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汉语言文学论文

时间:2022-07-26 08:35:53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汉语言文学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语言文学论文15篇

  汉语言文学论文1

  节选自刘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人教版高中第四册)与著名作家叶君健的散文《看戏》(人教版初中第一册)都是描写演唱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品。两文在选材剪裁、侧面烘托、描摹声音诸方面各具匠心,各臻完美。

  一、选材相似,剪裁不同《明湖居听书》记叙了老残在明湖居戏园听白妞说书的所见所闻,《看戏》描写了首都人民在露天劳动剧场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两文都描写了观众的表现和演员的演唱。但是,前文的描写重点放在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上。作者从白妞的出场到终场,从白妞“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外貌、简单熟练的动作、“一顾一盼”的表情到出神入化的的演唱,完整细致地描写了白妞演唱的全过程。而写观众却很简略,除开头几段外,只有白妞出场时的“鸦雀无声”、演唱结束时的“轰然雷动”和末段简短的评论。后文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热情表现和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完美两个方面。作者详尽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观众观看京剧的全过程。演出之前,以“人海在屏住呼吸”比拟观众的热切期待;演出开始,以“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比喻观众的感奋投入;演出之中,以“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形容观众的凝神静气;演出高潮,以“潮在涨”描摹观众的如痴似狂;演出结束,以观众“像潮水一样”描写观众的仰慕崇拜。作者处处设喻,时时紧扣观众与演员的共鸣来表现观众的情绪。而对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描写只集中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从“轻盈矫健”的台步、“圆润的歌喉”、“优雅”的动作、“婀娜”的身段等京剧艺术的几个方面来表现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完美。

  文章内容的详略,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两文作者都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前文的中心在于突出白妞演唱艺术的登峰造极,写观众的反应和评论仅仅为了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无与伦比。后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写观众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从侧面烘托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造诣的高深,也是为了体现首都观众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大师的高度热情和衷心喜爱。而对梅兰芳先生的描写,既赞美了他表演艺术的完美,又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京剧艺术的崇高思想感情。

  所以,前文对白妞说书技艺的描绘浓墨重彩,而写观众却比较简略。后文写观众详尽具体,而写梅兰芳先生的表演却凝练简洁。由此可见两文作者剪裁的匠心与功力。

  二、妙用烘托,同中有异烘托是两文写法上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但两文烘托的侧面、角度同中有异。

  《明湖居听书》从剧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以及观众的评论等多个侧面层层铺垫、步步映衬,烘托了白妞的精湛技艺。《看戏》不仅以剧场环境和观众表现来烘托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卓越,还以《穆桂英挂帅》的简单剧情及穆桂英艺术形象来烘托观众和演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两文都通过渲染剧园或剧场的浓烈的气氛来反衬演出的无穷魅力。但前文运用了以动衬静法,而后文运用的是以静衬动法。

  《明湖居听书》开篇极力写“闹”:“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戏园里“热闹哄哄”,“什么话都听不清”。而白妞出场时,戏园里“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作者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以嘈杂反衬肃静,以动衬静,有力地衬托了白妞说书征服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看戏》开头着力写“静”:“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观众这个“人海”在“屏住呼吸”,还是静静的。这样从不同角度渲染了静谧的气氛,为写梅兰芳先生的精彩表演作铺垫,为写热情观众的涌起作衬托。作者以静衬动,充分突出了观众的热情和艺术家的热情这一中心。

  三、描摹声音,各尽其妙两文都直接描写了艺术家的演唱。但是,《明湖居听书》完整细致地描写了白妞演唱一个唱曲的全过程:“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静”,作者不仅描写了演唱的起始—发展—跌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把演唱的每一阶段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这样使读者既可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特点,又可从局部上具体感受白妞说书的美妙。《看戏》则概写梅兰芳先生在一出京剧里的演唱,写“声音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准确地表现声音的层次性和神奇美妙的特点。

  两文描摹声音,都能驰骋想象,以形喻声,赋形于声,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转换为有形可见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但是,《看戏》一文设喻单一,而《明湖居听书》一文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看戏》主要从视觉设喻,将“歌词”比喻为“珠子”,“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珠子”“滚”“溅”“落”,形象立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

  《明湖居听书》一文或从感觉设喻,以“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比喻声音的甜润;或从视觉设喻,以“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比喻声音的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以“攀登泰山的景象”比喻声音的激越高昂、参差错落。这样写,真切地表现了白妞说书“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美妙境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除了运用以形喻声法,《明湖居听书》还用了以色比音、以声比声的手法:以绚丽缤纷的“东洋烟火”比喻声音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这是以色比音;以“花坞春晓,百鸟乱鸣”比喻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和谐悦耳,这是以声比声。作者妙笔生花,读者应接不暇。尽管两文所写演唱过程有所不同,但都能曲尽其妙;尽管两文写声手法大同小异,但都绘形绘声,各臻完美。

  汉语言文学论文2

  摘要:汉语言文学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学科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其传播方式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还有其未来的发展传播将会沿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的环境下更好的传播汉语言文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继而优化汉语言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传播策略

  现如今网络已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冲击,其自身蕴含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会极大程度冲击人们已有的汉语言知识,从某种程度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则是本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之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借助网络开放信息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普通话的学习逐渐引起重视,这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从目前形势分析,网络环境下对现代汉语教学造成极大的冲击,这必须要在教学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例如:学生在学习汉语言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口语,练习普通话,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必然能够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资源,还能够通过视听及模拟练习,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不断提升。网络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开放,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学习汉语言相关知识,这使得网络这一平台构建存在极大的作用性,未来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搭建网络平台,锻炼口语能力

  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相应网络课程,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随机筛选教学内容,并且按照设定好语言情景组织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他们的口语能力,与此同时,还能使其具备应变能力,这样还能克服实际教学课堂中遇到的困境,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必然能够提升他们汉语言学习的效能,由此能够推动汉语言传播的有效性。搭建网络平台能够为学生创造口语锻炼的机会,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有效性,所以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必然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3组织合作教育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单方面知识的传输无法增强课堂效果,这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显现出教学的弊端,特别是针对其应用性极强的特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下,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个性化及多样化的并且是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网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当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得以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网络中汲取更多的资源,借以弥补当前学习上的弊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并且将信息及时反馈至教师,在教师的有效辅导下,学生必然能够获得尽善尽美的结果。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多样化合作学习活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以下活动类型:辩论、评论等话题性活动,这样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并且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相对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4编制网络教材

  网络环境下汉语文学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传统教材资源,其显现出极大的落后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正是因为以往汉语言文学教材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容量及传播形式备受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将教材与网络资源融为一体,有效吸收彼此的优点,形成全新的网络化教材,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从某种层面来说,编制网络教材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能够彰显出其自身的优势性。例如:大容量、超链接、数字化、互动性等等,针对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他们可以筛选适合他们的层次,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都能够提升。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材也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逐步向网络教材方面过渡,这样才能将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有效发挥,这使得网络教材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学逐渐累积教学经验,并且越来越成熟,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得以显著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化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克服挑战把握机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从而有效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性。本文中将重点阐述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需要完善的方面,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鞠松男.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OL].北方文学(下旬),20xx(01):130.

