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归来观后感

时间:2022-10-11 15:33:1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归来观后感(通用28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归来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归来观后感(通用28篇)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

  一首悲壮的情诗,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陆焉识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一生饱受摧残,但在那个混乱而颠倒的时代,陆焉识的不幸只是成千上万的众多的无以计数的不幸者之一,犹如大海之滴、巨沙之粒,微小而不足为奇,普遍而风声鹤唳。来自女儿毫不犹豫的揭露便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黑白颠倒,搬弄是非,这便是那个时代。比起自杀的大卫,陆焉识又何其幸运?至少他还活了下来,平反恢复了名誉,得以回家与妻子女儿团聚。过去的时代不堪回首,谁对谁错都难以定论。不管是陆焉识还是冯婉瑜,巩素珍还是大卫,陆丹丹还是方师傅的妻子,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受害者,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陆丹丹可以不认自己的父亲并向工宣队队长告密,并不是她丢失了良心,而是在那个混乱的丧尽天良的时代里,为了眼前的利益,说白了是为了生存,父女亲情早已消失殆尽,思想里只能装着一种变异和荒谬的政治信念,服从政治命令便是一个人明哲保身的最佳途径。而亲情和爱情,就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是可有可无了。通过电影,我们更能逼真地了解到那个时代人性病态的点点滴滴。

  但命运总是残酷的。当他回到家后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失忆了。陆焉识虽然已经回到了家,却终究不能与深爱的妻子冯婉瑜团聚。他们像两个世界的人,冯婉瑜却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年岁岁矢志不渝地等待着那个永远也没有归期的人。可是陆焉识就在她的身边,在漫天风雪中举着自己的名字与她一起等待她想象中的人的归来。

  这部电影就像一杯清淳而略带苦涩的茶,散发出的是温暖人心的甘甜,细细品茗之下,却是能轻易拨动人心灵深处脆弱的情感和欲哭无泪的沉痛和哀伤。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

  日日夜夜盼他归来,可你却不知他一直在你身边。你在盼望他的归来,也在忘记他归来的痕迹。

  你说你忘了,因为头上的创伤和你心底的伤痕,你不想再记起那个混乱的年代和那些更加混乱的人。你恨他们,所以对你来说忘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可你真的忘得掉吗?

  如果真能忘掉,为何就不愿原谅你深爱的,却夺走你所爱的女儿呢?每当丹丹来到你身旁的时候,你都不愿直视她。也从不愿接受她对你的歉意。你只是冷冷的说“我不会原谅你的,丹丹,不会的”为何你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愿接受?我想,是因为你对那个男人爱的深沉。

  可你真的爱他吗?

  如果真的爱他,为何你只记得夺你所爱的女儿,却再也记不起你的深爱的人?是失亿的缘故吗?还是你被他伤的太深?陆陆续续地再想到那些痛的记忆,就使你忘记,连他也被忘记。

  可你真的愿意忘记他吗?

  为何你想要忘记,却仍记得他归来的日期?5号,你重复的念着,期盼着,你说“5号我爱人就回来了,我得去接他。”每个月的5号,也都能见到你孤独的身影。你独自举着牌子,在寒风中伫立。然后10年,20年过去了,你的身影已不再挺拔,你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但唯有你期盼的目光,一如往常。

  可这毕竟不是时光列车,你已等不到那个过去的他。

  但不意味这,他已不在了。相反,他一直就在那里。难道你就看不出那个送你去火车站的同志眼里的无奈吗?难道你就听不去那个念信的同志声里的悲哀吗?可你却从未发现,也从未想起,那个陌生的同志的熟悉的脸和那段难忘的回忆。

  这就是《归来》故事,一段望归不归,已归忘归的半生思念。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一部激动人心的电影——《大圣归来》,这部电影让我十分难忘。

  电影中的小和尚江流儿十分可怜。他的父母被山妖杀害,他流落到一个老和尚那里,虽然从小和老和尚相依为伴,但他还是十分快乐,机灵又勇敢。江流儿从山妖手中救走了一个女童,惹得山妖追杀。又误打误撞来到了五行山下,解除了在五行山下被困了四百多年的孙悟空,从此开始了一场斩妖除魔的旅程。

  孙悟空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因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被江流儿救下,觉得自己欠他人情,勉强地护送他回家。可是英雄不再,当江流儿要他去救女童,他却说:“我不管了,我管不了。”江流儿只好自己去救。当大圣抓起水中的孙悟空玩偶时,这才明白,江流儿对自己有多重要,于是就去救人。江流儿被压在石堆里的时候,孙悟空以为他已经死了,心中燃烧着怒火,回忆着过往,又变回齐天大圣!他用金箍棒打死混纯巨兽。正当他心灰意冷时,江流儿在大声喊:“大圣!”孙悟空猛一转头,可能是他看见了江流儿吧!

  我应该向江流儿学习,他那份勇敢,那份坚强。至于大圣嘛,他那颗燃烧的心,对一切都不顾,他大闹天宫傲慢不已的行为已经为江流儿而改变。我想,孙悟空和江流儿之间的那颗心,可能就是永恒的友谊吧!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但这颗心永远连在一起。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4

  他们在似曾相识中清醒和混沌着,清醒着本能的坚贞完美,混沌着无法言说的记忆伤痛。

  那夜,她没有打开那扇门,从此,她终生再不锁门,她终生再不锁门,却最终关掉了心门。他痛苦于她不再认识他,却在她的不认识中终生体味她,认识她,明白她。

  人最记忆之深在于最痛苦与最感动。她一生在幸福地追忆他的名字,半生也在封闭风雨交加中“迷失”的那个夜晚,“焉识”,于她于他焉能不识。这个问号没有留给冯琬瑜,却留给了叫“焉识”的那个人,她用忘记在告诉他“我的心里仅有你!”

  那段钩沉的岁月,他成为她唯一的牵挂,她成为他唯一在等的人,“焉识”在她心中焉能不识,“琬瑜”在他心中岂止宛如美玉,而他们的女儿“丹丹”,淹没于红彤彤的世界,为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未经淬炼的父爱并未阻止幼稚的红心。

  一纸凄凉的离笺压在玻璃下,一滴浊泪落在玻璃上,清脆致断肠,清冷的泪隔着玻璃却拥抱不了看得见、摸不着的温暖;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钢琴曲,唤醒了一颗被岁月苦痛浸透的心灵,那颗心流着血,那个人却依然在沉睡,不,沉睡的人如何流着泪,不能忘却的记忆里,他们相互着唯一,偎依,;一筐凌乱的信,是他们二十年谋心不谋面的生活,清轻的诵读却又是谋面不谋心的温暖悲伤。

  用半生的“无好”去迎接以往的不好,最终明白那个日子是她的最好。

  雪花飞舞的日子,他们去共同迎接一个叫“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患难真情”的客人,那个“客人”是他们共同的记忆:炉火上冒着的热气,书案上的一杯清茶,一首淡淡的钢琴曲,一抹会心的笑语……

  归来,是一个人,是一颗心,是一种生活,是一坎幸福,是一腔期盼,是一份守望。

  岁月,那段岁月,那段“老方”的岁月,再不归来。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5

  今天,我们观赏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触怒了如来佛祖,被封印在五指山下,并且被封上了法印五百年后,人间被妖怪闹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一个叫江流儿的小孩儿,为了躲避山妖的追击,误打误撞地解开了孙悟空的封印,孙悟空护送江流儿回家。一路上,一行人历经了许多风风雨雨,江流儿也为了帮助孙悟空牺牲了。孙悟空被江流儿的善良及淳朴所感动,最终挣脱了封印,打败了山妖王。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的眼眶湿润了。江流儿,他,只是一个小孩儿啊!力量、权利、金钱何必去顾虑这些呢?江流儿,在西游记中明显是唐僧的缩影,但他不像唐僧,动不动就要念紧箍咒,而是吧孙悟空当做一个朋友、一个偶像来看待。猪八戒,本剧中纯属打酱油的角色,但他的心胸和他的肚子一样大。当年被孙悟空一把扔下了天庭,落到人间变成了只猪,但他见到孙悟空后只是贫了他几句嘴,便把仇恨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最令我佩服的便是本片中最璀璨的亮点——孙悟空了。孙悟空,当年的齐天大圣,被剥夺了力量后,几度思考人生,但都无果,直到最后那一刻:江流儿为帮助他而被妖王杀害。他才终于明白了:力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亲情。最终,他冲破了法印,打败了妖王。

  《大圣归来》这部影片使我懂得了很多: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有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但只要始终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希望之光就会照亮前行之路。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6

  “齐天大圣孙悟空,身如玄铁,火眼金睛,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这,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在《西游记》中,孙大圣是如此的威武,在大闹天宫时更是显得威风凛凛、霸气外漏,手握金箍棒,身穿酷炫的铠甲,独斗巨灵神、哪吒、托坛李天王,孙大圣一挥棒,我的心也不禁热血起来。

