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血战钢锯岭》最新观后感

时间:2021-01-28 12:06:0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血战钢锯岭》最新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的战争场面,则是较为宏观的场面,多数为第三视角,昏黄色的滤镜和高速摄影,光影和烟火特效,这里要表现的是,观众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血战钢锯岭》最新观后感,欢迎阅读。

《血战钢锯岭》最新观后感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一个宿舍去网吧通宵联机暗黑2,那是我们所有人第一次玩,啥也不懂就是瞎打。我选了个法师,有个二货选了个圣骑士,也不会配装备和加点,把圣骑士当野蛮人使,拿着二五眼武器上去PK,总是死。

  后来这哥们郁闷了,索性碰见大怪躲着远远的,跟着我们后面蹭经验,就这还是总被灭。他是那种特别喜欢近战PK的那种人,说这次选得角色不对,不好用(实际上就是这货笨,后来熟练了选野蛮人也是总死,我记得很清楚,丫曾经创下了一次捡19个尸体的记录)。但我们一致认为,圣骑士可是牛逼角色啊,别的不说,可以加血奶人这一条就足够牛逼。

  这个故事虽然跟这部电影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有个比较鲜明的噱头,在如地狱般的战场,我方能出现一个救死扶伤的英雄有多么的可贵,而且在手无缚鸡之力的情况,想要保证自己也活下来,是有多么的困难。

  《血战钢锯岭》,这个故事如果放在平时,肯定会被人喷矫情和装逼,但电影是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历史原型人物就是这样,而且查资料,真实故事要比电影中所展示更加开挂。

  上哪说理去?

  典型中的非典型

  《血战钢锯岭》是以戴斯蒙德·道斯的开挂故事改编的传记作品,如何去吸引观众?依靠战争场面还是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救赎?在如今二战电影整体式微的情况下,常规的战争电影内涵,并不能让本片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任何一部电影,最需要具备的就是话题性。“一个拒服兵役,没有任何杀死敌人记录却获得最高荣誉的士兵”,这就是本片的'话题。就像一个没有参加任何比赛的运动员最终获得奖牌一样,以这样看似具有矛盾性的噱头为故事起因,很容易吸引观众去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如此一来,本片的选材可谓精妙。

  那么话又说回来,仅仅有话题是不够的,这部电影究竟要表现什么?一个枪林弹雨之下的幸运儿吗?并不是这样,以梅尔·吉布森过往导演作品的风格和方式,《血战钢锯岭》有着梅老板过往作品强烈的风格属性。

  梅老板的特色

  如何评价梅尔·吉布森的导演成就?这位迄今只导演过四部电影,各个惊艳,虽然题材不同,但仔细研读,却有着统一的风格和主题。

  梅老板的作品,从电影技法上来看,乃是好莱坞最为典型的商业电影模式。以《勇敢的心》为例,从叙事到场面,再到气氛渲染和角色刻画,可称好莱坞商业片的标杆,与《宾虚》《阿拉伯劳伦斯》这样的作品比肩。

  虽然梅老板是澳洲人,但他的作品确实美国人最喜欢的那种风格和技巧。

  而且他的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主题:从不避讳的血腥暴力和宗教信仰。

  我最喜欢的是那部《启示》,而且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与《血战钢锯岭》除了主题之外,在叙事节奏上也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影片花了大半的时间向观众讲述玛雅人如何狩猎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风俗信仰。影片进入后半段,恐怖的瘟疫、残虐的大祭祀仪式相继映入眼帘。电影的重头戏是长达半个小时的丛林追杀。这一段极为精彩,负伤逃亡的“虎爪”凭借顽强的韧劲、敏捷的身形和对妻儿的牵挂,利用丛林地势以一己之力将敌方的七人劲旅击败,镜头的表现至关重要,信仰的主题得到深化。

  而《血战钢锯岭》大致也是如此,我们稍后再分析。

  真实的残酷

  本片的战争场面的真实与血腥,是广为人知的。很容易将其与《拯救大兵瑞恩》那场战斗联系起来,但二者也有本质的区别。

  《拯救大兵瑞恩》开场30分钟诺曼底登陆,晃动的手提摄影、浅绿色的滤镜和“卡式噪点”、跟拍过肩拍等大量主观镜头,子弹呼啸而过,几乎将观众置身于那个炼狱般的清晨,身临其境的残酷,是电影所追求的。

