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哈利波特》观后感

时间:2022-08-18 18:10:5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哈利波特》观后感15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哈利波特》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哈利波特》观后感15篇

《哈利波特》观后感1

  昨天才看到哈6电影首映的新闻,一时间还反应不过来。作为那么多年的hp死忠fan,到现在才发现这个消息,确实有些不太称职~(呵)。快放暑假的时候曾经查过哈6的放映时间,似乎还有些日子,而且电影也曾经推迟过上映,就忽略了。没像到这么快就播,宅在家里看书也没出过门,差点就错过了…汗。急赶慢赶跑到电影院还是终于看完了,先感动下~

  电影在贝拉特里克斯尖锐的笑声中开始,记起了第五部小天狼星被杀死的事实。然后马上是食死徒闯进伦敦市区制造的恐慌,那几幕在hp电影中特效是算做的相当不错的。大概也是因为坐的位置特前排吧(就第3排),效果非常震撼。不过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高潮邓布利多带着哈利去找魂器的那一段比较忠实原著,其他的情节都平平淡淡,与原著相比,依旧删改了非常多的地方,甚至一些比较重要的情节也没有出现,很多地方看的人莫名其妙。

  比起前几部,似乎场面更宏大了一些,但是在故事描述的部分,大卫·耶慈显然没有把一个比较真实的哈6展现出来。很不喜欢哈6被改成这样充斥着如此之多言情的电影,更过分的是这些言情有一大部分来的不明不白。哈利和金妮的暧昧更是产生得莫名其妙,有牵强附会的感觉。而哈利在片头与麻瓜女孩的互动完全是原创,可有可无的情节,比起这样的镜头,相信大家更希望看到更多与故事真正有关的东西。故事中表现混血王子的地方很少,记忆中伏地魔的过去非常少,冈特家族甚至根本就忽略掉了。

  还有一点是魔法的痕迹逐渐减少。相比于魔法石里的魔法无处不在,混血王子的精奇小魔法就算很少了,连我们最期待的笑话商店也不过走个过场,让我有那么点失望。对于越来越靠近黑暗轴心的HP系列,我们的确是太需要可爱的小魔法来调剂一下心情了。但是不少大场面还是制作得很用心,起了不少小高潮。

  演员们的演技中影像最深的是罗恩和德拉科的扮演者鲁伯特和汤姆。罗恩是因为他的搞笑令人印象深刻,德拉科却用不多的几句台词和深邃阴沉的眼神抓住我们的心。灰白的脸色,瘦削修长的身形,即使家族落魄也没有改变的傲气。不再有当年只知道欺负弱小的横冲直撞和霸道无忌,他变得低沉阴冷,一次次穿梭在学校的黑暗走廊和有求必应室之间,他急躁而茫然。在盥洗室偷偷哭泣的他用水遮掩着马尔福家族不应外露的无助脆弱,用魔杖指着邓布利多的他双眼通红,犹豫而痛苦。他是背负着沉重家族荣誉的少年,这一刻,我们没有人会去责怪他。

《哈利波特》观后感2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还有许泽坤去了电影院,我们要看一部让我期盼已久的电影——《哈利·波特死亡圣器下》。

  这一部电影讲的是哈利·波特等人开始寻找伏地魔的七件魂器,并毁掉魂器,这样伏地魔就死掉了,魔法界就太平了!因为伏地魔带着一大群食死徒冲向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想控制学校,但是老师和学生们用生命抵抗了冲击,但霍格沃茨还是被打的千疮百孔,虽然没毁掉。可是,哈利·波特却不会想到自己其实也是伏地魔的一件魂器!并且他还要找到三件死亡圣器,这样他就可以杀掉伏地魔了!可是有一件就在伏地魔的手里——接骨木魔杖,但伏地魔并不是它的真正主人。因为,在魔法界人人知道是魔杖选主人,而不是主人选魔杖。在一次对决中,伏地魔用了不可饶恕咒——阿瓦达索命咒!把哈利·波特杀死了。但哈里并没有死,只是让他的死对头马尔福的妈妈保了秘,所以哈利才活了下来。

  伏地魔又带着食死徒们来到了霍格沃茨,宣布哈利死了。但哈利突然醒了过来,和伏地魔进行了生死的对决。哈利的魔杖发出了正义的红光,伏地魔的魔杖发出了邪恶的绿光。他们竭尽全力,把力量注入了魔杖。最后,伏地魔的邪恶绿光越来越弱,慢慢地消失了,伏地魔化成了碎片……

  19年后,哈利和金妮带着孩子们来到了车站——孩子们要去上学了!他们有三个孩子:阿不思、詹姆和莉莉。罗恩和赫敏也带着孩子来了,连马尔福都带着自己的宝宝们来到了车站,新的一代开始了!

