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信徒》观后感

时间:2020-12-28 20:12:0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信徒》观后感

  《信徒》观后感(一):高司令成名作,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信徒》观后感

  影片《信徒》,取材于真实事件,是瑞恩·高斯林的成名作。片子中高司令饰演了一个犹太年轻人丹尼。

  他睿智,勤于思辨,有行动力,本来是个好苗子。不过,一次宗教课上对上帝的质疑,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他剃光头,在身上纹纳粹图案。

  行举手礼,加入新纳粹团体,为德裔极端组织效力。

  携带武器,殴打正统犹太人,预谋杀害犹太知名人士。

  为了达成消灭犹太人的目的,他甚至安放炸弹袭击犹太寺庙。

  然而,他无法面对父亲,他对犹太圣物心存敬畏。

  他即使成了极端组织的理论贡献者,也无法忘掉自己的犹太朋友。

  于是,信仰的碰撞在这个年轻人的沉静之下迸发,最终,他会把自己引向何处?

  故事因信仰而起,但是并没有局限于犹太教一种宗教的探讨,也没有把笔墨放在对新纳粹的批判上。而是巧妙的把两种极端对立的信仰集中在一个年轻人身上。

  他因虔诚而背叛,因坚定而困惑,在他不断的动摇和迷失中,观众们不禁也被拉进了思考之中:是该遵从冥冥之中的神意,还是迷信那些道貌岸然的教义解读者?是该做个无神论者打醒那些盲从的信众,还是应该寻找一条更稳妥的信仰之路。

  片中的丹尼无意是个聪明人,他从旧约的言辞之中判断出犹太教义的局限性。然而他又不够聪明,从对犹太教乃至犹太民族的否定,全面倒向了纳粹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摇摆和矛盾变成了彻底的虚无,反过来吞噬了丹尼。

  这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普通大众的苦处。多数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一样盲从各种思想。只是我们更像那个打不还手的犹太孩子一样,习惯了浑浑噩噩,并不深究而已。

  我曾经鼓励自己的外甥穷游西藏,一方面是吃点苦,多点阅历。另一方面去看看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思想状态,相信对他这样没成年的孩子,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自己也很喜欢逛庙,不是因为我什么都信,而是喜欢感受一下那种氛围。有归宿,有畏惧,有一些可以仰视的东西。你批评这是一种奴性,但是我觉得那种感觉确实很踏实舒服,因为咱本身就是不牛逼的老百姓啊。

  说了很多故作深沉的东西,也许已经有人看不下去了。没事,咱们可以聊回来,聊聊《老炮儿》。六爷的悲哀在于他信仰的东西在几十年之后崩塌,还被年轻人无情的碾压蔑视。这个垂死的病人的抗争,让角色焕发了惊人的光芒,吸引了很多关注。但是,与丹尼的极端和摇摆相比,我觉得这个角色最让人敬佩的,是坚守。

  既然爱的深沉,那就永远无怨无悔,即使它现在看起来悲情了一点……

  片源比较少,请关注微博@空格荐影,或者微信添加空格个人微信konggejy获取。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标明作者、出处及ID。

  电影推荐公共号-空格荐影

  订阅号搜索: konggejianying

  空格荐影

  《信徒》观后感(二):信徒

  这个世界是一个信仰逐渐倒塌的世界。不同的信仰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价值观的人实际上沟通的余地很小,所以不得不有人带着虚伪的面具委屈于较强价值观之下。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也许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吧。

  在西藏后来的日子,yuki总是抱怨藏族人为什么总是无所事事,总是来寺庙里来回转悠,为什么不能干点实际的事儿,比如洗个澡,认认真真工作来摆脱生活的贫穷。这些抱怨导致我几次恼羞成怒的翻脸,我实在不想告诉她信仰是和快乐或者痛苦成正比的。

  无疑,片中的主角是痛苦的。源于他开始无力进行自我的救赎,甚至连毁灭自己能力都没有。开篇主角暴打的犹太青年人的样貌几乎闪回中主角年少时在神学院的翻版。这个开篇在以后几次反复观看的时候是极具震撼力的,完美的表达了主角对自己内心信仰的坚定却又无能的举动而爆发出矛盾与仇恨。

  《信徒》观后感(三):请不要用人格刺杀的方式杀死一个热诚者

  我无法说他是否正确,虽然可以笼统的给他一个词“狂热者”,但就这么定义他,其实是犯了很大的错,这背后有太大的矛盾了。

  如果不理解,那么杀死一个男主,还会有另一个冒出来。

  因为定义一个人,就是否定一个人。

  是人格身份的刺杀。是思维上的懒惰。是平庸之恶。

  男主所想表达的,在我看来,是一种正在不断消失的“热诚”。

  这种“热诚”表现在年轻的力量。表现在奋不顾身的精神,表现在男性化和感情化。

  与此相对的,整个世界正在不断的走向理性化。

  全球化的商贸,女性消费趋势的挖掘,将世界上一个角落的库存,流通到中国、美国、欧洲、南非,任何一片大陆上。多么好的生意,多么多的共赢,越来越多的人挣钱活了下来,理性有什么不好?

