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秋猜灯谜的由来介绍

时间:2022-08-20 15:31:54 中秋 我要投稿

中秋猜灯谜的由来介绍

  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中秋猜灯谜的由来介绍,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中秋猜灯谜的由来介绍

  中秋习俗:中秋节为什么要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元宵节或中秋节多有举办灯谜会,颇受人们喜爱。

  灯谜这玩意儿在本地毕竟还不是一项很普遍的文艺活动,为使初学者能了解灯谜的基本法则和掌握一些技巧,在灯谜会举办前,斗胆先来介绍一些猜谜方法,但愿能吸引 初学者对猜谜发生兴趣,进而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关于中秋节灯谜的由来

  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中秋节灯谜由来在我国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月到中秋分外明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溯源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赏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拓展:宋代中秋习俗介绍

  一、节日饮食习俗

  中秋节必吃月饼的习俗在宋代还没有开始,但宋代的中秋节也有很多相应季的节日食饮,颇具考究。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筛。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鳌蟹新出,石榴、漓勃、梨、枣、栗、李萄、弄色帐桔,皆新上市”。从文献记载看,当时宋代的节物风俗重在赏新,品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习俗都具有“秋尝”的意味。这些典型的中秋食饮在中秋词里也有被提及:“已是三堪乐,更是百无忧。山朋溪友呼酒,互劝复争酬。钓水肥鲜采树甘鲜梨栗,租一齐收。”“黄橙紫蟹,映金壶激艳,新酷浮绿。共赏西楼今夜月,极目云无一粟。”(陆淞《念奴娇·和李汉老}));“水精盘,妒鱼脍,点新橙。鹅黄酒暖,纤手传杯任频斟。”(朱敦儒《水调歌头·和董弥大中秋》……其实人们在中秋节品尝这些食饮,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重在感受节日、享受生活。

  二、赏桂、观潮习俗

  八月中秋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因此宋代中秋节还有了赏桂之俗。对月遥想月中桂,纵目欣赏人间桂。再联想吴刚伐桂,月中桂子落入人间等传说,就更易激发词人的灵感,增添节日情趣。像张元干的《南歌子,中秋》就反映了众人赏桂的习俗:“凉月今宵满,晴空万里宽。素娥应念老夫闲。休教凝伫向更阑。飘下桂华-闻早、大家看。”;又如“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虚实结合地描写了月下赏桂的佳趣。

  中秋观潮的风俗也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并且对潮水的壮观景色极尽铺张描绘之能事。至唐宋时,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尤以南宋为最。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风俗……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而全国以浙江观潮最为盛况空前,弄潮活动也更具规模。《武林旧事》卷三<观潮>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初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弯常时,而徽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堆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虽然八月观潮的时日持续得很长,但人们觉得选择中秋节当日观潮,景象势必更加奇妙。因为中秋之月与江水之潮,两臻妙境,堪称双绝。

  三、拜月、燃灯习俗

  拜月与赏月不同,赏月是娱乐,而拜月是信仰。中华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礼地的习俗,对月神的崇拜古己有之。早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仪式。到了宋朝,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中秋月圆时,人们都会对其虔诚祭拜,以求愿望达成。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里记载了京城拜月的习俗:“京师赏月之会,异放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放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 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刘辰翁的《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词里就谈到了拜月之事:“眼前儿女意堪怜……便似佳期误。笑他拜月不曾圆。”除了拜月之外,南方还有燃灯的习俗。中秋夜,高悬的明月与地上的灯火交相辉映,高贵之家灯高达数丈,家人聚在灯下欢饮为乐,一般百姓家则树以竹竿,挂两颗灯笼自取其乐。各地街市也多悬灯,以助月色,其盛仅次于元宵节。

  正如侯真词中所说“况楚风、连陌竞张灯,如元夕。”(((满江红·中秋上刘恭甫舍人》)。而浙江的中秋夜还有放水灯的习俗。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这一风俗在宋词中也可窥见:“碧树阴圆,绿阶露满。金波澈艳堆瑶盏。”(毛傍《踏莎行·中秋玩月》)。中秋夜于江面上布满灯盏,着实引人注目。但据说放水灯更多是为讨江神喜欢,并非纯粹为了观赏。

  四、赏月、玩月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它将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待到宋时,方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且他们赏月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富者多搭彩楼,贫者多寄好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文人赋诗,俗士讲古,通宵达旦。

  正因为“不比寻常三五夜,万家齐望清辉”(郑无党《临江仙))),故而中秋之夜咏月也成了宋代文人必做的节日功课。宋代文人赏月玩月的词作极多,从宫廷到家宴、从都城到乡下,词作中随处可见对中秋夜人们赏月玩月盛况的反映。如朱敦儒《念奴娇·约友中秋游长桥,魏悴邦式不预,作念奴娇,和其韵》描写了众文士泛舟赏月,文雅风流的情景:“旋整兰舟,多携芳酝,笑里轻帆举。松江缆月,望云飞掉延伫。别乘文雅风流,新词光万丈,珠连锦聚。”;中秋时节登山

  以赏月也是别具风情的:“准拟中秋快客情。新亭雨后喜登临。彩蟾特地中宵出,吹散层云十日阴。”(曹勋《鹤鸽天》);至于登楼赏月更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节日项目,因为大家认为“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高观国《菩萨蛮》)。故而当夜色降临人们往往“喜见中秋,急载酒、登楼邀月”(京撞《满江红·中秋邀茶嘈二使者,不见月》),“看山兼看月,登阁复登楼。”(张干元《水调歌头·和萝林居士中秋》)。朱敦儒的《柳梢青》还反映了中秋文人们集会玩月的风气:“八月桂影连灯影,人间秋夕祭月夕.”

  宋代中秋词里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两宋中秋节的风土民俗,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视角,为后人探视宋人的民俗心理和文化性格开启了一扇别样的窗口。

【中秋猜灯谜的由来介绍】相关文章:

中秋猜灯谜的由来01-22

中秋由来介绍01-09

中秋的名字由来介绍01-15

中秋节的由来介绍01-13

中秋节猜灯谜的介绍09-16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介绍06-11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介绍09-16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的介绍09-15

中秋打糍粑的由来和做法介绍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