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夏至未至观后感

时间:2021-06-20 17:46:1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夏至未至观后感

  《夏至未至》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青春触点”,很多人当年都是追着小说来憧憬心中的“高中圣殿”。下面是CN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夏至未至观后感,欢迎参考~

夏至未至观后感

  篇一:夏至未至观后感

  《夏至未至》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青春触点”,很多人当年都是追着小说来憧憬心中的“高中圣殿”。

  国产剧中涉猎高中题材的不算多,最早的两部可能是《十七岁不哭》和《校园先锋》。这两部偏写实,而且主要侧重在教育制度上,是80后的情怀记忆。

  再往后的《十八岁的天空》,开始聚焦高中生的叛逆青春,高中剧开始时髦了起来。

  而《夏至未至》,可能又是一代人心中“最理想的高中乐园”。

  一开始,我对这部剧比较忐忑,高中生活其实是每个人心中最纯真的一块乐土,调性很重要。

  一部戏的调性主要是看整体画风和质感。《夏至未至》是青春片,画风要很纯净,得是不偏不倚的青春质感。

  像男女主角傅小司和立夏之间有不少画画的对手戏。

  高中生的画画镜头,有些沉稳,但也有不少浪漫。暖色调镜头切入,画中人和傅小司之间是捆绑的,有忧郁气质,但色彩并不单调。

  画板上的明快色彩正是把高中生活特有的明媚和治愈提炼出来。我之前很担心满屏都是浮夸的色彩,看完几段片花后觉得画风还是“克制”的。毕竟高中这个青春时期有点特殊,有高考的重担,色彩肯定不是奔放的,而是有平衡感的。

  道具也很用心,镜头给了傅小司的画很多空间,不是一扫而过,而是通过画来反射傅小司这个人物特征。这些素描作品,衬托了傅小司的冷静。

  人物服装也没有特别跳,校服都是简单的白灰搭配,中间有一点点亮色点缀,符合高中生气质。这些都是为整部剧的调性做准备,一看就知道是高中生活。

  看完几段片花后,我稍微没那么紧张。

  本以为这是一部流水线IP之作,很多粉丝奔着去看陈学冬郑爽,抛开明星不说,这部剧从画风到场景布置,还是花了功夫的。

  整部剧布景和构图还是偏写实,能从中间扑捉到剧情和人物的特质,色调加柔了不少,在写实基础上再突出梦幻感,毕竟观众还是需要空间去畅想,与现实情感做对比。

  浅川是一个纯净的城市,而浅川一中的校门又很有代入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多熟悉的校训。

  操场,可以奔跑,也可以徜徉。

  从拍摄构图方式来看,这个操场镜头我很喜欢,如果把这张图切成三等分来看,下面的三分之一留给了跑道,中间是操场,而上面又是教学楼,观众的.视觉很饱满。

  每一帧都像一副有美感且值得推敲的画作,留给了观众很多想象空间,而写实的场景就在远方,这么看好像有一种“遥望青春”的感觉。

  这次取景的教学楼构造也符合我们对高中的追忆。

  三面围起来,有一种紧凑感和压迫感,就像半座“围城”。

  高中生活日常都是我们的青春回忆录,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递纸条绝对是国民社交行为。

  我有一点强迫症,顺便把旁边的英文笔记也看了一遍,好熟悉的英文本。

  老师是我们又爱又恨的人。

  《夏至未至》里竟然把“裴佩老师”请来了,她旁边的录音机太熟悉了,英语磁带也是我们青春期中一串音符。

  和老师斗智斗勇是刺激而紧张的,但只有和老师斗法才觉得有趣。挑战权威大概只有在高中才最有成就感,大家都挺单纯的,没有利益冲突,不信你拿大学或者上班的“斗法”来对比一下。

  离开高中好多年了,看片花的时候,我会盯紧每一个细节。

  教室装的是吊扇,这也是一个“复古道具”了,以前上课听着吊扇声,也算是一种陪伴感。

  学生们的书包竟然都可以挂在桌子一边,有双肩包,有手提包。

  他们的校服也好好看,我们当年就是缺了一套好看的校服。

  《夏至未至》据说是一比一复刻高中场景,剧中校服真心养眼,不亏是最美青春剧的名号。

  整个服装和布景没有太跳,还是有共鸣感的,之前很担心画风太前卫,把最美的怀念都给破坏了。

  片花里会强调几个“高潮点”,比如高考后的集体撕书。

  这事儿我从来没做过,虽然我内心很想干一次。

  还有和老师的依依不舍。

  整个片子打光很柔,有很多全景镜头,显得饱满而清新。

  夏天不就是用来追忆青春么?