  [2]李小丽.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影响探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21(06):77~80.

  [3]郭华坚.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J].电子测试,20xx(12):80,72.

  [4]李永生.网络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xx(07):352~353.

  [5]多杰东主.关于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分析[J].中国报业,20xx(16):115~116.

  汉语言文学论文3

  摘要: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展开需要强调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肯定文学的历史融合,重建文学评价体系,以汉语进行多民族文学实践,追求多元一体文学格局目标,无论哪个方向或环节都需要对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进行跨越和整合,因此,多民族文学教育必将有效推进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汉语文学;融合

  前言

  多民族共存的社会格局决定了多民族文学共存的现实,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但是长期以来,在政治形态和意识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学格局一向以汉语文学为主导民族文学为补充,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性被忽略。随着中国文学的深入发展,如何在中华文学体系中体现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的事实格局,多民族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文学关系如何梳理等有关中国文学如何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世界民族族群意识的觉醒,世界文学格局中多民族文学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逐渐得到重视,成为世界文学话语的重要构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多民族文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研讨的热点问题。多民族文学教育的本质是肯定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主体性,把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化放置于平等位置,跨越差异,进行文化资源整合,共同构筑中国文学的格局,因此,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展开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肯定和促进。

  一、多民族文学概念强调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

  多民族文学教育展开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多民族文学概念。虽然近年来多民族文学理念渗透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讨论中,但是对于什么是多民族文学并无统一的说辞。根据各方面的探讨,笔者理解多民族文学是在基于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基础上,使民族文学由原来汉语文学的补充或点缀,获得文化上的主体性,使其摆脱当前在中国文学中的边缘状态。这个概念的成立意味着之前所定义的以汉语文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学向更为宽广的方向扩容,中国文学概念被重新诠释,之前以汉语文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学转变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共同构建。在多民族教育实践过程中,就要通过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形态的共建来体现以上对中国文学的诠释,而这种诠释和体现的过程自然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过程。多民族教育以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建中国文学概念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民族文学的主体性;第二,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求同存异。多民族文学教育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过程。首先,从前者来说,多民族文学认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一起构成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因此,民族文学自然需要和汉语文学获得同等地位,能够平等对话,而不是处于中国文学史的边缘地带。多民族文学把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相提并论,强调其主体性,意味着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是平等但又有差异的两种文学形态,两者具有异质性,并不能完全糅合在一起,共同作为中国文学的内驱要素,两者需要融合创新才能形成凝聚力,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1]由此可见,在多民族文学教育中对民族文学的主体性明确,在中国文学体系内,其必然需要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其次,从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求同存异来说,在教育实践中,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同成为中国文学教育的内容,但是两者又存在着差异,要使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需要对两者寻求共性,求同存异,如汉语文学拥有发达的书面文学传统,而藏族、蒙古族则有口头文学传统,也有部分民族口头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存,这些文学形态都是中国文学形态的一部分,只是文学载体不同,认知和明确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的差异,并从中寻找共性,使其共生共存,在这个明确特殊性并保持一致的实践中,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相结合发展的过程,自然也是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

  二、多民族文学教育肯定了文学的历史交融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现实情境相一致,知识界开始颠覆单一国家或民族主流民族历史叙事的潮流或模式,开始提倡性别或族群话语,以族群嬗变和互动视角来讲述文学现象称为世界文学研究的跨国转向,族群文学成为超越国别文学叙述的支撑点,多民族文学教育由此而起。族群文学的研究自然需要从族群文学的历史源流来把握,因此,沿循历史脉络解读多民族文学便成为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必然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发展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生共创的发展状态,中国文学的发展一直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互动互融的过程。[2]历史已成过去,但是历史并未完全抹平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交融发展的历史,以南北朝的诗歌为例,虽然当时的《乐府诗集》中很多民族诗歌的内容已经遗失,但是胡琴、琵琶、羌笛等民族特色乐器却在遗存诗歌中多有出现,以此便可以想象当时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荣共生的和谐情境。每个民族的文化或文学都不是单一发展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学发展都相互影响,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争或政治因素造成了多次民族迁徙,每一次民族迁徙都意味着迁徙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而民族融合环境下,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如辽金时期,汉语诗词中包含了民族文化的成分,特别是汉语戏曲等民间文学的民族成分更加明显。中国历史中的多民族融合使得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也相互交融,中国文学史中包含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学成分。[3]虽然历史发展中民族文学一直和汉语文学共生互融,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学的框架体系,但是由于汉族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和汉语语言的官方通用下,当下教育体制对于中国文学的表述理所当然地指向了汉语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还是教育体制中的文学教育,以及大众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概念,都从事实上佐证了这一点。在汉语文学被作为中国文学的全部或主导时,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汉语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共生互融的事实被遗忘或忽略。而这种情况在大众的视野由汉语文学转向多民族文学时,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嬗变成为关注的焦点,多民族文学共存共荣的历史融合自然而然便会重新提起或发掘,在多民族文学教育展开时,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发展的历史真实面目最终会突破教育体制、意识观念和语言等因素的阻隔重新回归到民众视野中,而这种回归也将成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开端。

  三、多元文学评价体系需要整合民族文学评价资源

  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生存发展环境中自我保护、自我表达的机制,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所有文化表达的都是共同的人性。文学是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表达各有特点,对不同文学表述差异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扩展人类对人性认知的宽度,同时也能让人类在多种文学表述中探寻人类共性的边界,因此,对于各种文学形态都需要端正认识。不同文学作品由不同文学创作者创作,由于创作者本身的文字水平和思想认知的限制,文学作品有高低之分。同时,由于表达需要,文学作品有多种体裁,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使文学作品得到合理评价。特别是在文学教育中,更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文学评价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判断。文学评价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性、作品形态、作品表达、语言文字、文学价值等都是文学评价的标准,越全面的文学评价体系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多民族文学理念下,汉语文学和民族文学共同作为民族文学的构成部分,更需要多元文学评价体系才能使评价结果接近客观事实,而多民族文学教育也需要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社会环境及文化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学形成了各种神话、史诗、歌谣等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文字及书写习惯所限,部分民族文学并未成为书面文学,而只是用口头方式传承下来,成为口头文学,这些形式各异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学价值,如少数民族歌谣是民族民众人际交往、调适身心、沟通神灵的媒介,而民族史诗则传达了民族特定的宇宙观,对民族历史进行了记忆。和书面文学一致,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文学都是人类用身体、仪式进行的文化展演,在人类影响上和书面文学有同样的价值。但是在当前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书面文学是文学的唯一形态,汉语语言是主要评价语言,这样的文学评价体系自然把民族语言创作的民族文学和口头民族文学排除在外。在多民族文学教育中,随着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加强,以及主体地位的回归,必然要形成新的文学评价体系,扩大文学层面,调整评判标准。新的文学评价体系对民族文学形态特征的兼顾,以及对民族文学评价资源的整合,也是变相的民族文化和汉语文化的融合发展。

