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秋习俗作文

时间:2021-08-26 10:05:03 中秋 我要投稿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汇编8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习俗作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汇编8篇

中秋习俗作文 篇1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今年的中秋节,我们打算去外婆家。

  中午我们先去仁川,给我理了一个帅帅的头发,再去超市给外婆他们买礼物和月饼,买好了礼物,准备去外婆家咯。

  一路上,景色十分美丽,车子来来往往,我用妈妈的手机拍下了一路的风景。

  来到了外婆家门口,他们远远就听到我们的声音,已经在门口等我们咯,外公外婆每次看见我们都很高兴,我走进外婆家,咦?我的舅舅呢?对了,他在上大学,这么远,应该没回来吧?

  到了晚上,我们吃完晚饭准备回家了,外婆拿出一包小零食,让我带回来。

  回到家已经不早了,我洗好脸刷好牙,躺在床上,一眼望去,今晚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满天的星星像宝石一闪一闪的。

  美好的一天又过去了,快乐的中秋也过去了,期待明年的中秋节。

中秋习俗作文 篇2

  今天是中秋节开帘见新月,透过窗户,我看见月亮从楼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楼顶时,似乎胆大了,一下子跳了出来,顿时,月光洒满了大地。月光照在杜鹃花的叶子上,在地面就能看见影子。我呆呆的瞧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

  我突然想起和爸爸赛诗的事,便请了妈妈做裁判,并给爸爸讲了比赛规则:每人只能说带有‘月’字的诗,谁接不上就算谁输。

  比赛正式开始了。我一马当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说:“不行,这首诗太简单,重背一首。”我只好背起了《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爸爸说:“你只会背这种短诗,看我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不甘示弱,背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完,我还挑战的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沉思了一会,还是一个字也没吐出,我得意极了,和妈妈一起数:“5、4、3、2、1,时间到。”“天舒赢了。”妈妈宣布。我高兴的蹦起来,抬头看了看月亮,嫦娥姐姐仿佛在冲我笑,祝贺我取得胜利。

  下一次中秋节赏月时,一定还要来一次赛诗大会,我也一定要保持冠军这个称号!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习俗作文 篇3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诗句中说的“中秋”,指的就是妇孺皆知的中秋节。

  在我国,一年之中与岁时有关的节日非常多,而中秋节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诗意的节日。中秋节还有八月半、团圆节、月夕待一些别名。因为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称“八月半”。因为中秋节人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的习俗,又有媳妇归省至此日必还家的俗规,且以圆月为象征,称中秋为团圆节。又因为传说唐明皇在这一天夜游月宫,便称中秋为月夕。至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中秋节,文献上找不出答案。古时专门记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中唯独没有关于中秋的记事。就连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中也不见关于“中秋节”的文字。

  关于中秋节的来由,前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秋与秋社有关。周云锦、何湘妃合撰的《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中说:“或许是因为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家事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就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祀土地神报告丰收,答谢神祗的护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节,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节,就是'秋报'的遗俗,经过后人踵事增华而渐渐盛大起来。”另一种说法认为中秋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今人徐杰舜、陈顺宣合著的《中国的风俗》一书中说:“中秋节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对月的原始信仰有联系。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从唐诗写中秋的诗中,已看到当时已经把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到宋朝,节日活动已很盛大,南宋时杭州因为中秋赏月,'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中秋习俗作文 篇4

  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家里人都聚在一起吃个饭,菜很丰富,鸡鸭鱼肉都有,而且是家里人自己做的,那种味道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怀念。每年中秋节除了月饼,柚子一定是咱有的,但我们这吃的方式可能不大一样。到了晚上,就要开始拜月光菩萨了(现在想想这个菩萨是不是就是嫦娥姐姐啊!),准备好月饼茶水之类的,而且是要到顶楼拜祭,重头戏可是柚子,因为要拿香插在柚子的外壳上,等插完柚子已经变成了一只刺猬了,当时感觉那样的柚子别有一番风味。现在忙着工作,和家人团圆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这也算是个遗憾吧。

中秋习俗作文 篇5

  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那么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风俗呢?

  大家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嫦娥为了不让仙药被人偷走,所以吃了仙药飞向了月亮。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都要做月饼。就这样,月饼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后来,人们还这一天点灯、观潮、酿桂花酒,尝桂螺、品芋头,使中秋节更有意思了。大诗人李白还写过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静夜思》赞美月亮。

  中秋节成为了丰收、拜师的好日子。我很喜欢过中秋节!

中秋习俗作文 篇6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习俗作文 篇7

  中秋节对于大同人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奶奶家来说更是认真对待的,大姑二姑三姑统统都不能来,该回婆家的回婆家,该在自己家的就在自己家。晚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爷爷把阳台的灯打亮了。拿了个大托盘,里面放着月饼,葡萄,梨,桃,香蕉,西瓜,苹果等等,果爸给搬到阳台上,放好,问爷爷:“放这儿月亮看的到吧”,爷爷满意的点点头。奶奶负责给包饺子,爷爷非要给包个硬币,还非要在桌子上摆上五副碗筷,说是有大孙子的。饺子熟了每个碗里放三个饺子,果爸把果果碗里的饺子夹开,嘎嘎,果然看到硬币啦,嘿嘿,都说这小子有福,嘎嘎,妈妈真高兴,比自己吃到硬币还高兴。

  果果出生,爷爷就托人给算命了,据说很不错,出生的时辰真是不错,妈妈也在网上用称骨算法帮果果算过命,很好,比妈妈的命还好,嘿嘿,这些都是大家的一种心情,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宝贝儿幸福,妈妈比起你瓜子仁儿阿姨,可差远了,你澎澎哥哥的名字,可是他们冒雨跑到雍和宫找人起的,嘿嘿。

  话说远了,改天,妈妈好好把给你起名字的前前后后都记录一下,将来你上学了,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老师肯定会让大家讲讲自己名字的来历,到时候你就按妈妈给你写的说,嘿嘿,虽然有点儿迷信,但不乏智慧阿。

  大同中秋节,还有很多放鞭炮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亮着阳台的灯,很有家的温馨。

中秋习俗作文 篇8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言道出

  中秋之夜 城乡日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出是用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了节日的礼品。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汇编8篇】相关文章: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汇编五篇09-30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汇编六篇09-28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汇编4篇09-27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汇编9篇09-20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汇编四篇09-15

关于中秋习俗的作文11-17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汇编七篇10-09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300字汇编九篇10-28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300字汇编六篇10-27

关于中秋习俗作文300字汇编5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