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拿来主义和中国式企业管理分析

时间:2020-12-28 15:01:11 企业管理 我要投稿

拿来主义和中国式企业管理分析

  中国式管理还在逐步形成之中,目前更多地是在“国学”中找寻,以史为鉴的痕迹明显。

  在机场候机,顺便到周边书店转转,经管类书籍充斥各种机场书店。每个书店墙上挂个大电视,不停播放着某个“老师”的培训视频,那高亢的声音,西装革履的打扮,教育者的口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不可小觑那些管理视频的作用。且不去深究那些授课者的头衔真实如否,作为经营者或职场中的管理者,更关心那些内容的实用性。他们追求的是“有没有用”、“好不好使”。套用一句改革开放伊始的那句名言“无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反过来看,现在一些高校的授课内容,几乎都是系统的理论化居多,这对于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的莘莘学子而言,那是幸运。可对于“半路出家”,甚至没念过几年书的老板们而言,手里掌控着或大或小的企业,摆在面前的实际困难,总得有个地方让他现学现用,立竿见影,便于尽快把手里的企业管理好。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高校补充那些专业的、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这种机场管理视频,大多数都是“实践出真知”总结出来的,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正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市场需要,未尝不可。问题是一部分老板看了培训视频,甚至听了“老师”亲自主讲的课程后,如法试验,不但没能将企业搞上去,反而将企业搞得“踩不住刹车般下滑”,有的甚至搞得企业“偃旗息鼓”,尤其是制造型实体企业。他们回过头来痛骂这些培训机构害人不浅,授课“大师”胡说八道。

  作为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行内人士,笔者提醒各位企业主和高管们,在甄选这类培训机构课程时需要冷静和理性。这些课程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在某个行业、某个企业的某个发展阶段适用,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听课的学员应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独立思考,做出切实的判断。

  笔者有个做智能手机装配和电脑周边设备的客户,花五、六万参加一个三天两夜的培训课程。老师说销售高手在高尔夫球场,那里都是高端人群。和他们在一起混成朋友了,一杆挥出去,订单就回来了。听完课回来,朋友急不可耐地叫秘书联系深圳一高端高尔夫球会,办理入会手续。花去上百万,认识了不少高端人士,身体比以前健康了,球技也长进了不少,挥杆无数,可是订单一张也没能回来。由于大量时间花在球场上,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没能及时处理,生产绩效降低,交期成问题,品质下降客户投诉,连现有的客户都陆续走了几个。原来五、六百人的生产制造企业,现在减员至三百来人,成本控制若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亏损。“临界”的滋味让他深感压力。我问他,你的客户们在高尔夫球场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可是,我的一个远方亲戚,做平安保险业务。他最大的一张财产保险单,就是在这个高尔夫球场“拿下”的。他拿下这张订单的过程和那位老师课堂上所言基本一致。

  中国目前的'企业管理实践以及相关理论,受欧美和日本管理模式影响较大。书店里到处是欧美和日本管理学者撰写的管理财经书籍,主要代表人物德鲁克、大前研一等等。欧美的宽松人性化管理,日本的严苛精细化管理,各有优势。

  中国式管理还在逐步形成之中,目前更多地是在“国学”中找寻,“以史为鉴”的痕迹明显。不过拿来的痕迹也同样杂其中,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是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中国式管理,需要中国企业扎根中国本土,在管理实践中,上下求索,兼容探索,相信会逐渐形成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到那时,中国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理论将像今天的欧美和日本管理理论一样,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企业,而更多的是全球性企业。

http://www.cnrencai.com/

【拿来主义和中国式企业管理分析】相关文章:

企业管理经典案例分析01-02

美团的企业管理分析02-11

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分析01-02

国际企业管理案例分析01-02

某企业管理案例分析01-02

企业管理考试案例分析01-01

大学企业管理案例分析01-01

企业管理问题案例分析01-01

改善企业管理沟通的策略分析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