  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真是不简单!从11岁就开始演,十几年了啊!他扮演的真是好,十分形象。我想,演后他一定增长了胆子!

  罗恩·韦斯莱的扮演者鲁伯特·格林特也不简单!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呆板的人,他到底是怎样表演出那种面无表情的感觉啊?我觉得,鲁伯特从小肯定就很天真,他的可爱的表演仍是让人十分喜爱,他的脸,真是奇怪!

  赫敏·格兰杰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真是太厉害了!她的脑子能记住那么多魔咒!她的反应也是机灵,我觉得她演这种魔幻、动作、惊险的片子最好了!瞧瞧她面临危险时镇定的样子,看看她从小进出图书馆的身影,就知道她一定很棒!

  好了,我想我说的肯定不如看电影看到的棒啊!你们也去看看吧!

《哈利波特》观后感3

  游完泳,妈妈提议去看电影,我欣然答应。我们选择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原以为会像前面几部一样,以灰色为主,但在这一部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死亡的黑暗背后的光明。

  当然,主角依旧是哈利波特和伏地魔。这一对相似又完全不似的魔法师之间的对决如初,而伴随着他们的,是不断的,不断的有人倒下。哈利身边也总会出现一位一位伟大的魔法师。伏地魔也通过对于魔棒的跟换,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战斗力,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些圣器,伏地魔与哈利波特的决斗,无意于鸡蛋碰石头。哈利波特与好友罗恩,赫敏三个人通过自己聪敏的大脑,勇敢的拼搏,一次又一次的解决了难题,最终成为魔法学校最最出名的三人组。

  我看过前面几部,印象很深的是哈利的身世,他出生在一个魔法世家,他的父母都是鼎鼎有名的魔法师,但在与伏地魔交战的过程中,不幸逝世,他最后的一个亲人——小天狼星,在后面与因被魔法击中而身亡。哈利也因为暑假无处可去,搬进了他的舅舅家,遭到了舅舅一家的毒打,恶骂,并让他睡在小仓库里,伏地魔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越来越重的责任让哈利感到喘不过去,他回到了学校,在邓布利多,海格和斯内普的保护下,练习黑魔法防御。

  今天看的是最后一部,这时的哈利也已经成为一名让魔法学校自豪的魔法师,而他的依靠海格被抓,邓布利多被变成食死徒的斯内普杀死,斯内普虽然听令于伏地魔,但伏地魔为了得到邓布利多的魔杖从而增加自己的魔力,所以杀死了斯内普(因为魔杖只听令于赢他主人的人)。伏地魔大举进攻学校,哈利在罗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隐形遁迹。一直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的哈利,意外地获悉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他们经过不断的努力,打碎了一个圣器,伏地魔也因此变得十分的虚弱,手中的魔杖也一直抗拒着他的魔法,出现了碎纹。但即便如此,没有能消灭所有圣器的话,哈利波特与伏地魔依旧没有一战的资本,而最后一样圣器却是一直在伏地魔身边的大蛇。伏地魔在杀死斯内德后,选择了停止战争,让哈里一小时之内到他面前,不然要继续杀戮。

  最终哈利凭借勇敢和智慧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法力无边的魔杖,可没想到,他竟然把魔杖扔了,我起初还有些想不通,后一想,这魔杖的存在又会引来多少不该发生的故事。

  电影的结束是十九年后,哈利将自己的儿子又送去魔法学校,这太出乎我的意料。哈利的故事真的就这样结束了,我不相信……

《哈利波特》观后感4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哈利波特的勇气。

  哈利波特的父母很早就被伏地魔杀害了。他就跟着姨妈佩妮和姨夫费农德思礼过日子。但是他们和儿子经常欺负哈利波特。一天,哈利波特接到了一封魔法学院的邀请信。但是姨妈和姨夫就是不让他看。直到有一天一个叫海格的人硬是把他接到了魔法学院。哈利波特在学习中脱颖而出。与朋友罗恩和赫敏一起识破了奇洛的不可告人的阴谋。然后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齐心协力,打败了伏地魔,为父母报了仇。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发现了我们缺少的勇气和毅力。

  有一次,我和妈妈爸爸去爬泰山。走到十八盘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比我略小一点的孩子在和爸爸妈妈耍脾气,说什么不想爬到顶上了,要是爬到顶上,那他就累死了。他的爸爸妈妈不同意,说他缺少毅力。那个孩子依旧不爬,说:“我就留在原地,要爬,你们爬,我可爬不上这么高的山。”

