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注册计量师考试法律法规考点

时间:2021-02-28 12:14:19 工程师考试 我要投稿

2017年注册计量师考试法律法规考点

  度量衡的由来

2017年注册计量师考试法律法规考点

  度量衡是计量长短、容积和轻重的统称。度是计量长短,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度量衡源于我国。远古时代人们对度量衡的概念很模糊,如度量的标准就是开始于人体的某一部分。由于人体有高矮,所以很不精确,在社会化劳动和商品交换中就不适用,而需要加以标准化。我国是音律标准发展较早的国家,因此,古人就想到用音律的标准借用为度量衡的标准。《汉书·律历志》载:度量衡出于黄钟之律也。度者,本起于黄钟之管;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权(即衡)者,本起于黄钟之重。黄钟,就是古代12律中的第1律律名。上文意思在说用黄钟律管作为长度标准。即相当于1 尺;又以黄钟律管的容量作为量度的标准,即相于1 合;权在古代原意就是指秤锤,也就是衡器,黄钟之重,就是指黄钟律管可容黍1200粒左右,这一重量作为衡器的标准,即相当于半两(1200 黍重12 铢)。

  古埃及的度量衡——腕尺

  古埃及最重要的长度单位是钦定的腕尺,长度是从肘至中指尖的长,约合20.62英寸。在象形文字中用前臂和手表示,读作迈赫(meh)。腕尺又被分成7掌或28指,每掌等于4指。边长为一腕尺的正方形,它对角线(长29.16英寸)的一半,叫做雷曼(remen),可分成20指,是第二个长度单位,也是丈量土地的主要单位。还有一种腕尺,只有17.72英寸,分为6掌。腕尺乘以100的积,叫哈特(khat),是丈量土地的基本单位。这一长度的平方,即10000平方腕尺,也是一个耕地面积的单位。

  古埃及人主要的容量单位是哈努(henu),合29.0±0.3立方英寸,10哈努为一哈加特(heqet)。以次为基础再进行各种倍加,形成更大的谷物容量单位。另一容量单位是哈尔(khar),等于一立方腕尺的2/3,或相当于一个直径为9掌,深为一腕尺的容器容量。容量与水存在某种近似关系,因为一哈努的水重5德本(deben)。看来,容量单位乃源于水的重量单位。德本是一种同名的踝饰的重量,它的1/10叫加德特(qedet),即戒指的重量。

  计量的历史

  计量的起源是很早的,自从人类使用劳动工具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时起,就开始进行计量。最初,还没有计量单位或量具,只是把要测定的物体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比较,如用手指张开的距离。或双手伸开的长度去量物体的长,用一把或一捧来计量体积容量等。以后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计量单位和量具。

  早在4000多年以前,出现了用实物来表示计量单位。例如,古埃及最早的长度计量单位——腕尺,这是以肘至手指尖的长度为基础的。十世纪时,英国国王以自己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一英寸,以自己的脚长定为一英尺,至今在英语里“脚”和“英尺”是同一个词(foot)。

  我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也是取自自然物。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就开始用一黍的宽度作为一分,十分作为一寸,百分作为一尺。汉代书籍(如《孔子家语》)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说明古代曾把手指顶端一节的长度定为一寸,把大拇指与中指张开(即一拃)的长定为一尺,把两臂伸开的长八尺作为一寻。(据考证,周朝一尺长约20厘米,大致相当于一拃的长度)

  在计量时间方面,最初人类是根据自然界的一些长时间重复变化的现象,特别是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给人类提供了计量时间的标准,逐渐形成了日、月、年的概念。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代埃及根据天狼星出现的间隔就发明了太阳历,把每年分为3季,共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共365天。公元前两千年代初,古巴比伦人已测出月亮的持续时间是29日12时44分3秒,与现代天文学所测定的数据只差1/3秒。他们根据月亮的圆缺,制订了太阴历,每月定为29日或30日。

  由于古代依据自然物来确定计量单位,缺乏合理性,再加上各国各地的计量制度不同,在交往上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和困难。早在十七世纪,法国就有些科学家提出改革和统一计量制度的想法。1791年法国国会决议采用科学院的建议,取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并称作米。1792年由法国科学家对敦克尔克至西班牙巴赛伦那之间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进行了精密的测量。1799年全部测量工作完成后,制出了米和千克(公斤)的标准原器。

