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时间:2021-06-11 11:45:3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通用1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恰同学少年》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通用15篇)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豪情壮志。最近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一部红色偶像剧《恰同学少年》给我带来很大震撼,我相信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已经被这部电视剧深深的吸引着,感动着……

  这部电视剧中一个个朝气蓬勃﹑积极性上﹑鲜活明亮的年轻人深深的感染着我,当我看到毛泽东那一批年轻人的豪情壮志,那种志存高远,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的精神,我想他们那种意气风发、胸怀鸿鹄之志,饱含忧患情怀的精神是在任何时代都适用的,在任何时候都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的。

  我认为他们那种满腔热血、奋发图强、忧国忧民的精神,不但在那种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有用,而且在今天这种国太民安的太平盛世的和平年代也同样适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的感受到,教书育人,不但教书重要,而育人更重要,试想如果我们现在教出的学生都象刘俊卿一样的话,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未来的中国会是怎么样子,细细想起来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还会有灿烂的明天吗?所以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更必要。

  我们可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学生,也许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大部分孩子都是自私自立,眼中只用自己,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和同学和睦相处,如何互相帮助;在任何时候集体的利益要高于一切,以集体的利益为重;根本不知道如何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试想如果连这些孩子们都做不到的话,何谈报效祖国呢!

  所以,我们要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让他们从小就满腔热情的去学习,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些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如果只是仅仅靠生硬的教材来说话,靠教师天天口头上喊了一遍又一遍,那也是费工徒劳,只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

  我觉得这种责任应该全社会来承担,家长、学校、社会一起来担负这一代孩子们的教育职责。应该想办法创设一些环境、一些机遇,让孩子们去切身体会一下,去亲身感受一下。真真切切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就是未来的小主人,未来的中国要靠他们去建设,去规划。让他们感受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个好学校,考上清华、北大好好找工作,有个好工作,以后的日子就会舒适一些挣的钱就会多一些;或者多学点知识,知识丰富一些以后就会成为老板,经理什么的。而是要从小就要有“国家兴完,匹夫有责”责任感,国家的强盛是自己息息相关的,我就是国家的一分子,我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出力献策。要让孩子们从小就建立国荣我荣,国耻我耻、唇亡齿寒的时代使命感。

  那样我们做教师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至于成为刘俊卿那样社会的败类,只有聪明的脑袋瓜,而品质却极差的废品,要知道高智商的人犯起罪来更可怕。

  所以,我认为和平年代更需要“热血青年”,更需要培养有远大理想,有正确人生观,正确价值观,胸怀大志、目光深远的一代年轻人!

  我真希望更多的孩子们、年轻人能从这部红色偶像电视剧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受到更真切的感动。我觉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象一朵春天里绽开的迎春花,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的绚丽,而又那么的旺盛,那么的有生命力!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2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不仅因为剧情的跌宕曲折,更因为一代革命家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人钦佩,他们敢作敢为的胆量让人赞叹,他们勇于破旧立新的的精神令人折服。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曾经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毛泽东的魅力不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反观自身,恐怕许多人有愧于心。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的贫乏。衣食不缺的我们无须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甚至是中学,虚荣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努力而寄未来的希望于歪门邪道者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大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和写照。在剧中,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厌恶,生活中,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却不得不让人警示。

  但与其说这部电视剧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如说它向我们提出了要求。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也是这部剧集的最好见证!正是因为有了湖南一师的那群优秀少年,才有了之后的富强中国!我们大学生应从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在当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革命家,但放眼天下,我们依然应当有用于国家与社会;远观未来,我们更有属于我们的时代任务,即使对于个人,我们也应不断自我完善,立志树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3

