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同凡响的创业故事

时间:2018-02-06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创业本来就没有既定的规则,只有胆识和魄力能够创造规则。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创业中学习创业。下面分享一篇大学生不同凡响的创业,希望大家有感悟:

  大学毕业不到五年,就推动全国“奄奄一息”的民族产业“铝镜”,成功走向世界各地。成为把中国民族铝镜推向世界的先行者。

  当全国工业污染严重时,开始研究并兴办实业,成功把全国无法处理的工业璃类垃圾,经生产加工后“变废为宝”,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全国璃垃圾“变废为宝”的领航者。

  当中国经济发展,而国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时,创立“以儒兴商,以商推儒”的商业模式,结合电子商务的“互联网+”,把儒家文化结合商业运营送入企业和家庭,本次将同时推动:公益文化推广,传统办公用品行业,市民菜篮子服务,传统农牧业等。特邀社会有志之士共同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96年9月22日,我高兴地带着“录取通知书”离开自己的家乡泗水县北陈村,来到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报到。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出远门,当我第一眼看见黄岛这片热土时,我就认定: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十九年后的今天,我已经走过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总是系在黄岛这片热土上,当然也永远不会忘记我的老家泗水,我始终把我的老乡孔子当作榜样,我也立志为弘扬儒家思想奉献一生。

  大学学习与创业

  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当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上面写着: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前身)国际贸易专业,乡亲们问我将来毕业是干什么的,其实我也不知道,父母更不知道,于是我就猜想着回答说:国际贸易吗,就是进出口,在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的国际贸易,也就是做建材的进出口吧。现在回忆起来似乎好笑,可是人生往往有很多的巧合,我毕业后开始创业到今天,一直都在从事建材的国际贸易,特别是建筑装饰璃。

  记得1996年9月22日报到时,现场有各个专业的介绍,这时我才真正看到自己的专业“国际贸易”的详细介绍。我的专业其中有一项要求,让我非常难忘,就是毕业时能达到用英语自由会话。看完后我就傻了,因为我的英文功底实在太低,初中的英语老师稀缺,是位初三学生留校教我们的。上高中后好不容易有个正规英语老师教我们,可是老师病了,后来才知道是患癌症去世了。我们从高一到高三没有英语老师,都是自学单词,背背写写,到了临近高考的三个月,学校才安排了一个佛学专业的老师突击代代课。其实人生有时候好事和坏事不好界定,正因为缺少老师,我的自学能力非常强,因为大学期间主要靠自学,我的优势也就脱颖而出了。

  既然英文这么重要,我一定要下功夫学好,我不是靠死学的人,我善于观察和总结,摸索出有效的方法和模式,最后的结果是我成功了。在校期间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毕业后我先后去过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来不带翻译,而且我的英语说的比汉语普通话还标准,以至于很多国家的外商都以为我是在美国长大的。毕业后靠英语给我带来了巨大财富,事实上,在学校时就给我带来“滚滚财源”。在此我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以求共勉。

  入学后很快半年过去了,除了刚来到学校的新鲜感外,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学习英文,不知不觉很快就到了寒假,我还没有找到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寒假期间我回到老家,跟着我母亲到了邻村舅舅家,大人们都在忙于做饭,我闲着无聊就顺手摸了个小收音机听。那个收音机是我表哥的,是在石油大学东营校区上学时买的,毕业后就放在家里给舅舅了。当时我很无聊地随便调台,因为是下午,台也很少,我偶然找到了一个外文台,听着象英语,但一句也听不懂。就这样听了一个下午,突然听懂了一个单词“EUROPE”,我当时很兴奋,立即问舅舅能否把收音机给我用,舅舅推辞说是我表哥的做不了主。于是我第二天马上骑自行车赶到20多公里外的县城买了一个新的,回来后试着调台,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英语频道了。次日我又骑车去了县城问个究竟,卖收音机的服务员非常客气地说,听外语要用带“SW(短波)”的收音机,并马上给我换了一个,当场调试成功,我很高兴地回家了。

