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时间:2022-08-04 10:24:5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通用12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莫扎特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通用12篇)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1

  人们总是向上帝祈祷得到一些恩赐,比如天才,比如优雅,但总是会惊奇的发现自己所祈祷的居然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便只能够埋怨上帝的不公了。电影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为线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莫扎特的一生。

  这个角度无疑是高明的,嫉妒的眼光总是带有别样的感情色彩,有仇恨,也有羡慕。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不同寻常的,与未婚妻在公共场合打闹表现了他的不羁,而故意倒着讲话则表现出了他的聪慧。对于这一切,萨列里的态度都是不屑的,而当莫扎特一触碰到音乐,萨列里的态度又截然不同了,是佩服,甚至是仰慕了。然而他对莫扎特的仇恨又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仅是抢走了自己的风光,更是抢走了自己的爱情的仇恨。而他对他的仰慕,也是无穷的,甚至于发出了这世上只有我懂莫扎特的音乐的感慨。莫扎特不是谦虚的,因为谦虚这个词并不适用于天才,谦虚只会埋没他们的才华,而不谦虚的人,尤其是天才,又是不幸的,这会引起许多不够有才华的人的嫉妒。天才不是早死就是疯了,莫扎特是属于前者的,这或许就是天才带给他最大的不幸吧!莫扎特的死,或许对于萨列里来说是无罪的,没有萨列里,就不会有《安魂曲》的诞生,这或许也就是萨列里为莫扎特唯一的帮助了吧!在德国一家歌剧院的门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巴赫带给我们神明的絮叨莫扎特带给我们天堂的欢笑贝多芬带给我们生命的火焰但上帝赐予人类音乐让我们不用言语也能向他祈祷完美的人不会存在,萨列里是,莫扎特也是。

  完美不会永恒,就像莫扎特的音乐,只会带给人瞬间的享受,创作它的人,总是早早的长眠于地下。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2

  我羡慕那些有才华的人,却嫉妒那些不费劲就有才华的人,是不费劲啊,莫扎特一碰钢琴,就不费力分分钟弹出杰作,有些人从小被逼着学钢琴吭哧吭哧的考级最后混了个小学音乐老师,这些人可能也压根没有雄心抱负往音乐发展对莫扎特不羡慕嫉妒恨,问题是有些想走向音乐道路吭哧吭哧努力了十年半载还不及莫扎特十分之一的人,我相信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对莫扎特咬牙切齿。这种情感太正常了,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这种欲得而不得的情感,就像尝试了各种减肥方法却不见其效的人看到吃很多零食很多甜品依然苗条的瘦子,就像尝试了各种护肤品皮肤依旧有各种痘痘雀斑黑头黑眼圈的人看到平时根本不做任何保养皮肤却光滑细腻的人,就像咬着笔杆挤牙膏也写不出字的人看到分分钟码出文章的人,就像在生活中挣扎来挣扎去当房奴当卡奴的人看到拼爹刷脸靠关系就过得比他好的人。似乎很悲哀,这么跟别人比较,有些人轻轻松松就拥有你没有的东西。

  但是有一个词叫公平,有一个词叫代价。我相信能量守恒。比如在这个影片里,萨列里嫉妒莫扎特的音乐才华,但莫扎特没有萨列里殷实的生活;莫扎特生前得不到重用没有享受非凡的荣耀,死后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萨列里前半生他的作品受捧,后半生里却被世人满满遗忘。我相信能量守恒,相信上帝给每个人的幸福值都是一样的。

  这么一写太鸡汤了,也不为自己是平庸之人而感到悲伤了。但尽管如此,我依然对上帝没有指定我为天才这件事而感到遗憾。想到将自己死在历史里,留不下一点伟大的痕迹诸如音乐电影艺术品著作等,心里掠过淡淡的忧伤。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莫扎特与御用作曲家萨列里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及莫扎特从在人们的视线中出现到去世所发生的事情。

  莫扎特在面对皇室贵族及官员的驱逐鄙视下从不放弃作曲,而是愈挫愈坚。在他指挥曲子的时候,来看的人很多,莫扎特指挥得也很有激情,可是表演结束后,鼓掌的却寥寥无几;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曲子,却在没有皇帝的允许下被音乐学院的院长撕掉了;因为官员们嫉妒莫扎特的才能,所以背着皇帝拒绝莫扎特加入音乐家协会,对他置之不理。面对如此多的挫折,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更佳大量更加努力地作曲,最终获得了皇帝的信任。我很佩服他这种意志坚定的精神。在看到莫扎特只听了皇帝很不熟练的弹了一遍萨列里刚刚新作的曲子,就能够就能够背着弹下来并且还灵机一动改了一下曲子,巧妙地把曲子变得非常完美时。我很崇拜莫扎特那种超人的才华。再看到他为了写作,晚上连别人劝他,他都不肯去睡觉。他这种勤奋,为了职业可以废寝忘食的精神我很感动。