  最近怀着几分留恋看完了毛泽东的少年记录片《恰同学少年》。内心从来没有如此澎湃过,不知是要感谢毛泽东本人还是要感谢编剧和导演,这部影剧的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是什么,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这部影剧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就,除了带着努力和坚持上路外,我想就连上帝也不知道该带些什么了。为了克服注意力不集中,毛泽东每天带着书本在市场上朗读任他人来人往,终成过目不忘的本领。为了强健身体,毛泽东每天锻炼不说而且越是刮风下雨他锻炼的越精神。正式在这青年时锻炼的强健体魄,支撑着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使的他在76岁的高龄畅游长江击水三千里。起早贪黑是他的惯性,求知好学是他的秉性,坚韧不屈是他的个性。

  夫行非常之事,方有非常之功。毛泽东国文成绩开始很是糟糕,有一次毛泽东顶撞了国学老师,为了求得老师原谅他深夜拜访老师家,在外面一站就是一夜。那夜的雨下的很长很大。不过只有两个人晓得,第二天老师把他叫了进来,对他文章几句话的指点迷津,就领毛泽东茅塞顿开,随后老师把文学最有精华的`《昌黎先生集》借给毛泽东,可以说毛泽东的文学成就无不与老师的指点有关。毛泽东带着同学游渡大河,洋溢着少年的激情;他带着同学身无分文的行走湖南,体味着游子的艰辛;他带着200多学生兵智斗3000溃败军阀,裸露着少年的胆识。

  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也要关注他身边的人。与同学谈天说地,不失为一种乐趣,与同学塞外游玩,不失为一种情趣,与同学激扬争执,不失为一种交流,与同学共渡难关,不失为一种感动。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久然就会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融入大家的群体才是人的社会。

  被搁置的个人感情问题,为了理想而奋斗。花季的年龄谁不会心动,然而我们的毛泽东却将个人问题搁置了,只因为他心中一直有着远大的理想。他的心容不得半点杂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一个人要学会耐的住寂寞。不要让自己的内心骚动起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马不加疾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一个人过的不风华自如并不是钱少,而是指:才贫,智贫,德贫。才贫则智漏,智漏则德乏,德乏则社会不容。所以一个大学生真正应该追求的并不是金钱利禄,我们应该做的是修德,培智,增才。

  回想自己在过去一年里的事情,可谓是感慨万千。身上的陋习与漏德不由而出。自己虽起的很早,但体育锻炼并没有一直坚持。自己虽每天看书,但并没有认真的钻研过思考过什么。虽多次豪言壮语的说要有胆有识,但自己又常常会怯懦和犹豫。虽多次要求自己要慷慨大方,可自己也不时自私狭隘,曾告诫自己愤怒激动的时候要沉着冷静,却也爆发了冲动和蛮横。

  然而,一个人只要有理想他就不会堕落,有正确的理想他就不会走错误的路子。今观毛泽东少年时代,不禁感慨:大学生亦当如此;有个性而不失得体,有沉着而不失胆识,有挫折而不失激情,有游玩而不失奋斗,有自强而不失群体,有情义而不失理想。

  未来的路还很长,然而有了方向并不遥远。生有何忧,死亦何患。如果未来还有更多的困难,那就让它们来的更猛烈些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4

  暑假里,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感触很深。这部电视剧讲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事,剧中除着重刻画了胸怀抱负的毛润之外,还刻画了他的同学和老师:忠厚老实的蔡和森,活泼可爱的杨开慧,爱慕虚荣的刘俊卿,陶家千金陶斯咏和她的好朋友向警予、赵家贞,以及和蔼可亲的孔昭绶教授,博学多才的杨老师,勤俭朴实的徐特立徐议长。整部电视剧表现出了在那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年代,毛主席和他的同学们救国救民,团结合作,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豪迈与热情.更加强调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通过教育这一渠道来塑造一颗坚定的信心,一份崇高的理想和一个完美的智慧.

