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

时间:2023-11-01 09:03:32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1

  所谓医德就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良好的医德素养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未来的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只有注重培养自身良好医德素质,才能懂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内涵,才有可能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中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健康,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这就决定了医学活动的特殊性。缺少医德素质的人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作为当代医学生,应该从现在、从自身培养献身医学事业、勇于创新、尊重他人生命的良好医德品质,才能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担负起救死扶伤职责。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如何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的新模式,就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医德教育体系

  (一)医德医风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

  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注重课堂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结合。医学生应该明确医德教育的内涵等基础理论知识,但同时理论知识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作为专业的老师,要懂得带动学生积极性,将医疗卫生行业中涌现的良好医德医风的典型案例贯彻到课堂教育中。这样,同学们会在理论和典型事例的结合中感受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感悟到将来成为一名国家需要的合格医务工作者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也更加懂得作为一名医生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医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将会收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自身医德医风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功能。

  根据医学专业特点,除了开设有关医德教育的专业性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等,还要以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在课堂上结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和医学生这一专业性群体,加强灌输医德思想,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医德思想相结合,让医学生从基本的思想品德课中剖析作为医学生所遵守的最基本的思想道德原则和医学生应该培养的医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处、从实处让医学生懂得医德素养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医德教育。

  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启发我们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生活在医德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高校大学生文化知识获得、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教育的一种模式,承载着医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途径。

  针对学校医学生现状,学校可以开展医学誓言宣誓活动,让医学生在神圣的誓言宣誓过程中懂得作为医学生所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为解除人类的病痛而努力学好医学知识。”同时在医德教育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同时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如医德教育征文大赛、医者仁心情景剧、辩论赛以及大型医德知识普及教育宣传活动。在寒暑假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开展发现最美医生的活动,通过大学生亲自访问、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形成最美医生典型事例报告,在广大医学生中宣传以及举办最美医生照片展等,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不仅增长了医学知识,更增强了成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抓好医学生实习前的医德强化教育

  对于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在到医院实习前这段时间里,学校课业负担相对较轻,但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放松对自身知识及道德素质的`要求。面对物欲横流、复杂多变的社会,他们并没有清醒、直观的认识,都是充满期待和渴望,自身并未做好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转换。因此,学校应及时有效的开展医德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活动,将医德理念传授给学生,如举办针对性的医德知识讲座,使实习生们了解正常的医患关系是什么,医生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病人有哪些权利,怎样处理医患矛盾,如何和病人沟通等等。通过这些层层递进、不断的深入的教育,逐渐让学生们认识什么是良好医德,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医学生的医疗行为,促使医学实习生在每一个学习和工作环境中都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尽快完成实习中由医学生到合格医务工作人员的角色转换,合理定位自己,使自己尽快适应实习生活,提高自己的医德和医术水平。

  三、实习医院为医学实习生创造良好条件

  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都在一年以上,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医学生开始将理论与时间真正相结合起来,与医护人员及病人打交道,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因此,实习生所在的医院所选派的带教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可以从那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带教医生身上得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从而调动实习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医学技能,使自身早日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医生,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

  针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的特点,实习医院应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以医德教育为中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使医德教育深入医学生的心中。医院还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实习生义诊医疗服务队,深入到社区、偏远农村,为广大人民群众义诊、宣传,既为病人解决了病痛,也使自己的医术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更让医学生懂得了医生这一职业的高尚与伟大。

  四、加强实习医院与医学院校之间的联系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医学院校的学生要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习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切实提高自我知识储备能力及临床医术技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具备医者仁心的良好医德品质。

  无数事实表明,在医疗实践中展开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好的效果,实习生活对于医学生的知识的巩固和医术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医德可以采取多样的教育模式:“如开展床边教学,面对病人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开展医疗行为自评等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增强辨别好恶是非能力和医德医风行为的选择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教育对于医学院校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品质的当代医学生的意义将愈加彰显,医德教育模式将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必须思考的问题。医学院校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医德教育模式,为培养医德品质良好、医学技能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新时期医学生而不断努力。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2