  可是,《大圣归来》这个电影却与《西游记》中的内容并不一样,在山妖横行的时代,齐天大圣的传说像一阵风,早已传遍整个村子。这时,一群村民正在山上赶路,其中有个父亲,抱着自己的孩子,逗了逗他,还给了他一个齐天大圣布偶。突然,山妖来了,把那些人都杀了。但让那孩子逃走了。

  那个孩子被一个老和尚收留了,并取名为——江流儿。

  后来,他救了一个小女娃,怕山妖伤害她,于是便拼命保护她。在一次偶然中,江流儿认识了齐天大圣和猪八戒,经历了山妖布下的夜店计谋,但还是被悟空识破了,但因为大圣手上有如来的封印,所以不能出全力,小女娃便被抓走了。

  江流儿的齐天大圣布偶和八戒的一句“别忘了,你可是齐天大圣啊!”鼓励了大圣,于是,大圣决定去救小女娃。最后,江流儿被压在石堆下,大圣认为他已经死了,便非常伤心,他心中的怒火被激活,变回了以前的大圣,打败了妖王。

  大圣归来,给我带来了坚持、努力的感叹。当年的大圣,回来了,而我,何尝不是那个大圣、那个江流儿呢?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7

  走在去看电影的路上,心中热血澎湃,一直与身边的朋友议论这部电影,从电影的预告片与新闻媒体的大肆炒作中我知道了这是一部十分火热的动画大片,但是在电影院的仅仅一个半小时,我知道了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好,值回票价。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道理。

  这部电影的四个主要角色分别是孙悟空,江流儿,猪八戒,还有混沌。孙悟空疾恶如仇,武功高强。江流儿天真无邪,勇敢无畏,崇拜齐天大圣。猪八戒好吃懒做,却懂得道理,劝醒了孙悟空。混沌是在五行山上的妖怪王。嫉妒孙悟空,最后被齐天大圣打败。影片讲述了已于五行山下寂寞陈潜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俗名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了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电影的最后一刻,大圣归来的亮相,我的眼眶湿湿的。历经磨难,英雄不死,终于法力无边,有能力保护江流小师傅,战胜邪恶!维护正义是需要足够的力量的,是需要勇气的,江流儿去救丫头,明明知道是送死,他还是去救丫头,江流去救大圣的时候,何尝不是去送死?大圣右手的法印封住了大圣的法术,去救江流,去救童男童女时,他又何尝不是去送死呢!他们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让我敬佩,他们正义的表现,胸怀中的正能量更值得我去学习。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有不足的地方,但这只是真的是一部好电影,它为我讲述了正义,勇敢的道理,它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正能量,它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正能量,它让我懂得了邪不胜正的道理,我要像孙悟空一样疾恶如仇,勇敢,像江流一样心中充满着信念,我要像电影中的人物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让我自己变得更好!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8

  闲下来打开日志看看到很多存在草稿箱里半途而废的日志,很是感概,自从有了微信,习惯了一时的有感而发,而以前那种夜深人静时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或电脑前写读后感和影评的习惯已经渐行渐远……

  看完《归来》,感觉到这是一部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影片,有很多值得许多方面展开思考的素材,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很有一种分享观后感的冲动……

  终究,杂乱而又断章了的思绪还是向美好的愿望投降了,摘录一些很有共鸣又非常精彩到位的影评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这部关于爱与人性的电影,因其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而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在电影中,知识分子陆焉识被打成“右派”,在青海“改造”了20年。“”结束后,他终于平反回家,却发现疯狂的时代已让他的家庭伤痕累累。最终,陆焉识选择了用宽容和爱化解两代人之间的心结,用日复一日的守候与记不起他的妻子一同终老。这个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伤痕的故事,激发了那个时代无数亲历者的共鸣。

  历史在许多人的生命中烙下了伤痕,对这些伤痕的追忆与缅怀,在当代中国文艺界占有着重要地位。《归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于“伤痕电影”,但它又不仅是一部“伤痕电影”,它的突破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昨日伤痕的沉吟哀叹之中,而是尝试着为“愈合伤痕”开出了自己的药方。这剂药方名为人性,正是最本真的人性,释放出无穷的光辉,才能愈合历史的伤痕。

  狂热的时代能够吞噬人的理智,恶劣的环境可以摧残人的肉体。但不论什么时代,什么环境,都磨灭不了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感情,遮蔽不了人性的光辉。影片中,陆焉识在最恶劣的条件下接受了20年的劳动改造,但他的家信中却都是对壮丽景色的描写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影片中陆焉识的女儿丹丹,在“”中曾经与父亲“划清界限”。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道巨大的无形裂痕。但作为父亲的陆焉识对女儿做出的决定没有任何怨言,他选择了用纯粹的父爱去关心自己的女儿,并且帮助女儿和自己妻子达成了母女和解(亲子关系的处理)。片中象征施暴者的“方师傅”曾经欺侮过陆焉识的妻子,但当陆焉识得知方师傅已经被捕,其妻子在他面前哭诉时,也选择了用宽恕化解一切。

  今天,历史的伤痕还在立场不同的人群之间制造着新的隔阂,也唯有诉诸人性,社会才能够跳出互相指责,互相敌视的漩涡。造成伤痕的时代已经远去,其牵涉的政治问题也早有定论。今天,我们回首望去,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好事物,才是最值得我们铭记和继承。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追寻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历史的伤痕最终将得到愈合。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9

  前几天白天玩反被球打,觉得是好兆头,彩票没有买到,却看了一场电影,张艺谋的《归来》。以前不懂电影的情节,只听说看这部电影要从头哭到尾,于是买瓶水进了影城以防眼泪不够用,直到结尾字幕出现,眼泪也只是在眼眶里打转,最后一滴也没落下。

  讲的是事情发生了xx的时候,父母惟一的女儿与父母划清界限,告发逃跑回来的父亲,让父亲重回监狱,母亲因得了精神病,而父亲平反后,妻子仍然生活在即充满恐惧又充满期待和等待的阴影中,不管丈夫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唤醒失忆的妻子,妻子也已完全不认识回来的丈夫!整部影片的故事叙事都是非常压抑的,压抑的我不愿马上写下一种观后感,前后两张画面的色彩完全是阴暗的,阴暗的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要自言自语几句,证明我还活着,讲故事的节奏又是非常缓慢的,慢的让心急如焚的年轻人无法忍受而提早退场,事实上,有一小部分年轻人没有看完,提前退场,多数年轻观众像我一样,抱着奇迹般的期待,看完了。

  影片情节简单,可以通过一个微信甚至一个微博就可以说得清清楚楚,但据说张艺谋却花费了6400万,动用了巩俐、陈道明等巨星苦心出演,光看片尾的制作团队字幕表就滚动了几分钟,可谓庞大。巨大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

  xx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到底什么东西还没有回来,还要让张大导演费尽心思去期待。有些东西,扭曲了人性,从内心和表面上服从于扭力的,活了下来;从内心和表面上反抗扭力的,是自杀或他杀了他;愚昧地活着的,是死亡的自由;唯独表面上服从于内心的抗拒的,如电影里的母亲,服从和抗拒的冲突在她身上激烈地发生,激烈地使生命无法承受,所以她疯了。

  老公各种爱的呼唤,试图唤起老婆的回忆,让我在看电影时有了些许感动,走出电影院我就不相信了,满眼都是现实世界的混浊,在小说和剧本里,爱情和责任顽强的坚守,不肯洒向人间。30多年过去了,有些该回来的东西并没有回来,而是随着一代人的谢幕,比如我的父辈,越走越远,那些30年来一直站在台面上的一代人,如我的儿子,对xx的事情漠不关心,更关心的是未来的工作机会,仿佛这段扭曲的历史是虚构的,是电脑游戏,从来没有发生过。看电影的最后一幕,粗重的铁门挡住了那举着牌子的夫妇二人,他们等待的永远不会回来,最后有了落泪的冲动,但却没有留下来,因为我又觉得为他们夫妇其实是幸福的,毕竟最终能相伴一生,都说有梦想的人才是幸福的。

  而对于张大导演的煽情呐喊,恐怕要和男主角的努力一样,白白白费了,这点我是绝望的,不抱任何期待,我流的是哪门子的眼泪!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0

  《问世情为何物》元好问真好问,也真会问。这种问法可谓一问千古,问倒天下,天下皆为情所困,有多少人在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做出了人生的终极答案。但是各人的话语,各有不同。

  爱情,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般的生死相随;爱情,是徐长卿和紫萱般的人生,只有你一个;爱情,是杨过和小龙女十年不离不弃,跨越年龄的界限;爱情,是杨玉环对李隆基由爱生恨的表面现象……如今,看完电影《归来》,我有了另一个答案,那就是陆焉识和冯婉喻之间的爱情。