  剧中的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刘俊卿都是贫寒人家的子弟,一起考进湖南一师,但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前三人为人类做出了贡献;而后一个却走上了卖师求荣的道路。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天差地别?是因为刘俊卿的父亲把儿子读书当做天下第一大事,只让孩子关门读书,自己累成什么样也不让孩子插手,结果孩子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的父亲说成是挑夫,父亲在家吃糠饼,儿子在学校摆阔,最后父亲死在儿子造成的罪过中。然而,我们现在像刘俊卿的父亲仍然大有人在。他们把孩子上学看做是天字号第一大事,还说:只要读好书,什么都不用干。一切都满足孩子,可孩子怎么读的书呢?书没读好,其他什么又都不愿做。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让孩子多干点活吧,在干活中,他能体谅到你们的难处,他能学会勤俭节约,他能变得更聪明,会更加用功的学习;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吧,这样会让孩子知道如何读书,如何做人。

  《恰同学少年》的播出让还我体会到了很多很多,有一次,杨老师偶然看到了毛润之的鞋子已经破旧不堪了,便给了几个铜板让他去买一双新鞋,可是毛润之买鞋时经过一家书店,发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关于伦理学的书,于是就用手中的钱买了这本书。而现在的我们,国家在一天天的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没有经历过生活艰辛的我们或许早就把勤俭节约抛到九霄云外了。想想现在的学生和他的差距该有多大呀,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一从父母的手里接过钱就会奔向超市,网吧,游戏室,又有多少学生会把钱攒起来买书呢?

  的确,虽然《恰同学少年》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但它带给我的思考和启迪却值得我永远回味。青年的毛泽东,经过时代风和雨的打击历练,完成了自己的鸿鹄之志,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而我们呢?亲爱的朋友,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好在人生的征程上一展风采了吗?你准备好迎接人生旅途中的艰辛和挑战了吗?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5

  《恰同学少年》第一次播出时,我和同事几乎一集不落地全看了,真是畅快淋漓。后来湖南卫视重播,也看了,昨天央视三套又刚刚放完了最后两集,又看了一遍,激情依旧。

  这部片子虽然是描写伟人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但却不落窠臼,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看惯了太多电视屏幕上的灯红酒绿、恩怨情愁与无病呻吟,突然有这样一部让人神清气爽的片子,怎能不令人激动?贯穿全剧的是两个字――责任!

  里面的青年学生朝气蓬勃,胸怀大志,那一群群白衣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令人神往。如果去掉里面的人物背景和身份,这完全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不同个性的校长和老师,不同性格的学生,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教育画卷。编剧和导演真是太高明了!

  看到这个片子,不禁就让人想起了今天的教育。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们似乎都缺少了点什么。好多中学生在忙着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一心只读圣贤书;好多大学生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要么就是在忙着学英语、考托福,找工作,没有了激情、丧失了抱负,少了沉稳,多了浮躁,幻想个人的奋斗与所谓的成功,缺少了一份该有的责任。也许这也是现实所“逼”,但不管怎样,青年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担负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而这种责任更应该是主动挑起的。

  在剧中,那一群青年学生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幅画面――“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年轻人的斗志、年轻人的激情、年轻人对生活的努力向上、积极的心态在这里完全展现了出来。他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畅谈人生理想与抱负,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将一个青年人巨大的生存能力、拥有的激情与拼搏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自己和学生们都能充满激情地生活与学习着,不管现实如何,一颗向上的心还是需要的。

  《恰同学少年》结尾有一段很长的剧中人物的经历与结局介绍,看一次感动一次。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但他们都做到了人生无悔!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6

  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今又为何感到迷茫?江山代有人才出,上下求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不知道这些年如何混过来的,但自从我看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我就知道,我的是生活变了。遥想风华正茂的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的酣畅与潇洒,难忘教书育人的先生们,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竖长天的开明高尚与坦荡无私。我不只一次怀疑现实,怀疑中国当前的教育制度,怀疑当代的同学少年。如今艰难探求,却恐迷失在这茫茫人海。

