧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发展对策的研究[J].运动,20xx(6):70-71.

  [3]谢辉.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xx,31(5):97-99,79.

  [4]李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优化路径分析[J].运动,20xx(17):63-64.

  [5]马浩鹏.高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4):104-105.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7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8

  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发挥引导作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强化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体育水平呢?笔者结合平时的一些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激发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参加体育项目的训练是艰苦的。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每节课的体育课教学,往往有些学生会偷懒,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训练的兴致,这就、是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必须迈过去的一个“门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此时这一“兴趣”被激发唤醒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体育课就会轻松了许多,就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容小觑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2、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

  二 构筑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参加体育活动意识的强弱或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一切人的行动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此时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第一,讲解“灌输”。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虽然不乏体育技能的训练,但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通过讲解“灌输”,能让初中学生明确参与体育训练的目的,此时从而端正学习体育、积极参加体育的态度。态度一旦转变,体育课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落脚点。如,人教版第八册“快速跑”的学习,教师通过讲解快速跑的目的要求以及作用,然后再进行训练,学生就有了一个训练的“意识”,学习起来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第二,测试强化。一些规则或要求,虽然教师讲过了,但学生有时会出现把老师的讲解很快化作一缕青烟的情况。怎么办呢?笔者会通过事先告知学生要通过测试,此时强化他们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这样,很多学生就会更加注意,积极参与一些体育活动训练,从而推动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展开与落实。

  总之,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热情,注意构筑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训练的问题探究,真正把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9

  从“高抬腿跑”教学观摩课出现低质量后的会议析评会后,同上课教师进行了单独交谈,对此,心有感触,以至引起了对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进行反思。我们基层体育教师需要反思些什么?如何反思?以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引起广大体育教师、体育管理者与领导的共鸣,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应该分为“直接反思”和“间接反思”两种。“直接反思”是指上课教师根据他人对教学过程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去充实并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行为。“间接反思”是指指导教师、观摩教师以及组织领导者们对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体现的能力产生反应、对观摩教师自己所表现出的行为、责任与工作态度方面进行客观性思维整理的行为。教学反思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组织的公开观摩课形式促使体育教师去反思,教学反思必须是教师本人自觉主动和积极的意愿进行。通过本次观摩课后,笔者就避开优点,着重从弱点方面进行剖析。

  二、背景浮现

  上课教师:A老师(中教一级);上课班级:八年级2班,男生32人,女生17人;内容:高抬腿跑(水平四);上课时间:中午12:30-13:15(为了让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够参加,特别调了课);课堂时间:45分钟;场地:八跑道田径场百米跑终点端;教学质量评估:质量较低。观摩队伍工作质量:低。

  三、观摩课组织目的与反思对象的提出

  (一)观摩课组织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组织观摩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某些项目的教师公开观摩课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如果队伍对观摩课上出现的问题不能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不但使观摩队伍组建失去了意义,而且会使任课教师在教学上产生误区。

  (二)反思的对象与反思的因子是什么

  确切地说,教师的教学反思对象应该包括多个对象或群体,即上课教师个人、指导上课的教师、观摩教师人群、组织领导人员。各对象反思内容因子不一样,任课教师主要是教学能力,包含备课,策划创新、组织安排等。如考虑学生群体(如安全问题,下大雨、太阳猛烈暴晒等),指导教师则是自己的指导能力能否被他人信任等;观摩教师人群则是工作态度是否端正,观看课与欣赏课的能力,评价是否科学与合理,执行中是否带有个人情绪等;组织领导人员主要集中在全部责任方面,除了以上对象的内容因子外,是否起到了监督和处理过程出现事态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能力。

  四、体育教学反思的思路与内容因子有哪些

  为什么会出现教学质量低,评价质量低?从本次观摩课总体情况与结果分析,是对体育教师最好的反思。

  (一)观摩课的思想反思

  由于本次观摩课事先没有做够准备,在组织思想上没有积极展开动员,导致本次公开课的质量较低,这是组织领导人员要自觉反思的重要方面。即必须要对队伍进行五方面的思想统一。

  1.把握核心

  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能力为核心,检验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观摩教师观摩学习的能力。评价要合理,不能存在任何个人情感,情绪或虚假行为。

  2.达成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求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的技能以至达到锻炼身体,又要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向目的。