  一、医学生加强德育工作的特殊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0xx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具体到医学院校来说,加强医学生德育工作有其特殊的地方。一方面,从医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开始接触到医学生誓言,教育广大医学生要恪守医德,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另一方面,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除了基础理论课之外,还要应对繁重的临床实习任务。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摇篮,肩负着向医院输送高素质医疗人才和提高医务工作者医疗水平的重任,如何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每个医学院校要着力加以重视的问题。

  二、深刻认识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20xx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各高等医学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高,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要切实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德育工作。

  为充分了解医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笔者选取了某医学院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随机选取研究生样本100份,本科生样本4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由于德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多数学生高度关注德育教育对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给予本次调查以极大的配合和认真作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首先从学生对德育教学效果的认可度来看,认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重已经达到94%,认为“一般”或者“不满意”的仅有6%,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德育教学效果认可。

  其次是学生主观上的学习意愿,“感兴趣”的有125人,比重为27%;认为“一般”的有258人,比重为55%;“不感兴趣”的有83人,比重为18%。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主观上对德育的学习还不是很积极。

  再来看看学生群体认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7个备选项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内容不吸引人”、“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学生互动少”这四个选项。可见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阻碍德育教学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成为摆在广大德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着力创新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载体

  为了着力创新医学院校的德育教学形式,笔者就某地方医学院校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希望为其他医学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学校瞄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目标,把德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尝试: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强化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管理,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从医学院校、医学生和卫生行业特点着手,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式模式进行研究,特别注意加强医学生在临床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用历史上的名医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教育他们,增加新形势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教育的内容和为人民群众着想、为病人办实事的内容,注重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就注重医德医风的养成。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素质教育影響力,往往更深刻与牢固,影响惠及学生终生。学校以校训为灵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以办学传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以育人理念和校风学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两大支柱,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建设载体,充实精神内涵,彰显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学校通过实施文化构建工程、素质教育工程、历史回眸工程、成就展示工程和文化标识工程等大学文化建设的“五大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学校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全过程。编辑出版校园文化丛书,展示学校厚重的办学历史,宣传老一辈的创业精神。深入整理和挖掘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做好校园文化精神研究工程、修订校史、编撰学科发展史、制作“校歌”,以传承创新的文化精神,迎接建校90周年,评选“杰出校友”,激励广大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怀。

  (三)以载体建设为依托,创新教育形式。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时间节点的形势政策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一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方案中,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分别作大学文化与理念和校风学风的报告,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校情校史,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把学校优良的校风学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二是成立模范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并开展巡回演讲,从附属医院一线临床教师中遴选出报告团成员,以身边先进人物和事迹,教育感染身边的人,教育全校师生。报告对象以学生为主,以模范教师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师德、拼搏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严谨的态度,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塑造他们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崇高灵魂。三是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学习雷锋在行动”活动,宣传在学校各个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加强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教育,汇聚学校事业发展的正能量。四是制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大学生为国家、社会、学校和他人服务的热情,引导大学生用青春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3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常以“关爱生命”、“健康至上”等为主题,这些内容与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内容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还有其传统上的特点,即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带有传统性的校园文化,比如,每年新生入校时,医学院校的校园里总会回荡着气势磅礴的医学生誓词;比如医学院院校的讲台上,教师的服装总是象征着职业特征的白大褂;比如,华佗、张仲景的雕像在中医学院的校园里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

  示范与辐射功能学校形象和优秀人物对医学生有着示范心理作用青年大学生的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但自控能力较弱,最易受他人及环境的感染,因而也最具可塑性。在医学院校,学校常常有目的地把培养出来的名医、名师以及对社会有卓越贡献的优秀人才的治学态度、职业道德、生活方式等优秀的品质,或以名人塑像、纪念亭等人文景观的形式,或以视频、讲座等手段向在校医学生宣传,塑造学校的光辉形象,让学生感到自豪,营造一种使人振作,催人向上的强烈气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促进医学生社会化角色的转换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和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同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积极、健康、向上的医学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的'学习、工作目标,促进医学生价值取、个体角色扮演的社会化。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学会主动或被动去扮演未来医生的角色,肩负起社会对医学生更高的期望,在学习中实现医学生社会化的转变。

