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陕西渭南过年风俗

时间:2021-02-13 14:38:33 春节 我要投稿

陕西渭南过年风俗

  欢欢喜喜过大年”。19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农历乙未羊年春节。本章小编给大家介绍陕西渭南过年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陕西渭南过年风俗

  陕西渭南过年风俗

  线戏是合阳县独有的民间艺术,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它有自己专用的声腔—“合腔”(一度曾称“线腔”);它的偶人面部丰满,酷似唐俑;唱腔苍凉悲壮、慷慨激昂,展现了渭北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线戏剧目丰富,据传有五百本之多,且有大量艺人们即兴创作的“捎戏”,诙谐幽默,语言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合阳提线木偶艺术团是专业艺术团体,此外还有三家民间班社,坚持经常演出。八十年代以来多次赴省晋京,并到巴西作友好演出。1999年制作了光盘和一套唱腔录音带。

  火烙花为渭南制作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工艺品,起源于西汉末期。早期只在竹木器具上烙制简单图案,作装点之用,后逐渐演变发展为今天的火烙画。制作火烙画的工具为特制铁笔,加热后在木质或较厚纸质上用手工烙制而成。完成一幅(件)烙画制品要经过选材、构思、描绘草图、烙画、上漆(装裱)装框等多道程序。

  成品烙画其画面线条简练自然,工笔写意,栩栩如生且永不褪色,给人以画风纯朴,古香古色,精美典雅的艺术享受。烙画内容取材广泛,主要有人物花鸟、禽兽、山水书法等,而纸质烙画则多以红楼梦、西厢记、三国、西游记、敦煌壁画中的人物为主,作品巧夺天工,精妙无比,是家庭、宾馆装饰以及馈赠、收藏的最佳民间工艺美术品。

  “背花锣” ,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呢。相传元代某年百日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时任同州刺史的亚哥为民请命,在九龙村“太皇庙”内设坛祈雨,以女许神。此举后,天降甘霖,其女亚媛气绝身亡,乡民将亚媛安葬在九龙村“太皇庙”附近。感戴亚哥父女泽被四方,遂筑起娘娘庙塑有娘娘像,娘娘庙里同时还敬奉有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村民去耀县药王山背药水,又去娘娘庙内接药水,传说喝过药王爷的药水后能除百病。于是,“背花锣”成为村民在祈雨和接药水中,用舞蹈与神灵沟通的一种形式,伴随九龙村九龙庙的创建与发展变迁,距今已有上千年。

  每副背花锣上装饰20多件刺绣,高1.5米、宽1.2米、竹子绑扎成架子,再罩上黄布,嵌上装饰。大荔县官池镇西里村背花锣代表性传承人员贠平选18岁开始从师习艺,他背过的背花约重20斤,每副背花上装饰有精致刺绣作品20多件,连同花苫鼓、差伞装饰的刺绣作品一组共计50多件。

  背花分正背两面,正面缀有十带裙、肚兜以及小孩子使用的围涎、裹肚等刺绣。背面多为围涎、肚兜等,围涎中间缀有小铜镜,用于反射光线和避邪,再下面有个小神龛,神龛中多为药王、财神等神像,上面插5面5色小旗。背花上的十带裙是古代妇女的服饰用品,扎在腰间,每条带子上绣有精致的.刺绣,是背花上最为艳丽古朴的装饰。这些看似花里胡哨,依附在锣手的脊背上来哄托气氛,增强阵容,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原始图腾文化和对母性的崇拜。

  与背花锣相互映衬表演的差伞,是仿照皇伞的形式结构,高1米左右,用筛子或竹箩子制成,每把伞用红绸、绣花裹肚、围围,十带裙和一个棉花姑娘装扮。民俗中将差伞当成神伞,一般由10岁以下的小孩撑搭,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在神伞护照下健康成长,有望子成龙,一生平安之意。

  背花锣表演中,锣手背着背花,行进时由三路纵队并列排成,有倒步、转身、闪动背花等动作,与花苫鼓、差伞、大钗等互相配合,背花随舞步闪动,有着原始舞蹈的跳神意味,是不可多得的保留完整的巫舞形式之一,被称为古文化的“活化石”。观后使人仿佛回到古风古韵的远古时代,意蕴悠长。舞蹈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们祈福、驱邪、酬神之意。

  如今,“背花锣”的传承遇到了瓶颈。近年来,大荔县文化馆对背花锣进行了调查整理工作,还指导西里村恢复了背花锣活动,西里村村委会为此成立了活动领导机构。2007年举办的一次活动轰动了省市民间艺术爱好者,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计划2016年、2017年完善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将其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欣赏。

  社火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大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我们老家的社火主要以地雷、火枪、摇杆、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锣鼓、拐子、打犟驴、秧歌、旱船、血故事、耍后台组成。而其中以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打犟驴、锣鼓、耍后台最具地方特色。

  追溯 "大荔县社火 "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时期(公元前 11 世纪 - 前 256 年),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之为、 " 大傩 " ,是一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也。(乐府杂录)记:驱傩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盾,口唱巫术咒语,在室内到处乱打,以使鬼惧怕而逃遁。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陕西大荔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

  剪纸,是渭南农村妇女美化环境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窗花剪纸其选材品种数以千计,诸如人物、花鸟鱼虫、禽兽、民间传说、戏剧故事及福、寿、喜字等。剪制时采取提炼概括,变形夸张的手法着重刻画物象形态和图案的装饰性。成型花纸清秀严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窗花剪纸大多贴在新婚夫妇洞房的窗户上,栩栩如生的图像,既能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又可表达新郎新娘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憧憬。(渭南)

【陕西渭南过年风俗】相关文章:

陕西过年风俗06-07

陕西的过年风俗03-04

陕西过年的风俗02-27

陕西紫阳过年风俗02-26

陕西过年的特别风俗03-05

陕西铜川的过年风俗02-28

陕西宝鸡过年的风俗03-06

关于陕西渭南职称日语证书领取通知02-24

东北过年风俗04-09

宁海过年风俗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