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山西过年的风俗特色

时间:2024-03-28 18:45:20 宇涛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西过年的风俗特色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西过年的风俗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西过年的风俗特色

  山西过年的风俗特色

  工具/原料

  各种过年物品

  方法/步骤

  太原年俗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山西过年风俗吃什么

  糖烧肘子

  糖烧肘子是山西风味宴席中的优质甜菜,作为春节家宴的压轴戏。

  原料:猪肘1500克、枣(干)20克、莲子30克、大葱20克、姜15克、冰糖30克、花椒10克、蜂蜜15克、八角5克、盐6克、料酒30克、植物油120克

  做法:

  1.猪前肘子用铁叉串上,用明火把肘子表皮均匀地烧糊;

  2.猪肘烧呈黑色并起小泡时放入开水中浸泡至肉皮回软,约30分钟;

  3.浸泡回软后用竹刷刷去糊皮后冲洗干净,保持皮面美观完整;

  4.刷洗干净后入开水锅加葱段、鲜姜片及料酒,大火烧开,用小火煮至七成熟;

  5.猪肘煮熟取出去骨,沥干水分,趁热抹上一层蜂蜜水(15克蜂蜜加120克清水调和),然后风干表皮备用;

  6.炒锅上火,放入油烧到七成热时下入加工好的肘子,并马上用大漏勺扣上(防止飞溅油点烫人),炸制;

  7.炸制肘皮表面成枣红色时捞出沥干油;

  8.猪肘沥干油后放入开水中泡至回软破开,皮朝下放砧板上,打成2厘米见方的花刀深至肉皮,不要伤皮,皮朝下托入大碗中,保持肘子原状;

  9.莲子洗净加清水没过,放入冰糖,上笼蒸透取出;

  10.大红枣洗净去两头,用筷子通去枣核,呈筒状;

  11.把蒸好的莲子镶嵌在大红枣中;并逐个围在肘子的四周;

  12.装好碗的肘子加入冰糖、花椒、八角、葱段、姜片,上笼大火蒸烂(约1小时)取出,扣入大盘中,保持主配料的原形;

  13.净勺上火加清水50毫升和其余冰糖熬成汁,用蚕豆水淀粉打少许芡,成为浓厚的糖汁;

  14.调匀好的糖汁淋在肘子和红枣上即成。

  油炸春卷

  过年吃春卷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山西人过年菜上不会少了这一道美食,春卷下锅炸至金黄,外皮酥脆,内馅松软,这道过年菜是老少都喜欢的。

  原料:面粉、油、盐、包菜、猪肉、香菇、粉丝

  做法:

  1.普通面粉和稀(但要比糊状稠一些),加盐和油少许。彻底均匀了后,醒2个小时左右。

  2.平底锅烧热(中等温度),锅离开火,用刷子蘸面糊在锅内刷上一圈。再把锅放回火上,等看着颜色发白了就是熟了,揭起即可。3.粉丝提前用水泡发。香菇提前用水泡发切碎待用。泡发的粉丝切碎。

  4.包菜适量,洗净后下锅内焯熟,切碎,挤掉多余的水份,猪肉剁碎,加少许香油,拌匀成馅。

  5.把春饼皮平铺在案板上,放入春卷馅。包成长条扁形,封口处用稀面糊粘住封紧。

  6.炒锅内倒入花生油,待油温六成热时,将春卷放入锅内用中火炸。

  7.炸至两面呈金黄色即可。

  清蒸鱼

  “无鱼不成席”自古就是民间传统,山西人的过年菜当然也少不了鱼,而且必须是全鱼,有些地方年夜饭桌上的鱼只能看,不能动,要大年初一才能吃,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年年有余”。

  原料:鲈鱼、啤酒、盐、葱、姜丝、蒸鱼豉油

  做法:

  1.鲈鱼去鳞去内脏清洗干净,然后在背部辆边各划一刀深至将近1/2处。

  2.浇上啤酒、抹点盐腌制15分钟,葱洗净切细长丝待用。

  3.姜切丝,腌制好的鲈鱼肚子内塞入姜丝,鱼身摆上葱段,烧开水,入锅蒸8分钟左右。

  4.取出,将汁倒掉,然后将葱也去除,淋上蒸鱼豉油,重新撒上葱段,将植物油烧热后浇上即可。

  烧肉

  山西人的传统,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蒸烧肉,炸丸子。年夜饭上,当一大盆油滋滋的烧肉端上桌,像一盆金灿灿的大元宝,好口味加上好彩头。所以,烧肉是山西必备的过年菜之一。

  原料:

  做法:猪肉、料酒、花椒、八角、葱、姜、蒜、蜂蜜

  1.用刀将肉皮刮干净,切成10-15厘米见方的块,入开水锅汆净捞出。

  2.放到有料酒,花椒,八角,葱姜蒜的汤锅中煮至八分熟,用筷子轻轻捅一下即可穿透,煮前用线绳将肉块打十字绑紧。

  3.将煮好肉块凉凉,煮肉汤放置一边。

  4.肉皮的部分抹上蜂蜜,放入八分热的油锅中就能听到刹的一声响,炸一小会,拌掩锅盖,用筷子翻滚几下。

  5.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放入肉汤锅里。看到肉皮上起了小泡,烧肉就基本做好了,可以冷冻起来。

  6.将烧肉切片,再放上葱姜蒜,花椒,八角,少许酱油,将煮过肉的汤浇在上面,上锅蒸半个小时。

  凉拌猪皮冻

  逢年过节山西人一定要自己动手熬制猪皮冻,这道菜也是山西过年菜种必备的凉菜之一。

  原料:猪皮、盐、生抽、花椒、生姜

  做法:

  1.猪皮放入烧沸的水中煮5分钟,取出冲洗干净,刮掉白色的部分拔干净毛,切成方块。

  2.加入除盐和生抽之外的全部材料,用大火煮开。

  3.沸腾后,维持大火力10分钟,撇干净表面的浮沫,这样猪皮冻才会非常透明。

  4.转小火前,把陈皮捞出,这样既能保留的陈皮的香味,又不会发苦。

  5.小火煮1个半小时,加生抽和盐,开大火煮10分钟。最后捞出全部佐料。

  6.把纯净的皮冻汤,分装进盒子,加上水分的蒸发正好是三个盒子的量。

  7.放进冰箱冷藏一夜。

  山西过年的风俗

  掸檐尘

  在山西,从腊月下旬起至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称“掸檐尘”。

  掸檐尘是个隆重的事情,儿时是要一起帮忙的。老话曰“越掸越发”,在安徽话中,“尘”与“陈”谐音,所以也叫“掸陈”,寓意掸除“晦气”。同时,这一阶段,人们都要剪指甲、理发、洗澡、拆洗被褥、擦洗器皿,干干净净,辞旧迎新。

  祭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 这天晚上,每家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上好鱼好肉、蛋饺、酒、果,十分丰富。

  备年货

  进入腊月,贤惠的妈妈们要开始购置起年货了,糖果、瓜子、开心果、水果以前都是过年必备的零食,现在买的东西比以前更高档,各种坚果、包装零食,应有尽有。

  年前的一两个星期,山西各大超市都会比往常拥挤太多,采购年货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小编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听说要买年货,兴奋到流泪!因为可以一直吃,吃到春节。

  添新衣

  每到过年,山西人都讲究穿新衣,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买新衣服。旧时讲究直接让裁缝做,全家上下,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送旧迎新的意思。这是小编小时候最为之兴奋的事了!