  规范医学生行为,督促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学习期间的医学生,受到校园文化感染和熏陶的同时,他们的行为、思想也受到校园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发挥这种约束功能的是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制度文化、共同认同的道德规范以及具有特点的文化传统,它们共同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进行广泛的约束。根据医学科学特点制定的医学院校实验室规则、临床操作要求等规章制度,具有规范医学生行为的功能,使之强烈地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医学生置身于高雅的校园环境中,深厚的人文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逐渐内化为个人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生成长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在严谨务实的学习氛围中,成长在积极进取的校风中,就会逐步克服现代大学生浮噪、好高骛远的作风和与这种环境不协调、不和谐行为,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统一到学校的目标上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激励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精神的产生当前,由于各种因素而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渐演化成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大降低了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得医务人员“白医天使”的形象严重受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校的医学生必然受到大量的负面信息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的职业崇高感丧失,并对所选择职业的认同感下降,更难以树立起从事本行业所应具有的专业精神。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学校风气、价值观念、发展目标、本校特色、历史积淀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既能尊重校园人的个性特点又能给予校园人不断成长的空间,从而产生凝聚和激励作用,这种作用使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进而创造出和谐、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医学生耳濡目染,增强从事医务工作的光荣感,激发医学生的专业精神,确立为医学事业而奋斗的职业信念。正如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院士所言:“世界一流大学必然要求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通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空气养人’,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3]。”总而言之,营造医学院校特有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4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与形成,能够体现高等学校自身特点及办学特色、学风、教风、价值理念、行为准则等因素的结合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物质文化建设是实现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载体,制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可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深入研究与分析医学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1医学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

  医学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医学人才通过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帮助患者解除病痛、重获健康。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应当始终坚持“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在不断提升自身医术的同时无时不刻的提醒自己要将病人的生命视为自己的生命一般去爱护。古今中外杰出的医学家们不但具有精湛的医术,更具有高尚的医德。他们总是以救人性命为己任,秉承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提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生治病时首先应当有所恻隐之心,将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并且以能够解决患者的病痛,帮助其恢复健康视为自己的荣幸和幸福。

  1.2作风清廉、不图名利的道德品质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德认为一个以救人性命为己任的医务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但要坚持“救死扶伤、济世于民”的行医准则,同时还应当具有作风清廉、不图名利的道德品质。治病救人为的是济世于民,而并非为了追求个人的名与利。晋代名医杨泉在其所著《论医》中说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意在表明,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足以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委托于他的;不具备一定医疗知识和技术的人,是不可以给人看病的;不廉洁自律、作风淳朴善良的人,是不足以信任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优秀的医生给人看病,应当放下所有的私心和杂念,不分长幼、富贵、美丑,只为解除病人的痛苦和帮助其恢复健康。

  1.3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

  作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医生,精湛的医术是实现其救死扶伤职责的关键。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深奥精微,疾病的产生与演化千变万化,尽管医学在不断的进步,然而人类的健康也在不断面临着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一名医生,应时刻保持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深谙医学艺术之道;在平时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认真记录与积累,不断摸索与总结,要本着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广读群书、勇于开拓,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2医学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营造浓厚的医学校园文化氛围

  医学院校在校园规划以及校园建筑建造等方面可以更多的彰显医学特色。如在校园内树立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古今中外的著名医学家雕像;在教学楼、办公室楼走廊显著处悬挂医学家画像及生平简介;张贴一些能够鼓励或警醒医学类学生的名言警句;以著名医学家的名字命名校园内各主要街、路、以及建筑物的名称;在校园内的空闲区域开辟“百草园地”,种植各种草药以供学生鉴别和学习,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直观和有效的途径。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将医学院校的人文特色努力融合于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中,赋予校园内各项设施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意义。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医学校园文化氛围之中,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从各种学习和活动中感受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滋润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荣辱观。

