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经典古诗词

时间:2022-11-09 14:54:54 古诗词 我要投稿

经典古诗词精选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古诗词精选15篇

经典古诗词1

  [宋]陈普

  书窗媚幽独,万竹真我仪。

  冰霜茂摧挫,生意自有时。

  斐亹弄月阴,挺拔出风姿。

  凤吟逐神郁,春笋效珍奇。

  山林足膏雨,土脉润以肥。

  震雷摇蛰虺,千根同发机。

  迸芽带珠露,裂地拆伏龟。

  开窗见罗列,茧粟出扶藜。

  艰给或避石,奋逸或攒篱。

  森森麞鹿角,重重虎豹皮。

  地力既莫御,天工亦不迟。

  志气凌青云,风节比伯夷。

  讵容荐清酒,但可供清诗。

  呼童窃取小,不敢言馋饥。

  含壳全其真,活火汤瀹之。

  知心三两天。一樽留晚曦。

  锦绷去什袭,玉版参吾师。

  似为伤恻隐,直是慰肝脾。

  几为造化盗,何必邻童窥。

  作桥周曲意,煮箦又何痴。

  惟应厚墙壁,高插数丈篱。

  护成碧琅玕,长似冰玉儿。

  吾闻北人说,洛下价不低。

  千金买一束,掉头更还疑。

  南方信多此,吾党苦不知。

  入山三尺童,俄顷满檐归。

  作羹厚於菜,入市贱如泥。

  敢为比暴殄,只为不思惟。

  昔在燧人前,真风犹未漓。

  人间珠抵鹊,天下凤为鸡。

  南方即此宝,南人独尔迷。

  朝吟渊明菊,夜诵首阳薇。

  悠悠今古人,无复知德希。

  造化运可见,浑天何用仪。

  日月转两毂,阴阳分西时。

  化育出万形,加之成气姿。

  倚筇看生意,莫测其神奇。

  和风随土至,膏雨着物肥。

  千红咸竞晨,万玉亦乘机。

  深深起蛰龙,一一破伏龟。

  险不畏臲卼,难不辟石藜。

  启荆披瓦砾,撑屋触藩篱。

  头头出兕角,身身水犀皮。

  大方欺小弱,尖先后止迟。

  不知水先颊,游客戴鸱夷。

  六经无此物,昉见韩奕诗。

  韩侯富贵人,何况贫儒饥。

  咏形兼咀味,东坡韩退之。

  长镵君莫讶,容我踏朝曦。

  内戒捣虀妇,外徵老圃师。

  留先凤凰止,忽积蜜蜂脾。

  味既不可极,斑亦勿再窥。

  待尔林下友,一洗胸中痴。

  清风翠阴动,羽扇日接篱。

  此时林下客,何以并其儿。

  作未争长日,滕高陵薛低。

  一旦并夷齐,兄弟无相疑。

  庭前耸矛戟,栖鸦犹不如。

  斜阳绕三匝,疑事不能归。

  岂徒固吾圉,且不染尘泥。

  此儿真世宝,何必他谋惟。

  古来贵高上,盛德恶浇漓。

  宁令烹不呜,勿杀全德鸡。

  莫言一林竹,此路终不迷。

  何必趋青琐,亦胜对紫薇。

  携琴对此君,三叹锺期希。

经典古诗词2

  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晚春》选自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教学重点是学会欣赏事物的内在美,接受精神启迪,加强阅读积累,激发学生对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再结合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基于学生只在初一时学过古诗五首,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的现实,我想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写诗意境之美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的诗歌学习基础,学生对写景抒情诗歌好奇心强,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兴趣和探求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描写春天的诗句,感受诗词的音律美。

  2、掌握多种诵读的方法,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热情。

  3、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一、探春

  1、猜字谜:三人同日去赏花。(春)

  2、看到这个“春”字,你想到了什么?

