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

时间:2022-03-03 18:10:21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精选9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创新精神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精选9篇)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生一般是就书本讲书本,就理论讲理论,针对思想政治课应考的特点而勾画重点、理出线索,而学生则沿袭“学政治就是靠死记硬背”方法。

  显然,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我们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把过去启发学生异中求同的方法变为引导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反向联想、变形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教师、教材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能学。那么,如何在政治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聘的愉悦的心理空间。

  (1)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产生惧师心理,很大程度上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欲望。为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愉悦的心理空间,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确鼓励,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差错,不求全责备,努力成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知心朋友。

  (2)树立尊重、信任的信念,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

  学生因受到教师的尊重而乐意同其进行情感交流,并接受教师的教育,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要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里话。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他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政治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中学

  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导,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欲望:创新不能只从结果上看,实际上,青少年学生创新精神的可贵不仅在于结果“新”,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迷信)、独立探究和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青少年学生知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教师要力求让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的热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据此,在教学中应该去尝试:

  (1)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互相讨论。在讲授新知识时,首先拟定出讨论的问题,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想象,大胆的发表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和体会,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再如相互质疑。在深化明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教学的知识点,收集平时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行为,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在讨论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果。

  (2)创设情境,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听听、说说、辨辨、演演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注重实际体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新课改中,突出的一是强化品德教育,二是强调人文素养,三是突出信息技术,四是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操作中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经教师的点拔和引导,形成稳固的道德信念,知道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转向自己的“做中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精神。要教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政治课中的许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二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实施新课改以后,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时机,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三是与班团会活动相结合。与班级活动和团支部活动相结合是政治课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

  总之,要鼓励拨类,鼓励专长,鼓励创新,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主流,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 篇2

  摘要:提倡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工作,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人们的每一个方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术教育工作是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正在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精神;教学激发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逐渐提高,美术学习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中,许多社会上的公民纷纷开始学习传统的绘画艺术,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美术学院是学生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主要场所。近年来,我国美术学院不断进行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革,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的变化,充分将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美术文化进行融合,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民族化、多元化的美术教育方法和理念。

  一、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在享受着舒适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提升。美术学习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自我,通过对于艺术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更可以利用美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进行现代社会的精神建设工作,不断改变我国的精神面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美术教育中创新精神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新课改之后,我国对于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做出了新型的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并且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美术教育课堂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沟通空间。2.社会实践活动少。美术是对生活的描述和升华,以生活为研究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美术界的教学还是以课堂为主要组织形式,学校以及教师并未注重带领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课外写生活动安排较少,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日后参加工作对社会现代化建设而服务。

  三、创新精神对美术教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理念是我国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理念,主要提倡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革,美术教育对教育大纲进行了新的修正,重点指出了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和意义,创新精神与美术教学的关系也越来越清晰明朗。1.美术教育活动是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日常生活周围的环境和所见的事物进行分析鉴赏,并且通过对于美术的学习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美化事物,将自己所想所看的事物画出来。通过一定时间的美术学习,学生的思想将不会只停留在画纸之上,他们会将眼光拓展到对于生活的美化和对于社会的创造之中。2.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美术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在正常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追求着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在不断提高,进而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发展。美术来源于生活,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人们在进行大量的经验总结之后,开始对美术教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进行了新的定义和解释,确定我国美术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世界而服务。

  四、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要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考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时间等方面出发,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观察特点,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

  1采取新型化教学方法。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主要动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与课堂教学为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先对学生进行本节学习的重点概括,并呆板性地带领学生进行实物临摹,美术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2加大课外美术教育比重。美术教学活动主要局限于学校教学和课堂教学,是我国当前美术教育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学生进行美术的学习和美术创造,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见解和观察能力,但美术教育课堂的范围较小,不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写生和户外观察,组织和引导学生去观察我国的山川河流、大自然的风景地貌、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工作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也可以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美术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术教学模式,如何将外来先进经验与本国自身的优秀经验融为一体,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之波,王芳,孙长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措施探讨.

