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美军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时间:2021-02-01 16:01:2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美军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导读: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出品的战争历史片,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美军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一:

  血战钢锯岭,这两天高频刷屏,乘周末也看看。

  这是一个关于冲绳战役中一个绝不持枪的医务兵戴斯蒙德勇救75名战友的真实故事,也是二战史上美国唯一一次为“逃避兵役者”授勋。

  朋友圈里好多评论震撼于梅尔吉普森一如既往展现血淋淋残酷真实的气魄。不过从战争场景的角度看,并没有超越“拯救大兵瑞恩”、“风语战士”、“父辈的旗帜”、“兄弟连”等经典作品。但这部片却不能称之为战争片,钢锯岭上的血战占整个影片篇幅的一半都不到,戴斯蒙德的童年、追求姑娘的日子、军营的冲突矛盾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让我想起的是“阿甘”,同样真实的美国英雄,同样扭曲压抑的童年,同样执着励志的青年;

  看到三分之二戴斯蒙德独守钢锯岭,彻夜一个又一个救人,他精疲力尽却一次又一次喊出 “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的时候,脑子里一下子就嫁接到了几乎同时期的辛德勒,一个不停的透支自己的生命,一个不停的透支自己财富,就是为了在漆黑夜里心里的那句“再救一条人命”;

  到片子快结尾美军重返钢锯岭,戴斯蒙德已然是战友们的继续战斗下去的精神支撑了,他不惜违背安息日的规矩随同战友们一起投入战斗,被假装投降的日本人手榴弹炸飞的时候,梅尔吉普森多年前的作品耶稣蒙难记赫然浮现,这已经不是前一夜的自我救赎了,他的确在真正意义的救人了。

  从“勇敢的心”到“耶稣蒙难记”再到“血战钢锯岭”,梅尔吉普森宛若宗教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一样,在一步一步走向自我的审判日。人性无关宗教,每个人都需要先自我救赎,然后才能真正意义上做有益于这个世界的事情。

  血战钢锯岭--梅尔吉普森作品,五星推荐。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二:

  为了体现对这20块电影票的尊重,在去之前认真的看了两个影评。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精进》一书中提到:看电影就像读书一样,要善于往深里去解剖。电影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次性作品,很多人看完之后就知道个大概。但事实上,通过影评给予观众的却又三层价值,一层在于定格,二层在于再现,三层在于提供那条通路的入口。这里所说的入口就像是福尔摩斯基于对象构建现场,提供工具和细节,找出一条通路,然后发现真相。

  说白了就是,优秀的影评会给人解码一部电影的切入点。

  以下才是正文

  回到电影(以下都是我根据影评的思路去看这部电影,进而得到的一点小感触)

  男主在一次儿时的打闹间,差点失手杀了自己的哥哥,在震惊之后,他恍惚地站在墙壁上悬挂着的基督教原罪的壁画前,开启了自己的信仰。并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愈发坚定,包括后面的参军,甚至是宁愿被以拒不服兵役的罪名控告,上了军事法庭,面临坐牢的代价也要坚持“最虔诚的教徒不碰枪,不杀人”。这一切的铺垫,终于迎来了电影的高潮也是最重要的阶段,钢锯岭之战。

  如影评中说的:这是我看过最长,最血腥,最真实的战争场面。面对尸横遍野的焦土时,炮轰后的硝烟遮挡视线。永远也不知道第一颗子弹会何时何处的呼啸而来,也许就在下一秒,刚刚还站在你身边的活生生的战友,就成了一具残缺不全的尸体。