  3.公正严明

  把握对上课教师的合理评价,能够真正体现任课教师存在的优缺点,但在评价时可以把优点简单叙述,而不足的方面则应大刀阔斧地提出探讨。

  4.从严整合

  要求对观摩教师、指导上课教师、组织领导人员以及任课教师之间的“情感”要有机融合,理顺彼此之间的目的和任务。在观摩课前期最好先同上课教师沟通,让教师乐意接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工作,故组织领导人员不能带情绪去指定某个教师。

  5.盲评量化

  采用盲评量化具有必要性,从本次观摩课结果发现,析评会上各教师的发言都是赞多批少,忠言逆耳的讨论几乎听不到。但是从不留名的纸质资料的显示,恰好与析评矛盾,这样对任课教师非常不公正,到底哪些是优点可取,哪些是缺点需要改进尚不清楚。对教师的评价中采用盲评量化和会议讲评双向总结更能彰显评价意义。

  (二)观摩课上教师们必须反思的因子

  从观摩课现场获得的资料发现,大多数教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全体观摩教师记录的内容很散,没有一个系统性,可谓是老生常谈,没有创新意义,比较难体现出实质问题,通过反思认为,统一内容因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观摩课质量。

  1. 反思教师上课时的工作态度(认知情感)

  这个因子主要观察上课时教师的心态行为,教师是否愿意承担本次的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就本次课言,教师从上课前直到最后下课止,均没有亲近过学生,也没有了解和学生沟通,这种状态下,即使教师脸带笑容,也不能说教师有饱满的上课精神。析评会上观摩教师特别赞许A老师的教态,做到关心学生等好评,这会对A老师产生误区,认为自己这样对待班里的学生就可以了。

  2. 反思课堂上教师体现的专业水平能力

  专业术语不精通,讲解能力有待提高。A老师对“高抬腿跑”的动作示范很标准,很到位,不足之处是技术原理讲的不透,尤其是专业术语比较欠缺,如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躯干等与动作技术相关层面没有讲解清楚,只是用手拍打或触摸高抬腿跑时相关的几个部位。说明老师对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够扎实。那是否在大学期间类似的课程考核要求不严格的问题也值得间接反思。

  3. 反思学生学习的氛围

  学习参与练习热情不高。学生组队时间较长,男、女生分开站队考虑不周到,起码对本次课的内容是不太合适,因为高抬腿跑练习过程中,男生速度要比女生快,男生用22秒完成一轮,女生则用了30秒完成。所以整理队形时,女生应均匀安排在纵路队列的同排位置比较合理,使学生做到同步练习。

  4. 反思学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的程度

  没有达到(水平四)要求。学生在做高抬腿跑练习时,手型与摆臂没有强调正确动作,并且腿部分的太开,呈“V”字型跑,全脚掌着地,重心不稳形成左右颠簸严重。反思认为指导教师也有责任,在出现问题而A老师没有发现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应当及时提醒。

  5. 反思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强度与运动量是否合理

  整堂课的密度与强度分别是28和132,基本达到目的。析评中有提议过大,也有提议过小。说明老师们对强度与运动量的关系也没有弄清楚,对体育教学基础理论研究不透切,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应该进行反思,教师们到底掌握多少。

  6.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是否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A老师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例如:第3、4排有几个同学在玩小动作若干次,学生口袋有手机等老师却没有察觉;100米终点线前端4米处有个1平方米的无盖下水道口。老师也没有采取安全措施,如提醒或调动队伍离开等信号。因为教案中有强调注意事项,但在课堂上没有体现,盲评教师均没有提及有关安全问题,而在安全教育内容评价中给出了10分(满分)。说明老师只看教案,忽视了实践操作的过程。

  7.反思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不认真。有些比较明显的问题观摩教师都没有看出,比如太阳正对着学生脸面猛烈暴晒,没有调整队伍方向,高抬腿跑练习距离太长(35米)等。观摩课上观摩教师不严肃,闲聊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嘈杂声较大。交谈时得知,观摩教师不愿意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公开课,产生个人情绪。组织领导人员没有及时提醒和制止,这个问题也是值得领导人员的反思。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本次高抬腿跑教学观摩课的反思后发现,任课教师(田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观摩教师工作态度需要端正。组织公开课观摩课前,组织领导人员应先有个会议,先从思想上对观摩队伍做好工作,强调观摩思路和内容因子。