  70年代初,与家人多年隔绝的陆焉识,因思念心切,在一次转农场的途中逃走回家。这对怀有芭蕾舞梦的女儿丹丹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女儿想尽办法阻止母亲冯婉瑜和父亲陆焉识的见面,冯婉喻明知无法和他见面却还是因为爱而离去!可是,伺机抓他的人也走了,冯婉喻嘶叫着让陆焉识快逃,而陆焉识也没有听到冯婉喻的声音,一声不吭。只是为了见情人,不顾生命危险,最后却也没能相拥而去,被抓住。而且冯婉喻也因为陆焉识被抓的过分伤心而跌倒在地,因此得心应手。

  结束后,陆焉识平反,又返回故地。只是因为时间过得太快,物是人非,以前的恋人却和他一模一样,不再相识,不管陆焉识试了多少次,最终还是没能唤起妻子的记忆,被她推到门外。虽然经历了多少沧桑,但他们的爱情从未改变过。繁荣昌盛尽,他们怀着各自强烈而执著的爱情,在永恒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从那以后,多少年来,门从来没有上锁过,她说:“不能再把焉识锁在门外了。”从那以后,多少年了,那张纸条还留在桌子上,窥视着事物的思绪;从那以后,多少年了,不管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还是大雪纷飞,她都记得5号早上要去梳洗,打扮干净到火车站口等焉识回来。他把信写了多少年了,也因为太过想念;她可以用一句话宽恕那些恨了他多年的女儿;他可以把自己看得很重,只为了能守着她。

  时光飞逝,转眼多年,陆焉识依然是早晨陪着冯婉喻去车站等陆焉识回来。这部电影最后的场景…他们的爱情,能够让一切都失色,却没有感动上苍,冯婉喻还不能想起自己就是陆焉识。

  我相信:即使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过去沧海夷为桑田,过去高山夷为平地,他们的爱情依然不变。“爱,是陆焉识对冯婉喻守卫般的爱;爱,是冯婉喻对陆焉识等待中的爱”,我把它叫做“爱的坚守”——坚定的守候!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1

  我是看过陆犯焉识这本小说的,所以必须程度上会不知不觉的就拿整个电影去和小说比较,虽然电影改编的主要部分只限于是在回来之后的故事。

  不得不说,从文学策划的角度这部电影是失败的,选择小说最终的家庭伦理部分作为电影改编是很尴尬的,即便最终的家庭伦理部分还是围绕着主人公争取自我感情来写的。这本小说在我看来还是主要着重于两个人感情的描述,从关系建立,出国,迁移,进监狱,再次进监狱,大西北,都是为了给活着回家这个最终的部分做支点和铺垫。很多对于人物细节的描述更是为了让最终的回归加足油,给足张力。

  让读者先了解两者感情的缘由,态度,改变的过程和理由,最终才顺理成章的促成中间的越狱和最终的回归。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了前面的讲解作为铺垫才会有回归的理由,故事才有了张力。如果简单的去掉前面的部分,后半段就变成了一个以烂的不能再烂的老梗作为铺垫的xx之后的家庭伦理故事了。所以我认为简单粗暴的只选择后面的一小部分作为剧本,却不知最终的回归需要大费周章铺垫设计,显然就是个错误。

  此刻尽量抛开小说来说说电影《归来》的观后感吧。

  1、废桥段太多,过多的去描述丹丹这个人物,可是在两人情感关系之间又不表现丹丹的重要性,感觉是一个不上不下的人物,去掉不行,保留又有点剩余。

  影片还简单带过了几个类似女主人公以往为了救爱人焉识不择手段却只在小说中出现的情节,此类桥段对于影片的故事性没有什么作用,对于没看过小说的观众来说是一笔带过并且模糊,同时又满足不了看过小说的观众,看似引子的桥段对于系列片类型的电影来说倒是不错

  2、人物细节简单粗暴,尽管故事还是很吃力的讲清楚了可是从开篇到结尾,对于人物细节,主要是性格描述过于简单,少了许多大片都有的对于人物深刻的剖析

  3、泪点太硬,即便从电影故事的角度来说,开篇桥上两人相见的情节过于生硬和商业化的来表现二者之间几十年的感情过程。

  这个当然是整体选择上的失误,所以导致了故事重点不能放在二者感情的建立过程上,但从影片整体来说又不能没有这段来作为二者感情的铺垫,即便是这样简单的铺垫也好。因为没有铺垫,后边影片重点讲述的坚持就没有了根基。

  总之让人感觉整体片子向往艺术但又担忧商业导致感觉不三不四,商业上泪点生硬不足,艺术上又过于刻意。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2

  有句话叫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越大的期待,结果就是各种吐槽和不满。

  自从《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张艺谋就是炮灰。动不动第五代导演的标签就贴上去了,然后一顿批。其实,有些人的价值可能就在于他拍的某一部电影,何况张拍的不止一步。江山代有人才出,张的式微显示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我觉得是好事儿,为什么要一直苛责其人呢。所以说,看归来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忘记这部电影是谁导演,是谁主演,是谁编剧,是谁制作。

  单纯地看电影,多么难得的事情。且看且珍惜。所谓看电影,就是选择拿一张票,然后坐到封闭的空间里面,和一群陌生人一起,感受荧幕上发生的人和事儿。一部电影里面有一点可以触发到你,这就是部好电影。一部好电影,就跟一本好书的价值一样。

  这段故事据说取材于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的最后一部分。其实没看过这本书,严歌苓的小说倒是看了不少。她的故事很细腻,关注的点儿很特殊。虽然没看过这本书,但是耳闻过,讲文革的故事的书。想来这本书的重头戏是没法儿拍成电影的,邹静之从中选了一段儿,也算是难为他了。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疑问是,两个人的感情为什么这么好?万物皆有因果,所以决定找来这本书看一下,两个人以前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总觉得他们的这种感情的早就,很大一部分是时代的结果。我一直都觉得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而且可能严歌苓还采访过这两个人。 冯婉瑜、陆焉识,这两个名字好好听,特别对我的口味儿。陈道明用特别磁性的声音喊出“婉瑜”的时候,整个人心都化了。第一次觉得陈道明除了帅以外,声音竟然如此赞。 这部片子,基本上是从头哭到尾。妆完全花掉了,本来说是去超凡蜘蛛侠的,结果买票时候出现了误会,要不然就不能化妆看电影。预料到泪点会比较多,但是没想到自己从头哭到尾。一包纸巾不够用,而且擦得眼睛疼,鼻子也疼。

  国产电影喜欢制造泪点,这是我一直都知道的。所以准备纸巾是我每次看电影的必修课,而且知道要看电影的话,一般不化眼妆。打心底来说,归来这部电影的泪点真心不多,主要集中在两人相见而不得的时候,还有后来文革结束,他回来之后她早已认不出他的时候。后面整个故事相对比较平淡了,但不知道任何一个节点都能引爆我的泪腺。 我一直都在想,我为什么会哭。电影情感的渲染固然是一部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我想大哭。酣畅淋漓的那种哭,在电影院的时候觉得会打扰到人家感觉不太好的样子,就忍着,结果心理真心忍的难受。哭的原因是明明每个人都很善良,可是却没有我心目中美好的结局。 一家人,本该是相亲相爱,那么好的条件,那么丰厚的生活背景,那么渊博的学识。可是不是任何人的错,所有的人都善良的让人心疼,就早就了不是我心中;理想状态的他们。可能这种状态对他们来说已经最好了,可是我却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如果事情发展按照常规的有坏人的话,那么所有的错都有了归咎,我就不会感觉到一股气憋在心里面了。虽然我喜欢情节发展没有任何坏人的出现,但是也绝不希望善良的人都落不了好下场。理想主义的意识还是那么重。所以,泪腺才会这么发达。 看了陆犯焉识的简介,发现陆焉识年轻的时候也曾叛逆过。经历文革之后,能对妻子这样,说明冯婉瑜是个顶好的女人。我喜欢这样的情节设置,喜欢他们之间日久生情的这种爱情。从不相信一见钟情,只有经过时间和事件沉淀的那份感情才是最最刻骨铭心的。从农场跑出来的陆焉识,偷偷回家看妻女一眼,屋内的冯婉瑜感受到了屋外的陆焉识的存在,可是不敢开门,在里面含着泪,掉不下来。门外的陆焉识忐忑,终究为了见妻子一面被抓回去。两个人在火车站天桥始终没有碰到的双手是多少观众的遗憾,这个泪点完全是顺理成章了。 当然,他们的女儿在整个矛盾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戏剧冲突的引爆点儿,引领者每一步剧情的发展,设置地合情合理,滴水不漏,让观众爱也不是,恨也不是,最后就只能自己默默地哭了。天下间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无限包容,无限无私,从不责怪儿女,陆焉识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没有陪伴女儿的成长,希望冯婉瑜做个好母亲,替他补偿。女儿举报他,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虽然女儿为此愧疚了很久。让我想起小团圆的一家人,如果他们之前也能早点儿开诚布公的谈,事情可能就没有这么严重了。所以说,无论是家庭相处,还是两个人的相处,一定要开诚布公,决不能各自想各自的。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毫无疑问,两个人是相爱的。得了健忘症,这点儿绝对过于戏剧化了。不记得爱人长什么样子,但是记得他的笔迹,记得他的琴声。这是一个小BUG,到不影响整体的效果。我以为正常的情节发展会是她最后记起了他,没想到不是的。所以这个小说,电影才更加现实,不像单纯地一部小说而已。所以看得人才会更加痛。 陆焉识给冯婉瑜写信念信的情节好感动。这是哪个年代特殊的表达爱情的方式,现在这个社会估计也就没什么人能干出这样的事情了。假如有人这样对我,想必是幽囚必应了。所以说,我的人生是矫情的人生。弹琴的情节也很有爱,虽然她最终没认出他,引得观众一片大笑,我默默地擦眼泪了。明明那么相爱,明明就在对面,却那么远。连泰戈尔都必须承认,这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吗?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接下来说说其他方面的事情了。

