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趋势及策略

时间:2024-03-20 13:06:15 高考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趋势及策略

  1.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趋势及策略

  近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有文艺论文与史学论文交替轮换的趋势。2014年,全国Ⅰ卷是文艺论文,全国Ⅱ卷是史学论文;2015年,全国Ⅰ是史学论文,全国Ⅱ卷是文艺论文。2014年、2015年的文艺论文,都属于美学论文,且都与学生阅读密切相关;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

  综观近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考查的重点是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文言文阅读

  选材上,二十四史材料仍然是热点,但是,不应忽视二十四史以外的材料,因为属于“典范的文言文,文字较为浅易”的文言材料还有很多。

  2015年高考卷最大的变化就是对“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的考查。高考命题组把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是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市场上很多高考应试资料,罗列所谓古代文化知识清单,全面铺开,来个“地毯式”的“扫荡”,极大地增加了考生的负担,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今后的文言文阅读,应会少一些知识性的考查,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3.古诗词鉴赏

  选材上,唐宋诗词仍然是热点。2015年最大的变化是全国Ⅰ卷的第8题要求比较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这道题同样体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考生应当熟悉。全国卷古诗词的问题设计的特点是忠于文本内容和考查一般诗歌技巧。

  4.名篇名句默写

  应当会延续2015年的形式,即给出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5.文学类文本阅读

  选材上,小说仍然是热点。2015年全国Ⅰ卷一反往年选名家名篇的特点,选取了非名家的名篇。这样做,可以降低难度,使其与另一类选考文本的阅读难度达到平衡,还可以拓宽选材视野。2015年全国Ⅱ卷从长篇作品中截取一个段落,解决了短篇作品的适用局限问题,扩大了选材范围。这些信息都表明,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在悄悄地变化,应引起注意。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201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全国Ⅱ卷的第(4)小题,要求比较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异同。这是有意识地突出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6.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6年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是众人争议的焦点。事实上,2015年全国卷的选材已有较大的变化。2015年全国Ⅰ卷《朱东润自传》是从不同的章节中节选、删减组成的,文本已属于“非连续性”文本。2015年全国Ⅱ卷《将军赋采薇》,文本是从五篇不同的文章中节选、删减组成的,文本本身也属于“非连续性”文本。这些信息都表明,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发生了显著变化,应格外重视。而除了传记,访谈(归入新闻类)、调查报告具有鲜明的非连续材料的特点,不能忽视。据此可知,2016年的实用类文本,无论选什么材料,最后整个文本都是非连续材料,也可能是多个体裁的材料结合在一起。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设题上的变化也很明显,2015年全国Ⅰ卷第(3)小题涉及文章的内容、作者态度、风格、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这无疑增加了难度,扩大了考查点;2015年全国Ⅰ卷第(4)小题在设计上与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强调考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对考生的收获的考查。重视学生本体对材料的收获和启示,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合。

  7.语言文字运用

  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使人们的思维碎片化、绝对化,表达程式化。高考语文命题应发挥导向功能,进行积极引导。高考语文在语用这一板块上侧重考查表达的逻辑性、严密性。

  词语、病句、连贯、补写都突出对语境的准确把握,图文转换则突出表达的严密性。语用的考查形式很多,也可以很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强化逻辑思维、表达的严密性是不变的。

  8.写作

  2015年出现的任务指令型作文仍然是热点题型。在内容上,贴近生活,从平凡生活中立德树人;在思想上,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强调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作文试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复习备考时,应强化理性思维,摈弃宿构、模式化作文。

  2016年的高考作文的任务指令会越来越清晰,比如(这里仅仅是举例说明什么是清晰的任务指令):(1)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2)在过程中享受奋斗的美好,你有这样的体验吗?(3)我们大家都以为出名能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都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把出名当作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七、2016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1.回归课本。人们多有回归课本的呼吁,但是很难落到实处。究其原因,还是急功近利的心态作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是对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但是多数教师未能真正领略其精神实质。“举一反三”,没有把“一”学好,就去反“三”。表面上看,语文试题与课本的联系不如理科联系紧密,实则不然。高考语文试题(特别是全国卷),与教材的联系是紧密的。这就是课文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回归课本,用好教材,应成为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

  2.坚持积累。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篇文章,都是语文大厦的根基。离开了这个根本,语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来,一些新潮的教学思维、方法大行其道。语文积累这个古老习惯被遗弃。各种速成方法、诀窍被奉为圭臬。殊不知,语文是一门慢课程,快不得,急不得。只有老老实实,不断增加语文积淀,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3.倡导读书。语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没有大量阅读,视野与思维就变得狭窄,也难以有灵敏的语感。高中学子,特别是高三学生视读书为累赘,浪费时间。这是认知的误区。语文的内在规律不像理科那么明显,不经历大量阅读,难以获知其规律。语文试题要重视第一感觉,而感性思维能力只有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才能形成。多读书,经典书籍、时文都应当有所涉猎。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提升思维。

  4.重视训练。教育本身就是训练。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学生要学会阅读、学会作文,离不开训练。反对题海战术,不等于排斥训练。离开了训练,语文就会生疏。这个训练是科学的训练,不是盲目地做题。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和研究员应当首先跳出题海,按基础、经典、创新三个层次从题海中精选习题,提高备考效率。做题应当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趋势及策略】相关文章:

2018年考研英语一写作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08-23

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卷二试题命题解析09-26

2008全国高考全国卷II语文试题07-17

评析全国卷语文的高考试题08-07

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08-02

2006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07-18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09-15

高考全国卷1语文作文(通用24篇)08-08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及答案09-26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语文试题(真题)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