  2.反思对象必须包括 ①任课教师本人②指导任课教师③观摩课教师群体④组织领导人员以及学生的受益方面。

  (二)建议

  为了体育教学队伍的壮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议在日后的观摩课开展前先有次组织会议,要求做到五方面思想灌输:①把握核心②达成目的③公正严明④从严整合⑤盲评量化;七方面的内容统一:①教师上课时的工作态度(认知情感)②课堂上教师体现的专业水平③学生学习的氛围④学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的程度⑤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密度即强度与运动量是否合理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是否有敏锐的观察能力⑦评价教师工作态度的内容因子,做到有的放矢。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10

  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自我评价,校领导、其他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体系。体育课程建设评价即利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全面、客观的评定,发现课程安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体育课程更加完善。

  转变教学理念,顺应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健康第一”的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只教授学生技能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教书匠”转变为“引导者”,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进行互动,相互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愿意与教师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悲伤,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体育方面比较自卑的学生,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并鼓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对于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要与其更多的交流与沟通,组织集体活动或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让其参加,使孤僻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改善其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中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其身心发展特征,以更生动的语言、更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而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及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育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可以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例子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运动技能等方面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提高创新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以往的体育课程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按照规定内容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新《课标》的实施,赋予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更大的自主权,使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不断创新、开发课程内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所属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原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资源开设课程、根据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安排课程、根据学校多数学生的需求开发课程。教学中应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树立特色教学、个性化教学,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改变以往教学中只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诉求,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帮助、指导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师本身对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育方面的爱好,使教学情境更加开放,更有助于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游戏,学生共同参与,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其擅长的方面更进一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在体育课中的成功与快乐,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的创新精神也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因此,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创新能力是新型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

  掌握评价方法,合理评价学生

  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发展性评价方法,在教学中重视过程性评价,改变了原来只关注终结性评价的状况。强调把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体系中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的互评,小组评价促进学生相互了解,促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生除了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外,其他时间几乎在学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考虑到可能会对学生带来的影响,看到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以及上课积极主动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的认可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这样也有助于调动其他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评价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运动成绩,而要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及运动技能合理安排评价方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更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找到学生的发光点,对其优点表示肯定,并鼓励其继续保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全面发展,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身体练习和单调的理论知识上,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一个新动作的形成需要通过“看”来获取主要的信息来源,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更深刻的理解动作技术,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掌握动作要领。从心理层面来讲,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了更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动作技术在学生脑海里有了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模仿技术动作,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应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育知识、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同行互相交流与学习。因此,新型体育教师应具备熟练运用、掌握现代技术的素质和能力。

  体育教师要想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其内涵,体育教师要不断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课程开发的能力,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体育教师要转变过去教师就是权威的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成为朋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支持并鼓励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不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进修,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不被社会所淘汰。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11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其教学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1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释析

  从哲学上讲,能力是指主体对于所完成任务的作用。教学能力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学活动任务被完成的条件和方式的反映。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应在教学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来阐述其特殊性。籍此,笔者认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以认知能力为基础,以一定的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个人职业价值取向)为支持条件,以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必要条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体育学科特征的专业能力。

  2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体育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分为教学准备活动、教学实施活动、教学评价活动和教学总结活动。因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这五项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来讲,这些能力的表述可以有所不同,但这些能力所要求的内容缺一不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见。

  2.1体育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就是常说的备课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体育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原则、教材内容的规定性原则、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原则、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原则和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原则进行备课。根据这五个原则,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处理教材和使用教参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能力、教具设计和操作能力、教案编写能力等4个方面。

  2.2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体育教学组织能力是指将备课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实施的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动作技术示范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等3个方面。

  2.3体育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

  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评价诊断的目的是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成功度,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思,一是可以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由此修定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可以判断一些差生不能进步的原因。除了教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非教学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心理、生理、环境等方面。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在促进体育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体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得出科学结论,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种能力。

  3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3.1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刚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不久,尚未完全适应从学生向老师角度的转变,对于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往往难以驾驭。例如,部分青年体育教师在编写体育教学教案时常常在网络资源上下载,直接套用。能够参考体育教程,自己编写体育教学教案的老师较少。在体育教学教案设计、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掌握事实、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转换与衔接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传授体育技能,往往忽视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少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致使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3.2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