  四、多民族文学教育实践以汉语语言为主导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中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对某种语言的文学使用,自然会使作品具有以上语言所对应的文化意味,而这种由于不同语言使用而进行的文学创作也是文化之间的交融。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文化教育中,用什么语言来书写往往就成为文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由于汉语的官方使用和大范围内应用,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主要分为本民族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用汉语创作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本民族语言创作的民族文学作品自然不存在语言文化的差异问题,但是对于以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目前还有不同的认知。有人认为汉语和特定民族文化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无论是汉语的文化表达,还是汉语对民族韵味的反映,都存在欠缺,因此,对于汉语创作民族文学作品还存在一些争议。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民族文学的特质在于民族思想文化,关键是文学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使用汉语创作对于民族文学有影响但影响并不大,而且汉语创作还有利于汉语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学作品的影响扩大。[4]争议归争议,事实上,由于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相当一部分的民族学生并未掌握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而在现实教育中,高等院校的文学教育也往往是以汉语来教学,20个拥有一级语言学科学位授予权的“985”院校几乎都有汉语言文学,但是仅有中央民族大学等四所大学设置了民族语言学科。现实的客观情况决定了即便是民族文化和汉语文化并列于院校的课程内容中,但是由于民族语言普及限制,多民族文学教育实践仍然主要是以汉语为主导,民族语言的离席意味着多民族文学教育实践只能以汉语为主,在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输入学习中,以及汉字的输出创作中,汉语的文化意义已经和民族学生原有的母语文化进行了对接或融合。

  五、多民族文学以多元一体文学共同体为目标

  费孝通先生曾经对多民族共存状态及趋势提出了美美与共的总结和构想,这个观点是在多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差异基础上为各民族寻求和谐发展的模式,对多民族文学同样有借鉴意义。形成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每个民族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民族文学的差异和分歧,在文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学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创造中,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体系内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学生态。多民族文学的提出虽然强调了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并对民族文学的主体性提出了要求,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强调民族文学的价值意义,并对其在文学史中进行明确地位,意图通过民族文学地位的合理确定和文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中国文学发展,而并非对民族文学厚此薄彼。无论是汉语文学还是民族文学都要置于中国文学的语境下,多元文化政治共同体决定了多民族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多元一体文学共同体。[5]在这个构想下,各民族文学都共同参与到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中,共同创造中国文学史,而这种参与并非是无序杂拌,而是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相互融合创新来实现。多民族文学教育对以上构想的实践,首先,便是树立多民族文学史观;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多民族文学史观自然会对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关系给予肯定,在此文学观引导下,多民族文学教育要明确各民族文学的差异和特征,使各种文学都能从其他文学中寻求到可以融合的要素或方式,并以各种方式来促进其融合交流,而中国文学统一体开放和包容的组织结构也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结语

  虽然长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在历史发展中互融共生,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族群力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学在历史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未在中国文学史中真实呈现,中国文学体系形成了汉语文学一支独大的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少数民族文学既有的贡献和价值难以得到正确评估,同时也局限了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学的价值发掘,多民族文学必将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多民族文学理念是中国文学内部的反思和重构,其对中国文学概念扩容和新文学格局的重建,都意味着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过程,对多民族文学教育的系统梳理和认知,将有助于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更好地融合发展,民族文学和和汉语文学的同创共生也将最终促进中国文学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李宏岩.英美文学参照下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J].贵州民族研究,20xx,(11).

  [2]陈跃红,付海鸿.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访谈[J].百色学院学报,20xx,(2).

  [3]肖昕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1).

  [4]张利玲.汉语言文学对湘西民族文学的渗透和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20xx,(2).

  [5]徐新建.回顾与前瞻:20xx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评述[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xx,(6).

  汉语言文学论文4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中象征主义,来叙述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

  通过,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

  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

  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

  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通过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认为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叶利荣则在其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x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x,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x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x、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x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x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x。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x,重返自然的思想。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x的扭曲

  3、结论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x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x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x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

  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x,得出一般x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六、 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cecil,david。early victorian novelists: essays in revaluation。 1934

  [3]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着,方平译。呼啸山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

  [4]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着,宋兆霖译。勃朗特两姐妹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陈茂林。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批评[j]。外语教学。 20xx(01):69—73

  [6]栗华。野孩子的爱与恨——对意象和主题的一种阐释[j]。北方论丛。 20xx(6):80—83

  [7]裴双。 ——人类应有的前行姿态论对野x与文明的取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xx(04):80—85

  [8]邵旭东。何以写出?——也谈艾米丽勃朗特创作源泉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6(04):77—81

  汉语言文学论文5

  一、激发学生的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中学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兴趣是激发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动力,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是比较活泼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只有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的良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措施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我们有着很多的选择,比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书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这对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应的活动可以有,展开辩论赛,设置一个合乎于这个年龄阶段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不同的观点,进行观点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体味汉语言文化的博大;展开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韵味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悠长。通过各种积极活动的展开,初中学生乐意参与其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过程来说将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最终有益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二、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对策

  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调以及教师的专业的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学模式守旧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规程中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上课的方式单点,往往只是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自己一个人在教师上讲,初中学生在下面听,缺乏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的节奏完由教师来掌控,这样的情况产生的问题就是随着课堂的继续,学生往往会产生比较厌烦的心态,他们对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识的乐趣也逐渐丧失,自主的学习意识不能够得到激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效率低下,难以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初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才能够得到提升,学生愿意学,愿意主动学,学习的效果就有了保证。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初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是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一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保证课堂的良好的氛围,这样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是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的。教学方式的单一问题一直是影响教学成果的一个关键,能否采取好积极的措施来改变这样的问题就决定着能否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中对于课文的讲解多是每句进行讲解,这样的话不免显得冗长耗费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状况。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在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我们在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合适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状,汉语的博大精深更加适合于各种各样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各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进行讲课,学生讲我们进行相应补充,甚至于采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来生动的教学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进入到了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在课堂上起到积极的效果,因为多媒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课本上文字性的描述以一种直观的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出来,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往往可以让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能够将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观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对于我们的社会的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作为中学的教师,我们应该履行好自身的职责,教好学生,传承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跟随着新的教学思想,不断改变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汉语言文学,为我们的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该做的贡献,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好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孜孜不断地努力。

  汉语言文学论文6

  一.活动目的和基本思路

  “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校园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开放大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事件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素养。其次,“多元品文学”的丰富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三,展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改革创新实践。第四,结合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丰富教职工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为“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意为展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用多元、多彩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所有活动作品均应为文学作品、事件、案例的演绎和解读,活动作品包括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以情景剧演绎、绘画、舞蹈、戏曲、文章、茶艺、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鼓励各种新兴演绎和解读的艺术形式。选题范围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事件和案例的解读和演绎。多元化解读文学的艺术作品要求探索创新,意蕴深远,形式多样,提倡真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彰显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解读和诠释文学,涌现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以参与活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调查》的问卷,以校园文化的视角,问卷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活动作品的内容、活动作品的形式、参与形式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在征求业内几位开放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家意见并做出修改后,发放52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1%。用专业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参与对象