  在生活中,缺少毅力这样的事并不少见。缺少勇气的人也不少。

  有一年刚过春节,我在外面放鞭炮。我看到一个小孩拿着一包擦炮,但是怎么也不敢放。尽管他爸爸在一旁鼓励他。放擦炮对我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到最后,他干脆哇哇得哭了起来。

  我感到了哈利波特的勇敢和坚持。在没有父母,而且有姨妈、姨夫和他们的孩子的迫害下,不屈不挠,还默默的为他们服务。在被魔法学院接走了以后,历尽千难万险,不仅识破了奇洛的阴谋,还打败了强大的伏地魔。我看到了他的勇气,他的什么都不怕。

  在生活中,我们缺少他的勇气和毅力。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能会退缩,而哈利波特会毅然做下去;当我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利时,我们可能会垂头丧气,而哈利波特不会抱怨,只会努力去克服;当我们遭遇失败时,我们可能会气馁,而哈利波特不会气馁,会努力去做。

  我明白了我们再遇到困难时,不能退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烦恼。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

  如果我们人人都向哈利波特一样,那么世界会少一声痛哭,多一份坚持,多一份勇敢。让我们一起向哈利波特学习!

《哈利波特》观后感5

  你想成为哪类人,并不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在困难与恐惧面前,哈利选择了挑战。

  十一岁的哈利是个让人心疼的小男孩,厌恶魔法的德思礼夫妇是他在这世上仅剩的亲人,卑微的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没有关爱,没有朋友,一个狭小的楼梯间,便是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没有鲜花、没有赞美的生活,才造就了他谦逊的品格。霍格沃茨是哈利人生的转折点,因为从那一刻起,他便肩负起与恶势力斗争的重任。在霍格沃次,有点怯懦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好友罗恩,聪明勇敢的赫敏,睿智冷静的校长邓不利多,笨拙但不乏爱心的海格,还有如父亲般亲切的小天狼星,友情、亲情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哈利的心灵。他变得勇敢、坚强、坚定,即使面对令所有人闻风丧胆的伏地魔,他也能用自己的智慧与胆量打败他。

  我敬佩这个大难不死的男孩,就如故事里说的那样,魔法界里最邪恶的巫师杀害了许多正直且反对黑魔法的优秀巫师,唯独却败在了一个还是婴儿的哈利手中。十一岁的哈利凭借自己纯净的心灵,得到了伏地魔梦寐以求的魔法石,用自己小小的'身躯保护着它。是的,哈利的对手是伏地魔,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在用生命捍卫正义,不论从前还是未来。

  邓布利多说过:“反抗你的敌人需要过人的勇气,而自己的朋友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需更大的勇气。”在第四个学年,一场名为“三强争霸赛”的活动使哈利再次成为了全场的焦点,朋友的不信任,外界的质疑,种种压力几乎摧毁了哈利。但他并没有让所有人失望,重拾了与罗恩的友谊,以胜利者的身份打破了所有质疑。七年的时间,哈利从天真走向成熟,从开始的被人质疑走向实至名归,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词——成长,它可以让友谊升为爱情,可以教会我们责任的意义。

  接受慈爱的校长的死亡,离开家一样的学校,寻找迷一样的魂器,打败不可能的敌人……悲痛,无助,思念,拯救,责任,充满哈利的生活,在诱惑与坚定面前,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坚定。在这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路上,哈利用自己的选择与勇敢克服了种种困难,七年的时间,他学会的不仅仅是坚定与执著,更收获了友情、爱情与亲情。

  哈利用自己正确的选择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可以用智慧与胆量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我们向往的那类人,不是吗?

《哈利波特》观后感6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J·K罗琳的著作,在魔幻小说界有着重要地位。当然,这部影片也升起了一阵热潮,很受“哈迷”们的欢迎。影片中,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波荡起伏,让我对这部影片甚是欢喜。

  哈利·波特是一个孤儿,从小寄养在姨妈家,受尽欺凌。但就在哈利11岁生日的时候,他收到了霍格沃茨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哈利从该学院派来接他的巨人海格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哈利的父母都是伟大的巫师,在对付伏地魔的战斗中双双献身,唯有哈利幸免于难,也让伏地魔的灵魂炸成了碎片,失去了肉身。哈利进入霍格沃茨后,得知魔法石的事,同时发现霍格沃茨学院内有一股黑暗势力似乎在暗暗滋长,揭开谜团的关键就在守护在房间内凶恶的三头犬。哈利、罗恩和赫敏三个好朋友决定探个究竟。哈利常在暗中观察他最讨厌的教授——斯内普的行踪,他常与哈利最为信任的奇洛教授独处,并说出许多威胁的话语。种.种证据让三人断定斯内普想要偷取魔法石,当在三人的努力下突破重重困难,哈利进最后一个屋中时,真相却出乎哈利的预料……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朋友度过重重难关的情景:他们通过奏乐来催眠三头犬,又抓住会飞的钥匙打开门锁,下了真人版的巫师棋……罗恩为了保护魔法石不顾自己安危协助哈利,最终哈利在同伴们的帮助下独自走进最后一个房间,看到镜子面前站着的,不是斯内普,而是奇洛教授。奇洛教授解下他的紫色围巾(原文是白色),后脑勺出现伏地魔的脸。伏地魔没有肉身无法杀死哈利,只让哈利交出魔法石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哈利千辛万苦地逃走并保住了口袋里的魔法石。