  比较而言,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一般都具有1~2项专业技能,持有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能够完成相关体育运动技能。因此,在体育专业技能的展示与示范方面,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能够将体育专业技能完成过程进行清晰呈现,并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讲解体育专业技能的基本原理、动作要领等方面较为欠缺,体育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致使学生难以深层次地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效果。

  3.3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

  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除了完成高校基本体育教学任务之外,还应积极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体育教学效果与改进措施。实际上,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较少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交流,并且在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育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积极性不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不多,从事体育教学科研的能力水平有限。

  3.4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提升自身体育教学能力、增强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不强。多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没有为明确职业生涯设计规划,没有在专业发展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体育教师甚至连自己的工作职责都不清楚。此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责任感方面的意识也不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练习不闻不问,较少对自由散漫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有的甚至听之任之,将“体育教学”视作“养家糊口”的工具。

  4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4.1重视岗前培训,提高认知水平

  对于新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对从事体育教学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具备从事体育教学的师德素养,从而为体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4.2指派指导教师,提高教学基本功

  针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案编写、课程设计、沟通交流等方面问题,高校部门应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出发,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专门指导,对教案编写、课程设计进行辅助修改,并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跟随指导教师随堂听课,参与课后谈论,撰写听课心得,逐步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4.3建立青年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这一群体而言,应针对其特点建立相关的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能“一刀切”地搬用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客观地反映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科学地反映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为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4.4完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培养制度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应形成稳定科学的制度。只有相关制度的保障,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5结语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等组成。主要存在体育教学基本功较差、体育专业技能能力与理论知识储备不同步、体育教学科研能力不高、体育教学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学能力结构的构成,针对存在的问题与瓶颈,采取相关优化路径,科学地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彩红.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专修生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xx.

  [2]黄大海.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分析与智能评价系统设计[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xx.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

  [4]李爱民.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

  [5]周卫,黄美琼,兰润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探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xx(1).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12

  摘 要:采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观察工具(ASUOI)修改版”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系统观察的研究工具,对某高校8名体育教师教学录像进行行为观察,分类统计其教学行为数据,并结合对被观察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教师教学行为所表现出的内在教学理念。结果发现,教师教学行为主要集中在教学指导、传授与督促练习等两个方面,却很少关注情感交流、引发思考等教育环节。据此,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教学目标单一、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教学理念;体育教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NKZXC1108)。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教学行为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受思想支配表现出来的组织、言行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的整个过程,其教学行为表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此外,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关系密切,因此,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领域。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呈现从关注教学整体过程(比如: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环境的影响等整体环节)到更加关注课堂教学本身的趋势。研究趋向深入课堂教学,直接观察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教练员)的行为,以直观得到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过程中教师(教练员)究竟做什么,通过其教学行为表现来推断其主体思维过程及教学理念,进而反思并改进被观察者的教学行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随之改进,然而教师教学理念是否与当前的教育观相符,却难以度量。本研究以系统观察方式对个案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对获得的教师教学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其行为方式与教学理念的联系。依据研究结果进行教学行为反思,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使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改进,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并引导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实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小样本个案研究,选择了某普通高校为研究范围,该校学生众多,拥有30多位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体育课专任教师,符合当前我国普通大学教育的现实情况。选取该校8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他们都具有长期大学体育教学的经验,其中6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2人为本科学历;3人为副教授,5人为讲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观察工具( ASUOI)修改版作为教师教学行为系统观察的研究工具。ASUOI源自于Tharp and Galliamor(1976)开发的10个行为条目,最先是用来观察篮球教练训练活动的行为,其后经逐渐扩增、修订成为完善的系统观察工具,也适用于观察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此工具观察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所有观察到的教学行为都能被合理地归纳、编码,显示出此工具具备良好的适用性。

  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本研究将以13个行为项目为基础,其项目内容可分成以下3类。(1)指导行为:练习前指导、练习中指导、练习后指导、提问、肢体协助、正确动作示范、错误动作示范;(2)情感互动行为:鼓励、责备、催促;(3)管理行为:指示、安静和管理。

  1.3研究过程

  1.3.1 教师教学行为的系统观察、拍摄

  本研究于20xx年10月到11月,使用系统观察法对8位教师各进行2次观察,每次45 min。并在事先征求教师意见的前提下对教师的教学实况进行拍摄,拍摄时尽量不影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活动,随后,再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见表2)。

