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元宵节送灯有什么讲究

时间:2024-02-21 13:47:41 志升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宵节送灯有什么讲究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元宵节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送灯有什么讲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送灯有什么讲究

  元宵节送灯有讲究

  扛着甘蔗送花灯

  “买花灯,还要扛甘蔗?”昨日上午,主持人看见不少市民肩上扛着甘蔗,手里提着花灯,心里有了问号。赶忙找来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问问。

  “这是送灯的习俗,”郑子端说,福州话中,“灯”和“丁”同音,送灯就意味着“添丁发财”。在福州,对于出嫁之女,娘家必送灯,而且最好由十二三岁的小舅子出马。送灯的时候,小舅子打扮漂亮,扛上两根甘蔗,带上豆腐干、海蛎、蒜。

  “甘蔗是节节高的意思,豆腐干在福州话中带‘官’的音,海蛎和‘弟’同音,蒜则和‘孙’同音。”郑子端说,福州有句俗话,“亲家舅掏门杠,爱吃亲母花生糖”,讲的就是这件事。然后夫家也会给小舅子压岁钱。

  花灯寓意各不同

  在黄巷口的一家老宅里,主持人见到了花灯艺人谢善霖师傅,他家三代都是扎灯的。谢师傅说福州传统花灯种类很多,有“观音送子灯”、“橘灯”、“莲花灯”、“关刀灯”、“绵羊灯”,不同的灯,还有不同的送法。

  郑子端说,对已嫁女孩未育的女子,第一年娘家多送一盏“观音送子灯”,到了第二年还没生育,就送“孩儿坐盆灯”和“橘灯”,表示外婆有点急了。如果已有孩子,就会送“状元骑马灯”、“关刀灯”或者“绵羊灯”。

  “女孩多送莲花灯,男孩就送状元骑马灯、关刀灯、绵羊灯。”谢师傅提醒市民可别送错了。

  元宵节,除了送灯,还有“观灯”和“燃灯”习俗。郑子端说,按照传统民俗,再好看的灯到正月廿八也要烧掉。传统花灯常点蜡烛,花灯着火时不能说“烧了”,要说“发财”。

  元宵节汤圆的吃法

  水煮汤圆:这是最简单最家常的一种,这种做法遵循的原则“滚下水,慢火煮”,意思是说水煮开后,放入汤圆,要用汤勺慢慢搅动汤圆,顺方向,不然汤圆都搅破皮就只能喝汤了,这样汤圆不容易粘锅,煮的过程中可以加点凉水,煮出的汤圆滑润不破皮,等汤圆飘起来就住的差不多了,但是还要用小火,慢慢煮3~5分钟。

  油炸汤圆:油入锅加热至7成熟,将汤圆下锅(不要将冷冻的汤圆直接放到锅里,要将汤圆常温后再放入,防止热油遇水迸溅),炸汤圆时要慢慢给汤圆翻身,不要糊锅,不然汤圆破皮就一锅浆糊了,待汤圆炸透,表皮呈现金黄色时,即可关火盛盘。特点是外焦内软,皮酥里糯。

  烘烤汤圆:入锅家里有烤箱,可以尝试。在烤盘底部涂抹稍许花生油,将汤圆在烤盘上一一摆放整齐,汤圆表面可以稍许刷一层油,将烤盘放入烤箱约十分钟至汤圆呈金黄色,即可取出烤盘,这种做法的口感跟油炸的差不多,只是没有油炸的酥,但是操作简单、安全,关键不用担心糊锅破皮。

  拔丝汤圆:呵呵,拔丝汤圆的前提是先将元宵炸熟,其实道理跟拔丝地瓜一样的。锅内加入白糖及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将水加热白糖溶化,一直加热至白糖冒泡变成金黄色,此时将炸好的汤圆放入锅内,迅速与糖搅拌均匀,迅速出锅盛盘,就做成甜香可口的拔丝汤圆。

  蒸汤圆:在整盘底部放一块蒸布并涂抹一层油,防止汤圆粘锅破皮,将汤圆一一摆放整齐,放入蒸锅内,蒸15分钟左右直至蒸熟,取出整块蒸布直接摆放在盘子里,吃的时候夹汤圆还不会粘在布上。这种做法汤圆柔软香醇,还不带汤水,更利于携带。

  “穿衣”汤圆:不要被这个名字迷惑,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做糖葫芦一样,前提是汤圆提前炸熟,将芝麻炒酥,超过内加入白糖,加热至熬成糖糊,加入芝麻、汤圆,滚粘均匀,即可出锅,每一口都是香甜,芝麻香、糯米香、馅香交织在一起,美味~~~

  酒酿汤圆:可以说是水煮汤圆的升华版,首先锅内加入水烧至水开,放入汤圆煮熟,加入酒酿(可取超市买现成的),可以依自己口味加点白糖(也可以不加);将鸡蛋搅拌均匀,像作鸡蛋汤一样淋入汤圆锅内,开锅即可食用。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元宵节灯谜对联的来源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在中国传统中,元宵节送灯有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讲究。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传统讲究:

  1.添丁的寓意:传统上,娘家会在元宵节给新嫁的女儿家送灯,这被称为“送花灯”,旨在祈求家庭增添新成员,因为“灯”与“丁”谐音,寓意着添丁进口。

  2.点燃的顺序:在元宵节送灯时,谁先点燃灯笼被认为是吉利的。这个习俗在某些地区仍然被保留着。

  3.坟地送灯的讲究: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在元宵节晚上往坟地送灯,点灯时要用自己的火柴,而且边点边说些吉祥话,以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个习俗在北方某些地区还有留存。

  4.出嫁女儿的禁忌:在一些地方,出嫁的女儿不允许在娘家过元宵节或送灯,因为这样被认为会让娘家人丁不兴旺。这种习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繁衍的重视。

  除了上述讲究,元宵节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如吃元宵(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都富含着团圆和祈福的意义。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睦与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