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西江月》古诗词

时间:2023-11-03 06:56:05 古诗词 我要投稿

《西江月》古诗词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江月》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江月》古诗词

《西江月》古诗词1

  《西江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全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鉴赏】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听乌啼蝉鸣,悠闲自得。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西江月》古诗词2

  《西江月·井冈山》译文

  战旗在山下摇荡,山头鼓声浩荡,吹角连绵,战事激烈,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军依然毫不畏惧,岿然不可撼动。

  早已构筑好坚固的防御工事,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西江月·井冈山》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岿(kuī)然:形容高大独立的样子。

  森严壁垒: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

  众志成城: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宵遁:指敌人乘夜逃跑。

  《西江月·井冈山》赏析

  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说明红军早已严阵以待。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旌旗和鼓角都是指红军。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山下旌旗在望”喻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即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三十二团,以及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也在坚守井冈山,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山头鼓角相闻”,喻指守卫黄洋界的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利用悬崖峭壁的地形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

  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红军已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来围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军民团结一致,众心成城,英勇抗敌的情景,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写具体的战场(黄洋界)和战斗结果(有人报告说,敌人听到了红军在黄洋界打的炮声,惊慌地在夜晚逃走了),即战斗取得了胜利。这胜利是通过“炮声”传报的,陈毅说:“在战争中尝有炮声雷鸣而敌已开始逃跑。此敌之起身炮也,我之送行炮也。不可不知。”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民,同时与上阕军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西江月·井冈山》是一首纪实性很强的诗歌,一首小令,仅五十字之简约篇章,却能如此真实地记录了黄洋界保卫战这样的一场战役,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这首“在马背上哼成的”诗歌,虽然是一首超小型的叙事诗,但纪实之中有言志,有抒情,有议论。我们清晰地看到,《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与《井冈山的斗争》这样的政论长文,居然可以如此紧密地互文见义。在中国历史发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全新革命战略的年代,毛泽东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把自己的政论思考熔铸到自己诗词的意象之中,其抒情逻辑蕴涵着他在军旅征战之中的革命预见。这是毛泽东井冈山时期诗词的一个最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骨的特点。

  《西江月·井冈山》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该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古诗词3

  《西江月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2、夜行黄沙道中:词名

  3、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4、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5、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6、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

  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古诗词4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辛弃疾中年遭馋劾,赋闲20年。

  (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4、答案:(1)醉。(1分)

  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3分)

  ——答出醉因、醉态、醉性三层意思,稍有分析,就是满分。

  (2)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2分))

《西江月》古诗词5

  照野弥弥浅浪,

  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

  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原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

  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西江月》古诗词6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宋代〕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一、苏轼其人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坛璀璨的明珠,其诗词、散文、书法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朝最为著名的文坛大家,其诗词散文留世较多,对后世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其父亲和弟弟合称“三苏”,同时也创造了“一门三学士”的佳话。苏轼其人,性格豪放,在靡靡的宋朝文坛独树一帜,引领风骚,是宋词豪放派的领军人物。其词笔锋苍劲,文风清新,想象新奇,俊逸脱俗,意境与文辞俱佳。流传至今的《水调歌头·中秋》尤为出名。适逢中秋,特献上《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二、词大意:

  人生一世就如同大梦一场,人这一辈子又能经历几度秋天的清凉呢?午夜梦之处,飒飒秋风吹动窗前的树叶阵阵作响,那响声久久在走廊里回响。愁思爬上难舒的眉头,岁月早就将双鬓染白成霜。不为生计发愁后,酒水倒是便宜,却常常因为没有人与自己对饮而惆怅;月亮在这中秋之夜越发明亮,但也难免会被不知趣的云层遮挡上。这难眠的中秋之夜啊,谁来与我共赏这形单影只的大好月光呢?思忖片刻后,叹息一声后默默端起酒杯,苍然北望。

  三、创作背景:

  苏轼仕途坎坷,为盛名所累,后因乌台诗案屡遭贬黜,原本豪放不羁的他也难免在午夜梦回之时,怅然悲伤。此词大致作于其被贬黄州之时,中秋佳节,天下同庆之时,其想到自己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嗟叹不已。

