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韩文公话剧观后感1500字

时间:2021-01-20 15:04:1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韩文公话剧观后感1500字

  

韩文公话剧观后感1500字

  观看了大型话剧《韩文公》。据了解,该剧主要取材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的一些真实历史故事创作而成。

  全剧看完,在对韩愈忧国忧民精神深深敬仰之余,脑海也产生了一个疑问:韩愈在潮州干了那么多的好事,钱从哪里来?其实,看问题喜欢从钱的角度出发,是我从小以来就有的一个习惯。

  记得小学四年级时,一次和家人看一部港剧,我蹦出一句:电视里的人天天不上班,只顾谈情说爱,游山玩水,吃饭的钱从哪里来啊?家人听了哈哈大笑,表姐拍着我的脑门说:“拍戏而已,谁会像你这样现实啊,简直掉钱眼了。”开口就说钱从哪里来,的确好像有点庸俗。但长大后,经历的事情多了,越来越觉得,很多时候现实一点,多问一句“钱从哪里来”,很有必要。对于绝大多数的事,哪怕分析得再怎么前景美好,也许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钱:怎么来,怎么花,能不能平衡。很多时候,把钱的问题弄透了,搞清楚了,会使你对这个事的认识更加深入,事情办起来也会更加踏实。

  韩愈在潮州都干了什么事?根据话剧内容,结合一些史料,可以概括为筑渠治水、扑杀鳄鱼、释放私奴、兴办州学,打击奸商,等等。 除了打击奸商外,其余的事情每个都是大项目,更是民生项目。哪一个不需要花钱?哪一个不需要花大量的钱?在剧中,韩愈激昂感人的动员讲话后,乡亲们团结一心,说干就干,一眨眼间,水渠修了,鳄鱼治了,私奴放了,破败的州学旺了……

  看起来很容易,也非常精彩。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仅仅是话剧表演。好看的背后,是历史现实,没有这么简单轻松的。在现实里,办每件事都是需要花银子的`。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唯物主义经济学也早就说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挖筑堤坝需要花钱,治理鳄鱼需要花钱,什么工钱、伙食、骑驮、器械、物料、抚恤……这是一笔巨大的资金,没钱,哪能说干就干呢?释放私奴同样也要钱。话剧没具体说如何释放,但史料告诉我们,韩愈采取的是“计庸免之,未相值辄与钱赎”的办法。通俗地说,某个人给你当了5年奴隶,计算这5年工资作为他的赎身款,不足部分由政府财政负担。又要花钱!

  韩文公是好官,这是毫无异议的。但是,好官也是人,好官办事也需要花钱,可能还需要花更多的钱。因为,好官想为老百姓办的事情太多了。当时的潮州财政,出得起这些项目经费吗?话剧中,手下人拿出几本烂账本,说了四个字:“入不敷出。”穷得叮当响,开门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财力搞民生?这应该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当时的潮州僻处岭南海隅,韩愈形容自己来到潮州是“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作为朝廷贬官的受罪去向,必定是要多落后就有多落后。

  能不能向朝廷申请拨款呢?话剧中,韩愈就提出了这个法子。但是,结合史料分析,这个法子很可能行不通。首先,朝廷手里也没什么钱。唐中后期,“朝廷威福日削,方镇权重”,藩镇膨胀导致国库越来越空虚,一度产生了严重的“钱荒”,唐宪宗李纯也在发愁呢。其次,韩愈刚得罪完皇帝被赶出京城,转身就伸手向皇帝要钱,可能吗?史载,他倒是给皇帝写过几篇报告,如《潮州刺史谢上表》、《贺册尊号表》,并没有提到要钱的事。还有,从韩愈的实际情况看,这个向朝廷要钱的法子也不可能行得通。因为,朝廷太远了,而韩愈在潮州的时间又太短了。当时,没有飞机火车,也没有汽车轮船,靠马匹,靠帆船,从京城到潮州的路程,非常不易,一来一回,没个四五个月,不可能完成。

  史载,公元819年正月十四,韩愈离京。二月二日抵湖北襄阳南的宜城,写《记宜城驿》。二月中,到广东始兴,写《始兴江口感怀》。三月廿五日至广州,再到潮州,还需一个月。《潮州刺史谢上表》说:“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界上,去广府虽云才二千里,然来往动皆经月。”也就是说,韩愈大概在四月廿五日前后到达潮州任上,足足走了三个半月。他有可能走得不快,但再慢,单程估计至少得两个多月。韩愈在潮州的时间很短。四月下旬抵潮州,同一年的十月廿四日,朝廷颁诏改授他为袁州刺史,实际在潮州待了不足八个月。 就算朝廷有钱,就算韩愈打了请款报告,就算朝廷也肯拨款,公文一来一往,再加上拨款审批,估计拨款还没到账,韩愈也调走了。

  山高皇帝远,向朝廷要钱不现实,潮州财政又穷,怎么办呢?我分析,韩愈应该用了如下筹钱办法:向岭南节度使申请,自掏腰包以及发动社会募捐、打击奸商没收所得,等等。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广州,距离不远,而且作为一方藩镇,经济实力雄厚,韩愈去争取些经费支持,完全有可能。话剧没讲这个内容,但有关史料透露了一点线索。史载,当时的岭南节度使孔戣,相当于今天的广州军区司令,与韩愈关系不错,担心他因为“州小俸薄”不够钱花,“特加优礼”,“每月别给钱五十千”。

  据考证,唐朝一文钱大约等于今天的3毛钱。“钱五十千”如同今天的1.5万元,是一笔不小的钱,况且还是每月固定给的。这是孔戣专门给韩愈的个人津贴。据韩愈说,他没有收,“非循省之道”,“非廉者所为”。但是,个人津贴可以不收,申请支持一些工作经费,合情合理。在兴办州学的项目上,韩愈自掏了腰包。他在《潮州请置乡校牒》说:“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自己出点私房钱,改善学生的伙食。至于发动募捐和没收奸商所得,话剧演绎得很生动,如寺庙老和尚一口答应捐助全部香油钱。同时,打击商头黄海天,没收违法所得,收回了税赋征收权。历史真实是否如此呢,因缺乏史料明证,难以断定。但按常理推测,当时的刺史大人似乎也只有这样的办法可用了。观剧之后,拉拉杂杂,说了许多。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美名。但再传奇的名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办事也需要花钱。

  历史上有很多好官、清官,关于他们爱民如子的事迹不胜枚举,但关于他们为民办事的资金如何解决的问题,很少或者几乎看不到。或许是深受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影响吧,不屑于、不耻于说钱的事,好像一说钱,就会把好官、清官变庸俗了似的。实际上,钱的问题,财务平衡的问题,往往才是决定一个事情或项目成败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杜甫有两句名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从情怀的角度看,写得很好,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博爱的崇高理想。但是,建设千万间广厦的钱从哪里来?财务如何平衡?杜甫没有说,我们不知道。如果这是一个认真的民生项目,从财务的角度看,有很大的问题。

  历史上也好,现实中也好,很多非常美好的愿望,单靠满腔情怀显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物质基础,需要符合人类社会的经济规律。

 

【韩文公话剧观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忠犬八公》观后感05-18

话剧的考研英语作文05-01

日韩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03-19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05-17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05-11

话剧社面试试题汇编08-07

忠犬八公观后感(汇编15篇)04-23

忠犬八公观后感(精选15篇)04-11

忠犬八公观后感(集合15篇)04-10

大学话剧大赛活动策划书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