  二、读春

  (一)在这草长莺飞的时节,有时想想,做一个读诗之人何其幸福。这里是一个读诗的世界,与每一首诗的相遇,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一次,我们师生又会有怎样的邂逅呢?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1、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关于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二)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

  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朗读诗歌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正确的节奏。

  (5)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晚春》。

  (6)运用其中一种方法练习朗诵一首自己喜爱的春天的古诗。

  三、赏春

  1、读了这首诗,结合老师提供的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方法引领、指导自读自译、梳理诗意等步骤,指导学生快速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读自译的能力。

  (1)方法引领:结合诗后的主题,写作技巧的诠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翻译全诗,画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解决。

  (2)师强调,生做好记录,并记住重点词语。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久不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斗:竞争,比赛。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才思:才气,才华。惟解:只知道。漫天:遍布天空。

  (3)合作交流,理解诗人描绘的内容。哪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四、悟春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1.这首诗前两句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用的好,请赏

  析。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的主旨,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明确〕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草树知春久不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草树”,指各种花草树木。“久不归”,不久就要归去。

  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2)有姿色的花草树木争芳斗艳,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又怎样了呢?退避三舍不敢出来了吗?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吐露芳香,但是它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而是加入了“百般红紫”的“斗芳菲”行列,将没有姿色的杨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3.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明确〕“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五、《苔》主题学习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读诗谈感受,从(内容、写法、思想感情、哲理)赏析本诗歌。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经典古诗词3

  古诗原文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翻译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

  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注释解释

  竞渡:赛龙舟。

  讵(jù):岂,表示反问。

  殒(yǔn):死亡。

  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古诗词4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解

  1、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韵译

  新娘三朝下厨房,洗手亲自作菜汤。

  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尝一尝。

  评析

  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第一次烧饭菜。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

  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为新入仕途者的借鉴亦未尝不可。

经典古诗词5

  莺啼序

  近现代胡先骕

  巍峨绛楼绀宇,拥千门万户。满眼现、岩壑亭台,卉竹葱茏朝暮。

  擅幽胜、粉涵黛滀,烟波掩映群花树。恁匆匆,红药吹英,柳绵飞絮。

  百顷湖光,画舫漾影,荡香尘麝雾。揽荷芰、深入赪云,内装多样纨素。

  媚君王、芳春四阁,竞欢夕、高歌金缕。剩于今,野水荒陂,久栖鸥鹭。

  离宫旧馆,双鹤犹完,翠华数寄旅。劫后访、白头宫监,忍话天宝,尽历沧桑,几禁风雨。

  铜仙铅泪,铜驼荆棘,龙舟灯彩浑如梦,亘银河、不见星槎渡。

  颓垣败壁,依稀结绮连昌,艳魄久化黄土。

  兴亡自昔,折戟摩挲,叹泪沾衫苧。溯肃慎、辽疆鹘起,蚕食鲸吞,禹域沈沦,八旗骞舞。

  遗黎饮恨,扬州嘉定,乘除否泰应似此,付追怀、渔唱铿弦柱。

  欣看赤帜飘扬,汉业重光,尚馀恨否?

经典古诗词6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4、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____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王勃《滕王阁序》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8、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____刘彻《秋风辞》

  9、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经典古诗词7

  一、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盐角儿》)

  二、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三、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

  四、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五、 故乡遥,何日去(周邦彦《苏幕遮》)

  六、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周邦彦《少年游》)

  七、 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李鹿《品令》)

  八、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谢逸《江神子》)

  九、 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魂,目断青山阻。谁为我,唱金缕(叶梦得《贺新郎》)

  十、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十一、 恨君却是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十二、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谒金门》)

  十三、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朱淑真《减字木兰花》)

  十四、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朱淑真《清平乐》)

  十五、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经典古诗词8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3分)

  参考答案

  (1) ① 冲,冲向,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2分)

  ② 缺,缺口。写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分)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1分)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2分。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赏析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不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经典古诗词9