  [2]李晓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160.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 篇3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与创新精神的概念,其次从四个方面对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了论述,即科学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人格。

  关键词:科学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创新和改革的时代,国家建设需要依靠创新,民族昌盛需要依靠创新,企业的进步需要创新,个人的发展也需要创新,科学教育作为我国传播科学知识、培育创新精神的关键途径,其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建创新型社会的重任。

  一、创新与创新精神的概念

  (一)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对传统的颠覆和挑战,是对落后陈腐事物的摒弃,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基础,是主体运用所学知识,所创造出的新事物或者新思维。

  (二)创新精神的概念

  创新精神与创新具有明显的区别,创新主要是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或者创新行为,而创新精神是主体在开展创新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素质和气质,是一种追求个性、超越现实的品质。具备创新精神的主体,要具有另辟蹊径的勇气和开拓新域的能力[1]。

  二、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兴趣和好奇心具有密切联系,兴趣越浓、好奇心越强,其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也更强,创新行为的驱动力也更强。由此可知,兴趣和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石和前提。传播科学知识和成果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中将趣味性和科学性充分结合;在科学探究中将知识形象而生动地展示给受众,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科技活动中的小发明、小实验,都可以引发学生了解和观察自然,带给学生发现和验证的快乐及成就感。在科学教学行为中,教材和教师的地位有所降低,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开展科学探究,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点燃,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验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行为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思维是关键及核心。创新思维的重点是寻求异处、求异思维,即从不同侧面和多维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在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要求每一位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行为标准化、唯一化及统一化,在探究中,教师要与学生就答案的多样性进行讨论与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拓展其创造思维。例如,在测试磁性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的创新,教师要通过鼓励,组织学生通过求异思维,设计出具有个性的创新方案,通过实验器材的不同,对实验结果的猜测,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科学教育利用这种丰富灵活、多元积极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的呆板性和严肃性,使学生运用求异思维进行高效思考,提高了思维的变通性、独立性及流畅性,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身所具备的鉴别能力、实践能力及洞察能力,是锻炼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鉴别能力、实践能力及洞察能力越强,学生就能够快速地掌握问题重点,进而以简洁和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对锻炼鉴别力和洞察力具有重要价值,在开展科学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研方法及科研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严谨而合理的科学思维,有利于掌握独立完成科学实验的能力,具备鉴别正误、洞察事物及分析事情的能力,并且从科学活动中获得感悟。同时,科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处理事物的方式和能力,以科学的、理性的,以及清晰的态度看待事物,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人格

  新时期,创新人格是开展发明和创造的心理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具备创新人格的个体大多具有坚强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及强烈的自信。因此,想要对学生创新人格进行培养,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努力攀登、不屈不挠、实事求是的品质。在科研过程中,需要经历各种失败,学生只有以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这个过程就是对学生意志的锻炼,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的处理、分析以及观察问题[2]。因此,科学教育可以对学生意志进行有效锻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品格养成环境。

  三、结语

  科学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生成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科学教育是创新精神发展和形成的土壤,是创新活动不断前行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礼.论科学教育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3):136,157.

  [2]郝佳慧.科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 篇4

  【摘要】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这是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需求点,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文章从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提出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精神;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能够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我国小学数学的实际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以提高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育时,应充分重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以培养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有着先天性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致的,这就使得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有的差异很大,有的则很小。数学思维能力好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自然很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新知识能够很快地吸收,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对数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很透彻的理解;而数学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并不到位,习得新的数学知识后很快就会忘记,这样在数学测试中就会得到不佳的成绩。所以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数学课程教学中重视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创新培养,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到小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知识的吸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甚至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水平。