  1.3.2教师教学行为数据的记录

  对另外3位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然后将其作为观察员,对拍摄到的教学实录分别进行观察并记录。采用分时记录的方式对8位教师的课堂录像进行记录,并对3位观察者的观察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对于某事件分类不一致时采用集中讨论的方法确定。经检验,3位观察员的一致性即观察事件一致次数/观察事件总次数×100%达到了91. 34%,可以认为观察结果可信、有效。

  1.3.3对被观察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

  观察数据统计结束后,对被观察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前对研究的结果使用与研究的隐私性进行说明,排除访谈对象的心理顾虑,然后,就教学中出现的行为统计结果进行询问,了解他们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

  1.3.4数据分析

  以描述统计方式分别计算出每一个行为条目的次数、教学行为的总数、各类行为的百分比,以及每分钟的行为数,用来描述8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并与对教师进行访谈的结果相印证,以分析其教学理念的特征。

  2研究结果

  本研究用ASUOI观察8位体育教师各2次(每次45 min),共计16次640 min的教学活动,发现体育教师出现的教学行为总数为2 697次,各行为项目的总数、百分比、RPM如表3所示。

  由表3发现,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总数依次是指导类行为、管理类行为、情感互动类行为,其大致比例为7:2:1,其中以指导类行为为主,约占行为总数的2/3,平均每20s就出现一次。情感互动类行为出现次数大约是管理类行为出现次数的一半,占所有教学行为的12%,平均每2 min出现1次。

  在所有出现的教学行为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练习中指导、正确示范、指示,约占所有行为总数的70%。排名后几位的是:其他行为、练习后指导、催促、提问等,总共不到10%。三种不同时机(事前、当场与事后指导)的指导行为中,又以当场指导使用最多,其他二者使用较少,尤其是事后指导最小;而包含“事前指导、当场指导、事后指导、问问题、肢体协助、正确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示范”在内的7种“指导类行为”的使用,占据了所有教学行为的绝大多数,大大多于“非指导类行为”的使用。其次,包含鼓励与责备的反馈行为使用共占11. 19%,其中,赞美行为约占7.45%,而鼓励与责备之比约为2:1。再则,包含指示与管理的管理类行为合计共占21. 24%,二者以指示的使用居多。

  3分析与讨论

  从上述各项目的教学行为统计中可以直观得出,上课过程中,指导(含事前、当场与事后指导)行为是教师们上课的主要行为方式,再辅以正确动作示范作讲解,以指示、命令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练习中进行指导,教学反馈则采用多鼓励、少责备的方式。

  3.1教师最常使用的行为与教学理念反思

  从统计结果来看,教师最常使用的行为是“当场指导、正确动作示范与指示”,高达所有教学行为的70%,可知,教师主要教学行为集中在传授技术动作,讲解练习要点与动作要领,而且通过正确示范、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可以理解和模仿,能够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与提醒,相应地表明教师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运动技术学习。极小比重出现的练习后指导、提问等关注情感、心理、思维的教学行为表明,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教学目标相对单一。

  3.2教师指导时机与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三种同时机的“指导”中,教师最常使用当场指导,占所有行为总数的26. 29%,远大于练习前指导的5.45%和练习后指导的1. 04%。说明教师习惯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及时发现指出并协助改正其错误,却忽视了练习前的思维引导与兴趣激发,形成了灌输多启发少的情况。练习后指导不仅仅是对运动技术学习的集中反馈,更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判。二者的缺失也表明,教师包办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环节还有待改进。

  3.3教学反馈与教学理念的反思

  整个教学反馈行为的使用显示出鼓励多与责备,大概比例是2:1,教师比较喜欢用赞扬的方式,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那些认真练习的同学会更容易受到教师的鼓励与称赞。教师较少采用责备的方式给予负面反馈。从教师访谈及反馈行为统计结果来看,教学反馈以鼓励为主,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4 管理行为与教学理念的反思

  数据显示教学过程呈现多用指示、少管理的行为模式。指示行为占总教学行为的16. 72%,管理行为仅有4. 52%,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认为,大学生们的自制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很高,给学生明确的指示,让他们知道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学就可以顺利进行。此外,很多管理行为已经成为课堂常规,无需教师提醒就能自觉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指示行为多,管理行为少的现象。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13

