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探究如何将影像装置介入中的公共互动空间论文

时间:2021-02-18 12:39:27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探究如何将影像装置介入中的公共互动空间论文

  影像装置介入中的公共互动空间——即观众进入到艺术家营造的空间当中,观看多媒体影像,甚至观众可以经过某些操作或者是一些行为,对影像装置产生了干预,从而在公共空间中获得了不同的影像呈现和体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艺术不可避免地会吸纳多媒体先进技术而扩展自身。所以影像装置无论从技术手段或者是呈现方式上,在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脉络中,都可能是走在同类艺术作品中的前端。

探究如何将影像装置介入中的公共互动空间论文

  虽然影像装置同时也有着将影像视频单纯播放于空间中的装置类型,而如今在多媒体技术介入后,有更多的艺术家愿意逐步尝试于利用传感技术将观众的观赏时产生的行为添加于作品当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反映结果。1而这种反映结果往往是不可预知的,有着随机性的。

  如作品《洋片盒子》盲拍装置艺术:观众进入到影像装置前方时看不到拍摄的器材,同时拍摄者也看不到观众。在观众不经意玩闹中,影像很自然地记录下来,这种装置使得观众参与其中,真实性趣味性十足2。同时作品的结果也有着不可控制的随机性。艺术家无法预测作品是怎样的结果。观众通过这种公共互动空间自然而然地也成为艺术家之一。同时观众冲破了传统装置一对一、面对面单方面输出观赏的枷锁,融入自己自由的烙印。

  传统的影像装置空间从观展模式来区分一般为主动阅读式和单向参与式3。例如曹斐的影像装置空间的作品《608房间》就是采用主动阅读式的观展模式。艺术家邀请观众进入到三十平方米左右的狭窄空间中。尺寸不一的影像屏幕穿插在墙面中,或者坐落在台面上。空间并没有为观众提供耳机,在昏暗的灯光下,艺术家营造出了一种嘈杂而又沉闷的感觉,观众需要走近这些影像旁倾听画面中人们的喜怒哀乐4。这种来源于博览会展的主动阅读模式带给了观众一定的自由度,同时又给予了观众一定的私人观赏空间。

  而目前大多数的影像装置多采用单项参与式的`观展模式。如黄汉明《生死威尼斯》的影像装置,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用红色帷幕围成的弧形空间,在空间的内部中心悬挂着一块影像屏幕。观众走入到帷幕中,并在深红色的色调背景下观赏影像。这种多对一类似于大荧幕影院的展览模式是目前影像装置艺术中比较主流的展出方式。艺术家将重点放置在要展出的影像内容之中,循将其环播放。而空间则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观赏基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多样式的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得以实现。多媒体影像艺术家自然无法拘泥于单一的影像展示方式。而更多的艺术家希望加大观众的参与程度,从而让观众更好更真实地感受作品,通过互动的影像装置传递传统影像无法表达的创作理念。而这种双向交互式的展出模式也许是未来影像装置的主流。

  例如由NOX团队设计的互动水展馆中则充分利用了当今多媒体技术。展览馆内部构造是曲面流线型的,这种构造形态和水元素主题紧密贴合。然而最具创新性的是水展馆可以通过观众的行为进行变化。NOX利用传感器技术将人的行为互动进行信号传输,屋顶上的灯管接受到指令开始逐步渲染,随着观众不断深入空间,空间中蓝色波光也不断延伸,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互动体验和视觉观感。

  人与展陈内容的互动,展示空间与环境因素的互动丰富了视角展出效果,使单一的展示空间通过感应技术等讲观众和装置作品的交流,扩展成了多维度的展示空间。

  又例如维多利亚博物馆室外空间展出的Volume影像装置作品。它是由数十个LED光柱和音响设备构成。光柱在博物馆前方空旷的空间形成阵列,人群穿梭其中。光柱可根据人影形成视角变化并发出声音效果,为人们营造出光怪陆离的梦幻气氛。这部影像装置和周围博物馆的历史气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观众营造出“旧与新”的时空替换。