  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所以儿童大多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女性也满身红艳,连外婆也系着大红裙。所以,在新年来临之前,一定要准备好新衣服。走亲访友,把自己打扮得优雅一些,精神一些,一年到头精气神满满。

  放高升

  在山西,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放鞭炮也称“放高升”,非常形象,也十分讨喜,步步高升,全城在一片爆竹声中,送旧迎新。

  所以,年前就要把烟花爆竹准备好。小孩子也喜欢买一些小鞭炮,捂着耳朵不敢放。躲躲闪闪,随着“蹦”的一声,欢笑声一片,满是童年的欢乐。

  贴春联

  春节期间,多数人家有贴春联、贴年画的习惯。不同的年画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比如:贴在水缸上,象征年年有余(鱼);贴在米囤上,象征五谷丰登;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

  有些讲究的人家不喜欢买现成的,觉得少了一分味道,可以去街上,师傅现场手写春联,也会有懂书法的邻居大爷免费给写。

  年夜饭

  除夕之夜的一顿年夜饭,越来越被山西人看重的。吃年夜饭也有许多讲究,对山西人来说,饺子、肉圆、鱼是必不可少的。

  肉圆象征团圆。这天吃的每一道菜,都有讨口彩的叫法,图个吉利。比如:一般不将鱼吃光,叫做年年有鱼(余)……

  压岁钱

  除夕晚上,家长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所以每逢过节,要准备好压岁钱。以前用的铜钱,中有方孔,用红绳将钱币贯穿起来,放置在床脚,驱避邪恶。

  现在都流行直接给红包了,这应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每年盼着盼着就只等这一刻!有多少人和小编一样,小时候的压岁钱都上交了呢!

  山西介绍

  山西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西、晋东南五大文化亚区,各地区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邃。

  晋北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冲突交融之地,农耕与游牧在这里碰撞汇聚,春节民俗呈现出一种“混搭风”。晋中是农商文化区,明清晋商成为称雄全国的商帮,商业经济的繁荣为春节民俗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晋中春节期间有热闹的社火表演,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兼具北方的雄奇豪放和南方的柔和细丽,具有贯通南北之大气。晋南为古河东地区,古老的神话传说、原始的祭祀崇拜、神秘的傩舞表演在这里延续。晋西吕梁山区道教文化盛行,柳林县元宵节的“盘子会”,临县、方山各县的伞头秧歌就是此种文化的艺术展演。晋东南为古上党地区,它位于巍巍太行山脉,培育出了古老神奇的社火艺术,春节里以祈求各路神灵为中心的迎神赛社活动在村落乡镇上演。

  晋北春节民俗

  晋北主要指山西北部一带地区,处于桑干河、滹沱河和黄河流域的交错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间隙分布。现在行政区划具体指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共包括29个县区。晋北地处边塞要地,历史积淀深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长期以来形成了农耕、游牧、边塞、军事、佛教相互交融、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晋北社火体现了独特的“古军事”文化特征,如朔州“踢鼓秧歌”,它源于武术竞技中的“太祖洪拳”,108人扮作梁山好汉除恶扬善。其中一幕是这样的:李逵从城楼上跳下,打开城门,救出众好汉,梁山众英雄甩膀亮势,踢一脚立势刚强,打一拳七步难防。再如火流星,亦称“耍火炭”“火蛋舞”。流星技艺由原始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成,它由舞者将一根绳索横放于颈后,手握绳中央,绳头两端各系彩珠或小碗状的铁丝笼头,内装木炭或棉絮浸油后点燃,舞起来像两个火球在夜空中旋转飞舞,故称“火流星”。白天耍时,碗内盛水,双碗在空中飞旋而滴水不漏,称为“水流星”。

  晋北春节民俗还有着鲜明的佛教文化色彩,如腊八节传说、打冰人习俗等。春节期间,晋北有些地方民众还会在寺庙摆放供品,找僧道代替本人向佛祖祈求新年福运。五台山是佛教圣地,寺院在腊八节要施舍腊八粥;现在五台山作为旅游景区,还会举办五爷庙庙会。五爷庙建于清代,面积不大,却是五台山名气最大、香火最旺的地方。春节期间,山西境内甚至全国各地来此朝拜的信众接踵而至,尤其是正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争相前来。