  笔者对参与此次活动学生的性别、年龄、分校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整体的结构与层次分布,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分校直属一分校占比12%,直属四分校占比12%,长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调查数据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的占比54%,25岁———35岁的占比28%,大多为青年学生。根据调查,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内容

  根据调查数据,西安分部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中,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为内容的占比72%,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的占比28%,外国文学的选题为零。大部分学生喜好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也有涉及,对于外国文学题材较为陌生,无人选题。

  3、作品形式

  根据调查问卷,各分校参与学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数据统计中,直属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剧演绎、朗诵和茶艺阐释等形式;直属四分校有情景剧演绎、舞蹈诠释、书法绘画、摄影诠释和朗诵作品等形式;长安分校主要以朗诵作品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书法绘画、朗诵作品和版画等形式。统计显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和爱好,探索创新,凸显个性化设计,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彰显汉语言文学的风采。

  4、参与形式

  根据活动方案设计,参与活动的形式可以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协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参与形式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学生采用了独立完成和小组协作两种参与形式。其中直属一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8%,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92%;直属四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46%,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54%;长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学生均采用了独立完成的形式。根据整体数据统计,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选题内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够灵活选取合适的参与形式。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

  1、活动效果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效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对于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学生为36人,占所选人次的76%,问卷中人数的72%;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学生人次为45人,占所选人次的95%,问卷中人数的90%;认为活动有助于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学生人次为47人,占所选人次的100%,问卷中人数的94%。该项调查显示,小组协作的学生普遍认为该活动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独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学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的特长爱好,有助于丰富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

  我们对学生在活动中关于知识直观化、提升专业素养、增进文化艺术素养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直观化、具体化;91%的学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素养;9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增进个体的文化艺术素养;100%的学生认为该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根据数据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寓学于乐,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此次活动是否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及是否希望该活动继续开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96%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体现开放、自主、和谐的学习理念,更加适合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对于是否希望继续开展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其中60%的学生希望能够继续开展活动,26%的学生希望能够推广开去,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8%的学生希望能够改进完善。根据分析,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认为该活动更加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专业。

  三.反思和探索

  汉语言文学“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结合自身的特长,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诠释文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专业知识直观化,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素养,活动效果显著,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据调查分析,此次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反思和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1、作品内容的选题不均匀

  根据调查分析,活动作品的内容选题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外国文学的选题占比为零。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内容相对熟悉,对于外国文学的内容掌握不够。此外,从艺术表现来讲,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效果更为明显,也导致了学生选题的侧重。

  2、作品形式整体多元化、个别分校单一化

  活动作品的形式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但是根据调查数据,个别分校的活动作品形式仅限于一种或者两种艺术形式,仍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

  3、个别分校学生参与形式简单化

  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形式整体呈现出自由、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个别分校的学生参与形式均为独立完成,没有小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虽然活动中呈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例如《海棠诗社》情景剧演绎,《李清照诗词解读》情境演绎,《王维山水诗解读》摄影作品等质量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单一,作品设计粗略,内容表达不够充分,质量欠佳的情况。

  (二)改进和探索

  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此次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和探索。

  1、创建作品内容选题参考

  对于学生选题不均匀的情况,可以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作品内容选题参考,选题内容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领域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内容,给学生提供详尽、丰富的选题参考和辅助,提供支持服务,让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选题视野更加宽阔、广泛。更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艺术视野。

  2、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

  根据统计分析,部分基层分校的学生活动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单一,参与形式单一化的情况。根据调查反馈,个别分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和责任教师对活动内容领会不清楚,有趋于简单化管理的思维,导致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形式和作品形式单一化。针对以上问题,需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完善培训机制,让分校的主管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活动的精神,打破束缚和窠臼,以创新的思维、多元的形式解读文学,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生动、个性化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3、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针对作品良莠不齐的情况,活动小组需完善审核、监督机制,加强顶层设计,逐级管理、质量把控。加强对活动作品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审核和监督,保障学生活动作品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4、转变观念、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个性特色。普林斯顿大学第28人校长威尔逊先生曾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像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像普林斯顿’。”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更应该符合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具有开放大学的特色。从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构建符合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学科专业为切入点,转变观念,推陈出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个性化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作者:吕洁 单位: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文法教学部

  汉语言文学论文7

  一、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等选修课程的建设现状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材知识较为固定死板,跟社会热点联系不够紧密,不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讲解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考试模式单调,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

  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发展战略为“实施育人为本,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努力提升人才质量,有效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汉语言文学选修课成为重要的一环,这门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及品位,所以,汉语文学选修课在高职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建设思路

  (一)建立健全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要充分认识到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要对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融育人于教书。无论在设计课堂教学,还是在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上,教师用心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课程负责的太度,要选择那些思想性强且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让学生受到心灵和艺术的感染。教师应选取新的课程标准,努力提高授课内容的丰富性。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实用性,创建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喜爱的课程,这样就可以减少选课的盲目以及随意性,提高学生选课的准确性。总之,课程建设需注意细节,并依据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让教学的内容随着所需专业知识与自身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调动师生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开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立便捷畅通的选修课开设渠道。

  (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往的文学类课程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容易束缚学生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比如莫言的文学作品时就可以适时结合《红高粱》等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相关作者来解析文本的关系。在课堂教学和课堂以外教学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加课外拓展培养活动,开展读书报告、演讲等实践环节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陶冶情感。

  (三)重视实用性教学以及公正考核学习相关情况

  重视改革教材,优化教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运用汉语文学课程,最终实现学生自身语言应用能力。考核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教师开展多样性、全方位的考核,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采取“五五计分”考核,就是期末的考查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平时的学习表现好要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加大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考核的公正性、客观性,能够公正的考查出学生上课的情况。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的开设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门课程,在满足学生各种知识需求的同时,更能够完善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自我教育能力。虽然目前在一些或多或少的方面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学校如果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教学质量的监管力度,就一定能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教学向健康方向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汉语言文学论文8

  摘要:本文将会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对策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推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问题;措施

  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还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鉴赏,并向其讲解相关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理念,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的审美能力。自古以来,艺术是美的结晶,艺术的美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学习和感受,从而更好的体会其魅力之所在。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方式比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只能对课堂教学内容一味的灌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无法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无法确保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说在进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进行讲解时,许多教师往往都会选择“黛玉葬花”或者是其它一些经典的场景来进行介绍,对于其中所体现的美学观念加以解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己进行解读和思考,所以学生所获得的也只是教师的审美观点而已。

  (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审美教育缺乏准确的理解

  通过对我国悠久的历史进行分析发现,汉语言文学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其可以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更好的反馈社会,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以更好的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对审美教育缺乏准确的理解,很多学生未准确的意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从而无法使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尽量挖掘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因素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其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把其中的艺术境界更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欣赏,该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情感的渗透,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意境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挖掘作品自身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品位。比如说在对于《桃花源记》进行解读时,其中就有许多的语言描写十分优美,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提炼,并且让学生对于其中的文学审美要素加以解读,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为他们讲解感兴趣的内容,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更好的体会到内在的美感,随后教师还需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巩固,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而且还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创作属于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和物化过程,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事物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课堂审美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场景和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他们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想更好地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自然还离不开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联系,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周边生活的所见所感进行描绘,并且将美学元素用于自己的描写之中,从而更好地对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实际上,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次外化与物化过程,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在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分清假、恶、丑,感受真、善、美,把握其思想实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得到艺术美的享受,提高对现实生活中更高层次美的追求。在进行高校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等优势,适当的突出各篇作品的风格特点,这样可以为学生构建与之适应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鉴赏能力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有效的对比来让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使得学生能够分辨语言的美与丑。在进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适应的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感情材料和理论经典的均衡,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人文思想与审美教育的联系,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审美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心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xx,07.