  二、基于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1.创新教学观念,活跃课堂氛围

  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不太活跃等等。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是因为很多数学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过于单一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没有对现有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进行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里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创新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以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为基点,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方案能够适合现代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不加以重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使得教学的发展受到阻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让自己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并借助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和网络学习来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奥妙,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二,需要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发展思维得以扩散。如教师在进行应用题讲解时,假如教师只是一味地从理论上对题目进行分析,学生就会局限于理论的框架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开发是无益的,所以在进行应用题讲解时应结合生活实际从多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与理解,让学生能够在解答题目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进而达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2.注重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动力能力

  对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对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有所增加,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常见的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对数学知识的灌输,而对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不加以了解,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适得其反;在数学教学的场所中,一些教师也只是将数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传授,而对课堂之外的教学表现形式却不加以重视,这样会让学生丧失了数学的创新发展能力,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这个问题上,教师应充分结合课堂与课外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以课堂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外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以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结合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探讨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数学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在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资源,借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创新时,还能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小组合作等活动进行数学的交流与学习,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能使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的同时培养数学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都应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3.加强教学互动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关心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对教学互动的增加,同时应尊重和关心学生的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体现。在新课改的体制下,学生应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的重点,如果不按照学习的情况而一味地追求成绩,那不仅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也会让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发展教学互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而且还能摆脱单向教学的枷锁,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一味地以学习成绩为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只有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才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也只有如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教师要跟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亦师说友的关系,学生在有不懂问题的时候应用时解答,对学生进行引导与了解,将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加以认真解答,以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且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教师也应与学生一同参加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默契。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让课堂的秩序得到有序控制,学生也会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己能够逐渐培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自身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加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积极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因此,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是我国在新课改下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只有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加以重视,如此我国的小学数学在未来的创新发展道路上将会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1]余伦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6(04):10

  [2]孙秀.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2014(04):1.

  [3]赵东金.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院性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4):29-32.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 篇5

  一、重视外部和谐环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习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二、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三、结束语

  民族的创造力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我们相信随着语文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更富有成效。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 篇6

  新的课标要求主要就是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就数学课程自身特点而言,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能力就是创新,笔者通过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自己对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中的培养的见解。

  一、培养创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其创新精神可以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下进行培养,这也就是说,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获取的。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较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保证教学课堂的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实现对创新精神上的培养;其次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其实是自己的一个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放心大胆的开发想象力,进行自由的创造。

  二、激发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进行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只有对某些东西产生一定的兴趣,才有可能去进行钻研和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创新。以《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这一课为例,有一位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本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是将除数变成整数,然而,通过将被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对除数的小数点进行移动,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他将这一问题提出来。我们应该首先对这种孩子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行为和意识进行鼓励,然后再出一道除数小数位数比被除数小数位数多的问题,例如12.3÷3.15,然后让同学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使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课本上的方法要比这位学生提出的方法简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动机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质疑习惯

  创新精神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群体或者社会生活的需要,对某些前所未有的观念或者是事物进行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设想、愿望和意向,这是人类一种较为积极的精神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出发点,同时也是提高创造力的精神基础。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精神的体现就是学生对某些问题解决办法上的创新,而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定的疑问,并提出问题来进行主动探究,而这就要求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上的培养。

  举例以说明,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对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同学将两个图形重合起来采用割补法进行比较,有的同学一平方里面的单位进行测量,……,甚至很多方法教师都没有想到。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些方法进行可定,然后提出了如果要测量例如学校的操场、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等更大的物体的面积,这些方法还适用吗?这时便引发了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计算更大物体的面积呢?使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

