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

时间:2022-11-11 11:14:56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1

  小孩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赏析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形:垂钓,第三、四句重在传神:问路。

  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作者对这垂钓小孩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孩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孩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孩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孩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孩打听问路,就因为看得见小孩。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孩。当路人问道,小孩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孩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孩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孩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孩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作者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这首七绝写小孩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2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词语解释】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应:理睬。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儿童题材的诗歌。全诗描写朴实、自然,一个真实可爱的垂钓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谓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3

  [唐]胡令能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2】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3】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méi):一种野草。

  【5】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6】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7】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4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头发散乱,这里用来形容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

  2、稚子:年龄小的、幼稚的孩子。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5、借问:问、打听。

  6、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唐代诗人,河南郑州中牟县人。早年家贫,做过以修补锅碗盆缸为业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于圃田(河南郑州中牟莆田)。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作品赏析

  《小儿垂钓》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天真烂漫的童心和童趣。

  此诗结构可分为垂钓和问路两部分。前两句重在写幼儿垂钓之形,“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孩子的顽皮天真。“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垂钓小儿头发蓬乱,不加修饰,使人觉得自然可爱。“学”是这首诗的诗眼,因为是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意。而“侧坐”不是安坐、稳坐,又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地生长在阴湿地方的植物,由此可知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不强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被晒的理想的钓鱼之处,描写得兴味盎然。

  后两句重在传神,有路人打听道路,小儿担心应答的声音惊走了要上钩之鱼,故此从距离较远之处就以招手示意,而不发出声音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孩子的机警聪明。同时,小儿的动作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其后小儿怎样悄悄站起来,走到路人面前,低声告诉路人要去的方向道路,这都是诗人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不必具体交代,诗作就此结束,韵味无穷。

  这首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纯真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第三句仍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实在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5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垂纶:钓鱼。

  莓苔:青苔。

  赏析

  胡令能,唐代诗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诗风浅显精巧,富有生活情趣。

  唐诗蔚为大观,但描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胡令能这首《小儿垂钓》以儿童生活为描写内容,把儿童的天真童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实在难能可贵。“纶”,是钓鱼的丝线,“垂纶”也就是题目中“垂钓”的意思。山野间的小孩子没有打理自己的习惯,又生性淘气,所以头发总是给人蓬乱的感觉。诗人并没有刻意美化或者丑化,这样反而使人觉得自然可爱并且真实可信。小家伙垂钓时,“侧坐”在河边的草丛里。如果是大人钓鱼肯定是端正的坐着,而这里的小孩子因为初学,心境急躁,所以才侧坐。“莓苔草映身”,看来这位小朋友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较为偏僻的地方。难怪后面诗人要问路了。当诗人向小朋友问路的时候,小朋友因为害怕应答会惊跑了鱼儿,便从老远摆手而不回答。这样的不回答似乎不太礼貌,但是对于专心致志第一次学钓鱼的小朋友来说,再合理不过了。

  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形神兼备,使得这个垂钓的儿童就此鲜活地呈现在一代代的读者面前。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6

  胡令能《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小儿垂钓》为唐代极其稀贵的描写儿童的诗歌,生动、自然、真实,唯有老年人才会熟悉儿童生活,观察得如此细腻逼真。故认为当是作者晚年作品。

  (2)蓬头:乡村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纶:钓丝。垂纶:钓鱼,即诗题中的垂钓。

  (3)侧坐:侧身而坐。莓苔:泛指贴地生长在潮湿地方的苔藓类,也可泛指为生长于低洼潮湿地面的草丛。映:遮掩、隐蔽。

  (4)借问。借:请。借问:指问路。招手:此处实为对路人的问话,以打手势作答的意思。

  (5)得:有。

  【赏析心得】

  此诗是一幅描写极其生动的乡村山野儿童垂钓图,非有闲情逸志、关心儿童生活的老人,写不出这样真实、生动,富有乡村意趣的儿童诗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水塘边(或小溪旁),坐着一个头发蓬乱、满脸稚气的乡村山野小孩,他手拿垂竿,在学钓鱼。小孩坐的是长满苔藓的低洼潮湿地方,随意而又有所选择,尽量做到鱼不受惊,人不曝晒。他侧身而坐,也是有其“小九九”,总想一钓成功,有大鱼上钩,侧身好使劲,全力起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正当小孩全神贯注,注视水中动静的时候,却有路人走上前来问路,这下可急坏了小小钓鱼客,他不回答又不礼貌,回答又怕惊走水中鱼儿。眼看问路人近了,急得他连连摆手,示意对方问话和走路轻点,再轻点,别把鱼儿吓跑了。至于后来,诗中没有写了。小孩是怎么做到既回答了问路人,又不惊动水中即将上钩的鱼儿,读者只有自己去想象了。

  这首绝句,将小儿垂钓认真专注的神态,处理问路人与上钩鱼之间关系的天真纯朴,刻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不失为一篇古代描写乡村儿童生活的难得的好作品。

【小儿垂钓古诗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小儿垂钓赏析05-13

小儿垂钓古诗赏析06-18

古诗小儿垂钓原文及翻译05-12

胡令能小儿垂钓古诗赏析02-06

小儿垂钓古诗的读音05-13

小儿垂钓古诗故事02-06

古诗小儿垂钓优质教案02-06

小儿垂钓古诗阅读答案02-06

关于小儿垂钓古诗的拼音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