  理想似乎离我们青少年越来越远了,作为在蜜罐中泡大的一代,是否失去了什么呢?邓颖超说过:“希望你们不是贪图安逸,坐享其成的一代,而是艰苦创业,造福人类的一代;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一代,而是勇于创新、开拓前进的一代;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饿一代,而是向往明天,创造未来大一代。”故我今日之少年若昏昏噩噩,贪图安逸,碌碌无为,那么谁来担负起民族振兴只大任,谁来完成先烈们的革命思想?人的一生不可虚度。

  诚然,我们处的时代是一个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用刺刀和子弹去筑造新中国,不必用鲜血换来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我们必须明白:国家仍很贫穷,民众仍很愚昧,思想观念仍很落后,物质上的利益正蛊惑国民的心智。所以说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很多,社会上的一切不公平与不合理都必须被改变。梁启超有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咏长夜,攀北斗;蝶恋花,梦难求;书翻千秋史,谈尽古今愁。

  名与利,莫问候;书并剑,到心头;挥毫万山红,举臂托飞舟。

  最后我想借孔昭绶校长在“明耻大会”上所致辞结尾:同学们,我们必须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7

  《恰同学少年》其中还有一个伟大的革命家蔡和森所说的台词也直震人心。

  一: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呢?

  这是蔡和森和刘俊卿在讨论教师是否应当坚守自己的职位的时候,蔡和森大声辩驳刘俊卿的自私观点所发出的正义之言。做人,就应该做一个有信念,有道德,有志气的人。不应该在利益面前迷失自己的方向,不应该为了谋取自己的私欲而放弃崇高的理想。不应该人穷志短,不应该丢失自己的信念。“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这是蔡和森与刘俊卿这场辩论赛临近结束的时候,蔡和森振臂一挥大声呐喊所说的最后一句结束语。顿时,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但久久不能平息的岂止是掌声?还有我们的心灵!我们,我,作为一师范的学生,以后的职业是教师,所以我们得学会先辈们那种愿意吃苦,愿意为了自己的事业而放弃一些诱惑人心的利益,既然选择当一名人民教师,就得勤勤恳恳地一直干下去,把工作干好。不能在利益面前动摇自己的信念,不能成为刘俊卿嘴里所说的那种不愿意“低人一等,不愿意吃粉笔灰”,不愿意奉献自己的人。如果你选择当一名教师,就得象歌颂教师职业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观看《恰同学少年》后,我被《恰同学少年》里面所宣传的精神,所表现出来的节气感动。《恰》对于我们这群即将要走入社会,面对职业场所,面对各种选择的,各种诱惑的大学生来说算是一面明镜

  我们要学会《恰》所宣传出来的伟大思想。

  而且,我们还要学会这种思想。

  正如杨板仓先生教导于毛泽东: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八字是教导我们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我们都得两面发展。

  但现在已经是和平时期了,做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觉得也许可以在后面在加上几个字,陶冶其情操!

  故,我们要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陶冶其情操!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8

  看完恰同学少年这部23集的电视连续剧,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这几天我像着了魔一样,从小到大我还从未对一部电视剧如此着迷。

  我感觉它是所有我看过的电视剧中最为振奋人心发人深醒的以至于当我看完的时候突然觉得好像少了一点什么东西,感觉这部片子永远也不会结束,它带给人太多的回味和反思。在这部片子里有太多令我振奋的语言,有太多让我足以学习的模范,也有太多令我感动以至流泪的情节。

  革命的豪情和热情,信念的坚定,理想的远大,生活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其中的感觉也许只有亲自看过才会体会的到。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历历在目,文武双全,有胆有谋的毛泽东,沉着稳重,考虑周全的蔡和森,心地善良,才气过人的萧子升,杰出的女性人才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当然还有一师范的老师和校长。一个个的人物形象不时地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不论穷富,不论男女,不论什么旧制度老封建,怀着同样的激情,热情,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在一起学习讨论,这样的豪情壮志使我的内心象是燃烧起了一团烈火,重新点燃了我,点燃了我的斗志,也唤醒了我,唤醒了我的理想,人生在世,匆匆过客,然则价值观却相差悬殊,为什么?我想这部电视剧里有最好的答案。

