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黑板报资料

时间:2021-02-23 17:56:02 黑板报 我要投稿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黑板报资料201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描写清明时节,路上行人思念死去的亲人的失落心情的诗句。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到来了,下面是中国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黑板报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黑板报资料2016

  关于清明节由来的故事【一】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在重耳最危难的时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经常讨论救国、治国方略,关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重报介公之恩。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复国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却没有给经常提意见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赏赐的东西。介子推不屑与整天在晋文公身边阿谀的小人为伍,更为晋文公复国之后没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带着老母上了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有人开始议论了,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不用贤臣,晋文公慢慢地也听到了这些议论,他似乎感觉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对,赶紧叫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为了让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昏君,平息人们的议论,晋文公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带领群臣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绵山涧壑万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岖,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心里起急,但也无可奈何。晋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却怕介子推回来,夺了自己的恩宠。一个手下向晋文公谏言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烧绵山,介子推怕伤了老母,一定会出来见您。乱了方寸的晋文公见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涂地采纳了这个主意,命人在绵山上放起火来。时值仲春,风大物燥,烟火吞没了整个绵山。大火烧了几天也没有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已经和母亲被烧死在山顶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语,扶着被烧死的大柳树不禁嚎啕大哭。他让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改绵山之名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示纪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其实,寒食习俗起源于古代钻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远在周代也已经确定。寒食节、清明节不过是统治者用国家命令的形式强化了,并流传下来。此后,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人们在清明之际怀念逝者、祭祀先祖渐成习俗。

  关于清明节由来的故事【二】

  在传统习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视的`就是清明节。清明节为农历三月上旬, 阳历四月五日之后, 是一个属于追远怀思的华人传统节日。

  从中国历法上来看,清明本来指的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气候转变的一个标志。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中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的计算法。 二十四节气分别指的是: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与古代的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清明时节,天气清爽、雨水增多, 正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耕种的好时节。《岁时百问》中便写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此,清明最初其实就是一个农耕节,也没有扫墓的习惯,后来才逐渐成为一个传统节日。

  每到清明,就有许多风俗活动,包括了祭扫坟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最初属于农耕节,没有扫墓的习惯。这个习俗形成,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在外, 还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们在大山中迷路,粮断援绝。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请赏,而是悄悄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执意不出。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 同时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纪念介子推。这就是“寒食节”。

  当时,人们纷纷携带食品往介子推坟墓上扫墓祭祀,纪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节扫墓。 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这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于是,就出现清明扫墓的习俗。

  据古籍记载,秦汉时代已经出现扫墓的礼俗活动。当时,扫墓仪式非常郑重,摆放供品、整修坟头、焚香火、烧冥纸, 甚至在墓上载种松柏,表达悼念之情。扫墓那天,除了年长的长者以外, 家家都是举家出城扫墓。就连牧童也把牛驱赶下山,唯恐妨碍他人扫墓。 身处异乡的人们,也会望乡遥拜,对祖先进行追思。

  插柳是清明节另外一项重要的习俗。据说屋外插柳,便于祖先灵魂归来;也有人认为,柳枝有神性, 能避邪,因此在清明这一天,许多人都会在屋檐插柳。演变到后来,人们还佩带上柳冠、柳叶环。

  清明时节,草木发芽、花红柳绿, 春光明媚的景色让人倍觉清爽。 这正是到郊外游玩的好时光。于是每到清明时,人们纷纷到郊外领略美好的春光。 古人称此为“踏青”、“游春”。

  由于人人外出,顿时车水马龙,游人如织。 清明成为春游最盛的节日。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黑板报资料2016】相关文章:

我们的节日春节黑板报01-12

感恩我们的老师黑板报12-05

关于读书的黑板报资料11-03

关于雷锋黑板报的资料11-29

关于五一的黑板报资料04-11

关于月饼的黑板报资料03-15

过新年的黑板报资料02-23

新年预报的黑板报资料02-21

新年的福音黑板报资料02-20

新年的名言黑板报资料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