  摘要:小学体育课是一门非常人性化的学科,它的课堂形式是极具个性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融入体育教学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到体育的内涵和意义,又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沟通,为学生今后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的树立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主要就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体育教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人格魅力作用

  从某种角度讲,“人格魅力”是一种比较意向的事物,它代表的是一种价值、性格甚至尊严层次上的力量,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强烈人格魅力的人更容易吸引别人的关注和注意力。这种无形的力量可以影响身边周围的许多事物,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发挥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在刚接触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发现的事物都有新鲜感,体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因此,体育老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将人格魅力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

  1.1人格魅力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小学生的活动性和机动性都比较强,户外体育活动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探求和学习的动力。在体育课上,学生表现得更加自由灵活,体育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灵活运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在人格魅力的运用上,体育老师应该注意随机应变,不能恪守死板教条,根据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让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1.2人格魅力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强烈的示范力

  小学体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应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示范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基础就是教师本身就有良好的行为品德,在体育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将这种人格魅力展现出来。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从而不断加深印象,并逐渐成为行为习惯。可能在很多小学学校中体育并不是一门相对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要知道,不管学科多么弱势,教学时间多么有限,都应该尽全力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思想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力。小学生对于责任等一些比较意相的品格可能难以理解,但是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这些人格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为今后性格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人格魅力是优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品质

  2.1人格魅力会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人格魅力的体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本身对于人格魅力的感知比较强烈,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对小学生的品质塑造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性格养成和行为锻炼。另一方面,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对老师的好感,从而激发浓厚兴趣,不断寻找与老师相关的事物,学科积极性会极大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发掘潜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2人格魅力能促进师生感情与交流

  有人格魅力的体育老师能够更快地融入学生的圈子中,与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关系良好,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勤奋,而且能让老师清晰地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有利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在教学中发挥人格魅力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形式,以体育课堂上田径跑步这一学习内容为例,一些学生因为训练过程太累而不注意学习,老师就可以将这一项目游戏模拟化,将漫长的跑道距离减压成小段持续性锻炼,进行问题回答和比较竞争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魅力,从而学习热情高涨,促进师生更好地交流与沟通。

  3.结语

  体育本身就是一门多形式的学科,它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和融合性,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己人格魅力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老师要根据日常课程进行情景教学,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行为教育,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控制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小林,梁奎,蔡治东.《镜花缘》中的女性体育游戏[J].体育文化导刊,20xx(04).

  [2]徐建国.苏州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xx(02).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14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 各类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学校每个角落,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熏陶的同时也受各种各样社会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面前,会形成独具个性的应对方式。 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时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处理问题会增加成功率,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则会影响最终效果。 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塑造学生正确观念,培养做事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这一重要阶段,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积极处理问题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扰。

  武术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学生体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激励学生进取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武术最本质的特征是技击性,从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做斗争,到民众的自身防护都有所表现。 技击对于培养人执着追求、勇于拼搏的品质有突出价值,通过武术技击的特点,帮助学生面对竞争和压力时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这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

  一、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况和麻烦,这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处理问题的方式。 心理学称为应对方式,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有的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会积极主动应付、寻求社会支持,也有的采取消极方式,如逃避和听之任之。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这是 20xx 年的调查结果。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观念在快速发生变化,我们在校园听到更多的报怨,推诿,看到更多的消极和躲避现象,这必须引起极大的关注。

  不同的应对方式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不同态度, 这些态度会影响任务目标实现, 除此还会给大学生带来其他影响吗? 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会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方式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 一研究结果提醒大学生应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对消极应对方式应该学会一些矫正方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学生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 学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社会习气的浸染,一些优良的传统品德和观念越来越难在他们身上觅得踪迹。 现代物质生活条件明显优越, 但是社会竞争却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重,导致大学生选择不合适的应对方式。 对此,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开设国学课程,重新树立传统道德规范等建议,足见问题之严重。

  1.遇到困难表现出沮丧的精神状态 。 现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他们养尊处优地长大,习惯了被人照顾,习惯了在顺境中做事,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天到晚挂在嘴边上的就是累、烦,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好像只能在励志剧中才能看到。 遇到困难, 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不幸, 精神沮丧到让人担心会发生什么事。 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某某大学生因挫折愤世离去的消息, 这也证明了他们心理脆弱的程度。 残酷的现实打击着爱幻想的学生,巨大的落差感让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显得无精打采, 听之任之。意志不强,迎难而下成为形容当代大学生最准确的词汇。