  上雪山

  清代史善长

  轮台束装日,先愁上雪山。闻山积冰雪,上比登天难。

  但意到日已春尽,未必冰雪不消残。人言或太过,山灵岂终顽。

  今来一千六百里,崎岖先入松门关。是日微霰天昼晦,尖风刺面痛若刓。

  关弁劝速行,迟恐雪封山。前进后却皆迷漫,行李车薄笨,我车轻且坚。

  辕驹既壮健,骖服亦调娴。仆夫贾勇遂施鞭,二台山店饼熟茶已煎,少息养令筋力完。

  从此上绝壁,仰面气生孱。不复有径路,唯见巑岏高下坚冰相结连。

  厚不知几丈尺,积不知几岁年。左顾崖深黑无底,右盼雪拥白浮天。

  中间冰滑不容趾,进寸退尺如牵逆水船。赖有松栏曲折傍崖护,不然跌死从马日百千。

  到此性命拼弃捐,啸侪呼侣众力攒。巨鞭鞭马马人立,鲜血一道成朱殷。

  马籍人力脊破蹄穿不暇顾,人助马力腰弯背屈不敢不息肩。

  争鼓喉咙齐喝号,人足马足相盘旋。更愁来车当顶压,串铃摇荡先令宽处避侧边。

  一盘复一盘,盘盘上云端。红墙一角望见喜生颜。

  譬若禹门到顶差一跃,跃上悠然入巨川。又若两阵相持生死决,出死入生高唱凯歌还。

  惊喜翻垂泪,坚忍尚握拳。不是亲历那知难若此,却笑孙绰天台空赋未必全。

经典古诗词10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4】别:告别。

  【5】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8】兹:声音词。此。

  【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作品赏析:

  【注释】:

  萧萧:马鸣声。班马:临别的马。

  【简析】:

  这首五律,描述送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语言流畅,好像毫不受格律的束缚。

  [注释](1)北郭:北城门外。

  (2)孤蓬:蓬是一种草,枯后断根,遇风吹散,飞转无定。此处孤蓬喻孤独远行的友人。

  (3)故人:诗人自称。

  (4)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之马,喻人之分别。

  [译文]北城门外青山横亘,东城之外白水环绕。在此地一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万里飘泊了。白云飘浮不定如游子心意,太阳缓缓落山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彼此挥手,从此别离;萧萧马鸣,不忍分别。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经典古诗词11

  (一)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二)元夕诗

  施闰章

  燕台夜永鼓逢逢,猎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近,他乡故国此宵同。

  (三)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星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四)元夕无月

  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经典古诗词12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经典古诗词13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是全诗的意旨所在,也是一直为人称道的地方。鸣奏出昂扬之音,突发出慷慨之声。主张有生之年积极创造,建立功业,名标青史。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诗人在此好像讲养生之道,其实他另有哲理,表达了一种不服老、不信甜蜜的人生态度。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5、“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出了诗人的依依不舍。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8、“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8、“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

  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

  1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

  1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13、“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但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16、“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17、“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

经典古诗词14

  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使小学生积极地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江边,从日落时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火红的残阳,一半碧绿一半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这样,在学生的脑际便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图。然后让同学中的画画爱好者根据字面意思画出一幅图,接着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画的画,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每句诗意认真揣摩,议一议谁画得最准确,最能体现古诗的已经,课堂气氛活跃。在同学的评议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深秋上暮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二、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

  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三、明诗意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四、赏意境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经典古诗词15

  园有桃

  先秦:佚名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唐代:岑参

  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

  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

  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

  酒榼缘青壁,瓜田傍绿溪。

  微官何足道,爱客且相携。

  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

  雪夜小饮赠梦得

  唐代: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卿云歌

  先秦:佚名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宋代: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泉水

  先秦:佚名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金陵驿二首

  宋代: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经典古诗词】相关文章:

古诗词塞下曲古诗词鉴赏02-14

经典古诗词07-28

古诗词04-06

古诗词征文:我爱古诗词03-03

谷雨的古诗词03-24

谷雨经典古诗词04-17

草堂古诗词04-14

李白经典古诗词04-27

雪的经典古诗词06-09

给老师的古诗词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