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立秋古诗词

时间:2023-11-07 12:37:23 古诗词 我要投稿

立秋古诗词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立秋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立秋古诗词

立秋古诗词1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纳兰性德〔清代〕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

  译文

  盼望着银河的出现,入夜的时候却偏偏下起了悲凄的秋雨。刹那间,园里的蝴蝶和蜜蜂纷纷飞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闲之事,但今晚那丝丝点点的雨声却令人搅断柔肠。应该是因为此时正是别离送友的时刻,所以这秋雨才这样让人断肠吧。

  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水墨画。能否请求高高的梧桐树和烧残的灯烛细做掂量,不要在此时再添人的愁绪池塘里,荷叶已经被秋风吹残,那今夜谁来代替荷叶为鸳鸯们遮风挡雨呢?你将上路远行,从此旅途劳顿,梦醒之时,唯有悲切的寒蝉声相伴。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一个“盼”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惊”字,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盼”与“惊”形成鲜明的对比,词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这场雨来得真的是太突然了,连院子里的蝴蝶都没有准备好,吓得四处翻飞,扑棱着翅膀,鳞粉也飘落下来。一不小心,又惊到了无辜的小蜜蜂。这样一来,园中蜂飞蝶舞,一片慌乱景象。这个气候真是变化无常,明明之前还是晴朗温暖,一瞬间就变得风雨交加、阵阵凉寒。这雨浙渐沥沥的,连绵不绝下个不停,而且点点滴滴,敲打着心房,缠绵着柔肠。“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间的悲苦,流下眼泪,化作雨水,洒落在人间。如果说之前容若还在隐忍着离别的伤心,这一句开始感情便出现了波澜。“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是送友远行,再一次尝到了离别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个“重”字真是尽显无奈与怨恨。

  到了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嘱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饭,在桂花飘香的时节要如约归来。“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缈。潇湘和下片开头“疑将”连在一起看,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潇湘夜雨图。“潇湘”二字本就是离愁别恨的代名词,在这里无非是纳兰心事的一种寄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这句子纳兰说得婉转,窗外夜雨梧桐、屋内泣泪残烛,怎不让人伤神。因此纳兰说,能否请梧桐和灯烛细做掂量,莫要此时再添人愁绪。“荷裳一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萧索,此情此景,像极了李商隐那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的句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到了“从此羁愁万迭,梦回分付啼萤”,纳兰终于将“送别”二字明写在了词面上,“雨夜”“寒蝉”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离别后,愁惰万叠,只恨造化弄人。词人把这样的话放在词末,惜别离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围绕着“立秋”和“夜雨”展开,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立秋古诗词2

  舟中立秋

  施闰章〔清代〕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译文

  临近老年最怕萧瑟衰败的秋日,曾经的美好时光也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

  只能用文章表达对时事的担忧,两广的军粮储备也让人发愁。

  倚在船边望向西边的农田,想到已经连续多年饥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赏析

  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相对于人生来说,又象征着壮盛之期的逝去,垂老之年的到来。所以尽管秋光也很美,却很少有入能像唐人刘禹锡那样豪迈高唱: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康熙三、四年间,担任“江西参议”而分守“湖西道”的施闰章年交四十七、八,正将进入老年之期。“顷年在官,引疾不许”,在这样的年龄遇上阴沉的“立秋”天气,自不免要悚然畏警了:回想当年来到临江府,芷是东风骀荡的春日。倘说那时还曾满怀ff春风骑马到江城,正值繁花照眼弱”的由衷喜悦和勤于民事的'几多热望的话;那么秋风数度,当诗人又在“萧水、章门三日路”的公务往返中迎来衰飒秋日的时候,却再没有多少令他欣慰的事了——岁月蹉跎,年光如流,壮盛有为的四年多,就这样,逐水”逝去。眼看就要临近老年,怎能不感到深深的怅惘?此诗开篇以“垂老”映对“秋”节,引出“年光一逝去的幽幽慨叹,正表现着许多仕人步入衰秋时共有的苦涩之情。

