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母亲花与马国福阅读题原文及答案

时间:2021-04-05 09:40:35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母亲花与马国福阅读题原文及答案

  篇一:

母亲花与马国福阅读题原文及答案

  “酒这个东西,真好!”这是我老母亲喝完最后一口,将酒杯口朝下,透过光线观察再无余沥时,总爱说的一句话。

  她喜欢酒,但量不大,一小杯而已。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艰窘,两口子的工资要维持老少五口人的开支,相当拮据。她也能够将就,哪怕炒个白菜,拌个菠菜,也能喝得香喷喷的。那时,买不起瓶酒,只能去零打。这类散酒,用白署干为原料酿制,酒烈如火,刹那间的快感,是不错的,但爱上头,尤其多喝两口以后,那脑袋很不舒服的。

  然而,她还是要说:“酒这个东西,真好!”

  我妻子吃酒酿圆子都会醉,不过,她很喜欢闻那股白酒的香味,所以,一家人围桌而坐,老太太拿出酒杯,倒酒便是她的差使。

  现在回想起老母亲那句话,就会记起当时饭桌上的温馨气氛,在讲斗争哲学的大风大浪里,家像避风港一样,给你庇护。在老少三代同住的小层子里,有一缕萦绕在鼻尖的酒香,那充实、慰藉的感觉,对一个屡受挫折的人来说,是最难得的幸福。

  虽说是避风港,未必就能保证绝对安全,不知什么时候,凶险和不幸,就会破门而入。那时总有人倚恃自己政治上的优越,想将你踩到烂泥里去。简直防不胜防。因此,当老母亲把酒杯翻传来,对着透过窗口的冬日阳光, 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即使片刻的安宁,短暂的温馨,也难能可贵。尤其一家人在默默无言中,期望着你能在困境中支撑下去的眼神,更是我觉得无论如何不要倒下去的原动力。

  一九五七年因为我写了一篇小说,被打成“右派”。我和妻子约好,没有必要将此事告诉老人,让他在思想中成为一种负担;但天长日久,她也不可能有毫不察觉我的政治跌宕。不过,她始终装作什么出不知道,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但也是从那以后,她有了这种喝上一杯,麻醉自己的习惯,而且一定要说出那句关于酒的口头禅。

  前不久,上海一张报纸上发表出丁聪先生画我的一张漫画,有我的自题的一首打油诗,其中“碰壁撞墙家常事,几度疑死恶狗村。‘朋友’尚存我仍活,杏花白了桃花红“的”疑死”二字,绝大量夸张之词,这就更让我怀念那杯母亲的酒了。一般来讲,她喝酒,从来不鼓励家中的别人喝酒,但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当那些“朋友”们“帮助”得我“体无完肤”,真觉得离死不远的苦痛中,我母亲会破例地在她喝完的那小杯酒,在说“酒这个东西,真好”时,再倒上一杯,放在被斗得身凡疲惫的我面前……

  如今,须发皆白的我,也到了我母亲喝酒的那般高龄了。据报纸载,喝一点干红,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讲,或许益处列多。现在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我和我老伴,每当在饭桌边从坐下来,品尝着琥珀红的酒浆时,就会想起那杯母亲的白酒。这一份记忆,也就渲染上一层玫瑰般的甜蜜色彩。

  于是,“酒这个东西,真好”的话音,就会在耳畔响起。接着往下想,酒,究竟好在哪里呢?这就是:不管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取材于《李国文散文选》)

  1.下面各项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的妻子不能喝酒,但喜欢闻酒味,给母亲倒酒,既能体同出家庭的温馨气氛,

  又可以闻到酒香。

  B.家虽穷,酒量也不大,但酒还是要喝的,这说明作者一家对酒有着天生的热爱,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也不能放弃。

  C.那时的家虽是避风港,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因为随时有人砸开家门,骚扰辱骂,使一家不得安宁。

  D.“朋友”“帮助”这些词语的运用,含蓄又极生动地写出在“史无前例”年代的社会实际和“我”的痛苦心情。

  E.现在,生活好了,为了有益身心,“我”们夫妻放弃了喝白酒,而改喝干红,在二人对饮时,一起回味着浪漫的青年时代。

  2.文中画线处,写了母亲感慨“酒这个东西,真好”时的两个细节,请任选一个细节对其表达效果作分析鉴赏。

  3.文中反复出现“酒这个东西,真好”这句话,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母亲总爱说“酒这个东西,真好”这句话。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她总爱说这句话的原因。

