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措施研究论文

时间:2021-03-21 18:27:49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措施研究论文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与城镇转移。传统村落中,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年轻力壮的中青年劳动力的身影。原本热闹喧嚣的传统村落逐渐变得寂静。根据中国新闻网一份调查显示,2000 年至 2010 年间,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从 363 万个减少到 271 万个,并且,传统村落减少的速度正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而加速。

关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措施研究论文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许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并有学者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乡村主体的灭失导致大量的乡村文化与手工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边缘,这将导致我们会遗失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的消逝与保护主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本文构建了如下逻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村落应不应该进行保护?其次,如果需要保护,我们保护什么?再者,如何有效地对有保护价值的内容进行保护?

  首先,我们应当遵循历史进步的规律,应肯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积极影响。传统村落消失使得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村中被转移出来,农村劳动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这为我国在农村地区推行土地集中经营、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土地集中经营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

  大、中、小型农场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逐步取代当前分散的小规模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农场式生产经营将更加注重科学化种植,在农产品生产中会更多地引入科技要素,在防旱抗涝、病虫害治理及施肥维护等生产维护方面将更加科学化。农场式经营模式将引入现代公司制管理方法,仿效现代公司的管理模式,将更有效率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另外,现代公司制模式的农场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市场地位,增强农业生产者的市场议价能力。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有利于人口素质更快地得到提升。从发展的情况分析,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始终是存在的,且差距较大。优秀的教育资源不断地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转移,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城市化集中。而这种教育资源的集中恰好为劳动力的城市化集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等领域也是如此。因此,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结构升级所必需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必然随之变化。这种现象并不仅存在于我国。在西方部分国家工业革命兴起之时,自然村落的消失也同样存在。早在十五世纪,英国与荷兰等国掀起的“圈地运动”迫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入城市,沦为出卖劳动的劳动力。因此,传统村落的出现与消亡是历史不断前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经过程。当然,早期的“圈地运动”是一种暴力迁徙劳动力的行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传统村落消失是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劳动力的迁徙是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发生的。即便是这样,如果任其发生而不加以任何的保护或管理,大量的民俗文化与独特的乡情乡风会逐渐的被我们在不自觉中错过和遗失,这对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与振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得以实现的。传统优秀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不应在发展中被忽视和丢弃。所以,在传统村落消逝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对其加以有效管理与保护。

  在传统村落消逝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护什么?理论上,有价值的优秀乡村文化与民俗文化都是我们的保护对象。实践中,如何区分与鉴别有价值的文明文化便是实践保护政策的前提。在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城市转移,使得农村青年与中年劳动力人口数量锐减。由于后继乏人,许多传统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例如宁夏、新疆、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曾经流传多年的传统医学、宗教音乐、器乐、陶艺、雕刻、戏曲、礼仪等民族技艺与文化正面临失传的问题。城镇化进程更多地是改变了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群体关系,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对于来自农村地区社会群体传统关系的维护尤为重要。总结起来,在传统村落走向消逝的过程中,应该保护的对象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一、优秀的民族与地方手工艺;二、优秀的民风、民俗、宗教文化与礼仪;三、传统的社会群体关系。

  一、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传统手工艺是民间流传多年形成的特色工艺,代表着地区或民族独有的生产与生活文明。例如贵州的贡茶技艺、海南的黎锦、宁夏的剪纸手艺等,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生产与生活工艺在后继无人的困境下面临灭绝的边缘。总体上,对于传统手工艺术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进行保护:一是通过市场进行推广。对于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传统手工艺,应予以政策鼓励与资本支持,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通过组建民间团体进行保护。对于濒临失传又暂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手工艺,政府应鼓励民间组织或团体进行手工艺的继承和保管,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开发新产品,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三是通过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相关部门对地方手工艺进行归类收藏与保管。对于无人继承而民间团体管理难度较大的传统手工艺,应由地方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分类收藏、归档与保管。