  相比传统绘画和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持的装置作品,影像装置则更像是20至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早先来自美籍韩国的60年代的先锋艺术家白南准曾将电视媒体和表现艺术进行结合。利用电视装置放置于艺术空间中进行展示,甚至在一些音乐装置前邀请观众参与,让他们动手触摸,而营造出“偶发性”“非确定性的”创作结果。他也是第一位将改造过的电视机装置当做艺术的材料和媒介的艺术家。

  通过白南准的启发,不少艺术家也意识到了利用科学的新技术手段来拓展自己创作艺术的新思路,开始运用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丰厚的科技成果进行创作。将录像装置和艺术空间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了大批的录像装置、影像装置的艺术家和相关研究人员。

  《Gohost》是托马斯·斯托姆的体感交互影像装置作品。艺术家在大厅内摆放着大荧幕,并在大荧幕上播放着出了茫茫雪原的画面。来访者进入到空间中后自身轮廓会被仪器捕捉成剪影的形式加入到影像画面当中。随着来访者的增多,画面中来访者组成的人群规模也不段增大。艺术家通过这个作品暗喻着美国2013年的雪灾,祭奠那些遇难的人们。观众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并能够在作品中留下遗痕迹继续被下面一波的来访者观赏到。

  如今,国外的互动装置艺术现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而在国内,互动装置艺术仍然属于刚刚起步的新兴艺术。纵观近几年国内展览如双年展、博览会等,都逐步在空间中引入多媒体影像装置,甚至加深了互动要素,增强了视听要素,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如数码遥控,导入插件程序引擎,使装置显得更加繁杂。这让参与的观众感受到了21世纪特有的科技感,科技改变生活,也同时深刻地影响着艺术界。艺术家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的纳入,让看似单一的展示空间显得更加复杂,层次更加丰富,而不单单只是空旷的展示空间。

  国内装置艺术家的作品《太极》是利用影像装置和机械传动装置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装置。作品是由两百多个根按比例放大的人体骨骼组成,内嵌108台投影,骨骼能随机自由旋转。观众在这样的装置空间中自由走动,观看到的画面不尽相同。同时,自己的影子也投射在骨骼平面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像变化。

  然而由于多数的多媒体影像装置成本较高,装置的互动元件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特别制作才能完成。这意味着互动影像装置的门槛不低,所以在一些非大型的展览中,大部分影像装置并不复杂,很少出现像上述《太极》同等规模的装置作品。多数艺术家仍然采用提前录好一段视频,利用播放设备在空间内播放的表现形式。互动元素一般体现在观众可以选择播放哪一部分视频,或者随机接受观看影像视频的模式。所以在国内,影像互动装置在展览空间中占据不高的比例。即便是有,互动元素也相对较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以及软件信息技术的共享,互动影像装置这一新颖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会在未来占更大的比例。

  总而言之,交互性影像装置因强调观众的参与性,并且有一定的趣味,而能够使观众更加积极地面对作品,融入作品,而减少对作品的陌生感和疑惑度,增加了对作品的亲切感,而显得艺术更加地友好。它削弱了因为知识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认知方面的不平等性,有效诠释了来自于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特征,并用更加轻松的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而促使观众更加积极地去思考作品的意义,通过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而感同身受,让更多游离在艺术界边缘的观众参与其中。艺术家将观众的反映添加在自己的作品中,改变作品形态,从而使观众协助艺术家完成作品,而观众也由此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展览中不但展出了成品,也呈现了作品形成的结果。

【探究如何将影像装置介入中的公共互动空间论文】相关文章:

社会互动理论建构应用写作互动式教学探微的教育理论论文06-15

《路史》的写作特征探究论文07-29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探究论文04-03

关于教师备课探究开题报告的论文07-24

探究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论文08-02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探究的论文06-19

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探究论文08-10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文献08-05

医学影像实习总结05-09

影像实习自我总结范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