  (2)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4.结合全文,阐释“无论在阳光灿烂的季节中,还是在刮风下雨的岁月里,只要是有酒的日子,那幸福,就属于你”一句话的含义。

  答:1.A D (B我们一家没有对酒的天生热爱。C“随时有人砸开家门,骚扰辱骂,使一家不得安宁”一语文中无据,理解过实。E“放弃了喝白酒,而改喝干红”文中无据,“回味着浪漫的青年时代”更是无从谈起。)

  2.第一处细节,用母亲“将酒杯口朝下,透过光线观察再无余沥时”这个动作,写出母亲喝完酒后的释然(或满足、或颇有余味)的心情。

  第二处细节,通过母亲“把酒杯翻转来,对着透过窗口的冬日阳光”这描写,写出了母亲在喝酒时家人共同感受的片刻温馨与宁静。以上两处细节分析意思对即可,不必拘泥于答案所用词语。

  3.(1)原因一:酒可以减轻自己因儿子受罪而带来的痛苦,原因二:可以让儿子暂时摆脱痛苦。原因之三:营造温馨生活氛围(或气氛)。

  (2)开头就写到这句话,对全文起引领作用,文章中反复出现此句,起到抒情线索的作用,结尾再度出现此句,呼应了开头,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在痛苦的年代,酒代表的是家人的慰藉和期待,在幸福的年代,适度的酒可以给人带来温情的回忆。拥有了这些,就拥有了幸福。

  篇二: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问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 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1)(2) 文题是“活着的祖先 。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认为祖先还“活着 的含意。

  篇三: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问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 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1。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1)(2)

  3。文题是“活着的祖先 。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认为祖先还“活着 的含意。

  篇四: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2)犹忆“卢沟桥事变 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 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 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 了! (3)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夏先生教我们国文。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 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 。“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 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 。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 。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 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 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 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所以不许学生做。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4)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 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但学生非常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 。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 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 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 然后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少用些钱! 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5)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 。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 。夏先生后来翻译的。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6)后来李先生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 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 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7)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 (8)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 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 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选自。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版。有删改)

  第(2)段夏先生说“不晓得能不能再见 。他为什么这么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从第(3)段来看。夏先生在写文章上有什么主张?又反对什么?

  第(5)段提到“爸爸的教育 和“妈妈的教育 。这两种教育有什么不同?

  文章题为“悼夏丏尊先生 。却又用大量笔墨写到李叔同先生与其在行为品性上的异同。有什么作用?

  篇五: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问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 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1。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1)(2)

  3。文题是“活着的祖先 。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认为祖先还“活着 的含意。

  篇六: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2)犹忆“卢沟桥事变 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 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 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 了! (3)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夏先生教我们国文。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 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 。“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 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 。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 。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 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 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 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所以不许学生做。 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4)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 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但学生非常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 。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 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 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 然后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少用些钱! 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5)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 。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 。夏先生后来翻译的。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6)后来李先生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 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 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7)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 (8)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 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 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选自。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版。有删改)

  1。第(2)段夏先生说“不晓得能不能再见 。他为什么这么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2。从第(3)段来看。夏先生在写文章上有什么主张?又反对什么?

  3。第(5)段提到“爸爸的教育 和“妈妈的教育 。这两种教育有什么不同?

  4。文章题为“悼夏丏尊先生 。却又用大量笔墨写到李叔同先生与其在行为品性上的异同。有什么作用?

【母亲花与马国福阅读题原文及答案】相关文章:

蜜蜂与排雷阅读题及答案01-04

最自豪的母亲阅读题及答案02-04

丰子恺《美与同情》阅读题及答案03-15

爆米花阅读题及答案12-03

凤蝶阅读题及答案03-29

《过年》阅读题及答案03-29

《转身》阅读题及答案03-23

雾阅读题及答案03-11

《杂说》阅读题及答案03-05

《风筝》阅读题及答案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