  化妆。很少见到国产电影的化妆能够做得如此精致。每个人脸上的妆都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放大,这种只有美国大片才做得到。中国电影永远显得那么粗糙。这部戏化妆的bug我都没找到。每个月5号的时候,冯婉瑜都会去火车站接陆焉识,几乎每次,镜头都会定格在冯婉瑜梳头,细心地人会发现,在这几组镜头里面,冯婉瑜鬓角的白发是在不断增多的,这就是化妆的完美体现了。最后的老人妆,几乎看不出是演员本人,我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陈道明多处的妆也都可以看得出来。 演技。电影里面几乎全都是演技派人物。巩俐就不用说了,陈道明也就不用说了。一个眼神、一个嘴角的变化,都是电影情节的需求,真心的大快人心。比起好多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演员,这部戏真心是好。连各种酱油都是演技派人物。陈小艺、刘佩琦、辛柏青、张嘉译、丁嘉丽、郭涛、闫妮,各种大牌出场不到五分钟,演技都是杠杠的。也只有张艺谋有这种号召力了。 这部戏,不管票房如何,口碑我觉得肯定是在那里了。拿奖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就是看会拿到那些了。新一代的谋女郎出现了,发现张艺谋喜欢的美女都是一个类型。对着冯婉瑜和丹丹看,真心觉得她俩有母女像。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3

  今天,我们淮河早报的40名小记者观看了《归来》这部电影。该影片给了我一种极大的震撼,那个发生在“革命”期间的故事仍久久在我脑海中回荡,耐人寻味。

  剧中,陆焉识(陈道明饰)在革命的浪潮中被划分为“左派分子”,整天躲躲藏藏。有一日,他写了张纸条给妻子冯婉瑜(巩俐饰),约她在天桥下见上一面,不料被女儿知晓。女儿为了跳《红色娘子军》中的主角,将父亲出卖。父亲被抓,母亲悲痛欲绝,一个推搡中一个趔趄栽倒在地,头部受到重创,对陆焉识的记忆一下子定格为永恒,对其他琐事也恍若云雾。

  “革命”结束了,昔日的左派分子们大多都被释放了。可是当焉识归来时,婉瑜已经无法认出自己了,婉瑜一直认为他是方师傅(剧中女儿丹丹说过他用饭勺打过妈妈),始终不肯接受他。就这样,焉识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成功。最后,他选择了默默地照顾她,陪伴她。

  这部影片没有高潮,没有低谷,却能给人一种超越凡尘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你似乎也在陪着剧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还记得影片中的一幕:陆焉识在弹钢琴,婉瑜听到熟悉的琴声,从门外走进屋内,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两个人拥抱、流泪。就在这一瞬间,观众肯定和我一样,认为婉瑜记起了一切,可惜最后我们的希望还是破灭了。

  对于该影片中的主角,我觉得他们都懂得关爱是什么。正如影片中焉识对女儿丹丹出卖自己毫无怨恨,通过信件的方式劝说婉瑜重新接受女儿,让女儿搬回来住;女儿和父亲消除隔阂,在焉识的临时住所,喊出了第一声“爸爸”;焉识最后选择在婉瑜身边一直守护她,哪怕她再也想不起他是谁……关爱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他人心中的锁;关爱是一种默默地守护,无怨无悔。无论处在何种年代,何种背景,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人世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4

  去影院看完张艺谋的新作《归来》,出来时眼睛都湿润了。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这部电影数次戳中我的泪点,令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极少有电影能让我流泪,而这部《归来》竟然弄哭了我,且让我哭了几次。

  观看之前就听闻该作是一枚催泪弹,同时是一部票房口碑双赢之作。有票房证明看的人多,看哭了的人也多。在张艺谋的作品列表中很少有双赢的作品,起码《归来》之前的没有。老谋子以往的作品,早期有口碑,能夺国际大奖,后期大制作,票房高但是口碑跌入谷底。《英雄》以来的作品,张艺谋拍得很空洞,不是说内容空洞,而是总体给人一种过分堆砌,如同写章的人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以古代散风格来做个对比,早期的口碑之作是先秦时期的佳作,虽然长短错落却内容朴实厚重。而后期则如同汉代的骈体,艳丽而空洞。

  经历了第二个时期后,张艺谋可谓是身心疲倦。第一个时期虽然累,但得到大众和专业电影人的赞誉,且屡获国内外大奖,精神上是很愉悦的。第二个时期,钱是赚了不少,但是声望不及从前了,多了许多骂名。《归来》是张艺谋另起炉灶后的第一部作品,就风格而言,老成质朴。该作在拍摄技巧上炉火纯青,不再追求夺目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是返璞归真,简约自然。

  说了这么多优点,也不得不提该作的缺点。电影在角色上最大的缺陷莫过于男主角陆焉识。陆焉识是一个劳改犯,饱经坎坷受尽折磨不说,还要遭到女儿的背叛。种种遭遇加在一起,最起码会让人竭嘶底里一次吧。但是男主角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从来没有情感上极尽压抑后的爆发。在影片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人,这是最不合情理,也不符合人性的地方。这种脸谱化的角色是影片最大的败笔。其次,老谋子刻意回避革的苦难,使影片丧失了厚重感。《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张艺谋的得意之作,无一不是描写人在遭到苦难时的悲剧。这些佳作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是它们达到了深刻厚重的境界。

  老谋子作品是挑对了,只是剧本改写的不,删去了复杂的人性,厚重的苦难,只留下纯粹执着的爱情。这个至死不渝的爱情确实很感人,那么多人哭了就是最的佐证,然而仅仅让人哭是不够的,起码不够深刻。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5

  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归来》上映不久,微博上看过的人有骂张导的,说他惯于抹黑新中国。但在豆瓣电影和时光影评中,此片的评分值分别达到8.0分和7.7分,属于比较高的。在女儿的怂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让我来打分的话,我会给此片9分以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压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创伤得揪心,荒诞得真实,又宽容得光明。

  我觉得此片和张导执导的另一部影片《活着》一样,非常客观地反映了化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现实。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应能记得当时人们的心态,习惯的思想方式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我这个如今很少踏进电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进口片和港台片,常常会看不懂,感到太跳跃。看《归来》的时候,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滴眼泪我全都心领神会。冯婉瑜(巩丽饰)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当初的决绝和后来的后悔,陆焉识(陈道明饰)对女儿的宽容和对妻子的深情,都让我觉得十分真实自然。

  此片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男主角陈道明,女主角巩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认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儿丹丹的青年演员张慧雯,名气不大,应该说也很到位,是否会成为又一位“谋女郎”?至于阎妮、张家译、陈小艺、刘佩琦,丁嘉丽等,这几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担纲的名角,在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龙套,当然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所讲述的是个悲剧,怪谁呢?怪丹丹过左?这不公平,那个时代年青人都持这样的思想,都这样行事,属于当时的“正能量”;怪冯婉瑜对女儿无情?更不合理,她太爱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陆焉识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连他自己也这样归责了——影片中没有交代他划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实也是无辜的,或许还代表着一种正确的观点(就像马寅初先生当初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受到批判一样)。不管怎么说,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错,下也有错,像你无过,他亦无辜——究竟谁之过,只有让让历史去评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剧中人的口说:“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呢?看看现在许多人还在一味讴歌那个时代,甚至把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现在的年轻大众已经不能理解片中的情节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远不能这么乐观。

  许多人希望我说说,是否值得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五十岁以上的人,推荐去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怀旧,胜似在老城厢走街穿巷追寻年轻时代的影子,记得苦才能体味甜。对于想了解真实历史的年青人,也绝对应该去看;这部片子没像《活着》一样遭禁,这是值得庆幸的进步。不过若是纯粹抱着消遣的心态去影院,那么我剧透给你——片中没有色情,没有枪战,没有香车美女,没有飞檐走壁,没有拥抱接吻,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武打,恐怕会让你失望。今天影院中俩坐在我旁边的年青人边玩手机,边用眼角余光瞟向银幕,显然感到索然无味。

  影片最后没有“咪里玛啦大团圆”(注:以前对戏剧的套路总结为几句顺口溜——“才子佳人相见欢,私订终身后花园,公子落难小姐援,苦尽甘来中状元,咪里玛啦,而选择在失忆妻子不认识眼前的丈夫,却又痴痴苦等他归来;平反归来的丈夫想尽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最终仍不得不在风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结局中悲怆落幕,也是寓有某种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经逝去,哪能再回还?