  看完了电影,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我在这部电影里学到了巴赫结尾的弹法。我很佩服莫扎特敢于用自己的作品去改变皇帝的规定的勇气,佩服他惊人的才华,佩服他的勤奋。我觉得我在练琴的时候缺的就是这种勤奋的精神,光顾想着玩,这回看了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像莫扎特学习,用我的才华和勤奋,铸就我的精彩人生!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4

  当他死的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伪装都是虚假的承诺。

  那么瘦弱的身体躺在那个狭小的棺材里。他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已经不再重要。安魂曲不知道是否让他的灵魂得以安息。但他那一首首熟悉的宛若天籁般的旋律,却始终提醒我们有他这样一位音乐天才,曾经多么真实的存在过。

  他的歌剧我们没有来得及观赏,但是他的曲调却得以流传。嫉妒他的才华的人,是多么卑微的在羡慕着他。萨列里,这个不知道在外人看来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的人,就是那其中的一个,莫扎特死了,而萨列里却永远活在了自己良心不安中。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最后死了,死了,在他苦苦哀求想休息一下的时候他永远的休息了。不再受精神的折磨不再受贫困带来的窘迫。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尝试着世间最残酷的折磨。天才,我们姑且以为他是天才的时候,他没有骄傲,虽然他一直坚持着自己所拥有的音乐天赋是最完美的。但是他还是在努力的为了他的音乐谱写最后的辉煌。他没有停止梦想的追逐,他不会因为使他成功的也会使他致命的音乐而停止。

  莫扎特用尽一生在谱写华章,用他那单薄的血肉之躯诠释对音乐的理解。他和命运的抗争他失败了,他和音乐的战斗却大获全胜。在音乐的世界里,所有的音乐家都知道有那么一位自己想去超越的天才,天才就是莫扎特。他的音乐造诣,所有的人只敢用“天才”两个字来给他定义。

  星星陨落了,却再也不会有一个可以和他媲美的冉冉升起。但他一直在那里,只因他不死的旋律。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5

  莫扎特传,但是题目确没用他的最为人之的姓莫扎特也没用他的名字wolfgang,而是中名Amadeus。因为这部电影不是讲述莫扎特是个怎样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对世界有多少贡献,而是通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看这个疯疯癫癫的人。

  这部影片并不是关于莫扎特这个人的传记,而是对人性人世的探究。萨列里一生严格律己,不碰女人,刻苦作曲,为人圆滑使得他很受宠。当他觉得自己被上帝眷顾时,一个疯疯癫癫的傻小子确作出让他瞠目结舌的音乐。他认为上帝在嘲笑他,他永远得不到上帝的宠幸,这使他选择对抗上帝,除掉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为己任。

  在另外一方面,莫扎特非常有天赋,但是就从他父亲出场的一幕就告诉观众他和父亲的关系。他父亲一身黑衣,站在台阶上逆光处,向他展开双臂,要吞噬他一般。莫扎特虽然表面对父亲毕恭毕敬,但是他从心里害怕他父亲。不管在化妆误会父亲的双面面具还是家里斜眼盯着他的画像,莫扎特一直生活在父亲的监视管教之下,即使他父亲已经死了还是不能脱出这份阴影。在影片开始的时候,萨列里的父亲就说你想让我把你当猴子一样牵着到处表演么!这也映射了幼年莫扎特和父亲的关系,父亲一手遮天,莫扎特当年不过是父亲手下的猴子。到维也纳之后虽然莫扎特表面上脱离了父亲,但是家里依然挂着父亲的画像,他心里的畏惧也没有减少。

  萨列里一直认为自己杀了莫扎特,其实他只是火上浇油,纵火犯还是莫扎特自己。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又爱又恨最终在两人合作《安魂曲》时化解开,那时他才真正明白平庸的含义,他才对自己的平庸释怀,因为他看到了莫扎特为自己的天才付出的代价,人生是公平的。

  最后萨列里忍受着一天天被人们遗忘,而莫扎特连享乐的机会都没有。最后的安魂曲,献给英年早逝的莫扎特。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6