  整个假期我天天都在拿着收音机听,很快就找到“美国之音”的教学节目。这个节目非常好,每天下午5:00开始,总共半个小时,每次设一个场景,中英文对照,每周重复一样的内容。刚开始我一句也听不懂,慢慢的,一个单词、二个单词……开学后我每天如此,风雨无阻。我每次听的时候都是独自一人到学校后面,避免外人干扰,学校5:00吃晚饭,与我的学习时间正好冲突,我只好傍晚回来吃方便面,天天如此。就这样我由刚开始下午5:00强迫自己听,到过了一个月后一到5:00不听就“难受”,这就形成了习惯。有一次我在海边听着入迷了,一只脚不小心陷进海边的泥里,一只鞋子找不到了,从后门走近路回校时非常狼狈,以致于开门的老大爷认为我不是什么好人。

  就这样,我从听懂一个单词,到简单的全句都听懂,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因为这个教学节目内容每周日更新一次,到了周四周五时,我就把本周内容听得很熟了。接下来就开始张口模仿,同时在课堂上也积极发言。可是我讲的英语没有一个人能听懂,因为我是泗水人,说泗水“普通话”。当时中国式英语叫“CHIGLISH”,我的泗水话英语大家叫“SIGLISH”。为了练好发音,我天天晚上到英语老师程欣家去学音标,从头开始一个一个音标的纠正,单词的发音也是从“YES”和“NO”练起。为了学好英语,我买了口袋式《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每天放在左右两个口袋内,听到或看到英文不知什么意思的就马上拿出“英汉词典”,并立刻记在笔记本上,遇到日常中文马上查英文怎么写怎么读,也马上记下。

  我总结了第一条经验就是,学外语一定要先练习听力,再练习口语,正如一个小孩子学说话一样,父母天天让他叫爸爸妈妈,刚开始他不会,但当听得多了,就开始模仿,直到慢慢能发音标准。

  第二条经验就是,听外语时刚开始脑子里有翻译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逐步忘记母语,用外语直接思考。

  半年以后,我不仅每天听“美国之音”半个小时,而且每天还要听5:30到6:30的BBC一个小时,使听力和口语取得进一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我又摸索了下一个办法叫“超强度练习听力”。就是把BBC的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再按住两个键快放,用另一个录音机再录下快放的内容,这样我就可以天天拿出半个小时听这种快速BBC新闻了,语速非常快,每次只能扑捉到里面的少数单词,等听得时间长了就可以听懂一个句子,等能听懂百分之三十的时候,再去听正常语速的BBC新闻时,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听懂了。

  通过三个月的超强度听力练习,我又尝试一种“超强度口语练习”的方法。我听说央视主持人赵忠祥当年为了练好普通话,口中含着沙子面对着大海练习发音,我何不效仿一下练习英语呢?于是我就到了大海边,口含沙子读课本,当时的感受非常不好,沙子进到了嗓子里,非常不爽。我想这样也不健康,不如把沙子换成“麦粒”。于是我就买了两盒烟送给看门的老大爷(他是当地附近村里的人),求他要五斤麦子。他问我:你要麦子干什么?你吃食堂也用不着麦子。我说:大爷,我要了有用,也很难给你解释,反正我不干坏事。第二天他就从家里给我拿来了一大袋子麦粒。每天早上当同宿舍的同学都去上自习时,我就偷偷的拿出麦粒,含进嘴里开始朗读,主要是练习口部和面部肌肉的灵活度。这样练习比沙子好多了,但是不到一分钟就有白沫从口中向外流,不过这样还好,我能承受。每次练习20分钟后吐出麦粒,漱漱口再继续说英语的感觉:嘴轻飘飘的,舌头非常灵活,就好象一个人跑步时腿上绑上沙袋,跑了几圈突然卸下沙袋再接着跑的那种感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