  一个人如果只有物质的享受,天天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那么他算是枉费此生。这样的人生也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生活在现代,物质生活很丰富,如果不时刻提醒自己磨练自己,时刻给自己的思想充电,那么很容易被世俗同化,最终也会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幸好我的身边也有这样意气风发,志趣相投的朋友,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给我的关心和帮助,同时还要感谢乌有之乡以及乌有之乡的朋友们。因为有你们,我心自向往永恒,因为有你们,我心自向往超脱,也因为有你们,我心自向往真善美。

  《恰同学少年》——一部值得用一生去细细品味的影视作品。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9

  观看《恰同学少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是由学校组织的。在我们大学生这个年代,是一个叛逆的年代,是一个标榜自新的年代。纯粹的盲目,由于是学校组织的,很多的人心不甘情不愿地去观看,还在心里打着小算盘说什么点完名就走。可是当《恰同学少年》一播,在还只是在播前奏的时候,我发现,影厅本来糟杂的声音渐渐地趋向安静,到最后鸦雀无声,只有音响里面传出来的那些演员浑厚、坚定、正义、强悍的声音。

  直至连播了3集,本来那些“两股颤颤,几欲先走”的同学们仿佛被如来佛定住了一样,都没有离席,还一直要加播,直至晚上11点多了,才恋恋不舍地从演播厅出来。一路上,充斥我耳朵的全是《恰同学少年》里面的台词,里面的内容。我自己心里也被震撼着,心里涌满感动与自豪。感动那个年代充满血性的青年为拯救中国所做的热血事情,自豪于那些伟人是我所在的学校—————湖南省第一师范的学生。

  仔细想想为什么《恰同学少年》能这么深入人心?这么受大众喜爱?这么被观众津津乐道?《恰同学少年》没有大牌的明星出演,没有恢弘的场面,没有华丽的台词,没有煽情的情节,可是它有什么魅力能这么吸引观众呢?我想究其原因不外乎于《恰同学少年》表现出来的精神与气魄。而这些精神与气魄又从整个电视的台词和演员的演技体现出来。先从台词这一方面来解读《恰同学少年》这一热播电视剧。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0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恰同学少年,真正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首诗。我和姐姐妹妹妈妈一起观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令人们受益匪浅的电视剧。

  姐姐说:“每次看《恰同学少年》,我都会想起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想起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感人的片段,感人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的一篇关于体育的文章被发表了,为了庆贺他们就去了橘子洲头!姐姐妹妹说:去橘子洲头不是为了去春游,而是为了去庆祝。但我的观点跟他们都不同:“他们去橘子洲头,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也是一次小小的春游。”我们就因为这个问题展开了不可开交的讨论。最后,妈妈给我们揭晓了答案:他们去橘子洲头,不仅是为了庆祝毛润之的文章在新青年报刊上发表,让毛泽东请客,都知道他没钱,所以去了橘子洲头,也算是一次是春游。”

  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长沙城即将陷入灭顶之灾。因为3000余被桂军打败的军队,在猴子石,要是再不阻止叛军的话,长沙城可能陷入一场巨大的灾难。毛泽东挺身而出,向校长提出主意,领着学生军,去阻止敌军。毛泽东放鞭炮用木桶盖住,装作枪的响声。带领200多名学生军跑到猴子石的山顶上大喊,由于山里的回音很大,那3000名残兵败将以为是桂军来啦,很害怕,团长就让毛泽东就下来与他们谈谈。毛泽东通过自己的灵活变通,机智敏锐的头脑和警察局警察郭亮的一颗子弹,成功的让3000多残兵败将交出了自己的枪。

