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书的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3-12-11 18:01:27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读书的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鉴赏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鉴赏1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赏析】

  于谦,这个中国历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意为诗,而又成为卓然自立的诗人,这与他的勤奋读书不无关系。这首七律从多方面写出了读书的乐趣。

  吟咏读书的诗作,在古典文学中每见。但若借助于联想,自然流露真情,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和美感,给人以启迪和鼓舞,这就需要诗人另辟蹊径。善读书者对书总有缘分,诗的首联就从这里落笔。但诗人写法奇特,他不是借助于铺排和渲染,而是把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交。“晨昏忧乐每相亲”,一个“每”字,极力写出与书须臾不可离的深厚缘分,朝朝夕夕,寝食起卧,相伴相随,忧乐与共。那怕是:赋诗畅饮,弹琴论政,对床夜话,倾吐真情,总是如此。这里以“多情”与“相亲”,赋予书卷人格化,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笔势活泼而多趣,把诗题具体、形象化了。

  中间两联,具体铺叙与“书卷”“相亲”。诗人感受奇特,与一般人习常的体会和感受不同,而是向深处挖掘,从思想、精神诸方面,进行艺术概括,赋予新意。先用夸张的手法以一眼“直下”三千字,说读书速度之快,兴趣之浓。以胸中无尘,形容诗人全副心神沉入书海,以此淘滤心志,净化灵魂,道出了诗人书山攀登中的深切体会,非个中人难以道此。这是诗人胸襟的袒露。诗人常称:“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无题》),“冰霜历尽心不移”(《北风吹》)。这种人格的追求,正是古代文化长期涵养的'结果。在表达方式上,诗人极力避开抽象的概括,采用形象描述的手法,给读者展示出一幅高度浓缩的画面,令人咀嚼玩味。“活水”句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诗意,对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境界,作了生动描述。这里前后两句,互为因果,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才能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而光景日新的境界,只属于那些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有志之士。诗人笔下的“书卷”,犹如汩汩“活水源流”,喷涌不止,翻滚不息,随处流淌,任你汲取,给人力量,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诗人笔下的“书卷”,又犹如轻拂的东风,使花红柳绿,风景日新。这两句含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丰富了诗的内涵。

  末联笔势轻转,对“金鞍玉勒寻芳客”者,微加嘲讽。在他看来,服饰华贵的纨袴公子,衣冠楚楚,内心空虚,整日寻花问柳,留连光景,无所事事,哪能领略诗人书房情趣。反衬出诗人求知欲望的强烈,与首句的“相亲”遥相呼应。

  本作由“观书”而生发,但诗人笔势并未停留在手不释卷、废寝忘餐之类的泛泛叙述上。而是纵横诗笔,发挥奇想,巧妙运用比喻、拟人诸手法,将自己与书卷“相亲”之情缕缕道出,真实地记述了其读书过程中的种种心态,写来激情微露,形神俱出,使抽象的内在感情具体化,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创作个性。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鉴赏2

  《劝学》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是位的理学家。他认为诗歌是“感于物而动,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因此,他的诗常常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带有很强的警策性、劝诫性的理趣特征,但又不堕理障,富于情趣。《劝学》便是一首感慨光阴易逝,劝诫青少年不虚度年华,奋发进取的作品。

  前两句直接点明题旨,突出了“劝”的内涵。“少年易老学难成”是从光阴荏苒、易逝的角度来“劝学”。“少年易老”是指少年郎的韶华转瞬即逝,错过了宝贵时光就很难成才了。诗中的“老”字带有夸张的'成分,突出了光阴易逝的特征。“一寸光阴不可轻”是从珍惜光阴的角度来“劝学”。“一寸光阴”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人们从可感可触的体察、认识中来理解光阴的重要性。这两句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珍惜光阴的重要意义。

