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时间:2021-02-03 08:26:4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由汤姆.霍伯2010年执导、科林费斯主演的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在2011年第83界奥斯卡提名单上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科林。费斯凭借此片获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片男主角。汤姆。霍伯因为之前拍短片,并不为影迷所熟知,但2011年2月的第83界奥斯卡颁奖典礼中,他凭借对《国王的演讲》沉稳有力的掌控而一炮走红。

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一:

  改变人生的故事很多,影片《国王的演讲》是一个关于自信的主题。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最令人折服的便是导演用自己风格的电影语言对故事的讲述形式。在叙事风格上,导演用了一种极其客观的心理视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结巴的人被幼年时期的心理隐痛困扰多年,他在心理医生(没有医生执照)莱诺的帮助下从长期的困惑中走出来,克服自卑,重新建立自信,从而改变自己人生的故事。这个结巴的人就是有着特殊身份的英国乔治六世国王。

  影片中的情节建构采用了传统的叙事结构,通过两条主线穿插,在时间和历史背景下以约克公爵(伯蒂)自信心的逐步建立悄悄推动故事的发展。好的故事,首先是对一件事的建构――不仅是列举一系列事件,而且将这些事件组织成一种连贯而有力的形式,先建立一个有趣的矛盾点,然后对这一叙事事件进行构建。汤姆。霍伯深谙此道,他先是以伯蒂在一开始演讲中的结巴作为矛盾点,然后围绕着莱诺为他治疗结巴和国家处于严峻历史形式的转变下,将两条主线穿插剪辑。一方面是国家局式的内忧外患,历史使命迫使伯蒂担当国王的重任,演讲是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伯蒂和莱诺的关系从不平等到平等地直呼其名,从不信任到信任的积极治疗再到坐下来倾心长谈,再到莱诺的对症心理疗法,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使治疗结巴成为必然,把伯蒂推上国王的风口浪尖,从而最终建立自信,成就一场伟大的演讲。

  男主角科林。费斯在刻画有着特殊身份的伯蒂时,用他那丰富细敏的内心表演,将伯蒂的性格缺陷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紧张便说不出话来的结巴,拿着讲演稿惴惴不安的神情,盯着麦克风对播音员善良的忠告听而不闻的茫然,他那不知如何安放的眼神,暴燥易怒的焦虑,在父亲和哥哥面前的极度自卑……伯蒂幼年所留下的影响他多年的心理隐痛在科林。费斯的表演下,得到很到位很传神的刻画。在他主动坐下来与莱诺倾心长谈时,我们看到了他多年困扰于心的隐痛,他的心结在慢慢打开,慢慢消融,他的自信在一点一点地建立。

  1925年,国王乔治五世的二儿子约克公爵作为他的代言人,在伦敦温布利的英帝国博览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一个突兀的圆形麦克风的1个半的正/反打空镜头,紧接着,观众就看到演播室里,约克公爵在妻子的陪同下,低着头靠在墙上盯着自己手中的讲演稿口中紧张不安地念念有词。他那拿着讲演稿惴惴不安的神情,在演讲时间一点点迫近时,紧盯着麦克风对播音员善良的忠告听而不闻的茫然,他那不知如何安放总是躲闪的眼神,站在麦克风前紧张地结结巴巴字不成句的表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因为结巴而失败的演讲。但那时候他还不是国王。

  不难看出,故事是围绕着结巴从这里展开。对于约克公爵来说,演讲将作为他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此,他不得不面对多年来早已不抱任何希望的治疗。在妻子的陪同下,他极不情愿地来到罗格语言矫正中心接受治疗。罗格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一切从简是他的处世原则,尽管他知道约克公爵的真实身份,但一开始他便直呼约克公爵的名字伯蒂,并也要求伯蒂同样亦称他莱诺,且直言相告,接受他的治疗,首先要求平等和信任。这是治疗的基础,也是治疗的关键。

  在伯蒂第一次勉为其难接受治疗的片段,有一个画面:伯蒂坐在一张沙发上,莱诺搬了一把椅子坐在他对面,然后自言自语却有意对着伯蒂说的“不能离得太近”又把椅子向后移了一点。在这个画面里,他们的距离那么远――不是亲密距离,不是友好距离。在这个片段的两人对话中,导演使用了长镜头并大量地用了正/反打镜头,开始用了3个正/反打镜头,紧接着又用了17个正/反打镜头,再接着用了6个正/反打镜头。在这些大量的正/反打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伯蒂对莱诺的不信任以及他们关系的不平等。伯蒂对自己丧失信心,并对治疗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固执,并有着很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暴燥易怒的性格。