  这部电影其实拍的很真。但是真实过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萨列里同样是个著名的作曲家,才能上也许真的不如莫扎特。但是是否真的是萨列里逼死了莫扎特呢?我们要知道,这个电影里有着疯狂嫉妒心的男人教出了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还有李斯特和舒伯特。至少这样的一位老师是绝对有一丁点胸怀的。但是故事片究竟是故事片。电影中最大的美感在于莫扎特的音乐,直至今天,依然深深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

  我认为这个故事片不能正确的表现莫扎特一生,因为他是没有意义的。他除了展示莫扎特“神奇”的一生之外,它并没有值得注意的价值。莫扎特是个天才,但是却绝对不是个偷懒的天才。但是若是我这样的苛刻一部故事片有人文价值我就是罪大恶极。

  但是我们不防认为故事讲的是真的。这位萨列里大师失败的地方在哪?他嫉恨的不是莫扎特,是上帝。他认为上帝不公平,他多么希望上帝公平。但是他不懂,在某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时期,每个人的出生本身不带有不公平性。我们难道要羡慕音乐神童莫扎特吗?还是要嫉妒这个已经死了几百年的作曲家?不会,天才是存在的。贫富差距也是存在的。何必跟音乐天才莫扎特相比,又何必跟电影天才威尔斯对照,你为什么要羡慕世界首富的儿子?

  莫扎特说过一句话,“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这是我想表达的。中国报纸上总是会出现很多的天才,高考满分,哈佛天才。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最后我们再也听不到他们的音讯。成名早并不定好,孔子就并不是年少成名,当然历史上很多都是。

  你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成功不成功却并不一定。但是要求问心无愧不是吗?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7

  观影之后,给我的浅层印象是莫扎特处在的十七世纪欧洲的独特之处。十七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初年,有短暂的康乾盛世。中国历史中,判断盛世的标准是贸易发达,往来自由,人口上升,课税减轻。较于中国,欧洲呈现的更是一派在文化科技方面欣欣向荣的阶段。或许是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之都这样的地方由盛,皇室对于音乐极为重视。国王,教主对于音乐很重视,在自己身边聚集许多音乐家,宫廷乐师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甚至影片中的国王会把让莫扎特留在自己身边创作作为对教皇的挑衅。

  欧洲的party文化也让我印象深刻,莫扎特的父亲从沙斯堡来维也纳找他,他选择了带着父亲去参加party,而不是在家里喝茶或者出去吃东西。要为聚会准备各种各样的装扮,除了装扮成小精灵,麋鹿,一些头盔诡异的吓人,就如他父亲和后面的萨列里都有带的死亡面具。在聚会上大家一起跳宫廷舞,无论男女老少,但阶级分化还是存在的。

  萨列里作为影片的男二号,一直是一个充满忧郁的角色。他没有天生的音乐天赋,但对音乐却存在嫉妒的渴望,甚至因为父亲的去世而让他得到去维也纳学习音乐的机会在他看来是一件人生中及其可喜的事情。来到维也纳,他倍加珍惜学习音乐的机会,成为了宫廷乐师,并且保持着极好的口碑和人缘,他常常拉拢其他的没有他地位显著的音乐家。正因为如此,他格外嫉恨上帝眷顾的拥有无人比拟的音乐天赋的莫扎特,玩世不恭,不用处心积虑去讨好外界,却可以拥有萨列里怎么样都无法超越的音乐才华。萨列里也是莫扎特最忠实的听众,他把莫扎特的音乐认为是上帝的声音,是天籁,绝非出自人间。因此他恨上帝,恨那个曾经给与他音乐才华,却又借莫扎特的躯体发出天籁的上帝。萨列里和莫扎特绝对不是周瑜和诸葛亮,因为莫扎特是遥不可及的。这种恨更彻骨,更锥心。嫉妒让人发疯。

  莫扎特的父亲在其中的作用不得不提,影片中好几个镜头转向了莫父挂在墙上的画像,莫扎特对其父亲的敬重观众不言而喻。萨列里利用了莫扎特对父亲的敬畏让他创作了安魂曲,这一曲更是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

