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学生在校创业的故事

时间:2022-08-03 16:51:33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大学生在校创业的故事

  在校大学生一遍学习一遍创业,学习工作两不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在校创业的故事,欢迎参考阅读!

大学生在校创业的故事

  大学生在校创业的故事1

  从离校休学,到创业成功,然后再入校复学,继续完成学业。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人生路上有着怎样的曲折和离奇,请看下文的分析和叙述。

  两年多前,他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成功地掘取到“第一桶金”;一年后,他又重返校园,继续学业;如今,他一边学习一边经营着自己的公司。

  他是谁?——他就是扬州大学的史晓亮。

  或许是机缘,笔者有幸碰到了传说中的史晓亮,并记录了他的人生故事。

  休学创业备尝艰辛

  史晓亮是甘肃武威人,2001年8月被扬大文秘专业录取。在初进校的一年多时间里,史晓亮一直感到一种压抑,一种学无所成的空虚,于是,产生了暂时离开校园的念头。在说服父母后,2003年9月,史晓亮向学校提出了休学申请,在老师和同学们不解的目光中,他背起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校园,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刚到北京的日子十分艰难。身上带的钱有限,史晓亮只能住在中关村一个地下室里,条件很差,月租却要300元,但这在北京已经算便宜的了。最初,史晓亮只能靠替别人抄写文稿、去电脑公司揽活修电脑、帮别人散发宣传广告维持生活。渐渐地,史晓亮越来越觉得要想在北京有立足之地,必须有一技之长。于是,他一边打工一边参加了新东方的软件培训班。2004年5月,史晓亮终于通过了JAVA认证的软件工程师考试,而这种考试的通过率往往只有两三成。谈起这段经历,史晓亮显得很平静:“我从没有后悔,相反却值得庆幸,在学校里想吃苦都吃不到。这样的一种经历将成为我今后创业的动力。”

  成功掘得“第一桶金”

  2004年8月,怀揣软件工程师证书的史晓亮在走进人才市场不久,就很快被清华紫光公司聘用,参加了北京地税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行政处罚模块的'开发。几个月后,当史晓亮成功完成公司交给自己的任务时,他又有了新的想法——自己开一家公司。

  2004年12月底,史晓亮在中关村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北京网络方舟科技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和营销等业务。然而,在中关村,像他这样规模的公司多达三四万家,一个新成立的小公司要想开拓业务何其艰难。史晓亮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公司接的第一笔业务是帮一个公司做网站,当拿到做网站的2600元报酬时,他心中激动不已。后来,凭借扎实的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史晓亮的公司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获利数十万元。有了“第一桶金”,史晓亮又开始为自己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他的事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涉足电子商务。在帮助维护一家郑州工艺品网站的过程中,火爆的交易量触动了史晓亮,他想起扬州的工艺品,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品种数量上都要远远超过郑州,而且时下的扬州正在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和文化产业,急需既有市场头脑、商业运作经验,又有良好的经营理念的商务人才,“天时地利人和”,自己何不抓住这个商机呢?

  在经过多次反复思考后,史晓亮作出了一个令同行意外的决定:回到扬州大学复学,边学习边创业。

  复学创业“两不误”

  2005年8月,史晓亮重新回到久违的校园,回到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古城扬州。

  他利用开学前的一个月时间,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扬州的大街小巷,与扬州工艺品生产厂家交流磋商,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开学以后,除了每天按时上课,他的课余时间也排得满满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登门拜访学校的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听取他们对创建“扬州工艺品网”的意见。

  2005年12月28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由史晓亮申办的扬州半塘科技咨询公司终于获准注册,并顺利拿到了工商局的营业执照。目前,他正着手扬州工艺品网创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史晓亮说,他已经做好了这一网络的简体中文版,正在做英文版和繁体中文版,一个月内,扬州工艺品网就将正式对外开通。史晓亮要通过他的网络,把扬州的漆器、玉器、古琴、古筝等工艺品推向东南亚,推向全世界,让更多的外国朋友了解扬州,让扬州的产品和文化走向全世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史晓亮的创业经历给了许多在校大学生以有益的启示,而他身上所具有的那股不畏难、不服输、不退缩的精神,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大学生在校创业的故事2

  他曾是一名贫困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申请缓交学费,为了学费他当起了“倒爷”,却发现了更大的商机,成为校园经济的开拓者。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他拥有了一家注册资金50万元的公司,不仅替父母偿还了所有债务,而且还实现了自己创业的理想。

  两件事情,改变最初想法

  1980年,钱俊冬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赫店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立志要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家庭贫困的生活。

  1999年,父母做生意借来的8万元钱被人骗走,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家庭经济拮据,钱俊冬随父母来到天津大港。靠着父亲做卤菜的手艺,全家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租住下来,省吃俭用,挣钱还借款。

  刚到天津时,钱俊冬特别向往大学生活,所以,一有空闲他就去附近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转悠,并结交了一些大学生朋友。通过与大学生的交往,他知道了大学生毕业后将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于是,他就有了上大学后一定要自己挣钱的想法。

  钱俊冬把自己整天关在屋里,除了复习功课,数百本从旧书摊上购来的杂志被他一页一页地翻过,大量成功人物的创业故事刺激着钱俊冬活跃的大脑,特别是那些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文章,让他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单靠找一份好工作是实现不了的,必须从底层做起,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开学一周,掘得第一桶金

