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词教学思考

时间:2020-12-25 20:42:24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词教学思考

古诗词教学思考1

  目前,“角色自居”和“以己证诗”在一些被称为新理念甚至前卫的课堂上演绎得风生水起。亲临这样的课堂或者品读这样的教学实录,第一感觉一定是“看上去很美”,甚至还会心生感动和敬意。

古诗词教学思考

  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在很多具体的课堂上,“以己证诗”的做法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毕竟,阅读中的“共鸣”离开了设身处地的感悟,就很难形成。例如我们读李白,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对他的每一首诗都会产生“共鸣”——没有“共鸣”不是指的不赞成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观点,而是根本就没有感觉。我们读《望天门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的豪迈之情,那是我们也曾经年少有梦,曾经豪情激荡。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即使有成人的引导,真要用“以己证诗”的方式来与诗人之心境产生共鸣,可能就显得十分勉强了;如果学生已经十一二岁,就能对诗人表达的情怀有所感悟了;学生已经十四五岁,有了心比天高的意气,“以己证诗”的读法就更能产生共鸣了。一个人生经历丰富的成年人,对诗中情怀的共鸣与意气风发的少年是不一样的,少年看到的诗人就是现在的自己,成人看到的要么是曾经的自己,要么是以理解的姿态产生的共鸣——那不会是我,但我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怀。

  “以己证诗”首先指的是诗歌教学中的一种策略选择,推而广之,阅读其他文体的作品,运用这种将自己对应于文中人物的行动和精神的阅读方法,都可以称为“以己证诗”,或者叫做“角色自居”。事实上,这仅仅是作为读者身份与文本对话的诸多维度选择中的“之一”而已。

  我不反对在适切的时候采取“以己证诗”的策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意义变成自己的意义,或者说用文本来检视自己的生命行为。例如我们学习艾米莉的《可爱的女孩》,“聪明如宝石/纯洁如珍珠/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小女孩”,将这样的诗句与具体的孩子对应,进而引导孩子们联系自己的行为来体会并内化这样的诗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在课堂上与三四年级的孩子一起分享于谦的《石灰吟》,一定要追问孩子:“你的生命价值在哪里?你应该在这个教室里怎样用行动来实践于谦一样的生命宣言?等你长大了呢?”这就有些难为孩子们了。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如果我们每学习一首诗、一篇文,都要进行这样的生命价值的追问,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首先,它容易落入我们曾经批评过的一种阅读教学倾向,即把阅读课上成了品德课——不过是将“品德”换成了似乎高大上的“生命”而已。第二,从人的成长经验来看,“生命不可言说”讲的是对于具体的人来说,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在生命历程中去经历和感悟,靠反反复复的言语教诲和启发,极有可能会让受教育者很自然地产生“耐药性”,对“生命”的感悟越来越麻木。或者,使言说与行动背离,使“以己证诗”的美好初衷化为泡影。

  朱光潜曾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不同职业、性格和情趣的人会抱有不同的态度,知觉到“不同的东西”。阅读也是这个理。还有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说法:“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与朱光潜的意思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考虑得更深入一些,就可以拨开文本阅读表层的雾气,看到批判思维的价值——不同职业、性格和情趣的人对相同文本在不同维度、层面上的理解和共鸣,仅仅只是一种直觉的价值判断和认同,作为教师,我们还有责任引导学生突破单向的自我解读,从不同维度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以更开阔的视野来面对文本敞开的意义。阅读不能总是将自己置于被文本意义拷问的境地,我们需要保留足够的自主性和包容心态。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材总是受到诟病,与我们简单地从道德制高点来选择教材文本不无关系——事实证明,这些道德或生命说教式的文本并不能教育出真正优雅而高尚的“人”来。那么,我们沉迷于“听上去很美”的“以己证诗”或“角色自居”式的阅读教学取向,也会是十分危险的。生命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但阳光雨露从不直接宣扬自己的高洁,也从不会每天将她们理解的生命意义挂在嘴上。

  还是以《望天门山》为例。记得我小的时候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这首诗的主旨,反复强调李白是在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就以为这就是这首诗的全部了——可悲的是,今天还有孩子从老师那里获得了仅仅如此的解读。我又见到,有教师了解了李白创作此诗的背景,知道李白在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前程的自信和期待,教师便在课堂上浓笔重彩地渲染李白的豪情壮志,解读诗歌中抒写的生命价值,追问学生:你是谁?你在茫茫江面上的哪一只小舟里?谁在隆重地迎接你?认为这样,此诗就会成为学生自己的生命之诗。我们不会质疑这种追问自有其积极的价值,但是如果无论学习哪首诗歌我们都这样进行追问,一定要“以己证诗”,这样的阅读就会变得沉重无趣,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觉生出厚厚的“茧”来。细细思量,我们还会发现,这种“以己证诗”一旦成为了课堂阅读的固有模式,就与以往动辄就“赞美”“歌颂”的课堂阅读走到了同一条道上。学习《望天门山》,止于对李白抒发胸襟的理解,读出诗人那一刻的豪情——不是以己证诗,而是设身处地地“懂得”诗人的心情,这首诗对于学生的价值会因为教学的“知止”而更加丰富,它的生命力会更强。当哪一天,学生突然情不自禁地吟起这首诗,这时候自觉状态下的“以己证诗”就拥有了很自然的生活意义。或者,有一天,学生像陆建德在《自我的风景》中批判的那样,觉得李白在这首诗中只是“自恋”了一把,那我们就该庆幸:我们没有因为在课堂上进行自以为是的生命意义的说教,使得学生还能拥有难能可贵的批判思维和真正的自我反思精神。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的选择,都应该时刻怀有自我批判的自觉,懂得“知止”,防止“我执”带来的无形灾难。

古诗词教学思考2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它的语法、平仄等现在已经不常用了,如果对其笼统的进行全面教学,耗时费力不说,学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况且,由于各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古诗词教学要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⑴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⑶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⑷ 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⒊ 古诗词教学要不求甚解亦无妨

  古诗词中的谴词造句,有很多是为了追求韵律美,形之式美不得不为之的。例如通假,倒装等现象,这在现代白话中已基本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还有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等,除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需深入探究外,一般学生不求甚解亦无妨。

  4. 古诗词教学要朦朦胧胧更是美

  在学生“明诗意”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用现代白话来翻译诗词的意思。但是,如果直译的话,译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描述大体的意思。怎么说都可以,倒也并不需要像释字环节般的字字落实。如《宿新市徐公店》中:“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里的“无寻处”,究竟是儿童天真无奈地无处可寻呢?还是余兴未尽的欲寻无处?让学生争论或保留自己的观点都比落实了更好。有时,古诗词字义的浅出,还可让学生领会到意境的深入。

  总之,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学习,传承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熏陶,这种教育应从小抓起,从我们入学的那一刻抓起。因而,作为中华传统的古典诗词,应该纳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在教材之中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编排。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词教学思考】相关文章:

古诗词教学反思15篇04-19

小学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04-26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思考12-18

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思考12-11

语文教学论文写作的几点思考论文07-29

草堂古诗词04-14

冬至古诗词09-10

古诗词原文08-16

古诗词作文08-15

华山古诗词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