  2.社会观念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也“与时俱进”,睡觉时间越来越晚,第二天早晨快到上课才会懒洋洋地爬起来;早餐是边走边吃,踩着上课铃进教室, 老师一讲课学生就趴桌子; 图书馆进的越来越少,反而成了网吧、台球室的常客;健康的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喝酒打牌成主要休闲方式;缺少信念,遇事盲目跟随;自我控制能力差, 原本的作息规律变得杂乱无章。 这样的生活方式期待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勇于进取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慵懒,遇到困难很难积极面对了。

  3.解决问题的错误方式。 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增强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应该寻找优化的方法;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友好互助,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在处理矛盾时,应该冷静,积极找到突破口。然而,学生遇到困难时缺少毅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他们更喜欢依靠别人的帮助来化解麻烦,解决不了就退避远之,躲避不掉就忍受。对此,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锻炼,而真正有锻炼意义的应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

  三、武术的灵魂—技击性

  中国武术是在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竞争中产生并广泛传播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技击性。 学武之人的最初目的是要掌握一定的技击能力以满足防身自卫的需要,提高心理上的安全感。 我们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武侠电影,一个个见义勇为、功夫盖世的英雄人物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目中。 那些快如闪电,连绵不断的肢体动作震荡人心,激发人们崇武尚艺,那些主持正义、惩恶扬善的气节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国武术素有套路和散打两条路线。套路动作固定,表演性更强。散打则因综合了武术的踢、打、摔等技击精髓,逐渐走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 散打讲究攻防对抗和实战技巧,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技击本质。 在武术课中学习真正实用的踢、打、摔、拿、击、劈、刺等技击原理和方法,让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武术技艺精髓得以真实延续。 体育的人文价值意义, 在于通过体育运动这个载体,帮助学生丰富情感,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用武术技巧中, 习者可以在见招拆招中增长应变智慧,在对抗中树立积极应对方式,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困境与顺境转化过程中丰富感受,振奋精神。

  四、武术课堂上培养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

  以武术为载体,以技击特性为切入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转变消极应对方式,端正人生态度,学习积极的行事哲学。

  1.技击精神能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历史上,武术一直作为一种军事群体作战技术和个体私斗技术存在和发展,无疑这对培养人们敢拼敢打、 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在武术课堂上,要把技击这种拼搏精神教育贯穿始终。 面对强敌不示弱,用精神力量支撑技击过程。面对压力,不再是躲避或是忍受,而是情绪高涨,信念坚定。武礼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是习武者通过习武过程的锤炼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大学生需要领悟、锻炼的。对学武学艺、做事做人,都有极强的引领意义。

  2.技击过程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缺少学习动力,加上平淡的生活节奏,在这一代大学生身上难觅青春活力。 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内心世界的消极懈怠。 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认真做事,武术技击动作可以锻炼学生的运动感觉能力。动作力度和使用时机等都决定了技术质量和效果,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遭受对手的打击。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技艺,做到精益求精。 在技击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专注,严格认真做事的态度。从武术技击过程入手,细致研究每个动作细节,认真对待每个对手,培养积极思维习惯、认真做事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3.武林争霸赛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 真正的高手来自于平时的千锤百炼。 现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 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学生满足于现状, 安逸的环境使学生意志薄弱。 根据武术技击对抗的特点,在课堂上设立争霸赛场,给学生创建锻炼意志、大展身手的平台。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比赛编排,从初级赛开始层层推进,一个个对手轮番挑战,让学生在争霸的过程中感受困难和艰苦,营造一个不退缩,不气馁的运动氛围,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4.段位制能鼓励学生追求超越 。 段位制是一项评价习武者水平等级的制度, 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晋级方式加入武术锻炼行列, 通过武术锻炼增进信心, 通过进段鼓励学生不断超越。 学生学习和生活慵懒疲沓,做事目标不明确,面对压力时常表现出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应对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没有远大理想和勇于超越的气质, 怎么会有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 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勇气,同时在技术指导、 心理指导等方面也要有细致安排。 考段成功的学生,就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武术考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改变。 一些消极应对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通过武术的技击性, 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技击精神可以鼓舞坚定信念, 技击过程教导学生做事认真细致,通过比赛和考段帮助学生锻炼意志,树立理想, 追求进步。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应对方式的办法不只是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结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林 ,车文博 ,黎兵.大学生心 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xx(1):36-41.