  [2]王业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J].读书文摘,20xx,09.

  汉语言文学论文9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所以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选择中,条件就更加苛刻。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的提高专业应用性。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专业,多数人对其抱有一定的误解,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经济创造性就相对较低、应用性就相对较差。因此,只有不断的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模式;教学体制;师资水平;实践运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优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众多高校专业组成的一部分之一。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所以,很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难以找到符合自己的工作。因此,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就业率,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问题的研究就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实际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汉语言专业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高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高素质优质人才的基地,所以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根据社会各行业发展中对人才应用性及综合性的实际需求及时的调整、改变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手段。就汉语言文学而言,自身的应用性不强,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该专业的应用性。

  (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校是青少年的学生的聚集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战场。受到国家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影响,高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提高对学生个人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所以,高校要做好学生专业应用性提高的有效培养,利用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应用性的过程,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双向提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及内容

  汉语文学专业存在的时间较长,但是教学模式与内容延续至今都未曾有较大改变,因此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同时也无法保障教育质量及效率的提高。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第一步则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坚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的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以提升学生应用性为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扩充与优化,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能力。第二步,教师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的引入趣味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全新的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枯燥、乏味等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完善高校教学体制建设

  为了确保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高校要积极的完善教学体制建设工作。在发展中,高校要对社会的变化进行实施的观察与分析,有针对性的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第一步,教师要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增加教材及内容,确保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二步,在教学期间,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因此教师要借助实践活动过程,改善学生对理论-专业技能的运用水平,提升学生理论技能运用能力。

  (三)帮助学生建立优秀的阅读习惯

  现如今,在“速食文化”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心浮气躁,并认为这才是学习的最佳途径。正是因为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存在,很多学生都深受其影响,从而不能潜心研读。因此,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阅读两小时,放下浮躁、静心细读、品味、思考,使所读之书入心入脑。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师资水平

  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轨迹的引导者。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性,高校就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团队。首先,高校要为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培养与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丰富教师的知识储量、提高教师的汉语言专业理论知识及综合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设计的学科应用性。三是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向学生传播渊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丰富的实践经验,满足提高学科应用性实践要求。

  (五)增强实践应用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只有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性。所以,为了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完善、强化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模拟情境,比如模拟某社会高企招聘或工作环境,让学生与教师在模拟实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为学生培养优秀的语言习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在确保写作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方法,使学生逐渐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时的市场竞争能力。

  结束语

  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的调整、完善教学目标、模式、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综合运用水平,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专业应用性,强化学生在市场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宋洋.才智.20xx(04)

  [2]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顾路路.新西部(理论版).20xx(04)

  [3]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的思考[J].季雪冰.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xx(04).

  汉语言文学论文10

  【提要】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需求对象,而缺乏实际应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开始没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单纯的文化素养无法满足社会的职能要求。对此,本文简要的探讨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并对具体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

  文学专业是由中文学专业演变过来,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与人文情怀,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和调节能力。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写作运用,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呻吟”,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要将汉语言文学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将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调整状态的能力,利用得体的语言表达、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来确保应用性活动的顺利完成.

  汉语言文学论文1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世界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受全球一体化影响,人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高涨;而社会实用功利思想又导致对汉语教学的轻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经济发展、教育体制革新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一是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即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内动力,二是调整现行的教育体制,这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点环节。

  【关键词】全球化;汉语;文学;发展

  一、引言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是推成出新,一个民族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中的根本内核就是其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主要原因就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言文学就是这种文化底蕴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世界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古代汉语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古汉语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发展困境,一些文史类的高校在古汉语文学专业方面的招生难度不断增多,高层次人才更是难以培养。现代人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方面,应用性的专业受到了极大的推崇,金融、信息技术、外语等专业成为现代社会学生报考的重点,因为这些专业毕业之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今后的生活将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古汉语专业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一旦进不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社会中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二)现代汉语文学也受到严重冲击。纵观我国中小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必须将其主要精力运用在数理化还外语的学习之中,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只是集中在应试教学的模式之中,更多的精力主要是应付中考和高考,这时候的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现代汉语文学,很多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阅读量几乎为零。有时到了初三、高三之后,需要应对考试中的作文,一些语文教师开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读者》等短篇文学,但是这些杂志上的一些文章都是属于一种快餐文化,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哲理,但是没有什么实际内涵。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还是没有时间阅读汉语文学作品,他们这时候开始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运用在社会实践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专业技能基础,他们很难有时间去阅读一些现代汉语文学作品,这种休闲方式对于时间就是就业效率的大学生来说有点奢侈。就业之后,人们开始就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之中,现实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学习方式,使得人们没有时间阅读这些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汉语言文学。现代社会中充斥中实用主义的思想,很多人从小教学孩子不能浪费时间,要好好学习,当学生对汉语文学产生一些兴趣之后,一些教师、家长就认为孩子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现代的教育生态环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冲击。

  (三)外语的学习热度不断提升。由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外语学习成为今后社会的需求热点,很多人基于实用主义的发展思想,开始用外语武装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更多的外语,前几年的英语专业的报考热潮使得近年来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极具增多,造成了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两年人们将主要精力又投入到小语种的学习之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这一类的外语又成为现代人们学习的热点。外语的热衷是有着内在推手的,在中学阶段,中考、高考中英语的分值是和语文、数学一样的,到了大学之后,还有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取消了四六级合格证书,但还是保留了四六级考试,并发给学生成绩单,这种成绩单成为现代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四六级证书的取代品,出国深造还需要考英语,进入工作单位之后评职称还是需要考英语。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得人们不能放弃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这种对于外语学习的热度势必降低人们对于自己本国语言文学的关注度,经过多年艰难的发展,我国的文学也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然而现代国内有多少人阅读过莫言的这些作品呢?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三、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内动力。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我们才能有实力发展我们的汉语言文学。当我国的经济发展上去之后,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他们将会更多的关注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汉语言文学,这时候需要有更多的人去传播这种文化,这种文学。近年来的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发展趋势需要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这种需求的增多将转变现代国内的汉语文学冷清的现状,进一步激发人们开始将精力投入到了我们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之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给国内的人们打上一种强心针,重新树立对于国内文学的信心,我们的文学在世界舞台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发展舞台。

  (二)调整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点环节。现代教育体制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十分不利,需要进一步调整,增多国学经典的学习要求,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纳入现代中小学教学之中,使得更多的学生开始诵读这种国学经典,实现民族精神的提升,这些国学经典之中蕴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是现实社会人们人生观、价值观重新树立的基础,去功利心、多一些文化积淀,使得人们的心理得到净化。这都给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的严肃要求。

  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们民族文化维持的根基。文化的表现就是语言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面对这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球的文化都在不断的融合发展,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怎样才能屹立世界之林?主要还是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内在动力,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主要推动手段。

  参考文献:

  [1]龙钢华,于光荣,曾方荣,张建安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改思路——以邵阳学院中文系为例[A].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邵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20xx,2008,12:167-168.