  米制虽然比历史上的各种计量制度先进,但是后来发现米所定义的长度有误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米制派生出一些计量单位,彼此之间缺乏科学的联系,给科学和生产带来不少麻烦。同时,有些国家还使用各自的计量制度,严重妨碍国际间的交往。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提出,创立一种简单而科学的使所有米制公约签字国均能采用的实用单位制。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议将这种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国际符号为SI,并规定了词头、导出单位及辅助单位。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又作了修改,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七个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对每个单位都给以严格的理论定义,导出单位则通过选定的方程式用基本单位来定义,使各单位间合理地相互联系起来。

  1959年,我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以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人们日常生活已经习惯通用的市制可以保留,还公布了《统一公制计量单位中文名称方案》。国际单位制创建以后,国家计量部门积极准备推行工作。197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其中第三条规定:“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是米制,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目前保留的市制,要逐步改革,”1978年成立国际单位制推行委员会,负责推行国际单位制的工作。1984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要求全国到八十年代末基本完成向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允许市制单位使用到1990年年底,从1991年元旦起,一般不允许再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秦始皇统一我国古代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利用《商鞅铜方升》插图,加深对商鞅统一度量衡的认识。

  现代情况说明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1950年之时,一米等于3市尺。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度量衡制度并不是很彻底,在很多地方,由于政令不一,各种度量衡的计算单位仍在混用。这种情况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59年国务院下达《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后才得到彻底的改观。

  古衡器:史孔和

  史孔和到底是什么宝贝?从铭文、成色、品相上断定,这是3000年前西周时期青铜器。因铸有“史孔作宝和,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一西周特有标志性铭文而身价陡增。它很可能是西周法定量器——合。考古学家郭沫若、夏鼐等都称它可与著名的商鞅量、秦权秦量、汉尺等量器相媲美,是中国计量史、农业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

  中国古尺漫谈

  中国尺度的演变,自秦汉以来,屡增无减。秦始皇统—天下度量衡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经过各朝演变,至明代时增至32厘米,清代甚至出现了长达35.3厘米的尺。一般的古尺在一端均有—小圆孔,用于系丝绳。有的一面刻纹,有的两面都刻。正面多刻单位度标,每一度标,或以短线,或以圆点来标明。

  传世和出土的古尺,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骨尺和象牙尺为最早,分别长16.9和15.8厘米,刻十寸,每寸刻十分,说明我国在三千多年以前,长度记量就采用了先进的十进位制。

  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 洛阳金村东周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铜尺,正背两面无刻度,仅在一侧刻十寸,据实测尺长23.1厘米。这件铜尺后被美国人福开森购得,福开森在他写的《得周尺记》中说:“其形如西域所出之木简,一端有孔,可以系绳,分寸刻于其侧,惟第—寸有分,其余寸无之,当五寸之处,并刻交午线。”此尺后被福开森赠给金陵大学保存。

  汉尺出土较多,以种类分,有铜尺、象牙尺、石尺、木尺、骨尺、漆尺、鎏金刻花尺、铁尺等,甚至还有玉尺。出土的汉尺中,木尺数量最多,但大多数都残损不全。汉承秦制,出土的60余支汉尺长度一般在23到23.7厘米之间。其中以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银铁尺为最精,该尺长23.2厘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边第三寸内为三等分,第五寸内为五等分,第七寸内为七等分,第九寸内为九等分。东汉尺形制以几何纹、鸟兽纹为代表,以纹饰分割寸格。此外还有鎏金铜尺、彩绘骨尺、龙凤纹铜尺、竹尺、木尺等,其中竹、木尺多出于新疆、甘肃、广西等地。1956年3月在长沙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铜尺,长23厘米;而1957年8月在长沙南门外东汉墓发现的铜尺,则长23.6厘米;1959年9月在浙江绍兴西南东汉古墓中又发现一把汉铜尺,只残留寸格五道,推算该尺长为24.08厘米。可见同—朝代,尺寸的长度也有所不同。这期间尺的形制都比较简朴,多以线纹为分、寸刻度,以圆圈为尺星,很少刻有其他纹饰。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明清,也均有各类尺出土或传世,其长度则各个朝代稍有不同。尺背有的阴刻花纹,有的刻铭文,不尽相同。刻线讲究者,以金银镶嵌,或以漆画之,以刀阴刻是最普遍的。特别罕见的是一件出土于南京升州路建筑工地的一口古井内的西晋象牙古尺(图1),长24.3、宽2.6、厚0.6厘米。长条形,两面刻度,均只占尺面的一半,另一半为素面。刻度的部分分五等分,每分应为一寸,以3个圈点纹分割,寸长2.3—2.5厘米不等。在第五寸左右两端五分的分度线位置,各刻一个圈点纹。个别圈点纹内残留朱砂痕迹。尺的一端有一圆形穿孔。迄今所见六朝古尺多见于墓葬,时代多为东吴至西晋间。其中有北京西晋永嘉元年华芳墓的骨尺、洛阳西郊晋墓的残骨尺、安徽南陵麻桥东吴墓的木尺和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墓的竹尺等。这件西晋水井出土的古尺,是六朝都城建康地区同类遗物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六朝古尺以象牙精磨而成,推测可能是一把“官式尺”,其形制大小应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意义。