  四、注重学生发散求新思维的鼓励

  这方面需要学生做好相应的带头作用,注重问题多样化挖掘和解决上的能力,并且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可以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多中解题思路,尽可能的寻求自身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在解题方式上进行发散,并不断追求新的解题思维,让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便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比如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遮住三角形的其他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然后让学生去猜笔者手中是什么三角形。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露出的角是钝角或者是直角时,学生一般都会很容易猜到笔者手中的是钝角三角形或者是直角三角形,但如果露出的那个是锐角,学生一般就很难确定是哪种。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去思考,如果已知一个角是锐角,那么如果再给你一个什么条件你就可以对三角形的类型进行确定呢?有个学生就提出来了:“如果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并且露出的这个角是顶角,那么这一定是个锐角三角形”,理由是因为在等腰三角形中两底角是相同的,而一个三角形不可能出现两个钝角和直角。这就是学生在思路上的一种开拓,属于一种简单的创新实例。

  五、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他们的思维很大部分是从实践中得来。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在帮助建立一些抽象概念时,合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具,让他们通过手、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向。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好的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进行剪剪,拼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学生基本上能用两个全等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能否有其它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诱导,有的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推导……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这样不仅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总之,小学数学创新是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方能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 篇7

  新课改背景下,要将课改与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因此,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

  一、巧妙地增添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对这一学科既感到陌生又充满好奇。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增添一些趣味性强的实验。如在学粤教版《物质的变化》一节中,课本上安排了“喷雾写字”的观察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再补充“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水中起火”等魔术表演。通过这些实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想到许多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学生不能马上得出答案,教师可以引导给出一些问题答案再留一些悬念,告诉学生相关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奇妙的现象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充满遐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体会到化学是一门趣味无穷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革探究性实验,降低难度,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通过学生从社会生活或其它领域中选取研究主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通过试验搜集证据,对获得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初步结论的过程。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探究课题的复杂性不同,因而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改革一些探究实验,适当降低难度,避免探究的盲目性。这样有助于大部分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刻领会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并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粤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的学习中,有个实验学生很难理解,就是集气瓶内气体减少,从而使瓶内压强减小,于是水从烧杯流入集气瓶中。在做该探究实验前先做这样一个实验,用注射器抽取集气瓶内1/5的空气后固定下来,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流入集气瓶占1/5体积,然后再进行实验,这样既降低难度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三、横向对比实验,使思维灵活变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学习中,课本通过三个横向对比实验,从而很容易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推断的结论记录在课本的表格内。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体验探究规律的科学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巧用开放性试题,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试题是指题设条件不确定、思维过程不唯一、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一类试题。开放性试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开放性试题是以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题型。把常规的化学试题略作改动,使其条件过剩,或者条件缺乏,或者解题指向模糊,从而形成较好的化学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往往没有一般的解题模式可遵循,有时要打破原来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习题: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一种可能原因:。若经改进实验成功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此题以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铁与氧气反应”为起点,以家庭小实验为手段,考查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谓起点低、落点高。此题根据不同情况分析可以有几个答案,但据初中生的能力要求,只要答出一个即可。这些试题的出现,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丰富的个性意识。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当实验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参与意识浓厚。如在学习《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和《我们的水资源》时,课后可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分多个小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农业生产滥施农药、化肥产生的不良后果;考察水泥厂、造纸厂了解化工生产原理;调查厂矿“三废”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对水源的污染。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积极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 篇8

  摘要大众文化的流行和发展,对当代青少年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大众文化本身的改造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加强,来培育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大众文化;青少年教育;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导致社会文化的变迁。近2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正逐步超越物质消费。在此背景下,中国大众文化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到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是流行音乐、热播影视和畅销书籍等大众文化产品的重要消费群体,由于大众文化天生的缺陷,在让青少年娱乐的同时,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育带来了重重困难。