  汉语言文学论文12

  (一)文秘社团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不可否认,大学的文学社团人才济济,是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写作人才多。可是,反过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社团成员都想要成为作家。他们进入文学社团一方面出于个人兴趣,交交朋友,一方面就是培养自己的写作习惯满足一下自己的爱好,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学素养或者是在社团中学习一些自己不会的技能。在文学社团中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很多,还包括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专业还有极少数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参与。参加文学社团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参与社团活动,学习文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文化素养是最直接的目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把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穿心精神作的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并切实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造力,就业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文学创作实是极需要学生大胆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造力才能够有良好的作品呈现出来。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生气的东西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想要有一个好的作品就必须要有好的洞察力与创造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造力的培养有巨大的影响。

  (二)文秘社团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

  文秘社团建设是社团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成“双师型”模式的形成。对汉语文学专业而言,理论性的课程占很大一部分。其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也促使老师们形成了理论型的教学团体。老师在课堂上依赖教材对课程进行书面指导,并没有注重学生们对文学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自己对修辞学,语言学这类空洞的知识进行大讲特讲,缺乏对书面语言关系的分析与书面语言运用的剖析。文秘社团建设需要学生自己的研究,对文学作品有足够的自我了解。这种模式就有利于对艺术创造的掌控。在文秘社团创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工作中要语言学,文学,写作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融合到课堂大教学实践中去。有必要把课堂以讲座的形式放到社团建设的知识教育中去。老师也应该参与文秘社团建设工作。慢慢的促使老师向理论兼实践的双师型转变。

  (三)文秘社团建设促进课程优化教学

  ①保证课程多样化。课程多样化能够保证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也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学知识。而且,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课程安排。比如:老师可以开设小说欣赏,诗歌欣赏,散文作品欣赏,影视作品欣赏等与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课程选修。这样的开放信的自主性的课程开设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氛围的创建。②保证新课程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大纲要求课堂教学优化,课程相互配合教学,避免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无联系形式的出现。文秘社团建设与语言文学专业的结合是实现大纲完美落实实施的必要措施。不仅能保证新课程改革政策的落实而且能够推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老师的价值实现意识。使老师能够形成在教学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观。③教学中要有完备的教学设施配备。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有着专业水平的教学设备。不仅如此,还包括场地条件,资料库,电脑工作系统等都有必要配置。不仅提高的教学的质量,也能够保证汉语语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文学的发展越来越繁荣,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在高等院校的校园内,文学的渗透更是无法阻挡。在20xx年的6月5日,由北京学生联合会、北京市共青团团委携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了20xx年“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北京市团委书记、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副董事,清华大学副校长等重要成员都出席活动。活动形式的内容比较简单,范围小,但是该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其形式与范围,而在于其活动中文学发展向高等院校教育的进军的宣言。不久,全国范围内各大高校响应这次活动的号召,都开始建设文秘社团组织,并取得显著成效。在这里我们值得相信我们的未来。必须相信在文秘社团建设与汉语语言学专业建设相结合工作上是能够在探究和实践中取得成功的。

  汉语言文学论文13

  摘要:大学课程教学已经逐渐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发展,教师们都在试图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虽然不是技术操作类的应用性课程,但是在教学中同样可以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包含在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并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在写作汇报中锻炼综合能力、在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与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等等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环节,这些环节如果做到实处,就能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化甚至高效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识记;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不是技能应用型专业,所开课程所学知识不是生产、操作类技术性课程与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总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在学到有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还能提高思考与运用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具有其自身的应用性[1],教学中本当重视其实践效果。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也只有加强其实践的环节,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最佳效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一要让学生学到理论的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二要让学生学会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合理正确并能论述其原委,三要让学生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现象或进行实践。理论性课程的教学的目标一解决的是学到知识的问题,目标二解决的是批判性思考的问题,目标三解决的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的问题。三者当中,学到知识是基础,学会思考是关键和核心,学会应用是目的。思考其实已经介入应用的范畴,虽然是一种意识层次、精神层次的范畴,但它恰恰是理论性专业和课程本身的应用性所在。[1]理论的教学必以思考和应用为目的,只学到了有什么而不会判断不会评价,当然就不会应用,不会思考不会应用的教学是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教学。探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其实是探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而实现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所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就是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学到理论、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笔者试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在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

  一门课程的内容包含哪些概念、哪些范畴,怎么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观点、代表人物在该学科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是学生学习该课程时必须掌握的知识,属于识记的范围。这部分内容的最佳学习方法就是学生自学,并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自学即自己学习教材、参考资料,完成习题,完成习题即自学完教材、参考资料后,自己做完每章节配套的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老师上课的时候再一一加以检验,由此达到学生在自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的目的与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文学史、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学等,无一不是基础理论性课程。要说它们的应用性就只能是课程本身内容的理解、批评、辨析和运用的应用性,不可能有如工科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性。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知识、锻炼并习得能力。获得知识往往是边学边完成习题的方式较为有效。比如文学史课程之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的起源、分期、各期有些什么具体文体、各文体有哪些代表作家、各代表作家的特色和成就有哪些、各期文学的大体特点是什么、各期与各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各家与各家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2]这些是学古典文学史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牢牢地刻在脑子里,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同样的,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学习也是如此。又如文学理论课程,中外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流派、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前后阶段流派代表人物之间的继承发展与革新创造等[3],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和研究。又如写作学中关于写作主体的建构理论、写作过程的思维理论、写作行文的操作理论与策略理论以及文本规范理论等,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与理论,只有把这些知识和理论深刻在脑子里,才能进一步思考、辨析理论的正确合理与否,才能进一步指导写作实践。再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关于汉语的语音、语法、句法、发展演变等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知识与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研究,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语言表达、写作实践。所有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获得都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学得最为有效。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并下发给学生在预习自学时必须完成的习题,在预习自学中有针对性地掌握会的,存疑不会的,在课堂上老师的检测、反馈中巩固会的,解决不会的。

