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十二怒汉观后感

时间:2024-01-20 07:36:5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十二怒汉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透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十二怒汉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十二怒汉观后感

关于十二怒汉观后感1

  一个出生于贫民窟的18岁少年被指控杀害其父,他的最终生死取决于十二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人的决定。影片一开始提出的一票否决制让我稍感意外,此前我以为像陪审制的最后结果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所以这种必须所有人意见达成一致才可做出最后裁决的方式确实在我意料之外。

  影片开始进入主体部分之前是对男孩的特写,他的大眼睛充满对自己生死未知的恐惧,虽说法庭上的各种证人证词无一不表明男孩就是谋杀父亲者,但男孩无助的眼神却仿佛在哭诉着自己的无辜,让人不禁心起同情。

  十二位陪审者的讨论本几乎不会发生,只因一位力求通过铁证来做决定的绅士在第一次投票时投了no guity。这种勇气着实令人钦佩:当别人无一例外凭借一些事实上仍有争议的论据,或被自己的某些偏见左右,抑或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去断定某些事情时,我们是否能坚持用事实说话?是否能执着于追求正义?特别当那些人一致对我们的坚持表示出不理解,不耐烦甚至强硬的抗拒时,我们是否仍能像戴维斯一样始终保持冷静、坚守内心的原则,并且不倦地通过各种方式去说服感化他们?在从众之风盛行及原则丧失现象普遍的当下,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于十二怒汉观后感2

  一个会议可以判决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是这个会议的成员,会怎么表现?

  《十二怒汉》是一部场景非常简单的电影,不过传达了很多内容。一个18岁的少年被认为杀害了他的父亲,所有出现的证据对这个孩子都很不利的时候,这场会议可以决定少年的生命,每个人在这场会议中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但美国法律让大家聚在一起,要如何发挥手中的权利与义务。在会议中,有理性负责的人,有只关注个人私事对会议结果无所谓的人,有只想达到个人目的的人,但也有负责任的人,这些负责任的人会试着把会议引导到好的方向。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细节很重要,如果拼凑出足够多的细节,虽然不能完全还原事实,但可以推翻不符合事实的猜测。细节有很多,人的言谈举止,外表特征,语气,行为,更深一层可能是一个人的环境等,观察的越仔细,我们可能得到的越多。

  此外,我还明白要尊重事实,而不是仅仅听一个人说了什么。人是会自我欺骗的,可能我们会说服自己相信某事,然后我们就信以为真的`拿出来说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事求是,语言是廉价的,要学会用脑子。

  简单不一定不深刻,不是非要花费多少钱,才能做的好,有资源可以做的更好,但资源不是把事情做好的必要条件。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说的是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甚至有不同目的的人,最终怎么讨论出事情结果。十二怒汉,因为大家性格不同,不容易相处,暂时在一起,容易让各自生气吧。

关于十二怒汉观后感3

  最开始接触的是电影,几个版本都看过,最先接触的是何冰版的《十二公民》,然后沉迷在原版的电影里。之前真的很少看黑白电影,只是单纯觉得色彩单调毫无美感。所以看到这本书,毫无犹豫的抢先看了起来。

  再来说下这本书,语言简单,直接,明了,简化到一个多小时就看完了,比看电影的时间也差不多。

  一个房间,十二个人(忽略那个打酱油的守卫吧)一个案件。构思奇妙的将一件杀人案的龙去脉讲述到细微之处全部展现出来,同时还展现了十二个人不同的性格。除了铺垫的描写外,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语。

  本书的立意应该是在突显司法制度,尤其是陪审员制度的公正,以及对人性的探讨。本书开始就直奔主题点出了冲突,11VS1,巨大的反差以及后面抽丝剥茧的逐步逆转,大部分人从“有罪”——“无罪”,有些人还经历了“摇摆”或者“盲从”。这正印证了,当我们面对无法真正了解或掌握内在的`时候,少数服从多数,这很正常,也可以理解,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专家。

  而换个角度,设身处地的独立思考时,如果只有自己有怀疑,会不会勇敢的举起手来,同样也是个问题呢?现实中,我们也会有很多牵绊,正如看球赛一样,可大可小,却关乎另一个人的命运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做充满偏见、怯懦和冷漠的人吗?

【十二怒汉观后感】相关文章:

《十二怒汉》观后感06-08

十二怒汉观后感11-05

十二怒汉观后感(精选20篇)10-31

《十二怒汉》观后感4篇01-10

黄怒波的创业故事08-26

怒海潜将观后感09-15

怒海潜将的观后感11-23

怒海潜将经典语录07-27

怒海潜将电影观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