  2000年,钱俊冬考上了陕西长安大学。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母既欣喜又发愁,生意的失败使他们债务缠身,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儿子上学所需的费用。最后,全家人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弄到2000多元钱。

  开学报到的那天,钱俊冬攥着2000元现金,在报名的长队里他一次一次退到最后面。后来他鼓起勇气找到辅导员,终于争取到了缓交学费的机会。安定下来后,钱俊冬的心中萌发出一种坚定的信念:越是日子困窘,越要咬紧牙关,想办法去改变命运。

  开学第三天的下午,钱俊冬正独自在寝室里翻阅新课本,一位师兄推门进来推销随身听。正在这时,几位室友也回到了寝室。结果,这位师兄没费多少口舌,4部随身听以每部80元的价钱被室友买下。这件事情使钱俊冬隐约地觉得一种商机和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就在自己身旁。后来,他从同学那里打听到在西安东郊有两处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个周末,他逛遍了这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仔细对比了各种随身听的性能和价格后,他以15元的批发价购买了6部师兄推销的那种款式的随身听,一倒手净赚了300元。这是他掘得的第一桶金。之后,当同学们刚习惯用卡式电话时,他以低廉的'价格从IC卡经销商那里购进话卡,然后以比市场低的价格出让给同学,在赚得一点辛苦费的同时,让同学们也得了一些实惠。后来,像上游泳课穿的游泳衣,考研用的复习资料、英语磁带,他都找到了低于校外价格的供应渠道。一年后,他便成了校园里小有名气的“生意精”。

  底层做起,为创业做准备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钱俊冬除了学习好专业课外,还不时去学校图书馆看一些法律、心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他认为,搞推销和倒卖纯属个人行为,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要创业最好还是先融入企业,到企业中去体验,懂得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课余在企业打工,钱俊冬不但做推销,做策划,还为许多公司做市场调查。在西安大红蜂生物科技公司担任销售总监时,他的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进行业务谈判时,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在进行产品推广时,不要总夸质量好,还要帮助对方分析市场需求;在管理企业时,要有团队精神……”钱俊冬说,这是他在打工时一位企业管理者传授给他的经验。

  2002年,钱俊冬受同学的邀约来到重庆大学,在他们吃饭的夜市摊位上,经营米线生意的竟然是几位重庆大学在读的研究生。出于好奇,钱俊冬问这些学长为什么出来卖米线,几位研究生坦然地告诉钱俊冬,未来社会竞争将非常激烈,我们都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适应一切变化。听了这些,钱俊冬酝酿已久的想法开始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回到西安,钱俊冬找到同学崔蕾和马光伟一起讨论,当谈到对校园市场的开发设想时,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校园信息服务中心,中心定名“三人行”,以校园和学生需求为市场,经营范围为介绍家教、校园活动策划、产品展示和市场调查,以及小网站建设等业务。

  抓住商机,完成原始积累

  2002年9月,在迎接2002级新生的时候,钱俊冬发现,新生宿舍里的电话接线上都没有配电话机,很多新生打电话只能去宿舍外的电话亭。他以校园信息服务中心的名义与学校相关部门联系,给所有的新生宿舍都装上了电话机,并小赚了一笔。接着,他们又把业务扩展到了周围的几所大学。这样,“三人行”成了同学们羡慕的小富翁,业务也越来越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钱俊冬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上海APEC峰会上各国元首都穿着唐装,心想,西安是盛唐故都,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今后这里毫无疑问会流行起唐装。说干就干。钱俊冬带着大家走访西安大大小小的服装厂和服装批发点,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市场信息。但是,经过调研后他们发现,唐装制作需要的成本较高、工序较复杂,而相对来说,丝绸是缝制唐装的最好面料,它一定会因为唐装的流行而洛阳纸贵。考虑成熟后,钱俊冬立即赴无锡、常州购进了一批丝绸,没想到原料还在路上,订单早已签完,这一笔就赚了近10万元。

  2003年,钱俊冬的“三人行”相继代理了移动校园卡、诺基亚手机等推广业务,为钱俊冬“三人行”创业团队的迅速壮大注入了活力。仅上半年,就办理移动校园卡等电讯卡13万张,直接收益接近30万元。

  创办公司,实现更大理想

  2003年8月,钱俊冬的“三人行”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下,注册成立了第一家在校本科生全资创业公司——西安三人行信息通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万元,钱俊冬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公司立足校园,致力于开发校园市场,是一个集校园活动策划、产品代理、销售、展示、派送、推广、市场调研、网站建设为一体的综合类企业。截至目前,“三人行”旗下已有正式员工12人,兼职员工38人,并拥有4家主营通讯电子产品的店面,销售网络遍布西安22所高校,还同全国26所高校的社团、协会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

  2004年7月1日,钱俊冬大学毕业。“占领西安市校园市场,组建中国高校市场开发联盟,2004年实现利润40万元,2005年100万元……”这就是钱俊冬当时的目标。展望未来,他相信自己定会打拼出更为广阔的天空。

【大学生在校创业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功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故事08-07

在校大学生谈创业08-10

在校大学生创业指南08-06

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优势09-24

梅开二度身家千万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故事09-02

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09-24

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职业规划书08-13

辽宁对在校大学生普遍开展创业培训09-25

辽宁对在校大学生普遍开展创业培训09-25

适合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