  热爱沙士比亚剧并从不言弃的莱诺将伯蒂的这些表现一一看在眼里。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结巴,他不动声色地察颜观色并循循善诱,他知道,在伯蒂的内心深处一定有着难以言说的隐痛。他要挖掘他的病因所在并对症下药,心理疗法必不可少。伯蒂对谈论自己的隐私非常敏感,他不愿谈论过去。不得已情况下,莱诺让伯蒂在强烈的音乐声里读沙翁剧本中的句子。其中的一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其实对伯蒂有着暗示作用,但拒绝治疗的伯蒂根本没有意识到莱诺的良苦用心。莱诺只得用流声机将伯蒂在音乐中朗诵的句子记录了下来并交给了伯蒂。

  影片剪辑中,两条线索紧密穿插。

  老国王的身体每况愈下,令人失望的大儿子大卫,希特勒对英国的虎视眈眈,老国王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他开始有意栽培伯蒂,演讲便是其中一项内容。伯蒂意识到,作为国王,演讲必不可少,结巴问题必须面对。在一次无意中,伯蒂惊疑地听到自己录在唱片里连贯流畅的声音。这些,使他对自己生出信心,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并促成了他的第二次治疗。见到莱诺时,伯蒂真诚地对他说:“我愿意努力配合治疗。”

  接下来的一段叙事,影片巧妙地运用了剪辑的电影语言,穿插着讲述了伯蒂治疗中的进展与其在使用治疗中的技巧在演讲中产生起色的效果。

  老国王的死不瞑目,继位的哥哥对国家大事的不关心,使伯蒂的心情很糟糕,他主动找到莱诺敞开心扉。这一次的画面里:两个人围桌而坐,他们离得那样近,气氛温馨融洽,伯蒂将他内心的隐痛一点一点地呈现给莱诺。此时,镜头大多对准了伯蒂,偶尔出现的莱诺是个心灵相通善解人意的倾听者。酒和飞机模型,这些场面调度,成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道具。父亲临死时对别人说的那句话“伯蒂比他任何哥哥加起来都勇敢”,让伯蒂大感欣慰并信心大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当他在飞机模型上边涂胶水边难过地讲述他幼时的隐痛时,莱诺终于看到了他坦诚的真实内心,看到了他结巴的症结,并从中看到了孤独善良的伯蒂。这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才真正的平等和信任。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预想得那样顺利。身为国王的大卫继续令人失望,英国和德国的大战在即。莱诺开始针对伯蒂的内心症结对症治疗,并从中看到了伯蒂当国王的潜质,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伯蒂时,伯蒂勃然大怒,两人不欢而散。在大卫正式宣布退位,对自己能力怀疑并对哥哥愧疚害怕当国王的伯蒂不得已被推上王位。这时,他才真正理解了莱诺这样做的意义。他主动找到莱诺道歉,两人握手言和,再一次围炉而坐倾心交谈。伯蒂终于摆脱了父亲和哥哥在他心中的阴影,当上了真正的国王。

  加冕仪式,伯蒂将莱诺带到教堂准备仪式上的演讲。在大主教的挑唆离间下,伯蒂发现一直被他信任的莱诺没有医生证书,没有行医执照,他对莱诺大发雷庭。冷静的莱诺故意采用激将法坐在他的龙椅上,逼他在盛怒下说出了他从前不敢说出的话。此时,他的自信才真正找了回来。

  加冕仪式上的演讲,成为影片中的高潮。这次演讲,伯蒂重新找回了他失去的自信,以英国乔治六世的身份站在英国民众面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意义非凡的演讲。在他自信而又勇气十足的声音里,镜头频频在他与民众之间切换。平民在听,播音室里的工作人员在听,莱诺在听,广场上的人在听,大卫在听,土兵们在听,工人在听,母亲、妻子在听,丘吉尔在听…在一片欣慰和振奋人心的掌声中,莱诺悄悄告诉他说:“W的音有些停顿了。”伯蒂自信满满地答:“不能太流利了,免得怀疑是替身!”

  影片最后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两条穿插的线索水到渠成汇成了一条河流,促成了最后的国王的演讲,一个全新的伯蒂昂首挺胸地向我们走过来。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二:

  看英文电影的坏处就是老忍不住去看屏幕下方的字幕,大大地干扰了对影片每一个镜头的欣赏。几年前看过电影国王的演讲。前段时间看了电影丹麦女孩后惊叹摄影之美,感觉摄影师镜头下的画面竟有着宛如史诗般的画质。后来朋友就告诉我该影片的摄影师丹尼.科恩Danny Cohen还有两部优秀的作品分别为国王的演讲和悲惨世界。于是我又重看了国王的演讲两遍。