  一、大众文化及创新精神的内涵

  “大众文化”一词源于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将大众文化视为文化工业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消费性。国内外学者对大众文化有过很多界定,威廉斯就曾罗列大众文化的多种定义:第一,是众人喜爱的文化,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有意迎合大众的文化,大众自己创造的文化;第二,是高雅文化之外剩余的文化;第三,是商业文化;第四,是人民的文化;第五,是妥协的场所;等等。简言之,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和信息化社会中,文化商人为了谋取商业利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而批量生产的一种流行的文化形态,是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诸如商业影视、综艺节目、流行音乐、现代广告、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是一个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魂。创新精神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的遵循规律、大胆变革、开拓进取、推陈出新的自觉意识和心理状态。创新是对现有知识的继承和发展,通常包括制度和理念的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创新等。创新是学习、理性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三位一体,综合发挥作用的产物。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是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是创新动力一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与希望,因此,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青少年既有创新的激情,也有创新的能力,既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创新。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其先天的缺陷,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一)商品性

  大众文化是工业化、市场化的产物。大众文化是文化商人为获取商业利润而批量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典型的商品性。大众文化的运作是按市场规则进行的,追求经济效益是生产者的首要任务。大众文化的创作往往不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有感而发,而是追逐商业利润下的无病呻吟。简言之,制造大众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指出:“意识的物化必然导致文化本身的物化,即文化艺术成为商品而文化成为文化工业。它的生产就像所有别的商品生产一样,遵循市场规律的最高准则,生产代替了创造、摹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大众文化产品从选题到制作,再到推销的各个环节都是市场化的运作,比如“超级女声”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以赢利为目的,并且每个环节都有计算成本和收益。因此,大众文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文化商品。

  (二)平面性与世俗性

  大众文化追求简单、直接的感官刺激,其在精神内涵上是平面与世俗的。大众文化完全是以一种产业的姿态出现的,它的生产通常是一种大规模、高效率、批量化的生产。大众文化生产的批量化、制作过程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必然导致其产品在精神内涵上的肤浅与世俗。“跟着感觉走”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基本规律,有些肥皂剧在拍摄的过程中甚至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剧本。完全凭着导演的感觉和业内惯用的套路完成制作。大众文化吸引大众的主要手段是视觉的刺激或充满悬念的紧张情节,有时还以形式上的离奇甚至怪诞来刺激观众,而不是以丰富的内涵来吸引观众。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快餐”的需求,大众文化作品也只能向着庸俗的方向发展,历史不再严肃,而成了“戏说”的题材;爱情也不再是一个唯美的人生课题,而是充斥着欲望、刺激和宣泄。

  (三)娱乐性与流行性

  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娱乐。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生活压力也有所增加,这为大众文化的流行提供了市场。大众文化产品的作用就是让消费者高兴,使他们卸去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紧张和劳顿。大众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受众心情和精神放松,但并不能同时提高大众的艺术品位和精神层次,青少年很难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或教益。比如电视台的一些娱乐、综艺节目,除了让观众哈哈大笑之外,似乎只能留下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少能让人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深刻问题。而大众文化的这种消费娱乐性又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即流行性。大众文化产品的传播往往是以商业炒作为前提。因而,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今天可能风行一时,成为人人争相趋从的潮流。明天就会成为过时的符号,被新的大众文化产品替代,不再被人们提及。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在服饰文化和流行音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少年群体往往在某一个时期追逐某一类的风格,比如当下Rap风格的音乐取代了抒情歌曲成为新的流行音乐标签。

  (四)对意义的消解

  大众文化以商业利润为导向。缺乏对文化产品内涵的关注,最终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所应具备的价值内涵消解掉了。大多数节目的制作、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包装,主要不是从一种真诚的艺术发现和弘扬人文精神出发,也不是从构建有利于人性趋于完美的生存意义出发,而是从所谓的市场需求出发,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拼凑出或复制出一个个文化商品供社会大众消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已经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静下心来做深度思考,仅愿意去寻找感性的“精神家园”。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正好迎合这种需求,因为消费大众文化只需要像吃麦当劳一样,吞食下去即可,不用去仔细品味。面对文学作品,只需要了解其情节即可,而不用去阅读文本背后的思想。从此,不仅历史可以“戏说”,连经典子集也可以用漫画的方式演绎。至此,大众文化不仅消解了社会理想、人生意识、民族精神,连传统道德也在文化商品的侵蚀下被淡化了。