  犹太人发明了多少东西威胁世界?

  你可以说,犹太人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把一切陷入了混沌。但你能证明那是混沌吗?起码现在的人相信,相对论、量子物理学和心理学是一种现实,是或可应用于庞大,或应用于微观的.现实原理,代表了犹太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理性。

  而这种理性是否真正正确,百年后是否仍被未来的子孙感谢,我真的不知道。

  至少在二战的恐怖集中营里,犹太民族可以睁着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杀,甚至配合的闭上眼睛哭泣,什么都不做。因为如果做了什么,孩子会死,他也会死,两个人都死的情况在概率学上最糟。

  1+1=2,就是这么简单的数学。犹太人接受人了,雅利安人没接受。

  男主痛骂的就是这种“不做”。他痛恨女性化,痛恨理性。他宁可两个人一起死,也不肯苟活。他要杀死敌人,他不相信数学,狂热就能掩盖这个数学。

  先进的文明世界,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就是所有人都在变得女性化,所有人都在变得理性,或许除了穆斯林,他们仍旧是男性,仍旧是感情化。

  男主想要的是年轻的力量,热诚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伴随着女性倾向的消费、资本的买入卖出,不断地削减着,到了现在,欧洲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口负增长的国家,青年的力量再也不见。关于这点,可以看看尤瓦尔赫拉利。

  我并不是说大家都应该有纳粹精神,来维持住男性化的部分,我觉得理性是个简直太好了的事,希望大家都能拥有理性。但如果不理解这种所谓的“热诚”精神,那么这个社会里不断挣扎的那些暴力力量恐怕永远都会存在,都会伤及这个社会上理性却无辜的人。

  热诚的青年在反抗,但他们无从反抗。他们以为自己反抗的是犹太的力量,但其实那早已不是犹太的力量和文化。

  这个世界不是被流浪的犹太文化所影响,而是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拥有理性的力量,拥有犹太人所拥有的精神,所以这种文化才大面积的全球化,一直发展至今。

  光推到犹太人身上是不道义的,犹太人只是一个引子。是现今世界理性发展的趋势,让许多仍旧保持着饱满感情和热诚精神的人倍感挫折。

  热诚换不来饭吃,热诚找不着工作。能找到工作的人是理性的买入卖出,计算利益,给自己在简历上添砖加瓦的“女性化”的人。

  而世界还并没有理性到可以理解这些“热诚”的人的程度,我们只会隔离他们,让他们边缘化,然后不断促使他们犯法,然后自取灭亡。

  然后我们加上一句“小瘪三”,活该。

  但是这又合理吗?我们对了吗?

  他们只是选择了趋势的反面。更何况我们根本不清楚是否这种理性的趋势就是绝对正确的。

  现今仍旧有很多学者在反省过度消费是否消灭人的本性,是否在把人从社会上剔除。

  自动化又如何?人工智能化怎么办?我们一步步将人从岗位上踢下来,甚至要拆分家庭。如果我们理性的确定这是个必然,像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一样闭上眼,眼睁睁看孩子死亡,这又正确吗?这符合人性吗?

  我不知道。或许我们反抗只会更深的毁灭我们,或许自动化是更正确的选择,理性是对的……但在有两个可能的正解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

  别让自己停止思考,哪怕最后结果是像这个孩子一样自取灭亡。

  人生来就有年轻的时候,人生来就感性化的权力,如果他选择了这种热诚狂热的男性化生存方式,对我来说就纯属异类,应该死了以保持社会的安稳吗?

  那我们和当初希特勒组建军队杀死犹太人又有什么不一样?

  那时候热诚企图杀死理性,而现在全世界的理性力量准备杀死穆斯林和一些纳粹?这种杀戮几乎不具备意义,现实是:双方都选择不理解对方,双方都选择不把对方当人。

  如果说犹太人跟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带来了不确定,那么这种不确定或许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需要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心理学肯定的混沌,我们需要原子弹。原子弹不仅带来了对人类毁灭的可能性,同样带来的也是全世界大面积范围的和平和理性。

  我们也需要不确定来保持柔软,保持理解,我们不确定现在的世界发展趋势是正确的,让这种不确定给热诚和理性都留下一些余地。

【《信徒》观后感】相关文章:

写给信徒的一封情书11-16

晚会观后感02-22

《家风》观后感02-19

个人观后感02-16

画展观后感05-11

风之谷观后感05-11

父亲观后感05-10

后天观后感05-08

《超人》观后感05-06

《金刚》观后感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