  妹妹说:“印象最深的片段是:张干校长刚刚上任之后,由于毛泽东不了解他,不知道他背后为学校付出了多少,有多少苦衷,大家都不明白!杨昌济老师去外地讲课回来之后,张校长,把自己的苦衷告诉了杨昌济老师,杨老师给毛泽东和以及其他学生讲了张干校长背后为学校付出,没有放弃过学校的事说了出来。结果毛泽东很后悔。”姐姐补充到:毛泽东当上主席之后,她把年老的老校长张干接到了北京,细心的照顾他。

  本来预定要在20分钟之内结束这场交流。但是我们用了40分钟还意犹未尽。每次交流都有不同的收获:不仅能锻炼我的口才,提升表达能力。别人在发言的时候,不要插嘴,用心聆听,这是对发言者基本的尊重。我们也应该要像毛泽东时代的人学习,好好读书,做一个有志青年!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1

  暑假渐渐临近尾声,我也正愁着学校布置要看的《恰同学少年》,还没看呢。有天中午,就让我给撞了个巧,刚好有个电视台正在播放《恰同学少年》,而且一天播好几集。

  以前,我对毛主席并不怎么熟悉,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周恩来总理。但是看了《恰同学少年》后,我对毛主席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

  剧中让我最深刻的剧情:就是他带领了200名师大的学生,佩带着扁担做的假枪,放鞭炮充当枪声吓唬溃兵。城南郊外,四下突然“枪声”大作,旌旗招展,到处是围上来的“人马”和“缴枪投降”的叫声,溃兵都以为中了埋伏,一时乱作一团。溃兵们终于答应派人去谈判。最后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三人一起去谈判。就在溃兵团长命令溃兵“缴枪”时,忽然马疤子逃了回来,并揭发了他们。而这时,毛主席居然能故做镇静的,不紧不慢的倒了碗茶水,喝了起来。那样子,就好象自己真的是个如假包换的桂兵似的。

  就连我这个局外人,看到这个情景,吓得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所谓皇上不急,太监着急。可是没想到,毛主席竟能如此完美的演绎了一段生死之交臂。这足以显示出他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的气魄。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如何去逃避,去躲开它;很少会有人会勇敢的去克服它的。如果毛主席他们,当初也是选择逃避的话,那我们这些后人还能看到如今的湖南么?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看了《恰同学少年》,不仅让我对毛主席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知道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的时候,我们应该勇敢的面对,用我们的智慧、勇敢,和临危不乱的精神去和敌人作战斗。这样,我们会比逃避多了一丝希望:化险为夷的希望!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2

  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们的话语让我激情澎湃,他们的行动让我热血沸腾。我不忍心错过任何一集,哪怕是一秒,因为每一集都会告诉我们一些现代人正在遗忘着却是那最为宝贵的道理,那里面老师的很多话,都让人回味无穷。

  在那时,我们中国是一个多么贫穷的年代啊!如果没有像毛泽东他们那样的有志之士,我们有怎样谈强大发达啊!就连普通的衣食住行都成困难,我很清楚的记得蔡和森和刘俊卿那次因为吃饭而引发的争吵,他们两个把饭倒掉了本无关蔡和森的事!但蔡和森却愤怒了,因为他想到的是有多少人在忍受饥饿啊!他捡起了窝窝头,没有多说什么!这时,徐特立老师走了过来,他无声的和蔡和森一起吃了起来!所有的学生被感动了,徐老师用无言的批评让刘俊卿羞愧。那时我真的被感动了!我的鼻子酸酸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想到生活实际中,学校的食堂,每天都有一大桶饭菜被倒掉,菜不好吃就倒掉,悯农这首诗我们三岁的时候都会背,可见粮食的来之不易。饭从哪里来呀?米饭首先要……然后再……最后用麻袋子一袋袋的装好,用货车运到各大商场,米的过程就这么麻烦,何况菜呢?我们中国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但是我们的国土才排第三,如果人人都这样浪费,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我们就更应该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口粮食……