  三、大众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的负面影响

  (一)追求感官刺激

  大众文化消解了审美中应有的品味内涵,使青少年仅仅追求感官刺激和感官享受。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平面和世俗性决定了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很少考虑文化产品的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为了吸引眼球。大众文化产品常常推销另类的生活方式。青少年从中学来“酷”与“坏”。认为越酷越前卫,越坏就越帅。青少年时期,人常常有一种猎奇的心理,喜欢标新立异和模仿怪诞的事物,大众文化中“扮酷”的明星则成了青少年竞相模仿的对象。青少年总是试图以此来表现出一种所谓的“个性”,认为这就是张扬自我或自我的实现。青少年往往认为“酷”是一种个性,代表着一种前卫的风格。实际上。“酷”是某些人由于精神家园贫瘠而刻意以外在打扮的怪异来掩盖“腹中空空”。其本质是现代社会中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孤独与空虚的外在表现形式。“坏”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无知和野蛮的表现,根本与“帅”沾不上边,青少年崇拜“坏”往往容易崇尚暴力美学,追求所谓的“江湖义气”,最终误入歧途。

  (二)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

  大众文化在自身追逐商业利润的同时,也诱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功利化。在传媒发达的今天,大众文化生产者的包装与炒作注定会捧红一个又一个明星,不论是前些年的“F4”还是最近几年的“超女”,都是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明星。青少年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作着一个又一个“明星梦”,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或“一举成名”,而不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富足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物化特征,是这个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财富梦想。广告、流行杂志、大众传播媒体无时不在提供富足的影像、追求完美的消费影像,拥有财富不再是可耻的,而是有能力、地位和声望的象征。”大众文化明星的成功之途是千千万万青少年所梦寐以求的,从“超级女声”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所表现出的狂热就可见一斑。大众文化在极力渲染明星们一夜成名的同时,掩盖了明星们成功背后的艰辛,制造了明星之路就是“潇洒走一回”的假象。于是,不少青少年只在梦想有朝一日成名、走红,而忽视了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正确定位,似乎金钱和名声是人生的全部。不少青少年更梦想以某种方式走捷径获得人生的成功,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这样的传统美德则已显得过时与落伍。

  (三)理性精神的缺失

  大众文化的平面与世俗通过对文化的思想、价值和意义等理性精神的放逐,消解掉了文化的理性内涵,青少年在消费大众文化的同时常常拒绝崇高理想、拒绝道德追求、放弃深度思考、只求及时行乐。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忙碌奔波之余,往往不愿意去思考人生的深刻问题,只想获得消遣。平面与世俗的大众文化拒绝思考,只要简单接受即可。是仅供消遣和娱乐的商品,而无理性内涵。从这个角度看,大众文化使人躲避理性、陷入对感性快乐的追逐之中,远离精神思考,消解着人性深度。青少年以快餐的方式消费大众文化,只愿意接受简单、平面或浅层次的事物,对深邃的思想、意义和价值不再有兴趣,这就难于培养和训练其理性思维的能力。创新是人类发展之源,也是理性精神的产物。理性精神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由于理性思维能力的缺失,青少年常常只有创新的激情,而无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四)缺乏个性和创造激情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文化产品本身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扼杀,同时也导致青少年的个性与创造性正在丧失。无个性和创新性的文化必然造就无个性和创新性的人。大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标准化和模式化衍生出了固定的消费模式,这不仅把文化推向单调与平庸,也把青少年带向单调与平庸,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乏个性和创造激情。大众文化把原来文化创作中的个性化过程变成了文化工业的流水线式的生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文化产品被批量的生产和复制,我们甚至能从今天的流行风格预测出明天将有什么出现。大众文化在形式上除了戏说就是拼凑,在内容上除了暴力和性就是无法理清的感情游戏。青少年浸淫在无个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大众文化之中的同时也就不断被大众文化所塑造,自主人格得不到健全发展。大众文化正把青少年潜移默化为不愿思考、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受众。

