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柳传志的坚持与进退的创业故事

时间:2022-08-19 20:31:06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柳传志的坚持与进退的创业故事

  为什么那么多人倒下了,柳传志却能倔强地站在历史里?

柳传志的坚持与进退的创业故事

  在很早以前,当牟其中、储时健,甚至略晚一些的倪润峰在台面上风光无限的时候,柳传志和他的联想也跻身在那个年代的荣耀之列.

  事实上,当年的柳传志手里攥着一些外汇指标,从海外运回来一些电脑的元器件,哐哐啷啷地组装起来,联想就这么成了.

  20多年后,牟其中在监狱里度日如年,储时健据说蜗居在云南高原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朝九晚五的栽稻种棉,而倪润峰不知道去了哪里,有人说他早就躲到美国去了,只有柳传志还站在灯火辉煌的主席台上,他的联想摇身一变, 竟然成了全球500强的一份子.

  时间永远都是检验一名企业家最好的工具,所谓永续经营,才是大好企业的核心标准. 昙花也有一瞬间的美丽,但要在30年之中一路走来,波澜不惊,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没有谁比柳传志自己更能体会这些年的艰难,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环境, 甚至是同样的诱惑,为什么那么多人倒下了, 柳传志却能倔强地站在历史里?

  现在,我们坐在柳先生的对面,听他讲述这一路的风景. 一直到2001年,长达20年的时间内,联想都只是一家传统的国有企业,柳传志本人当然也仅仅是一名由组织任命的职业经理人. 他在初期可以选择依赖批文和进口赚快钱,然后像那些腰缠万贯、移居海外的有钱人一样,过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惬意日子;他也可以像更多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一样,做大成本, 做空利润,让管理团队多一些收入,但是也会让企业失去做大做强的能力;他还可以当一个真正的机会主义者,拿出资金来参与到房地产等更多的快钱行业中,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就导致联想不再致力于培养有世界影响力的PC品牌.

  但是柳传志没有这样做,如今的联想,是一家真正的品牌企业,同时也是一家制度建设有所进步的企业. 联想成了全球500强之一,在位列500强的中国企业中,其他都是标准的国有垄断企业,只有联想含有私人资本,也只有联想真正属于完全竞争. 由此,柳传志30年的努力构成了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的一种范式.

  如同吴敬琏先生所言,中国的惟一出路就是继续深化改革,联想的未来发展也正是如此. 更有影响的品牌,更有力的竞争,更彻底的股权改造,更优秀的管理团队,都有赖于柳传志先生下一步的动作. 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接下来的柳传志,可能有着更有意思的看点,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你出再高的价格,国家都会说便宜

  人物周刊:这么多年来,联想一直立足于一个没有任何垄断的行业,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这种竞争不仅仅出现在国内,而且遍布全球,但直到今天,联想依然不是一个产权清晰的企业,而是一个股份制企业,国有股占到大头,这在制度上无疑会影响到其创始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作为当事人,您怎么理解这一现状?面对这一现状,有没有可以解决的路径?

  柳传志:在中国,这些都得从历史的角度去看. 企业创办之时,如果国家投资20万,那么这个企业就会成为一个百分百的国企,而如果这个国企本身恰恰又属于国家资源,国家进行了大幅度资金投入,那么,这个企业的管理层、企业的技术人员想要实现个人持股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在联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科学院只在创办之初投入了20万,之后再也没有追加过投资,但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仅仅需要20万,缺口部分就得自己想办法,包括贷款. 那时的贷款完全是信誉贷款. 其中也有很多偶然机会,我们向银行展现了自己的信誉,有鉴于此,银行给我们的贷款数额越来越大. 另外,我们也完全自负盈亏.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以股份的形式奖励这一批历经千辛万苦的员工也是应该的.

  到了1993年1994年,国家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宽,联想也越做越好,但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挫折. 那个时候,开始思考所有权的问题,觉得这确实有些不合理,责任与压力都由经营者承担,利润则全部上交国家. 因此,我们找了科学院的周院长,周院长是个非常开明的领导人,对此表示理解. 他说,“我们坚决支持员工持股的做法,也希望员工能拥有股份,但科学院只是股东,不能对此作出决定,这个决定权在国有资产管理局手中,因此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奖励你们35%的利润,即每年利润的35%归联想的员工. ”对于这个建议,我表示赞同. 而这一35%的利润分红也持续了8年.