  莫扎特的妻子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妻子了,对丈夫不离不弃,为了家庭的生计一直奔波,怪只怪莫扎特实在不食人间烟火,对过日子之事一窍不通,可怜了康斯坦丝为了莫扎特音乐被皇室赏识宁愿牺牲自己的美色,作为题外话,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我相信萨列里一丁点儿都不想帮助莫扎特,只是以为要妻子以美色为代价可以吓退康斯坦丝,没想到她愿意为了家庭付出,不知这在更大程度上伤害了莫扎特。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最大也是最常见的致命伤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因为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一样世间最宝贵的,其他地方一定会有缺憾。所以,莫扎特不是人世间的奇迹,他只是一个正常人。若不问世事,会招来旁人嫉妒暗算,不遵循规律,整个世界都与你作对。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才华没有被埋没,得益于欧洲当时开放的文化氛围,若在中国,我想人类将少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8

  首先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Amadeus》,我们习惯于直接把它翻译为《莫扎特》,实际上,莫扎特的全名为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很明显,本片取了他全名的中间部分,而Amadeus的由来是:出生受洗时,他被命名为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意为“上帝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文的Gottlieb,意大利文Amedeo以及拉丁文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现在,我们所认识莫札特的名字Wolfgang Amadeus Mozart为莫札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应该都会被天才的光辉所感动,人们都说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也许正是因为音乐触动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莫扎特确实是个天才,他六岁便写出小步舞曲,十一岁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就如同那个宫廷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在影片中所说:“那充满欢乐和爱的赞歌,是上帝的声音(费加罗的婚礼)。”上帝选择了莫扎特作为在人间布道的工具。

  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莫扎特爽朗的笑,那种洒脱不拘一格的自由的笑,天才的笑。迄今为止,很少有的电影留给我的最后的影响是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他的笑声是那么癫狂以及不加掩饰的嚣张,赤裸裸地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和神经,足以让任何一个自命不凡的文人雅士反胃。可我偏偏喜欢这笑声,因为这是天才的笑声,不同凡响。有些人机关算尽绞尽脑汁也注定碌碌无为;有些人却一出生就能卓尔不群大放异彩令人望尘莫及!这就是庸众和天才的不同之处。于是天才笑了,笑得那么嚣张刺耳,令所有的庸众都妒火中烧,咬牙切齿:笑吧,尽管嘲笑我的平庸,看到底谁能笑到最后!有人劝告天才:谦虚一点也许对你有好处。作为回答,天才爆发出一阵更加刺耳的笑声:啊哈哈哈哈哈……终于有一天,天才总算死了。他笑得荡气回肠,笑得精疲力尽,却没有笑到最后。

  这回轮到庸众们笑了,他们在暗处露出白森森的牙齿,他们得到了一切。但是正如影片中的萨列里一样,他终于期盼到莫扎特的死讯,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呢?孤独的精神病院中,苍落的萨列里抚弄着钢琴弹奏着往昔的曲作时,他自己的曾经流行的称颂不绝的曲子无人问津,而莫扎特的曲子仿佛长了翅膀的蒲公英飞向世界扎根在世人的心里。曾经看到的一个句子“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在死后出名的”。历数看看也的确如此,大多伟人都不被时代所接受,疯狂的如尼采、庄子,他们在多少年后才被我们这群后知后觉的人当作圣人。后人给予莫扎特的评价是卓越的天才作曲家,他的死就像一曲华丽的乐章到达了高潮之处戛然而止,看不到完满的收尾,因为不可能存在,他死后,他的名声葬在天边的白云丛里,无暇的纯净,没有尘世的一丝沾染,静静地躺在那里安息。

  纵观全片,从少不更事却名声鹊起的宫廷乐师童星开始,到第一次见到的那个胆大妄为行为乖张的青年,又到壮志凌云的作曲家指挥家,人生的`舞台刚刚展开华丽的篇章,却激流而下一泻千里。后半段的灰暗色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失意悲伤穷困潦倒的作曲家,为钱不停奔波,酗酒,身患疾病,还伴有精神恍惚。既便如此,他仍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创作,那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终于,一颗乐坛最闪耀的明星卸下所有光环离开这声色犬马之地,带着他的荣耀和他骄傲的气质,也带着世人对他的怀念。

  莫扎特的一生如此多舛,但他的音乐却典雅秀丽,如同珍珠般玲珑剔透,又似阳光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就像莫奈一样,心中的太阳高高升起,不管生活对我多么不公平,我都会昂首挺胸,千金散尽无法复来,但才华于我确实经世之宝,价值连城。

  这即是《莫扎特传》给予我之影响,寥寥数言无法详尽表达我对莫兄才华的赞扬以及天才英年早逝的感慨,或与不必这么伤感,他是坠落人间的天使,给人间留下美妙乐章后,然后回归了他原本的世界。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9