  后两句则改直接劝诫为间接劝诫。诗人选取了两个富于典型意义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了光阴的迅捷、易逝,渲染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意义。未觉句是用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的典故。“秋声”语出自欧阳修的《秋声赋》,指黯淡、萧条、凄凉的景色和悲愁的情绪。春梦未觉而秋声已到,阶前已是一种秋风飒飒,树叶飘零,“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萧索景象。作者以“秋声”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光阴蹉跎的后果,从反面间接地启示人们:光阴易逝,蹉跎日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诗前两句明理,理寓于情,后两句抒情,情寓于景。在情、景、理的交融中,情愈显,理愈彰,情致蕴藉,理趣盎然。诗中巧用比喻,形象飞动,颇为高致。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鉴赏3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陆游为教育儿子子聿而写的一首短诗。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是读书学习的经验总结,因而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诗的前两句讲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不偷懒,不懈怠,用上了全副心血与精力,从少壮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刻苦研读,下足了工夫,所以到老年时在学业上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离开了踏踏实实的潜心追求,离开了青年时代的日积月累的努力,要想得到成功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诗人指出了“少壮工夫”的重要。正如俗语所说:“补漏趁天晴,学习趁年轻。”珍惜青春年华,打好学业基础,以求老来有成,这是古人做学问的一条宝贵经验,它对人们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

  诗的后两句是讲学习的另一种重要规律,就是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虽然书本的知识是重要的,必需认真学习掌握。但是光从书本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是诗人切身感受之后对晚辈提出的'谆谆告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只能得到一些肤浅和皮毛的东西;要求“深”求“实”,获取全面的有用的知识,还要亲身去做,只有得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深化,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结句果断有力,不容含糊。诗人以决绝的语气强调了“躬行”的重要,这无疑是指导青年读书的正确途径。

  陆游的这首教子诗富有高度哲理性,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这两条读书的重要规律,给予我们很有意义的启发。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鉴赏4

  一、《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诗意:

  人生易老学问却是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这池塘的春色中一梦醒来,梧桐树叶就被秋风凋落在台阶前。

  朱熹是宋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儒学的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他为“朱子”。

  朱熹倡导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自兼任书院院长,聘请名师,充实图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的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是后代书院办学的标准模式。

  朱熹在这首诗里,通过春梦未醒而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勉励青年人要珍视光阴,努力向学。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他告诫人们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是该诗的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少年时期,没有负担,心无旁骛,记忆力好,学知识快,掌握扎实。同样,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年纪大的人们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任凭时光流逝。

  二、《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意:

  专心读书不觉春天已经快过完,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如果不是白鹿洞道人来逗我乐,我还在周公精义孔子思想当中。

  白鹿洞,在江西省九江市的旅游胜地庐山五老峰南约10多公里,山峰至此汇成环状。靠北的山名为后屏山,向西的山称为左翼山,朝南的山叫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 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

  唐朝诗人、大臣李渤年轻时隐居在此地,求学读书。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经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后人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王贞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早年他曾在白鹿洞读书。这首诗是写诗人自己读书生活的,也是一首惜时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是指极短的时间,诗人以金子喻光阴,形容时间如同金子一般宝贵,应该格外珍惜。这个比喻非常新颖、贴切。

  这句诗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要十分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三、《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

  诗意:

  虽然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外面虽然混乱,我还是与往常一样。

  我的家乡依然处在战火纷纷的战场,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翠竹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曳,砚台磨墨好像发出野外泉水的声响。

  年轻时辛苦努力,最终能获得成功,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千万莫放松。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生逢唐朝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但学习不止,读书不已,他自己“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现存诗300多首。

  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诗人还是像和平年代一样,谆谆教诲自己的弟弟和孩子们,在艰难的处境中,不要怕辛苦磨难,仍然要谨守礼道,修身立德,自强自律,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和品德修养,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

  杜荀鹤这首劝勉子侄读书的诗,语言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态度谆谆教导,情深意长,全诗无半点雕琢之意,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句都说到人的心坎上,让人即有口齿噙香之感。又给予人以时不我待、光阴易逝的警醒。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是该诗的名句。“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这极大却正是由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光阴匆匆而逝,千万不要懒惰,也不要松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辛苦、努力。因为,年轻时候付出的努力,养成的良好习惯,会关系到你的一辈子,将会让你终生受益。就像现在所说的:“辛苦三十年,幸福五十年。”

  四、《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意:

  每天学到半夜清晨鸡叫又继续,这就是男儿们一天的读书时间。

  黑发少年不知勤奋学习要趁早,白头到老后悔读书少就已太迟。

  颜真卿的老家是我们山东的临沂,字清臣,号应方,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雄秀端庄,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当时。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的堂兄和侄子为国捐躯,在李希烈叛乱的时候,颜真卿奉命出使,大义凛然,不辱使命,最终被李希烈缢杀。可以说,颜真卿家族是满门忠烈。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家道开始中落,但是母亲殷氏对他寄予了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监督学习。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最终学业有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一天的学习是怎么安排的呢?颜真卿给出了答案,“三更灯火五更鸡”,下半夜睡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为了勉励后人,颜真卿作了《劝学》这一首七言古诗,劝勉男儿们要珍惜少壮年华,读书时应该勤奋,有所作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否则,到老一事无成,白头后悔已晚。