  电影直白粗暴并真实的向观众呈现了,那一颗小小的子弹,穿过人的身体随之而来的是“空腔效应”,破碎的内脏会从巨大的弹孔中飞溅出来。在以往影视剧中,中枪后仅仅透过衣服的一些血液,最大的坏处不是影响剧本的质量,而是模糊我们队枪支和武力本身的恐惧感。在这场战争中,有美军的冲锋陷阵,也有日军的`势均力敌。有日本人的残忍无情的锋利刺刀,也有美国人那能把人活活烧死的可怕喷火器。在战场上,导演没有美化任何一方,他露骨地表现出,在硝烟中平常彬彬有礼的人们,全然忘记文明和道德,仿佛回归一万年前动物的本质,只有兽性只有厮杀。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这才是战争最可怕的,在这一方小小的钢锯岭里短短十几个小时发生的事情,顷刻摧毁了人类几千年来创造出来最骄傲的文明和规则,人啊终究也是动物。

  也许是导演并不想让观众如我这般,沉浸在恐惧中。所以男主来了,犹如开挂一般,在队友们都撤离的情况下,男主独自一人在废墟里。救下了一个又一个受伤的战友。有一幕让我特别震撼,训练营特别看不起男主的施密特,因为男主在战地上表现出的勇敢而对其产生敬佩之情,二人在短暂的相处产生了战地友情(有点肉麻,语文水平有限,就这么地吧)。后来,当男主将身负重伤的施密特背回来后,才发现他早已死去,那一瞬间的感情爆发,有痛苦更有迷茫。我想当时男主应该觉得,遵从上帝的意思,尽力挽救每个人,为什么施密特还是死去了。这个时候男主问:上帝啊,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仿佛神迹一样,有一个声音穿破硝烟:医疗兵,救我!这时他没有犹豫,就像中剂强心针,立即冲进硝烟中,去救剩下的伤员。这一直到他精疲力竭,援兵赶来。他总共救下了75名伤员。

  开始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想要最直观的告诉我们战争的泯灭人性。但是,现在我觉得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战争的残酷和男主对信仰无比坚持,二者之间的拉锯。在很多情况下,类似男主这种“另类”并不容易存活,而当他们真正发出光芒,成为传奇的时候,总会让人备受鼓舞。

  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毕竟没有谁想把自己的电影拍得满满负能量,总是要在绝望中含有希望才是好的吧。

  战争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三:

  血战钢锯岭,可以说这是近段时间个人认为比较不错的电影(个人观点不喜勿喷),看完之后夜里想了好多,跟老公也各抒意见一番,顿时觉得还是不是很表达完善,因此便有了写一写的想法。

  不分先后,只是几点感悟。

  一,近日来,很多时候都跟老公起着莫名其妙的冲突,当然我的内心是知道的大部分都是翻旧账,或者是因为工作上的负面情绪而故意找茬发泄(不得不说近日老公表现不错)。昨天这部电影里面,当看到男主道斯最后因为自己的坚定的信念而走上军事法庭甚至于可能走进军事监狱之时,他的爱人多萝西依然在他身边是你,坚持他的观点(尽管她自己对于多斯的理念不是完全的信任,这在她劝说多斯拿起枪假装一下就可以看出来),陪伴他一起经历,并且依然不忘自己的初衷——我爱你就是因为你的与众不同。这点让我深深的动容,曾记得当时的老公也问我为什么喜欢他,我说因为他的内秀不张扬谦虚,而现在我却忘记了这份爱,并且讨厌他的内秀不张扬。我变了,在婚姻生活里我忘记了爱意,我忘记了这份情,因为对现实的不安焦躁狂怒,让我忘记了生活本质,被生活所绑架。依然记得当初想着能和他一起一辈子,就足够了,那种充实满足。