  刘俊卿不仅如此还花钱买了一双贵鞋,这样奢侈的行为让我很看不惯,但是我们身边经常有人在攀比谁家更有钱啦?谁的衣服是名牌的?什么饭店的菜最贵啦?我们应该学习毛主席、蔡和森……他们也是贫困出生,他们却知道省吃俭用……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片段实在是太多了!完全无法用语言来全部描述。

  祖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上,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毛泽东刻苦学习的品质,学习徐特立珍惜粮食的品质……做一个有用之才。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3

  这些天来,我天天都在看《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故事主要讲述了毛泽东等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在长沙第一师范里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最后那一集了。

  一支溃败的反动军阀部队想占领长沙城。吓得老百姓们四处逃散。就在这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支一二百人的学生军将反动军阀团团围住,他们先用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来吓住敌人,这样敌人就以为他们有好几千人,接着他们又把点着的鞭炮放在油桶里,来虚张声势。

  敌人心虚了,便要求谈判。毛泽东挺身而出,决定亲自前往,但是大家都担心毛泽东会出什么意外,议论纷纷,最后才决定由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他们三人乔装改扮后,一起去同敌人谈判。

  他们昂首挺胸大步走近反动军队。当毛泽东和副官握手时,副官怀疑毛泽东他们不是长沙城内的正规军队,所以心里很不服气,握手时他就暗暗用力,想给毛泽东一个下马威。毛泽东也毫不示弱,最后副官被毛泽东攥得龇牙咧嘴,只好松了手。

  开始谈判了!毛泽东说:“我给你们两个选择:1、缴枪后退出长沙城,2、死!”反动队长说:“能不能给我们留一些枪,回去我们也好交代。”毛泽东严肃地说:“不行,全部缴枪!”当反动军队准备交枪时,那个副官不服气地说:“反正我不交!”毛泽东瞪着眼睛说:“那你就试试!”当我看到这里,我真对毛泽东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钦佩不已。

  可是就在反动军队已经交了两个小队时,被绑在第一师范的三堂会会主马爷跑了出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道:“不要相信他们!他们只是一群手无寸铁、手拿破烧火棍的学生军。”反动队长疑惑地说:“那怎么有枪声?”马爷说:“他们把鞭炮放在油桶里糊弄你们呢!”反动队长冷笑着对毛泽东说:“戏演的可真不错啊!”远处的学生都呆呆地看着毛泽东他们,不知所措。这时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紧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只见毛泽东神态坦然自若,慢慢地端起杯子,喝下一口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亮带着一小队长沙城内的警察来帮助学生军,他们从远处对准马爷开了一枪,马爷应声倒下,嘴里还喃喃地说:“他们还…还真有…有枪啊!”

  这下敌人被镇住了,只好乖乖地缴枪投降了,这时我才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我真为毛泽东机智勇敢的精神所折服。他在青年时期竟有这样非凡的胆识与才能,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4

  前一段日子,每晚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播放了《恰同学少年》,学校也开了绿灯可以在电视剧期间不上规定的自习。于是,我可以在一种轻松和自在的心情中,去欣赏这部颇有教育意义的片子。

  即使在和平年代,毛泽东不遥远,少年毛泽东更不遥远,何况是恰同学少年,简直就是很近。一个可以让我们领略和学习的毛泽东同学!