  隋代以北朝旧制统一度量衡。唐承隋制,每尺长约30厘米。唐朝宫廷常以镂刻十分精美的各种牙尺和木画紫檀尺赠送给王公大臣和各国使节,流传至今的以日本正仓院所藏红、绿、白拨镂牙尺为代表。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拨镂鸟兽花卉纹象牙尺(图2)长30.25厘米,宽3厘米,厚0.55厘米。正反两面都以单线为栏,内以双线等分十格,每格为—寸 唐尺合今尺0.3公尺,即每格3厘米 。格内刻镂花、鸟等纹饰,格间和尺的周边细刻小朵海棠,精致绝伦。象牙尺两面刻镂纹样,竖式排列。正面单数方格内浅刻鸳鸯、麒麟、斑鸠、蜜蜂、花卉等纹样,均取写实方法;背面浅刻禽兽、花卉、亭台建筑纹饰,线条活泼流畅,细如毫发,显示出唐代牙雕的高度艺术水平。 近年来出土的宋尺约10余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福州新店浮仓山南宋淳佑三年 1243年黄升墓出土的刻花漆木尺。木尺长28.3厘米,宽2.6厘米,厚1.25厘米,长度较宋代官尺30.72厘米略短。通体髹黑漆,尺面中分两半,一半分刻5格,每格一寸,阴刻犀角、银锭、散板、方胜、古钱、花卉等不同花纹;另一半无划格,仅阴刻牡丹一株,纹地填彩。两面形制类同,但5小格阴刻纹饰各异。此外,较知名的还有泉州湾宋代海船第十三舱出土的量天木尺,脱水后残长20.7厘米,宽2.3厘米,左半部无刻度。右半部长13厘米,有5个刻度,每刻度平均2.6厘米。该尺以十刻度计算,全长应为26厘米。现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南京孝卫街宋墓也曾出土过一支木尺(图3),长31.4厘米,宽2.3厘米。各地出土的宋尺尺度相差甚多,经专家考证,多以31厘米为暂定之一尺标准。

  近年,南京出土了一根颇具代表意义的明代木尺(图4),经测量长度为31.3厘米,与明代工部颁行的尺的长度完全一致。该尺为扁长条形,木色黝黑,正面标有刻度,包括十分之—寸、二分之一寸和寸,全长十寸,在五寸的位置加刻“×”形符号以示突出。木尺背面有“魏家琴记”四字铭文(图5),不知是使用者抑或是制造者的名字。这把木尺应为明代造船工匠实际使用的工作尺,为我们了解明代的度量制度,尤其是深入探索郑和宝船的尺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汉尺与现代长度单位的换算

  汉代的度制基本为

  1引=10丈,1丈=10尺

  1尺=10寸,1寸=10分

  合现在为:

  1引=2310cm

  1丈=231cm

  1尺=23.1cm

  1寸=2.31cm

  1分=0.231cm

【2017年注册计量师考试法律法规考点】相关文章:

造价工程师考试土建计量知识考点03-05

造价工程师考试土建计量高频考点02-27

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考点02-23

造价师考试《土建计量》复习指南12-23

2016造价工程师考试考点02-18

计量工程师报考条件03-16

注册会计师考试心得范文11-16

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经验介绍02-28

注册咨询工程师考试应试技巧12-23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技巧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