  二、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

  学生在自学教材和参考材料的时候,在自己完成习题的时候,总会碰上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会产生一些疑问,因此需要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把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到课上或网上教学互动平台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跟老师或同学或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即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辨析、判断能力。学生自学的时候把不懂和疑问写下来,则又训练了学生的辨析、思考和表达能力,要辨析清楚自己理解了的是什么才能思考清楚不理解的疑问的是什么问题,思考、辨析清楚了已经理解和没有理解的问题并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不是简单的事,这个过程如果实实在在地做了,对训练学生的大脑思维和写作表达是非常有效的。所有这一切又都是在学生的自我实践中完成,所以可以说是文科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自学时会因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高低而导致发现问题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异,所以讨论交流环节,老师作为主导也得设计、布置一些讨论的话题、课题或项目给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准备,这样才能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收到更加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老师的设计话题、课题或项目及其思考、准备的要求都可跟知识掌握类习题一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习某一章节的时候就有明确的要完成的任务,能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文学史自学预习中,可能会遇到对某些作家的作品读不懂更不能归纳概括其风格特色的问题,也可能会遇到无法辨析流派、作家间区别、联系的问题,还会遇到张冠李戴、记忆混乱的问题,这些就需要老师在设计的课前预习自学题目中提醒、引导学生碰到此类问题时如何解决,或如何带着这些疑问和难题到课堂上来或网上互动平台来交流讨论解答。又如自学预习文学理论课程时,会碰到弄不明白模仿、反映、再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结构、解构、后结构、现代、后现代、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诗言之、诗缘情、物感、原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等概念和理论的含义及其相关与区别的问题,尤其是无法将这些理论与作品分析的已有结论联系起来的难题;在自学预习写作学课程时,会遇到辨析不清赋形思维、路径思维、策略思维、文本思维等理论的内涵与作品中的实际体现、写作中实际运用如何等难题;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自学预习中会碰到不明白音位、音素、音节、仄声、入声等概念与实际体现的问题。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自学中不只需要识记的能力,更需要学习者的思考、理解、分析、综合、联想能力,因此需要老师在设计的预习题目或指导手册中有提示有引导,这样学生便能在自学预习时检验自己的预习自学效果,带着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疑问来课堂或互动平台交流讨论,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加深对已理解问题的印象,也加深对未理解问题的印象,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三、在写作汇报中锻炼应用

  人类发展到当下的时代,已经进入一个几乎“全民写作”的时代,写作成为人们最好的交流、沟通、推销自我、健康心灵、疏导情感、表述革新、传达创意的最佳方式,也成为学习的最佳方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并实践着“学习通过写作”“生存通过写作”“发展通过写作”的理念与思想。[4]通过写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美国的小学教育就常常让很小的孩子们到图书馆查资料、写报告,即是“通过写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极好经验。所以通过写作学习可以说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最高阶段,也是其最见成效的方式。学生在前面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讨论、交流、释疑、拓展的基础上,在某一章节内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最有体会或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写一篇研究文章,或者对某一章节的全部内容写一个带有自己心得体会、梳理概括的学习报告,当然是训练学生廓清知识和观点、理顺思考、分析材料、理性辨析、清楚准确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极好方式。写作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没有人能代替他人写出自己内心真正的学习感受、思路的,只有学生自己的写作才是他真正的学习实践过程。而写作中包含的廓清知识、理清观点、查找资料、加工整理、概括凝炼、构思运作等都是学习者本人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者这些丝丝入扣、环环不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其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比如让学生学完《诗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经》的小论文,学完《毛诗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的功用或价值的文章,学完写作主体心理动力建构章节时写一篇关于某个作家的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培养与提升的习作……如果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研究性小课题和要求,并让学生选择或自拟课题去查阅资料、分析整理、书写成文,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会得到更加深广、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思辨、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与提升。无论是识记知识,还是学会思辨学会分析与综合,还是学会写作,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的自学实践中实现的,其方式大大不同于传统课堂上老师一言堂式的讲授,效果也会大大高于传统的讲授式。

  四、在精心充分的设计和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

  好的设想与方式需要扎实的执行和操作才能见出成效,好的设想与方式一入实践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阻力,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的如各科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在课堂上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考核等,基本上做不到。主观的,如果课堂上做不到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就难以约束学生自觉地按要求完成自学、完成整理、完成写作。因此,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准备、严格监督与考核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老师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知识点的习题集,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重难点问题的自学引导思路,需要准备各章节的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小课题,需要准备有质量的针对性强的短小的浅显易懂的各章节的参考资料并配合教材相应章节下发给学生自学阅读。老师可以将知识识记题的检查考核放在课前完成,将学生存疑的讨论放在网络互动平台完成,写作及对写作成品即文本的评阅也放在课下完成,课上主要讲授和讨论一些共性的或都被学生疏忽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汇报、评讲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观点,至于各人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在文本批注中在互动平台交流中反馈给学生。老师可以将个人全部检查与考核及分组个别轮流汇报、讨论发言检查与考核结合起来。比如知识识记类考核、互动平台讨论回馈、文章评阅及反馈必须是全部的,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汇报发言则可以是分组代表、代表轮流式。在知识识记类考核和文章评阅工作中,也可采用分组互查互评、老师统一把关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互查互评中实现交流与启发。甚至还可以以几章精学(知识识记、思考讨论、写作综合提高三环节环环从严、扎实实践)几章粗学(知识识记从严、思考讨论、写作综合从简)、两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十几章的课程,扎扎实实从严过程从高要求的教学五章左右,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写作能力就都训练出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分析综合习惯、写作习惯也就培养和训练成了。再加上各门课程都采用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话,学生受到的训练和培养,其见效会更快更强!归纳起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阅读、梳理、识记,让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写作、辨析、分析、思考、研究、表达,既学到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来的,又学会分辨对错是非合理与否,还学会运用、研究和创新。这是一个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实现最佳的过程,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检验者而存在,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构成了主要的教学活动,这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内涵。

  注释:

  [1]李承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解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xx年,第7期。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童庆炳:《新编文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3月版。

  [4]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版.

  汉语言文学论文14

  一、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论文指导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做到两个实事求是:一是实事求是确定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限制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数量是确保论文指导工作质量的需要。二是实事求是确定论文指导报酬。中央电大有“对每名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0学时”的工作要求,但没有相应的统一报酬标准。可以这样说,科学确定报酬标准已成提高论文指导工作质量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是建立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以抽查论文指导工作、邀请学生评议等方式,对指导教师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进行考核。同时,通过精神表扬和适当提高报酬等形式对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最终实现以考核促提高,引导指导教师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高指导工作水平和毕业论文质量之目的。

  二、突出重点环节指导,严把三个关口

  1.突出起始指导,严把选题关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仅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选对了题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指导教师必须突出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对题、选好题。一般而言,学术论文选题应该特别强调学术性、创新性原则。但开放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非普通高等教育,是大众化教育,非精英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学者为目标。因此,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不能片面追求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一样的标准,而要建立与自己办学特点相适应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突出重实践、重提高的选题原则。基于上述认识,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应该坚持三原则,首先是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贴近专业实际选题既是基本要求,也是硬性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能选择经济或法律方面论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这应该非常容易理解。其次是应用型原则。开放教育学生基本为在职人员,选择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有关联。因而,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应用型研究。再次是难易适中原则。怎样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课题呢?一是方向对路。避开自身弱项和盲点,少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些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二是大小合适。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论文质量。相对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尽量做到选题要小,挖掘要深。