  学生毛泽东。诗人毛泽东。领袖毛泽东。

  学生时代。一个爱国和进步思想和风云变幻的政治并存的岁月,一个自由和开放热思潮和封建守旧的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样救国,怎样救民,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现在还找不到,但将来一定会找到!于是,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个应该是比我的大学的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更能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的系列活动,不是我们不可以,而是因为我们自身缺乏很多很多。毛泽东同学在学生时代已经给我们立了个楷模,相信学习,思想,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奋斗的激情也会从我们向远方和未来无限的延展。

  喜欢文字,以抒情致,一个写诗的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是思想的光泽还是心胸的气魄?或许,两者都是。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毛泽东的少年想法如此澄澈而深邃,他朗读《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热爱生活,诗意生活,也许,就是他自己的所说:身健方能气雄!

  领袖的少年,自然有领袖的风采。决断和判断,言语和行动,然而,毛泽东的愿望:只是想做教书先生!可是,革命在呼唤他!一个只想教书,一生也未用过强的毛泽东,在对未来的憧憬和生活的热爱中缔造了共和国,建立了新中国!个人只有融在当时代,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毛泽东是这样!我们呢?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篇15

  浑身是胆的毛泽东,谨慎有余的蔡和森,儒雅理性的萧子升,少年才俊齐聚一师。这些天质过人、努力刻苦的人在一起还办起了学友会,这个学友会,由单纯的求知欲而集结起来,却成立后来改变中国的一支中坚力量。

  毛泽东当然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学习刻苦为广大师生所共见。5点起床,熄灯后依然在图书馆,估计一天不到7个小时的睡眠。就在人家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时,我还纠结在自己的休息时间安排上,纠结在所谓人际网络的维系上,差距就从如此点滴开始。同时学习也是从认识差距开始,冷水洗澡,努力训练,刻苦学习,用习来的意志,造就我的成果。

  诚然,一师人才辈出和生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人才也要经过引导方可成大器。一师之所以能使这么多学生有自己个性发展的的空间与其的教学理念也是分不开的。一师,免费招收学生,在当时甚至在如今都少有几人敢出此言;他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之态度与众人甚至现在都大不相同,他们认为惩罚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改正,而不是惩罚本身;他们对于有特长的优秀人才大胆破格,可对其不擅长学科予以放松,这有恰与我中国当今教育改革不谋而合。可见一师教育理念超前到何种地步!

  以前有一个一直得不到解释的钱学森之问或许也能从这部片子中找到答案。杨昌济先生在给毛泽东班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问所有同学一个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大家都讲了自己的理想,或天真,或成熟,只一人刘俊卿的一句要成为受人敬仰的人使持续挂在杨昌济先生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的理想正是当今社会所共有,且也只是表达了其个人希望出人头地的愿望,为何会让杨先生有如此的反应,我十分费解。而后来刘俊卿追逐名利,一步步走向沦陷,我的笑容也消失了。我们从小就接受这一种要做什么什么受人敬仰的人的教育,出人头地理想从小就刻到我们的大脑,我们一心为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但,有谁知道,我们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上!这样的理想看似并没有错误,而实际上,其出发点在个人,这就是打错!并不是说人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把它放在理想的高度,就使人时时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奋斗,目光永远围绕在自己身边,被身边琐事缠身,终不成大器。杨昌济先生说:“志存高远则心自纯洁。”目光放远,着眼国家,着眼世界,着眼人类发展的最前沿,才不会被个人之处境分心,不会被一时之困难打败。如此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也妄自断言:中国人不是没有信念,而是有了错误的信念。中国“为己”的信念使得社会冷漠,道德问题频发。

  再言一句:不是80后,90后是垮掉的,而是教育他们的是不坚定的,甚至说是跨掉的!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深深的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必须为此付出努力。万年中华不朽史,须我少年共奋力!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通用15篇)】相关文章: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9篇01-14

恰同学少年读书笔记04-07

《恰同学少年》读书笔记03-24

青年节手抄报诗歌材料:恰同学少年02-12

电影《雄狮少年》观后感(通用13篇)03-07

《网络少年》观后感02-08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通用15篇01-17

孝心少年的观后感04-04

电影《雄狮少年》观后感02-25

少年犯观后感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