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莆田的春节有哪些风俗

时间:2022-09-30 10:56:41 春节 我要投稿

莆田的春节有哪些风俗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莆田的春节有哪些风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莆田的春节有哪些风俗

  莆田春节习俗

  正月初四这一天对于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早已是崭新的一年,然而在莆田春节习俗中,他们的新年还要在初四这天重新过一遍。早起,邻家院子里大人小孩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一问才知是在做炸豆腐。大家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莆田春节习俗吧。

  莆田春节习俗

  1、扫巡兴化话把大扫除叫“扫巡”。

  这是个良好的卫生传统。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扫巡日一般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内再“扫巡”。

  2、祭灶公。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凡种种原因向神许愿的金钱、谷物,都要主动送到城隍庙(或村里宫庙),由经办人化为施舍给穷人、乞丐。这一天必须做好事,如债务未清者,也不能讨债。

  4、辞岁。

  “除夕”前一天,俗称“小除”,户户放鞭炮,贴新春联。当晚,家家户户堂上点花烛,叠红橘果如塔状,上插“三春”纸花,供“隔年饭”于灶头,备办丰厚祭礼和“贡银”,祭祀天地神,名为“辞年”。除夕俗称:“做岁”,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饮宴称为“围炉”,宴席菜一般备10碗,鱼不切尾,螃蟹要10脚全。饮宴结束,大放鞭炮,长辈要给儿童分压岁钱,一般通宵不睡,俗称“守岁”。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成年的晚辈往往给年迈的长辈奉献压岁钱。以表孝道。

  5、过年时,莆田春节习俗每有做“红团”和“番薯起”,一以孝敬祖先,二为时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红红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团圆之意。“红团”皮的制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后,捞起沥干,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筛再筛,取其最细的粉末,晾干备用。用时,加入适量的开水和“食物红”一起揉匀成粉红色的团皮,搓成圆长条,再以手摘成等量的一块块的团皮块。“红团”的馅大都是甜的,也有咸的。甜的加红糖就行;咸的则须加入葱花、香菇丝和捣碎的炒花生米等调味品,别有乡土风味。“红团”的馅分三类:一是以绿豆为馅(绿豆去砂和杂质,洗净去壳)。俗叫“绿豆馅”;一是以糯米为馅,俗叫“糯米馅”;一是以番薯干粉为馅,因为从前山区和沿海地带,少产稻米,全年主粮就是“番薯”、“番薯干”。“做岁”时做“番薯干馅”的团,倒是不忘苦日子的朴素民风。“红团”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过年”时的独特美食文化。

  炸豆腐是莆田习俗必备的美食,香喷喷金灿灿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贵。过了油,香喷喷的炸豆腐就做好了,刚出锅的炸豆腐香气四溢,十分美味。炸豆腐是莆田人过年必备的美食,香喷喷金灿灿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贵。

  6、元宵从正月初六起为至廿日为“元宵”。每个村落日子不同,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俗称“元宵心”。元宵节在莆仙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各村(过去叫“境”)各宗簇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有的还联合闹元宵。农村中庆祝元宵,普遍演戏酬神,并在“行傩”之外,穿插放焰火。庆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轮流担任“福首”,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时捧社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

  元宵彩架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各样的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农历二月初二日是“中和节”。这一天俗称“头牙”。各户祭神祭祖先。商家备办酒席,邀店员做“头牙”。乡村里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举行元宵活动的,多在这一天补办,俗称“二月二”。仙游农村把“二月二”称为“头福”。

  莆田的春节风俗

  一、扫巡

  每逢过年,打扫卫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扫巡是莆仙的方言,就是指在打扫干净房子过后再仔仔细细地巡查一遍。

  莆田人一般会选择在腊月初十至二十之间的一个晴天,将家里认真地打扫一遍。

  过去一年的灰尘污秽都被扫出家门,以崭新的气象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二、尾牙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对土地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延续至今。