  影片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自杀为起点,以他向神父和上帝忏悔的方式回顾了30多年前,他是如何心狠手毒地用种种阴谋把莫扎特置于死地的过程。

  故事由一个在世的宫廷音乐家萨列里在疯人院里自杀未遂引出,一位年轻的神父倾听着他第一次在人前,在事件发生了32年后,说出的藏在他心里的秘密。

  萨列里是维也纳当时有名的宫廷御用音乐师,他在当时备受奥地利皇帝的宠爱。当时已在欧洲非常出名的莫扎特来到了维也纳,他从莫扎特那里听到了真正的音乐,并深受振动,但同时也感到很受威胁。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大音乐家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很快被皇帝赏识,皇帝让他在宫廷演奏,为乐队指挥。萨列里非常忌恨,尤其是在他看到莫扎特生活上放荡不羁,极为轻浮后,他更觉得这是上帝的不公,上帝把最精髓的音乐天份给了一个他认为极为不配的人身上。于是,计谋开始实行。

  他一方面在莫扎特面前表示友好,显示他是对莫扎特的音乐极为欣赏;一方面又在皇帝大臣面前挑拨。大臣们古板僵化,他们本身对莫扎特已经颇感厌恶,所以很快所有宫廷大臣都对莫扎特尤其苛刻,莫扎特在宫廷的日子变得拘束无理,他的歌剧被大量删改,只因其中涉及皇室所订的“禁令”,而这些“禁令”实在是荒谬可笑。萨列里又在经济上给了莫扎特难题,因他的“作用”,莫扎特的歌剧只能上演很少的几场,这些歌剧精彩绝伦,却很少人可以看到。且他与宫廷的关系越来越僵(萨里埃利花的力量可不小)。萨列里还派人时刻监视莫扎特的行动,并使莫扎特渐渐陷入了贫困艰难的境地。并收买女佣,叫她从莫扎特家里偷走正在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部分乐谱。想在里面找到对付莫扎特的内容。宫廷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音乐的地方,他们的斗争令莫扎特厌倦。宫廷大臣总会挑出他的毛病,皇帝总有他认为都对的事情。莫扎特除了能据理力争外,一点也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莫扎特对他的父亲其实非常敬爱。在他父亲死后,他极度沉痛。萨列里抓到了机会,他派了一个蒙面黑衣人去莫扎特家,这个蒙面人像极了莫扎特父亲常有的样子,一样的面具。他在心里上给莫扎特极大煎熬。蒙面人出高价请他写一首安魂曲,并威逼莫扎特在短期内完成《安魂曲》。

  莫扎特不停地赶写,不但要在小剧院写那些只为了取悦观众的歌剧,还要面对着生活上的窘迫,莫扎特带着对父亲的感情写《安魂曲》,而这一切几乎在逐渐耗尽他的心力,在他累倒后,萨列里“好心”送他回家,迫使莫扎特完成那曲子,他来记录,在这里,他再一次感受到了莫扎特绝无仅有的才华,但这并没有在他心里产生怜惜,他甚至没有让他休息一分钟,一首非凡的安魂曲创作出来。莫扎特也耗尽了他的体力,喘完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口气。电影里的莫扎特的人生是没有起落的,从音乐神童到天才作曲家。年轻的无礼的乐观孩子,笑起来神经质,是为了掩饰不安还是想传达他的意志?

  莫扎特的葬礼没有鲜花,没有挽联,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苦人们一样,只有一个普通的墓,一块不大的现已长满杂草的地。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10

  美国索尔·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摄制的《莫扎特传》(《Amadeus》)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接近这个神,至少是神的宠儿,这个我们凡人为之炫目的天才。他首先是一个男孩,倒不是他直至散手人寰都年纪轻轻,而是他既便在世间的大部分日子里,他都只是会傻笑,会做狭地和女演员在化妆间滚作一团,会在大庭广众下毫无理由地"羞辱"他的对手,一个对他的前提也许是性命攸关的人——宫廷作曲家萨列里。

  萨列里清楚地听到,甚至是看到神通过这个粗俗甚至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的小孩说出的天籁。他奇异地发觉竟然只有他看见了,他恐惧所有的人在那些刹那里都张开了眼睛。于是他诱导这个小男孩犯罪,他得意地发现莫扎特就是一艘可以轻易摆布的帆船,"好风凭借力",他似乎可以让这个天才毁灭。他似乎可以成为神把诸多苦难加诸于天才身上的帮凶。

  "我可以在我无往不胜的人间为所欲为地给他设置障碍。这人间是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欺世者发财,盗名者成功。"