  在片头与片中,你或许会觉得奇洛教授是一个可亲的人。在初次见到哈利时,他主动上前与他握手,在学校时会表现出对哈利的欣赏。可这背后,是伏地魔的指使,是一次次的谋害。可以说,是极致的险恶。

  这部影片主要是控诉外表可亲,内心险恶的人以及赞颂同伴们的团结协作与牺牲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奇洛教授的下场,是化为灰烬,而这个结果,就是奇洛教授的本性——恶所导致的,而人性之恶,也让他学会了披着一件伪善的外衣。然而,善终究是要战胜恶的,好看的皮囊和丑陋的灵魂最终也会同归于尽。

《哈利波特》观后感7

  看完了电影(雷锋),心潮难平。雷锋那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时常闪现在我的面前,我回到家里,正想写下一点感想,随手翻开报纸,只见上面刊登一则消息,内容是讲美国某军校掀起学雷锋热,学员们争着传抄雷锋的名言已蔚然成风。读后更加感慨万端,这和一部分人提起雷锋精神便发笑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值得人们深思。记得国内曾经有这样的议论:“雷锋精神是否过时了?”可是,没有想到在国外,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竟会有人把雷锋作为一个学习的榜样,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了。

  其实细细想来,倒也不足为奇。雷锋精神虽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他的行为虽无时无刻不是遵循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但这种道德品质是所有正直的人应具备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只要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都会发扬互助友爱精神,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所以,那些美国士兵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他们把雷锋作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来学习,是可以理解的。

  雷锋是我国在60年代树立起来的一个优秀榜样。当时国家尚处在困难时期,在他的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的精神的鼓舞下,促进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我们的社会虽然出现了不少新的事物、新的思潮,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诸如盲目追求享受、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良风气在滋生。雷锋精神正是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灵丹妙药”,倘若人人发扬这种精神,社会风气定能向好的方面发展。

  如果说,美国某军校士兵能够从雷锋事迹中体会到生活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学习精神,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雷锋的祖国,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青年应该体会得更深,学习得更好。雷锋精神包含着助人为乐,但不仅仅是做善事。倘若仅仅是做善事,那些看破红尘的和尚、虔诚的基督教徒也会做到,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平静。雷锋则不然,他是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党的事业为出发点的,还有什么比这个目的更崇高呢?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日常的行动和这远大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在我们国家里,雷锋不只是一个具有一般优秀品质的人,他的精神应该还有更深的含义,因为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部分,这也是雷锋精神的永恒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学习雷锋精神,而且要要新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中,发扬雷锋精神。

《哈利波特》观后感8

  昨天看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这里建树自己的看法吧,《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电影观后感。

  电影一开始营造的天气效果非常好,食死徒化成的黑烟穿过大街小巷的景象很精彩,感觉就是把观众拉到了银幕中。但是,哈利在火车站(地铁站?)的餐馆,和一个女服务生即将约会的情节有些无趣,有模仿现在的美剧的情节。

  马尔福母亲的表演很到位,形象也不错,和斯内普立下牢不可破咒时,可以清楚的看到她眼中含着泪花,却始终没有掉下来。

  在斯拉格霍恩家里的一幕比较经典,首先是斯拉格霍恩从沙发变成了人,穿的睡衣居然和沙发的纹路相同。还有就是邓布利多恢复室内的摆设这一幕很精彩,显然是经过特级的精心制作的。

  去上草药课时,我很布明白为什么哈利和罗恩要在拿书的书柜里抢起来,另外混血王子的这本《高级魔药制作》似乎没有起太大作用,至少电影里面没有表现出来。

  在陋居,食死徒要袭击时哈利跑了出去,金妮也跟着冲了出去…还穿着睡衣…完全没有必要

  《哈6》中对魁地奇球赛做了大量描写,看得很过瘾,就是罗恩做守门员时候的帽子(头盔?)有些搞笑…

  片中马尔福的表现很到位,感觉很"冷",只是后来他被哈利用"锋神无影"集中,没有任何下文似乎有点有头无脑,观后感《《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电影观后感》。