  “打牙祭”其实就是祭拜土地公的一种仪式。

  农历腊月十六是每年最后一次做牙的时间,所以称作“尾牙”。

  “尾牙”的祭品通常比平常丰盛许多,用鸡、鱼、猪、柑橘、苹果等祭品来感谢土地公过去一整的关照。

  三、廿五日头

  农历腊月二十五日,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也是行善积德的日子。

  在这一天里,事事都需要吉利。因此,要避免与他人产生矛盾,多做一些好事。

  长辈不再打骂犯错事的孩子,被欠钱的债主们也要择日再上门讨债……

  还有许多城隍庙也会在庙内给穷人发放食物,俗称“放米”。

  四、白头春联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莆田地区有一些春联和平常见到的春联有些许的不用。

  这些春联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们在红色的对联上方均留有约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因此得名“白头春联”。

  这个习俗要追溯到明朝的倭寇之乱,人们为了纪念那些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牺牲的同胞们,便会贴上白头春联,来表达对英雄人民的敬佩与哀思。

  五、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六日,莆田人便会开始准备年货。

  说到年货,就不得不提到豆腐和红团。

  香喷喷金灿灿的炸豆腐,象征着吉祥和荣华富贵,是莆田人过年必备的美食。

  红团也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要准备的特色食品之一。红色的糯米皮配上绿豆馅,搓成圆圆的一团,寓意红红火火与团团圆圆。

  六、辞年

  除夕的前一天,人们将早早准备好的祭品拿出来,等到子时开始举行祭拜仪式。

  家家户户摆好供桌,祭谢天地,点燃鞭炮,辞别旧岁。

  七、除夕(三十瞑)

  除夕在莆田被称作“做岁”,也叫“三十暝”,全家人“围炉”在一起吃年夜饭。

  莆田还有关起门来吃年夜饭的说法,同样也要追溯到倭寇之乱时,有不让倭寇进来之意。

  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小辈分发压岁钱,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做游戏,好不热闹。

  八、正月初一

  “食面添蜀岁”,正月初一早晨,吃过线面才算又长了一岁,寓意着全家长寿美满。

  吃过线面之后,换上新衣服出门游玩,也被莆田人称作“游春”。

  九、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被莆田人叫做“探亡日”。源自倭寇之乱以后,各家相互探问伤亡情况。

  从而约定俗成,在这一天,各家互不串门。

  因此就形成了初二全城踏青出游或是亲朋好友聚会的盛况。

  十、做大岁(初四瞑)

  正月初四,莆田“做大岁”。这一天和大年三十一样热闹隆重。

  这个民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在莆田到处掠杀,家家户户都在各处避难,无法一起过大年,于是便在初四这天补过。

  因此,民间相约把除夕夜当作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来纪念这一段惨痛的历史。

  十一、做十

  到了天命之年,即虚岁五十岁,每逢十年便要祝寿。

  莆田民间祝寿,就称作“做十”。

  每年的春节,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是一年之中人最齐的时候。

  因此,莆田人选择在这个时候为家中的老人“做十”。

  摆寿宴,宴请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向老人贺寿。

  十二、元宵

  莆田的元宵节规模很大,时间不仅仅只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

  从正月初六跨到廿九,莆仙各村各社陆陆续续开始闹元宵。

  菩萨巡游、游灯、摆棕轿、爬刀梯、打铁球、赤足蹈火等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着。

  如此盛大的、有着浓厚莆田气息的仪式,常常会吸引国内外的关注。

  十三、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又来到了每年第一个祭拜土地公的日子。

  与“尾牙”相对应,这个日子被称作“头牙”。

  过完“头牙”,不仅代表着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同时也标志着新的一年丰富的生活正式开始。

【莆田的春节有哪些风俗】相关文章:

莆田春节风俗有哪些03-03

莆田过年的风俗有哪些06-08

莆田春节风俗06-12

莆田有哪些好玩的地方01-18

春节有哪些风俗?02-06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02-12

南方春节风俗有哪些02-06

杭州的春节风俗有哪些02-06

关于春节有哪些风俗01-08