  “裴佩老师”还是那么有气质,只是岁月匆匆,眼角皱纹也有了,这个角色人选太合适了。

  再看学生们的场景。

  道具真的很有心,一白一黑的电子表,都是那个时代的青春标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能从片花中看出端倪,坐在远处的傅小司表情亮了。

  拍人物场景的时候,看得出镜头语言是动了心思的。

  两人的画板是同一个水平线,但两人却呈现出一种交错感,而服装和背景都是黑色系,这样更容易聚焦在面部表情,总感觉这种人物特写都是内心戏澎湃的时候。

  好像立夏和傅小司画画的镜头语言都特别“一致”,找了另外两张剧照做对比。

  画板和人物之间的错落感拿捏得刚刚好。

  陆之昂载着立夏这场戏也是好甜,两人笑得刚刚好。留着右边的树木做留白空间也挺好,因为这种镜头,观众是要边看边畅想的,镜头得留有余地,不能太满。

  课堂群戏有一个细节也吸引了我,你们数人头,不管是近景还会远景,每个人的“头顶尖”都会冒出来,摄影和构图是为剧情服务的,把人头都拍出来,也是为了凸显整部剧的“青春朝气”,不会很冷清。

  剧照里的“群戏”也是把高中的那种“团结感”打造得很好,人头攒动,很热闹,这才是青春的样子。

  陈学冬和郑爽饰演的男女主角,从外形和感觉来看,还是符合青春气息。听说这次都是现场同期声,大概用原声表演,也是为了突出高中剧的真实触感。两位表演如何,只能等播出后看大家反馈了。

  傅小司和立夏之间的情感故事就是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看片花和剧照,这种氛围的感觉还行。高中生的情感表达方式,有点磕磕绊绊的青涩。

  白敬亭这次饰演的陆之昂有一段“麻辣老师模仿秀”,大概每个班上都有这么一个“淘气男孩”。

  个性和搞笑,在青春期里是难得的,所以外向的男孩儿,人缘会特别好。

  流动红旗,又是回忆杀的触点,这是每个人集体荣誉感的启蒙。

  《夏至未至》还推了一款暗黑版预告片。

  从各种负能量中,解读青春的残酷和无情。

  色调都昏暗了不少,显得压抑,慌张。

  大概走出高中之后,有些人都回不去了。

  很喜欢这种黑白图片,能把人物聚焦,在观众面前呈现出更有张力的情绪。

  《夏至未至》剧版能否成功,除了演员们的表现外,整个场景布置和细节拿捏也很重要。

  演员们的表现,得等剧播出后去判定。而目前片花里呈现的场景还是挺有代入感的,而且镜头语言也是打磨过的,青春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大家的“追忆欲”,很多场景,很多小时候才有的那种“距离感”,只能通过镜头来扑捉。

  尤其青春的镜头,不能刻意,得自然而饱满。

  所以我看很多群戏都拍得很动人,每个人的情绪都出来了,这种镜头特别能煽情。

  而且很多留白镜头又能给观众特别多空间去畅想,这部片子可能是一种回忆,也可能是一种治愈。

  篇二:夏至未至观后感

  2009年,第一次看郭敬明的小说,就是《夏至未至》。那时我初一。

  我记得那时的《夏至未至》有着浅绿色的封面,简洁而大方,十分喜欢,便向同学借了看。书是不流行在别人那儿过夜的,我只有一天的时间。我也并非可以上课看小说的人,就凭着下课和中午及傍晚的时间(那天好像还有节体育课)看完了。我觉得我看书速度真的是锻炼出来的。

  以前很喜欢《夏至未至》,觉得很清凉。回忆与现实来回交错,很有文艺感,当然这也是那个时候一些非主流的看法。故事的叙述很像散文,各种时光穿插交错,对情节不大记得了,人物却还是很鲜明。

  我很喜欢这本小说里面的人名,立夏、遇见、傅小司、陆之昂、程七七、青田、段桥,我觉得这些人名都特别美。他们从名字上就和这个夏天开始了很美妙的邂逅。

  年少的我很喜欢陆之昂这个少年。同样是三人组,同样是甘愿做配角守护着主角,罗恩和赫敏相爱了,陆之昂却和立夏不是一对。对比之下,我就更心疼陆之昂了。

  后来看过很多很多的言情小说,郭敬明这个名字也似乎在言情界淡了下去。他后来好像更喜欢写《爵迹》之类的,到后来,他好像再也没写过故事了。郭敬明的世界观好像越来越和鄙薄的现实世界重合,再也没有一部像《夏至未至》这样温暖的轻言情了,也再没有一部轻轻地点过年轻人奋斗拼搏向上的小说了。这大概也是我对《夏至未至》不能忘的缘故吧。

  1995——2005,小说总喜欢用十年来计量,仿佛我们的青春恰恰是十年。那么,我看《夏至》似乎也快十年了。

  2005——2015,《夏至未至》问世十年,郭敬明将它拍成了电视剧。这部剧马上要在湖南卫视播了,看到微博上的宣传不禁就想起了我的初中岁月,那些年热爱非主流的青春期。

  天真岁月不忍欺,青春岁月还在那里。所以趁着电视剧重温一下,看看那些年的审美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