  罗恩吃了原本送给哈利的装有爱情魔药的巧克力后表情非常好,让人一看就觉得他目光呆滞,神态不正常…

  赫敏的表现没啥变化,不过罗恩那位"黏人女友"的表现着实不错。

  斯内普继续他一贯低调的作风,好严肃啊…

  再讲讲邓布利多带哈利到山洞里拿魂器的那段,海上的波涛汹涌很有气势孤岛的结构也不错。湖中的孤岛上的药水应该是绿色的,电影中却是黑色的,看起来总觉得是脏水,不是药水…哈利往湖中舀水时被一只手抓住真的下了我一跳,然后又有无数白色的死尸出现,这些形象让我想到了《魔戒》中的咕噜。后来邓布利多用火击退了来袭的僵尸(尸体)那一幕很豪迈,非常有气势。

  商业大片嘛,就是一制作精良为前提,演技上乘为辅助,所以这部《Harry Potter》我看得还是满意的。

《哈利波特》观后感9

  时间长河中,无数事物随着岁月而逝去,可有一种东西却得以保存,永远留在人们心中,那就是一部部优秀的作品。而《哈利波特》这部书,便让我难以忘记,流连忘返。

  《哈利波特》是一部长篇小说,共七本。它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作品一经问世,便引人注目,更是被多家影片公司争着翻拍成电影。《哈利波特》的内容就如同它的书名,写了一个巫师与人类并存的世界,哈利波特来到了魔法学校霍格沃茨,与同伴们学习魔法,共同抵抗邪恶势力伏地魔的袭击与侵害,最终获得胜利,过上了安宁美好的生活。

  我曾多次阅读这部书,却从未感到烦腻,反而,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在《魔法石》中,赫敏·格兰杰,罗恩·韦思莱和哈利·波特初次相遇。赫敏聪明机智,罗恩老实胆小,哈利坚强勇敢,三人整日一起学习,中途虽然有许多矛盾,却一次次被化解。

  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是一样,同学之间常有矛盾纠纷,可最终总会和好如初。在这本书中,三人勇闯密室,打败了食死徒洛奇教授。其中,三人的各种行为都令我感动,受益匪浅。他们走进危机四伏的密室。在三人被藤蔓缠绕不得动弹时,赫敏临危不惧,沉着泠静,解救了伙伴;在巨型魔法师棋盘上,一向胆小的罗恩鼓起勇气,站在朋友们身前,凭借精湛的棋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哈利开辟前进的道路;在食死徒百般诱惑和逼迫的情况下,哈利毫不动摇,意志坚定,成功打败食死徒,保护好了魔法石。

  虽然这只是虚构的故事,却让我感觉十分真实,在危难下,三个十几岁的孩子,发挥聪明才智,团结一心,为保护家人、朋友而战,这也使我获得了成长。在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也像那一道道关卡,只要我们克服障碍,克服恐惧,迎难而上,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哈利波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学识、奇思妙想、更多的是与人相处的方式,面对挫折的态度。它使我在荆棘遍地的学习道路上又多了几分坚韧,多了几分希望。我想即使在未来,也一定会有许多人因为这本书而受益。《哈利波特》也永远不会消失不见,而是一直留在人们脑海中,伴随我们成长。

《哈利波特》观后感10

  今天,我们有幸参加了由霍格沃茨举办的首届“各国魔法学徒友谊交流夏令营”。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一个海中遗迹——主要因为那里麻瓜(对不会魔法的人类的“尊称”)根本没有(不过,好像这样的地方太容易找了吧,为什么偏要去那么远的岛呢?算了,懒得想)。

  满怀激动的我们,还未听完霍格沃茨新任校长——哈利.波特的长篇演讲,便兴奋地冲向了学校的特制飞天马车,这种马车一辆仅能乘坐三人,由于人数不均,我被安置和校长哈利同车,彻底被剥夺了自由的权利,不过,事后,我还是很庆幸和“校长”同座的。

  今天的天气十分晴朗,是个出行的好日子,但谁又曾想过,之后的一个小时,会产生狂风乱卷的风暴呢?趁着哈利.波特向外面眺望风景,我在偷偷地抚摸着口袋里的空间袋(我意外在霍格沃茨厨房偷吃时找到的,里面有我藏的一把飞天扫帚和本来就有的一个漩涡符号。)