  萨列里所做的一切其实算是从另外一种角度诠释了天才是如何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首先天才服务的是万王之王,尘世间习惯于别人三跪九叩的君王几乎都会遭到天才的藐视。因为天才会觉得在君王面前有坐位,可以对着君王平视并不值得额首称庆。他会从维也纳写信给父亲:"我还是怒气冲天……人们一直在考验我的'忍'。终于'忍'字败下阵来,我已经不再是个'萨尔茨堡的囚徒'。今天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我终于自由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由从来只在天上,地上匍匐的凡人又知道什么叫做自由。

  然后天才的家庭还是凡人的家庭。他的妻子也许都不如他的仇敌知道他的可贵在什么地方,也许她认为莫扎特的不顺利只在于那个人对自己的肉体并不满意;也许她真的认为莫扎特随意涂抹在纸上的音符不过是排泄物,只有这种排泄物竟然能够为她换取帽子上的头饰的时候,那也许会提升为比较高级的排泄物;也许她评判《安魂曲》和《魔笛》价值的高低只不过是前者预付了很多钱,后者似乎赚不到什么钱;终其一生,她开始意识到她的莫扎特是天才,但她其实不知道她的莫扎特何止是天才。

  最后,天才的身体尤其是凡人的身体。当萨列里安排的女仆都惊恐地拒绝不再做可耻的密探,由于她发觉夜以继日的工作让她名义上的主人已经象鬼一样的旺盛,或者说象鬼一样的不可捉摸。当萨列里兴奋地刺出最后一剑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上天已经不让凡人糟蹋他的宠儿了,上帝的宠儿要回家了。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11

  莫扎特传讲述了平庸的萨利埃里,因对上帝的使者——莫扎特的嫉妒而进行的报复。优良的家庭背景令莫扎特的天赋很小就被发掘了出来,在萨利埃里还在玩躲猫猫的时候他便有荣幸为陛下演奏。萨利埃里热爱音乐与名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当上了宫廷乐师,他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够用心就能比下莫扎特,然而最终他绝望的体会到莫扎特犹如上帝的使者,传达上帝声音的使者。他恨为什么要选一个风流荒诞的人而不选择一直努力着的自己。最终他便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对莫扎特进行了报复,凭借着自己的权力,他让才华横溢却不谙世事的莫扎特的戏剧无人赏识,他断掉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他使莫扎特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之后萨利埃里因此而精神失常,进入了疯人院。若干年后,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被广为流传,人人皆知;而萨利埃里的作品却渐渐被人淡忘。萨利埃里是众多的平庸者中的一员,无论他多么努力,始终是无法超越一个天才的,他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代表着平庸者对天才的排斥。这是人性的邪恶的一面,嫉妒之心。平庸者在天才的光辉下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平庸者不甘,因此天才在那个社会中注定是要被扼杀的。然后平庸者就像几十年后萨利埃里,他的作品无人知晓,而天才却依然站得高高的,他依然被人们称颂。这,是平庸者的悲哀,庸人始终是庸人。

  沃尔夫冈·阿玛迪亚斯·莫扎特,阿玛迪亚斯,意思为上帝所钟爱的人,莫扎特是上帝的使者,他拥有无人能及的音乐才华。在音乐上拥有无限才华的他却不谙世事,年少轻狂,因此也断送了自己的仕途,为陛下所不喜,因此他的坎坷也有他自己的一部分原因。

  莫扎特的坎坷遭遇反应了人性的光辉——莫扎特的妻子,她与她的母亲便是一个对比,原本她的母亲看好莫扎特的才华,最后一看到莫扎特,父亲逝世,穷困潦倒便将女儿从莫扎特身边带走。而他的妻子,康斯坦斯,却又再次回到了莫扎特的身边,在莫扎特死去的时候继续回到了他的身边。从中可以看出康斯坦斯是真的爱莫扎特的,超越了物质的阻碍。

  但是这个悲剧更多的是反应社会的阴暗的一面:

  他的歌剧毋庸置疑是完美的,这从萨利埃里可以反应出来,虽然他一心报复莫扎特,却听了每一场莫扎特创作的歌剧,他被它们深深的震撼,他感动于每一个美妙的音符。然后却没有几个人来欣赏,这样的歌剧竟然演出了几场就告终。这貌似是一个人人都热衷于音乐,人人都喜欢欣赏音乐的社会,但是有几个能懂得?一场歌剧的好坏取决于陛下的的反应,一个呵欠就代表这场歌剧不怎么样。从陛下到平民,没有几个懂得什么是好音乐,究竟是莫扎特还是萨利埃里才能当的起“最接触的音乐家”这个殊荣。