  二,家庭原生环境的重要性。道斯和哥哥一直从小嬉闹玩耍,个性本是十分开朗活泼的,可是因为父亲的酗酒暴力,道斯有了暴力倾向。与哥哥的一次冲突中,他竟然挥起了砖头砸向自己的哥哥,同时父亲因为酗酒与母亲的争吵也影响到了道斯,道斯甚至差一点枪杀了自己的父亲。然而,让我们欣慰的是道斯有位包容与博爱的母亲,道斯的母亲在教堂工作,唱歌赞颂天使的歌曲,与父亲以暴制暴不同,母亲选择安慰因打伤自己的哥哥而害怕的道斯,在面对道斯,面对自己酗酒的老公,道斯的母亲依然坚信善念,坚持包容和爱。“杀人,是罪恶,剥夺别人的生命,这是上帝不能够容忍的最大的罪恶”。显然母亲对道斯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给新时代新女性的我,也留下了深刻影响,我也会成为别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我也会有自己的家庭,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在自己的小家里,我会给老公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原生环境呢?期待!也加油!)

  三,战争的伤害以及战后心理恢复。"和平年代,黑发人送白发人。战争年代,白发人送黑发人”。所以当道斯的哥哥要去参军的时候,道斯的父亲嘴角开始抽搐,脸部充满血丝。他是军人,他知道战场的残忍,他知道战争随时都能带走自己的孩子,他还想到自己失去而最好的哥们。战争给他带来的是死亡,是失去,是痛苦的回忆,他的心性变得变得疯狂变得暴躁,甚至会有人嘲笑他的疯狂。他只能在墓地跟自己的盆友在一起。“当初为国抛洒热血献出生命的我们,如今时过境迁,就被如此轻薄地对待?”是的,战争就是这样,在战场上折磨在战后也继续折磨。他讨厌战争讨厌自己要去参军的孩子。而后继哥哥参军之后,在恋爱中甜蜜纯真的道斯也要去参军了,这队美好爱情的拥抱者却要面临分开或者永远的分开。多萝西是无力的,尽管她爱他,可是她知道她不能阻止她的爱人。“他们为了我战斗,我不能待在这里什么也不做”。当电影带我们走进战场,来到日本冲绳岛的时候,画面好不含蓄甚至十分夸张,我甚至开始质疑导演夸张我没有经历过战场,可是我却害怕了,我甚至能

  四,信仰(无关宗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这部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最核心的主旨就是信念(不谈宗教)。在电影里道斯深深坚信自己要去救人,别人都在杀人,我在救人,这才是我为国参军的目的。所以他不会触碰冰冷的杀人工具——枪。即便被身边的教官、战友逼迫,即便进入军事法庭进监狱,他都不曾动摇。“如果我不坚持我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他曾对着他的至爱说道,没有了信念,甚至无法与爱人相伴生存。作为观众,当电影场景从平淡生活叙事来到血淋淋的战场时,我也曾怀疑当来到战场的道斯是否还依然坚持着,我会思考,是不是最后道斯改变了,可是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主啊,求求你,帮我多救一个”。最后导演将镜头完全交给了道斯,我相信这一点也不夸张,道斯像上帝一样拯救一个一个的朋友敌人,而再救一个人成为他唯一的想法。忽然我就明白再次进攻钢锯岭的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道斯的祷告,而是需要一个信仰一个精神上的信念,足以支撑他们取得胜利的信念。

  五,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的思考。大多美国电影都是极具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钢铁侠,蜘蛛侠,超人。没关心,再多的XX侠,我们都乐意接受,并且乐此不疲。然而血战钢锯岭这样的故事情节为什么在中国电影上却没有类似的电影呢(要知道二战主战场之一而中国战场上也曾出现过很多英雄)?我想某种程度上可能就是在宣传国家主导意思形态方面而不同吧。当然这没有好坏优劣之分,这方面我个人觉得大家可以《湄公河行动》《寒战》《血战钢锯岭》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电影方面依然体现出了个人本位和集体本位的不同。

【美军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相关文章:

传记电影推荐《血战钢锯岭》12-26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05-13

电影超越观后感03-20

电影搜索观后感03-19

电影观后感【热】03-15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03-11

电影1921观后感03-03

电影刮痧观后感03-10

埃及王子电影观后感04-09

微电影《在场》观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