  忽然,马车晃了晃,我急忙从马车内探出脑网袋,又一次,马车剧烈地摇晃起来,差点把我的脑袋撞断,紧接着,马车左右冲撞,我脑海里浮现了两个字:风暴!见马车里已经无法获得安全,我二话不说,一下子跳下了马车,刚下马车,我就后悔了,马车与地面竟然相差数千米!急速坠落的我急中生智,掏出空间袋,顺势握起飞天扫帚,在即将与海浪“亲密接触”的瞬间,坐上去,向附近的一个岛屿——同时是本次的目的地,急速飞去。

  现在才到中午,我落到一个丘陵附近,拿起别在腰间的魔杖,懒洋洋地,向四周一挥,勉强清理出一块空地,不料在那土丘边,悄然化出一个小小的洞穴,我没有细想,便拖着疲惫的身体缓缓地朝旁边一棵大树一靠,便呼呼地睡着了。

  睡了许久,待我醒来之时,已是黄昏,灿烂的夕阳斜照着蔚蓝的海洋,尤为迷人。但我却无心注意这些,因为我的身后有一个黑影悄然闪过,我随着黑影悄悄跟随,在那土丘的洞穴里那迷宫一样的道路上,紧紧跟随数里后,我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在灯火辉煌的密宫里,我终于看到了他的真面目——伏地魔,这个结论令我不禁骇然,难道伏地魔又一次死而复生?

  伏地魔左右张望,我心里提心吊胆,只听一句“异世界钥匙飞来”,我的空间袋内顿时空空,难道……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这时,一个熟悉的背影飞过来,那个闪电形标记令我激动,不过,未等哈利飞过来,伏地魔便麻利地转动钥匙,顿时,大殿内出现一个时空漩涡,我们一齐被卷入了时空漩涡……

《哈利波特》观后感11

  电影少了好多东西

  邓不列多、伏地魔、斯内普这三个人的戏份太少了。

  邓的谋划贯穿始终,由他引出从汤姆到伏地魔的成长转变历程,分析其性格,琢磨其意图,从而找到方法击败他。电影中哈利不停地靠通灵来找到魂器,总靠这种玄虚的办法,还一次次成功,显得伏地魔太弱了。事实上,由伏地魔又可以引出霍格沃茨的创立以及四大学院的特点,活生生的校史。而霍格沃茨在这个魔法世界中才是我们的全部。在寻找魂器的过程中,邓不为人知的一面也可以浮出水面,我们可以知道这位智慧、宽容、博爱的导师并不是生来如此,他也有年轻时狂热黑暗的时候。而对抗邪恶,从来不是白净无瑕的人能办到的,只有经过黑暗的光明,才会更加耀眼持久。

  斯内普,被邓不列多控制,被哈利以及上一辈们敌视,被人冤枉了一生。七里电影少了一个细节,金妮、纳威、卢娜去校长室偷格兰芬多宝剑未遂,斯内普对他们的惩罚是到禁林帮海格做事。因为邓之前说了,要他在他死后保护霍格沃茨。

  另外一点,D.A六人组除了第五部,六七都没太多体现,六里最后在学校的遭遇战,七里的广播以及纳威讲述,都遭到删减。六人里金妮、纳威、卢娜是我最想看的,他们很重要,代表着友谊和抵抗精神会传递下去。而最最热血的从猪头酒吧到有求必应屋的那一段做了不小的更改。于是我们看到卢娜不知怎么早已经在学校了。而纳威身上的伤也不应该当天才有,他是抵抗了大半年才落到缩在有求必应屋的下场。由D.A通知到凤凰社来援,人一波波地赶到,很突然很自然也越来越激动的过程,都省了。书中,凤凰社成员在七里做了很多努力,尤其卢平主动来找哈利,毕竟卢平应该是长辈里哈利最亲的人了。还有,我们也没有看到拉文克劳的公共休息室,以及文化。因为我是多么想看卢娜。麦格教授面对伏地魔来袭,对学生们的处理也不合理,她绝不会关押斯莱特林学生,当务之急应是保住学生生命,也即书中的对低年级学生的疏散。

  看完书后,再回头看电影,真是郁闷之极。盼望着有朝一日,电视剧能拍出来,可斯内普教授,已经永远地离去了。

《哈利波特》观后感12

  爱,在第一部电影的开头,表面上看,哈利波特的姨妈对他没有大众认为的慈爱,但是在哈利波特即将走出家门去魔法学校的时候,从他姨妈愤怒的情绪,愤怒的语气中我们应该明白,她是爱他的。她不想哈利波特去魔法学校,因为那些常人无法理解的特异功能,她失去了她的妹妹,让哈利波特成了孤儿。她只是电影中说的麻瓜群众,她只求亲人能好好活着,仅此而已。从她的层面上她是爱哈利波特的。不要抱怨爱你的人没有以你想要的方式爱你,因为她们以她们最真挚的行为爱着你。