  往事不堪回首,但却不能忘却!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6

  电影《归来》改编自《陆犯焉识》,两位主人公是平凡的男女——一个忘了,一个还记得;一个永远在等,一个就永远陪伴。

  《归来》里丹丹对父亲说,“你在她身边不就是为了照顾她,别的重要吗?”。当然不重要,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所有的人物性格、主角背景、生活环境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两个人的情感才是重要的。

  陆焉识回来之后不断地想要让妻子想起自己的身份,他是什么身份?从电影中我们明白他是个教授,又会法语,原本有机会回原单位工作,但是为了妻子都“暂缓”了——然后一切都暂缓了。多年之后的时代变换,每个人物的人生轨迹,一切的一切,都被导演不知是刻意还是人为的“暂缓”了——因为这些都不是重点,情才是电影放出的终极催泪弹。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不少外国人都看不下去《红楼梦》,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有情是不说的,留意思千回百转的藏起来,生怕别人明白。《归来》里也有类似的设计,比如冯婉瑜和陆焉识一门之隔的内心震撼,没有转开的门把手和那些寄不出去的信,她们的情感就在这些小而不言的细节中最终成为了未爆发的烟花,藏在了两个人心中,从此再没有绽放的机会。

  任何电影的卖座都必然配合着时代的需要,对于如今这个满城尽是大钞票的时代来说,相濡以沫、纯爱隐忍就成为了表达感情最热销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感情的绚烂比但是生活的平淡坚守,也是为什么所有的怀旧电影都必须要搭上一段青涩初恋的末班车的原因。张艺谋很聪明,只选取了《陆犯焉识》最后一部分两人重逢之后的故事,所有的背景都被弱化,剩下的只有平凡的男女——一个忘了,一个还记得;一个永远在等,一个就永远陪伴。相视不识眼前人,你说是幸福,我说是难熬,感情的事谁也说不清。

  巩俐和陈道明演得也不错,莫说是台词,就连嘴唇的抽搐都自己拿捏着频率。陆焉识“弹钢琴”时冯婉瑜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两人都没有说话,眼泪就流下来了。那一瞬间观众会以为她想起来了,至少在那个瞬间她想起来了——当然最终现实会把观众的幻想碾碎,深情和冷漠、期望和失望交杂在一起,不需要任何的台词就足以让人泪崩,也根本就奠定了这是个情感片的事实。

  因此若以历史片的角度去看《归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有意或无意,小人物的情感变成了电影的主流。平庸的电影都在讲故事,最好情节千回百转才引得观众不至于瞌睡;好电影就在讲感情,一根鸡毛在你的心窝随意地撩拨;最好的电影当然有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属于自己的价值,属于自己的饱满。当然《归来》达不到第三种境界,因为张艺谋将所有的视角都聚焦在了“我的失忆老婆”上。巩俐演得好,虽然塑造的冯婉瑜直接从失忆要跳到老年痴呆前期了。她以为陆焉识是方师傅,每次陆焉识靠近就将他推在千里之外,她在执着的为陆焉识守护着自己;而陆焉识写信,也还是坐在炉子边上借着一点小光写,被子叠成豆腐块,大概也是下放养成的习惯。

  这就是时代造就的“生离”,别死别更重。因为这些小人物的感情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由具体的情感牵引着。时代粗暴地决定了个人的命运,造成了苦难。主任轻飘飘的“革命结束了”,却有多少小人物的命运就此逆转?蝼蚁的无好处就在于此。而这些小人物,他们的世界中也许并没有什么理想与抱负,仅仅期望平实生活,像是冯婉瑜也仅仅期望“为陆焉识思考一次”,但即使这样也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打翻,被动地迎接属于自己的苦难。

  我们一向觉得苦难这东西很重要,因为我们太苦了,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苦多了只能自己从生活中找些理由搪塞——苦难磨练人、淬炼出精神等等,好像苦一点的感情就更加纯粹,苦一点的生活就更加纯真。但苦难其实没有任何好处,它所谓的能够磨练出的品质,但是是人们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寻找出来的“好处”。

  丹丹想要母亲原谅自己、冯婉瑜想要和丈夫在一起、陆焉识想要陪伴在妻子身边。当所有的苦难过去,我们发现褪掉冠冕堂皇之后每个人真实的愿望。别的重要吗?不重要的,你在最重要。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7

  昨天去看了《归来》,本来是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的,可是等看完之后才发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影射出的整个社会的悲凉,感觉要是不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我流的那些泪了。

  有人说历史的书篇,总是蘸着鲜血一页页被写下的,很有道理。那些血书记录着无数苦难和死亡的故事,故事背后总是一片片废区,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和痛苦,在垂死暮年让岁月的残骸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一声不吭,平静的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文革,就像蛰伏已久的一场血雨,一下十年,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也许并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的年华老去。那个时期的感觉就像是每个人都走在街道上,迷失了自我,只是机械在走着,革命的天光照亮了整个街道,可是人们内心的灯火早已熄灭。

  历史的巨潮中,人实在太渺小了,许多人都是在年幼无知、经验尚且不足的情况下被外界所诱惑,做了一些疯狂的事,可是当他们有能力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无法改变,这真是那个时代悲剧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些苦楚又从来不允许被呐喊出来,一切只能默默承受,每个人都成了命运的受害者,丹丹也是这些可怜的人中的一个,不禁感慨那时年少轻狂的代价也太大了点儿。

  然而终于有人发现这场雨下的太久了,也是人们终于疲惫了,于是一声令下,闹剧就此收场。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就好像交响乐进行着进行着却没有了收尾符,人们还没来的及在盛宴的狂欢中醒悟过来却发现一切已经结束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所适从的人,在黑暗中待久了,适应不了黎明的到来,宁可永远的黯淡下去。

  其实电影中最虐的就是陆焉识想尽千方百计到最后也没能够唤回他的妻子,而冯婉瑜更是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丈夫的归来,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也莫过如此,琴声依旧悠扬动人,一切透着熟悉的味道,弹琴的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只不过岁月如歌,年华易老,抚琴人脸上早已刻满岁月的痕迹,而听琴人的思念却永远留给了过去的那个人……

  归来,其实是两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对于过往美好的追求,就好像一个人在受了太多苦难之后总想从老天那里讨回一点补偿一样,但命运有时偏偏不让你如愿以偿,最后谁也没有等来期望的结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陆焉识接受了现实,选择了向前看,选择了用剩下的岁月来默默守候,哪怕到最后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正是人世凉薄才让人间真情显得伟大,经历的越多就越看到人心的可贵。人潮聚散,得到与失去,到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最纯最真的东西,因为人世间诱惑太多,经得住时间打磨的东西并不多,不禁感慨他们能遇见彼此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啊。一个风流兼才子,一个佳人颜如玉,在及笄并发之年,对着一棵树默默地许下年轻的誓言,从此成为彼此牵绊终生的人。然而在乱世中,两个本该相依为命的人却相隔千里,孤独地迎接了每一场命运的风雨,承受了每一个时间制造的灾难,直到每一寸身躯再经不起命运的摧残,却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可以继续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如此浪漫,令人感动,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要讴歌生命了……

  他们之间是爱情吗?是亲情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份感情已经因为经历的太多而变得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偿便人生苦难后还能彼此陪伴的幸福吧。就像一杯陈年老酿,浓烈、苦涩、难以入口,唯有懂酒之人方可品出其久经沧桑的沉静与香醇,享受乐在其中的幸福感。

  懂酒的人,何尝不是懂人生的人。

  诗人艾青在游新疆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什么记忆”。要是他现在还能重游故地的话也应该发出相似的感慨吧。也许苦难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些平常学不到的东西,它让我们变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一不留神你的世界就会轰然倒塌;而偏偏人性又是这脆弱生命中顽强的部分,它总能在乏味中发现乐趣,于绝望中发现希望,甚至可以把苦中作乐也变成一件浪漫的事,这不能不说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偏爱了。

