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900字

时间:2021-01-05 11:51:0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900字

  当毛笔楷书的标题“流浪地球”出现在大荧幕上,我整个人热血沸腾。中国低迷数年的科幻片市场,就像流浪地球一样,兜兜转转,终于回到了正轨。

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900字

  多少年来,我们看着西方科幻电影中飞船起飞,人体传送,虫洞穿越。而地球作为人类美丽,唯一的母星,一次次看着人类远远离去。

  但是这一次不同。

  在安土重迁的中国艺术幻想中,人们决定带着地球上路。家园与故土,是古老东方文明难以割舍的情怀。在无尽的星海中,多了一份牵挂羁绊和重装前行的壮烈。

  带着母星上路是浪漫的,然而也是沉重的。

  重装上阵,人是会死的,但希望会因此延续,“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再高。”于是我们看到了卡车运输员为了不连累“火石”选择分离车头坠崖;看到了救援小队队员付出生命拯救老韩,只是为了让他多活几分钟;看到了刘启千钧一发修复了卡住的发动机;看到了何工程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连接上传硬件。生命付出了,但如果是为了更多生命充满希望的活,我想那是值得的。

  与地球上充满人情对应的是空间站里Moss的冷酷和理性。Moss在木星引力变化后的0.42秒就已经计算出来人类的命运,于是操控领航员转向,打算牺牲地球,用空间站物资完成火种计划。正是这些冲突,人工智能绝对理性和人类感性之间的'冲突,一个人或者一代人的死亡与作为物种的人类的希望的冲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冲突,让“流浪地球”最为一部电影,变得更有框架感。

  与之相反的是地球上人们正在对熄灭的发动机实施“饱和式救援”,5000台发动机共运送76000个火石,派出了402600人的救援队。虽然电影中只展示了一个小队的事迹,但背后是全人类为了希望的挣扎。

  希望,从不是无中生有,不是靠着一两个人的主角光环带来的。

  当个各国救援队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赶来增援,全人类站在一起完成最后的任务拯救地球时,

  Ps:据说各国救援队到来的先后顺序是按照当年汶川地震各国救援队到达的顺序。

  我的眼泪无声的落来,随着而来的是对希望的感悟。

  不仅仅是电影中所传达给观众对希望的坚守,将这只“小破球”接生出来也是通过行动让我感受到“渺小而执着的倔强,能点燃绝望的力量”。四年的准备,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上万件道具制作,2003个特效镜头。

  从投资人撤资到演员带资进组;从本来特别出演到最后零片酬主演。就连宇航员的衣服也是从隔壁《疯狂的外星人》剧组里借的!现场每一位演员也是将敬业发挥到极致,66岁的吴孟达拍一会儿就要吸氧;演员身上的机甲重达80斤,穿上半个小时就特别疼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无论怎样,请相信希望吧。 因为,希望是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电影《流浪地球》的观后感900字】相关文章: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15篇02-24

流浪地球观后感(通用15篇)04-17

流浪地球观后感集合15篇04-15

流浪地球观后感(集合15篇)04-14

有关电影的观后感02-22

地球脉动观后感05-11

重返地球观后感04-27

《地球脉动》观后感04-01

1921电影观后感02-22

《1921》电影观后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