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历年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时间:2024-02-22 09:52:32 嘉璇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年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中国情人节,是指中国本土关于爱情的节日。对于中国情人节,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那么历年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小编来为大家解答:

历年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2014年:

  正月十五(2月14日) 星期五

  农历三月初三(4月2日) 星期三

  农历七月初七(8月2日) 星期六

  2015年:

  正月十五(2月5日 ) 星期四

  农历三月初三(4月21日) 星期二

  农历七月初七(8月20日) 星期四

  2016年:

  正月十五(2月22日) 星期一

  农历三月初三(4月9日)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七(8月9日) 星期二

  2017年:

  正月十五(2月11日) 星期六

  农历三月初三(3月30日) 星期四

  农历七月初七(8月28日) 星期一

  2018年:

  正月十五(3月2日) 星期五

  农历三月初三(4月18日) 星期三

  农历七月初七(8月17日) 星期五

  2019年:

  正月十五(2月19日)星期二

  农历三月初三(4月7日) 星期日

  农历七月初七(8月7日) 星期三

  2020年:

  正月十五(2月8日)星期六

  农历三月初三(3月26日) 星期四

  农历七月初七(8月25日) 星期二

  2021年:

  正月十五(2月26日)星期五

  农历三月初三(4月14日) 星期三

  农历七月初七(8月14日) 星期六

  2022年:

  正月十五(2月15日)星期二

  农历三月初三(4月3日) 星期日

  农历七月初七(8月4日) 星期四

  2023年:

  正月十五(2月5日)星期日

  农历三月初三(4月22日) 星期六

  农历七月初七(8月22日) 星期二

  节日内涵

  元宵

  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上巳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节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在古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

  七夕

  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其实,七夕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源自星宿(婺女星)崇拜,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又称“七姐”、“七娘妈”等。七夕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情人节由来及传统习俗盘点

  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历年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相关文章:

2015情人节是几月几号07-18

情人节是几月几号201507-18

2023情人节是几月几号11-08

2016中国鬼节是几月几号07-19

2017中国鬼节是几月几号07-17

2015情人节农历是几月几号07-18

2015年情人节是几月几号07-18

中国教师节是几月几号07-21

2016鬼节是几月几号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