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青岛过年风俗

时间:2024-02-19 12:35:55 炜亮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岛过年风俗

  听过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年过的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其实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舍弃了这些老习俗,山东各地春节都有些什么特别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岛过年风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岛过年风俗

  青岛

  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以前是需要给长辈磕头的,现在不怎么讲究了,一般就是作揖问“过年好”而已,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姥姥不在了给舅舅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是走动姑姨表亲的日子了。

  走亲戚带礼物,青岛方言叫“打点个篓子”,是因为以前走亲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细竹条编就的竹篓子。至于里面放什么东西,则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家里有什么就随便放什么,一两瓶即墨老酒,两包青食饼干,几个苹果,也就成了。反正亲戚家也只是会拿出一两样,再压回去一两样,换一下,不让空着篓子回去。

  崂 山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

  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祭海时,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供品,大面馍和糖果,点燃香烛鞭炮,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祭海的日子里,纯朴豪爽的渔家人用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前来观看祭海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开怀畅饮。

  即 墨

  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做“福有余”,要吃芋头,叫做“粘合”(意思是团结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

  孔 府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济 南

  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蓬 莱

  年三十午饭有三样必不可少,一是米饭,二是肉,三是龙须菜。米饭主要是大米和小米,吃剩的称为“陈饭”,叫做家存“陈粮”。龙须菜又叫三须菜,就是把海带、白菜切成细丝,加上粉条一起煮好,俗话说:“吃了龙须菜,一年又顺又发财。”

  龙 口

  初一早晨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除黑暗,把邪气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用面粉做好的各种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圣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把年前用面蒸的圣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圣”是“剩”的谐音,丢圣虫取“剩余”之意。

  微山县南阳镇

  在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所唱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 芜

  把除夕夜守岁叫做“熬五更”,一般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妇女找妇女,大家凑酒钱,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德 州

  在各个角落里放碗、彩灯、玻璃灯等,意味着驱逐黑暗迎来光明。男女老幼于除夕穿上新衣准备过年,尤其是妇女儿童,不仅衣着漂亮,而且还要戴花,老太太戴石榴花,媳妇戴梅花,姑娘戴牡丹花,男孩子胸前戴上钱排子(用红线穿钱编制而成)以示红火。

  临 清

  初一拜年时,由男子和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谓“拜团结年”。

  鲁 西 南

  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后,再用扫帚从牲口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

  郓 城

  正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人日是玉皇大帝的七姑娘的生日,妇女在这天用秫秸、布条做一个“七姑娘”,扶着她先转井,再转碾台和磨台。

  青岛过年风俗

  青岛的过年风俗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过年风俗:

  祭灶王: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青岛地区会举行祭灶王的活动。灶王是民间传说中管理家庭灶火的神灵,人们在这一天会供奉糖瓜等食品,以示对灶王的尊敬,并希望灶王在玉帝面前说好话。

  扫尘:从腊月二十三开始,青岛地区会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俗称“忙年”。这不仅是为了清洁卫生,也寓意着扫除旧岁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蒸馒头:在青岛农村,蒸馒头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家家户户会忙着发面蒸馒头,馒头象征着富裕和吉祥。

  吃饺子:除夕之夜,青岛地区会吃两顿饺子,第一顿饺子通常在傍晚六七点钟,寓意“接灶”,将灶王爷请回家中。第二顿饺子则包含各种寓意吉祥的食材,如硬币、红枣等,全家人一起分享。

  贴窗花、对联:除夕前,青岛地区会贴上窗花和对联,窗花和对联的图案多样,寓意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理发沐浴: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除夕前后,人们会进行理发和沐浴,以干净整洁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拜年和送年:大年初一,晚辈会给长辈拜年,长辈则给晚辈压岁钱。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送年活动,即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表达祝福。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青岛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蕴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