  《血战钢锯岭》的战争场面,则是较为宏观的场面,多数为第三视角,昏黄色的滤镜和高速摄影,光影和烟火特效,这里要表现的是,观众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这是很传统很传统的那类好莱坞式战争片拍摄技巧。

  随处可见的断肢残臂、被炮弹炸成两段的人、子弹瞬间在人脑袋上钻好几个洞,浑身是火的日本兵冲向美军、自杀式冲锋等等。电影对这些血腥场面是直观的展示,甚至还有大量特写镜头,口味相当重,容易造成肠胃的极度不适。

  这是《拯救大兵瑞恩》那种晃动的主观镜头无法展示的地方,虽然前者也是以血腥残酷闻名,但是不会出现慢镜、特写镜头对气氛和场面的烘托。

  《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场面是震撼多于残酷,而《血战钢锯岭》的战争场面只有残酷。

  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幕,就是清晨日军从坑道中一涌而出的冲锋镜头,宏观镜头下日本兵高呼“万岁”如潮水般的冲向美军的临时战壕(玩过《使命召唤5》的朋友绝对不陌生),跟僵尸世界大战中的丧尸一样,这种的场面,甚至要比各种血腥镜头更加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信仰之力MAX

  在如此残酷的战争场面渲染之下,男主角多斯的经历就更加具有传奇色彩了。电影一再突出一个主题,多斯之所以能够“不带枪上战场,救了多人自己也活了下来”,并不是幸运女神的眷顾,而是信仰之力。

  回到《启示》,本片与之类似的就是故事模式,实际上梅老板所有电影的叙事都是如此,前半段细致的铺垫,后半段对气氛渲染的极佳功力。

  前半段用大量篇幅展示主人公的日常信条,对于信仰的坚持,令其不惜代价,甚至上了军事法庭都在所不惜。正式这份对信仰的坚持,才有了后面的故事,让后期的出生入死更有说服力,这样细致的铺垫,是后期的故事渲染力的极佳载体。

  有意思的是,本片并没有花费大量笔墨去描写主角建立信仰的过程,只是一笔带过。很多新观众或许不太了解为什么他会如此坚定自己的信仰。

  但个人认为,这正是梅老板的特色,他的任何作品,虽然都是专注于信仰,但绝不对去描述信仰。略过经过,直接表现结果,用角色的行动力去反衬信仰的伟大。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这样。

  《耶稣受难记》就不用说了,《血战钢锯岭》中的“再救一个”,几乎等同于《勇敢的心》中的“自由”。主角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营救,几乎等同于《启示》那半个小时的丛林之战。

  而且本片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几乎是两个极端,后者展现的是大环境下的信仰缺失,让大英雄变得一文不值。而《血战钢锯岭》则是突出对信仰的坚持,让小角色变成大英雄。

  相比于当下时代,个人信仰才是最珍贵最坚不可摧的,信仰的价值远甚于时代价值,特别是在大时代背景下,战争让人感到渺小和迷失,也会让人变得伟大。

  结语

  《血战钢锯岭》很好看,尽管电影可成典型的好莱坞主旋律作品,拍得也很传统,但主要是娴熟的电影技巧,对气氛和主题的烘托,让电影非常流畅。,没有刻意营造的戏剧冲突和大起大落的情节,该细致的时候细致,该渲染气氛的时候将画面和桥段渲染到极致,甚至煽情也是恰到好处。

 

【《血战钢锯岭》最新观后感】相关文章: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05-13

传记电影推荐《血战钢锯岭》01-31

熊出没之雪岭熊风观后感05-02

关于潭岭天湖旅游攻略04-05

七夕西岭免费情侣线路介绍04-10

大兴安岭自助游攻略03-30

关于凤凰岭自然风景区的旅游攻略04-11

最新元旦空间留言 最新01-27

最新求职简历02-17

最新实习心得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