  这是部值得反复看的电影。如其经常去电影院看国产烂片,不如反复看几部优秀的国际大片。一部好的电影,除了需要一个好的导演之外,那就是一个好的美术总监了。电影是视觉艺术,通过镜头讲故事。我喜欢阅读故事。曾经,我觉得故事是决定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元素。后来,故事读得越来越多,才发现正如某位哲人说过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古往今来,全世界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人世间能发生的故事也就那些类型。那么为什么人们总是在不停地讲故事?为什么总会有所谓的新的故事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呢?决定这一切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和细节。那些流传百年的世界名著讲述的故事就独一无二了吗?简爱的故事不就是民间的灰姑娘和王子间的恋爱吗?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不就是不甘于现状的风流少妇的红杏出墙吗?红与黑的故事不就是屌丝逆袭变身高富帅吗?…几乎每一种故事在任何时代都反复发生,换汤不换药。汤太重要了,它由时代决定口味,由不同的个体熬制成不同的颜色。

  国王的.演讲在类型上偏向于励志故事。一个从四五岁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口吃的王子(后来成为国王)为了能像正常人一样进行公众演讲,寻遍名医,克服各种困难,最后成功地改掉了结巴。普通人中历尽千辛万苦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用艺术的方法拍成电影也会感人。但是,这部电影更吸引人,因为发生在神秘而高贵的皇室。所以选择故事发生的场合太重要了,这无疑也是把故事讲得更吸睛的细节之一。

  故事发生的这一特殊场合决定了整部电影接下来所有的语言,行为,环境都有看头。只要不搞砸,这部电影就成功了。

  我要提的是,这部2010年出品的电影的摄影不错。镜头不如丹麦的女孩始终那么唯美,但大量运用了虚实,强弱,大小等对比手法,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的视觉震撼。既突出了电影中的人物和思想表达,又创造了美的艺术享受。譬如,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Lionel.Logue)走进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时,镜头先从下往上拍,又由远及近,高大粗壮的教堂立柱,墙体,高耸的教堂顶部,空旷的空间,渺小的罗格。镜头制造出来的强烈对比,充分展现了皇家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恢弘气势。打在庄严大教堂高耸的立柱上几束黄色的暖光,还有那图案复杂,颜色绚丽的窗玻璃彰显了皇家教堂的高贵和神秘。又譬如,Bertie开车停在一个有着树林和巨大草坪的花园里等候哥哥。巨大的草坪,远处的树林,无人的笔直的路,Bertie站在他的汽车边抽烟等候着哥哥。镜头这时候离人物比较远,整个画面不就是一副精心构图的画作吗?国王在发表第一次战争演讲时,镜头深入伦敦甚至英国的各个角落,抓拍千千万万英国人当时的神情。从这一个个镜头里观众不仅读到了他们的心理,更看到了人们的穿着打扮,家庭装饰,街道景象,政治家的会议室,国王母亲的起居室等等。这些镜头让人了解到当时的英国是多么严谨,整洁,有序,发达。如果要了解什么是英伦范儿,看这部片子就可以了。

  电影中演员的演技当然非常好。那么多的特写镜头对着主要的几个演员各种表情,没有好的演技还真没法拍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心理治疗师。他洞察人性。他明白每一个结巴后面都有深刻的心理创伤。除了训练肌肉等语言技巧外,他不停地挖掘Bertie的内心世界,从而让Bertie面对自己,发现自己,放松自己。人只要无所畏惧,一切便可迎刃而解。而无所畏惧的前提是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绝不逃避。这样的语言治疗师不只是个专业工作人员,更是个有着深厚智慧的人。原本看不起他的国王最后把他当成了真正的朋友。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显示了莱昂纳尔是多么的聪明。国王在发表第一次战争演讲时,莱昂纳尔作为随身跟从的语言治疗师不离左右。演讲成功结束后,国王坐到宽大的办公桌后,莱昂纳尔习惯性地站在了国王的身后一侧。但是,他特意退后了一步,保持着合适的距离。国王这时候站起来轻轻地搂着他的肩,握着他的手,真诚地感谢他,并第一次称呼他罗格,我的朋友。要知道,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罗格一直要求和国王平等相处,不能称呼他为罗格医生。他也一直直呼国王的昵称Bertie.此时,罗格面对国王的感谢,庄重地称呼国王尊称了。也就是说,莱昂纳尔一直非常懂事地保持着和国王之间的距离。当国王看不起他的时候,他把自己看成是平等的人。当国王把他当成朋友时,他明白他只是个普通人。他自视甚高,又自视不高。他始终知道自己是谁。了不起。

  影片中也不乏很多哲思般的语言。譬如Easy when you know how. He’s afraid of his shadow.等等。如果说要找不足点,我觉得人物表情特写太多,太单调。

  也许是曾经参观过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也在皇家的白金汉宫护栏前仰望过,当影片的镜头聚焦在这些自己走过的地方时,内心感觉亲切又激动。这也让我对该影片多了几分好感了吧。

【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感】相关文章: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05-30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通用15篇)04-14

电影超越观后感03-20

电影搜索观后感03-19

电影观后感【热】03-15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03-11

电影刮痧观后感03-10

电影1921观后感03-03

电影勇敢的心观后感04-07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观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