  高中时期珍藏的一段话,写在这里最合适:人生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流,不可能不携带泥沙,尘埃和沿途的漂浮物。但人性中应该有种种强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不停地接纳,沉淀,洗涤,不停地自我净化,从沿途的水源中吸取透明,让浩荡的清风吹拂出层层波浪。经历了浑浊而拒绝浑浊,携带着泥沙又放弃泥沙,让他们化作两岸的沃野,生长葱茏风景,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条划过大地闪着波光的动人河流。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对人性最真挚的赞美了,每每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那些说不完的苦难的故事,其实早已在喧嚣中落定。寂静即是情感,平淡也是爱,生活仍在继续,2014,祝大家幸福。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8

  实在没有时间去电影院,只能等半年后在网上看电影。对张艺谋的导演,总是喜忧参半,过去的《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非常不错,再后来的《英雄》《满城遍地黄金甲》又那么媚俗。不禁哀叹世道把人都变坏了。

  看过原著,对严歌苓的作品我一直都喜欢,没有着意去买她的书。但是刊登在《收获》《十月》里的都没落下。她的视角比较独特,比如《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还有有名的《金陵十三钗》。很多作家都是本色写手,而严歌苓写历史,写传奇,写各种女人的命运,非常了不起!《陆犯焉识》好像是以她的祖父辈为蓝本,描写的一个人的一生。小说很长,而电影《归来》完全简化了,只取了最后一个篇章。看完之后,很感动,很为张艺谋叫好!

  张艺谋不愧是学过绘画,深谙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整个片子都是凝重的灰暗的色彩,给人压抑之感。老旧的宿舍房子,老式的火车站,老式的天桥,打公共电话的小窗户,没有夸张没有修饰的当年风貌,给人亲切感。在压抑的色彩中,穿插着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片段,或演出,或排练,结束时台上台下一起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对于我们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是涌上心头的感慨。

  陈道明和巩俐饰演的中年夫妻,演技非常地棒!尽管化的妆一点也不漂亮潇洒,但是贯穿始终的温情,让观众的心,置身在亲情至爱的漩涡里起伏。冯婉喻读摘掉右派帽子的通知,陆焉识修钢琴、读信,这些情节你不会掉泪,但是心很痛。那些苦难的年代,贫穷的年代,每个人受的苦,在当时并不觉得,只是很多年回忆起来,才觉得苦,怎么那么苦!记得小时候,有个叫培根的邻家姐姐,她的父亲是自杀的,家里空空如也,有一天她在厨房用菜锅烧水,里面放了些豆豉,告诉我准备煮面条,豆豉烧的水很鲜,好吃。不知为什么这个画面一直留在我脑子里,现在想起来心也好痛,但是当时她也没觉得自己多苦。

  剧情不复杂,也没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冯婉喻的病一天重似一天,陆焉识就陪着他,在大雪天去火车站接她的爱人,雪无声地落在地下,四周那么安静,在幽咽的《渔光曲》中,想起一本书名:爱是不能忘记的.!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19

  观看《归来》之后,让我感触良多陆焉识与妻子冯婉喻在那个年代受到了那么多的阻挠、无理打击、拆散,让人深痛不已,也许在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活在惶恐、极端、疯狂的社会背景下都承受着不同的压力与无奈。其中一部分挺过来了,不屈不挠守护这自己心中那份亲情、爱情、友情,也有的人随波逐流成为那个背景下的奴隶。

  在开始的时候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在一次农场迁徙中逃跑回家,在这个时候组织上把他的妻子女儿叫来,让她们不许见面甚至举报自己的丈夫和父亲,要求她们表态;此时女儿毫不犹豫的说:他跟我没关系。,冯宛瑜却以沉默对待,组织上威胁她们要为女儿的前途着想,让冯宛瑜无奈的只能说明白。这时多么残酷的社会,此时冯宛瑜的心理更多的是无奈和与丈夫见面的渴望。

  在这个背景,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女儿不想他们见面,甚至阻止、举报他们相见的地点。因为组织上的人说了只要你立功就让她当主角,她为了这个抛弃了亲情与母亲对父亲那份爱。看到这里我只能说女儿的选择既是自私的也是无奈的,我们有能要求她做什么呢?

  在见面那天陆焉识在桥底下还忘用雨水把脸草草的擦一下,他想干干净净的见妻子,孰不知他的行踪已经暴露。当俩个人见面了相互向对方跑着,只是想近距离的看上一眼,无情的组织又出现了撕碎了他们的这一点点奢望,组织的人撕扯着、殴打着把他俩分开,冯宛瑜看着自己的丈夫被组织无情的带走,俩人只能呼喊着对方的名字。因此夫妻二人从近在咫尺又再一次的变成相隔天涯。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的女儿早已放弃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在女儿的带领下回到妻子的家,而妻子却认为思念而不认识自己了。在这种情况下,他问了医生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病,医生告诉他只能靠她自己。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唐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那就是陪着自己的妻子在5号那天一次一次的去车站接自己。

  陆焉识和冯宛瑜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是可怜的,但是他俩的爱情是坚贞不渝的,做到了不移不易不离不弃,他们的女儿是悲哀的,但是我们不能谴责她,换成了你,你也许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吧!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0

  去影院看完张艺谋的新作《归来》,出来时眼睛都湿润了。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这部电影数次戳中我的泪点,令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极少有电影能让我流泪,而这部《归来》竟然弄哭了我,且让我哭了好几次。

  观看之前就听闻该作是一枚催泪弹,同时是一部票房口碑双赢之作。有票房证明看的人多,看哭了的人也多。在张艺谋的作品列表中很少有双赢的作品,起码《归来》之前的没有。老谋子以往的作品,早期有口碑,能夺国际大奖,后期大制作,票房高但是口碑跌入谷底。《英雄》以来的作品,张艺谋拍得很空洞,不是说内容空洞,而是总体给人一种过分堆砌,如同写文章的人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以古代散文风格来做个对比,早期的口碑之作是先秦时期的佳作,虽然长短错落却内容朴实厚重。而后期则如同汉代的骈体文,艳丽而空洞。

  经历了第二个时期后,张艺谋可谓是身心疲倦。第一个时期虽然累,但得到大众和专业电影人的赞誉,且屡获国内外大奖,精神上是很愉悦的。第二个时期,钱是赚了不少,但是声望不及从前了,多了许多骂名。《归来》是张艺谋另起炉灶后的第一部作品,就风格而言,老成质朴。该作在拍摄技巧上炉火纯青,不再追求夺目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是返璞归真,简约自然。

  说了这么多优点,也不得不提该作的缺点。电影在角色上最大的缺陷莫过于男主角陆焉识。陆焉识是一个劳改犯,饱经坎坷受尽折磨不说,还要遭到女儿的背叛。种种遭遇加在一起,最起码会让人竭嘶底里一次吧。但是男主角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从来没有情感上极尽压抑后的爆发。在影片中,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好人,这是最不合情理,也不符合人性的地方。这种脸谱化的角色是影片最大的败笔。其次,老谋子刻意回避文革的苦难,使影片丧失了厚重感。《活着》、《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张艺谋的得意之作,无一不是描写人在遭到苦难时的悲剧。这些佳作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是它们达到了深刻厚重的境界。

  老谋子作品是挑对了,只是 剧本 改写的不好,删去了复杂的人性,厚重的苦难,只留下纯粹执着的爱情。这个至死不渝的爱情确实很感人,那么多人哭了就是最好的佐证,然而仅仅让人哭是不够的,起码不够深刻。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1

  看到陆焉识在自家门口,妻子在门内他在门外但他不敢敲门也不敢出声气的情节就泪奔了。之前在一本书里看到木心的访谈,具体细节没记得了但说的是他那个时期的一个故事。一个学生很有天分也上进,所以导师就很照顾他,但后来导师被抓去,那个平时受她很多照顾的学生被那把他整得特别惨。那学生歇斯底里般边哭边打他说你平时处心积虑对我那么好到底安了什么心看到那段时心里觉得特别荒凉,从那样经历里走来的人得有多隐忍与坚强?