  2.2开展丰富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的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根据医学类学生培养过程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不同阶段不同主题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定期安排医学名家结合自己自身的学习、从医经历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学习白求恩精神”主题活动月;成立“爱心红十字会”,定期到社区开展义务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活动,到贫困偏远地区义诊,送医送药等。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常抓不懈的精神与态度,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于精华和持久,将一个广受师生好评的活动定期长久的做下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深对于一名医务工作者身上所承担的责任的理解与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医术医德水平,将其培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2.3加强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的交融

  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专业课的学习后,其他几乎所有时间都会进入附属医院进行实习。可以说,医学实习生在附属医院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然而,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校之间在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与分歧,当学生由校园迈向附属医院的过程中,其所接受和感受到的文化氛围和影响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这种文化的变迁非常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加强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的交融,在加强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的加速改善附属医院文化的建设也是医学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建设的交融与统一,有助于学生在进入附属医院实习后,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职责。附属医院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同时不应忽略学生良好医德与作风的培养。校园文化与附属医院文化的良好交融和统一,有助于将校园文化的影响贯彻于学生培养的始终。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5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师德修养中有章可循学校要以制度、纪律引导和约束教师向更高的师德修养方向发展。通过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师资管理体系。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和实施细则,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师的岗位职责均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在全院每年评选师德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活动,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评聘、职称评审和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化、数量化,通过学院、系、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培养、出国、晋升、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三是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其“内部津贴”、晋升、晋级都要受到影响。所有这些无疑会推动教师更新观念,促进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我校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传统的教授听课制度、老教授的传帮带机制,坚持多年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以及近年开展的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对师德水平的整体推进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需要创新精神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反映了教师敢不敢、能不能创新的问题,是胆识、意志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即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贯通能力;还要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要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教师要把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树立师德建设的典型学院拟制定师德建设宣传条例,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有机地启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和组织师德演讲或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从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另外,我校始终把师德建设列入学校中心工作,还从促进教师合作精神、学生评教活动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政治及业务素质。

  医德教育是师德教育的显著特征德育工作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还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但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而目还要强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不但要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而且还要响应政府和社会的号召,创建文明单位建设。高等医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是育人的过程,或者说是为育人创造优良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因此,只有首先把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才能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对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师德建设与医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到服务人民、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一句话,就是要为人民服务。高等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医德新风尚,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医德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如果学生没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就不可能做到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将之纳入师德建设的范畴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地进行医德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教学的体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学会树立医德意识,必须自觉重视医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譬如在介绍孙思邈的养性及其他医家的生平时,我们常常会把如何对待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医患关系,如何注意奉献与回报、单位与家庭、工作与休息,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有机地穿插在教学中去,在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从正面给学生以指引。

  结合学生和本学科特点,通过专业课来渗透医德教育,可以克服传统德育教育单纯说教的缺点,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本教研室具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医德教育的传统,特别是20xx年以来本科室在集体备课、同行专家和学生反馈中,积极对“德育在生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作出探讨,以下是几点认识和体会。德育渗透始于第一课生理学的绪论部分的理论传授不多而德育内涵却很丰富,除了严格课堂管理以外,要着重于立志与医德教育。可介绍著名生理学家Harvey和林可胜的卓越贡献,让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激发其学习和工作动力,使其不畏艰苦,奋力拼搏,终有所成。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起到了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切实可行的。设计难度适中,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病案,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案讨论。为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参考资料,提前将病案发给学生,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期刊、专著的目录及检索网站,训练他们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课堂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和补充。例如肾脏一章可设置“血液透析”的案例,20xx年教学中恰逢我校师生踊跃为本校20xx级肾衰竭学生孙菲菲捐款,其母为她捐肾。现今学生因物质生活充实、独生子女偏多,很多学生不知怎样关心和帮助别人,对父母缺乏孝心。

【校医医德医风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医德医风工作总结01-03

医德医风的工作总结04-12

个人医德医风工作总结07-19

护士医德医风工作总结01-04

医德医风建设工作总结02-07

医院医德医风工作总结01-15

医德医风考核工作总结01-24

医德医风工作总结范文05-23

医生医德医风工作总结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