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阿甘正传》另一种视角的观后感

时间:2021-04-04 18:08: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阿甘正传》另一种视角的观后感

  在寝室无聊,室友在进行电影普及,我就跟着他再次看到了阿甘。

《阿甘正传》另一种视角的观后感

  阿甘是我比较喜欢的电影。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吸引住了。不但是故事,叙事技巧,还有里面的那若有若无的命运感。不过在看了许多遍以后现在是越看越觉得……说不出的感觉

  李洋说“对电影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总是讨巧且受欢迎的”(原话记不起来了,《看电影》正好不在身边)。但是对于阿甘这样一步深透着american spirit的电影,如果不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去看,又要怎么解读呢?

  戴锦华在她的《电影批评》中有一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写到了阿甘。简而言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重写”的历史。对于美国历史不了解的人来说,观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对美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他们从中所体验到的历史感汇聚着20世纪美国精神的表现。许多人之所以喜欢它不但是因为其中阿甘跌宕起伏的命运,更是因为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和大时代的.背景结合在了一起。但恰恰是这样的历史背景却在某些重要的场合缺席了。比方说席卷美国整个60年代到7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及妇女解放运动都在这里失去了他们的踪影,不管是Martin Luther King, 或者是Malcom X都被隐去了他们的影响。尽管影片着力呈现了青年反战运动,但是对其他影响更为深远的政治活动却之字未提。自由之夏,选举登记运动,伯明翰公共汽车地址运动……这些都在影片中看不见了身影。

  电影所呈现给我们的,是某种经过改编和精心挑选以后的历史“片断”——那就是符合对于主流媒体审美情趣的历史。种族问题和妇女歧视这些到现在仍然没有被解决的问题是不应该出现在台面上的,因为它们不符合道德判断。但是对战争的批判却是可以的,因为战争已经过去了,不管你再怎么贬,都不会有人跳出来和你争辩。

  另外一点非常明显的就是黑人角色定势。片中所出现的黑人角色,不是受施的对象(种族和解),就是野蛮的黑豹党人。这种片面的划分对于白人主流社会也是讨好的。或者说它颂扬了这样的美国梦:只要个人努力不断,那么前程一定是好的。而对于制度的不公却丝毫未提。

  阿甘的意义在于把一个小人物嵌进了历史的长河中,并且还让人感觉如此的自然。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人为的过程中,创作者巧妙地有意识地忽略了一些“细节”,从而让历史呈现出完全不同地面貌。

  我想说的并非对电影叙事手法的批判,这方面可以参看戴锦华的文章,她写的比我好多了。我感兴趣的是,作为电影的受众,在这种潜移默化地影响之下到底观众地感情是怎样呢?《阿甘正传》是当年最早引进的大片之一。在国内的影响力可谓是巨大。那么在接受了这样一场“教育”以后到底会是怎样?

  不要以为意识形态工具只有我们国家才会使用,事实证明,美国也许更善于制造意识形态。即使所谓“自由”不也是这样吗?如果有人看过Eric Founer的《美国自由的故事》(忘记英文名字了)恐怕对这个词的理解会更深一步。

  所不同的是,现在的这种意识形态出口不是官方主导的,而是大电影公司所策划的。但是他们又是如此的迷人,而在全球范围内都收到追捧。

  最终我的室友没有看完电影,就跑出去给女朋友打电话了。我想有多少人看完了它,而且还可能不止看了一遍呢?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对观众来说,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而且确实体验到了“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的这种感觉。观众是不会去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也不会去追问为什么电影里面的黑人都傻傻的。在电影这样的强势媒体面前,观众只是接受者。我们从自打生下来就不断在进行着意识形态教育,但是结果并不理想,那些背诵的条条杠杠的力量还不及一部电影。书本迟早要扔掉,但是电影可以一辈子看下去。可以说现代娱乐业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力量大于任何的政府宣传。而且还吸引人们主动去接受。

  我想表达的观点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到用如此精致的手段来叙述一个被加工过的故事呢?

【《阿甘正传》另一种视角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阿甘正传》观后感05-16

阿甘正传的观后感7篇03-31

阿甘正传观后感(通用20篇)05-13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10篇04-08

《阿甘正传》经典台词05-29

电影《阿甘正传》经典台词02-25

电影《阿甘正传》双语经典台词03-30

电影阿甘正传经典台词02-25

阿甘正传电影最经典台词09-25

《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视角和写作意义的论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