  四、赏析及感受

  你印象中的苏轼一定是一身白衣,身材修长,手中持有一把折扇,仙气飘飘,文采斐然,抬手就是一首“明月几时有”或者低头就是“但愿人长久”的华丽词篇,其实英雄也会迟暮,豪杰也会末年。在屡遭贬黜,抑郁不得志之时也会仰天长叹低声说一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有当年一门三学士的骄傲,也曾站立朝堂受万人敬仰,也曾气吞万里如虎,壮怀激烈,但终抵不过命运多舛、岁月蹉跎。形单影只的苏轼又一次来到了中秋之夜,万籁俱寂,只有风声相伴。

  人生本是虚幻,就如同泡影一般,夜来风寒,顿觉凉意阵阵,百转惆怅,秋风吹动树叶阵阵作响,此处人生低谷再加之中秋寒意,相互交融,感叹人生苦短,白鬓微霜。上阕中的“凉”字极为传神,是天气凉更是心中凄凉,一语双关,将苏轼那种历尽沧桑后面对惨淡人生的无奈一语点出来。古来多少仁人志士,都曾像苏轼一样,夜深人静之时,回首人生,无限怅然,又有多少豪情万丈的英雄面对一轮明月,慨叹人生无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信此时的苏轼内心是多么的无奈何凄凉啊!

  下阕“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秋天的清凉,心境的凄凉,不禁让作者想起这人情的“凉薄”,有好友患无酒,但现在“酒贱”却无人与自己对饮,到底是酒贱还是人贱?我想还是人贱啊,失势的苏轼更能感受这世态的炎凉刺骨。无人陪我,只有明月相伴,清冷的秋叶,落拓的`苏轼躬瘘着单薄的身体抬头望月却见乌云遮月,连着云层好像都在嘲笑欺负自己一样。此处明月暗指自己,云层指奸佞当道,自己身处其间,壮志难酬,一身才华,却英雄毫无用武之地。小人当道,诬陷自己致使自己屡遭贬黜,起复无望,政治愤懑之情已达到顶点。谁人与我过着中秋?谁人理解我心中的苦楚?只能自酌自饮,举杯之时怅然北望。此处有争议,一说此诗是寄送给其弟子由(苏辙)的,表达自身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加之中秋思念胞弟,顿有感北望;一说“北”象征着朝廷,虽然苏轼被贬黄州,但是一颗忠心光照千古,为国尽忠的气节始终未变,为朝廷分忧的初心未曾更改半分。

  苏轼的文笔自不待言,这首婉约凄凄的词堪为苏轼词作中的少有之作,但丝毫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寓情于景,秋风萧瑟,皓月当空,情景交融,读来让人感同深受,有极强的代入感。以“凉”字贯穿其中,道尽词人心中无限怅惘,凄悲之感,凉彻心脾。人这一生总要经历挫折和磨难,总要在无人之时思忖体悟人生的百般滋味。苏轼恃才被朝中众臣排挤,大家都知道他是当代文豪,可是我就是要排挤你,参奏的折子一封接着一封,持续的被打压,让这个天之骄子,苦闷无奈,感叹世态炎凉。

  我已人至中年,如今依旧一无所成,读来此词,感慨良多。我没有苏轼的才华,更没有他的人生际遇,但虽隔千年我依然能够感受的到苏轼那一时那一刻的心境。有的时候人就是这样,没有的希望,等待希望;没有明天却总期待着明天。日子如流水,年龄渐长,没有了昔日的豪情、没有了唯我独尊的骄狂,只剩下一副苍老的皮囊,踽踽慢行。有些事我们左右不了,命运的枷锁不会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活下去,要坚强的活下去,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和明天,只要有风就能吹走乌云。苏轼,你虽仕途坎坷,但你著作等身的文坛地位却已流芳千古,你的诗词文章为后世之人景仰。你依旧是我心中的男神,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男神!

《西江月》古诗词7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翻译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信了它们一点用也没有。

  昨晚我在松树旁醉倒,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要把我扶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注释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赏析二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赏析三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题目曰“遣兴”,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创作背景

  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西江月·遣兴》这首词,大概就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