  二、对于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与礼仪的保护

  在这场劳动力大迁徙中,如何管理与保护大量的民族、民俗及地方宗教文化是我们当前及以后长期面临的一个历史课题。随着乡村主体的逐渐消逝,农村地区历史传承的乡土文化与民俗礼仪正在变得支离破碎。地方乡村文化的衰落与消逝无疑是对部分历史文明的抛弃,这会使得我们未来淡忘曾经走过的轨迹,以至于后来人也不知我们文化的源泉所在。放弃历史,会使得我们在未来走向迷途。首先,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可通过“政府+市场”的模式进行保护。这种模式由地方政府牵头,搜集整理地方民俗、宗教、礼仪等地方文化,将其整理归档。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引入企业与私人资金筹建地方特色文化展览馆,由此催动地方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地方丧葬嫁娶、习俗文化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备案并对后续接班人进行指导管理。

  三、对传统社会群体关系的保护

  迁入城市的劳动力所表现出的`生活文化观念与现代城市文化观念的冲突。由于长期的农村生活,农村地区转移进入城市的大部分劳动力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村落生活方式,群体之间在浓密的血缘亲情关系网中相互依存。现代都市生活的市场观念更加注重快节奏与高效率,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都市的生活中逐渐迷惘,孤独感日益增强。传统的亲情与乡情成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村劳动力频频回首的记忆,成为他们缓解压力、舒缓思乡之情的慰藉。每逢春节,以亿计的劳动力会不辞辛劳从工作地远赴千里之遥的家乡,便是他们对家乡的亲人与乡邻温情期盼与渴望的证据。因此,要妥善安顿劳动力大迁徙中农村劳动力人群,真正实现城镇化,就需要处理好进城农村劳动力的亲情维护工作,尽可能地对他们的传统亲情心理依赖加以呵护。亲情心理疏导与保护也将促使我国城镇化过程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性的特点,使得城镇化进程更加科学化,体现社会进步的文明和谐。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好进城农村劳动力的亲情关系维护和心理疏导工作,即便是进入城镇生活与工作,在心理上他们对城镇的认可度也会大为降低,在情感上沦为城镇的“伪市民”.传统的血缘亲情关系是维系族群和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乡村地区家族亲情关系网络的维系。对于这种文化的保护,可以鼓励民间个体或家族自行保护,例如家族文化或族谱文化可以通过家族兴建宗族祠堂等形式加以保存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进城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社会群体关系的再造,而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孤独感,使他们能够积极融入并适应城市的新型社会关系群体中去。

  其次,进入城镇和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子女入学难、登记落户难及办理城市社保与医疗保障困难问题等,使得进城劳力处于制度上的“伪市民”.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表现出较大的群体性、流动性与随机性,使得所在城市对流动劳动人员的管理难度较大。目前,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劳动力会千方百计地将留守在家乡的父母与子女接到工作所在城市生活与学习。然而,由于城市的公共资源承载水平有限,致使城市职能管理部门对人口规模有意识地进行控制,所以不仅留守农村的人口无法便捷地进入城市,即使身在城市工作的农村劳动力也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另外,由于城市教育与医疗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更多的服务需求。因此,对进城工作的劳动力而言,子女入学就成为其勉励的最具难度的问题,对城市管理者而言也是如此。再者,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城镇原着居民,流动务工人员往往被忽视,或由于管理的难度致使其不能被城镇社保制度有效覆盖。综合分析,由于城市的承载力与较大的流动性带来的管理难度往往使得进城工作的农村劳动力沦为体制之外的“伪市民”.体制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的农村劳动力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的城市社会群体关系中去。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或途径就是要打破城乡户籍的限制,保障进城劳动力的合理权益,使其成为城镇和城市体制上的标准市民。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也应遵循 “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原则。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事业,使其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历史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志华,肖建春。基于传播学视角的乡村文化衰落与重建分析[J].东南传播,2012(6):131-133.

  [2]林庆,李旭。论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护[J].大理学院学报,2013(11):11-16.

  [3]郑承庆。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保护问题探索[J].理论参考,2010(10):54-56.

  [4]徐晓军,张必春。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J].学习与实践,2007(8):152-158.

  [5]戴志勇。“拯救”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N].南方周末,2012-07-26.

【关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措施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传统历法知识11-24

我国研究生就业前景预测思路探究论文12-29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虚拟参考咨询研究论文07-25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历史由来简介04-06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表03-23

关于研究生论文答辩技巧10-11

关于企业管理文化的创建策略研究论文08-13

《草虫的村落》教学设计(15篇)03-05

研究生论文提纲范文11-24

研究生论文精选提纲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