  (五)缺乏社会责任感

  大众文化对意义的消解使青少年不仅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深度思考,也不关心社会或人类的未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促使青少年奋发图强,为祖国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和创新的强大动力。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之中,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享乐,甚至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除了关注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新闻外,部分青少年已不再喜欢关心政治和社会。据调查,青少年最愿意看的是综艺类节目,其下依次为影视类、音乐类、体育类、科技教育类、新闻类。许多青少年打开报纸会跳过第一版的政治报道,而直奔娱乐新闻和体育报道。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责任逐渐让步于青少年对自我价值实现或享乐的追求,过去那种强烈的政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进取、奋斗的生存意志正在大众文化的歌舞升平中消解,这使部分青少年失去了创新的源动力。

  四、大众文化背景下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对策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培养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对大众文化本身进行改造,提升其文化品味;另一方面要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

  大众文化的根本缺陷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它对意义的消解常常使青少年崇尚庸俗,走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首先就要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人文精神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最高展现,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理性与价值方面的显现,是汇聚于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其生产者往往忙于追逐商业利润,根本无暇顾及文化产品的价值内涵。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的根本途径是让大众文化走上雅俗共赏之路。以大众文化鲜明、活泼的形式传递道德与高尚,传播理性与知识,给庸俗的大众文化注入思想的活力。青少年并非天生就拒绝思考和高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流行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用理性精神改造大众文化

  理性精神是文化的精神支柱,也是创新精神的内核,没有理性精神的大众文化仅仅是贴有文化标签的商品,没有理性的创新激情常常坠入空想和妄想的泥潭。大众文化提供的只是感性的娱乐。正在把大众塑造成一批又一批心灵荒芜、感觉粗糙、头脑简单的大众。受大众文化范式的影响,青少年常常有创新的激情和勇气,却缺乏以现代科学为特征的理性精神,创新难于成为现实。大众文化以平面和庸俗的方式吸引青少年,并使青少年从感性刺激中获得娱乐,使他们整天沉溺于大众文化泡沫的虚幻之中,对社会、对生活缺乏理性认识和深层次的思考。大众文化怪诞、荒谬的内容常常违背科学理性,容易使青少年忽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大众文化重塑理性,少不了对大众文化的理性主义批判。一方面需要文化精英对大众文化进行理性主义批评,抨击大众文化中的庸俗;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政府文化政策的积极引导,促使大众文化生产者遵循“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的要求。生产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品,拒绝庸俗、低级的“文化垃圾”流向市场。

  (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自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自己的社会责任。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众文化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使青少年逃避现实或目空一切。逐步丧失了创新的动力。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加强。一方面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的引导;另外一方面是通过建设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和谐校园文化,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增加社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是创新的基石,没有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创新只会是空中楼阁。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与炒作模式常常使青少年误认为明星就可以不劳而获,忽视了他们工作的劳累和辛苦。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载体进行传播,文化产品的消费可以在网络或别的虚拟空间中实现。这容易培养出“宅男”或“宅女”这一类远离社会甚至逃避社会的“宅一族”。这既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对此,一方面可以增加诸如社会调查、义工等形式的社会实践,使青少年了解和关心社会;另一方面,也要结合青少年的专业和专长,增加课堂内外的专业实践,以培养其动手能力。提高创新的本领和水平。

【浅谈创新精神论文(精选9篇)】相关文章: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论文08-05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01-01

教学创新之我见论文01-18

浅谈写作的教学论文08-20

浅谈教育论文的写作12-15

浅谈医学论文的格式构成论文09-04

浅谈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论文12-29

企业管理创新论文08-05

科技创新论文格式06-17

浅谈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