  第二次,在魔法镜子里,哈利波特看到了爸爸妈妈,她们用慈爱的笑容望着他,哈利波特沉迷了,分不清楚自己是在哪里了,一切像真的,又不像是真的。像个谜又像真实的情景。他甚至发现自己也在镜子里,站在父母的中间,左边是爸爸,右边是妈妈,妈妈还用手拍他的肩膀,可是等他伸出手回应时,他的肩膀上什么都没有。韦恩在镜子里看到的却是他得了学院杯,赢得了奖项,韦恩兴奋的说镜子里可以看到未来。哈利波特告诉他,不可能,他的父母很早就牺牲了。其实过去也好,未来也罢,内心深处藏着什么,镜子里就可以看到什么,哈利波特内心中充满父母给予的爱,何惧未来会发生什么呐。爱有时候不单单是可以握的住的一双手,更是内心中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坚强,让我们不纠结过去发生了什么,无畏未来会发生什么。

  第三次在和伏地魔对话的时候,伏地魔告诉哈利波特只要把魔法石给他,他就可以让哈利波特和父母永享共生。哈利波特有一刻是信了的。对于一个孤儿来说,有什么比这个承诺更有意义和重要呢。对一个6岁一年级的孩子,这是何等大的诱惑。他对父母的记忆少之又少,他不确定父母是传说中的牺牲了,是失踪了,甚至是就是被眼前的伏地魔囚禁了呐。他完全可以试一试,搏一把。魔法石对他来说是他理解不了一种神圣宝物,爸爸妈妈对他来说来的实在和温暖。最后他还是清醒了。父母能不能和他共生是未知的,伏地魔是邪恶势力却是确定和清醒的。爱而不迷失理智,清醒而坚定又何尝不是给父母的一种回报。

《哈利波特》观后感13

  当又一次和伏地魔(Ralph Fiennes饰)的意识连通,哈利·波特(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饰)断定最后一件魂器藏在霍格沃茨,于是和罗恩(鲁伯特·格林特Rupert Grint饰)、赫敏(爱玛·沃特森Emma Watson饰)一同返回阴云密布的学校,《哈七》观后感——你是这世上,我唯一坚信不疑的谎言。在好友们的帮助下,他们成功驱逐了斯内普(艾伦·里克曼Alan Rickman饰),然而觉察到哈利目的的伏地魔则率领途徒众向霍格沃茨逼近。食死徒、摄魂怪、巨人疯狂涌入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魔法学校,正邪决战旋即爆发,一时间血雨腥风,死伤无数。从斯内普的眼泪中,哈利不仅了解到父辈的故事,也证实了藏缅于他体内最后的秘密,观后感《《哈七》观后感——你是这世上,我唯一坚信不疑的谎言》。在此之后,他也和伏地魔迎来了最后的对决…

  本片根据英国作家J。K。罗琳的同名原著改编,也是"哈利·波特"系列影片的完结篇。

  看完哈七,已是大半夜,坐在车上,竟有种想哭的感动,十年,就这样悄悄的过去了。

  看的过程中闪回很多回忆,当时的那些狂热,对霍格沃茨的的期待,以及延绵了十年的关注。我想大概以后都不会有这么一部作品能带给我那么多的感觉了。十年一梦,终将落幕。But in our heart,it never ends。

  十年一梦,如今这个梦终于做到了结尾。曾经的孩子都长大了,我也不再幻想挥动魔杖就能让一切顺心如意。感谢《哈利波特》给了我一个奇妙的世界,却同时告诉我这样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恐怕唯一存在的就是"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

  不,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咒语——闪回前咒。只是并非由咒语来触发,而是一句话、一首歌、一张照片、一个人、一个场景…当你看到某个熟悉的东西,很多的过去就像放电影一般出现。每当看到HP这两个字母,关于它的一切就清楚地显现在脑海之中。

  幸运的是,《哈利波特》见证了我青葱岁月的十年,这样的感情,真的不愿说再见。

  感谢那是你,陪我度过这梦幻的十年。不期待大雨,只需要蒙蒙细雨

《哈利波特》观后感14

  酷夏的晚上总是很闷,吃过饭的人们大都喜欢端着凳子在门口乘凉,很少有人能埋头继续读书的。不过,如果这本书是本经典的好书,那情况就不同了。《哈利波特》,j。k。罗琳所打造的史上最辉煌,最具有传奇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却总会使人陶醉于其中,哪怕头上的汗珠如雨点般下,也不会有丝毫感觉。