  归来,两个相爱的人在荒诞岁月中的深情。冯婉瑜是个中学老师,爱人陆焉识是教授,因试图逃跑未遂被抓,抓回去后可能陆焉识要被枪毙,冯为了爱人而找了作风败坏的方师傅。试想一下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环境背景中为了让自己男人保住性命什么苦都吃什么事都忍受,脑补一下都知道有多不容易,更何况她还有一个那么要强又作得不行的女儿。所以后来没过几年她就精神出问题了,正如大部分剧情那样这时候男主归来了,但精神有问题再加20多年没见,冯婉瑜硬是觉得归来的陆焉识不是陆焉识,连家都不让他进。陆焉识为了让冯婉瑜记起他做了很多事都未果,以她生活边缘人的身份做他的帮工,念信员,车夫一做就做了一辈子,而冯到最后还在等待她记忆中的陆焉识。前半辈子是冯婉瑜的深情等待后半辈子是陆焉识的深情守候。

  看到冯婉瑜把陆焉识信纸当圣旨般听从,果真把拒在门外女儿接回家的情节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望你现在在爱着的那个人,在经历世间薄情残酷现实后还能深情相爱,不离不弃。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2

  晚上打开电视找好看的电影,可是多数都需要购买VIP会员,我打开了不需要用会员的《归来》,看了后真的少有这种电影的画面了,让我感觉我真的是在看电影,是灰黑色的电影视觉感,张艺谋的电影多注重色彩,巩俐的演技也不在话下,细细观影,故事感人,可以说扎心了。

  老妇人那么爱自己的丈夫,一种暖心的等待,她因为有病,丈夫回来了却不认识他,用各种方式诠释对丈夫的思念,巩俐饰演的冯婉瑜的眼睛里饱含泪水,仿佛丈夫这个角色种在了她的心里。现在有太多爱情片,有的确实感人,有的却让我觉得不真实,而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真挚,毫无杂念,父母辈的爱情。

  曾经我因为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感动过,同样是女的爱男子的感情,表达得更可歌可泣些。《归来》其实,其实我们这个年代这样的感情少见了是吗?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3

  看完影片《归来》后,很多人都被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相濡以沫的亲情感动。而最打动我的还有在那个扭曲的时代、扭曲的人一性一下,有那么伟大的父一爱一。

  在十年的浩劫中,陆焉识被定为右派,被送进农场劳动改造。他强烈地思念自己的亲人,思念自己的妻子和心一爱一的女儿,于是从农场里逃了出来。想见一见自己的亲人和骨肉。可是竟被“立场分明”的女儿举报了。陆焉识被抓回了农场,被抓时与家人生死离别的场面让人撕心裂肺,也让女儿深深的悔恨。然而举报的目的终未达成——她依然没能扮演吴清华。她本想用这“大义灭亲”的大功让自己饰演《红色一娘一子军》中吴清华的。

  革命结束后,陆焉识终于被平反了。他的女儿已经为举报自己父亲的事感到悔恨和内疚,她在离开父亲的临时住所时终于喊出口的“爸爸”,让陆焉识惊讶又感到欣慰。他没有想到女儿还会喊他“爸爸”!他愣了一下,欣喜地答了一声“哎”。这一声“哎”,包含了多少辛酸与苦痛,悲凉与喜悦!他不仅没有丝毫怪罪女儿举报他,依然关心、疼一爱一自己的女儿。

  无论是哪个年代,我相信,哪怕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父一爱一永远是不变的。当陆焉识知道是女儿举报自己的时候,他不悲凉吗?会的!可他更清楚,如果女儿举报了自己,就立了大功,就可以有更好的前程,他宁愿用自己的苦痛,换来女儿的未来。

  从我们出生,父母就是给我们最多关一爱一的人。这一爱一就像山一样巍然!而我们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什么时候想过去感恩父母、报答父母呢?即使有过想法,我们又做了什么呢?我们现在是学生,还没有能力在物质上报答父母,那就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行动去报答吧。好好学一习一,做一个品行端正,行为规范的好孩子,让父母少为我们一操一心;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父母倒杯水,为父母捶捶背,体现对父母的孝心。

  在我看来,《归来》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世界上最本质最不求回报的一爱一,我们要懂得一爱一,也要学会回报一爱一!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4

  看完《归来》,我的心将要被揉碎。我感受的了真正的爱,那个爱,爱的长久,爱的深沉,爱的无私。

  看完这部电影,看着是一个爱静悲剧,实际上对于陆焉识而言,他已经得到了真正的爱。

  茫茫的大雪中,火车站口,始终如一的举着自己名字的陆焉识,和永远等待着5号到来的冯婉喻,这之中既充斥莫大的伤感,也显现出巨大的欢喜。这一幅悲喜交加的画面,不时摇动这我的心。

  冯婉喻端着水饺,坐在这个念信的同志旁边。她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也不会知道,他就是那个弹琴者,他就是那个车夫,他就是那个去了西方的陆焉识。

  这部电影也充满了喜悦,冯婉喻和女儿的关系,在念信的同志的帮助下,和好了。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也变得好之又好,女儿知道了,他不是一个畏罪潜逃的阶级分子,不是从小就给他带来烦恼的无情的人,不是在她长大后还跟他带来家庭分裂的人,他是自己父亲,是爱她的父亲。

  当爱转化成一生的眷恋与责任,当轰轰烈烈转化成细水长流,这才是爱的开始。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5

  冲着陈道明和巩俐这两位老戏骨,昨天看了《归来》。

  之前看到《南方周末》对张艺谋和陈道明的专访,对于他们所表露出的历史观甚是困惑,因为满篇是“和解”与“愈合”,似乎立志要在“伤痕”之后,重新打造关于那个年代的叙述模式,主题却是“忘记”和“和解”。在我看来,这只是简单的“活着”——恰如老谋子二十年前拍的那部无法公映的电影所讲述的麻木状态,于是想当然的对老谋子的“归来”不抱太大希望。然而,看过电影后,我却读出了更多的东西。

  有朋友和我讨论说,相比小说,影片的故事太过简单,失了很多内涵的表达,并且对影片后半部分漫长而又平淡的讲述甚是不满。但在我看来,他们似乎歪打正着地拍出了意外的厚重感和浓重的批判性。是的,《归来》相对于小说《陆犯焉识》的删繁就简,其实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广度。

  在接受采访时,张艺谋说:“一个人对一个人矢志不渝的等待,和矢志不渝的归来,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绝不是简单的温情化可以解释的,恰巧是在这个等待、期待和归来当中,暗流涌动一个大时代的痕迹。“暗流涌动”四个字特别好说,特别难做到。我相信它不是简单的庸俗化的温情,它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复杂。 ”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离别和归来,是人类共通的母题。这个谜母在《诗经》里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在荷马史诗里是奥德赛;在唐朝是“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宋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美国是《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恋恋笔记本》……越是简单的母题,越具有全球性,也越难拍出新意。应该说,老谋子这一份答卷,在合格线以上。

  当离别充满荒谬和无奈时,归来无疑是对漫长等待的最好回馈。然而,由于冯婉瑜的失忆,陆焉识的归来又漫长到令人绝望,这是两个向度的绝望——月复一月火车站接爱人的婉瑜,和日复一日想尽办法唤醒妻子记忆的焉识。影片最后,他们在雪地中站成大大的惊叹号,一个在等待着永远等不到的他,一个在陪伴着永远唤不醒的她。

  焉识捱过了反右,却失了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精神。他与生活和解,生活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焉识的眼角抽动中,在他的欲语还休中,在他面对好友自杀消息的木讷中,我们都亲见了一个知识分子灵魂的垮塌,和一个典型中国人的附生——经历了这么多,焉识只想活着,活着就好。他没有了愤怒,也没有了怨恨,更失了反思的勇气,这些对活着而言,都太过沉重,因此他选择与生活和解。然而,婉瑜的失忆,似乎是对焉识对惨痛记忆所采取的“淡忘”的态度的反讽。电影中一个细节似可佐证我的看法:焉识给婉瑜读自己的信,读着读着,一声长叹。是啊,怎么可能淡忘,又如何能好了伤疤。张艺谋说:“我们不要再忆苦思甜,我们不要再控诉,再苦大仇深,让它用内敛的方式,暗流涌动的方式,甚至内伤的方式,沉淀那个苦难。”是啊,伤害已经造成,无论再怎么愈合,也无法抹留在心中的印记,这个内伤,不仅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更是国家的。

  这么一个简单的母题,放在了那样一个沉重的背景之中。暗流涌动,老谋子说的对,确实是暗流涌动。这是关于建国后那段历史的一次元叙事尝试,是在解构的时代一次建构的努力,是在追求多样化和个体叙事的思潮中一次宏大叙述的逆袭,是在后现代的当下一次现代性的回潮。

  评判它的好坏,关键还在于观者自己的阐释。就我来说,我从中看到了太多太多,除了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也看到了老谋子转型的艰难,更看到了电影审查铁屋中透露出的一丝光亮,衷心的赞一个。此外,还因为我一直对元叙事抱持肯定态度,而对后现代的种种主义抱持观望。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重复一下罗兰巴特语录:作者已死。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归来》,赞弹皆有道理,诸君自行判断。

  相对纯理论性的辨析,其实我更喜欢文本细读。当然,一方面是自己已经离文艺理论太远太远,远的几乎忘掉了理论。另一方面,这部电影,太值得细读了。

  看完影片后,妻抱怨说旁边的几个姑娘一直叽叽喳喳,又想起坐我前面的是一家三口,那个不到5岁的小女孩应该也没消停过——但是,一向对环境挑剔到过分的我竟然都没有发现——电影实在太抓人。