  晋北煤矿资源丰富,点旺火是当地春节期间的特色节俗。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旺火,以图吉利,预祝全年兴旺好运。旺火搭建:

  一是要选煤讲究,精心将原煤切割成方块;

  二要造型美观,最终的形状是又黑又亮的宝瓶,保证燃烧时不塌陷,垒好后的旺火,远远望去,犹如硕大的花苞,吉祥喜庆,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三要逐年增高,垒“旺火”时,尽量比往年高一些,喻意一年比一年好。此外,煤矿各单位还要组织团拜等仪式。

  晋中春节民俗

  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包括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和介休市等11个市(县、区),东依太行,西傍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晋中自古名家辈出,特别是明清时的晋商闻名海内外,如实业家乔致庸、渠本翘、票号创始人雷履泰等。晋中是晋商文化区,坐落着许多气势恢宏的商贾大院,如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王家大院、曹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

  晋中地区春节民俗文化呈现出商业化特色,一些在外地经商的商人将其他地区的习俗带入家乡,如太谷宫灯,民间俗谣唱道:“南庄的架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铁棍爱煞人。”每到年节,商人们从外地带回宫灯,挂于自家的门庭之上,以此显示富贵,互相攀比,宫灯越挂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商户们正月挂灯、游灯、比灯的灯节习俗。宫灯主架用名贵木材制成,周围镶嵌有彩绘玻璃,造型精致美观,下方四周佩装彩穗,显得豪华气派。

  社火表演中的“沈老爷坐轿”与晋商有关;太谷饼也与晋商关系密切。太谷饼,原名甘饼,始制于清咸丰年间,那时太谷富商云集,生活奢华,太谷城南沟子村的一家饼铺老板为迎合富商口味,反复实践,制成甘饼,这种饼甜而不腻,酥而不碎,软香可口,成为当地特色食品。

  晋南春节民俗

  晋南位于山西省南部,主要指山西省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位于汾河流域南端,东依太行山余脉,西靠吕梁山脉,紧临黄河。这里还是历史上的河东之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山西蒲剧就发源于晋南黄河岸边的蒲州镇,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羽、“三王”(王通、王绩、王勃)、闻喜裴氏、薛仁贵、柳宗元等。晋南人文传说丰富多彩,如尧舜禹故事、蚩尤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赵氏孤儿传说、薛仁贵传说等,不胜枚举,引人入胜。此外,一些标志性的节俗文化空间,如洪洞大槐树、运城解州镇关帝庙、万荣荣河镇后土庙、芮城永乐宫等也都在晋南。总体来看,晋南春节民俗农耕文化特点突出,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精神紧密相扣。

  晋南农业民俗特色鲜明,春节习俗体现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求吉心理。春节期间,浮山百姓特意蒸制花馍来供奉神灵,其中别具特色的是枣山、枣糕、石榴馍等。晋南春节文艺形式多样,有匼河背冰、跑鼓车、蒲剧等。背冰是匼河古会上一项古老而奇特的民俗活动,数九寒天,青年男子头裹红巾、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背着冰冷的大冰块,手中敲着鼓与铜锣,它象征着勇猛,是古时尚武精神的现代展演,是不畏严寒、敢于担当的非凡气度,是民众心中蓄积已久的力的迸发和美的享受。跑鼓车最初是军户遗民在节日闲暇时消磨时光、强身健体的竞技活动,后来逐渐成为正月里的固定表演项目。跑鼓车的车为木质大轮车,鼓因为所属院社不同而各异,表演前,整个村子分为东院、南院、西院、西北院和中院,各院推选出德高望重之人作为表演组织者,由组织者选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拉鼓。跑鼓车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它昂扬激情,蓬勃进发,表现出当地民众的顽强刚毅、彪悍威猛与乐观奋进的精神风貌。