  而且诗人又是在孤舟客宦之中。如果遇上的是“秋风兮婿姻”的晴和之日,则船行江河之间,鸥飞白帆之上,虽说也难免会感到“水阔孤帆影,秋归万叶声”的清寥,毕竟还有青峰黛峦可眺、麦气豆香可赏.现在却是“阴云”沉沉、“急雨”敲篷,诗人所见副的,便只有岸草的瑟瑟偃伏和滩舟的颠荡乱雨之景了。“阴云沈岸草,急雨乱滩舟”二旬,即从眼前实景落笔,勾勒了一幅令人犯愁的动态画面。作为诗人孤消身影的黯淡背景,恰可有力地点示,诗人此刻的心境已变得怎样阴郁和纷乱。

  施闰章是一位优时悯乱之士,他的思绪,无疑要比寻常的羁旅之客深沉得多。这些年来,国家时局仍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晚明桂王虽已被吴三桂征平,郑成功、张煌言领导的义师,却依然坚持着悲壮的抗清斗争。为了安靖东南,清政府调动重兵,屯驻江浙皖赣一带。康熙三年秋七月,还发动了钲台湾”之役。施闰章对动 乱的时局颇为担忧,在《中秋对月》诗中,即发出了“好酌清尊满,休教恨白头。不知今夜月,几处战场秋”的叹息。但身为一介饱读“诗书”的文士,他对安定苍生又能有多大作为?“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

立秋古诗词3

  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广德二年秋在严武幕中作。院中,节度使府署。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①。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②。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③。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④。

  (叙立秋逢雨,在院有感也。借筹,时为参军。长者,指严公,言不能成就其谋也。此及下段,皆一景一情叠叙,上下相应。)

  ①《诗》:“七月流火。”注:“大火,心星也,七月则此星西流。”《左传》:“火犹西流,司历过也。”②谢灵运诗:“华屋非蓬居。”谢脁诗:“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诗》:“风雨萧萧。”③《留侯世家》:“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④好谋而成,子为长者虑,句中两用《语》、《孟》。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主将归调鼎①,吾还访旧丘②。

  (抚院中雨景,思及草堂也。北户、南楼,幕府宫室,树湿、江喧,雨时景象。访旧丘,复寻花溪也。此章,上下各八句。)

  ①《汉官仪》:“三台助鼎调味。”牛弘《食举歌》:“盐梅既济鼎铉调。”②还旧丘,黄生谓随武回京。按:《破船》诗云“缅邈怀旧丘”,本指草堂,此可相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立秋古诗词4

  1、《立秋后一日凉风萧瑟便若感人》

  宋代:宋庠

  倏忽徂炎罢,惊秋自此辰。

  残蜩空爱露,孤扇欲辞人。

  嵩少千寻岭,沧浪万里津。

  如何一乘兴,烟策弄飚轮。

  2、《立秋後》

  宋代:苏辙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後清风渥肺肝。

  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著偶能安。

  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

  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

  3、《立秋夕》

  宋代:武衍

  水花香弄晚风清,閒立梧桐看月生。

  夜漏向深秋始觉,一天星湿露华明。

  4、《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宋代:陆游

  客疾无根莫浪忧,今朝扫尽不容留。

  饭囊酒瓮非吾事,只贮千岩万壑秋。

  5、《立秋二绝》

  宋代:范成大

  其一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其二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

  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

立秋古诗词5

  立秋

  刘言史〔唐代〕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译文

  从这天的早晨起,暑气消去,秋风阵阵而起。

  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作响,是秋天的声音。

  注释

  兹晨:这个清晨。或者现在的清晨。

  流火:七月流火,暑去秋来的.意思。戒流火,应指同义。

  商飙:秋风的意思。

  刘言史简介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县令,世称“刘枣强”,但未就任。

立秋古诗词6

  1、《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2、《新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3、《城中晚夏思山》

  唐·齐己

  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

  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

  4、《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5、《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6、《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7、《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8、《宣府逢立秋》

  清·计东

  秋气吾所爱,边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惯,拥被五更残。

  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

  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搏。

  9、《秋夜雨·和韵刘制几》

  立秋夜观月,喜雨

  宋·吴潜

  不嫌天上云遮月,雨来正是双绝。

  雷公驱电母,尽收卷、十分袢热。

  三更又报初秋了,少待他、西风凄冽。

  灵司话头莫说,且唱饮、刘郎一阕。

  10、《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

  宋·高观国

  不肯楼边著画船,载将诗酒入风烟。

  浪花溅白疑飞鹭,荷芰藏红似小莲。

  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

  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

立秋古诗词7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唐代〕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译文

  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

  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鉴赏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立秋古诗词8

  初秋[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立秋[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日登乐游园[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立秋[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宋张耒]