  影片的开端堪称经典。在那个压抑年代里,一个逃跑的右派对于家人来说,是滚烫的火,极度渴望却不敢真正触碰,日思夜想的陆焉识就在门外,可群集环伺的眼睛让冯婉瑜选择了默默地将他拒之门外。因为女儿丹丹的告发,焉识和婉瑜第二天相约见面成为了一场悲剧,这也成为婉瑜记忆中念念不忘的一幕,并因此断绝与女儿的来往,即使失忆了,也无法忘怀女儿对家庭的背叛。

  焉识和婉瑜在天桥见面那一幕的爆发力惊人。两个一直压抑、隐忍的人同时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焉识眼看时间流逝,却一直看不到赴约的婉瑜,万般焦急下不顾自己逃亡者的身份,站在大庭广众之下高喊婉瑜的名字,宛如濒死之人用尽最后的生命呼喊,这种奋不顾身,这种绝望挣扎,令人寒毛直竖。而婉瑜的那一声“焉识,快走!”,也是毅然抛弃了个人得失,不啻于平地一声惊雷起。在这一幕里,“爱别离”之苦催人泪下。即使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也应能被感染和触动。

  还有一处令我鼻酸的场景在影片后半段。焉识苦心营造出弹钢琴一幕的旧日重现,希望唤醒婉瑜的记忆。婉瑜怔怔地看着他的背影,迟疑、迟疑、那么迟疑地伸出手,搭在焉识的肩上,两个人都在颤抖,焉识缓缓转过身来,和婉瑜拥抱在一起。这一刻的张力,令人不得不屏住呼吸,凝神注目,满心是绝望之后的欢喜。然而旧日重现的一幕只维系了几秒,婉瑜缓慢而坚定地推开焉识,一下打开他的手。陈道明那一刻的神情,落寞得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了痛楚,锥心刺骨却又平静如水。这一代人的伤痕,这一代知识分子“洗澡”后的精神状态,都被他演出来了。

  影片中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还有许多,陈道明和巩俐的演技无与伦比,对情感戏的调度拿捏得恰到好处,通篇在克制和压抑中完成叙述,却因为这克制和压抑而更突显出叙事的力量。对张艺谋的这次转型,我要点个赞。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6

  世界上最伟大的归程是从特洛伊到伊萨卡,从此以降,置身于该谱系的作家都是满怀焦虑地书写自己的回乡。这首归来之歌啊,唱了千年又千年,即使在消解了所有古典主义的现代,他的余音尤在绕梁。在尤利西斯里,在日瓦戈医生里,甚至在指环王里,回家,回家,回家。这是许诺,奥德修斯航向的是恢复,在民间的故事中,正义事业的目的即在于恢复属于过的理想秩序。未来存在于对过的回忆。最令人伤感的不是归程中的艰险和对忘记归程的担忧,而是归以后。奥德修斯不认识他的故园,他悲怆的恸哭直到神明出面担保,他的家人认不出眼前的乞丐,他们怀着对奥德修斯最深沉执着的思念直到那些证据一一闪现。由此可见,在回归这件事上,遗忘是最大的敌人,有关恢复的允诺则是理所当然。

  《归来》像一次令人心碎的戏拟。

  音信全无的远行的丈夫,坚持拒绝的家中的妻子,独自发展出一条有关成长的线索的孩子。还有遗忘,还有恢复身份的努力,还有复仇的企图。因此,《归来》是如此伤感,因为他独独缺少了恢复的许诺。这个世界没有神明了。不认识,就是不认识,摆出这么多证据,每一样都闪烁着过黄金年代幸福的反光,可是没有用处。他回不了家。尘埃落定后,不是故园的重建,不是身份的恢复,不是旧时代秩序的复兴,而是残山剩水,孤臣孽子。哪怕用最甜蜜的爱情小心翼翼的包裹住破败的现实也毫无用处,伤口就在那里,无法愈合。

  如果这不是批判,那是什么?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无聊的感伤吗?一个知识分子空虚的怀旧吗?是又如何,大大方方的承认又如何。我竟不知道,知识分子传记类何时从艺术世界的顶峰被踢下来了。我更不知道,什么时候知识分子就不需要恋爱了。我还不知道,艺术中的爱情什么时候一定要合乎逻辑合乎现实,屈就生活琐屑了。这就是批判,这是神话的童话的美的批判。是什么打破了自古以来的应许?而未来,本应该被好好保护在记忆中的未来,如今逃逸了哪里?是不是这些旧时代旧家园的人,在被剥夺了记忆以后,注定会和他们失而复得的焦土一起,沉没在喧嚣的时代洪流之中?那这归来所谓何故啊!没有了记忆,也就没有了关系性,没有了此刻,没有了未来。

  那在苦难面前,省略了旅程的导演歌颂的是什么?当然是爱,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克制,坚贞和理性。是古典的人道主义。反复出现的阳光,是导演的善意,象征和解,象征希望。支持人物走到最后白雪落下的寂静时刻的,正是他们自己的品格和来自导演的善意。虽然被破坏的无法修复,新的更难建立,但人的内核还未尝消磨殆尽。美在这绝望中未被遗弃。而美,按斯丹达尔的说法,不正是希望的许诺吗?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忽然觉得自己实在是过度解读,也许,整部电影不过是在说一种中国古典诗歌的情绪——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7

  认识这本书是通过电影《归来》。

  相同的是,在电影中和在书中都控制不住的哭起来,

  不同的是,书中所述的故事远比电影残酷的多,读的过程中记不清哭过几次。读完后脑海中一直回响一句话,“这是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但是真的存在过,切切实实的存在过”。

  印象比较深的几次落泪是陆焉识看到银幕上的女儿时,梁葫芦死时,陆焉识越狱在远处看着家人时,邓指去世时,和全书最后一句“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梁葫芦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他不羁却渴望爱,他天不怕地不怕却打心里渴望被保护,他满怀仇恨却把自己全部的温暖倾注于弟弟妹妹。矛盾是因为他的本心与他真实生存的环境不适合,他瞒着自己、骗过生活,他像极了很多人,本命如草芥却依旧不屈,活成了自己的王。

  最后他为了保命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将老几供出来时,我出乎自己意料的非常理解他,这是一个人该有的样子。

  冯婉瑜实在太善良,你可以在外花天酒地,但这不影响我爱你,当年的一见钟情对她来说,是一见钟此一生。她可以为了孩子忍辱活着,却可以为了陆焉识放下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善良温婉。看到写离婚协议书时,我心里能够感受到婉瑜心中的纠结与无措,在外人和孩子们看来这个婚姻名存实亡,孩子们也巴不得爸爸和妈妈赶紧断干净了,但是对婉瑜来说,那是何等重要的念想。最后含泪写下名字,那就断了吧,让焉识存在在我心里吧。

  对陆焉识来说最大的遗憾不是满腔才华无处施展,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我就在你面前,你焉能识我”。

  电影归来观后感 篇28

  晚上打开电视找好看的电影,可是多数都需要购买VIP会员,我打开了不需要用会员的《归来》,看了后真的少有这种电影的画面了,让我感觉我真的是在看电影,是灰黑色的电影视觉感,张艺谋的电影多注重色彩,巩俐的演技也不在话下,细细观影,故事感人,可以说扎心了,老妇人那么爱自己的丈夫,一种暖心的等待,她因为有病,丈夫回来了却不认识他,用各种方式诠释对丈夫的思念,巩俐饰演的冯婉瑜的眼睛里饱含泪水,仿佛丈夫这个角色种在了她的心里。现在有太多爱情片,有的确实感人,有的却让我觉得不真实,而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真挚,毫无杂念,父母辈的爱情。曾经我因为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感动过,同样是女的爱男子的感情,表达得更可歌可泣些。《归来》其实,其实我们这个年代这样的感情少见了是吗?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一起去电影院看了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这部电影只是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因为是动画片,所以添加了我们喜欢的成分。看的时候,我的心情随着剧情的变化一会儿激昂、一会儿低落、一会儿开心、一会儿悲伤主人公孙悟空在小和尚江流儿的帮助下,解开了封印逃出来五行山。因为对江流儿的崇拜和江流儿对他的感化变得善良、乐于助人了。他们互相帮助一同度过了许多难关,最后孙悟空为了解救身处危险之中的江流儿,而唤醒了原先失去的法力,打败了大蠕虫,让人十分感动。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热情能给人带来正能量,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用章隽的热情将正能量传递下去,照亮温暖所有的人。

【电影归来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归来》的观后感02-17

电影《归来》观后感06-17

《大圣归来》电影观后感12-15

电影《大圣归来》 观后感09-21

归来电影观后感08-31

电影大圣归来观后感07-26

大圣归来电影观后感11-23

电影归来观后感(9篇)03-18

电影归来观后感3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