  晋东南春节民俗

  晋东南,顾名思义指山西的东南部地区,包括长治市与晋城市。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上党地区多山,早在上古时代,传说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上古神话,如女娲补天、神农采五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在这里留下了遗迹与传说。晋东南留存有一些古朴的庙宇,供奉着富有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神祇,如“汤王庙”“二仙奶奶庙”“三嵕庙”等。

  晋东南的春节民俗中比较有特点的有迎神赛社和秧歌。迎神赛社是春节期间举办的社火活动之一。襄垣、武乡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出心里久久压抑的悲情苦衷,最初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由二人对唱,一手摇着响铃,一手拿着雨伞,见景生情,即兴编词,你唱我和,二人竞唱,声调越挑越高,后来,挑高秧歌与当地民间曲艺唱腔渗透,出现了一种“干板秧歌”;大约到了清乾隆年间,又发展成有一把“呼胡”伴奏、说唱故事人物的“地圪圈”(广场)秧歌。清末时,这种秧歌广泛流布在襄垣的北、中部和武乡的东部,从此,襄垣秧歌与武乡秧歌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地方把这两地的秧歌形式统称为襄武秧歌,如今襄武秧歌经过了多方面的改进,以演唱现代生活内容为主。

  此外,晋东南春节期间的八音会、跑马排也别具特色。跑马排是阳泉市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春节期间特有的竞技活动。每年的正月十六上午,下董寨村民都会模拟古代快马加鞭传递公文、呈报军情的场景,在村子中央的青石古街上骑马纵情狂奔,竞争比试。下董寨的跑马独特之处在于马背无鞍韂,马腹无脚蹬,仅凭骑手坐稳马背抖缰驱马驰骋。这样高难度的危险动作,对下董寨人来说却手到擒来,无论是十多岁的童稚少年还是60岁的花甲老人,都能上马一展自己的英武雄姿。娘子关流传着一句俗谚,“宁肯一夜不睡觉,也不能误了跑马看热闹”,方圆百里的人们都在这天慕名而来一睹跑马风采,各大媒体也对这一盛大的民俗活动竞相报道,跑马排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晋西春节民俗

  晋西是指山西省的西部地区,主要指吕梁市,位于吕梁山脉的中段,西边紧临黄河、直面陕西,东南靠近汾河。晋西处于吕梁山脉和黄土高原重峦叠嶂的山区,偏远、交通不便,传统风俗与历史文化保存较好,一些古有的民俗文化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影响较小,所以这里的春节民俗在许多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总体而言,道教信仰在晋西非常突出,代表性的就是北武当山,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供奉真武大帝,因此当地春节民俗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一些代表性的春节民俗如盘子会、醮纸、伞头秧歌等,其仪式内容都与道教文化传统有关。

  柳林盘子会也叫天官会会、人口会会,每逢春节,各村都要在公地上搭设盘子、摆出九曲,特别是正月十五,人们围着盘子祭祀过后,堆煤塔、扭秧歌、吹唢呐、转九曲,可达四五万人。

  文水县一带春节期间要搭建神棚,也称坛坛,主要是用木隔扇搭成像房子似的堂帐,祭祀供奉十殿阎君,并挂着逝者过金桥、银桥的图像,还有一些地狱的内容,上面印有生前作恶者上刀山、下油锅等情节。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当地民众围绕坛坛进行各种社火表演,祭神安神,目的在于规劝世人要积德行善,不做坏事。

  晋西还有一些独特的春节民俗,临县伞头秧歌、中阳剪纸、孝义皮影木偶、九曲黄河阵等,其中孝义皮影、汾孝秧歌、中阳剪纸、孝义碗碗腔等民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过年的风俗特色】相关文章:

山西过年的风俗08-16

山西各地过年风俗02-20

山西民俗特色07-25

湖北过年风俗特色08-17

广东端午节的特色风俗06-26

江门端午节特色风俗作文11-23

过年的风俗02-12

河南过年的风俗02-28

藏族的过年风俗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