  五、《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诗意:

  读书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匆忙,切戒一目十行,读书越下功夫琢磨,书的滋味就越深厚绵长。

  阅读中有一时不解的地方,暂时放下也无妨,读完结合自身写心得体会,一定要仔细思量。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是南宋大臣、哲学家,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是他的名言。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初读《论语》,即对有子的话感到怀疑。到十三岁时,他已经得出"孔夫子的话简洁明了,有子的话凌乱而不成文"的读书心解。

  1187年,陆九渊在贵溪创办象山书院,每天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每开讲席,学者群集,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人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读书要怎么个读法呢?陆九渊给了我们明确答案,“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要静,不能慌里慌张,“切戒在慌忙”,因为理解书中精义决不是一蹴而就,要讲涵咏,要沉浸其中,细嚼慢咽,慢慢消化,细细体会,读后才能饶有兴味。遇到不懂的,暂时无需穷根问底,可以不求甚解,不妨一跃而过,留待日后再求理解。对于读完要“切身”,形成自身的思考,思考体会书中的.道理,因为这正是自己调动已知获取新知的最好时机。

  六、《劝学诗》

  唐: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诗意:

  读书就担心书读的不多,读完就担心思考道理不明白。

  自认足够就担心不再学,学了又担心以后不继续运用。

  如今你四美都具备了,实在是做的好并且该感到荣耀。

  读书要注意什么呢?韩愈是唐代文学大家,他告诉我们,读书有“四患”,有“四美”,他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因其主旨是劝青年人努力向学,因此被人称为《劝学诗》,这里选取了最有名的三句。

  读书怕不广博,故应“多读”;思考问题怕不明晰,故应“深思”;怕自己满足了不再学习,故应“虚心”;学习之后怕不付诸实践,故应“躬行”。这四点古代学者称之为“四患”、“四美”。

  韩愈告诫我们,读书要避免四患,要有四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去探索其中蕴含的哲理。要重视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探究、思索和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

  七、《柏学士茅屋》

  唐 :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诗意: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他隐居在险峻的碧山里搭建的茅屋中。

  但他仍像汉代东方朔那样的刻苦攻读,他虽然青春年少,但却已读破万卷书。

  户外满天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如决渠一样地顺着道路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志的男儿应当奋发有为去博览群书。

  柏学士是何许人也,史料上并无确切记载,应该是官居五品以上的朝廷官员,因为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佩戴的银质鱼章。安史之乱爆发后,许多地区被安禄山叛军所占,唐朝的许多官员都失去了职位,这位柏学士没能幸免,为避战乱,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深山之中。

  杜甫的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时年56岁的杜甫,拖家带口一路辗转流落到了四川夔州,并暂时寄居于此。他写了二首诗给柏学士,这是其中的一首。

  富贵从哪里来?书要读多少?杜甫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即便是生逢乱世,身居茅屋,也要眼光长远,不要被眼前的暂时的局势所困,不能忘记读书学习的重要,这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荣华富贵亦是如此,都是从勤苦中得来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好男儿都要学富五车,做一个饱学之士。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来日可期,总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八、《劝学诗》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宋真宗赵恒爱好文学,善于书法,也是一名诗人。在他治理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时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俸禄最高的时期,也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赵恒为了劝勉人们读书学习,特意作了这首《劝学诗》,告诉人们读书的好处,尽管有人批评这首诗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我却认为这首诗说的都是大实话,读书的好处还没有都说出来呢。

  大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热切地期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三国魏武帝曹操在《步出夏门行》自豪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国人们,无论老幼,不分男女,多读书吧!多学习吧!一起奋进吧!

【读书的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12-21

古诗词鉴赏09-14

《精卫》古诗词鉴赏11-09

雨水的古诗词鉴赏02-24

《稻田》古诗词鉴赏10-22

春寒古诗词鉴赏08-02

《无题》古诗词鉴赏11-09

《清明》古诗词鉴赏08-10

牡丹古诗词鉴赏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