  对酒聊同楚人醉,哦诗惟听越吟声。

  洞庭北岸孤城下,落月西风听晓莺。

  立秋[宋方岳]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立秋[宋释道璨]

  碧树萧萧凉气回,一年怀抱此时开。

  槿花篱下占秋事,早有牵牛上竹来。

  立秋日闻蝉[宋杨万里]

  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立秋古诗词9

  唐代: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立秋古诗词10

  唐代: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作者简介: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学家。汉族,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贞元七年 (791)登进士第。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节度使镇上。谥曰文。

立秋古诗词11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现已被改编成歌曲,由著名摇滚歌手高旗谱曲,再由音乐诗人李健演唱,他用辽阔与空灵的嗓音演唱出来,让听者身不能至,心早已归。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词从一开始就勾勒出一幅秋色的景象,美丽又哀伤的画面,秋天是思念的季节,故这首词表达是旅者对家乡的愁思之情。

  而下句“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又是将场景转向深夜,月光洒下,有心事的'人却夜不能寐,只有将苦酒灌入愁肠,化成相思的眼泪。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易安居士,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年少时读李清照,总觉得不可思议,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佳句,她一生周折坎坷,一生寻觅,一路颠簸。

  长大后,爱过恨过终究是意难平,才多多少少明白一些,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无可奈何,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伤心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幼安)与李清照(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所以在大明湖畔,并不是只有夏雨荷哈。

  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右手柔情,左手仗剑。

  这首词表达人在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何为拟古决绝词?

  《决绝词》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啊,两个人初次遇见的时候,是多么的美好啊,一切都十分美好,就连时光,也都是愉悦的。

  可是人心易变,又怎能每次真如初见,初见的美好终究会被时光抹去,比翼连枝也只是当日许下的美好愿望。

立秋古诗词12

  立秋

  刘翰〔宋代〕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译文

  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秋风吹来,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

  睡梦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写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全诗的境况,紧扣题意,构思巧妙。

  此诗精神全在一个“寻”字。写一种朦朦胧胧,惆怅无奈的情态。

  “乳鸦啼散玉屏空”写傍晚时景色的变化。起初小乌鸦还待在树枝上或屋檐上叫着,天黑了,乌鸦归巢了,就再也听不到乌鸦的叫声了。乌鸦有结群营巢的特点,所以傍晚时,乌鸦的叫声还是比较多的。老乌鸦不太喜欢叫,叫起来声音也粗砺,比较难听。而乳鸦比较喜欢叫,声音也柔和些,不是很难听。傍晚时玉屏上的字画还能看得比较清楚,天黑了,玉屏上的字画就看不见了,显得空空的了。当然,听不到乌鸦叫,看不见玉屏上的字画,于是屋内也就显得安静空旷了。

  “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这种变化。当然这种感觉上的质变,也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

  “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

  这首诗的特点是写出了夏秋之交自然界的变化。有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如“满阶梧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有的变化不是很显著,如首句通过声音能判断出是来自“乳鸦”,次句写立秋夜扇的风特别凉爽。这都反映出诗人对事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特别细致。

立秋古诗词13

  《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

  (唐)卢纶

  嵩高云日明,潘岳赋初成。篱槿花无色,阶桐叶有声。

  绛纱垂簟净,白羽拂衣轻。鸿雁悲天远,龟鱼觉水清。

  别弦添楚思,牧马动边情。田雨农官问,林风苑吏惊。

  松篁终茂盛,蓬艾自衰荣。遥仰凭轩夕,惟应喜宋生。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

  (唐)武元衡

  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

  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立秋古诗词14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译文

  没有料到夏天就这样走到尽头,凉风吹起偷偷地迎来了秋天。

  夜晚星河之上是谁搭成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幽会在仙居。

  寒蝉鸣叫声在耳畔喧闹响起,晶莹露珠在林间枝头缓缓滴下。

  一片叶子惊起了心中的情思,怎样才能够不会再增添忧愁呢。

  注释

  1.不期:不料、想不到、没有约定。

  2.朱夏: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3.凉吹:凉风吹起。

  4.迎秋:古代祭礼之一。这里指迎接秋季到来。

  5.天汉:古时指银河。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

  6.桥鹊:源见“乌鹊填桥”。指喜鹊。

  7.星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织女。天上的仙子。

  8.玉楼: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

  9.寒声:寒蝉的鸣叫声。

  10.白露:晶莹剔透的露水。

  11.林头:林间枝头。

  12.一叶:一片叶子。

  13.心绪:心思,心情(多就安宁或紊乱说)。

  赏析

  不经意间,炎热的夏天就走到了时间的尽头,有不舍,有留恋,还有怀念。夏天带给我们的,总是热烈、肆意、激情与希望,于是当一缕凉风吹至,便会有时光偷换流年之感。秋天来了,心底才会突生感叹,时间不等人。首联,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正是带着时间转换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去描写的。