  2.突出初稿指导,严把抄袭关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首先要判断初稿是否具有抄袭嫌疑。判断标准一看初稿质量,二看初稿水平。其次是鉴定初稿是否真正抄袭。一是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二是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在方法上,一般先用题目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全文抄袭的论文。后用段落语句搜索法进行搜索,这样可以搜索出部分抄袭和杂凑抄袭的论文。再次是处理抄袭论文。对上交抄袭论文的学生,不仅要退回论文,责令其重新选题和写作,而且还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学术诚信教育。而对由学生自行完成的初稿,则就论文观点、材料、逻辑结构、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修改指导。

  3.突出修改指导,严把质量关

  对毕业论文修改的指导务必要抓住三个环节:首先是初稿检查环节。全面、系统地检查初稿,清楚其错误和缺陷,是指导学生进行论文修改的第一步。对论文初稿的检查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先整体后局部。即先进行全篇检查,然后再按照各部分、段、句子、词语和标点这样的顺序进行检查。二是先内容后形式。内容决定形式,起草初稿要根据内容选择形式,修改论文也要根据内容调整形式。同时,初稿检查还要关注论文的四大要素,即观点是否正确、新颖、全面、明确,材料是否充分翔实、具有说服力,结构是否完整、合理、科学、均衡,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简洁。其次是论文修改指导环节。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后,如果没有发现重大问题,确认论文不必推翻重写,就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论文修改一般都要经过几个来回,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进行修改,二是按照从大问题到小问题的顺序进行修改。再次是论文格式指导环节。关注的重点是要素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特别是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是否合乎要求。如果不够规范则要予以纠正,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定稿。为提升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确保论文质量,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两个极端:一是“放羊式”指导。不少教师在对学生的论文选题和初稿指导比较认真,但在将初稿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后就很少过问了。二是“保姆式”指导。在论文修改指导过程中,修改意见过于细致周全,就连每个词语和标点的错误都一一列出,甚至觉得反复指导十分麻烦,干脆自己帮助修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优化论文指导策略

  开放教育无论是生源特点,还是教学模式,都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应该选择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策略。

  1.个体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

  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指导更多地属于个别化教学活动,即由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但开放教育毕业论文仅有个体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该安排至少三次的集体指导。一是选修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宏观指导。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精神劳动,对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均有要求。而论文写作作为比一般文章写作更为复杂的写作活动,对人的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开放教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偏低,不知如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课程,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知识,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规律和技巧,引导学生尽可能将毕业论文写得规范、得体,就显得十分必要。二是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集中辅导,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具体指导。在即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前夕,选派论文写作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以往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就毕业论文如何确定方向、选题,如何收集、整理和筛选材料,如何谋篇布局、规范论文格式进行全面辅导,尽可能淡化理论阐述,强化方法说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同时,趁机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动员。三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集中辅导,及时解决共性问题。通过前两次的集中辅导,学生虽然对毕业论文写作中一些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共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既为了提高指导效率,也为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召集自己指导的全部学生,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至于具体次数可以视情况而定。

  2.面授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

  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能单纯地运用传统方法,而应采取以远程指导为主、面授指导为辅的方式。除论文写作前夕的集体面授指导,以及遇到必须通过面授指导才能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确保接受面授指导外,其他一般都应采用远程指导方式。首先是运用电子邮件指导。其优点是只要指导教师有时间,随时都可以进行。不足之处是由于师生之间不能实时交流而容易造成学生不能完全领会甚至误解教师的指导意见。指导教师一般在学生写作时间比较宽余、且指导意见比较容易理解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指导方式。在进行电子邮件指导时,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指导意见,指导教师除说明清楚外,还要在修改稿中加注必要的符号。二是运用QQ指导。其优点是如果师生双方都在线的话,能够实现实时交流,确保学生全面正确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如果学生不在线,就不能运用。进行QQ指导时,最好能事先预约,确保指导教师能够实现有效指导。再次是进行电话指导。其优点是指导教师能够随时联系学生,只要学生有时间就能实时交流,且能够比较清楚的接受指导意见。不足之处是会产生交流时好似已经领会指导意见,但修改时又不知所云的现象。电话指导方式一般多在指导意见较为原则且条理清晰时运用。对毕业论文进行远程指导时,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组合式指导。

  3.写作指导与答辩指导相结合

  指导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学生论文答辩的指导任务。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提高对毕业论文答辩重要性的认识。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的重点是写作环节,而答辩环节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只要论文写作通过了指导教师的审查,答辩环节也肯定能够通过。为此,指导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真实性并考察论文学生对研究题目的把握程度及综合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全面评定论文质量的一个途径。”从而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在完成论文写作任务后尽快进行论文答辩准备工作。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一般性问题准备。通过集中指导的形式,提示学生在熟练掌握论文内容的基础上撰写一份答辩提纲,内容包括阐述选题的意图、意义和价值,论文的成文过程和主要参考文献,论文的基本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等。同时,提醒学生在参加答辩时可以携带的材料,以及应该注意的态度和礼貌等。再次是指导学生做好个别化准备。由于每位学生论文的选题和内容不同,答辩时需要回答的问题也自然不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论文内容,提示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甚至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总之,指导教师要通过答辩指导,让学生不仅意识到答辩环节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够了解注意事项,掌握答辩技巧,作好相关问题的准备,为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打好基础。

  汉语言文学论文15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汉语言文学是最能体现其意义的,该专业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传播。本文以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为基础,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所设定的专业是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项。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接受知识的一方则主要是学生的教学方式,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了解以及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意义。因此要基于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特征的同时将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对其所表述的意义予以深度思考。

  一、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要概述

  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教授与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观念,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教学完全把握住,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控制学习行为方法。即以“去中心”作为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1]平等交流“对话”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被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同样对于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该思想提倡将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引入,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该专业,主动探究其深意。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不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后现代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统一定义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独特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不同的评价尺度对学生的特点予以总结,通过针对性的评价,让其感受平等性的关注。在这样的指导下,最大限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从全方位提高学生了解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明显、强烈。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法多半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此方法虽然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汉语言文学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且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其教学法灵活性存在较大程度的缺乏,且实用性也不高。[2]因为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是老师对课堂节奏、内容等予以掌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下的被动学习,研究发现,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较差。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多,而且内容也比较复杂、艺术性强,学生难以识记,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计划的同时,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辅助应用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较好地增强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中小说、诗词、散文以及曲赋等占多数,这类文学内容的专业性强,就传统的以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对其内容予以深刻的解析。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将开放与互动作为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因问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其说出对该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总结补充,对问题进行深化。这样一问一答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三、结语

  后现代教育思想是教改后新形成的教育思想,该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以学生的人性化以及个性化作为中心思想,同时以对话式教育方式与提问式教育方式作为提倡点,主旨是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以便学习质量的提高。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突破传统型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限制性,进而可以更好地把我国优秀的文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梁艳艳.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文学教育(上),20xx,12(2):77.

  [2]李晓红.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xx,7(4):169.

【汉语言文学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论文07-25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12-23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范文02-06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提纲12-27

汉语言文学论文大纲范例02-18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范文精选02-10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07-2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02-06

汉语言文学论文格式要求12-23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范文样本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