  赏析一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西江月》古诗词8

  《西江月》

  [宋代] 无名氏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

  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

  管领群臣来贺。

  《西江月》

  [宋代] 无名氏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於我情多。

  安安那更久比和。

  四个打

  成一个。

  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处多磨。

  几回扯了又重挪。

  奸字中

  心著我。

  《西江月》

  [宋代] 无名氏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

  两竿红日上花棚。

  春睡厌

  厌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

  不成雨暮与云朝。

  又是

  韶光过了。

  《西江月》

  [宋代] 无名氏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西江月》

  [宋代] 无名氏

  物里存亡有限,人生光景无多。

  不禁两曜急销磨。

  枉恁争人竞我。

  见解明如龟镜,从渠辩若悬河。

  到头无计避阎罗。

  着甚枝梧得过。

  《西江月》

  [宋代] 无名氏

  莫问丹砂铅鼎,休披虎绕龙蟠。

  中间妙处自相谩。

  业识忙忙不算。

  六欲七情灰灭,五行四象云攒。

  放行收聚一团栾。

  赤水神珠炳焕。

《西江月》古诗词9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译文

  我与曹子芳宿于真觉院,子芳睡眼惺松,头发零乱,睡得正沉,没有感觉到瑞香花开,倒是我先闻到了一股花的芳香。一阵轻风吹过,带来浓烈的瑞香花的芳香,仿佛当年杨妃领巾上飘落的香气。芳香太酷烈了,竟然把正酣然人梦的.曹子芳也从梦中惊醒。

  瑞香花国色天香,堪与扬州后土祠中珍稀的玉蕊花及汴京蓬莱殿后的程红牡丹相媲美。这瑞香花既清雅绝伦又纤柔浓丽,把酒赏花,那秀美的姿色和浓烈的异香,怎不令人神怡心动呢?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

  真觉:不详,疑为寺观名。

  后土祠:指扬州后土祠。玉蕊:花名。

  蓬莱殿:北宋汴京皇宫内殿名。红:牡丹之一种。

  纤秾(nóng):指花朵纤柔浓丽。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赏析

  上片写奇香,渲染烘托,韵趣传神。“公子眼花乱发,老夫之观先通。”先从香气刺激人的感官写起,突现出花香之奇特,它不仅袭击得友人曹子方“眼花乱发”,还冲通了词人堵塞的之孔,使嗅觉顿时灵敏起来。“领巾飘下瑞香风,比起谪仙春梦”,则更夸张出香气的威力,其想象力之丰富,令人比叹。二句用唐朝杨贵妃闷李白的故事,以奇铸境。

  下片专写瑞香花的浓艳,落想新巧,淋漓博喻。“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辊红。”牡丹历来被称为花中之王,无与伦比,但瑞香花却可与最名贵的牡丹品种相匹敌。人们都说古扬州后土祠中的玉蕊花极其艳丽,洛阳蓬莱殿后的富贵牡丹“程红”举世无双,但是,“此花清绝更纤秾”,瑞香花的“清绝”闷它的纤柔浓艳,却都超过了“玉蕊”闷“鞓红”。末句“把酒何人心动”意谓对花饮酒哪一个人不为之心动。最后由花过渡到人,暗喻出词人闷友人曹子方的才华,都像瑞香花一般“灵草异芳,俟时乃出。词人时因在朝中被群小谗陷,被迫“补外”知杭州,内心郁闷怨愤,壮志难酬,而借古所未有的庐山瑞香花自喻,可谓豪气贯注,斫思灵运。含意深邃,象外有旨。

  这是一首咏瑞香花词。极写瑞香花的奇香闷浓艳,谓为花中祥瑞。全词咏物兀傲,渲染烘托,层层递进,环环相生,最后繁花落尽见真谛,感人至深。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东坡在杭州知州任上时的作品,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当时福州路转运判官曹辅权(字子方)回京过杭,东坡陪他游西湖,曾到龙山真觉院赏瑞香。

《西江月》古诗词10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今天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西江月》古诗词11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1】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2】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3】冰姿:淡雅的姿态。

  【4】仙风:神仙的风致。

  【5】芳丛:丛生的繁花。

  【6】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7】涴(wò):沾污,弄脏。

  【8】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9】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10】“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注释】

  ①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②倒挂绿毛:似鹦鹉而小的珍禽。

  ③幺风:鸟名,即桐花凤。

  ④涴: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评解】

  此词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

  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

  【集评】

  杨慎《词品》: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冷斋夜话》谓东坡在惠州作《梅花》时,时侍儿

  名朝云者,新亡,“其寓意为朝云作也”。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妄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西江月》古诗词】相关文章:

西江月古诗词鉴赏11-08

西江月古诗词鉴赏7篇11-08

西江月古诗词鉴赏(7篇)11-08

《西江月》教学设计(通用12篇)10-17

经典古诗词07-28

【精选】经典古诗词10-08

经典古诗词11-17

经典的古诗词12-01

经典的清明古诗词08-31

立夏古诗词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