  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力量吧,它总能吸引每一个看过它的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青年人还是中年人,无不被它所独有的魅力折服。这样一个魔法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惊喜:气派的古堡,幽郁的森林,奇异的动物,形态各异的人群,又或是那个“咯吱咯吱”叫个不停的马车,都充满了神秘,充满了梦幻。而这正是世界上千千万万孩子所梦寐以求的地方,它似乎摆脱了尘世间的喧嚣,告别了困乏无味的生活,在这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涌动着神奇,惊险于意外,于是,所有渴望或曾经渴望追求这般梦幻的人,都扎进了这飘渺若空的魔法世界里。

  在我第一次享用这美妙的精神晚宴时,梦幻中竟毫无抗拒能力地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完后,就是止不住的赞叹,向往,天真地想着有魔法的生活是多么美妙,似乎一切都无忧无虑。不过,惊讶中,我竟发现有魔法的生活并非是那样,魔法世界中的孩子也和我们一样,要学习,要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里面的家长们也同样要为孩子担忧,为工作发愁,为生活窘迫,是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向我们宣告着:魔法的生活也是生活。

  既是生活,那就逃避不了种。种琐碎之事,一切都可能在一秒后发生。这时,我又开始惊异于这股力量。j。k。罗琳以极贴近人心的写法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正因为书中人物的生活与我们大同小异,所以使得我们能像看自己一样融入进去,然后平面式地看清整个生活。大彻大悟地领会亲情的美好,友情的纯真和各种各样的人生哲理,又或许,这就是个传奇般的人物——j。k。罗琳的目的所在吧。那么,朋友,你看过了吗?若是没有,请看一看吧;如果有,也请再看一看吧。或许,这次你又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哈利波特》观后感15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胆小的孩子,怕黑、怕狗、怕陌生人、怕丑陋的东西、怕公开讲话、怕孤独、怕被抛弃、怕被人笑话.....

  也许是最近看同类别的故事看多了,看多了心中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我不是一个乖巧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甚至相反我是一个脾气很坏、性格孤僻、倔强的小女生。在家里,爸爸妈妈姐姐似乎都很惯我,我可以挑剔任何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所以不懂忍让,不懂理解,更不懂得包容和原谅。在心理层面上,我和家人其实都不是很亲近,我的心事和想法都不想告诉他们,一直这样,所以我很孤僻,不懂得怎样与人交流,不懂得沟通,更不懂得怎样与他人相处。

  面对亲朋好友,我不懂礼貌、不知轻重,甚至别人的一句玩笑话,我都能和她们较真,我拒绝见她们,拒绝说话,所以我是一个性格冷冷的女生。在和朋友的相处中,我很敏感,可能是由于怕被抛弃,所以我总会很极端,要么孤独,要么形影不离。我自动屏蔽一切我不喜欢的人,面对我喜欢的人,可能一段时间就那一两个,我又把握不了度,最后总是不欢而散。

  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很佩服哈利波特的勇气,面对大蛇,面对巨大丑陋的海格,面对妖怪银行职员,面对恶毒的马芬、面对伏地魔,他都用自己的友爱、勇敢和诚意战胜了他们。因为友爱,他可以与蛇交流、可以和海格成为好友,同时也能在霍格利特收获友谊。因为勇敢,所以他可以果断地拒绝马芬的握手,可以直面伏地魔那肮脏狰狞的脸庞。同样因为有诚意,他才能最终让魔法石自愿归顺。

  在我看来,哈利波特所有这些可以战胜恐惧的力量可以归结为一点,正气。它是一种向上积极地正能量。一直以来,我不懂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与亲朋好友相处,如何面对陌生事物,如何公开讲话,其实就是我内心缺乏正气。明明知道在与家人在与亲朋好友的相处中,我应该做到爱与宽容,与其说因为倔强,不如说是缺乏正气,我没有做到友善;明明知道陌生事物或许会很美很有趣,我本应该坦然地面对它们,接受它们,因为缺乏正气,我没有做到勇敢;明明知道公开讲话没有那么可怕,我本应该学习享受真诚地与众人分享观点的乐趣,因为缺乏正气,我没有做到做到真诚。

  事实上,我的内心一直都是有向上的力量的,但因为不够坚定,所以我总是伤害爱我的人,失去亲人的喜爱和友谊是我罪有应得,如果能有机会我希望能对那些我伤害过的人道歉。请相信,今后,我会坚定地用友善、勇敢和诚意面对你们,面对一切。

【《哈利波特》观后感】相关文章:

《哈利波特》观后感01-18

哈利波特观后感12-28

《哈利波特》观后感12-28

哈利波特观后感12-09

《哈利·波特》观后感12-15

哈利·波特观后感05-06

哈利波特的观后感04-29

《哈利波特》观后感05-25

《哈利波特7》观后感04-02

《哈利·波特》观后感范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