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观《掬水月在手》有感

时间:2024-02-20 07:24:5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掬水月在手》有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掬水月在手》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远古时代,两头蓝鲸它远隔数千海里的距离,大洋的一头的蓝鲸可以跟另一头的蓝鲸通话……”——题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小视频推荐看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一部介绍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的纪录片。

  平时不爱看电视电影的我竟然被这部纪录片吸引住了,因为这里面讲了叶先生从诗词创作到给后辈传授诗词的美的历程。最伟大的一点是她到晚年的时候,并没有一昧地想着如何创作更好的作品留传给后人,而是投入到儿童诗词吟咏事业中,教后辈们吟咏诗词。用叶先生的话说是“老去余年更几多”她还不知道她活几年,也许旦夕之间的事情,她就决定要教大家吟诗。“我觉得这个要把它传下去,所以剩将余世付吟哦,我说遥天如有蓝鲸在,沈先生说的那个蓝鲸可以隔洋传语,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试想一下,几代人之后再来吟咏这些诗词,也许那时候感受到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叶先生。但这就是隔空觅知音,是一场声势浩荡的时空对话呀,不是吗?

  我最喜欢叶先生的这个举动不过了,人的生命放到历史长河来看再渺小不过了,而叶先生却清楚自己的愿望,她就是希望通过人传人的声音,把老祖宗和大师们创作出来的好的文字作品传达给后辈们。声音也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唯有现在科技的发达才能够将这个声音保留下来。她用声音这个方式让逝去的诗人及其作品在声音中复活。我理解的叶先生的这一举动就是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体地退出且得以圆满。她越是这样做,她的愿望与精神就越发的闪耀着光芒,而且这种光芒会被世人所牵挂,会被历史所记载。

  我们会记住叶先生,后人也一定会记住叶先生。

  虽然这出纪录片很精彩,然而我还是会走神,原因是看到叶先生慈祥和蔼的脸,我想起了我的外祖母。她没有叶先生这般才华,她也只是众多母亲中最平凡的一个,但他们除了用爱抚育了下一代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经历生离死别和种种艰难困苦的磨难之后依然优雅,他们脸上自带着岁月的痕迹与光芒。没有人会舍得自己至亲至爱的生命在自己有限的时光里消失。1967年,叶先生的女儿和女胥因为车祸双双去世,这对叶先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用她的话说是“晴天霹雳”。她原本跟女儿说,他们可以计划生孩子,她可以帮忙带孩子,却不料不久女儿和女胥便遭遇车祸,叶先生觉得这是对她一个偶然想法的惩罚。

  由此,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以及我的父亲。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大二放暑假,回到老家的车站,因为行李太多,父亲亲自来车站接我。父亲接过偌大的行李箱,用相对“矫健”的步伐走在了我的前面,我望着父亲憨厚的背影,它显得有点沧老,下起楼梯来不仅吃力还显得更加矮小——我懊悔,我已经长这么大了,怎么还让父亲操劳,还要父亲亲自来接我为我抬这么笨重的行李箱?

  于是,不让他为我操劳是我最初的愿望,父亲也一直是我努力的动力。直到我大学毕业,我都是勤勤恳恳,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让他满意也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然而,让他满意却是他的噩耗的开始,(父亲患有多年的心脏病,一直没发病,而患有这个病的人不宜大喜大悲。)他大概欣喜过度,逢人便跟人家说他最欣慰的事:“我小女儿刚毕业就找到了一份这么好福利的工作”,以至于后来,我才没工作几天,他便因为心肌梗塞,来不及让我跟他见最后一面,他便永久地离开了我……

  父亲的离开让我坚定地希望完成他的遗愿(实际上是我认为的他的遗愿)。而为了这个遗愿,我经历了十多年却仍未实现,以至于发生了后来的住院事件我才决定放下这段往事。

  对于至亲的人的离开,我是深有体会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消化,更何况一个深情又有博大胸怀的文学大师对自己亲生女儿和女胥的离开?但是,诗词的力量就是可以大大缩短悲伤的历程。叶先生便是凭借自己的才思把自己的深情付予文字生命的力量。她对女儿离世轻描淡写,用诗词化之:“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叶先生在女儿去世后创作了这道哭女诗,不久便又投入工作。

  接着,我看到叶先生讲王国维、讲温庭筠,在她的举手投足之间我便知道,这个看似平静优雅的大师,实则热爱着享受着并传递着着诗词的美与丰盛。如果可以,希望有机会听叶先生讲诗词的课,若是没有机会我也一定认真拜读叶先生的诗词文章,并且教会我的孩子吟咏诗词。

  我没有华丽的文章,只有观看之后整理只言片语作为感想,希望我的孩子知道我和他一起努力地写“作文”并且希望他知道写作文并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要“学其短”,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