  [2]韦有华 ,汤盛钦.大学生应对活动的测试研究[J].心 理学报 ,1997,29(1): 67-73.

  [3]刘春燕 ,李文权.师范大学生 204 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 [J].中国学校卫生, 20xx,25(1): 42-43.

  [4]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 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xx(1).

  [5]杨建营,邱丕相.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xx,44(6): 31-35.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15

  体育教师的素质最终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把体育教师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通常情况下,体育教师成长的标志体现为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程中实现的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然而,在促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在体育教师成长历程中的特殊作用。体育教师若能从教学习惯的转变入手,排除阻扰自身成长的习惯因素,提炼出有价值的教学习惯,将更有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教学习惯也是一个成熟和优秀的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因此,在新的体育课程条件下,应把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创新作为体育教师发展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1 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

  习惯通常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受环境氛围和某种行为倾向、心理定势的影响而养成,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而难以被觉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最后形成稳定行为的过程。习惯存在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它是体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带有自觉性和潜意识特征的教学行为,是体育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文化人格和群体的教学传统等复杂因素相互凝结与渗透的结果,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教学适应和教学感悟的结晶。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1 体育教师个体的教学心理定势和稳态教学环境的影响

  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惯性,是个体心理的一种定向准备状态,这种准备可以使个体的心理能量发挥到极致,它是人们快速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同样存在一些教学心理定势,因为体育教师总是带着一定的教学期望、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走进教学生活的,这些教学期望与预设有助于体育教师预先明确哪些是必做的、应做的,哪些做法是应该避免的,从而可以把精力和智慧投向更有价值的教学行为中去。心理定势如果受到不断的强化,就会转变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同样,如果体育教师的某种教学行为暂时带来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心中就会对它形成稳定的信任感,就会有一种不愿意去改变它的心理倾向,以至于即使有一天这些教学行为不再合理,体育教师们也会表现出“敝帚自珍”的态度。

  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心理定势相比,稳态的外部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的作用。与其他职业的工作环境相比,教学环境可以说是超稳态的。在这种稳定的、缺少变化的环境里,促进行为改变的压力就非常小,体育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得以长期延续并坚持,教学习惯和教学定势的形成也成为教学环境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1. 2 体育教师个体教学经验和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

  当体育教师融入教学生活后,他会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和认识。由于这些认识是源于体育教师自己的亲身体验,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并灌注了自己的情感期待和价值寄托,所以体育教师会从获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因而也能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他们还要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群体的教学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学群体文化是存在于体育教师群体中,由多数体育教师拥有的、具有传统意味和传承色彩的教学认识和观念。例如:怎样了解学生,如何进行课堂管理等,它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套可以模仿的程序与步骤。生活在体育教师群体中的体育教师个体,常常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群体共同遵循的教学文化,并在教学生活中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既有个体经历认同又有群体文化支持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

  1. 3 外显的教学认识与内隐的教学知识的协同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受到外显的教学认识(可以理解为人所共知的认同率较高的教学观念,但它相对于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而言是外来的、异己的) 的影响,形成教学习惯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把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实践准则。但在把同一教学认识或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并使之习惯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个体之间因内隐教学知识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内隐教学知识又称为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这种知识具有私人性和情景性特点,它与体育教师个人特殊的教学经历和所遇到的特殊的教学场景有关;这种知识可能无法被推广,或许也很难为他人所认同,但潜在地为体育教师自己所认可。当外来的教学认识进入体育教师教学观念领域时,常常会受到这种内隐教学知识的“稽查”和修改。如果它们之间一致程度高,就接受外来的认识;否则就拒绝;处于中等程度相似时,他们可能接受其中一部分,但对其余部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这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师教学习惯的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和个体差异性,而教学习惯的迁移和改变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习惯的形成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具有必然性,因为它得到某些复杂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的支持,即它既受到内部的心理定势、个人经验和内隐知识的影响,也受到外显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群体和显性的教学认识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与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生活相结合,并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习惯得以生成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习惯就在这其中孕育和发展。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体育教师教学论文08-09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新途径的论文01-09

试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的论文01-09

体育教师教学心得05-02

体育教师的教学总结03-19

探究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论文02-17

体育教师教学实习总结12-27

体育教师教学评优总结01-15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总结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