  颔联,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天汉,指银河。遥远的夜空,银河横亘天空,仿佛搭成了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幽会在美丽的玉楼仙境。如果第一联是感叹“凉风至”,那么第二联则是期待“鹊桥会”。秋天,也有令人神往的`日子,美丽的七夕节就在七月七,即今年的8月25日。这里诗人是由牛郎织女的爱情,想起人间的爱情,继而想起自己的爱情。失去另一半伴侣的诗人,在此为尾联的“如何得不愁”埋下了伏笔。

  颈联,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这里的“寒声”理解是全诗的关键。许多不了解节气物候的人,很简单的将“寒声”,理解为寒冷的秋声,这其实是不对的。寒冷的秋声怎么能够喧闹呢,显然与“喧耳外”不符合。再结合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里的“寒声”指代寒蝉的鸣叫声,与下句“白露”形成工稳对仗。如此巧妙将立秋二候编织进一联中,不得不赞叹元稹处理语句的高妙。第三候“凉风至”,则在首联下句出现。

  “寒声”对“白露”,比“寒蝉”对“白露”要更含蓄,更完整。寒蝉的鸣叫声,才能在耳畔喧闹,正好对应,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林间枝头滴下。“喧耳外”,其实是“耳外喧”;“滴林头”,其实是“林头滴”,倒装之后,使人感受到“喧”与“滴”带来的动感冲击,与上两句的静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使人感受到诗人观察自然的细致入微,连白露轻轻滴下的画面也能够捕捉到。

  尾联,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可谓立秋的名句。一叶知秋,一叶惊心。秋天,就在那一片片变黄的叶子里,悄然而至。当人们面对肃杀的秋天,面对阵阵凉意,心中怎能不想起去年的秋天,人生的秋天,以及疾驶而去的半年光景。秋天是美丽的,秋天也是令人伤感的,因为秋后,好多动物和植物都将离开这个世间,包括上面的寒蝉。面对即将凋零的万物,人们心中自然会感应万物的变化,生出同样的悲伤情绪。《黄帝内经》劝我们秋天要使志安宁,不要过分悲秋,否则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如何得不愁”呢?千古以来没有答案。不过,毛主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气势,不妨可以学一学。毛主席在面对秋天肃杀表现出来的不愁且更加豪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立秋古诗词15

  1、《立秋》

  朝代:宋代作者: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2、《立秋》

  朝代:唐代作者: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3、《立秋》

  朝代:宋代作者:方回

  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

  虽然未便梧桐落,终是相将蟋蟀吟。

  初夜银河正牛女,诘朝红日尾觜参。

  朝廷欲觅玄真子,蟹舍渔蓑烟雨深。

  4、《立秋》

  朝代:宋代作者:方岳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

  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5、《立秋》

  朝代:明代作者:周玉如

  白帝严金驾,乘风下紫微。

  德惟宣湛露,令即屏炎辉。

  乍惊青梧落,将催赤雁飞。

  何须赋团扇,恩顾似君稀。

  6、《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唐朝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7、《六月二十三日立秋喜闻贼平镇将凯回归府官俱》

  元朝方回

  乱起杏花落,贼平梧叶飞。

  顿忘三伏暑,竟解万山围。

  大将伤流矢,诸军曳血衣。

  先登不如此,焉得凯歌归。

  8、《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朝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9、《宣府逢立秋》

  清朝计东

  秋气吾所爱,边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惯,拥被五更残。

  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

  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搏。

【立秋古诗词】相关文章:

立秋的古诗词07-29

有关立秋的古诗词08-07

立秋的古诗词50首08-10

立秋的古诗词60首08-14

立秋古诗词69首08-09

立秋古诗词(通用42首)08-10

立秋是哪天-2014立秋时间07-20

雨迎立秋 立秋下雨07-20

立秋的说说06-07

立秋的句子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