  到了2001年,国家进一步明确同意我们进行股份制改造,由财政部决定,将联想的净资产按1997年时的净资产做了个评估,其中的35%打折后,卖给员工,我们也就买了下来. 这样我们就拥有了联想35%的股份.

  这35%股份的分配对象包括我和所有的创业元老,共10个人左右,我们将这35%股份中的35%,也就是占整个股份的10%左右,分成15份,我得3份,其他的人有的得1份,有的得1份半,有的则是半份;35%中的20%,也就是整个股份的6%、7%,分给了公司的所有员工,每个人所得股份的多少则按他们的工龄和贡献、担任职务、所受奖励打分而定;另外的45%则留着分给后来的人. 如此的话,我们所占股份的比例就大大减少,但毕竟我们已经拥有股权.

  股权的有与没有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什么?经过股份的分配,年轻同事可以进入管理层,老同志也因此可以退居二线,公司也越做越好,创业元老中拥有1份、1份半股份的,一年就可以分到100万或200万利润. 这样,大家才觉得没白干,这么多年的辛苦,终于有了一个盼头. 退休的200多人中,最低的也拿到七八万的年利润分红,高的则能拿到二三十万. 这些年联想越办越好,按年分红,按年上缴利润. 如果不这样,你就难免屁股决定脑袋,在扩大了营业范围的同时加大费用,谁也分享不到公司发展带来的好处. 而实施员工持股后,不仅员工能分得公司利润的一杯羹,而且国家也能从中获益,这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双赢,甚至是多赢.

  为什么其他的公司很难仿效这一做法呢?原因是谁也没有办法积攒起公司8年的所得利润,而我也是歪打正着,提前有所考虑. 但在当时,国家无法想明白这件事,从我的角度来说,35%的奖励是理所应当,但在国家看来,奖励就等同于国有资产的流失,它并未弄懂怎样才更好. 联想的发展凭借的是人的智慧,而不是政府最初所投入的20万,并且联想身处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它不是石油,也不是铁路,不受国家的垄断.

  人物周刊:但如果从市场的角度看,联想的私有化应该向前更进一步,而不是停留于眼前,但为什么没有呢?

  柳传志:这件事比较敏感,整体上科学院特别开明,他们的目的是让科学院的所有股权减低,然后引进新的股东,让科学院进行所谓的社会化.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科学院着重在科学研究,而并不善于企业管理,因此它希望引入更多的股东,以股东代表的多元化来改进企业的管理体制,但其中它并没有提到MBO的问题.

  人物周刊: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国有股的稀释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子,这样再介入,它就不再是一个国有企业.

  柳传志:是的,但现在同国家谈起这件事,总是会谈及国有资产流失. 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出再高的价格,国家都会说便宜,因为企业到你手里之后,肯定会办得更好,那样出售价格就显得更便宜了,所有的事国家都这么看.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会觉得价格太便宜,国有企业被贱卖,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现在,我们也进行投资,凡是我们投入了资金的国有企业都做得特别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行员工持股. 我们投资国有企业,实现控股后,企业就属于我们了,然后我们再将之卖给员工,愿意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爱便宜卖就便宜卖,爱按原价卖就按原价卖,这与国有资产无关,也就更谈不上国有资产的流失. 如此一来,管理层就拥有了公司股份,也就会更加积极地去为公司创造利润,但是要想让国家直接卖东西给员工,那就非常困难,一旦实施就会与国有资产流失挂钩.

【柳传志的坚持与进退的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柳传志的语录46句06-29

柳传志的语录48句09-29

柳传志的语录40条09-15

柳传志的语录45条08-06

柳传志的语录摘录40句07-21

柳传志的语录汇总78条09-27

柳传志的语录汇编58条08-05

柳传志的语录集锦75句09-04

柳传志的语录汇总56条09-22

柳传志的语录大合集59条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