  从他幼小他便已经开始蒙难,追求名利富贵的父亲用他的音乐天赋为皇室演奏来获取陛下的宠爱,同时却也扼杀了莫扎特的童年。但是等莫扎特长大了,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就表现出来了,不要做什么贵族,不要为皇室演奏,不要什么名利!他只想创作自己的音乐,于是他背井离乡,来到维也纳,做一个平民。但是命运弄人,他在维也纳收萨利埃里的嫉妒却到死都未曾发觉。在维也纳皇室他的自由放纵的性格亦是让他无法生根,再加上萨利埃里的排挤,更是让莫扎特生活窘困。他父亲曾一度来接他回去,却被拒绝,因为即使在维也纳连个女佣都雇不起,至少在这里他有自由。莫扎特的不幸在他父亲死后更是降到了谷底,莫扎特用酗酒的方式不断挖掘着自己的生命,汲取着自己的灵感,强迫着自己写出一部又一部作品。而向莫扎特要《安魂曲》的蒙面人更是给莫扎特带来了巨大的恐惧与压力,最后他支撑着最后的一点生命力,完成了这部宗教中难得的杰出作品。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这样在萨利埃里的折磨下逝世了,死后他被埋在了郊外的公墓。

  虽然莫扎特的生活中充满了挫折与坎坷,但是他有着他的精神依靠,支撑着他。这是他的信仰,这是他的生命,这是他的一切,他犹如是为创作音乐而生一样。首推一指的是他的精彩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表现了人民与封建贵族之间的斗争,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的虚伪和骄奢;《唐璜》充斥着自由主义精神,对封建,宗教进行了批判。《魔笛》是

  他死前最后一部作品,不朽的作品,他呼吁自由,平等,博爱,坚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这些作品都留着他的深刻的烙印,花费了他的巨大的心血。

  面对不堪的生活,巨大的压力,莫扎特的笑声却从未停止,他那夸张,荒诞的笑声,极力的表现出了他的乐观的精神。他的笑声肆无忌惮、狂放不羁。面对皇室对他的作品的刻薄的挑剔,他一笑了之;面对与父亲的分歧,他一笑了之;面对生活窘困却无处可以得到帮助,他一笑了之……他的笑容就好像一团明亮的火焰,在黑暗的社会中不断散发着光芒,即使渐渐地将要被黑暗吞噬,他依然照耀到最后一刻。莫扎特对生活一直充满了希望,对音乐充满着热情。

  莫扎特的音乐是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被人永世传唱。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 篇12

  我很难跟别人解释我为什么会喜欢莫扎特。这是很复杂的事情,我并不是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甚至对古典音乐说不上很了解。从我开始学长笛开始,我就只能说接触过西方的古典乐。当时我被逼着练巴赫、比才、莫扎特的曲子,莫扎特的音乐里有一种纯粹的快乐,让我看着繁复的音符反复地练着双吐也不会觉得烦躁,我就开始关注这个人了。我上了初中,遇到一位很有品位也很有激情的老师,给我推荐了《Amadeus》电影。《Amadeus》聚焦的是人与环境的矛盾,莫扎特的天真洋溢与周围宫廷的僵化刻板形成了冲突,他的陨落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命中注定。

  相比之下的法语版的《摇滚莫扎特》呈现的更多注重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构建,毕竟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容易刻画。那么法扎给我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莫扎特呢?是一个绝对不会被上流社会所认同的莫扎特:风流、放荡、不知进退分寸、有些幼稚的孩子。是的,是一个孩子气的莫扎特,他的父亲给予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这结合着他热爱自由的天性,和那种充满了爱意才能有的、发现和热爱一切美的事物的眼睛,整体造就了天才莫扎特。甚至那种风流浪荡其实也可以视为他对女性身上的美的特质的追求,乐而不淫(字面义);他那种不懂进退也更像一种天性未驯而不是轻浮桀骜。他永远像个孩子,新奇的眼光注视着世界,像是有给不完的爱去给予世间,就如同他心中流淌的音乐。

  但是若仅此而已,他在我眼中也不过是个有着音乐天赋的孩子而已,而孩子是最经不起成长的。成长——挫折、失去、背叛;这些会逐渐夺走孩子眼里的光,会让他们晨星般闪耀的双眼逐渐暗淡;会让孩子们学会不甘、嫉妒、怨恨;让光芒被掩,让宝石蒙尘,让白纸受污,让一颗颗对真善美渴望而热爱的心灵逐渐封闭,失去感知,然后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可是莫扎特没有。他在曼海姆的求职被拒绝,他在巴黎被世人当做小丑,他失去他的母亲,他发现他一直苦苦思念的心上人只是为了利用他的才华给自己铺路;他经历了这一连串的打击以后,他说什么呢?他说“我讨厌这些人……但我决不会屈服,我会一直坚持,坚持到达我的音乐,直到你的心里!”紧跟着是抒情唱段《我在玫瑰中沉睡》,这首歌定型了我对莫扎特的印象 。他在象征着音乐、艺术的“玫瑰”中栖息了自己的灵魂,不屈服的火焰在玫瑰丛中永远燃烧。他不会屈服,他不会允许俗世的尘埃沾染他的灵魂、束缚他的自由。扭曲、冰冷、失望?不,这不是他。他是神,是天才,是永远清澈、坚定、热爱美和自由的音乐化身。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萨列里这个角色。萨列里一开始的角色作用,我认为是作为一个莫扎特的凡尘对应,去反衬莫扎特的神性。他听得懂莫扎特的音乐,他是莫扎特的知己,他听得懂一个作品的伟大。可他毕竟是一个凡人,他没有莫扎特奔放流淌的自由音符,他的拘谨和为人称道的温文尔雅使得世俗接纳了他,称他为大师。他在莫扎特面前感到了自惭形秽,他所有的束缚都在莫扎特的音乐前冰雪消融,褪出一个陶醉崇拜又阴暗得想要独占又想要消灭一切的欲望生物。

  他是一个凡人啊,会比较,会烦恼,会嫉妒。他越理解音乐,他就越嫉妒莫扎特的天分。就在莫扎特威胁到他的地位时,他忍不住了,他动手了——因着凡尘俗事,萨列里消灭了他的爱、他的信仰、他的音乐,这没有办法,他必须活下去。凡人够肮脏、够下作,所以凡人在世间总能取得胜利。莫扎特是他生命中的一颗亮眼的流星,是天使,是神明,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的自己面上虽然维持着恭谨和气节的平衡以及彬彬有礼的表象,可是蜷缩在内只是一个对权贵奴颜婢膝、对同僚背后耍阴招、对神明一面敬慕一面又暗中谋取他凡尘中位置的一个扭曲的丑恶灵魂。

  可他是一个凡人,他本没有致命的意思,可看到莫扎特被逼至穷途末路,他终于耐不住愧疚,上门探望。这探望正衬出莫扎特的神性。即使面对着加害自己的对手萨列里送来的临终关怀,莫扎特的妻子,凡人康斯坦斯,做了可以理解的事情,要将人赶走。可莫扎特没有,他挣扎着从床上蹒跚着下来,呼唤着萨列里的名字:“安东尼奥……是你吗?”他从未怨恨过萨列里,凡尘的那些即使将要夺走他的生命,他也从未怨恨。他包容了自己的敌人,因为他心里有更重要的事情,这事情即使濒临死亡也让他眷恋着、不舍着:他未完成的曲谱,他的音乐。他给萨列里尊敬,因为萨列里听得懂他的音乐。

  萨列里惭愧了。两人最终在一份对音乐的真诚中达成了和解。而莫扎特也走近了自己的死亡。面对死亡,他是释然的:他曾尽情地歌唱过、书写过自己的音乐。他觉得无悔了,可他或许不知道:他的音乐载着他,终于超越了尘世,达到了彼岸的永恒,嘲讽了死亡,愚弄了时光。随着他的身影缓缓虚化、消失,幕布拉上,一个属于神明的生灵回到了他原本的位置:河流归海,玫瑰凋落,晨曦轻吻面颊,新芽叶尖露珠蒸发,早春清风擦过发端,飘向远方……

  这是我所深爱的莫扎特的形象。无论什么苦难降临在他的身上,他的音乐永远青春、阳光、清澈而纯粹……它是永恒,是莫扎特,是音乐,是艺术。套用歌德在《浮士德》里的一句话:

  伟大的艺术女神,指引我们永恒向上。

【电影莫扎特观后感】相关文章:

莫扎特语录01-07

莫扎特名言警句03-19

莫扎特名人语录02-15

莫扎特的造访阅读答案12-18

电影观后感04-21

电影的观后感12-26

电影观后感06-18

三部电影电影观后感01-12

《莫扎特》读后感范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